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上一期   
    目录
    目录
    2025, 44(8):  0. 
    摘要 ( 32 )   PDF (524KB) ( 35 )  
    研究报告
    酸雨对改良剂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效果的影响
    周惠婷, 章家恩
    2025, 44(8):  2465-247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6
    摘要 ( 90 )   PDF (3204KB) ( 86 )  
    土壤酸化是影响重金属活动性和化学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酸雨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全面梳理和总结酸雨对改良剂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形态变化)的影响规律,对已发表的59篇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酸雨作用下添加改良剂可显著减少土壤重金属的总淋失量,平均减少了66.40%,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分别显著减少了43.02%和11.17%,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重金属分别显著增加了12.33%、14.20%和27.71%。同时发现,复合材料类改良剂的修复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的改良剂。改良剂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定修复效果受到土壤环境条件及改良剂本身性质的影响,当土壤pH值为5.5~6.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值<15.4 cmol·kg-1、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40 g·kg-1、土壤黏粒含量>35%、改良剂pH值为6~8和改良剂浓度为20~30 g·kg-1时,改良剂对土壤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因地制宜更有效地修复受酸雨影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依据。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 Meta分析
    郝颖琦, 王玉英, 吴鹏飞, 任晓, 魏雪, 张雅娴
    2025, 44(8):  2476-248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2
    摘要 ( 74 )   PDF (2139KB) ( 66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引起高寒生态系统外源氮输入上升,导致其碳排放增加。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30篇青藏高原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评价了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对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具有显著的正效应(P<0.05),氮添加量是控制土壤呼吸的决定因素;即≤200 kg N·hm-2·a-1显著促进土壤呼吸,>200 kg N·hm-2·a-1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显著降低;氮添加年限对土壤呼吸的正效应存在2年临界值(P<0.05),即>2年对土壤呼吸的正效应显著降低;氮添加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正效应差异显著(P<0.05),即亚高山森林>高寒草甸>高寒沼泽湿地。氮添加对年均温>2 ℃,或年均降水>800 mm,或海拔≤3000 m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增强效应最显著。本研究对我国高寒脆弱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数据。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
    梅文锴, 宋艳宇, 李孟婷, 王宪伟, 朱梦圆, 冯奕淞, 王东旭, 刘吉平
    2025, 44(8):  2487-249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8
    摘要 ( 62 )   PDF (2795KB) ( 37 )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近60年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特征也受到了显著影响。为了明确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三江平原浓江流域农田、林地和湿地的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利用Biolog-ECO微孔平板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碳源利用特征和功能多样性,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0~1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最强,显著高于湿地和农田,10~20 cm土壤呈现林地和湿地高于农田的趋势;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与土壤总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正相关,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源利用率升高、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降低;SEM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铵态氮、总碳、硝态氮、含水率和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重要因子。

    外源物添加量和土壤性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
    胡聪月, 张亚茹, 韩村, 李培广, 韩广轩, 宋维民
    2025, 44(8):  2497-250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3
    摘要 ( 53 )   PDF (1974KB) ( 31 )  
    外源碳输入能通过加快或减缓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并产生正或负的激发效应来影响土壤碳库的储量和稳定性。然而,外源碳输入水平及土壤特征差异对土壤激发效应方向和强度的影响仍需明确。选择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差异性的两个滨海湿地(黄河现行河道(新河道)和1996年故道(旧河道))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不同水平葡萄糖(0.2%、0.5%、2% SOC),研究外源有机碳输入水平对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0.2%和0.5%葡萄糖添加处理下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产生正激发效应;2%葡萄糖添加处理却显著抑制了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源CO2排放并使激发效应转为负向。不同河道滨海湿地和葡萄糖添加量对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0.2%和0.5%葡萄糖添加处理下,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的激发效应没有差异;但在2%葡萄糖添加处理下,旧河道滨海湿地土壤相较于新河道滨海湿地土壤产生更强的负激发效应。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质地、养分和SOC含量等理化性质的差异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调控了不同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综上,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受到外源碳输入水平和土壤特性的双重调控,这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估滨海湿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氮添加的响应
    宋佼阳, 赵广兴, 丛孟菲, 张志浩, 曾凡江
    2025, 44(8):  2506-251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3
    摘要 ( 59 )   PDF (2315KB) ( 31 )  
    为探明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潜力及其对氮(N)添加的响应,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灌木林和农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以邻近未垦荒漠地为对照,并以NH4Cl为外加N源,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SOC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并结合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探究了SOC矿化的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SOC累积矿化量具有显著影响,农田和灌木林SOC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未垦荒漠地(P<0.05)。SOC矿化速率在第1天或第3天达到峰值,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SOC累积矿化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而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矿化的总解释率达95.02%,其中真菌与细菌比、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丰度对SOC矿化的影响最大。N添加推迟了灌木林和未垦荒漠地土壤最大矿化速率的出现时间,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SOC累积矿化量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荒漠地开垦为灌木林和农田后能增加SOC的矿化,养分有效性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西山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陶佳, 张帆, 周凤艳, 白文强, 王云泽, 韩艳刚, 雷泽勇
    2025, 44(8):  2515-2521.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1
    摘要 ( 59 )   PDF (886KB) ( 51 )  
    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防止土壤养分流失。然而,自然降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对低山丘陵区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以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的6种水土保持措施(横垄耕作、顺垄耕作、柠条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果树台田、林地)为对象,以休闲裸地为对照,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各水土保持措施均具有抑制养分流失的作用,但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恢复为林地措施对抑制土壤养分流失方面效果最优,其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流失率分别仅为2.76%、9.47%、8.26%、4.84%。(2)水稳定性团聚体和径流系数是辽西山地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水稳定性团聚体越稳定,径流系数越小,SOC、TN、TP、TK的流失率越低。此外,pH值和粗糙度与SOC的流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TP和TK的流失率与其基础值和含水率有关,基础值越高,其流失率越大,含水率的影响则相反;容重与TK流失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辽西低山丘陵区坡面土壤养分流失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恢复为林地措施对养分流失抑制效果最佳,该措施应成为该地区小流域坡耕地生态恢复中优先考虑的治理措施。

