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同生境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营养成分及其利用价值
    罗渡1,牟希东1,宋红梅1,顾党恩1,杨叶欣1,汪学杰1,罗建仁1,胡隐昌1**,章家恩2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08): 2004-2010.  
    摘要10941)      PDF(pc) (533KB)(973)    收藏
    为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的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以探讨其在综合防治中的潜在利用价值,分析了鱼塘、沟渠和水田3种生境福寿螺以及黑白肉色福寿螺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塘福寿螺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沟渠福寿螺的灰分含量最高,水田福寿螺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低,沟渠和鱼塘福寿螺的粗蛋白含量都高于13%,鱼塘福寿螺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须氨基酸指数均最高,但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低;水田福寿螺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沟渠福寿螺,必需氨基酸指数依次是鱼塘>水田>沟渠,白肉福寿螺的总体营养价值较黑肉福寿螺高,福寿螺的总体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鱼粉(CP 53.5%)较为接近;在利用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营养组成存在的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EWE模型构建
    丑庆川1,徐华林2,刘军3,史秀华4**
    生态学杂志   
    3. 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计算方法
    宋彦涛,王平,周道玮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9): 2053-2059.  
    摘要7384)      PDF(pc) (484KB)(2052)    收藏
    以性状为基础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在预测生态系统功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进行综述。依据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组成,功能多样性指数分为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和功能离散度指数。介绍了这3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更好、更准确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环境-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i-Tree模型的城市森林经济效益评估
    马宁,何兴元,石险峰,陈玮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4): 810-817.  
    摘要6766)      PDF(pc) (551KB)(1254)    收藏
    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量化这些生态服务功能是使城市森林发挥最大效益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城市森林经济效益评估的量化方法已由传统的CTLA法、Burnley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等发展到模型测算法。本文介绍的i-Tree模型是由美国林务局(USDA Forest Service)于2006年开发的城市森林效益评估软件,具有许多其他模型如CITYgreen模型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国际城市森林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尚未推广。本文主要阐述和评价了模型中UFORE和STRATUM两个主要模块的研究及应用进展,通过作者在国内的应用实践,讨论了该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城市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张红霞; 苏勤; 章锦河; 王群
    生态学杂志   
    摘要6098)      PDF(pc) (570KB)(1112)    收藏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安徽省1990~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安徽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在省和国家尺度上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在全球尺度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1990~1999年,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持续增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安徽省1990~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密度制约决定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
    黎磊,周道玮,盛连喜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8): 1579-1589.  
    摘要5996)      PDF(pc) (895KB)(1075)    收藏
    基于自然环境下红葱(Allium cepa var. proliferum)个体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动态、生物量分配比例动态、生物量比率动态和形态性状对不同种群密度(36、49、64、121和225株·m-2)响应的模拟实验,分析了密度制约对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葱地上部分、叶和鞘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下部分和鳞茎的分配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根的分配比例未随密度发生显著变化。除根:叶、根:地上比在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各器官间生物量比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密度依赖性。随着个体的生长,根:鞘、根:叶、根:地上比逐渐减小,鳞茎:叶、鳞茎:鞘、鳞茎:地上比先减小后增加,而地上:地下比先增加后减小。比叶面积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和根长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比根长不受密度的影响。由此可见,种内竞争水平会对植物体内的资源分配产生较大影响;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响应不同密度具有可塑性,随着密度的增加,红葱个体会增加地上营养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并以减小地下无性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为代价。最优化分配理论仅在无竞争存在的情况下适用,当竞争发生时,种群密度及其制约性调节是决定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人工巢箱中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的繁殖比较
    程成,梁伟,张子慧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7): 1575-1578.  
    摘要5790)      PDF(pc) (392KB)(603)    收藏
    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 montanus)的繁殖进行比较研究。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同域繁殖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窝卵数、孵化期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山雀的窝卵数(8.21枚±0.25枚,n=19)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6.18枚±0.23枚,n=11),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14.22 d±0.44 d,n=10)极显著长于大山雀(13.17 d±0.83 d,n=12)。两者在卵重、卵大小、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27.0%)和营巢成效(63.2%)均显著低于褐头山雀(54.5%和100%)(P<0.01)。表明大山雀可能采取高产卵数、低存活率的繁殖对策,而褐头山雀的繁殖策略则可能为低产卵数、高存活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同域分布下丝光椋鸟与灰椋鸟的繁殖行为
    姜学雷1,王蓉蓉1,李忠秋2**,张致远2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08): 2011-2015.  
