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10): 3447-3456.doi: 10.13292/j.1000-4890.202510.025
王茂琳1,2,雷宇2,颜尉珂2,李红霆2,刘强1,2*
WANG Maolin1,2, LEI Yu2, YAN Weike2, LI Hongting2, LIU Qiang1,2*#br#
摘要: 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是曾广布于亚欧大陆的一种鸣禽,近年来其保护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世界性“极危”物种,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导致黄胸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曾被归结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非法狩猎,却忽视了气候因素对繁殖区黄胸鹀种群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应用气候生态位理论,结合黄胸鹀繁殖区的气候变量和分布点,基于MaxEnt最大熵模型预测现时期黄胸鹀潜在繁殖适生区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两个时期(2050s和2070s时期)的适生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影响黄胸鹀繁殖区分布的主要变量是最暖季度降雨量(贡献率35.4%)、年平均气温(贡献率35.3%)、温度季节性变化系数(贡献率12.4%)。(2)现时期黄胸鹀繁殖适生区总面积为1131.18万km2,主要分布于俄罗斯(77.93%)、其次是中国(10.52%)、蒙古(5.30%)、芬兰(3.22%)以及其他国家如瑞典(3.03%)。(3)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宜黄胸鹀繁殖区的面积不断缩减,2050s和2070s时期相比现时期分别减少15.50%和32.99%;其中,我国在未来两个时期的降幅分别为79.22%和91.39%。(4)质心迁移结果显示,黄胸鹀繁殖区分布中心表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即在空间上,适生区向高纬度转移,低纬度地区萎缩,西部欧洲部分萎缩,东北亚部分适生区增加。本研究凸显出气候变化在种群层面上对黄胸鹀的巨大威胁,对于此类物种的保护管理仅禁猎是不够的,必须从全球尺度上遏制气候变暖趋势,才能减缓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