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9
):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
(
770
)
PDF(pc)
(1745KB)(
325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8
): 2493-25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11
摘要
(
640
)
PDF(pc)
(1028KB)(
261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声音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魏琳琳, 董薇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
1
): 295-30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31
摘要
(
443
)
PDF(pc)
(566KB)(
107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是否存在感知声音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直被学界所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探索了植物对声音的响应以及相关信号的传递路径和机制。大量科学实验证实,声音被视为一种外部机械力,与其他机械刺激(如风、雨、触摸和振动)一样,其在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同时,也激活了逆境应答过程中的标志性细胞防御机制事件,如清除活性氧(ROS)、初级代谢改变和激素信号等。这种防御机制在声音等外力刺激下,通过产生化合物或物质引起信号级联(涉及植物信号的转知和跨膜转化、植物胞间信号的传导、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等主要转导过程)激活其行为的改变,对植物应对食草动物、害虫、病原体和环境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1965—2022年间关于声音对植物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梳理当前植物声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声学刺激植物的化感作用等新概念和观点,以期促进声学生态学、听觉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同时,文章进一步阐述声音在促进植物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应用前景,以期从“活态”声音中有效探索影响植物生命过程和途径,为未来声音植物工厂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
2
):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
(
418
)
PDF(pc)
(4834KB)(
394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
R
2
>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
-2
。(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
-1
,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滇山茶适生区的预测
高灿, 樊智丰, 马长乐, 杨建欣, 郭帅龙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1
): 3526-353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20
摘要
(
391
)
PDF(pc)
(4905KB)(
96
)
可视化
收藏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基于Biomod2集成最优组合模型,利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分析了从末次冰盛期到本世纪末的滇山茶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推进式回归树模型、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集成得到的最优组合模型的精度和效果较单一模型更高,比全部模型组合的效果更佳且模型更简单。31个环境因子中,滇山茶适宜生境分布受温度年较差影响最大。当前气候情景下,滇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其中,高适生区位于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此外,西藏错那市南部、福建东南部和海南西南部也有分布。滇山茶的冰期避难所在云南中部地区,随气候变暖滇山茶的适宜生境不断向周边四省扩散。未来的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滇山茶的大规模迁移或灭绝,云南及其与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省份交界处始终是滇山茶稳定的适生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滇山茶的生存繁衍,适生区将向北扩散,未来可重点考虑在云南北部、西藏错那市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对滇山茶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俊, 胡健, 马文敏, 王鹏, 郑厚义, 卢然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8
): 2502-251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28
摘要
(
375
)
PDF(pc)
(589KB)(
112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同时,石油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绿色、经济、稳定、高效为目标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基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本文对现有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及其修复机理进行了概括;汇总了不同修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展望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挑战。以期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我国生物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估
周彦名, 王娇月, 王诗云, 郗凤明, 邴龙飞, 尹岩, 胡琴琴, 张丽霞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9
): 2702-271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29
摘要
(
375
)
PDF(pc)
(4238KB)(
139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碳源,其有效开发利用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多样,然而生物质能资源的定量评估研究较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生物质资源到底有多大,未来能源利用开发潜力有多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别的生物质资源量综合核算模型,基于2001—2019年数据,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我国未来生物质资源量及能源开发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以年均约3%的增长率,从2001年的17.64和10.91 EJ,分别增加至2019年的30.59和18.08 EJ。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来自农林业废弃物和粪便(78.5%),且大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生物质资源量占比较高(50.3%)。具体到各省份,河南、山东、广西、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尤为丰富,占总生物质资源量的25.8%。未来伴随我国人口、粮食产量、畜牧业发展和造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资源量与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增至38.17与22.46 EJ,到2060年将增至66.19与38.85 EJ,转化为生物质清洁能源产品的开发潜力巨大。本研究成果可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平台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鸟类及其栖息地识别——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王洪昌, 夏舫, 张渊媛, 刘颖杰, 刘松, 宋飞, 鉴海防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7
): 2231-223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45
摘要
(
314
)
PDF(pc)
(1913KB)(
125
)
可视化
收藏
获取鸟类的种类、数量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些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智慧化手段。本文选取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处观测点,通过搭建具有自适应损失函数的ResNet34双任务网络模型,实现同时识别鸟种及其栖息地类型。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共记录鸟类10种,以鸿雁、苍鹭、普通鸬鹚和绿头鸭为主,其中,夜鹭和苍鹭以树木作为主要栖息地,鸿雁和绿头鸭以水面作为主要栖息地,普通鸬鹚、斑嘴鸭和小白鹭以水中立木等人工生境作为主要栖息地,喜鹊则主要以地面作为栖息地,赤麻鸭和鸳鸯的栖息地较为广泛,在地面、人工生境、水面区域均有栖息;识别模型的鸟种识别准确率达95.62%,栖息地识别准确率达97.20%;识别方案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鸟类图像采集方法代替人工数据采集手段,并首次使用“物种+栖息地”的双任务分支结构,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两类信息同时进行识别;模型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种子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李雪华, 季飞龙, 刘志民, 李晓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7
): 1966-197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35
摘要
(
297
)
PDF(pc)
(523KB)(
