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472)      PDF(pc) (1745KB)(274)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493-25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11
    摘要433)      PDF(pc) (1028KB)(203)    收藏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349)      PDF(pc) (4834KB)(356)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俊, 胡健, 马文敏, 王鹏, 郑厚义, 卢然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502-251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28
    摘要262)      PDF(pc) (589KB)(90)    收藏
    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同时,石油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绿色、经济、稳定、高效为目标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基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本文对现有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及其修复机理进行了概括;汇总了不同修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展望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挑战。以期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
    窦佳慧, 梁宇, 怀保娟, 吴苗苗, 刘波, 马天啸, 王耀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521-15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8
    摘要239)      PDF(pc) (3253KB)(220)    收藏
    地形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森林类型丰富,是研究地形对森林碳收支格局影响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森林区域的野外调查存在难度,目前对于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动态的影响缺乏全面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模拟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生产力及碳收支动态的差异。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FORMIND)模拟了青藏高原中高海拔森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地上生物量(AGB)及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并对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及模拟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当前(2000—2014年)及未来(2015—2040年)生产力、碳收支状况,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地形因子对GPP、AGB和NE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FORMIND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森林GPP(6.73±0.53 t C·hm-2·a-1)、AGB(167.23±17.45 t·hm-2)和NEE(0.32±0.12 t C·hm-2·a-1)与样地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未来青藏高原森林AGB呈明显增加的趋势,GPP增加趋势不明显,NEE呈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仍表现为碳汇。森林AGB和GPP与海拔呈负相关,AGB和NEE与坡度呈微弱正相关,阳坡森林GPP、AGB和NEE均高于阴坡。相较于坡度和坡向,海拔对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我国生物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估
    周彦名, 王娇月, 王诗云, 郗凤明, 邴龙飞, 尹岩, 胡琴琴, 张丽霞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702-271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29
    摘要233)      PDF(pc) (4238KB)(98)    收藏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碳源,其有效开发利用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多样,然而生物质能资源的定量评估研究较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生物质资源到底有多大,未来能源利用开发潜力有多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别的生物质资源量综合核算模型,基于2001—2019年数据,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我国未来生物质资源量及能源开发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以年均约3%的增长率,从2001年的17.64和10.91 EJ,分别增加至2019年的30.59和18.08 EJ。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来自农林业废弃物和粪便(78.5%),且大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生物质资源量占比较高(50.3%)。具体到各省份,河南、山东、广西、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尤为丰富,占总生物质资源量的25.8%。未来伴随我国人口、粮食产量、畜牧业发展和造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资源量与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将增至38.17与22.46 EJ,到2060年将增至66.19与38.85 EJ,转化为生物质清洁能源产品的开发潜力巨大。本研究成果可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平台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种子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李雪华, 季飞龙, 刘志民, 李晓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66-197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35
    摘要227)      PDF(pc) (523KB)(244)    收藏
    作为种子生活史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壤种子库能够有效链接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和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具有追源植被演化机制、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本文基于种子生态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全球陆域范围内多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关系,以阐明群落构建机理、把握群落演替方向及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区域或生态系统差异对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关系特征影响不大,总体研究结果以低相似性为主,高相似性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二者之间相似性关系可以用非生物过滤器、地点历史和种子生产的种间差异来解释。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较低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稳定生态系统目标物种的自然生态恢复作用可能较小。但土壤种子库作为自然恢复的种源基础,能够有效弥补人工生态恢复措施中存在的单一且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基于土壤种子库特征并辅以相适配的人工措施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中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孙丰华, 王玉刚, 孙金金, 李双媛, 陈炳铭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0): 2923-293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31
