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杨谦敏, 袁丹萍, 邓存宝, 王延生, 乔玲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84-149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15
    摘要915)      PDF(pc) (1296KB)(905)    收藏
    植物在调控大气CO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2、CH4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2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2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4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844)      PDF(pc) (1745KB)(333)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慧杰,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1): 2767-277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1.009
    摘要804)      PDF(pc) (854KB)(685)    收藏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能够高效处理生态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水文、土壤、气象与气候、植被等多个研究要素进行应用综述及举例分析,涉及水文循环、碳循环、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健康评估、景观生态、资源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随机森林与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特性,是生态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而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或集成机器学习与传统统计方法、生态学模型等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学研究最佳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493-25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11
    摘要769)      PDF(pc) (1028KB)(280)    收藏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78-8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0
    摘要753)      PDF(pc) (1432KB)(418)    收藏
    氮(N)是控制植物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外源输入氮素的有效性及形态的差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氮沉降量日益增加,氮形态也发生改变,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已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氮输入水平和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归纳出:①适量氮输入能促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但当超出植物承受的阈值后,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②由于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偏好的差异,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适宜铵硝配比相较于单一某种氮素添加对大多数植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①开展大尺度的长期监测控制实验;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氮形态对植物影响的微观机理;③重点关注土壤根际环境对植物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④综合分析氮输入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准确评估典型植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为探究外源氮输入下植物生长生理机制和实现植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杨海江, 勾晓华, 唐呈瑞, 薛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44-2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26
    摘要621)      PDF(pc) (5130KB)(179)    收藏
    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模式。通过对201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空气、森林游憩、林木产品供给、森林防护和林木养分固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有异质性,山地森林的主要贡献为涵养水源(36.94%)、保育土壤(18.68%)、生物多样性保护(17.67%)和固碳释氧(12.44%),而城市森林的主要贡献为固碳释氧(29.37%)、涵养水源(22.49%)、净化空气(16.93%)和保育土壤(11.68%)。不同类型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和评估指标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指标体系一致性构建方面。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声音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魏琳琳, 董薇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295-30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31
    摘要599)      PDF(pc) (566KB)(119)    收藏
    植物是否存在感知声音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直被学界所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探索了植物对声音的响应以及相关信号的传递路径和机制。大量科学实验证实,声音被视为一种外部机械力,与其他机械刺激(如风、雨、触摸和振动)一样,其在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同时,也激活了逆境应答过程中的标志性细胞防御机制事件,如清除活性氧(ROS)、初级代谢改变和激素信号等。这种防御机制在声音等外力刺激下,通过产生化合物或物质引起信号级联(涉及植物信号的转知和跨膜转化、植物胞间信号的传导、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等主要转导过程)激活其行为的改变,对植物应对食草动物、害虫、病原体和环境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1965—2022年间关于声音对植物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梳理当前植物声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声学刺激植物的化感作用等新概念和观点,以期促进声学生态学、听觉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同时,文章进一步阐述声音在促进植物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应用前景,以期从“活态”声音中有效探索影响植物生命过程和途径,为未来声音植物工厂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现状、适生策略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窦文清, 贾伟涛, 张久红, 易雪梅, 温兆飞, 吴胜军, 马茂华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 208-21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1.018
    摘要580)      PDF(pc) (1517KB)(492)    收藏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由于周期性水位涨落在长江干支流形成的大面积“冬水夏陆”区域,周期性的水淹胁迫导致消落带植被群落发生剧烈变化,对三峡大坝的正常运行和库区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适应水淹的机制,对库区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比蓄水前后消落带的植被群落变化,总结了库区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耐水淹机制。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依靠种子休眠的方式来度过漫长的水淹期,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则可能采取“静止”策略,减缓能量消耗,待水退后迅速恢复生长。此外,对于高高程区域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不完全水淹的情况下,可能通过产生大量不定根缓解根部缺氧胁迫,降低水淹胁迫的伤害。最后,文章总结了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探讨了重建消落带植被群落的可能途径,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何美霞, 段鹏鹏, 李德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97-150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01
    摘要548)      PDF(pc) (1548KB)(545)    收藏
