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8): 2497-2505.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8.013
胡聪月1,2,3,张亚茹1,2,3,韩村2,3,李培广2,3,韩广轩2,3,宋维民2,3*
HU Congyue1,2,3, ZHANG Yaru1,2,3, HAN Cun2,3, LI Peiguang2,3, HAN Guangxuan2,3, SONG Weimin2,3*
摘要: 外源碳输入能通过加快或减缓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并产生正或负的激发效应来影响土壤碳库的储量和稳定性。然而,外源碳输入水平及土壤特征差异对土壤激发效应方向和强度的影响仍需明确。选择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差异性的两个滨海湿地(黄河现行河道(新河道)和1996年故道(旧河道))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不同水平葡萄糖(0.2%、0.5%、2% SOC),研究外源有机碳输入水平对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0.2%和0.5%葡萄糖添加处理下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产生正激发效应;2%葡萄糖添加处理却显著抑制了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源CO2排放并使激发效应转为负向。不同河道滨海湿地和葡萄糖添加量对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0.2%和0.5%葡萄糖添加处理下,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的激发效应没有差异;但在2%葡萄糖添加处理下,旧河道滨海湿地土壤相较于新河道滨海湿地土壤产生更强的负激发效应。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两河道滨海湿地土壤质地、养分和SOC含量等理化性质的差异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调控了不同滨海湿地土壤激发效应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综上,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受到外源碳输入水平和土壤特性的双重调控,这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估滨海湿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