    摘要227)      PDF(pc) (3033KB)(188)    收藏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是衡量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重要指标,对评估区域植被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阜康林区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结合路径分析,研究了近21年来植被CUE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阜康林区植被CUE为0.42~0.74,年均为0.6,其中亚高山草甸带最高,中山森林带最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且随海拔呈先降低后增高的“抛物线”分布模式,与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GPP)呈现相反的趋势。年际变化上,区域植被CUE变化不大(P>0.05),增加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8.72%,主要分布在中山森林带,表明长期的森林抚育管理促进了中山森林带的植被CUE增加。禁牧区与非禁牧区范围的植被CUE年际间变化不大(P>0.05),表明目前禁牧管理措施对林区植被CUE的影响较弱。在坡向上,CUE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低山草原带和中山森林带,阳坡的CUE最高,在亚高山草甸带半阳坡的CUE最高。降水量、气温和NDVI的增加会直接导致CUE减少,而蒸散发增加间接导致CUE的减少,且禁牧区内自然因素对CUE的影响作用小于非禁牧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苏颖佳, 杨凯, 张乾, 徐爽, 于立忠, 张金鑫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2208-222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6
    摘要222)      PDF(pc) (640KB)(171)    收藏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在氮、磷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微生物、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作用影响土壤氮、磷循环和有效性。为深入了解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和外生菌根树种之间氮、磷循环的差异,本文对近30年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不同菌根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分析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结果表明,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明显不同,丛枝菌根树种土壤氮有效性高于外生菌根树种,而酸性土壤中外生菌根树种土壤磷有效性高于丛枝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凋落物质量高(低碳氮比、低木质素),与能快速矿化有机物的微生物(腐生真菌)相适应,引起快速的养分循环速率,因此使土壤无机氮有效性提高;而外生菌根树种酶促能力强、根系分泌能力强,促进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树种的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史,分析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向雪梅, 德科加, 林伟山,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681-169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5
    摘要221)      PDF(pc) (6187KB)(81)    收藏
    揭示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组成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热点。关于不同水平增温如何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是未知的。本试验在青海玉树州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试验(W1、W2和W3分别代表增温幅度逐渐增加),基于高通量测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会显著增加土壤细菌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其中,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在W1、W2和W3处理下分别显著增加了2.70%、3.87%和8.73%,而在W3处理下土壤细菌Chao1指数显著增加了17.82%(P<0.05)。(2)细菌的优势菌门均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真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随着温度增加,细菌富集类群的数量增加,而真菌的数量减少。(3)基于PICRUSt及FUNGuild数据库对细菌及真菌进行功能预测,气候变暖后细菌优势潜在代谢功能及真菌生态功能类会发生变化。其中,不同水平增温处理下土壤相对丰度大于2%的功能基因包括Biosynthesis of ansamycinsBiosynthesis of vancomycin group,以及Valineleucineisoleucine biosynthesis等生物合成通路。气温升高会增加未分类腐生真菌及丛枝菌根的相对丰度。以上表明,气候变暖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均会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鸟类及其栖息地识别——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王洪昌, 夏舫, 张渊媛, 刘颖杰, 刘松, 宋飞, 鉴海防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2231-223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45
    摘要220)      PDF(pc) (1913KB)(99)    收藏
    获取鸟类的种类、数量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些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智慧化手段。本文选取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处观测点,通过搭建具有自适应损失函数的ResNet34双任务网络模型,实现同时识别鸟种及其栖息地类型。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共记录鸟类10种,以鸿雁、苍鹭、普通鸬鹚和绿头鸭为主,其中,夜鹭和苍鹭以树木作为主要栖息地,鸿雁和绿头鸭以水面作为主要栖息地,普通鸬鹚、斑嘴鸭和小白鹭以水中立木等人工生境作为主要栖息地,喜鹊则主要以地面作为栖息地,赤麻鸭和鸳鸯的栖息地较为广泛,在地面、人工生境、水面区域均有栖息;识别模型的鸟种识别准确率达95.62%,栖息地识别准确率达97.20%;识别方案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鸟类图像采集方法代替人工数据采集手段,并首次使用“物种+栖息地”的双任务分支结构,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两类信息同时进行识别;模型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1982—2022年祁连山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杨欣, 薛华柱, 董国涛, 刘东皓, 李自闯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576-158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15
