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声音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魏琳琳, 董薇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295-30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31
    摘要596)      PDF(pc) (566KB)(119)    收藏
    植物是否存在感知声音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直被学界所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探索了植物对声音的响应以及相关信号的传递路径和机制。大量科学实验证实,声音被视为一种外部机械力,与其他机械刺激(如风、雨、触摸和振动)一样,其在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同时,也激活了逆境应答过程中的标志性细胞防御机制事件,如清除活性氧(ROS)、初级代谢改变和激素信号等。这种防御机制在声音等外力刺激下,通过产生化合物或物质引起信号级联(涉及植物信号的转知和跨膜转化、植物胞间信号的传导、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等主要转导过程)激活其行为的改变,对植物应对食草动物、害虫、病原体和环境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1965—2022年间关于声音对植物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梳理当前植物声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声学刺激植物的化感作用等新概念和观点,以期促进声学生态学、听觉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同时,文章进一步阐述声音在促进植物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应用前景,以期从“活态”声音中有效探索影响植物生命过程和途径,为未来声音植物工厂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
    马程浩, 童春富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122-1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08
    摘要514)      PDF(pc) (1262KB)(54)    收藏
    鱼类是区域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特征及其维持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9月和11月在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内的元荡和大莲湖各设置10个固定站位对鱼类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元荡采集鱼类18种,分属6目6科,主要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ectenes)和翘嘴鲌(Erythroculter alburnus)(IRI>20),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征(20>IRI>10);大莲湖采集鱼类17种,分属6目6科,主要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IRI>20),斑条鱊(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和子陵吻虾虎鱼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征(20>IRI>10);元荡在多度和生物量上均以中上层、肉食性和江海洄游型鱼类为主;大莲湖在多度和生物量上均以中上层、淡水定居型鱼类为主,食性上杂食性鱼类多度占优,生物量上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占优;元荡与大莲湖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显著差异(P>0.05);元荡、大莲湖以及淀山湖群其他水系之间优势鱼种和鱼类生态类型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湖泊鱼类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受渔业捕捞、增殖放流、施工等人类活动和鱼类自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水位、水质、水文连通性、局部生境复杂程度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鱼类调查要考虑多种网具的优化组合和季节性连续监测,要有效协调增殖放流和渔业捕捞强度,以保障示范区内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未来还需要加强示范区生态建设和人类活动的监管与引导,促进示范区生态条件的良性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491)      PDF(pc) (4834KB)(410)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滇山茶适生区的预测
    高灿, 樊智丰, 马长乐, 杨建欣, 郭帅龙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526-353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20
    摘要449)      PDF(pc) (4905KB)(112)    收藏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基于Biomod2集成最优组合模型,利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分析了从末次冰盛期到本世纪末的滇山茶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推进式回归树模型、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集成得到的最优组合模型的精度和效果较单一模型更高,比全部模型组合的效果更佳且模型更简单。31个环境因子中,滇山茶适宜生境分布受温度年较差影响最大。当前气候情景下,滇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其中,高适生区位于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此外,西藏错那市南部、福建东南部和海南西南部也有分布。滇山茶的冰期避难所在云南中部地区,随气候变暖滇山茶的适宜生境不断向周边四省扩散。未来的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滇山茶的大规模迁移或灭绝,云南及其与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省份交界处始终是滇山茶稳定的适生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滇山茶的生存繁衍,适生区将向北扩散,未来可重点考虑在云南北部、西藏错那市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对滇山茶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齐氏罗非鱼入侵现状与防控建议