    干旱砾漠区露天采煤对周边土壤性状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杜华栋, 刘研, 毕银丽, 刘云龙, 拜梦童
    2025, 44(8):  2522-2530.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9
    摘要 ( 48 )  
    西部干旱脆弱区煤炭开采对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循环和土壤植被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关于该区露天采煤对开采区及其周边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对比了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区及距开采工作面不同距离周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α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特征,并揭示了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露天排土场土壤容重和可溶性盐高于未干扰区(距开采区5000 m以外),而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总氮和速效养分则均低于未干扰区;与未干扰区相比,开采区外围0~2000 m内土壤含水量、容重、总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开采区外围0~500 m内土壤性状损害较为严重;而距开采区2000~3000 m土壤养分含量增加,至3000 m以外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与未干扰区无明显差异。(2)露天采煤并未引起排土场及开采区周边细菌α多样性变化,但排土场和开采区外围0~2000 m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与未干扰区相比,排土场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丰度分别下降了6%和21%,但变形菌门丰度上升了24%;而开采区外围0~500 m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丰度分别上升了36%和16%,变形菌门丰度则下降了58%;与未干扰区相比,开采区外围500~2000 m土壤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丰度分别上升了19%和8%,变形菌门丰度下降了35%;距开采区2000~5000 m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未干扰区无明显差异。(3)露天煤炭开采区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排土场和外围0~500 m是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在外围500~2000 m是有机质和速效氮,而在受采煤干扰较小的开采区外围2000~5000 m则是植被盖度。从土壤细菌组成看,影响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丰度的主要因子为土壤容重和有机质,而土壤含水量、总氮和植被盖度与变形菌门丰度呈正相关。

    硝化抑制剂对喀斯特农业土壤氮素迁移的影响
    时治宇, 王晓丹, 陆萌, 毛菊, 高云龙, 马僖, 岳甫均
    2025, 44(8):  2531-2540.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5
    摘要 ( 57 )   PDF (2562KB) ( 25 )  
    硝化抑制剂对农业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典型黄壤土为对象,采用土柱模拟5种施肥类别条件(常量施氮肥,常量氮肥+硝化抑制剂DMPP,120%氮肥+硝化抑制剂DMPP,80%氮肥+硝化抑制剂DMPP,常量氮肥+硝化抑制剂DMPP+磷肥),研究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喀斯特土壤氮素转化及淋溶流失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DMPP的喀斯特黄壤土中硝化反应受到有效抑制,与常量施肥条件相比,硝态氮浓度平均降低了34.8%±4.2%;氮肥减量措施(常规施肥量的80%)与DMPP配施相较于常规施肥可以使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损失降低56.4%±6.1%;与单施尿素和DMPP相比,添加磷肥后,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浓度提高了56.2%±5.4%,磷添加对DMPP的作用效果有抑制作用。综上,在喀斯特地区施用DMPP可以抑制农田土壤硝化过程,并有效减少硝态氮的淋溶,降低地下水氮素的污染风险,这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西省旱作和水田土壤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成于恒, 冯蒙蒙, 宛颂, 邓米林, 贺纪正, 林永新
    2025, 44(8):  2541-254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2
    摘要 ( 50 )   PDF (1628KB) ( 26 )  
    为探究旱作和水田土壤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江西省16个样点旱作花生和淹水稻田土壤氧化亚氮还原基因nosZⅠ和nosZⅡ丰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发现:旱作和水田土壤的nosZⅡ基因拷贝数均显著高于nosZⅠ,表明酸性农田土壤中nosZⅡ型氧化亚氮还原菌占据主导地位。再者,旱作土壤nosZⅠ的拷贝数为2.28×108 copies·g-1,显著高于水田的1.33×108 copies·g-1,表明nosZⅠ型氧化亚氮还原菌可能更喜好旱作土壤而非水田土壤,但旱作和水田土壤的nosZⅡ基因丰度无显著差异。旱作土壤中影响nosZⅠ和nosZⅡ基因拷贝数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总碳含量,这可能是由于氧化亚氮还原菌是异养微生物,总碳可为其提供碳源和能源;而有效磷含量和pH值则分别对水稻土nosZⅠ和nosZⅡ基因拷贝数的解释度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水稻土总碳含量较高,不是限制因子,而磷素和pH的影响更重要。综上,江西省旱作花生和水稻土壤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nosZⅠ型氧化亚氮还原菌偏好旱作土壤,而nosZⅡ对旱地和水田无显著偏好性。

