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上一期   
    目录
    目录
    2025, 44(7):  0. 
    摘要 ( 8 )   PDF (524KB) ( 1 )  
    湿地生态专栏
    青山湖水生植物表面附植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性状特征
    黄怡敏, 刘坤玉, 杨一, 许诺, 郭继书, 张云, 李今
    2025, 44(7):  2113-2122.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7
    摘要 ( 12 )   PDF (3174KB) ( 3 )  
    于2022年秋季(11月)和次年春季(5月)在黄石市青山湖采集了10种水生植物的附植藻类样品,分析了不同生长季节水生植物叶片表面附植藻类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性状变化。结果表明:10种水生植物上共鉴定附植藻类393种(变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199种),其次是绿藻门(120种)和蓝藻门(49种);主坐标典范对应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附植藻类的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水生植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附植藻类的密度在不同水生植物上呈现出如下趋势: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在功能性状方面,多数水生植物上小型、匍匐贴生、不附着型和单细胞藻类的相对丰度较高;而在生态类群上,沉水植物上的高姿态附植藻类类群表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而浮叶植物上低姿态类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在多样性方面,附植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在沉水植物上最高,浮叶植物上最低,并且叶片复杂程度越高的水生植物表现出更高的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为理解水生植物表面附植藻类的生态功能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监测青山湖生态修复成效提供参考。

    呼伦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张轶, 白凯, 史李萍, 李亮, 白永泉, 殷旭旺, 白海锋
    2025, 44(7):  2123-2131. 
    摘要 ( 11 )   PDF (3202KB) ( 2 )  
    探讨浮游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科学保护草原湖泊的生态健康提供依据。以呼伦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指数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呼伦湖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178种,种类组成为硅藻-绿藻型,优势种以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810.14×104 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4.01 mg·L-1,季节变化差异均显著。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3、0.58,秋季与春、夏季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呼伦湖水体营养化水平为轻度富营养,多样性水平“良好”;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电导率、化学需氧量、浊度、叶绿素a和铵态氮是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因子存在季节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呼伦湖的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提供资料参考。

    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窦乾明, 王乐, 赵章国, 姚艳玲, 王慧博, 宋聃, 黄晓丽, 霍堂斌
    2025, 44(7):  2132-2141. 
    摘要 ( 11 )   PDF (2706KB) ( 2 )  
    为了解乌伦古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2021年对乌伦古湖5个湖区28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6次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68种,隶属于4门14目21科,其中优势种以摇蚊幼虫和寡毛类为主,喜盐摇蚊(Chironomus salinarius)、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前突摇蚊属(Procladius sp.)为全年优势种属;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环境因子的时空梯度差异性显著(P<0.05),而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也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春、夏、秋3季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51、529、669 ind·m-2和19.52、14.60、13.39 g·m-2,春季密度、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布伦托海中部(987 ind·m-2、24.29 g·m-2)和吉力湖南部(1040 ind·m-2、21.32 g·m-2);夏季密度、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骆驼脖子(896 ind·m-2、30.12 g·m-2);秋季密度主要集中于吉力湖南部(808 ind·m-2)和骆驼脖子(864 ind·m-2),生物量除集中于吉力湖南部(16.07 g·m-2)和骆驼脖子(14.81 g·m-2)之外,还集中于73 km小海子(15.74 g·m-2);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备极显著性时空差异(P<0.01),物种指示值分析也发现不同湖区的显著性指示种不同;冗余分析表明,盐度、总氮和电导率是影响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与寡毛类、摇蚊幼虫呈显著正相关,与大部分底栖动物呈显著负相关;水体矿化度、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是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形成胁迫作用。

    运城盐湖湿地入侵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李沛蓉, 樊青卓, 李蓉蓉, 郭东罡, 张全喜
    2025, 44(7):  2142-214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40
    摘要 ( 12 )   PDF (1171KB) ( 3 )  
    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城盐湖湿地入侵植物的数量及其生态学特征,以期为运城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运城盐湖湿地共385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列出了该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并分析了其数量生态特性、区系特征、优势度及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运城盐湖湿地入侵植物共13科30属35种,以菊科和豆科为优势科,其生长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运城盐湖湿地35种外来入侵植物中属于Ⅰ、Ⅱ级危害的危害种13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37.14%,其中反枝苋、小蓬草等5种植物已造成恶性入侵危害;(3)运城盐湖湿地入侵植物原产地以美洲为主,源自美洲大陆的入侵植物在运城盐湖湿地的适应性与扩散性强;(4)在区系组成方面,入侵植物中世界分布类型的科属占主体地位;(5)通过对入侵植物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分析,发现黑麦草、秋英、小蓬草的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较大。造成运城盐湖湿地植物入侵的主要原因有:运城盐湖开发时间早、采盐活动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脆弱。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采取控制人为引进物种和进行合理的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加以控制入侵物种进一步扩散。

