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刚, 陈忠平, 俞霞, 肖世豪, 蔡如深, 潘语卓, 鲁美娟, 杨文亭. 甜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红壤旱地田间杂草群落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8): 1880-1889. |
[2] |
何婉莹, 谷思玉, 谷邵臣, 车延静, 王紫颖, 袁望博, 杨佳宇. 深翻-旋耕轮耕与有机肥配施对农田黑土团聚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5): 1090-1098. |
[3] |
王斌, 王汝振, 李甜, 张玉革, 姜勇. 大气沉降氮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留存机制
[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2): 463-470. |
[4] |
俞霞, 肖世豪, 李淑娟, 杨文亭, 黄国勤. 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8): 2601-2609. |
[5] |
孔涛, 刘紫薇, 沈海鸥, 王振宇, 王东丽, 孙溥璠, 王翼翔. 辽西北沙地苹果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2): 340-351. |
[6] |
张宇, 蒋代华, 黄金兰, 王明释, 邓华为. 粉垄耕作对赤红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2): 3922-3932. |
[7] |
唐志伟, 周文涛, 王勃然, 钟康裕, 熊瑞,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垄厢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2): 3961-3969. |
[8] |
丁俊男, 于少鹏, 史传奇, 王慧. 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1): 3543-3551. |
[9] |
王志鑫, 孙敏, 任爱霞, 林文, 赵庆玲, 张蓉蓉, 李蕾, 郝瑞煊, 韩旭阳, 高志强.
施氮量对干旱年探墒沟播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1): 3598-3607. |
[10] |
孙国庆, 张俊花, 王登燕, 范悦, 黄伟. 南瓜油葵间作耕作层根系分布与植株产量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0): 3147-3158. |
[11] |
苏旭, 栾策, 吴奇, 姜展博, 祝晓妍, 王丽学. 生物炭对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肥热及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 115-122. |
[12] |
伏云珍, 马琨, 崔慧珍, 李光文. 间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对马铃薯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 131-139. |
[13] |
苑亚茹,韩晓增,李娜,尤孟阳,邹文秀.
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4): 1175-1182. |
[14] |
李仁杰, 杨立琼, 庄杰, 石亚楠, 陈希娟. 有机质和团聚体对双酚A迁移行为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2): 4148-4156. |
[15] |
何如, 张双羽, 杨彩红, 王立. 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1): 3890-3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