    不同恢复年限下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马辉珍, 闫本帅, 王慧玲, 吴春晓, 王云霞, 王国梁
    2025, 44(8):  2548-255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8
    摘要 ( 52 )   PDF (839KB) ( 20 )  
    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探究不同恢复年限下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弃耕农田为对照,分析了黄土高原子午岭30、60和120年生辽东栎林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年限辽东栎林的线虫优势属存在差异,丝尾垫刃属为共同优势属,轮属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在60和120年生时成为新的优势属。(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总密度无明显变化;30年生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弃耕农田、60和120年生辽东栎林存在显著差异;(3)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食细菌线虫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杂食捕食线虫呈波动增加的趋势;食细菌线虫比例与凋落物生物量和细菌优势菌群呈显著正相关;食真菌线虫比例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呈显著相关;植物寄生线虫比例与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呈显著正相关;杂食-捕食线虫比例与真菌优势菌群呈显著负相关。(4)土壤铵态氮、可溶性碳和细菌群落结构是不同恢复年限辽东栎次生林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恢复年限显著影响辽东栎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昆虫取食对2种亚热带乔木幼树光合特性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陈子亮, 许勤勤, 杨雲雲, 晏斌, 胡亚林
    2025, 44(8):  2557-256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1
    摘要 ( 47 )   PDF (3416KB) ( 27 )  
    昆虫取食叶是森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影响树木生长、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然而,针对昆虫食叶对亚热带不同树种乔木光合作用、生物量累积及分配的影响依然不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森林2种乔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幼树为对象,比较昆虫食叶和人为剪叶对幼树的生长、叶光合作用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短期(2个月)内昆虫食叶提高2种幼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Gs)和初始荧光(F0),而降低胞间CO2浓度、叶绿素a和b含量。在长期(6个月)内,昆虫食叶降低幼树生长与总生物量,但提高根冠比。人为剪叶处理对2种幼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与昆虫食叶处理相比较小,且对幼树各器官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香樟幼树各器官生物量与F0值呈显著负相关,柳杉幼树茎生物量与Gs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昆虫食叶引起亚热带2种乔木幼树短期光合补偿效应,提高叶光合速率,但长期而言限制幼树生长和生物量,且人为剪叶模拟昆虫食叶低估昆虫取食效应。

    氮添加对亚热带毛竹化学计量和代谢组分的影响
    卢姣宏, 张秋芳, 曾泉鑫, 彭园珍, 徐敏, 陈琳娜, 陈文伟, 陈岳民
    2025, 44(8):  2567-257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2
    摘要 ( 41 )   PDF (1541KB) ( 24 )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可能会造成植物化学计量失衡并对植物的代谢产生负面影响。毛竹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种。本研究在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毛竹林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对照CT、低氮LN和高氮HN)以模拟氮沉降。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毛竹叶片与细根的碳(C)、氮(N)、磷(P)含量,细根生物量和叶片代谢组分含量,探究氮添加对毛竹化学计量学和代谢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对毛竹叶片P含量、C∶P和N∶P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对毛竹细根P含量、C∶P、N∶P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这表明毛竹不同器官磷利用效率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氮添加显著提高叶片丙二醛含量,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但低氮添加对毛竹叶片的代谢组分均无显著性影响。这表明低氮添加下毛竹总体上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代谢活性。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氮沉降下毛竹不同器官的养分利用特征,发现毛竹叶片在低氮添加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新疆西天山峡谷不同坡向野核桃风/雪灾害受损特征及其与树木生长特征的关系
    魏海英, 柳华清, 贾妍妍, 张维
    2025, 44(8):  2575-2581.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6
    摘要 ( 39 )   PDF (1239KB) ( 17 )  
    2022年1月特大风/雪灾害后,采用普查法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不同坡向野核桃受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野核桃不同受损等级分布特征,并探讨树木生长特征和坡向对野核桃受损等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561株野核桃存在不同受损形态,受损株数依次为Ⅳ级(20株)<Ⅴ级(95株)<Ⅲ级(101株)<Ⅱ级(150株)<Ⅰ级(215株),其中Ⅰ~Ⅲ级受损个体占总受损个体数的83.07%。(2)随胸径(树高)级递增,野核桃受损比例均表现为前期急剧增大中期锐减后期稳定。Ⅰ级受损野核桃受损个体的胸径和树高大于其他受损等级的个体。(3)不同坡向按照受损率大小依次为半阳坡(17.11%)、阳坡(18.54%)、阴坡(29.59%)、半阴坡(34.76%);Ⅰ~Ⅱ级受损主要发生在半阴坡,Ⅲ~Ⅴ级受损主要发生在阴坡;同一受损等级不同坡向野核桃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4)野核桃胸径、树高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受损等级影响显著,受损等级受坡向影响未达显著水平。该研究为突发风/雪灾害中野核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参考。

    海南岛特有濒危龙脑香科树种铁凌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
    段继煜, 蔡颖, 饶朝康, 唐亮
    2025, 44(8):  2582-2590.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4
    摘要 ( 55 )   PDF (2354KB) ( 27 )  
    铁凌(Hopea reticulata Tardieu)隶属龙脑香科坡垒属,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海南岛甘什岭一带。因刀耕火种和伐木,甘什岭原始低地雨林退化为次生林,在保护区建立后逐渐恢复为铁凌单优林。为评估保护成效及种群遗传动态,本研究采集了102份铁凌样品,按胸径划分为3个径级,与3个龄级(青幼年、成年和成年后)对应,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ddRAD-seq)获得基因组水平的单核苷酸变异,评估不同龄级样品的核苷酸多样性与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铁凌总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25527)较高,超过广西青梅(π=0.21780)和海南风吹楠(π=0.17200)等濒危物种。遗传组分聚类、NJ树和PCoA分析显示龄级间无明显分化;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强度(Sp=0.0283~0.0240)随龄级增长递减,可能与种子扩散受限导致的基因型空间聚集和种群自疏作用相关。综上,甘什岭的铁凌种群维持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这与该种现存的种群规模较大有关。铁凌果实无翅,成熟后掉落在母树周围,种子扩散距离局限,表现出较强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随龄级增长,自疏作用加剧,基因型的空间聚集程度下降,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减弱。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种源采集和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中,确保花粉供受体间距大于260 m,以降低遗传同质性并维持子代遗传多样性。