    摘要5769)      PDF(pc) (522KB)(595)    收藏
    2011年3—6月,通过悬挂巢箱人工招引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及同域分布下的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设置椋鸟式巢箱40个,其中椋鸟的入住率是84.6%,营巢成功率是51.5%,利用摄像机对其中3巢丝光椋鸟与3巢灰椋鸟进行了系统的繁殖行为观察。结果显示:丝光椋鸟窝卵数为6~7枚,灰椋鸟窝卵数5~7枚,后者的卵显著大于前者;丝光椋鸟的育雏期(20 d)较灰椋鸟(16 d)长,且亲鸟的递食率明显较高;育雏期丝光椋鸟亲鸟的警戒频次也明显高于灰椋鸟。因此,相比于灰椋鸟,丝光椋鸟具有更完善的育雏行为机制。另外,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丝光椋鸟的种内巢寄生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
    郑帷婕;包维楷;辜彬;何晓;冷俐
    生态学杂志   
    摘要5670)      PDF(pc) (832KB)(1251)    收藏
    精确评估植被碳贮量是阐明植被恢复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影响的核心。碳贮量一般根据碳含量系数与生物量来估计。本文收集了植物碳含量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生长型植物、植物构件和不同区域植物的碳含量状况及其特点,结果表明:植物碳含量在24.95%~55.44%,平均为(43.63±0.14)%;不同生长类型植物平均碳含量是乔木(46.22%)>灌木(45.93%)>苔藓(41.64%)>草本(37.13%);不同的构件的碳含量是花(48.52% )>果(47.19%)>枝(45.42%)>干(44.48%)>叶(43.36%)>根(42.88%);不同地带的碳含量是高纬度地区(50.30%)>低纬度地区(45.30%)>中纬度地区(39.68%),且不同气候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因此,用固定的碳含量系数来估计碳贮量存在较大误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许湘琴,林植华,陈慧丽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6): 1258-1264.  
    摘要5670)      PDF(pc) (481KB)(1387)    收藏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而土壤生物是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完成者。大量研究分析了土壤生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然而有关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致使我们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了解依然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影响机制。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与凋落物类型或组成、在土壤中的掩埋位置及其破碎化程度紧密相关;大多数研究表明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改变土壤生物的食源和生境。今后需要加强跨区域长期定位实验研究,注重整合研究凋落物分解和生态系统过程,深入研究凋落物分解与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火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许鹏波1,2,屈明3,薛立1**
    生态学杂志   
    12. 消落带湿地优势植物竞争关系
    袁兴中,陈忠礼,刘红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9): 1863-1867.  
    摘要5597)      PDF(pc) (523KB)(785)    收藏
    竞争是植物间贯穿于整个生活史的行为,对植物生长、繁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调查为基础,对广泛分布于消落带的优势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um)群落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苍耳群落平均高度1.4 m,盖度90%,多度40;单株苍耳最高为2.6 m,最大生物量为1622.3 g;植物竞争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P<0.01),0~10 cm竞争最为激烈,0~30 cm范围是受竞争影响的主要区域,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种内竞争;优势种个体数量和高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加,生物量、结实量、分枝数量先减小后增加;高繁殖力和高生长率的物种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确保其能在消落带生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
    高东,何霞红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12): 2507-2513.  
    摘要5590)      PDF(pc) (457KB)(1809)    收藏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回顾了其研究历史及学术界的不同观点,阐述了目前在理论和实验领域的主要工作结果、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理论方面,由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是复杂而多层面的,导致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复杂多样的。实验方面,已有实验仅仅强调了少数几种类型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对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揭示有限。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中,重要的不只是结论,还应包括其中所隐含的机制。未来的主要挑战是搞清生物多样性动态、生态系统过程和无机因子如何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龚金龙,张洪程**,胡雅杰,龙厚元,常勇,王艳,邢志鹏,霍中洋
    生态学杂志   
    15. 花生根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化感作用
    王小兵,骆永明,刘五星,李振高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2): 2803-2808.  