263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种子生活史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壤种子库能够有效链接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和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具有追源植被演化机制、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本文基于种子生态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全球陆域范围内多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关系,以阐明群落构建机理、把握群落演替方向及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区域或生态系统差异对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关系特征影响不大,总体研究结果以低相似性为主,高相似性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二者之间相似性关系可以用非生物过滤器、地点历史和种子生产的种间差异来解释。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较低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稳定生态系统目标物种的自然生态恢复作用可能较小。但土壤种子库作为自然恢复的种源基础,能够有效弥补人工生态恢复措施中存在的单一且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基于土壤种子库特征并辅以相适配的人工措施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中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机器学习在土壤性质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仇皓雷, 王海燕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
1
): 283-29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33
摘要
(
286
)
PDF(pc)
(642KB)(
141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效果良好。本文从3个方面展开综述,包括:(1)典型机器学习类型和土壤性质预测中的常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等);(2)土壤性质回归预测中常用的模型精度指标;(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土壤性质预测研究一般流程及近期研究案例。在土壤性质预测研究中,除可以通过集成方法集成多个模型以提高工作效率、追求模型高精度外,还应重视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继续探索模型可解释性、泛性和鲁棒性的提高方法;在选择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模型比较时需考虑研究需要和研究内容,同时建议引入多种类型的预测变量以保证预测科学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苏颖佳, 杨凯, 张乾, 徐爽, 于立忠, 张金鑫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7
): 2208-222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6
摘要
(
285
)
PDF(pc)
(640KB)(
176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在氮、磷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微生物、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作用影响土壤氮、磷循环和有效性。为深入了解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和外生菌根树种之间氮、磷循环的差异,本文对近30年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不同菌根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分析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结果表明,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明显不同,丛枝菌根树种土壤氮有效性高于外生菌根树种,而酸性土壤中外生菌根树种土壤磷有效性高于丛枝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凋落物质量高(低碳氮比、低木质素),与能快速矿化有机物的微生物(腐生真菌)相适应,引起快速的养分循环速率,因此使土壤无机氮有效性提高;而外生菌根树种酶促能力强、根系分泌能力强,促进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树种的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史,分析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中国齐氏罗非鱼入侵现状与防控建议
邢盈, 唐首杰, Temesgen Tola Geletu, 赵金良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
2
): 645-6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03
摘要
(
271
)
PDF(pc)
(611KB)(
78
)
可视化
收藏
外来鱼类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生态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者关注的焦点。1978年齐氏罗非鱼(
Coptodon zillii
)因水产养殖需要引入中国后,凭借其强大的生态适应性,已入侵到长江以南众多天然水系中,并有向北扩张的趋势。国内学者对齐氏罗非鱼入侵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总结其入侵生物学、提出可行的防控方法已成当务之急。本文综述了齐氏罗非鱼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征、传入途径、入侵现状、潜在危害和防控策略,分析了其入侵机制研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其入侵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建议,并总结为以下四点:(1)全面收集齐氏罗非鱼入侵本底数据;(2)阐明齐氏罗非鱼生活史可塑性与生态位变动模式和机制,解析其种群扩散模式,建立模型和情景以预测入侵的未来趋势;(3)利用新兴的多组学技术,筛选环境适应关键基因,解析齐氏罗非鱼快速适应环境的分子遗传基础;(4)在阐明入侵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齐氏罗非鱼管理及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孙丰华, 王玉刚, 孙金金, 李双媛, 陈炳铭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0
): 2923-293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31
摘要
(
266
)
PDF(pc)
(3033KB)(
189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是衡量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重要指标,对评估区域植被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阜康林区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结合路径分析,研究了近21年来植被CUE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阜康林区植被CUE为0.42~0.74,年均为0.6,其中亚高山草甸带最高,中山森林带最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且随海拔呈先降低后增高的“抛物线”分布模式,与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GPP)呈现相反的趋势。年际变化上,区域植被CUE变化不大(
P
>0.05),增加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8.72%,主要分布在中山森林带,表明长期的森林抚育管理促进了中山森林带的植被CUE增加。禁牧区与非禁牧区范围的植被CUE年际间变化不大(
P
>0.05),表明目前禁牧管理措施对林区植被CUE的影响较弱。在坡向上,CUE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低山草原带和中山森林带,阳坡的CUE最高,在亚高山草甸带半阳坡的CUE最高。降水量、气温和NDVI的增加会直接导致CUE减少,而蒸散发增加间接导致CUE的减少,且禁牧区内自然因素对CUE的影响作用小于非禁牧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韩佳欣, 王汝振, 张玉革, 姜勇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9
): 2574-258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31
摘要
(
253
)
PDF(pc)
(1103KB)(
154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是森林和草原两种地带性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环境异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带。林草交错带特殊的生境导致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联比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复杂。本文综合评述了地形、生态系统养分内循环、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氮沉降和大气CO
2
浓度升高、植物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及土层深度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今后,应当加强局域尺度控制实验与跨环境梯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揭示林草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格局与生态学机制。具体包括林草交错带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火灾、凋落物组成、围封和放牧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关联、退化生境修复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为林草交错带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植物功能性状对森林土壤有机质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乾, 杨凯, 周长剑, 张金鑫, 苏颖佳, 高添, 卢德亮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9
): 2566-257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27
摘要
(
242
)
PDF(pc)
(937KB)(