    黄河沙化区皂荚碳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张岗岗, 刘巧, 樊潇, 王洋, 阮超, 刘艳萍, 范定臣
    2025, 44(8):  2591-259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5
    摘要 ( 39 )   PDF (1434KB) ( 13 )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十大推介树种之一,明确皂荚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沿黄沙化区植物群落科学配置和有效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径级皂荚(大、中和小径木)进行树干解析和采样,利用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径级皂荚各器官生物量、全碳含量(TC)、全氮含量(TN)、碳氮比(C/N)、碳密度(CD)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径级的皂荚各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径木的干生物量、枝TN和枝C/N与小径木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不同径级皂荚枝碳含量和叶氮含量存在大小依赖性,不同径级叶碳含量和氮含量较大,且其碳氮比呈增大趋势;不同径级林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和CD占比以及TC和TN占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对沿黄流域沙化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植物配置模式筛选与区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珙桐种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刘婷婷, 罗欢, 黄耀华, 付励强, 蒲冠桦, 尹华康, 毛泽恩, 张晋东
    2025, 44(8):  2598-260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9
    摘要 ( 47 )   PDF (1977KB) ( 19 )  
    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珙桐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主要影响因子,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珙桐种群生境适宜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珙桐资源较丰富,适宜生境面积11666.73 hm2,接近保护区面积1/3,估算约27510株,大多数个体处于生理成熟年龄,幼苗和幼树数量明显偏少,年龄结构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型,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2)主要沿河流沟谷两侧分布,在海拔1000~2200 m内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2200 m;(3)距河流的距离、海拔、年温差是主要影响因子,适宜生境条件为:距河流0~250 m,海拔1200~1900 m,年温差26.2~27.2 ℃;(4)采笋和放牧作为主要人为干扰,极大破坏了珙桐种群的生存环境,阻碍了珙桐种子萌发及植株的生长,影响了种群自然更新。建议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开展试点,加强珙桐种质资源保护,进一步开展珙桐繁育试验、种群更新及创新开发与利用等相关研究,对自然更新困难的幼苗实行人工抚育,促进种群延续。规划采笋和放牧区域,规范保护区周边居民的采笋、放牧行为,减少林下人为干扰。条件成熟后可扩展到整个凉山山系,这是珙桐种群保护的重要环节。

    2个梅花品种幼苗对干旱及复水的光合生理响应
    王梓煦, 罗春燕, 郭子燕, 童宇航, 郑为军, 李庆卫
    2025, 44(8):  2608-261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5
    摘要 ( 46 )   PDF (5152KB) ( 32 )  
    研究梅花品种‘美人’梅与‘骨里红’梅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梅花抗旱性评价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自然干旱处理法,观测不同干旱处理时间(0、7、14、21、28天)及复水7天处理下盆栽梅花幼苗光合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骨里红’叶片萎蔫、黄化现象较‘美人’梅更严重;干旱14天后,与‘美人’梅相比,‘骨里红’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下降的更为显著;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骨里红’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电子产量(Y(II))和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均呈下降的趋势且降幅更显著,而‘美人’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复水后,梅花光合生理参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综合分析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美人’梅叶片的光合作用,‘美人’梅叶片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SS、Pro),提高抗氧化酶活性(SOD、POD),以减弱逆境胁迫下活性氧的危害,保护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美人’梅抗旱力和恢复力均优于‘骨里红’。

    秸秆带状覆盖度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分布特征的影响
    周萌, 李宝占, 陈蕙, 柴雨葳, 杨永, 张森昱, 王泽义, 常磊, 黄彩霞
    2025, 44(8):  2618-262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7
    摘要 ( 40 )   PDF (5275KB) ( 19 )  
    为探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对黄土高原冬小麦农田土壤水热和产量的影响规律,寻求适宜该地区冬小麦种植的秸秆带状覆盖方式,以冬小麦“康庄974”作为供试材料,设置秸秆带状覆盖种植3行(S3,覆盖度58.8%)、4行(S4,覆盖度50.0%)、5行(S5,覆盖度41.7%)3种秸秆覆盖方式,以地膜覆盖(PM,覆盖度100.0%)和露地无覆盖(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处理显著增加全生育期0~200 cm全土层土壤含水量14.1%,增幅S3>S4>S5;不同时期增幅以成熟期S3最大,为32.5%,播种期S5最小,为1.8%;不同土层0~20 cm S3增幅最大,为32.8%,180~200 cm S5最小,为4.5%。0~200 cm土层贮水量在成熟期增幅最大,S3、S4和S5分别增加31.1%、21.5%和9.2%;不同土层增幅以180 cm处S4最大,为10.3%,S5最小,为1.1%。PM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20.3%和19.7%。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土壤平均温度1.67~3.14 ℃,土壤总有效积温12.6%~30.8%,S3降温幅度最大,S4次之,S5最小,PM在冬小麦全生育期表现为增温效应。S5增加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分别为9.8%、13.8%、1.8%和22.0%,降低千粒重11.7%;PM提高产量和WUE分别为26.5%和47.9%。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形成、WUE、保墒效果等,S5是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适宜种植覆盖方式。

