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754)      PDF(pc) (1745KB)(321)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慧杰,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1): 2767-277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1.009
    摘要686)      PDF(pc) (854KB)(662)    收藏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能够高效处理生态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水文、土壤、气象与气候、植被等多个研究要素进行应用综述及举例分析,涉及水文循环、碳循环、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健康评估、景观生态、资源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随机森林与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特性,是生态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而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或集成机器学习与传统统计方法、生态学模型等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学研究最佳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78-8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0
    摘要668)      PDF(pc) (1432KB)(399)    收藏
    氮(N)是控制植物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外源输入氮素的有效性及形态的差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氮沉降量日益增加,氮形态也发生改变,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已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氮输入水平和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归纳出:①适量氮输入能促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但当超出植物承受的阈值后,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②由于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偏好的差异,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适宜铵硝配比相较于单一某种氮素添加对大多数植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①开展大尺度的长期监测控制实验;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氮形态对植物影响的微观机理;③重点关注土壤根际环境对植物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④综合分析氮输入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准确评估典型植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为探究外源氮输入下植物生长生理机制和实现植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493-25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11
    摘要613)      PDF(pc) (1028KB)(257)    收藏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杨海江, 勾晓华, 唐呈瑞, 薛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44-2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26
    摘要490)      PDF(pc) (5130KB)(153)    收藏
    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模式。通过对201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空气、森林游憩、林木产品供给、森林防护和林木养分固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有异质性,山地森林的主要贡献为涵养水源(36.94%)、保育土壤(18.68%)、生物多样性保护(17.67%)和固碳释氧(12.44%),而城市森林的主要贡献为固碳释氧(29.37%)、涵养水源(22.49%)、净化空气(16.93%)和保育土壤(11.68%)。不同类型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和评估指标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指标体系一致性构建方面。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404)      PDF(pc) (4834KB)(380)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声音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魏琳琳, 董薇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295-30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31
    摘要397)      PDF(pc) (566KB)(99)    收藏
    植物是否存在感知声音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直被学界所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探索了植物对声音的响应以及相关信号的传递路径和机制。大量科学实验证实,声音被视为一种外部机械力,与其他机械刺激(如风、雨、触摸和振动)一样,其在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同时,也激活了逆境应答过程中的标志性细胞防御机制事件,如清除活性氧(ROS)、初级代谢改变和激素信号等。这种防御机制在声音等外力刺激下,通过产生化合物或物质引起信号级联(涉及植物信号的转知和跨膜转化、植物胞间信号的传导、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等主要转导过程)激活其行为的改变,对植物应对食草动物、害虫、病原体和环境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1965—2022年间关于声音对植物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梳理当前植物声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声学刺激植物的化感作用等新概念和观点,以期促进声学生态学、听觉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同时,文章进一步阐述声音在促进植物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应用前景,以期从“活态”声音中有效探索影响植物生命过程和途径,为未来声音植物工厂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来源、量化及应用
    陈世仁, 臧丽鹏, 吴宇航, 杨泽宇,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张树梓, 隋明浈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42-145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25
    摘要378)      PDF(pc) (2088KB)(160)    收藏
    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及物种生态位空间等方面缺乏置信度。本文在归纳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变异、表型可塑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局域快速适应以及个体发育差异等几个方面。而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性状梯度分析法、方差分解法、T统计量法及植物功能多样性法。本文以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为主题,系统综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变异在来源、量化方法上的发展,评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在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未来发展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滇山茶适生区的预测
    高灿, 樊智丰, 马长乐, 杨建欣, 郭帅龙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526-353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20
    摘要369)      PDF(pc) (4905KB)(93)    收藏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基于Biomod2集成最优组合模型,利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分析了从末次冰盛期到本世纪末的滇山茶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推进式回归树模型、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集成得到的最优组合模型的精度和效果较单一模型更高,比全部模型组合的效果更佳且模型更简单。31个环境因子中,滇山茶适宜生境分布受温度年较差影响最大。当前气候情景下,滇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其中,高适生区位于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此外,西藏错那市南部、福建东南部和海南西南部也有分布。滇山茶的冰期避难所在云南中部地区,随气候变暖滇山茶的适宜生境不断向周边四省扩散。未来的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滇山茶的大规模迁移或灭绝,云南及其与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省份交界处始终是滇山茶稳定的适生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滇山茶的生存繁衍,适生区将向北扩散,未来可重点考虑在云南北部、西藏错那市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对滇山茶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大规模白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马静, 余克服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9): 2227-22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9.023