    邢盈, 唐首杰, Temesgen Tola Geletu, 赵金良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645-6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03
    摘要418)      PDF(pc) (611KB)(98)    收藏
    外来鱼类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生态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者关注的焦点。1978年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因水产养殖需要引入中国后,凭借其强大的生态适应性,已入侵到长江以南众多天然水系中,并有向北扩张的趋势。国内学者对齐氏罗非鱼入侵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总结其入侵生物学、提出可行的防控方法已成当务之急。本文综述了齐氏罗非鱼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征、传入途径、入侵现状、潜在危害和防控策略,分析了其入侵机制研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其入侵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建议,并总结为以下四点:(1)全面收集齐氏罗非鱼入侵本底数据;(2)阐明齐氏罗非鱼生活史可塑性与生态位变动模式和机制,解析其种群扩散模式,建立模型和情景以预测入侵的未来趋势;(3)利用新兴的多组学技术,筛选环境适应关键基因,解析齐氏罗非鱼快速适应环境的分子遗传基础;(4)在阐明入侵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齐氏罗非鱼管理及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机器学习在土壤性质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仇皓雷, 王海燕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283-29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33
    摘要385)      PDF(pc) (642KB)(162)    收藏
    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效果良好。本文从3个方面展开综述,包括:(1)典型机器学习类型和土壤性质预测中的常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等);(2)土壤性质回归预测中常用的模型精度指标;(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土壤性质预测研究一般流程及近期研究案例。在土壤性质预测研究中,除可以通过集成方法集成多个模型以提高工作效率、追求模型高精度外,还应重视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继续探索模型可解释性、泛性和鲁棒性的提高方法;在选择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模型比较时需考虑研究需要和研究内容,同时建议引入多种类型的预测变量以保证预测科学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陈婕妮, 石思雨, 钟羡芳, 司友涛, 马红亮, 高人, 尹云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0): 2999-300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04
    摘要356)      PDF(pc) (980KB)(92)    收藏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MBC/MBN、MBC/MBP、MBN/MBP)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对深入理解亚热带山地土壤养分循环及其与环境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夷山不同海拔(350、650、950、1050、1850和2100 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MBC、MBN、MBP及其MBC/MBN、MBC/MBP、MBN/MBP比值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MBC、MBN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MBP与MBC/MBN、MBC/MBP、MBN/MBP比值的变化并不明显。相关分析发现,土壤MBC、MBN、MBP与全碳(TC)、全氮(TN)、速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含水量(SW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MBC/MBN与DO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MBC/MBP与TN、DOC、TC、DON、SWC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C/N呈极显著负相关;MBN/MBP仅与pH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TC含量是影响土壤MBC、MBN、MB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七星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为害的蛇床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朱霄冰, 宋泽宇, 蒋欣, 魏倩彤, 单淑莲, 肖鑫如, 陈法军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6): 1671-177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6.026
    摘要330)      PDF(pc) (1756KB)(102)    收藏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是蚜虫、粉虱等农业重大害虫的主要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了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为害下中草药植株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挥发物组分变化,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对蚜虫为害的蛇床植株及6种差异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究小麦等作物生产中作为功能植物的蛇床的挥发物在吸引捕食性天敌瓢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与空白对照相比,七星瓢虫成虫更倾向选择健康植株和蚜虫为害植株,但健康植株和蚜虫为害植株对七星瓢虫的吸引作用无显著差异;(2)健康植株、蚜虫为害后去除与不去除蚜虫的植株的挥发物中都含有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醇类、酯类、酮类、醛类和酚类共八大类33种化合物;(3)蚜虫为害后无论是否去除蚜虫均显著提高了蛇床挥发物中正庚烷、正十一烷、正十二烷、对二甲苯、2-乙基己醇和对乙基苯乙酮的相对含量,并显著降低了十四烷、十七烷、α-蒎烯、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异丁酸酯和4乙基苯甲醛的相对含量;(4)10 μL·mL-1对二甲苯对雌、雄成虫均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选择率分别为76.7%和73.3%;此外,10 μL·mL-1正庚烷和对乙基苯乙酮对雄成虫也都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选择率均为70.0%。可见,蛇床挥发物中的对二甲苯、正庚烷和对乙基苯乙酮可用于研发引诱剂,用于田间天敌瓢虫的诱集,提高天敌生防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基于生源要素结构变化驱动的喀斯特水库富营养化特征辨识