    菌糠源蚯蚓堆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方志荣, 陈少庆, 清源, 颜朗, 罗邦州, 补锦超, 陈玉坪, 吴建
    2025, 44(8):  2629-263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7
    摘要 ( 57 )   PDF (2119KB) ( 17 )  
    改良土壤条件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本研究探讨了生物腐殖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 BFA)发酵剂发酵菌糠及以BFA发酵剂发酵菌糠为基料进行蚯蚓堆肥化产生的蚯蚓堆肥对马铃薯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菌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T1处理(150 kg·hm-2复合肥(20% NPK)+7.5 t·hm-2蚯蚓堆肥)的效果优于T2处理(150 kg·hm-2复合肥(20% NPK)+7.5 t·hm-2菌糠堆肥)。与单施化肥CK(750 kg·hm-2复合肥,100% NPK)相比,T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大薯数、大薯重、单株薯重、单株薯数,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维生素C和钾的含量。T1处理提高了norank_f_norank_o_Gaiellales属、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Paraphaeosphaeria属、Naganishia属、短梗蠕孢属(Trichocladium)、Pseudaleuria属的相对丰度,促进了根际土壤中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释放。总之,T1处理改善了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促进了营养元素的释放,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有机无机配施对稻田不同绿肥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
    杨伟, 朱杰, 姚涞, 赵东竹, 聂江文, 蒋梦蝶, 朱波, 易丽霞, 刘章勇
    2025, 44(8):  2640-2647. 
    摘要 ( 33 )   PDF (2234KB) ( 15 )  
    明确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条件下不同冬季绿肥有机体干物质腐解、碳和氮释放的动力学特征,为南方稻田冬季绿肥资源利用和水稻养分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条件下,采用尼龙袋网袋法,监测了稻田不同绿肥替代不同化学氮肥施用量的替代作用;在控制总氮的前提下,利用紫云英、黑麦草、油菜的地上部分各自分别替代化学氮肥中25%、50%、75%、100%的纯氮,采集第0、14、24、29、34、42、48、55、69、83、111、139、167、192天时尼龙网袋中的绿肥残体样品,结合二库模型分析绿肥残体中的干物质腐解、碳和氮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绿肥的腐解、碳和氮的释放整体呈现前期快速,后期缓慢的特点;在腐解后的34 d,紫云英、黑麦草、油菜的干物质腐解量分别为81.9%~85.2%、82.1%~84.3%、61.2%~70.6%;在腐解后的34~192 d,干物质腐解量分别为11.8%~14.4%、11.5%~13.4%、14.9%~21.9%;紫云英和黑麦草在25%处理下的干物质、碳和氮的腐解率相对较高,而油菜在50%处理下的干物质、碳和氮的腐解率相对较高;二库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紫云英和黑麦草的干物质、碳和氮的腐解率比油菜的腐解率高;紫云英在25%处理下的干物质和氮的腐解率最高,分别为0.15 %·d-1和0.15 %·d-1;回归分析发现,较低的C/N比更有利于绿肥的腐解、碳和氮的释放。综上所述,紫云英的腐解和养分释放效果较好,且在25%替代率下的效果较佳。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植被因子的关系
    王宇彤, 童春富, 王涛, 张胜楠
    2025, 44(8):  2648-265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0
    摘要 ( 29 )   PDF (1931KB) ( 16 )  
    以长江口横沙东滩盐沼湿地为研究区域,在现场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食性、摄食方式和生活型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为不同功能群,分析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植被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腹足纲和软甲纲动物是横沙东滩优势大型底栖动物类群,优势种主要有拟沼螺(Assiminea sp.)、堇拟沼螺(Assiminea violacea)、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和谭氏泥蟹(Ilyoplax deschampsi)。大型底栖动物不同食性功能群、摄食方式功能群和生活型功能群的多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站点存在明显差异。在食性功能群中,杂食者物种数最多,占50.00%;植食者在55%以上(5/9)的站点具有最高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在摄食方式功能群中,撕食者物种数最多,占33.33%;刮食者在44%以上(4/9)的站点具有最高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在生活型功能群中,半底内型功能群物种数最多,占50.00%;底上型功能群在66%以上(6/9)的站点具有最高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与不同功能群显著相关的植被因子存在差异。食性功能群的丰度和生物量多与植物根茎生物量、植株密度和植株高度组合中的一种或数种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摄食方式功能群丰度和生物量多与植株高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生活型功能群生物量多与植株密度、植株高度组合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未来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适宜的功能群划分方式,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析研究。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分析湖南南山国家公园金童山片区鸟兽多样性及活动节律
    李旭丰, 张荣华, 聂美红, 杨盛东, 翟家正, 李松文, 周琳, 张志强
    2025, 44(8):  2659-266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3
    摘要 ( 41 )   PDF (1443KB) ( 20 )  
    持续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是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为掌握湖南南山国家公园金童山片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推进当地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于2021年6月—2022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和鸟类资源进行了监测。本次监测共设置60个红外相机位点,累计1534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拍摄独立有效照片3733张,共计发现兽类4目12科19种、鸟类6目20科53种,其中白腹短翅鸲(Luscinia phaenicuroides)、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区内新记录种。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仙八色鸫(Pitta nympha)等15个物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兽类中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相对多度最高,鸟类中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最高。通过对区内代表物种进行日活动节律分析,白鹇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花面狸(Paguma larvata)和鼬獾(Melogale moschata)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且差异性不显著;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和红背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白鹇和红腿长吻松鼠雨季和旱季活动节律发生分化,野猪的活动节律未发生分化现象。本次监测结果强调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常见物种活动节律的掌握有助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

    扎龙湿地三种同域营巢鹬类的巢址选择影响因素
    王文君, 许林, 孙忠耀, 许玲霞, 宗诚, 程鲲
    2025, 44(8):  2669-267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2
    摘要 ( 42 )   PDF (3560KB) ( 5 )  
    巢址选择是鸟类繁殖的重要环节,同域营巢的物种如何利用相似的生境资源进行竞争与共存,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究松嫩平原混群繁殖鹬类物种的巢址选择差异,2022年和2023年的5—6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湿地,对同域营巢的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和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的巢及巢址生境特征、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嘴鹬的巢内外径显著大于黑翅长脚鹬和半蹼鹬,黑翅长脚鹬的巢外径显著大于半蹼鹬;半蹼鹬、黑翅长脚鹬、反嘴鹬巢周植物种数、植株均高、植被盖度均依次降低,半蹼鹬与同种和异种的巢间距最近、巢密度最大;此外,3种鹬类巢距明水面距离、距农田距离也存在显著差异。3种鹬类巢址选择均受植被与隐蔽因素、水源因素、干扰因素以及竞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巢址选择最主要的生境因素为植被与隐蔽因素,而竞争是影响半蹼鹬巢址选择的首要因素。

