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1): 226-239.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1.016
张杰1,2,刘润1,3*,杨永春4,彭莎1
ZHANG Jie1,2, LIU Run1,3*, YANG Yongchun4, PENG Sha1
摘要: 推动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基于2005—2020年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面板Tobit模型探究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构建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5—2035年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N”字型变化特征,且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值分布区间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空间分布方面,低水平等级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较低水平等级城市多为集中连片式分布,较高水平等级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南地区,高水平等级城市则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西南地区、东三省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部分城市,且区域间不同类型城市数量差异显著。(2)2005—2020年城市生态福利绩效GML指数年均值大于1,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从GML指数分解情况来看,全局技术效率变化和全局技术进步变化都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但全局技术进步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3)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维度构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影响作用机制,影响因子中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为正,而产业结构和城乡融合则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作用。(4)2025—2035年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等级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具有一定的集聚演变特征,低水平城市数量增速渐缓,较低水平城市数量逐年减少,较高水平和高水平城市数量逐年增加。据此,从提升路径、影响机制和发展方向3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不同类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升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