    珍稀濒危水生植物靖西海菜花的种群空间格局与种内关联性
    李峻峰, 高鸿灿, 殷根深, 梁梓煜, 杨晓虹, 翟书华
    2025, 44(7):  2150-215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8
    摘要 ( 13 )   PDF (1654KB) ( 4 )  
    为了解珍稀濒危水生植物靖西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var. jingxiensis)的种群动态、生存能力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分布于河池澄江河和百色靖西鹅泉河的靖西海菜花种群为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靖西海菜花各级株丛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样地内的靖西海菜花种群Ⅲ级株丛占比均高于Ⅰ级和Ⅱ级株丛占比;喀斯特地貌的水环境使靖西海菜花种群出现特殊的分布模式,两个样地内的靖西海菜花种群均表现小尺度下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程度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两个样地内的Ⅰ级株丛与Ⅱ级株丛、Ⅲ级株丛皆表现为在小尺度下正关联,大尺度下负关联;靖西海菜花种群中幼苗严重不足,其种群更新正处于负增长阶段,在小尺度下植株呈聚集分布,且各等级间互利依赖是靖西海菜花种群适应其生长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北方大型湿地氮和磷去除的季节性规律
    陈铁柱, 周日修, 田航飞, 杨海洋, 廖敏辉, 安树青, 忻飞, 李启明
    2025, 44(7):  2157-2163.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5
    摘要 ( 11 )   PDF (1768KB) ( 2 )  
    氮和磷超标严重影响水体健康,给城市水体安全带来了威胁。净化河流水质、提升河道生态功能是恢复城市水体流域生态完整性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城市水体存在的水污染等生态问题,针对该类型水体的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应运而生。本研究分析了北方某大型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不同季节对氮、磷去除的效果。结果表明:夏季(丰水期)湿地工程对进水氮、磷实现了高效去除,但在春、冬季(平水期、枯水期),低温、大量植物残留和鸟类排泄导致氮、磷去除效果不佳;整体来看,该大型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不同季节对氮的去除呈正向效应,三个区域(前置沉淀生态塘区、潜流湿地区、水生植物塘区)协同互补;针对该湿地春、冬季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建议通过植物收割、覆膜保温、外加碳源和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等管理措施,提高氮、磷去除效果。

    研究报告
    青海省果洛州高寒草甸有害生物种群特征及其地形影响因素
    杨丽艳, 宋梅玲, 王玉琴, 王宏生, 周睿
    2025, 44(7):  2164-2173.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2
    摘要 ( 10 )   PDF (2335KB) ( 2 )  
    为明晰地形因素对高寒草甸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影响,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对果洛州高寒草甸栖息的主要有害生物: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和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种群,在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种群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地形因素对高寒草甸主要有害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和草原毛虫种群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种群密度分别在海拔4360~4470、3980~4080和3950~3990 m最高,而黄帚橐吾种群密度在海拔梯度上呈增加的趋势,并在4070~4110和4280~4620 m最高;高原鼠兔和草原毛虫种群在6°以上斜坡的密度远高于0°~5°的平坡,高原鼢鼠种群在0°~5°的平坡上密度最高,黄帚橐吾种群在0°~5°和16°~25°的斜坡上密度最高;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在不同坡向下并无显著差异。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因子对高原鼠兔(0.0674)和高原鼢鼠(0.2052)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坡度因子对草原毛虫(0.2362)和黄帚橐吾(0.0776)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任意两项地形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方式,海拔和坡向对高原鼠兔的交互解释度最大,海拔和坡度对高原鼢鼠、草原毛虫和黄帚橐吾的交互解释度最大。综上所述,高寒草甸不同类型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对海拔的响应显著,而草原毛虫和黄帚橐吾种群对坡度的响应更明显。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叶功能性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及群落构建特征
    李昕蓉, 彭明俊, 彭明春, 康娅, 方盛权, 兰纯妍, 赵彪, 陈登鹏, 李云, 王崇云
    2025, 44(7):  2174-218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5
    摘要 ( 8 )   PDF (3275KB) ( 2 )  
    物种共存机制作为群落生态学的核心议题,对认识群落结构特征及预测群落动态变化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云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通过整合谱系发育信息和叶功能性状分析,探讨该植被类型群落构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的5个优势种,针对其8个叶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数据,将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环境和环境+空间变量(生态位分化效应)、空间变量(随机性效应),以量化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对性状变异的影响,并分析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叶结构性状存在系统发育信号(干物质质量、比叶面积、比叶质量、叶厚度的K值>1,干物质质量P=0.05),其形成和发育主要受遗传差异的影响,但叶化学性状系统发育信号较弱(叶氮、叶磷、碳氮比的K值<1,P>0.05),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物种通过性状权衡策略来维持最佳生存状态;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是确定性和随机性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分条件是塑造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叶功能性状的关键环境因子,湿润指数和干燥指数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9.1%和10.8%。在降水较少的区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倾向于通过增加比叶面积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增加碳储量。

    乌鲁木齐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滞尘量时空变化规律
    恩卡尔·沙德克别克,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 阿丽亚·拜都热拉
    2025, 44(7):  2185-2192.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3
    摘要 ( 8 )   PDF (4044KB) ( 2 )  
    为了探究城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滞留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随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在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的交通区(TA)、居住区(RA)、公园区(PA)及景观生态林(LA)(雅玛里克山不同海拔:844、869、910、930和960 m的榆树)等不同功能区内,选择6种常见绿化树种作为供试树种,测定其叶片各粒径颗粒物(PM0.2~3、PM3~10、PM>10及PMtotal)的滞留量,分析不同功能区常见绿化树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云杉(Picea asperata)、榆树(Ulmus pumila)、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圆冠榆(Ulmus densa)、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对大气颗粒物滞留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A、RA、PA这3个功能区6种树种叶片对各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生活型间均呈现常绿乔木>落叶灌木>落叶乔木,不同绿化树种对PM3~10及PMtotal的滞留量均表现樟子松>云杉>榆树>水蜡>圆冠榆>大叶白蜡,对PM0.2~3的滞留量云杉高于樟子松,PM>10的滞留量水蜡高于榆树;在时间上,不同绿化树种叶片对各粒径大小的颗粒物滞留能力均呈现随时间增加逐渐增高趋势,大雨(>20.4 mm)后第3天取得最低值而第23天取得最高值;在空间上,6种树种对各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呈现TA最高,RA为中等,PA最低;雅玛里克山榆树对各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在海拔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海拔榆树对PM0.2~3、PM3~10滞留量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增高趋势,对PM>10及PMtotal的滞留量无明显变化。乌鲁木齐市常见绿化树种颗粒物滞留量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因此在城市不同污染环境下合理选培与管理绿化树种,有助于高效发挥树种大气颗粒物调控能力。

