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杨谦敏, 袁丹萍, 邓存宝, 王延生, 乔玲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84-149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15
    摘要252)      PDF(pc) (1296KB)(420)    收藏
    植物在调控大气CO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2、CH4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2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2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4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青藏高原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张鹏超,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2): 415-42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2.007
    摘要232)      PDF(pc) (3106KB)(106)    收藏
    遥感数据可以实时快速获取森林属性信息,利用遥感技术数据估算的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具有空间连续性且精度较高的优势。与低纬度或低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高寒区因地形复杂、气候特殊,森林属性信息的获取更加困难,因此遥感是获取大尺度高寒区森林属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MODIS卫星影像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随机森林模型(RF)估算森林AGB,并结合K最近邻算法(KNN)进一步探究该区域主要树种AGB。本研究在不同尺度上验证了模型预测精度,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建立的AGB估算模型在像元(R2=0.82,RMSE=64.93 t·hm-2)和景观尺度(t=0.15,P=0.88)上皆表现较好;(2)青藏高原森林AGB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森林AGB为181.28±104.54 t·hm-2;最高的森林AGB出现在海拔1000 m以下,为237.66±60.92 t·hm-2;树种水平上,冷杉、云杉和云南松AGB较高,分别为214.86、216.14和172.24 t·hm-2;(3)地理位置和气候变量在估算AGB时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了解,提高中国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何美霞, 段鹏鹏, 李德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97-150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01
    摘要200)      PDF(pc) (1548KB)(316)    收藏
    作为对流层主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层主要的破坏物质,氧化亚氮(N2O)的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土壤N2O的产生路径包括生物(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异养反硝化、联合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和非生物过程。不管是针对土壤N2O排放调控,还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更准确模拟土壤N2O排放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定量不同过程对N2O产生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个过程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单个路径对N2O产生的相对贡献。目前,研究N2O产生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以及稳定同位素法。本文综述了土壤N2O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0-.  
    摘要187)      PDF(pc) (448KB)(55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2): 0-.  
    摘要169)      PDF(pc) (13040KB)(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晋西黄土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思敏, 张红丽, 张恒硕, 左启林, 查同刚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609-61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9
    摘要160)      PDF(pc) (1240KB)(176)    收藏
    为了解黄土区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蔡家川流域98个样点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容重的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介于0.79~1.78 g·cm-3,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40和40~100 cm处分别表现为中等和弱度变异。(2)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在40~100 cm土层为指数模型;随土层增加土壤容重空间依赖性下降,在0~20、20~60和60~100 cm土层分别呈强度、中度和弱度空间依赖。(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植被和土壤因素影响,而4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海拔和土壤因素的影响,表明30多年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表层。以上结果对深入认知植被恢复背景下区域土壤容重分布规律、科学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黄睿雪, 欧静, 王洪飞, 周玉梅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217-122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45
    摘要153)      PDF(pc) (2635KB)(151)    收藏
    为探究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的耦合关系,为公园内植物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间功能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15个样地共记录49科80属109种。(2)群落各结构层物种多样性对人为干扰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乔木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度干扰下最高;灌木层与草本层Margalef指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乔木层与灌木层杜鹃花科植物生态位宽度在各干扰水平下均为最高;灌木层迷人杜鹃的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白栎的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草本层常春藤的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牛尾菜的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分析表明,植物群落各结构层物种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关系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人为干扰会改变群落物种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进而破坏群落生境,不利于群落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鄱阳湖湿地不同环境条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继红, 任琼, 周莉荫, 缪泸君, 迟韵阳, 万方, 王金平, 万松贤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323-1329.  
