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10): 3223-3232.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21
• 技术与方法 • 上一篇
薛明月1,吴孟泉1*,郑龙啸1,丁志政2,王盛臣3,谢爱民2,刘佳燕1,丁敏4
XUE Mingyue1, WU Mengquan1*, ZHENG Longxiao1, DING Zhizheng2, WANG Shengchen3, XIE Aimin2, LIU Jiayan1, DING Min4
摘要: 县域尺度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当前正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提取-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的框架,运用电路理论模拟生态流动与动物迁徙,识别出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修复分区,使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更加可视化、精准化、层次化。结果表明:(1)栖霞市共有生态源地11处,生态廊道20条,其中主要生态廊道7条,潜在生态廊道13条;生态源地数量较少,潜在生态廊道较多,反映出栖霞市生态质量有待改善。(2)共识别出生态“夹点”19处,生态“障碍点”16个,体现了栖霞市生态环境的空间不平衡性。(3)栖霞市生态一级改善区面积为318.65 km2,二级改善区面积为437.21 km2,三级改善区面积为529.44 km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因此,栖霞市亟需对“夹点”附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提高生态廊道通畅性,并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对“障碍点”、“断裂点”展开修复工作,提高各源地间景观生态连通性,加强各乡镇间生态协调与生态环境整体性,促进地区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