    作为对流层主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层主要的破坏物质,氧化亚氮(N2O)的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土壤N2O的产生路径包括生物(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异养反硝化、联合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和非生物过程。不管是针对土壤N2O排放调控,还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更准确模拟土壤N2O排放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定量不同过程对N2O产生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个过程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单个路径对N2O产生的相对贡献。目前,研究N2O产生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以及稳定同位素法。本文综述了土壤N2O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
    马程浩, 童春富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122-1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08
    摘要537)      PDF(pc) (1262KB)(54)    收藏
    鱼类是区域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特征及其维持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9月和11月在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内的元荡和大莲湖各设置10个固定站位对鱼类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元荡采集鱼类18种,分属6目6科,主要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ectenes)和翘嘴鲌(Erythroculter alburnus)(IRI>20),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征(20>IRI>10);大莲湖采集鱼类17种,分属6目6科,主要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IRI>20),斑条鱊(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和子陵吻虾虎鱼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征(20>IRI>10);元荡在多度和生物量上均以中上层、肉食性和江海洄游型鱼类为主;大莲湖在多度和生物量上均以中上层、淡水定居型鱼类为主,食性上杂食性鱼类多度占优,生物量上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占优;元荡与大莲湖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显著差异(P>0.05);元荡、大莲湖以及淀山湖群其他水系之间优势鱼种和鱼类生态类型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湖泊鱼类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受渔业捕捞、增殖放流、施工等人类活动和鱼类自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水位、水质、水文连通性、局部生境复杂程度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鱼类调查要考虑多种网具的优化组合和季节性连续监测,要有效协调增殖放流和渔业捕捞强度,以保障示范区内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未来还需要加强示范区生态建设和人类活动的监管与引导,促进示范区生态条件的良性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498)      PDF(pc) (4834KB)(412)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生物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估
    周彦名, 王娇月, 王诗云, 郗凤明, 邴龙飞, 尹岩, 胡琴琴, 张丽霞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702-271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29
    摘要486)      PDF(pc) (4238KB)(161)    收藏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碳源,其有效开发利用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多样,然而生物质能资源的定量评估研究较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生物质资源到底有多大,未来能源利用开发潜力有多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别的生物质资源量综合核算模型,基于2001—2019年数据,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我国未来生物质资源量及能源开发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以年均约3%的增长率,从2001年的17.64和10.91 EJ,分别增加至2019年的30.59和18.08 EJ。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来自农林业废弃物和粪便(78.5%),且大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生物质资源量占比较高(50.3%)。具体到各省份,河南、山东、广西、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尤为丰富,占总生物质资源量的25.8%。未来伴随我国人口、粮食产量、畜牧业发展和造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资源量与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增至38.17与22.46 EJ,到2060年将增至66.19与38.85 EJ,转化为生物质清洁能源产品的开发潜力巨大。本研究成果可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平台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来源、量化及应用
    陈世仁, 臧丽鹏, 吴宇航, 杨泽宇,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张树梓, 隋明浈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42-145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25
    摘要478)      PDF(pc) (2088KB)(166)    收藏
    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及物种生态位空间等方面缺乏置信度。本文在归纳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变异、表型可塑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局域快速适应以及个体发育差异等几个方面。而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性状梯度分析法、方差分解法、T统计量法及植物功能多样性法。本文以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为主题,系统综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变异在来源、量化方法上的发展,评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在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未来发展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青藏高原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张鹏超,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2): 415-42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2.007
    摘要459)      PDF(pc) (3106KB)(285)    收藏
    遥感数据可以实时快速获取森林属性信息,利用遥感技术数据估算的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具有空间连续性且精度较高的优势。与低纬度或低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高寒区因地形复杂、气候特殊,森林属性信息的获取更加困难,因此遥感是获取大尺度高寒区森林属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MODIS卫星影像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随机森林模型(RF)估算森林AGB,并结合K最近邻算法(KNN)进一步探究该区域主要树种AGB。本研究在不同尺度上验证了模型预测精度,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建立的AGB估算模型在像元(R2=0.82,RMSE=64.93 t·hm-2)和景观尺度(t=0.15,P=0.88)上皆表现较好;(2)青藏高原森林AGB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森林AGB为181.28±104.54 t·hm-2;最高的森林AGB出现在海拔1000 m以下,为237.66±60.92 t·hm-2;树种水平上,冷杉、云杉和云南松AGB较高,分别为214.86、216.14和172.24 t·hm-2;(3)地理位置和气候变量在估算AGB时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了解,提高中国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大规模白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马静, 余克服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9): 2227-22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9.023