    播期对超早熟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晨晨, 李亚军, 马萃, 杨明真, 王娟玲, 李红英, 张益娟
    2025, 44(7):  2193-219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2
    摘要 ( 10 )   PDF (1042KB) ( 5 )  
    为了研究播期对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22年以超早熟谷子突变体xiaomi1xiaomi3xiaomi4为材料,设置D1(4月11日)、D2(4月29日)和D3(5月17日)3个播期,比较不同播期处理下超早熟谷子突变体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D1播期,3个超早熟谷子突变体在D2、D3播期的全生育期天数、苗期天数均缩短,拔节期天数先增加后缩短,灌浆成熟期天数无变化;播期对3个超早熟谷子的穗长、穗粗和穗重影响显著,D3播期的穗长、穗重相对于D1播期显著增加(P<0.05);相较于D1播期,D2和D3播期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直链淀粉、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穗长和穗重与脂肪、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日均温、紫外强度和日照时数显著影响超早熟谷子的穗长和穗重,日均温、日照时数、总太阳辐射度和紫外强度显著影响脂肪、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P<0.05);4月中旬播种可提高谷子的品质,5月中旬播种可使谷子的穗长和穗重增加。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北省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薛思嘉, 王朋朋, 魏瑞江, 杨梅, 刘园园, 李璠
    2025, 44(7):  2200-220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1
    摘要 ( 10 )   PDF (1784KB) ( 2 )  
    基于河北省1982—2022年2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和马铃薯产量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残差趋势法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马铃薯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0 cm和5 cm地温均显著升高,日照时数显著减少,降水量不显著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不显著降低;马铃薯气象产量波动平均为中幅,2012—2022年以弱幅为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马铃薯产量增加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9.07%和40.93%,气候变化是马铃薯产量增加的主导因素。

    盐渍土中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及不同菌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杨凯心, 闫军芬, 王志康, 王永琪, 卞文清, 付晓瑀, 杨继松, 王雪宏, 管博, 于君宝, 陈欣
    2025, 44(7):  2207-221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4
    摘要 ( 10 )   PDF (3089KB) ( 2 )  
    土壤盐渍化严重限制了农作物生长。丛枝菌根(AM)真菌与作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可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吸收,从而促进宿主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其逆境耐受能力。本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分布广泛的耐盐植物芦苇、柽柳、盐地碱蓬根围土壤,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使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寄主扩繁和18S rRNA测序等方法分离和鉴定了不同AM真菌单孢子,并通过盐渍土盆栽实验研究不同AM真菌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和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耐盐植物的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由10科12属32种组成,其中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未分类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为优势AM真菌,AM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电导率和TOC的关系密切。(2)共分离到6株有较强侵染能力且能在玉米根系稳定定殖的AM真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AM3与球囊霉科(Glomeraceae)或Claroideoglomus属的亲缘关系密切,AM1、AM5、AM6、AM8和AM9与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或Glomus属的关系较近。(3)6株AM真菌均具有缓解玉米幼苗盐害胁迫并促进幼苗生长的能力,尤其是AM3和AM5菌株显著促进了玉米幼苗生长和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河三角洲耐盐植物根围土壤的AM真菌群落组成和耐盐促生潜能,为选择应用功能AM真菌改善黄河三角洲盐碱农田作物生长提供了科学参考。

    施肥与光叶苕子覆盖对柑橘园土壤N2O排放短期影响及其驱动因素
    杨洪炳, 曾立雄, 雷蕾, 杨鑫, 张佳佳, 黄志霖, 肖文发
    2025, 44(7):  2218-222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6
    摘要 ( 15 )   PDF (3055KB) ( 6 )  
    研究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对管理措施变化的响应,对长江三峡库区估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潜力、改善面源污染问题和柑橘园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长江三峡库区管理措施对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N2O排放通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及N2O排放的调控机制,选取施肥+光叶苕子覆盖(V)、施肥+清草(T)和不施肥+光叶苕子覆盖(NF)3种管理措施下0~1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施肥提高了整体土壤酶活性5.12%,且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14.84%,光叶苕子覆盖则降低了整体土壤酶活性10.31%,而对团聚体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施肥增加了土壤N2O排放通量,而光叶苕子覆盖则相反。土壤N2O与其他气体排放通量之间关联性不强。土壤温室气体和氨气的排放通量,在T和NF处理下易受土壤碳氮比和硝态氮含量影响,而V处理下易受土壤pH和含水量影响。N2O排放通量受土壤总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和碳磷阈值比的显著影响。同时,土壤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受氮限制,而施肥和光叶苕子覆盖能降低其氮限制程度,且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温度直接作用于粉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等来调控N2O的排放通量,且共同解释其变化98.7%。可持续农业管理策略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进而直接调控土壤N2O排放通量。