    西藏多布水电站鱼道过鱼的影响因子
    吕琳莉, 胡建生, 冯春平, 尹正昌
    2025, 44(8):  2678-268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8
    摘要 ( 35 )   PDF (9157KB) ( 7 )  
    根据西藏多布水电站渔获物、过鱼量及环境指标的监测结果,筛选出了影响保护鱼种过鱼量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1)多布鱼道采用的同侧竖缝式鱼道设计能够较好地满足该河段鱼类通过。(2)5月过鱼量明显大于6月,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拉萨裸裂尻过鱼活跃时段一般在6月之前,异齿裂腹鱼过鱼活跃时段可至6月中旬。(3)水质指标中,溶解氧含量越高、pH值越低、浊度越小越有利于鱼类通过鱼道。水温升高对拉萨裂腹鱼过鱼量减少的影响比其他鱼种明显。异齿裂腹鱼比其他3种鱼类更耐受水质降低的影响。(4)工程运行参数中,入库流量、下游流量、尾水位增大,变化剧烈,对过鱼量的负面影响越大。平均水头下降和波动与拉萨裂腹鱼、拉萨裸裂尻、异齿裂腹鱼过鱼量减少有关。水库水位下降和波动对拉萨裂腹鱼过坝活动有抑制作用。异齿裂腹鱼过鱼适应的工程运行参数变化范围比其他鱼种大。(5)鱼道内水力参数变动对拉萨裸裂尻的影响不显著。进鱼口水深小、变幅大有利于吸引巨须裂腹鱼通过鱼道。鱼道内流量、水深、出鱼口流速越大、变幅越大对拉萨裂腹鱼过鱼越有利。鱼道内流量、流速变化越剧烈对异齿裂腹鱼过鱼越有利。

    温度对四种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
    吴池杰, 俞立雄, 林小菊, 王敏, 邹远超, 许巧情, 段辛斌
    2025, 44(8):  2689-269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4
    摘要 ( 43 )   PDF (1735KB) ( 7 )  
    为探究不同种类鱼类之间游泳能力存在的差异,以及驯化温度对长须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鳜(Siniperca chuatsi)、鲫(Carassius aur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游泳能力的影响,分别在26±1 ℃和10±1 ℃,采用流速递增法测试4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Urcrit)和爆发游泳速度(Urburst)。结果表明:4种实验鱼UrcritUrburst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低温组相比,高温条件下长须黄颡鱼、鳜、鲫3种实验鱼的Urcrit极显著上升(P<0.01),大鳞副泥鳅则呈显著上升(P<0.05),且鲫Urcrit最大,鳜Urcrit、长须黄颡鱼Urcrit次之,大鳞副泥鳅Urcrit为最小;爆发速度则无显著变化(P>0.05),鲫Urburst最大,长须黄颡鱼Urburst和鳜Urburst次之,大鳞副泥鳅Urburst最小。4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存在差异。温度对4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有显著影响,而对爆发速度几乎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鱼类科学养殖以及资源恢复等提供参考价值。

    1986—2023年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对水文连通的影响
    白云逸, 于君宝, 栗云召, 周迪, 李雪, 管博, 王雪宏, 杨继松, 曲晨宇, 闫畅
    2025, 44(8):  2696-270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0
    摘要 ( 37 )   PDF (3392KB) ( 4 )  
    本文借助遥感影像解译,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水文连通指数法评价了近40年来(1986—2023年)黄河口湿地景观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对湿地水文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本沼泽、河流湿地、灌丛湿地和耕地趋于破碎,景观格局分散;沿海滩涂、水库池塘、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斑块连通性升高,景观格局更聚集和紧凑;湿地水文连通性先下降后上升,水文连通性较差。草本沼泽景观类型的比例指数(PLAND)、平均斑块面积(MPS)与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可能连通性指数(PC)呈显著正相关,斑块破碎化指数(SPLIT)与PC呈显著负相关;沿海滩涂的形状指数(LSI)和SPLIT指数与IIC、PC呈显著正相关;河流湿地的LSI与PC呈显著负相关;养殖池的MPS与IIC呈显著负相关,LSI与IIC、PC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的景观格局分布与水文连通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会对湿地水文连通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为黄河口湿地的水文连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黄河口湿地的保护以及水文连通优化提供参考。

    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动态变化
    唐影, 范晓梅, 王林林, 杨清
    2025, 44(8):  2706-271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1
    摘要 ( 45 )   PDF (2930KB) ( 3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该地湿地资源的监测是生态修复及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关键。本研究采用简单非迭代聚类(simple non-iterative clustering,SNIC)分割算法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RF),即SNIC-RF,以5年为间隔提取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湿地信息,并利用重心模型、转移矩阵来探究湿地时空动态变化及内部之间的相互转化。结果表明:(1)基于SNIC-RF的湿地分类总体精度均大于0.89,Kappa系数均大于0.87。对比仅使用RF,SNIC-RF分类结果各期总体精度提升了2.7%~14.1%,Kappa系数提升了3.5%~16.4%。在光谱信息难以区分的水库、池塘等人工湿地上精度表现优异。(2)2000—2020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呈波动变化,2010—2020年期间波动强度不断增强。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小、人工湿地占比持续增加。(3)2010年前,湿地转化主要发生在自然湿地之间,人工湿地参与占比低;2010年后,转移方向以多种湿地向非湿地转化为主,稻田转入量最多。人工湿地扩张主要由非湿地及泥沙质滩涂转化而来。(4)大汶流保护区湿地重心迁移方向较一千二保护区更复杂,强度更高。两保护区人工湿地重心不断向东迁移,反映了东营市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

