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杨谦敏, 袁丹萍, 邓存宝, 王延生, 乔玲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6
): 1484-149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15
摘要
(
420
)
PDF(pc)
(1296KB)(
592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在调控大气CO
2
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
2
、CH
4
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
2
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
2
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
2
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
2
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
4
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何美霞, 段鹏鹏, 李德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6
): 1497-150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01
摘要
(
280
)
PDF(pc)
(1548KB)(
386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对流层主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层主要的破坏物质,氧化亚氮(N
2
O)的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土壤N
2
O的产生路径包括生物(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异养反硝化、联合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和非生物过程。不管是针对土壤N
2
O排放调控,还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更准确模拟土壤N
2
O排放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定量不同过程对N
2
O产生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个过程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单个路径对N
2
O产生的相对贡献。目前,研究N
2
O产生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以及稳定同位素法。本文综述了土壤N
2
O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N
2
O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N
2
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青藏高原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张鹏超,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2
): 415-42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2.007
摘要
(
258
)
PDF(pc)
(3106KB)(
135
)
可视化
收藏
遥感数据可以实时快速获取森林属性信息,利用遥感技术数据估算的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具有空间连续性且精度较高的优势。与低纬度或低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高寒区因地形复杂、气候特殊,森林属性信息的获取更加困难,因此遥感是获取大尺度高寒区森林属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MODIS卫星影像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随机森林模型(RF)估算森林AGB,并结合K最近邻算法(KNN)进一步探究该区域主要树种AGB。本研究在不同尺度上验证了模型预测精度,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建立的AGB估算模型在像元(
R
2
=0.82,RMSE=64.93 t·hm
-2
)和景观尺度(
t
=0.15,
P
=0.88)上皆表现较好;(2)青藏高原森林AGB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森林AGB为181.28±104.54 t·hm
-2
;最高的森林AGB出现在海拔1000 m以下,为237.66±60.92 t·hm
-2
;树种水平上,冷杉、云杉和云南松AGB较高,分别为214.86、216.14和172.24 t·hm
-2
;(3)地理位置和气候变量在估算AGB时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了解,提高中国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3
): 878-8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0
摘要
(
210
)
PDF(pc)
(1432KB)(
158
)
可视化
收藏
氮(N)是控制植物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外源输入氮素的有效性及形态的差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氮沉降量日益增加,氮形态也发生改变,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已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氮输入水平和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归纳出:①适量氮输入能促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但当超出植物承受的阈值后,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②由于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偏好的差异,铵态氮(NH
4
+
-N)和硝态氮(NO
3
-
-N)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适宜铵硝配比相较于单一某种氮素添加对大多数植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①开展大尺度的长期监测控制实验;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氮形态对植物影响的微观机理;③重点关注土壤根际环境对植物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④综合分析氮输入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准确评估典型植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为探究外源氮输入下植物生长生理机制和实现植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慧杰,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11
): 2767-277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1.009
摘要
(
199
)
PDF(pc)
(854KB)(
247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能够高效处理生态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水文、土壤、气象与气候、植被等多个研究要素进行应用综述及举例分析,涉及水文循环、碳循环、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健康评估、景观生态、资源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随机森林与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特性,是生态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而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或集成机器学习与传统统计方法、生态学模型等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学研究最佳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晋西黄土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思敏, 张红丽, 张恒硕, 左启林, 查同刚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3
): 609-61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9
摘要
(
192
)
PDF(pc)
(1240KB)(
218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黄土区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蔡家川流域98个样点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容重的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介于0.79~1.78 g·cm
-3
,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40和40~100 cm处分别表现为中等和弱度变异。(2)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在40~100 cm土层为指数模型;随土层增加土壤容重空间依赖性下降,在0~20、20~60和60~100 cm土层分别呈强度、中度和弱度空间依赖。(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植被和土壤因素影响,而4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海拔和土壤因素的影响,表明30多年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表层。以上结果对深入认知植被恢复背景下区域土壤容重分布规律、科学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8
): 0-.
摘要
(
191
)
PDF(pc)
(448KB)(
577
)
可视化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2
): 0-.