    摘要362)      PDF(pc) (718KB)(169)    收藏
    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极大地影响着珊瑚礁生态系统。近30年来发生过三起全球性的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从中观察到珊瑚、大型藻类、鱼类群落之间发生了复杂的链锁式转变。大规模白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包括:白化后珊瑚主要类群改变,珊瑚群落向小型化转变;白化后发生“珊瑚大型藻”生态相变,即珊瑚礁群落由珊瑚主导变为由大型藻主导,以匍扇藻属(Lobophora)和马尾藻属(Sargassum)为主;白化后礁栖鱼类的总丰度下降,植食性鱼类个别类群丰度增加,食珊瑚鱼类普遍减少,但礁栖小型鱼类丰度变化不大。基于各组分的生态变化,预测珊瑚礁的未来有以下几种:珊瑚分布将向更深或更高纬度的海区迁移;耐热珊瑚种群可能成为种质保存库;珊瑚的热适应性或可有效抵抗海水升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珊瑚群落的原位生态恢复。我国在热白化后珊瑚的适应性、珊瑚与其共生藻类的生态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建议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一步关注珊瑚、鱼类、大型藻等的协同变化,为珊瑚礁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俊, 胡健, 马文敏, 王鹏, 郑厚义, 卢然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502-251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28
    摘要361)      PDF(pc) (589KB)(112)    收藏
    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同时,石油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绿色、经济、稳定、高效为目标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基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本文对现有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及其修复机理进行了概括;汇总了不同修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展望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挑战。以期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生物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估
    周彦名, 王娇月, 王诗云, 郗凤明, 邴龙飞, 尹岩, 胡琴琴, 张丽霞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702-271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29
    摘要358)      PDF(pc) (4238KB)(137)    收藏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碳源,其有效开发利用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多样,然而生物质能资源的定量评估研究较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生物质资源到底有多大,未来能源利用开发潜力有多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别的生物质资源量综合核算模型,基于2001—2019年数据,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我国未来生物质资源量及能源开发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以年均约3%的增长率,从2001年的17.64和10.91 EJ,分别增加至2019年的30.59和18.08 EJ。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来自农林业废弃物和粪便(78.5%),且大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生物质资源量占比较高(50.3%)。具体到各省份,河南、山东、广西、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尤为丰富,占总生物质资源量的25.8%。未来伴随我国人口、粮食产量、畜牧业发展和造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资源量与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增至38.17与22.46 EJ,到2060年将增至66.19与38.85 EJ,转化为生物质清洁能源产品的开发潜力巨大。本研究成果可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平台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蚯蚓肠道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作效应及机制
    符芙蓉, 孙扬, 赵丽霞, 李晓晶, 翁莉萍, 李永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4): 1170-118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4.034
    摘要345)      PDF(pc) (664KB)(222)    收藏
    蚯蚓具有固氮溶磷、促植物生长、指示土壤污染、去除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其肠道微生物起关键作用。人类日益增强的活动使得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外源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微塑料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蚯蚓摄食后进入肠道与其中的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土壤污染物通过改变土壤及蚯蚓肠道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状态;另一方面,蚯蚓肠道微生物也能通过微生物降解、生物富集和吸附转化对土壤污染物起到去除作用。本文主要从污染物胁迫下蚯蚓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和蚯蚓肠道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两个方面综述蚯蚓肠道微生物和土壤污染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响应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前多组学分析技术在蚯蚓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蚯蚓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使蚯蚓在修复与清洁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聂桐, 董国涛, 蒋晓辉, 雷宇昕, 高思琦, 何佳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73-28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03
    摘要307)      PDF(pc) (4245KB)(195)    收藏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指标,研究2000—2019年河南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力,并通过Hurst指数分析植被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9年河南省NDVI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16 10 a-1,其中2009—2019年增长速度减缓并出现减小趋势;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4类因子对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最大;单一因子影响力均低于任两个因子的交互解释力,其中,自然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NDVI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由Hurst指数分析发现,河南省未来NDVI变化呈现反可持续性特征,Hurst指数<0.5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百分比为58.3%,整个研究区未来主要呈现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晋西黄土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思敏, 张红丽, 张恒硕, 左启林, 查同刚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609-61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9
    摘要306)      PDF(pc) (1240KB)(298)    收藏
