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0, Vol. 39 ›› Issue (12): 4090-4097.doi: 10.13292/j.1000-4890.202012.012
程寅瑞1,2,3*,查勇1,2,3,陈丽娟1,2,3,韦耿1,2,3
CHENG Yin-rui1,2,3*, ZHA Yong1,2,3, CHEN Li-juan1,2,3, WEI Geng1,2,3
摘要: 天然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对评估沿海地区碳收支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该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湿地土壤呼吸,采用去除根系法分离了土壤异养呼吸与自养呼吸。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土壤呼吸均有明显月际变化,夏季较高,冬季较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差异显著,互花米草湿地年均土壤呼吸最高,盐地碱蓬湿地最低。互花米草、芦苇、盐地碱蓬湿地年均土壤呼吸依次为210.7、174.7、115.3 mg CO2·m-2·h-1。其中,异养呼吸的贡献率分别为38.8%、35.9%、52.0%,自养呼吸的贡献率分别为61.2%、64.1%、48.0%。不同植被类型间植物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地下生物量、土壤DOC含量与MBC是引起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差异的重要原因。对湿地大气碳平衡的估算结果表明,互花米草、芦苇、盐地碱蓬湿地均为大气的碳汇,固碳能力分别为811.1、760.0、145.9 g C·m-2·a-1,互花米草湿地的固碳能力最强。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