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7): 2319-2329.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7.024
武泽阳,艾宁,黄娄,王杰,苑彩霞,刘长海*
WU Zeyang, AI Ning, HUANG Lou, WANG Jie, YUAN Caixia, LIU Changhai*
摘要: 蜘蛛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松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然而,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地区油松林地表蜘蛛多样性目前并不清楚,限制着对蜘蛛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生态位与蜘蛛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本研究以延安市吴起县4种不同恢复年限的油松林为对象,并选择废弃草地作为对照,在调查林下植被的基础上,采用陷阱法进行蜘蛛多样性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等比较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的地表蜘蛛物种组成相似性、群落多样性以及生态位特征,并分析土壤因子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林地表蜘蛛优势种是蒙古田野蛛(Agroeca mongolica)、申氏豹蛛(Pardosa schenkeli)和延安龙隙蛛(Draconarius yananensis),占总捕获量超过50%。(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林地表蜘蛛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各恢复年限蜘蛛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别,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辛普森指数均有显著差别,且前两者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后者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趋势。不同生境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39~0.72,地表蜘蛛群落组成属于中等不相似或中等相似。(3)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中华平腹蛛(Gnaphosa sinensis),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宋氏平腹蛛(Gnaphosa songi)。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33~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37.88%,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5.76%,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36.36%,研究区12个主要地表蜘蛛生态响应速率总和为正,表明主要地表蜘蛛处于发展阶段。(4)速效钾、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全氮、pH、碱解氮是影响陕北黄土区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地表蜘蛛分布的主要土壤理化因素。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恢复年限油松林地表蜘蛛演变规律及其生态位特征,有助于了解陕北退耕还林下油松人工林中的蜘蛛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