    摘要207)      PDF(pc) (3756KB)(129)    收藏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揭示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本文通过融合GIMMS NDVI和MODIS NDVI获得1982—2022年1 km NDVI数据,并结合多时相土地利用、植被、地貌和气象数据,利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NDVI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东南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1982—2022年祁连山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但近十年以来植被有退化的趋势;年均降水量和湿润指数是影响祁连山植被覆盖度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解释力分别为69.6%和61.9%,年降水量和高程的交互作用对NDVI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的驱动因子的类型或范围,为更好理解祁连山植被NDVI变化的驱动因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碳循环功能对高寒草甸退化和人工建植的响应
    黄鹏, 丁明军, 张华, 徐欢, 邹天娥, 张月菊, 曾欢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691-170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39
    摘要202)      PDF(pc) (3738KB)(66)    收藏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碳循环功能对草地退化和人工建植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及人工建植草地为对象,借助宏基因组技术,分析退化和建植过程中微生物结构及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甸退化及人工建植过程显著改变了土壤和植被因子;在退化及建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的上升及优势种相对丰度的下降表明微生物群落趋于均质化分布;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多样性表现为显著上升-稳定-上升的趋势;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前15的优势种对碳循环功能基因的贡献超过40%,但随退化和建植明显下降;单独的土壤或植被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但土壤和植被的互作对后者的影响要强于前者;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铵氮和硝氮)及植被因子(盖度、生物量及多样性)与碳循环功能基因多样性和丰度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理解高寒草甸退化及人工建植过程中碳循环过程的微生物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北热带沟谷季雨林群落种间关联动态分析
    何巧萍, 罗应华, 姜冬冬, 零雅茗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233-323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14
    摘要194)      PDF(pc) (1536KB)(157)    收藏
    研究物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群落演替阶段及演替趋势,为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于十万大山北热带沟谷季雨林关键物种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重点分布区域建立了1 hm2群落动态监测样地,2020年进行了样地复查。基于两次调查数据,利用方差比率和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群落22个主要物种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该群落方差比率VR值为1.09,2020年VR值为0.98,经过统计量检验上述VR值显著偏离1。2015年和2020年的ω值分别为108.75和97.78,均落在\[77.93,124.34\]区间内,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关联。(2)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群落主要物种间有28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4个显著负联结种对;2020年,有35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8个显著负联结种对。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群落主要物种间有26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9个显著负联结种对;2020年,有31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8个显著负联结种对。(3)狭叶坡垒与群落各物种间关联性变强,显著正相关种对不变,显著负相关种对数减少,在群落中重要地位提高。综上所述,该群落种间显著正联结关系增强,主要物种间的联结关系变化复杂,各物种种间关联朝正向变化,群落处于正向的动态演替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
    陈红, 邓晓红, 李宗省, 薛健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901-190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6
    摘要193)      PDF(pc) (1594KB)(88)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分析是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运用InVEST模型测算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气候调节、生境质量和休闲游憩7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量,结合供需比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供需特征和空间匹配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供需比为0.0608,除固碳和休闲游憩服务外,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均大于需求,但不同区域和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差异;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类型有高高空间匹配、低低空间匹配、低高空间错位和高低空间错位4种,天祝县和肃南县为低供给高需求区域,山丹县、民乐县和凉州区为高供给低需求区域。建议祁连山国家公园高低空间错位区域以保护为主,提高管理水平;低高空间错位区域以综合改良为主,提高土地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烟促种子萌发研究新进展
    许宏力, 田亮, 杨晓菲, 聂强, 曹德昌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41-195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2
    摘要193)      PDF(pc) (5349KB)(110)    收藏
    野火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更新的重要驱动力,野火伴生的烟气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传统观点认为,烟气中普遍含有纤维素热解产生的Karrikin类物质,是促进火后种子萌发的主要烟信号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木质素热解产生的丁香醛也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本文综述了烟信号化合物的发现历程,阐释了烟信号化合物与植物火后更新的生态相关性,并对植物烟信号适应性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烟促种子萌发研究领域仍待解答的一些科学问题,并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煤炭产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娣, 苏超, 解榕, 刘勇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2): 3537-354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2.043
    摘要188)      收藏