    摘要458)      PDF(pc) (718KB)(175)    收藏
    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极大地影响着珊瑚礁生态系统。近30年来发生过三起全球性的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从中观察到珊瑚、大型藻类、鱼类群落之间发生了复杂的链锁式转变。大规模白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包括:白化后珊瑚主要类群改变,珊瑚群落向小型化转变;白化后发生“珊瑚大型藻”生态相变,即珊瑚礁群落由珊瑚主导变为由大型藻主导,以匍扇藻属(Lobophora)和马尾藻属(Sargassum)为主;白化后礁栖鱼类的总丰度下降,植食性鱼类个别类群丰度增加,食珊瑚鱼类普遍减少,但礁栖小型鱼类丰度变化不大。基于各组分的生态变化,预测珊瑚礁的未来有以下几种:珊瑚分布将向更深或更高纬度的海区迁移;耐热珊瑚种群可能成为种质保存库;珊瑚的热适应性或可有效抵抗海水升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珊瑚群落的原位生态恢复。我国在热白化后珊瑚的适应性、珊瑚与其共生藻类的生态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建议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一步关注珊瑚、鱼类、大型藻等的协同变化,为珊瑚礁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蚯蚓肠道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作效应及机制
    符芙蓉, 孙扬, 赵丽霞, 李晓晶, 翁莉萍, 李永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4): 1170-118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4.034
    摘要457)      PDF(pc) (664KB)(242)    收藏
    蚯蚓具有固氮溶磷、促植物生长、指示土壤污染、去除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其肠道微生物起关键作用。人类日益增强的活动使得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外源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微塑料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蚯蚓摄食后进入肠道与其中的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土壤污染物通过改变土壤及蚯蚓肠道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状态;另一方面,蚯蚓肠道微生物也能通过微生物降解、生物富集和吸附转化对土壤污染物起到去除作用。本文主要从污染物胁迫下蚯蚓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和蚯蚓肠道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两个方面综述蚯蚓肠道微生物和土壤污染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响应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前多组学分析技术在蚯蚓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蚯蚓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使蚯蚓在修复与清洁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滇山茶适生区的预测
    高灿, 樊智丰, 马长乐, 杨建欣, 郭帅龙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526-353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20
    摘要451)      PDF(pc) (4905KB)(112)    收藏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基于Biomod2集成最优组合模型,利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分析了从末次冰盛期到本世纪末的滇山茶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推进式回归树模型、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集成得到的最优组合模型的精度和效果较单一模型更高,比全部模型组合的效果更佳且模型更简单。31个环境因子中,滇山茶适宜生境分布受温度年较差影响最大。当前气候情景下,滇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其中,高适生区位于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此外,西藏错那市南部、福建东南部和海南西南部也有分布。滇山茶的冰期避难所在云南中部地区,随气候变暖滇山茶的适宜生境不断向周边四省扩散。未来的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滇山茶的大规模迁移或灭绝,云南及其与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省份交界处始终是滇山茶稳定的适生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滇山茶的生存繁衍,适生区将向北扩散,未来可重点考虑在云南北部、西藏错那市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对滇山茶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蝴蝶求偶行为中物种识别和两性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李彦哲, 李承哲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71-147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06
    摘要447)      PDF(pc) (461KB)(64)    收藏
    蝴蝶求偶行为一直是昆虫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蝶类求偶行为的一般模式及在求偶中物种识别和两性识别的机制。蝶类求偶过程首先是发现并定位配偶,然后开始飞行追逐,最后完成交配。在此过程中蝴蝶需要识别同类和异性配偶,辨别雌蝶的交配状态。蝴蝶识别同类和异性主要依靠翅的斑纹和色彩、紫外反射能力等视觉信号以及性信息素和虫体挥发物等嗅觉信号,但对两种信号的利用权重存在差异;雄蝶辨别雌蝶的交配状态主要依靠雌蝶的虫体挥发物及飞行姿态;对无香鳞和味刷的种类如何进行嗅觉通讯以及新手段的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对蝶类求偶行为及其信号利用途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蝶类求偶交配行为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蝶类的种内及种间交流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俊, 胡健, 马文敏, 王鹏, 郑厚义, 卢然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502-251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28
    摘要444)      PDF(pc) (589KB)(120)    收藏
    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同时,石油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绿色、经济、稳定、高效为目标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基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本文对现有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及其修复机理进行了概括;汇总了不同修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展望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挑战。以期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展望
    谢嘉淇, 徐曼, 王薇菡, 虞依娜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 219-22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1.023
    摘要437)      PDF(pc) (562KB)(285)    收藏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建立并主导管理的、旨在保护为人类提供福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学界已对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等开展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福祉的重要基础,分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态势可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建立和管理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在土地利用下的响应及机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价值的量化评估、服务权衡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兼具综合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等特点,提出该研究领域需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紧密结合社科类研究,尤其重视机器学习和空间工具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方法与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应当在加强研究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驱动机制的同时,注重优化系统模型,聚焦大尺度、综合性研究,并持续关注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依存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