    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下沉式与水平式绿地系统碳密度差异
    胡诗怡, 杨钙仁, 黄子容, 于芳, 邓汶, 李丽莎, 邓羽松, 卢宝鹏
    2025, 44(8):  2717-272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8
    摘要 ( 33 )   PDF (2376KB) ( 2 )  
    下沉式绿地在径流量与水质调控方面具有明显优点并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对其固碳能力了解不多。以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为对象,采用样方调查与室内测试等方法,分析了下沉式(植草沟、雨水花园、净水梯田)与水平式(普通草坪、普通乔灌草复层绿地)城市绿地植被和土壤碳含量与碳储量。结果显示:(1)在乔灌草复层结构绿地中,下沉式绿地植被碳密度显著高于水平式绿地(P<0.05),雨水花园、净水梯田植被碳密度分别为2.42和1.43 kg·m-2,是普通乔灌草复层绿地的2.2和1.3倍;单层结构中,植草沟植被碳密度为0.15 kg·m-2,是普通草坪的1.2倍。(2)雨水花园、净水梯田0~2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分别为5.39 和2.15 kg·m-2,是普通乔灌草复层绿地的3.1和1.2倍;植草沟0~20 cm土层碳密度为2.40 kg·m-2,是普通草坪的2.5倍。(3)通过增大汇水面积汇集更多有机物和养分促进植物生长是下沉式绿地碳增汇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为深化对下沉式绿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效果及其机制的认知提供科学依据。

    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任丽雯, 王兴涛, 蒋友严
    2025, 44(8):  2726-273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1
    摘要 ( 34 )   PDF (4781KB) ( 4 )  
    河西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基于流域尺度开展河西内陆河流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量化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可以为未来内陆河流域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基于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2000—2022年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EQI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0—2022年研究区植被EQI均值为6.9,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0.8·10 a-1,三大流域中石羊河流域EQI均值、年均增速均为最大;2000年以来研究区植被EQ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80.3%,2000—2010年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和退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0.1%和0.9%,2010—2022年为4.8%和15.2%;偏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EQI与气温、降水均呈正相关,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贡献率为正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77.3%、72.9%,贡献率为负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9.7%、19.0%。总体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植被生态质量呈退化变化趋势的区域中,人类活动的作用大于气候变化。

    科尔沁草原巴林右旗近64年水热变化特征及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敏感性分析
    韩博, 时一平, 宋彦涛, 霍光伟, 那木汗, 乌云娜, 杨金顺, 阿门布和
    2025, 44(8):  2736-274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6
    摘要 ( 39 )   PDF (5658KB) ( 5 )  
    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趋势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正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科尔沁草原巴林右旗气象站1959—2022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累计距平、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气候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采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草原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趋势上,1959—2022年,巴林右旗年平均气温为5.67 ℃,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速率为0.32、0.24和0.40 ℃·10 a-1;四季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中春季最大;年均降水量为349 mm,呈微弱增长趋势;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夏季占全年降水的72.39%;2000年后极端降水现象更加明显。(2)气候突变上,年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年均降水突变点在2005年和2010年;气候周期上,年均气温存在14 a的显著周期变化,呈现低高低的多次波动变化;年均降水存在48 a的显著周期变化,呈现高-低-高-低-高的波动变换。(3)气候未来预测上,巴林右旗未来气候将保持与历史64 a趋势一致,总体呈现干旱化趋势。(4)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对降水量更敏感,在未来气候干旱化趋势下将面临更大挑战。上述结果有助于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和草原资源的保护,为其生态风险评价及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增温对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李思奇, 许培轩, 胡昭佚, 吴正江, 张昆, 董李勤
    2025, 44(8):  2749-275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0
    摘要 ( 37 )   PDF (1918KB) ( 7 )  
    全球变暖正在深刻影响高原生态系统的枯落物分解过程。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温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结合野外控制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增温对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枯落物分解速率,枯落物碳(C)、氮(N)、磷(P)含量及CO2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增温提高了木里薹草枯落物的可溶性糖含量(P<0.05),降低了木质素含量和C/N(P<0.05);(2)经过1年的分解,增温处理的枯落物质量下降了33.98%,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的28.84%(P<0.05);(3)在分解过程中,枯落物C、N、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4)在快速分解阶段,增温处理下的CO2通量显著高于对照(P<0.01),且气体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5),与枯落物质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P<0.01)。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增温对高寒沼泽枯落物分解动态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吉林省黄泥河林区马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廊道构建
    田新民, 孟訾靖, 刘小慧, 汲旭阳, 王鑫雪
    2025, 44(8):  2756-2763.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5
    摘要 ( 48 )   PDF (1547KB) ( 9 )  
    在强烈人为干扰背景下,多种环境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和分布。马鹿(Cervus canadensis)是栖息于温带区北方森林的大型食草动物,通过取食植物和为顶级捕食者提供食物资源来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开展马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廊道构建对其种群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吉林省黄泥河林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足迹链跟踪方法收集马鹿活动位点信息,利用ArcGIS 10.4重采样获取环境变量的6个分辨率尺度(30、60、120、240、480和960 m),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选择研究区最优分辨率尺度预测马鹿适宜栖息地,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生态廊道。结果表明:(1)根据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的合理性,最终选取60 m分辨率尺度进行栖息地建模,其AUC值为0.931±0.016,模型可靠。(2)道路、植被类型、地形是影响马鹿的主要环境因子,距离道路越近、农田越远、针阔混交林400 m,海拔380~480 m马鹿出现的概率较高。(3)研究区马鹿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6.81 km2,仅占总面积的6.79%,且栖息地呈破碎化。(4)根据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共确立5个核心栖息地斑块,构建了4条廊道。本研究结合了吉林省黄泥河地区马鹿栖息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廊道的构建,以期促进马鹿栖息地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氧化石墨烯和纳米氧化铜在人工湿地中急性生态效应的对比
    李璇, 陈静静, 闫春妮, 黄娟, 钱秀雯, 王路茗
    2025, 44(8):  2764-2770.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4
    摘要 ( 36 )   PDF (2438KB) ( 3 )  
    氧化石墨烯(GO)和纳米氧化铜(CuO NPs)因其广泛应用导致环境暴露风险,两者不同的属性、结构和环境行为可能引起不同的生态效应。本研究对比0.5 mg·L-1 GO和CuO NPs短期暴露对人工湿地运行性能的影响及生态毒性机制。结果表明:GO和CuO NPs暴露对湿地有机物和TP去除无显著影响,而湿地NH4+-N去除率分别降低5%和9%,两者均抑制湿地脱氮效果。与GO相比,CuO NPs对湿地硝化作用的抑制更强。GO和CuO NPs暴露抑制脱氢酶活性,CuO NPs同时对脲酶活性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磷酸酶活性响应最为明显,在两者暴露下均明显提高。微生物氮代谢途径中,硝化基因在GO和CuO NPs暴露下均受到抑制,而CuO NPs暴露一定程度上促进反硝化基因。本研究为评估不同类型纳米颗粒的生态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沈阳大连工业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及隐含碳流动
    宝玉宁, 仲弘历, 于晓曼, 刘鸣达
    2025, 44(8):  2771-277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14
    摘要 ( 49 )   PDF (1444KB) ( 1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2021年工业碳排放量已达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5.3%,而城市成为了中国工业降碳的关键区域与战略方向。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和数据计算,以2010—2020年辽宁典型工业城市——沈阳和大连为对象,采用IPCC清单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法从工业碳排放数量核算、驱动因素分析与城市产业间隐含碳流动等视角,探讨沈阳和大连工业碳排放现状,以期为辽宁省各城市工业减排目标与合作降碳提供参照。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大连工业碳排放量增加572.46万t,年均增长率为3.77%;沈阳工业碳排放量减少14.67万t,年均增长率为-0.1%,能源消费主要集中于原煤和电力;(2)能源强度对沈阳、大连的工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分别为-50.41%和-20.51%;而能源结构和产出规模对沈阳工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分别为1.81%和47.79%,对大连的工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为1.42%和78.07%;(3)沈阳通过产业链向大连的隐含碳排放净转出量为63.43万t;沈阳对大连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8.89万t)、煤炭采选业(26.97万t)的隐含碳转出>大连对沈阳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2.49万t)、化学行业(9.09万t)。