    煤炭产业聚集活动可导致重金属元素在周边土壤积累,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典型煤炭产业园区为研究区,以不同类型煤炭产业(采煤厂、选煤厂、化工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园区外的村庄和公园土壤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并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均为碱性,Cr、Ni、Cu、Zn、As、Cd、Pb和Hg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大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且选煤厂周边土壤中Cd和Pb的污染最严重。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碱性磷酸酶在不同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化工厂周边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研究区相对丰度最大的优势菌群,且优势菌群在不同样地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在化工厂周边的相对丰度最大,为79.30%。Spearma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d、全氮、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Cd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雪豹及其同域鸟兽分布监测
    王东, 王子涵, 李全邦, 高雅月, 苏旭, 连新明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910-191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35
    摘要187)      PDF(pc) (926KB)(87)    收藏
    物种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长期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物种分布影像资料佐证对于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至关重要。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自东向西差异明显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诸多野生动物类群。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为了调查该片区内雪豹(Panthera uncia)及同域分布物种本底数据,在雪豹适宜生境选取187个位点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调查期间,累积获得44946个有效相机工作日,收集独立有效照片14330张(含雪豹46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78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7种,鸟类7目18科51种。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包含雪豹、荒漠猫(Felis bieti)、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藏野驴(Equus kiang)、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三有”动物4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野生动物1种,易危(VU)3种,近危(NT)5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易危和近危的分别有3、5、7和17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名前5位的兽类依次是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28.18)、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RAI=50.17)、赤狐(Vulpes vulpes, RAI=11.30)、灰尾兔(Lepus oiostolus, RAI=10.72)和雪豹(RAI=10.37);RAI排名前5位的鸟类依次为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 RAI=8.30)、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RAI=5.18)、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 RAI=3.87)、棕颈雪雀(Pyrgilauda ruficollis, RAI=4.32)和喜鹊(Pica pica, RAI=3.65)。本次在祁连县境内监测到的斯氏高山〖HT5,6”〗鼠〖KG-*3〗〖HT5,7〗平〖HT5F〗(Alticola stoliczkanus)、藏雪雀(Montifringilla henrici)和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为祁连山地区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放牧活动(RAI=56.09)。本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域物种编目以及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半干旱区沙生植物繁殖对策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37-19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1
    摘要186)      PDF(pc) (368KB)(162)    收藏
    沙丘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沙埋和风蚀干扰。虽然多数生态学家认为植物更倾向于借助繁殖对策适应干扰,但是沙生植物具备何种繁殖对策以适应风沙干扰鲜为人知。鉴于此,作者以生长在半干旱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生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系统研究,阐释了沙生植物2种提高繁殖体可获得性机制(抗远距离传播和繁殖体持续供应)、2种无性繁殖适应机制(“固守型”机制和“游走型”机制)、4种风蚀适应机制(流动沙丘上的有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有性繁殖机制、沙丘上的有性+无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无性繁殖机制)、4种繁殖与风沙活动互馈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丘间低地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无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调整丘间低地植物无性繁殖机制)。本文对生长在半干旱区的沙生植物的适沙繁殖对策进行了概念化和体系化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滇山茶适生区的预测
    高灿, 樊智丰, 马长乐, 杨建欣, 郭帅龙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526-353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20
    摘要185)      PDF(pc) (4905KB)(75)    收藏
    滇山茶是云南珍贵的野生冬花资源,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对自然生境要求比较苛刻,暂未得到充分的园林应用。气候变化会在较大尺度上影响物种的分布,了解滇山茶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状态,是野生滇山茶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基于Biomod2集成最优组合模型,利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分析了从末次冰盛期到本世纪末的滇山茶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推进式回归树模型、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集成得到的最优组合模型的精度和效果较单一模型更高,比全部模型组合的效果更佳且模型更简单。31个环境因子中,滇山茶适宜生境分布受温度年较差影响最大。当前气候情景下,滇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其中,高适生区位于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此外,西藏错那市南部、福建东南部和海南西南部也有分布。滇山茶的冰期避难所在云南中部地区,随气候变暖滇山茶的适宜生境不断向周边四省扩散。未来的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滇山茶的大规模迁移或灭绝,云南及其与西藏、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省份交界处始终是滇山茶稳定的适生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滇山茶的生存繁衍,适生区将向北扩散,未来可重点考虑在云南北部、西藏错那市南部、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对滇山茶进行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