114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的个体特征和属性,影响植物的存活、生长与繁殖,并且对土壤功能也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汇总已有研究,进行了如下总结:1)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2)明确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和强度受土壤氮磷循环与碳饱和状态的作用。此外,从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组分和稳定性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机质长期积累存留的影响;3)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性状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研究重点,包括: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明确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和机理,阐明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影响的生态过程和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陈婕妮, 石思雨, 钟羡芳, 司友涛, 马红亮, 高人, 尹云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0
): 2999-300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04
摘要
(
242
)
PDF(pc)
(980KB)(
87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MBC/MBN、MBC/MBP、MBN/MBP)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对深入理解亚热带山地土壤养分循环及其与环境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夷山不同海拔(350、650、950、1050、1850和2100 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MBC、MBN、MBP及其MBC/MBN、MBC/MBP、MBN/MBP比值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MBC、MBN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MBP与MBC/MBN、MBC/MBP、MBN/MBP比值的变化并不明显。相关分析发现,土壤MBC、MBN、MBP与全碳(TC)、全氮(TN)、速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含水量(SW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MBC/MBN与DON、硝态氮(NO
3
-
-N)、铵态氮(NH
4
+
-N)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MBC/MBP与TN、DOC、TC、DON、SWC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C/N呈极显著负相关;MBN/MBP仅与pH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TC含量是影响土壤MBC、MBN、MB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胡尔查, 王铮, 李梓豪, 杨海峰, 李卓凡, 王晓江, 高润红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1
): 3246-325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18
摘要
(
235
)
PDF(pc)
(2464KB)(
118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对评估沙地植被恢复成效和人工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Ⅰ龄级:林龄≤10 a、Ⅱ龄级:10 a<林龄≤15 a、Ⅲ龄级:15 a<林龄≤20 a、Ⅳ龄级:林龄>20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龄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解析了林分因子对林下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林下灌、草植物组成共记录到20科47属57种,其中灌木3种。草本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草本植物种的50%。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科、属、种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相对减少,偏旱生植物减少、偏中生植物增加。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林下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各龄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0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与林下草本层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均存在正效应关系。灌木层地上生物量与林下草本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综上,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恢复,未来沙地植被恢复中应合理配置乔、灌木,适当调控林分密度和结构,增加盖度,以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煤炭产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娣, 苏超, 解榕, 刘勇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2
): 3537-354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2.043
摘要
(
230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产业聚集活动可导致重金属元素在周边土壤积累,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典型煤炭产业园区为研究区,以不同类型煤炭产业(采煤厂、选煤厂、化工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园区外的村庄和公园土壤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并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均为碱性,Cr、Ni、Cu、Zn、As、Cd、Pb和Hg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大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且选煤厂周边土壤中Cd和Pb的污染最严重。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碱性磷酸酶在不同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化工厂周边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研究区相对丰度最大的优势菌群,且优势菌群在不同样地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在化工厂周边的相对丰度最大,为79.30%。Spearma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d、全氮、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
P
<0.05),其中Cd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烟促种子萌发研究新进展
许宏力, 田亮, 杨晓菲, 聂强, 曹德昌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7
): 1941-195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2
摘要
(
225
)
PDF(pc)
(5349KB)(
112
)
可视化
收藏
野火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更新的重要驱动力,野火伴生的烟气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传统观点认为,烟气中普遍含有纤维素热解产生的Karrikin类物质,是促进火后种子萌发的主要烟信号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木质素热解产生的丁香醛也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本文综述了烟信号化合物的发现历程,阐释了烟信号化合物与植物火后更新的生态相关性,并对植物烟信号适应性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烟促种子萌发研究领域仍待解答的一些科学问题,并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长春市城市热岛效应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潘立志, 杨朝斌, 任志彬, 张树文, 徐新良, 隗彤, 刘丽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8
): 2257-22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05
摘要
(
225
)
PDF(pc)
(8136KB)(
89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有关我国寒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对不同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全面理解。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典型城市吉林省长春为例,综合Landsat 8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2等数据,提出4个地表热岛效应强度指标,结合光谱解混模型、剖面线分析以及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热环境月变化规律以及潜在驱动因子对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春热环境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8月温度最高(39.44 ℃),12月最低(-18.60 ℃);冬夏两季存在明显城市热岛效应而春秋两季不明显。(2)不同指标表征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表示的热岛强度在7月可高达10.56 ℃,而部分月份(2月、3月和11月)甚至呈现出农村温度高于城市的“逆城市热岛效应”。(3)植被和不透水地表面积是影响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且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之间在夏季拥有最显著相关关系,而冬季几乎不产生影响。(4)城市功能区热环境特征同样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工业区等人造建筑密集的区域地表温度较高,但人类活动如秸秆焚烧等使农田在部分月份拥有最高的地表温度。本研究阐明了城市热环境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寒冷地区热环境生态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