摘要
(
178
)
PDF(pc)
(13040KB)(
23
)
可视化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黄睿雪, 欧静, 王洪飞, 周玉梅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5
): 1217-122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45
摘要
(
178
)
PDF(pc)
(2635KB)(
170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的耦合关系,为公园内植物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间功能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15个样地共记录49科80属109种。(2)群落各结构层物种多样性对人为干扰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乔木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度干扰下最高;灌木层与草本层Margalef指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01)。(3)乔木层与灌木层杜鹃花科植物生态位宽度在各干扰水平下均为最高;灌木层迷人杜鹃的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P
<0.05),白栎的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01);草本层常春藤的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牛尾菜的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01)。综合分析表明,植物群落各结构层物种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关系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人为干扰会改变群落物种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进而破坏群落生境,不利于群落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来源、量化及应用
陈世仁, 臧丽鹏, 吴宇航, 杨泽宇,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张树梓, 隋明浈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5
): 1442-145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25
摘要
(
174
)
PDF(pc)
(2088KB)(
78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会产生诸多适应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维持生长,而这些性状特征的变异可以在多个尺度发生。传统生态学大多聚焦于物种间尺度上的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不容忽视,忽略种内变异会导致在量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策略及物种生态位空间等方面缺乏置信度。本文在归纳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变异、表型可塑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局域快速适应以及个体发育差异等几个方面。而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性状梯度分析法、方差分解法、
T
统计量法及植物功能多样性法。本文以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为主题,系统综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变异在来源、量化方法上的发展,评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在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未来发展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现状、适生策略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窦文清, 贾伟涛, 张久红, 易雪梅, 温兆飞, 吴胜军, 马茂华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1
): 208-21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1.018
摘要
(
169
)
PDF(pc)
(1517KB)(
275
)
可视化
收藏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由于周期性水位涨落在长江干支流形成的大面积“冬水夏陆”区域,周期性的水淹胁迫导致消落带植被群落发生剧烈变化,对三峡大坝的正常运行和库区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适应水淹的机制,对库区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比蓄水前后消落带的植被群落变化,总结了库区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耐水淹机制。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依靠种子休眠的方式来度过漫长的水淹期,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则可能采取“静止”策略,减缓能量消耗,待水退后迅速恢复生长。此外,对于高高程区域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不完全水淹的情况下,可能通过产生大量不定根缓解根部缺氧胁迫,降低水淹胁迫的伤害。最后,文章总结了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探讨了重建消落带植被群落的可能途径,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鄱阳湖湿地不同环境条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继红, 任琼, 周莉荫, 缪泸君, 迟韵阳, 万方, 王金平, 万松贤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
6
): 1323-1329.
摘要
(
163
)
PDF(pc)
(3098KB)(
248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探究环境条件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能为湿地土壤碳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条件(高水位和低水位)的2种典型植物群落(南荻
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和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为对象,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70%以上;水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高于植物群落,尤其是在高水位条件下水蓼群落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低水位条件下高109.2%、115.5%、175.8%、239.4%和61.7%;土壤pH值与土壤总碳、重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总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水位有利于湿地土壤碳的积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长江口湿地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马巧珍, 张婷婷, 赵峰, 张涛, 杨刚, 王思凯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4
): 913-92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4.002
摘要
(
158
)
PDF(pc)
(1806KB)(
227
)
可视化
收藏
潮沟是河口湿地与水域之间营养物质输运和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关键栖息地和迁移通道,维持其良好的连通状态对河口湿地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与高级别潮沟相比,低级别潮沟生态脆弱性更高,其高连通的样段为河口鱼类群落提供关键栖息地。本研究以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低级别潮沟为对象,选取2类(水文、鱼类游泳相关)共6个指标(潮沟截面面积、
β
指数、线径、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分析低级别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并验证鱼类群落在低级别潮沟的生境偏好机制。结果表明: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3个指标代表的节点路径组,其所区分的高中低连通潮沟之间鱼类丰度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能有效指示低级别潮沟连通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由于节点路径组主要由量化潮沟与局部邻近斑块横向连通性的指标构成,河口湿地低级别潮沟鱼类生境偏好可能与潮沟横向连通度相关性更强,与纵向连通和水文连通相关性更弱;高度连通潮沟对鱼类来说具有更高的节点中心连通性(节点连接数均值为11)、更多的路径选择(路径数均值为6)、更广的可游动范围(路径长度约800 m),适宜其觅食、避难等适宜栖息地的范围越大,更能吸引适宜碎屑食性、游泳能力强的小型鱼类或幼鱼聚集。本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潮沟廊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盐碱土壤植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周杰, 王志春, 杨帆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5
): 1452-146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35
摘要
(
152
)
PDF(pc)
(1379KB)(
84
)
可视化
收藏