    摘要147)      PDF(pc) (3098KB)(224)    收藏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探究环境条件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能为湿地土壤碳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条件(高水位和低水位)的2种典型植物群落(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为对象,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70%以上;水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高于植物群落,尤其是在高水位条件下水蓼群落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低水位条件下高109.2%、115.5%、175.8%、239.4%和61.7%;土壤pH值与土壤总碳、重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总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水位有利于湿地土壤碳的积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78-8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0
    摘要138)      PDF(pc) (1432KB)(87)    收藏
    氮(N)是控制植物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外源输入氮素的有效性及形态的差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氮沉降量日益增加,氮形态也发生改变,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已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氮输入水平和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归纳出:①适量氮输入能促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但当超出植物承受的阈值后,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②由于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偏好的差异,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适宜铵硝配比相较于单一某种氮素添加对大多数植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①开展大尺度的长期监测控制实验;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氮形态对植物影响的微观机理;③重点关注土壤根际环境对植物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④综合分析氮输入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准确评估典型植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为探究外源氮输入下植物生长生理机制和实现植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长江口湿地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马巧珍, 张婷婷, 赵峰, 张涛, 杨刚, 王思凯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4): 913-92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4.002
    摘要138)      PDF(pc) (1806KB)(208)    收藏
    潮沟是河口湿地与水域之间营养物质输运和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关键栖息地和迁移通道,维持其良好的连通状态对河口湿地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与高级别潮沟相比,低级别潮沟生态脆弱性更高,其高连通的样段为河口鱼类群落提供关键栖息地。本研究以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低级别潮沟为对象,选取2类(水文、鱼类游泳相关)共6个指标(潮沟截面面积、β指数、线径、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分析低级别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并验证鱼类群落在低级别潮沟的生境偏好机制。结果表明: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3个指标代表的节点路径组,其所区分的高中低连通潮沟之间鱼类丰度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有效指示低级别潮沟连通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由于节点路径组主要由量化潮沟与局部邻近斑块横向连通性的指标构成,河口湿地低级别潮沟鱼类生境偏好可能与潮沟横向连通度相关性更强,与纵向连通和水文连通相关性更弱;高度连通潮沟对鱼类来说具有更高的节点中心连通性(节点连接数均值为11)、更多的路径选择(路径数均值为6)、更广的可游动范围(路径长度约800 m),适宜其觅食、避难等适宜栖息地的范围越大,更能吸引适宜碎屑食性、游泳能力强的小型鱼类或幼鱼聚集。本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潮沟廊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来源、量化及应用
    陈世仁, 臧丽鹏, 吴宇航, 杨泽宇,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张树梓, 隋明浈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42-145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25
    摘要114)      PDF(pc) (2088KB)(42)    收藏
    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及物种生态位空间等方面缺乏置信度。本文在归纳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变异、表型可塑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局域快速适应以及个体发育差异等几个方面。而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性状梯度分析法、方差分解法、T统计量法及植物功能多样性法。本文以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为主题,系统综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变异在来源、量化方法上的发展,评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在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未来发展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慧杰,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1): 2767-277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1.009
    摘要111)      PDF(pc) (854KB)(60)    收藏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能够高效处理生态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水文、土壤、气象与气候、植被等多个研究要素进行应用综述及举例分析,涉及水文循环、碳循环、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健康评估、景观生态、资源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随机森林与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特性,是生态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而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或集成机器学习与传统统计方法、生态学模型等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学研究最佳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盐碱土壤植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周杰, 王志春, 杨帆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52-146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35
    摘要111)      PDF(pc) (1379KB)(52)    收藏
    盐碱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却难以开发为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过去几十年以来,人们致力于探索盐碱土的改良方法并初见成效。但在这些改良方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投入和成本等制约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关注,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土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植物修复是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盐碱土改良方法。虽然大多数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但一些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机制,能够通过生理、形态和分子的变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达到修复盐碱土的效果。本文从植物地上部收获带走盐分、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植物残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泌物增加H+、根呼吸以及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共六个方面对盐碱土植物修复机制进行了综述。在系统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应对植物修复过程中如何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发挥其修复功效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旨在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的修复作用,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
    窦佳慧, 梁宇, 怀保娟, 吴苗苗, 刘波, 马天啸, 王耀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521-15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8
    摘要108)      PDF(pc) (3253KB)(140)    收藏