    综合评述
    沉积物-水界面生物扰动对湿地甲烷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陈大屡, 赵璐峰, 唐建军, 胡亮亮, 陈欣
    2025, 44(8):  2779-278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36
    摘要 ( 38 )   PDF (1101KB) ( 17 )  
    沉积物-水界面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其中生物扰动对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甲烷产生、氧化和运输有着复杂的影响,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回顾了扰动生物类型及其扰动特征,并综述了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扰动如何影响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深入研究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生物扰动增加湿地甲烷排放,但不同扰动生物类型的影响程度不同。生物扰动可以通过改变沉积物有机碳分布、营养盐通量及氧化还原电位条件而影响产甲烷和甲烷氧化的微生物过程,还可以直接改变沉积物结构与孔隙度从而促进甲烷的冒泡运输。此外,扰动生物也可以通过沉积物-水界面的植被和水生生物食物链间接地影响甲烷排放。今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多时空尺度;(2)关注扰动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3)多学科技术融合;(4)关注气候变化下扰动生物的响应;(5)促进应用研究的发展。

    亲生物城市理论与全球实践
    杨文越, 叶泓妤
    2025, 44(8):  2790-279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9
    摘要 ( 44 )   PDF (6100KB) ( 19 )  
    亲生物城市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需求的新发展模式。它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和谐相处共生的理念,致力于构建城市中“人”“自然”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共同体。本文对亲生物城市的内涵、规划设计原则与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新加坡、温哥华、旧金山、惠灵顿的实践案例,从区域、城市、社区和建筑4个尺度分析它们的优秀经验,以期为中国亲生物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亲生物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韧性,以及增加人们亲生物体验的幸福感。

    技术与方法
    基于高分六号影像的农田防护林宽度自动识别
    朱素华, 郑晓, 樊俊美, 赵斓林
    2025, 44(8):  2800-280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27
    摘要 ( 34 )   PDF (3716KB) ( 6 )  
    农田防护林(农防林)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直接生态屏障,林带宽度直接影响农防林防护功能的发挥和后续经营。随着农防林建设不断深入,区域尺度快速准确识别林带宽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黑土地核心区——拜泉县的富强镇、大众乡、兴农镇为研究区,选取高分六号(GF-6)影像,创建面向对象-缓冲区分割技术获取农防林斑块信息,并实现单条林带自动提取及其宽度计算。结果表明:(1)农防林对GF-6影像中的蓝波段、近红外波段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比较敏感,利用以上特征能够将农防林和非农防林区分开;(2)基于面向对象-缓冲区分割技术,实现林带自动分割及其宽度计算,经地面调查验证,准确度较高(R2为0.73);(3)农防林宽度布局在拜泉县的富强镇、大众乡和兴农镇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17~24 m,且这一宽度范围的农防林分别占各乡镇农防林总面积的32.64%、33.24%、30.29%。本研究创建的面向对象缓冲区分割技术为后续农防林构建与经营提供了方法支撑。

    多源数据在澄江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核算中的应用
    罗金怡, 魏晓燕, 潘英英, 周键, 武瑞东
    2025, 44(8):  2808-281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8.003
    摘要 ( 35 )   PDF (651KB) ( 5 )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核算因其无形性,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难点。目前针对性的监测调查与数据统计体系的缺失,造成了相关核算参数和数据缺乏,这阻碍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核算工作的进展。本文以政府统计数据为基础,并结合互联网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参考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核算的相关理论,采用旅行费用法和市场价值法,完成了澄江市自然景区旅游康养服务、酒店与自有住房景观增值服务和古生物科研教育服务的价值核算。结果表明:2021年澄江市三类文化服务总价值为44.86亿元,其中自然景区旅游康养服务价值为34.96亿元;景观增值服务价值为8.89亿元;古生物科研教育服务价值为1.01亿元。本文通过综合多源数据对数据缺乏的县域地区进行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核算数据缺乏的问题,核算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区,且能够为推进澄江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构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