    水氮部分解耦滴灌削减密植黄瓜土壤氮素淋失
    牛明芬, 贺敬, 马建, 全智, 迟光宇, 鲁彩艳, 黄斌
    2025, 44(7):  2229-223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6
    摘要 ( 10 )   PDF (2133KB) ( 2 )  
    针对水氮耦合的常规滴灌导致设施菜地氮素淋失比较严重的现状,提出水氮部分解耦滴灌方法(解耦滴灌),并在水多氮少(水多)根区土壤和水少氮多(水少)根区土壤滴灌位点距离、灌溉量比和施氮量比分别为15 cm、2和0.67的情况下验证其削减粉壤(深度28 cm)氮素淋失效果。结果表明:常规滴灌改成解耦滴灌,无植物影响、日均灌溉强度12.8 mm的条件下,土壤氮素淋失削减幅度小(<10%);密植黄瓜(株距25 cm)存在、日均灌溉强度22.2 mm的条件下,水分淋失平均仅降低10.8%,淋失液中硝态氮平均占比82.0%的水溶氮的浓度平均降低35.6%(P<0.05),氮素淋失显著降低42.8%(P<0.05),土壤硝态氮残留增加显著,黄瓜增产16.1%(P<0.05);解耦滴灌促进黄瓜从水多根区土壤多吸收水分,弱化水分和硝态氮在土壤中方向相反的横向扩散,降低主要来自于水多根区土壤的淋失液的水溶性氮浓度,水分淋失量变化不大情况下实现土壤氮素淋失削减。

    珍稀濒危植物焕镛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赵芮叶, 么伟豪, 范豫, 王曾辉, 靳倩文, 廖森梦, 欧静
    2025, 44(7):  2240-224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4
    摘要 ( 9 )   PDF (2399KB) ( 8 )  
    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雌雄异株,主要分布于喀斯特生境。土壤真菌对于雌雄个体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以及雌雄株邻间相互作用有较大影响,研究焕镛木雌株与雄株根际土壤真菌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可为揭示其在生境多样的喀斯特区域的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焕镛木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PacBio测序平台,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 Cell)技术对焕镛木雌、雄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土壤样品获得真菌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共2375个,真菌ASVs分属8门30纲83目176科344属。在门水平上,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均为焕镛木雌、雄株根际土壤优势菌门,但不同性别相对丰度存在差异,雌性焕镛木组担子菌门丰富度显著高于雄性焕镛木组,而子囊菌门和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富度低于雄性焕镛木组;格孢腔菌目、盘菌目、Tetracladium属均在组间丰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NMDS分析表明,焕镛木雌株组与雄株组组间的真菌结构差异显著。(3)焕镛木雌、雄株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差异不显著(P>0.05),与贵州荔波焕镛木相比,广西木论焕镛木根际土壤真菌在faith_pd指数显著更低。

    短期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围封和刈割草地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
    靳三玲, 曲艳, 韩子晨, 王德平, 戎郁萍
    2025, 44(7):  2248-225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0
    摘要 ( 5 )   PDF (2912KB) ( 2 )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由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两部分组成,受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作用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辉河流域长期围封与刈割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区,设置了0(N0)、2(N2)、5(N5)和10 g·m-2·a-1(N10)4个氮添加水平,研究了氮添加对不同利用方式草地生长季土壤总呼吸(Rs)、自养呼吸(Ra)和异养呼吸(Rh)速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氮添加与草地利用方式未改变土壤呼吸速率的时间动态,最大值均出现在7—8月;氮添加与草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RsRaRhP<0.05),对Ra/Rh无显著影响(P>0.05),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相较于N0,N2处理对RsRa无显著影响(P>0.05),N5处理显著提高了围封草地和刈割草地的Rs(13.8%、13.1%)与Ra(29.8%、28.3%)(P<0.05),N10处理显著提高了刈割草地的Rs(7.0%),氮添加对围封和刈割草地Rh均无显著影响(P>0.05);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刈割草地Rs在N0、N5、N10处理下显著高于围封草地,Ra在N0处理下显著高于围封草地(P<0.05);土壤湿度是氮添加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主要调控因子,草地利用方式主要通过土壤温度和地下生物量调控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刈割增加了RhRa的水分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围封草地氮添加提高了Ra的水分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同时增加了Rh的水分敏感性,但降低了其温度敏感性;刈割草地氮添加增加了Ra的水分敏感性,降低了其温度敏感性。本研究揭示了草甸草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氮添加与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及机制,可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西双版纳典型森林转变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靳莉雅, 张志明, 刘文杰, 袁瑕, 罗艳, 黄水芬, 朱习爱
    2025, 44(7):  2259-226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1
    摘要 ( 13 )   PDF (1455KB) ( 4 )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西双版纳典型的森林转变(热带雨林、单层橡胶林、橡胶-砂仁复合林)为研究对象,测定6种与碳、氮、磷元素循环有关的土壤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BG)、β-木糖苷酶(BX)、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分析3种林型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单层橡胶林的土壤全氮(TN)、全磷(TP)均高于其他林型,有效磷(AP)、铵态氮(NH4+-N)、有机碳(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在橡胶-砂仁复合林最高,其余指标热带雨林最高。(2)森林转变对BG、CBH、NAG、AP活性有显著影响,单层橡胶林的CEs:NEs(土壤酶碳氮比)和CEs:PEs(土壤酶碳磷比)显著高于其余两种林型。(3)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表明,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均受C、N限制,其中单层橡胶林的微生物受C限制最大,热带雨林的微生物受N限制最大,橡胶-砂仁复合系统受C、N限制相对较弱。冗余分析表明,土壤NH4+-N、SOC、MBN、MBC、NO3--N、DON是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单一物种橡胶林会显著加强微生物C限制,转变为橡胶-砂仁复合系统减弱了微生物的C、N限制。因此,胶园复合间作有助于降低土壤微生物C、N限制,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养分的平衡发展,缓解橡胶单一种植带来的生态问题,胶农复合系统在此地区值得借鉴及推广。