    地形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森林类型丰富,是研究地形对森林碳收支格局影响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森林区域的野外调查存在难度,目前对于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动态的影响缺乏全面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模拟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生产力及碳收支动态的差异。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FORMIND)模拟了青藏高原中高海拔森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地上生物量(AGB)及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并对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及模拟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当前(2000—2014年)及未来(2015—2040年)生产力、碳收支状况,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地形因子对GPP、AGB和NE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FORMIND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森林GPP(6.73±0.53 t C·hm-2·a-1)、AGB(167.23±17.45 t·hm-2)和NEE(0.32±0.12 t C·hm-2·a-1)与样地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未来青藏高原森林AGB呈明显增加的趋势,GPP增加趋势不明显,NEE呈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仍表现为碳汇。森林AGB和GPP与海拔呈负相关,AGB和NEE与坡度呈微弱正相关,阳坡森林GPP、AGB和NEE均高于阴坡。相较于坡度和坡向,海拔对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MCCA多情景模拟的浙北地区景观稳定性时空变化
    师青霞, 张亚平, 徐斌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2): 445-4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2.010
    摘要102)      PDF(pc) (2996KB)(85)    收藏
    分析不同情景下景观稳定性的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未来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多情景模拟设置,利用MCCA模型和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量化分析了浙北景观稳定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浙北地区各类型景观稳定性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草地>海域,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比与转化是影响区域景观稳定性变化的重要因素;2030年各类型景观稳定性变化在不同情景下具有差异性,建设用地在城镇建设情景下稳定性最高(0.098),耕地景观稳定性在耕地管控情景下基本不变(0.812);浙北地区景观稳定性变化速率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阶段性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区域变化不均衡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浙北地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调控与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孙建平, 吕汪汪, 李博文, 刘世章, 伍晶, 汪诗平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88-89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48
    摘要102)      PDF(pc) (454KB)(78)    收藏
    植物物候与植物的适应进化、物种间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且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所以一直是进化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和气候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本综述基于草地植物物候研究的3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7个物候序列(返青、现蕾、初花、初果、果后营养、初黄和枯黄期),阐述了不同层次物候序列及其相应持续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亟需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展望,以期推动我国植物物候生态学研究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查干湖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常畅然, 王莹莹, 赵昶, 刘子暄, 马成学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227-123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01
    摘要100)      PDF(pc) (1079KB)(93)    收藏
    为了解中国北方半干旱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20年夏季(8月)、秋季(9月)和2021年春季(5月)对查干湖14个采样点浮游植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查干湖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4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绿藻门46种,占比48.9%、硅藻门24种,占比25.5%);查干湖浮游植物共划分为20个功能群,其中重要功能群为X2、J和C;功能群X2、J和C在全年均为优势功能群,呈现X2+J+C(春季)→X2+J(夏季)→X2+J(秋季)季节变化特征。冗余分析表明:全氮、全磷、化学需氧量(CODMn)、pH和水温是影响查干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现状、适生策略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窦文清, 贾伟涛, 张久红, 易雪梅, 温兆飞, 吴胜军, 马茂华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 208-21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1.018
    摘要99)      PDF(pc) (1517KB)(198)    收藏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由于周期性水位涨落在长江干支流形成的大面积“冬水夏陆”区域,周期性的水淹胁迫导致消落带植被群落发生剧烈变化,对三峡大坝的正常运行和库区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适应水淹的机制,对库区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比蓄水前后消落带的植被群落变化,总结了库区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耐水淹机制。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依靠种子休眠的方式来度过漫长的水淹期,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则可能采取“静止”策略,减缓能量消耗,待水退后迅速恢复生长。此外,对于高高程区域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不完全水淹的情况下,可能通过产生大量不定根缓解根部缺氧胁迫,降低水淹胁迫的伤害。最后,文章总结了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探讨了重建消落带植被群落的可能途径,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GEE和RSEI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
    何天星, 田宁, 周锐, 马群, 张洁, 高峻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2): 436-44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2.017
    摘要97)      PDF(pc) (3126KB)(72)    收藏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及时监测与定量评估,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管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基于Landsat5/TM和Landsat8/OLI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综合考虑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多种生态环境要素,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评估,并结合GDP和人口数据分析了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度是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最大的指标,且具有正面效应,而热度指标是引起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其中,青浦区生态环境质量上升趋势明显,而吴江区和嘉善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区域面积占比(30.45%)略高于下降区域(28.35%),良好和优等级区域占比由27.34%增至29.79%,在不同时段,区县间和街镇间差异较为显著;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发展并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二者之间表现为脱钩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根系-菌根-土壤微生物对毛竹林土壤氮矿化过程的贡献
    包涛涛, 李丝雨, 王一, 蒋文婷, 蔡延江, 孙连鹏, 栾军伟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234-124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38
    摘要92)      PDF(pc) (2865KB)(91)    收藏
    土壤氮矿化是土壤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决定了土壤的供氮能力。然而,有关植物根系、共生菌根菌丝体和土壤微生物等不同生物因素对土壤氮矿化的贡献缺乏了解。本研究以浙江省庙山坞自然保护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对象,利用阴阳离子树脂芯原位培养技术研究毛竹林土壤氮矿化过程,并结合不同网孔大小(1.45 mm:允许所有组分进入,53 μm:排除根但允许菌丝进入,1 μm:排除根和菌丝进入)微宇宙进一步区分根系、菌丝体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1)通过不同孔径微宇宙装置处理,53 μm微宇宙较1.45 mm微宇宙对根系的排除效果达到了100%,1 μm微宇宙较53 μm微宇宙对菌丝的排除效果达到了70%;(2)不同生物组分参与土壤氮循环过程主要改变了土壤氨化速率,增加根系参与土壤氮循环过程后(1.45 mm微宇宙)土壤净氨化速率较排除根系参与时(53 μm微宇宙)低36.58%;而不同孔径微宇宙装置间土壤净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无显著差异;(3)1.45 mm微宇宙中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酚氧化物酶(POX)较53 μm微宇宙分别高27.59%和61.54%,可能是土壤净氨化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量化了根际(根系、菌根真菌)介导驱动对毛竹林土壤氮矿化过程贡献,土壤微生物是影响毛竹林土壤净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的重要生物因子,而根系和共生菌根则在土壤净氨化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