    摘要5460)      PDF(pc) (1196KB)(885)    收藏
    采用改进的根系分泌物循环收集系统收集花生根系分泌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其结构,并研究了花生根系分泌物对花生青枯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花生根系分泌物中主要含有丙三醇、苯甲酸、3,5-二甲基苯甲醛、苯乙酮、硬脂酸、棕榈酸和乳酸等7种物质。7种根系分泌物中只有苯乙酮在浓度低于0.1 g·L-1时,对花生青枯病原菌生长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苯乙酮浓度超过0.1 g L-1后对花生青枯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为利用苯乙酮调控花生青枯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太湖水体典型重金属镉和铬含量及其生态风险
    陈璐璐,周北海,徐冰冰,吴丰昌,符志友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0): 2290-2296.  
    摘要5442)      PDF(pc) (3488KB)(874)    收藏
    2010年9月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太湖水体中典型重金属镉和铬的暴露水平进行监测,在分析重金属暴露特征及其对太湖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安全阈值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镉和铬在太湖水体中均有检出,它们的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0.85和40.04 μg·L-1;与铬相比,太湖水生生物对镉更敏感;铬的安全阈值>1,镉的安全阈值略<1,表明铬已对太湖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生态风险,而镉尚未对太湖造成明显生态风险。镉和铬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毒性相对较低的铬,在高浓度环境暴露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风险,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附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生物指示作用
    宋 亮,刘文耀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1): 145-154.  
    摘要5413)      PDF(pc) (594KB)(854)    收藏
    附生植物是一类生活在其他植物体上但不从宿主载体吸收营养和水分的特殊植物,其特有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导致了它们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附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生物指示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附生植物对大气组成变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转变等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及其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并总结了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中,要结合新仪器的研发与应用,开展规范、定量的野外控制实验和模拟研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建立起有效的数据库,发展有关附生植物对全球变化响应及其指示作用的量化指标以及相应的模型,探讨利用附生植物来监测气候变化的早期识别方法和技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敌百虫对中国花鲈的毒性效应
    朱友芳,洪万树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7): 1484-1490.  
    摘要5337)      PDF(pc) (2048KB)(807)    收藏
    为了给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病害防治提供根据,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检测了幼鱼肝脏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测定了暴露在不同浓度敌百虫中幼鱼的红细胞总核异率和微核率。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6、3.02、1.74和1.58 mg·L-1,安全浓度为0.14mg·L-1;对幼鱼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96、6.15、3.98和2.89 mg·L-1,安全浓度为0.58 mg·L-1。濒死的中国花鲈肝脏组织有溶解性坏死灶。幼鱼在不同浓度的敌百虫中暴露48 h,随着敌百虫浓度的升高GSH含量先下降后恢复再下降;MDA含量先上升后恢复;各组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CAT活力先下降后恢复;GPT活力维持在低水平;GOT活力在1.35和2.70 mg·L-1实验组下降;AChE活力先下降后略回升。GSH和MDA含量以及CAT、GPT、GOT和AChE活力对敌百虫胁迫敏感而SOD活力则不敏感;幼鱼在敌百虫浓度为1.45 mg·L-1的实验组中暴露96 h,其红细胞的总核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在0.73 mg·L-1实验组中暴露96 h,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三亚市果蔬地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李福燕;李许明;吴鹏飞;赵雄;张冬明;漆智平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02): 382-386.  
    摘要5307)      PDF(pc) (2720KB)(808)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采用标准对比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三亚市果蔬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土壤中Hg、Cd、Cr、Pb和As 5种重金属的积累不显著,其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 15618-1995);但Hg、Cd和Pb的平均值高于海南岛农用地的自然背景值,表明存在区域轻度污染;Cr、Hg、Pb和As 4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均>1,表明土壤中Cr、Hg、Pb和As的分布极不均匀。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Krging插值方法得到了5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出不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三亚市果蔬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袁兴中,肖红艳,颜文涛,李波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01): 180-186.  
    摘要5263)      PDF(pc) (3216KB)(733)    收藏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脆弱,维持和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重要。基于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和RS工具定量分析了成渝经济区2000—2007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评价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区域内建设用地以5.3%的年增长率增加,增加面积1044.5 k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2908.7 km2),年变化率为0.5%;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分别以-0.3%、-2.0%、-0.7%和-2.9%年变化率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为2388.9 km2;2000—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上升,总价值由3188.4亿元增加到3211.5亿元;林地转入以及耕地和草地转出是导致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林地转出所致。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加强对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土地类型的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