盐碱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却难以开发为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过去几十年以来,人们致力于探索盐碱土的改良方法并初见成效。但在这些改良方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投入和成本等制约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关注,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土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植物修复是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盐碱土改良方法。虽然大多数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但一些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机制,能够通过生理、形态和分子的变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达到修复盐碱土的效果。本文从植物地上部收获带走盐分、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植物残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泌物增加H
+
、根呼吸以及微生物协同植物修复共六个方面对盐碱土植物修复机制进行了综述。在系统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应对植物修复过程中如何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发挥其修复功效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旨在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的修复作用,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
窦佳慧, 梁宇, 怀保娟, 吴苗苗, 刘波, 马天啸, 王耀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6
): 1521-15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8
摘要
(
149
)
PDF(pc)
(3253KB)(
177
)
可视化
收藏
地形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森林类型丰富,是研究地形对森林碳收支格局影响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森林区域的野外调查存在难度,目前对于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动态的影响缺乏全面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模拟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生产力及碳收支动态的差异。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FORMIND)模拟了青藏高原中高海拔森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地上生物量(AGB)及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并对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及模拟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当前(2000—2014年)及未来(2015—2040年)生产力、碳收支状况,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地形因子对GPP、AGB和NE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FORMIND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森林GPP(6.73±0.53 t C·hm
-2
·a
-1
)、AGB(167.23±17.45 t·hm
-2
)和NEE(0.32±0.12 t C·hm
-2
·a
-1
)与样地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未来青藏高原森林AGB呈明显增加的趋势,GPP增加趋势不明显,NEE呈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仍表现为碳汇。森林AGB和GPP与海拔呈负相关,AGB和NEE与坡度呈微弱正相关,阳坡森林GPP、AGB和NEE均高于阴坡。相较于坡度和坡向,海拔对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杨海江, 勾晓华, 唐呈瑞, 薛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
): 244-2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26
摘要
(
147
)
PDF(pc)
(5130KB)(
66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模式。通过对201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空气、森林游憩、林木产品供给、森林防护和林木养分固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有异质性,山地森林的主要贡献为涵养水源(36.94%)、保育土壤(18.68%)、生物多样性保护(17.67%)和固碳释氧(12.44%),而城市森林的主要贡献为固碳释氧(29.37%)、涵养水源(22.49%)、净化空气(16.93%)和保育土壤(11.68%)。不同类型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和评估指标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指标体系一致性构建方面。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9
):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
(
147
)
PDF(pc)
(1745KB)(
131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孙建平, 吕汪汪, 李博文, 刘世章, 伍晶, 汪诗平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3
): 888-89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48
摘要
(
146
)
PDF(pc)
(454KB)(
102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物候与植物的适应进化、物种间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且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所以一直是进化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和气候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本综述基于草地植物物候研究的3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7个物候序列(返青、现蕾、初花、初果、果后营养、初黄和枯黄期),阐述了不同层次物候序列及其相应持续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亟需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展望,以期推动我国植物物候生态学研究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聂桐, 董国涛, 蒋晓辉, 雷宇昕, 高思琦, 何佳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1
): 273-28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03
摘要
(
139
)
PDF(pc)
(4245KB)(
133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指标,研究2000—2019年河南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力,并通过Hurst指数分析植被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9年河南省NDVI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16 10 a
-1
,其中2009—2019年增长速度减缓并出现减小趋势;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4类因子对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最大;单一因子影响力均低于任两个因子的交互解释力,其中,自然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NDVI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由Hurst指数分析发现,河南省未来NDVI变化呈现反可持续性特征,Hurst指数<0.5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百分比为58.3%,整个研究区未来主要呈现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半干旱区沙生植物繁殖对策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
7
): 1937-19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1
摘要
(
138
)
PDF(pc)
(368KB)(
145
)
可视化
收藏
沙丘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沙埋和风蚀干扰。虽然多数生态学家认为植物更倾向于借助繁殖对策适应干扰,但是沙生植物具备何种繁殖对策以适应风沙干扰鲜为人知。鉴于此,作者以生长在半干旱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生植物沙蓬(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乌丹蒿(
Artemisia wudanica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黄柳(
Salix gordejevii
)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系统研究,阐释了沙生植物2种提高繁殖体可获得性机制(抗远距离传播和繁殖体持续供应)、2种无性繁殖适应机制(“固守型”机制和“游走型”机制)、4种风蚀适应机制(流动沙丘上的有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有性繁殖机制、沙丘上的有性+无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无性繁殖机制)、4种繁殖与风沙活动互馈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丘间低地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无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调整丘间低地植物无性繁殖机制)。本文对生长在半干旱区的沙生植物的适沙繁殖对策进行了概念化和体系化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