    杉木闽楠混交林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根际效应
    黄澳, 及利, 何功秀, 倪艳林, 杨丽丽, 王明坤
    2025, 44(7):  2268-227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2
    摘要 ( 8 )   PDF (1934KB) ( 2 )  
    根际是林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的重要场所,研究根际土壤化学特征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0年生杉木纯林(PCL)、闽楠纯林(PPB)和杉木闽楠混交林(MCP)为对象,测定旱季和雨季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分析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3种林型下,根际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量磷(MBP)含量总体上高于非根际土壤;混交林中杉木和闽楠根际土壤SOC、TN、TP、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低于杉木和闽楠纯林。PCL林根际土壤C∶N、C∶P和N∶P显著高于PPB林;根际土壤C∶N和C∶P在旱季时的变化趋势一致;与闽楠混交后,杉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MBC∶MBN和MBC∶MBP在旱季显著上升;与杉木混交后,闽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MBC∶MBN和MBC∶MBP显著下降;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不同季节下均表现为混交林根际高于纯林根际,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混交林根际土壤下显著低于纯林根际;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表明,混交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根际效应具有总的负效应,其中MBP的根际效应值最大;混交对土壤pH具有总的正效应。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生境土壤养分分布
    牧仁, 李新乐, 徐光甫, 韩进夫, 崔健, 俞潇, 郭俊廷, 辛智鸣
    2025, 44(7):  2277-228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2
    摘要 ( 9 )   PDF (2925KB) ( 4 )  
    研究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生境类型土壤养分分布状况,为揭示荒漠地区不同生境类型土壤养分限制性提供科学依据。将乌兰布和沙漠划分为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戈壁、盐碱地和草地5种生境类型,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化学计量比分析。结果表明:(1)乌兰布和沙漠土壤速效氮和全钾较为稳定(CV=8.17%和CV=9.44%),生境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的主要因素,而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等含量则受土壤母质的影响。(2)草地0~10 cm土层速效氮较10~20 cm增加132.90%(P<0.05),速效磷较20~40 cm增加96.43%(P<0.05),速效钾较40~60 cm增加52.11%(P<0.05),草地表层土壤养分富集现象明显。(3)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在不同生境类型土壤化学计量贡献率均为最大。同时,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速效磷等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和P<0.01)。因此,土壤有机质可以作为评价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生境土壤养分限制性的指标。本研究结果对明晰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及化学计量比差异与调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施加堆肥污泥与污泥蚓粪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姜晓煜, 周姝慧, 吕林有, 何苗苗, 汤家喜
    2025, 44(7):  2285-229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7
    摘要 ( 12 )   PDF (2901KB) ( 2 )  
    生活污泥的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的有效途径,对贫瘠土壤改良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将市政污泥进行好氧和蚯蚓堆肥处理,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探究堆肥污泥和污泥蚓粪对辽西北风沙土的改良效果,分析风沙土理化性质及不同土层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分别施入30 t·hm-2的堆肥污泥和污泥蚓粪能有效提高风沙土的含水率和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其中施入堆肥污泥的风沙土含水率最大可提高95.6%,施入污泥蚓粪的孔隙度最高可提高8.0%,施入污泥蚓粪的土壤容重最高可降低11.4%;同时也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其中施入堆肥污泥的风沙土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大涨幅分别为19.0、119.5、6.1倍,电导率最大可提高7.6倍,阳离子交换量最大可提高9.7倍;施入污泥蚓粪处理,紫花苜蓿叶片鲜重较CK增加32.2%;施入两种改良剂后,风沙土不同土层重金属浓度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重金属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均处于安全范围。

    闽东柘荣驯养林麝的麝香分泌、品相和麝香酮水平
    路晓平, 易思民, 郑沁彤, 林明生, 张炎达, Vasili Shakun, Irena Solovej, 曾凡刚, 孟秀祥
    2025, 44(7):  2297-2303.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3
    摘要 ( 13 )   PDF (588KB) ( 2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成年雄麝所泌麝香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业和香水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因麝科(Moschidae)动物已极度濒危,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野生麝获得麝香已被明令禁止,人工驯养成为天然麝香可持续供给及濒危麝类动物迁地保育的重要方式,林麝是最主要的驯养麝类动物。本研究于2023年11月1日—12月28日,对福建闽东柘荣麝场驯养林麝的麝香分泌情况进行研究,对麝香的品相、含水率及麝香酮水平等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柘荣麝场林麝的总体取香率为100%,有效取香率达85.07%,泌香为5.8~25.1 g·头-1,1.5岁龄林麝麝香分泌(10.87±2.86 g)显著低于其余年龄组(P<0.01),2.5岁林麝麝香分泌量最高(16.91±5.36 g);驯养林麝分泌的成熟麝香所含麝香酮均值为1.66%±0.83%(n=57),各年龄组间的麝香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麝香酮含量与麝香品相显著相关(r=0.281,P<0.01)。本研究表明,与我国其他区域麝场的圈养林麝相比,福建柘荣驯养林麝的有效取香率和麝香酮含量等麝香生产指标处于相对较优水平。在麝香采收实践中,建议延缓对泌香异常个体的取香操作,以使麝香完全熟化,保证麝香产量和质量;鉴于目前的天然药用麝香供给方式是麝类驯养,建议适当修订我国《药典》的麝香质量检测标准,如规定麝香采收的标准化流程等。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狗獾种群现状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田新民, 王鑫雪, 郭文亮, 汲旭阳, 周绍春, 张子栋, 刘磊, 孟訾靖, 齐琦, 陈红
    2025, 44(7):  2304-2311.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0
    摘要 ( 15 )   PDF (3687KB) ( 4 )  
    掌握种群现状及适宜栖息地分布情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狗獾(Meles meles)种群现状和栖息地适宜性,本研究于2021—2022年冬季积雪覆盖期采用大样方调查收集狗獾洞穴信息,结合相机监测获得的狗獾影像数据综合分析其种群密度、数量及分布状况,并利用其出现位点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其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老爷岭南部狗獾种群密度为0.37±0.03只·km-2,其中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狗獾种群密度为0.64±0.05只·km-2,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狗獾种群密度为0.42±0.03只·km-2,保护区外狗獾种群密度为0.23±0.02只·km-2,主要分布在寒葱河、柳桥沟林区,研究区域种群数量为1263~1483只;影响狗獾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林间小道(30.9%)、居民区(21.5%)、常绿针叶林(10.7%)、农田(10.3%)、河流(6.1%)和草地(5.4%);狗獾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95.06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0.5%,现有自然保护区覆盖了狗獾32.7%的适宜栖息地,仍有265.82 km2需要保护。综合分析狗獾种群现状及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人为干扰因子对老爷岭南部狗獾栖息地适宜性影响较大,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外。基于此,建议限制保护区外太平川、万宝湾、双宁等地区的偷猎盗猎、资源采伐等人类活动,并对保护区内的暖泉河、中股流、和平等地区加强保护。