    伍盈盈, 肖晶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556-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50
    摘要317)      PDF(pc) (2584KB)(37)    收藏
    河流筑坝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热点,但富营养化对生源要素含量及结构变化如何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乌江流域上游的红枫湖(HFH)、洪家渡(HJD)、东风渡(DFD)以及乌江渡(WJD)等4座水库为对象,对水库入库河流和库区水体理化指标、浮游植物以及碳(C)、氮(N)、磷(P)、硅(Si)等生源要素溶解态含量进行连续12个月的全年高频监测,探讨水库生源要素时空变化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年均值大小为HFH(30.27×106 cells·L-1)>WJD(6.13×106 cells·L-1)>DFD(2.56×106 cells·L-1)>HJD(2.13×106 cells·L-1),其中DFD和HJD均以硅藻门为主且丰度占比超53.32%,而HFH和WJD以蓝藻门为主,丰度占比分别为93.36%和68.63%。其次,水库浮游植物吸收固定对生源要素产生截留作用,对DIN、DIP、DSi和DIC的截留通量均值分别为0.13 mmol·m-3·month-1、6.17 μmol·m-3·month-1、0.82 mmol·m-3·month-1、14.51 mmol·m-3·month-1;DIN/DIP均值小于16,由此判断本研究水库均为DIP限制型水库,其中HFH和WJD水库因DSi/DIP的均值小于20而受DIP和DSi共同限制。此外,富营养化潜力指数(N-ICEP和C-ICEP)与生源要素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R2较高,分别为0.14和0.25,表明DIN和DIC对水库富营养化具有促进作用,DSi限制型水库在DIN和DIC的促进作用下水库富营养化水平高并以蓝藻门等为优势浮游植物,且高DIC含量能促进水库长期保持以蓝藻门占优势的群落特征。因此,喀斯特水库富营养化除了受生源要素含量调控以外,还受生源要素相对比例失衡所影响,研究结果为后期通过监测水体生源要素比例变化来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东旭, 胡丹珠, 闫金龙, 冯丽云, 邬志远, 李岩华, 闫海丽, 程永明, 张俊灵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383-339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04
    摘要311)      PDF(pc) (5152KB)(68)    收藏
    为探究氮、磷、钾元素含量相同条件下,采用不同类型及配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光合速率与土壤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小麦试验基地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有机肥类型,包括生物有机肥(A1)和腐熟羊粪(A2);副区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5个处理(CK、B25、B50、B75、B100)。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和腐熟羊粪按25%、50%替代化肥较单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灌浆中后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生物有机肥与腐熟羊粪(B25、B50)替代化肥可促进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同发育,使产量显著提高5.5%~23.1%。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较腐熟羊粪处理平均增产3.4%;经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0~20 cm土层的碱解氮、有效磷与有机质含量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11.3%~50.9%,速效钾(B75、B100)也显著提高11.9%~24.6%;20~40 cm土层除有机质外,其余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有机肥替代比例越大含量越高;40~60 cm的土层中仅碱解氮含量提高显著;经过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0~20 cm土层的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较高,而经过腐熟羊粪替代化肥处理的0~40 cm的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不同处理的小麦产量、光合速率、养分利用率及土壤养分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使用50%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本试验中最优处理,可以作为同类型麦田绿色高效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暖温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的海拔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
    张雄志, 张慧芳, 王晨林, 任宇辰, 王馨悦, 王晶晶, 陈颂, 徐茂宏, 杨秀清, 宋厚娟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0): 2979-29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11
    摘要304)      PDF(pc) (1959KB)(84)    收藏