    为了解黄土区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蔡家川流域98个样点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容重的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介于0.79~1.78 g·cm-3,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40和40~100 cm处分别表现为中等和弱度变异。(2)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在40~100 cm土层为指数模型;随土层增加土壤容重空间依赖性下降,在0~20、20~60和60~100 cm土层分别呈强度、中度和弱度空间依赖。(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植被和土壤因素影响,而4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海拔和土壤因素的影响,表明30多年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表层。以上结果对深入认知植被恢复背景下区域土壤容重分布规律、科学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盐碱土壤植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周杰, 王志春, 杨帆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52-146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35
    摘要300)      PDF(pc) (1379KB)(143)    收藏
    盐碱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却难以开发为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过去几十年以来,人们致力于探索盐碱土的改良方法并初见成效。但在这些改良方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投入和成本等制约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关注,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土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植物修复是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盐碱土改良方法。虽然大多数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但一些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机制,能够通过生理、形态和分子的变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达到修复盐碱土的效果。本文从植物地上部收获带走盐分、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植物残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泌物增加H+、根呼吸以及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共六个方面对盐碱土植物修复机制进行了综述。在系统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应对植物修复过程中如何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发挥其修复功效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旨在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的修复作用,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及复水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展与展望
    陈俊芳, 吴宪, 杨佳绒, 刘啸林, 刘宇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2): 3038-304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2.009
    摘要298)      PDF(pc) (671KB)(179)    收藏
    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随着全球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干旱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有关干旱如何影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大多聚焦于干旱过程,对干旱后复水过程的理解仍十分有限。此外,干旱后复水不仅可以对植物的生长起到补偿作用,而且能够调节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开展干旱后复水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相关研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生态热点。本文以植物生长、生理性状及土壤微生物为切入点,概述了气候变化下干旱及复水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基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气候变化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如何响应干旱及复水过程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为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蝴蝶求偶行为中物种识别和两性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李彦哲, 李承哲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471-147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06
    摘要293)      PDF(pc) (461KB)(59)    收藏
    蝴蝶求偶行为一直是昆虫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蝶类求偶行为的一般模式及在求偶中物种识别和两性识别的机制。蝶类求偶过程首先是发现并定位配偶,然后开始飞行追逐,最后完成交配。在此过程中蝴蝶需要识别同类和异性配偶,辨别雌蝶的交配状态。蝴蝶识别同类和异性主要依靠翅的斑纹和色彩、紫外反射能力等视觉信号以及性信息素和虫体挥发物等嗅觉信号,但对两种信号的利用权重存在差异;雄蝶辨别雌蝶的交配状态主要依靠雌蝶的虫体挥发物及飞行姿态;对无香鳞和味刷的种类如何进行嗅觉通讯以及新手段的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对蝶类求偶行为及其信号利用途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蝶类求偶交配行为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蝶类的种内及种间交流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濒危植物资源冷杉潜在适生区分析
    李莎, 莫舜华, 胡兴华, 邓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2): 533-54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2.004
    摘要291)      PDF(pc) (2368KB)(190)    收藏
    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生境脆弱且生长不佳。本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为该物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种群保护及野外回归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资源冷杉现有地理分布数据和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3.4.4)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通过模拟未来两个时期的3种气候情景,预测资源冷杉潜在分布区域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AUC值达到0.998;在当前气候情景下,除广西、湖南、江西现存分布区外,福建西北部与江西交界处、台湾中北部高山地区也是资源冷杉最适宜生境区;最适宜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有最冷季度降水量、等温性、最干月降水量、最湿季度平均温,其范围分别为231.99~433.06 mm、≤21.8%、50.38~83.57 mm和10.6~20.5 ℃,峰值分别为331.11 mm、21.8%、67.19 mm和15.6 ℃;未来气候情景下,资源冷杉总适生区面积总体上呈扩张趋势;SSP126情景下,2021—2040年总适生区面积最大,为24.47万km2,比当前气候情景下增加63.7%;在SSP126与SSP585未来情景下,高适生区明显收缩,中、低适生区呈现扩张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鸟类及其栖息地识别——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王洪昌, 夏舫, 张渊媛, 刘颖杰, 刘松, 宋飞, 鉴海防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2231-223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45
    摘要289)      PDF(pc) (1913KB)(118)    收藏
    获取鸟类的种类、数量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些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智慧化手段。本文选取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处观测点,通过搭建具有自适应损失函数的ResNet34双任务网络模型,实现同时识别鸟种及其栖息地类型。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共记录鸟类10种,以鸿雁、苍鹭、普通鸬鹚和绿头鸭为主,其中,夜鹭和苍鹭以树木作为主要栖息地,鸿雁和绿头鸭以水面作为主要栖息地,普通鸬鹚、斑嘴鸭和小白鹭以水中立木等人工生境作为主要栖息地,喜鹊则主要以地面作为栖息地,赤麻鸭和鸳鸯的栖息地较为广泛,在地面、人工生境、水面区域均有栖息;识别模型的鸟种识别准确率达95.62%,栖息地识别准确率达97.20%;识别方案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鸟类图像采集方法代替人工数据采集手段,并首次使用“物种+栖息地”的双任务分支结构,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两类信息同时进行识别;模型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