    基于鸟击记录的鸟击风险分析: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例
    张晓峰, 瞿学建, 王敏, 千腾辉, 王哲, 刘博野
    2025, 44(7):  2312-231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9
    摘要 ( 7 )   PDF (1075KB) ( 5 )  
    鸟击是威胁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对机场鸟类物种的鸟击风险有较多研究,但这些研究的鸟击风险分析主要基于样线调查法的鸟类群落数据,分析结果与实际鸟击事件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尚未有基于鸟击数据对不同物种鸟击风险进行的分析研究。本文根据以往文献和工作经验提出基于鸟击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并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14—2022年收集鸟击残留物的鉴定数据为基础计算鸟击风险指数,结合鸟类生活习性、迁徙规律、个体大小、集群性、在机场及周边活动情况等特点,对模型的适合性进行论证。本研究为机场鸟击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陕北黄土区油松林地表蜘蛛演变规律及其生态位驱动因子
    武泽阳, 艾宁, 黄娄, 王杰, 苑彩霞, 刘长海
    2025, 44(7):  2319-232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4
    摘要 ( 11 )   PDF (1629KB) ( 2 )  
    蜘蛛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松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然而,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地区油松林地表蜘蛛多样性目前并不清楚,限制着对蜘蛛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生态位与蜘蛛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本研究以延安市吴起县4种不同恢复年限的油松林为对象,并选择废弃草地作为对照,在调查林下植被的基础上,采用陷阱法进行蜘蛛多样性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等比较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的地表蜘蛛物种组成相似性、群落多样性以及生态位特征,并分析土壤因子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林地表蜘蛛优势种是蒙古田野蛛(Agroeca mongolica)、申氏豹蛛(Pardosa schenkeli)和延安龙隙蛛(Draconarius yananensis),占总捕获量超过50%。(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林地表蜘蛛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各恢复年限蜘蛛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别,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辛普森指数均有显著差别,且前两者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后者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趋势。不同生境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39~0.72,地表蜘蛛群落组成属于中等不相似或中等相似。(3)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中华平腹蛛(Gnaphosa sinensis),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宋氏平腹蛛(Gnaphosa songi)。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33~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37.88%,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5.76%,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36.36%,研究区12个主要地表蜘蛛生态响应速率总和为正,表明主要地表蜘蛛处于发展阶段。(4)速效钾、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全氮、pH、碱解氮是影响陕北黄土区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地表蜘蛛分布的主要土壤理化因素。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地表蜘蛛演变规律及其生态位特征,有助于了解陕北退耕还林下油松人工林中的蜘蛛种群动态。

    三江平原农业小流域水体氧化亚氮产生机理和排放通量特征
    张海, 刘凯明, 李霞, 白莉, 王明国, 杨涛, 刘小龙, 李军
    2025, 44(7):  2330-2339. 
    摘要 ( 9 )   PDF (2625KB) ( 2 )  
    农业排水过程改变了水体氮的空间分布,从而进一步控制了水体N2O的产生。探究农业活动对水体N2O的产生和排放对于完善全球N2O预算和间接排放因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三江平原浓江流域来探究农田排水期水体中碳氮分布、N2O产生机理和源汇效应,采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N2O浓度,采用边界层模型计算N2O通量,并同步测量水体中物理化学指标。结果表明:浓江流域水体总体表现为大气N2O的源,鸭绿河、浓江和沟渠平均N2O通量为0.72、0.20和0.34 μmol·m-2·h-1。河流和沟渠的平均排放因子(EF5r)为0.85%和0.32%,均高于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EF5r值和世界河流平均EF5r值;无机氮(DIN)与N2O浓度之间的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高水平的无机氮可以促进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的提升,进而刺激N2O的产生;鸭绿河中溶解有机氮(DON)与N2O浓度之间的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高浓度的DON会促进矿化作用的发生,从而影响N2O的产生,城镇与农业混合流域N2O的汇表明较低的反硝化速率可能会造成N2O的消耗。