    研究气候过渡区森林土壤有机碳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对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沿海拔变化趋势,本研究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890~2200 m范围内,以每100 m高差段为取样区间,沿海拔设置了15个森林固定监测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结合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气候因子的海拔变化特征,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0~10 cm)垂直分布特征及各环境因子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随海拔升高显著变化,总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645 m海拔处最大(75.41±14.05 g·kg-1),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在894 m处最大(51.85±9.89 Mg·hm-2)。Mantel检验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气候因子以及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变化仅与土壤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环境因子分别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海拔变化64.7%和33.9%的总变异。年降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首要因素(14.8%),其次是土壤硝态氮(13.4%)和年均气温(13.2%)。土壤全磷是土壤有机碳储量沿海拔变化中贡献最大的环境因子,重要性占比超过15%,其次是土壤硝态氮(8.7%)和年均气温(7.5%)。本研究对评估气候过渡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孙丰华, 王玉刚, 孙金金, 李双媛, 陈炳铭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0): 2923-293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31
    摘要296)      PDF(pc) (3033KB)(189)    收藏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是衡量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重要指标,对评估区域植被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阜康林区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结合路径分析,研究了近21年来植被CUE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阜康林区植被CUE为0.42~0.74,年均为0.6,其中亚高山草甸带最高,中山森林带最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且随海拔呈先降低后增高的“抛物线”分布模式,与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GPP)呈现相反的趋势。年际变化上,区域植被CUE变化不大(P>0.05),增加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8.72%,主要分布在中山森林带,表明长期的森林抚育管理促进了中山森林带的植被CUE增加。禁牧区与非禁牧区范围的植被CUE年际间变化不大(P>0.05),表明目前禁牧管理措施对林区植被CUE的影响较弱。在坡向上,CUE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低山草原带和中山森林带,阳坡的CUE最高,在亚高山草甸带半阳坡的CUE最高。降水量、气温和NDVI的增加会直接导致CUE减少,而蒸散发增加间接导致CUE的减少,且禁牧区内自然因素对CUE的影响作用小于非禁牧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马陆化学防御物种类和功能研究进展
    邱华龙, 郭婉如, 徐金柱, 凌斯全, 钟家美, 刘卫欣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637-64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04
    摘要295)      PDF(pc) (1106KB)(49)    收藏
    马陆为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动物的通称,是最早的陆生动物之一。大多数马陆种类具有化学防御腺体,其中的主要化合物包括酚类、醌类及氰化氢等,这些物质不仅对其天敌捕食者具有较强的驱避、拒食及触杀活性,同时部分化合物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和抗癌等功效,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然而,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由于不同生境中受到的自然选择压力存在差异,不同马陆族群演化出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化学防御物,极大地丰富了马陆防御化学物种类多样性。本文系统综述了马陆化学防御物的种类及其功能,展望了未来亟需研究的方向,以期为马陆化学防御和系统演化、天然产物化学及药物研发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胡尔查, 王铮, 李梓豪, 杨海峰, 李卓凡, 王晓江, 高润红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246-325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18
    摘要291)      PDF(pc) (2464KB)(125)    收藏
    研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对评估沙地植被恢复成效和人工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Ⅰ龄级:林龄≤10 a、Ⅱ龄级:10 a<林龄≤15 a、Ⅲ龄级:15 a<林龄≤20 a、Ⅳ龄级:林龄>20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龄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解析了林分因子对林下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林下灌、草植物组成共记录到20科47属57种,其中灌木3种。草本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草本植物种的50%。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科、属、种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相对减少,偏旱生植物减少、偏中生植物增加。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林下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各龄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与林下草本层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均存在正效应关系。灌木层地上生物量与林下草本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综上,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恢复,未来沙地植被恢复中应合理配置乔、灌木,适当调控林分密度和结构,增加盖度,以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蚯蚓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实现碳中和的潜力
    陶宗鑫, 郑彤, 徐晶, 欧阳少虎, 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271-282.  