    辽东半岛“三生空间”视角下城市空间布局及韧性评估
    刘浦东, 黄丽, 刘建涛, 卓伟, 王远轲
    2025, 44(7):  2340-2349.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7
    摘要 ( 9 )   PDF (4655KB) ( 2 )  
    为探究城市快速扩张及碳排放加剧所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并厘清“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布与城市韧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顾及碳排放、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及夜间灯光数据的“三生空间”及城市韧性评价体系,依据空间耦合协调度及城市韧性测度进一步评估空间格局合理性及城市风险承受力。结果表明:(1)2010—2022年,辽东半岛的生产空间高值面积增加了1228 km2,生态空间减少了222 km2,生活空间增加了449 km2。(2)2010—2022年,城市韧性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产韧性降幅为29.4%,生活韧性降幅为10.29%,生态韧性的降幅为14.16%。生产韧性对总体城市韧性的影响较大,生态韧性对城市总体韧性的作用次于生活韧性。(3)辽东半岛耦合协调度水平大多数区域以高度正相关为主,整体呈现空间聚集状态。城市韧性中生态韧性的聚集度高于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因此,辽东半岛“三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生态空间逐步减少,生产空间快速扩张,辽东半岛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并平衡“三生空间”格局。

    山地城市城镇群“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以重庆市为例
    李良鑫, 魏兴萍, 喻元秀, 李慧, 蔡云丽, 陈诗蝶, 冯柳柳, 李文颜
    2025, 44(7):  2350-236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0
    摘要 ( 10 )   PDF (11574KB) ( 3 )  
    研究山地城市城镇群“三生空间”用地格局时空演化规律,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及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重庆市“一区两群”格局和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从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定量分析各城镇群“三生空间”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三生空间”用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城镇群“三生空间”用地变化速度加快,主城都市区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集中向林地生态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转化;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生态用地转化。近20年来,各城镇群整体处于发展期;农业生产用地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城镇生活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主城区,林地和牧草生态用地高密度区集中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水域和其他生态用地变化较为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对各城镇群用地变化影响显著,其中人口密度为主导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均呈现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结果对于山地地区“三生空间”用地调控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阿尔泰山路网格局对自然保护地景观生态的影响
    侯金超, 韩芳, 王伯礼, 胥睿
    2025, 44(7):  2365-237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1
    摘要 ( 10 )   PDF (4761KB) ( 6 )  
    道路网是导致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加剧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衡量路网修建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阿尔泰山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年不同等级路网数据,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土地动态变化、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探讨路网两侧不同距离范围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各等级道路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尤其是低等级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得更加明显;(2)2000—2020年各等级道路中林地和草地是其他土地类型的主要来源,省道和国道中,林地和草地对水域和未利用地贡献率最高(>6.84%),县道、乡道和等外道路中,林地和草地对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贡献率最高(>6.15%);(3)2000—2020年各等级道路缓冲区的斑块面积和斑块形状指数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低等级道路缓冲区斑块面积增长速度高于高等级道路,且道路斑块形状也更为复杂,景观破碎化更显著。综上,低等级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林地和草地受道路建设的影响较大。今后路网建设不仅需要提前评估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路网建设前后对阿尔泰山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建立长期监督机制,确保对生态环境变化能及时管理和控制。

    粤港澳大湾区冬季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气候适宜性及其时空分异规律
    段海来, 刘畅, 杜尧东
    2025, 44(7):  2377-2382.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4
    摘要 ( 8 )   PDF (1789KB) ( 3 )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逐日气象资料与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据,运用气候适宜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冬季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气候适宜性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计算、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气候适宜性指数较高,且变异系数较小,其中1月下旬适宜性指数最高,是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最适宜时期;近42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冬季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气候适宜性指数呈下降趋势,2015年以后适宜性指数降幅较大;从冬季各月来看,12月和1月呈现一致性增加趋势,2月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冬季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气候适宜性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区域分异规律,其中西北地区适宜性指数是东南沿海地区的1.5~2.0倍;从变化趋势来看,珠江口以西区域的东部以及惠州部分地区的H1N1传播适宜性呈上升趋势,尤其以佛山和中山地区升幅最为显著,增加速度达到1.0(10 a)-1以上,沿海地区则在下降,减少速度在0.05(10 a)-1以上。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关键时期是冬至前后至翌年立春前后,重点关注区域是珠江口以西核心城市。

    综合评述
    苔藓植物共生微生物固氮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李伊, 向兴, 沈佳恒, 杨欢
    2025, 44(7):  2383-2398.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1
    摘要 ( 8 )   PDF (5694KB) ( 2 )  
    苔藓植物是植物演化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重要角色,并对环境变化具有较为敏感的响应。苔藓-微生物共生体的固氮作用为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碳循环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尤其在作为全球陆地重要碳库之一的泥炭地中,泥炭藓-微生物共生体的固氮功能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储碳、氮循环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总结了与苔藓植物共生的主要微生物类别、示踪共生微生物固氮作用的手段方法以及苔藓-微生物共生体固氮作用的环境影响因素及生态功能,并重点介绍了泥炭藓-微生物固氮作用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未来的研究应更聚焦于深入了解苔藓植物及其共生固氮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机制,查明不同固氮微生物对苔藓植物固氮的贡献量,建立多指标体系示踪苔藓植物中占主导地位的固氮微生物及其固氮作用,并进一步深入认识苔藓-微生物共生体固氮功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典型红树植物根系组织结构及生理生态功能
    王文静, 姚起, 赵春周, 王娜, 王燕
    2025, 44(7):  2399-240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6
    摘要 ( 7 )   PDF (1103KB) ( 2 )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碳汇集中的重要区域,由于较高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红树植物不同类型根系及其生理生态功能对沉积层碳收支产生重要影响。海岸带环境因素比较复杂,除了沉积层或土壤层的吸收根以外,红树植物的气生根产生了很多的形态变型,包括支柱根、膝状根、板根和呼吸根。通过总结不同类型根系在结构、解剖等功能性状的差异,概括这些根系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不同功能,包括为地上枝干提供支撑、气体交换、维持生物多样性、养分吸收等,以及对未来红树林根系研究方向的展望,为今后红树植物根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两栖、爬行动物Rensch法则的研究进展
    梁涛, 时磊
    2025, 44(7):  2408-2416.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03
    摘要 ( 9 )   PDF (607KB) ( 2 )  
    体型大小的两性异形(sexual size dimorphism)是指物种雌雄两性体型大小在地理和系统发育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和方向上的差异。Rensch法则用来描述物种体型大小两性异形的异速增长模式,即小体型物种的雌性体型会比雄性大,而大体型物种的雄性体型会大于雌性。性选择、繁殖力选择以及性别特异性的表型可塑性均可导致Rensch法则的实现,以及与之相反模式的产生。两栖、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具有丰富的表型特征,体型表现出多种两性异形模式,非常适宜开展Rensch法则的研究。本文从概念、检验方法、模式、形成机制等方面,综述了两栖、爬行动物Rensch法则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建议。

    路域边坡近自然恢复理念与路径探讨
    林莎, 陈建业, 孔亚平, 陶双成
    2025, 44(7):  2417-242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5
    摘要 ( 10 )   PDF (515KB) ( 2 )  
    为强化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路域生态恢复综合水平,针对当前路域边坡恢复中近自然理念贯彻不足、实现路径不明等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近自然”理念引入公路路域生态恢复领域,提出了路域边坡近自然恢复新概念,并深入剖析其核心原理,为路域边坡近自然恢复工作确立了3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从适宜性生境营造、植被群落恢复重建和植被群落正向演替诱导干预3个维度出发,系统构建了路域边坡近自然恢复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并梳理总结了现阶段路域边坡生态恢复关键技术,旨在为公路路域边坡近自然恢复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推动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近海沉积物有机氮的分子组成和矿化机理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述
    杨佳, 吴云超, 李进隆, 李鹏举, 江志坚, 刘松林, 黄小平
    2025, 44(7):  2425-243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5
    摘要 ( 9 )   PDF (2445KB) ( 2 )  
    有机氮是近海沉积物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沉积物有机氮的分子组成及矿化过程对近海富营养化和主要温室气体(如N2O)的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近海沉积物有机氮的分子组成、来源及矿化过程进行综述,并总结了其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近海沉积物有机氮分子组成复杂,传统方法只能对其进行初步解析,无法获得其分子组成信息,追踪其转化过程,目前只对蛋白质和核酸代谢过程有所了解;超高分辨率质谱如FTICR-MS能为解析沉积物有机氮的分子组成提供技术支持;富营养化、升温和酸化等因素影响近海沉积物有机氮的矿化过程(矿化相关微生物群落),进而改变近海沉积物有机氮的特征(如分子组成和含量)。基于目前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未来近海沉积物有机氮相关重点研究方向:(1)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沉积物有机氮的分子组成和来源研究;(2)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方法深入研究沉积物有机氮的矿化过程及路径;(3)探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沉积物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响应及其对主要温室气体(如N2O)释放的影响。

    技术与方法
    四川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罗绪富, 董正亮, 孙玉芳
    2025, 44(7):  2438-2447.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18
    摘要 ( 9 )   PDF (7255KB) ( 3 )  
    揭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相关关系,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基础与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2000—2020年MODIS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FVC),通过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转移矩阵法分析四川省近21年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影响因子耦合变化。结果表明:(1)四川省植被覆盖总体较好,中高及以上覆盖度占四川省总面积85.31%。(2)在空间分布上,四川东部FVC高于西部,西北与西部低,川南、川东北部高,植被总体生长发育状况得到改善。(3)川中平原与川东北区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与FVC相关性较高。(4)高程与FVC呈显著负相关,其中高程1573~2302 m所在区域FVC值最高,达到0.781。(5)近21年来,四川省林地、水体、未利用土地及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草地、耕地面积减少,耕地与草地向建筑用地转化是造成FVC减少的主要原因。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质量评
    尹园丰, 蔺星娜, 焦盛武, 吴明
    2025, 44(7):  2448-2455.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33
    摘要 ( 9 )   PDF (1877KB) ( 2 )  
    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所在东营市的4个区县(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和利津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影响(DPSIR)模型,基于该区独特的生境特征,筛选出人口密度、黄河来沙、自然岸线率等14个指标,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各区县的生态质量评价综合指数,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质量评价综合指数2000—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呈上升趋势,垦利区的生态质量最好,东营区的生态质量最差;人口密度、还湿面积和湿地保护率是影响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质量的首要因子,指标层中状态、影响和响应指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质量有很大影响;不同区县生态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东营区和利津县均为人口密度,河口区为还湿面积,垦利区为人口密度和湿地率。本研究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3种黄芩属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区划
    姜霞, 赵俊禧, 石盼盼, 平莉莉, 杜晨晖, 詹海仙
    2025, 44(7):  2456-2464.  doi:10.13292/j.1000-4890.202507.027
    摘要 ( 10 )   PDF (3896KB) ( 3 )  
    开展黄芩属(Scutellaria)药用植物现有资源生态适宜性区划能为其生态适宜性范围预测及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收集了山西省3种分布较多的黄芩属药用植物样点分布信息(其中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421个、并头黄芩(S.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87个、粘毛黄芩(S. viscidula Bunge.)14个),结合55个生态因子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分析影响3种黄芩属药用植物适生区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影响3种黄芩属药用植物适生区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主要有植被类型、海拔、降水量等,不同物种间影响其生态适宜性的关键生态因子差异显著;黄芩和并头黄芩在山西省的适生区分布较广,忻州、吕梁、临汾、长治、晋中、太原、朔州等地均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分布区;粘毛黄芩在山西的适生区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北部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研究结果对于山西省黄芩及其代替品并头黄芩和粘毛黄芩的合理引种栽培和黄芩的规范化生产具有参考和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