    摘要283)      PDF(pc) (989KB)(78)    收藏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量日益剧增,土壤碳库在全球的碳排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量的20%。因此,实现土壤生态系统的碳中和对降低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显得尤为重要。蚯蚓作为土壤中最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在调节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蚯蚓对土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归纳了蚯蚓在土壤中存在的固碳途径,并评估其在修复污染土壤中的固碳潜力,揭示了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碳中和作用。蚯蚓在土壤固碳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可为更快、更好达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煤炭产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娣, 苏超, 解榕, 刘勇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2): 3537-354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2.043
    摘要262)      收藏
    煤炭产业聚集活动可导致重金属元素在周边土壤积累,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典型煤炭产业园区为研究区,以不同类型煤炭产业(采煤厂、选煤厂、化工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园区外的村庄和公园土壤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并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均为碱性,Cr、Ni、Cu、Zn、As、Cd、Pb和Hg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大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且选煤厂周边土壤中Cd和Pb的污染最严重。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碱性磷酸酶在不同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化工厂周边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研究区相对丰度最大的优势菌群,且优势菌群在不同样地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在化工厂周边的相对丰度最大,为79.30%。Spearma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d、全氮、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Cd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木醋液抑菌活性成分及抑菌机理综述
    雷舒惋, 王薛梅, 陈全, 吴敏, 潘波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3): 991-10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3.035
    摘要262)      PDF(pc) (611KB)(58)    收藏
    木醋液是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液体,其中的酸类、酚类、酮类和呋喃类化合物使木醋液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替代农药和化肥,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木醋液主要抑菌活性成分的抑菌效果、抑菌机理以及制备方法(生物质原料、制备温度、精制方法)对木醋液中抑菌成分的影响。木醋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细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对真菌的抑制效果劣于细菌。木醋液抑菌成分通过破坏细胞结构、降低细胞膜稳定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及关键基因表达等方式起到抑菌作用。生物质原料、热解温度、精制方法等因素都会对木醋液抑菌成分产生影响。生物质中含纤维素、半纤维素较多,则木醋液中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更高;木质素更多,则酚类物质相对含量高。木醋液中的酸类化合物含量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酚类化合物不断升高后逐渐稳定,酸类和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存在负相关关系。蒸馏法有利于收集木醋液中乙酸等羧酸,膜过滤法有利于收集苯酚、愈创木酚等酚类化合物。未来应重点关注高效简便的木醋液提纯分离方法,深入探究各成分的抑菌效果及机理,最大化木醋液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抑菌性能,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黄土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叶小曼, 魏天兴, 于欢, 张晓明, 范德卉, 江姗, 辛鹏程, 李世杰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5): 1409-141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5.025
    摘要260)      PDF(pc) (2276KB)(189)    收藏
    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为评估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层(乔灌草、枯落物)和0~100 cm土壤层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植被层碳储量最大,刺槐林最小,侧柏+刺槐混交林的土壤层碳储量最大,侧柏林最小。(2)植被层与土壤层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分别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5.72%~34.86%和65.14%~84.28%,土壤层碳储量是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地下与地上部分碳储量分配比为1.87~5.36,植被层仍具有较强碳固持潜力。(3)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黏粒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解释了植被层和土壤层84.14%和95.88%的碳储量变化,其中生物量(26.25%)对植被层碳储量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全氮(19.01%)、全磷(18.41%)和速效钾(15.28%)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层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黄土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受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近似林龄条件下,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时可优先配置针阔叶混交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特征的影响机制
    卢安琪, 陈志杰, 李雪, 王振宇, 李帅军, 冯莉绚, 王思荣, 邹秉章, 黄志群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1): 11-2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49
    摘要253)      PDF(pc) (2326KB)(111)    收藏
    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随林分发育的变化,对造林后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8、21、27和40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不同林龄阶段0~10、10~20和20~40 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胞外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林分发育,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增加,在40年生达到最大。土壤酶活性呈现单峰型的变化模式,其中纤维素水解酶、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在8年生达到最高,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峰值则在21年。在所有林龄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水含量、总氮、速效磷和可溶性有机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水解酶酶活性的主导因子,氧化酶活性则主要由土壤水含量和速效钾调控。综上,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酶活性在不同林龄阶段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评价养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忽视速效钾对氧化酶活性特征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氮沉降背景下土壤动物马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调节作用
    李媛媛, 刘兴婕, 陈月琴, 张娜, 任源浩, 阮宏华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3): 962-967.  
    摘要252)      PDF(pc) (723KB)(9)    收藏
    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特征之一,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目前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大型土壤动物通过取食、挖穴及排泄活动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在氮沉降背景下,土壤大型动物如何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还不清楚。本研究设置了一套微宇宙室内实验,包括两个氮添加处理(N0: 无氮添加, N+: 添加氮)和土壤动物(无动物,马陆),探讨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以及土壤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马陆和氮添加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土壤CO2排放。没有马陆,氮添加增加了19.4%的土壤CO2排放;有马陆,氮添加降低7.0%的土壤CO2排放。氮添加比没有氮添加增加了206.6% N2O排放,但这种趋势在马陆存在时有所降低。马陆处理显著增加CH4排放。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显著相关;土壤N2O排放与总溶解氮、有效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相关;土壤CH4排放与总溶解氮和碳氮比相关。本研究表明,马陆减弱了氮沉降导致的森林土壤CO2和N2O的排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