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3-10
    目录
    目录
    2014, 33(3):  0. 
    摘要 ( 804 )   PDF (473KB) ( 215 )  
    研究报告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红松种群生态位特征
    包也1,2,孟莹莹1,2,周旺明1,于大炮1,周莉1,魏亚伟1,2,方向民1,2,代力民1**
    2014, 33(3):  555-559. 
    摘要 ( 1545 )   PDF (432KB) ( 490 )  
    采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分析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红松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红松种群是长白山地区顶极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的优势种群,其生态位宽度呈现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相比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总体上原始阔叶红松林中耐阴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阳性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小,而次生林则相反。在生态位重叠方面,红松与各林型中其他种群表现出不完全重叠。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中,红松与其他乔木种群对资源有明显的共享趋势。红松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色木槭、紫椴、青楷槭、白桦,与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的紫椴、蒙古栎、长白落叶松,与白桦林的色木槭、白桦,对同一资源有相同或相似的要求,且当资源不足时会产生竞争。
     
    O3和干旱胁迫对元宝枫叶片气孔特征的复合影响
    文志1,2,王丽1**,王效科2,李丽2,崔健2
    2014, 33(3):  560-566. 
    摘要 ( 1442 )   PDF (598KB) ( 318 )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研究了O3胁迫(空气O3浓度加118 μg·m-3)、干旱胁迫(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以及O3与干旱复合胁迫(空气O3浓度加118 μg·m-3和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对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O3胁迫41 d时气孔密度变化不明显,62和110 d时显著增加(P<0.05);干旱胁迫和复合胁迫下气孔密度增加显著(P<0.05);O3、干旱及复合胁迫处理110 d气孔面积、周长、长度和宽度明显减小(P<0.05),气孔指数明显增加(P<0.05);各胁迫气孔开度均明显减小(P<0.05),O3和干旱对气孔开度影响存在协同作用,干旱减小了O3胁迫下的气孔开度。O3和干旱胁迫下气孔特征响应不同表明影响气孔的机制不同,O3对气孔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干旱可限制O3摄入量从而减小了O3对植物的伤害。
    天津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李平1,2,肖玉1**,杨洋3,张昌顺1
    2014, 33(3):  567-574. 
    摘要 ( 1410 )   PDF (511KB) ( 287 )  
    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森林碳储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研究选取天津平原地区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估算了杨树人工林乔木、草本、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人工杨树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乔木生物量分别为43.65、56.18和121.59 t·hm-2,乔木各组分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表现为干>根>枝>叶,在成熟林中表现为干>枝>根>叶。3个林龄段杨树人工林的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4.60、2.92和1.58 t·hm-2,凋落物生物量分别为0.46、0.35和0.66 t·hm-2。人工杨树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4.34、121.03和121.72 t C·hm-2,其中群落碳储量分别占25.85%、22.25%和46.58%,土壤碳储量分别占74.15%、77.75%和53.42%。群落碳储量中乔木碳储量分别为20.04、25.78和55.95 t C·hm-2;草本碳储量分别为1.63、1.05和0.57 t C·hm-2;凋落物碳储量分别为0.14、0.10和0.19 t C·hm-2。3个林龄段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0~100 cm)依次为62.53、94.10和65.03 t C·hm-2,其中0~3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3.91%、37.64%和44.16%,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加,而目前天津杨树人工林以幼龄林为主,未来天津杨树人工林存在巨大的碳储存空间。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小气候调节效应
    欧阳旭1,2,李跃林1**,张倩媚1
    2014, 33(3):  575-582. 
    摘要 ( 1571 )   PDF (902KB) ( 285 )  
    森林小气候监测对于评价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有重要意义。选取2010年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通量塔林内气象资料及其附近气象站空旷地同时段内气象资料,对两站点的气温、湿度、地温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及月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混交林年均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和地表温度分别为19.8 ℃、86.5%、20 ℃,空旷地分别为22.1 ℃、79.1%、24 ℃。混交林内年均气温与地温分别比空旷地低2.3 ℃、4 ℃,年均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7.4%,土壤各层湿度明显高于空旷地,表现出良好的降温、增湿、涵养水源的小气候效应。(2)二者气温、大气湿度、土壤温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晚上,在10:00—17:00差异明显,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的降温和增湿作用白天大于夜晚。气温和土壤温度差值在湿季大于干季,而相对湿度差值在干季大于湿季,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的降温作用湿季大于干季,增湿作用干季大于湿季。这种小气候调节作用是由南亚热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决定的。
     
    不同林龄杨树细根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徐钰1,许凯1,于水强1**,阮宏华1,范换1,杨悦1,徐长柏2,曹国华2
    2014, 33(3):  583-591. 
    摘要 ( 1923 )   PDF (801KB) ( 298 )  
    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热点问题,并呈现逐渐加重趋势,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这种持续氮增长和快速氮循环的响应模式及反馈机制,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选择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样地,设置N0(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30 g N·m-2·a-1)5个不同浓度,进行氮沉降野外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70%~80%细根生物量分配在0~20 cm土层,呈现表层富集特征;外源氮增加后,幼龄林(4年生)中,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中龄林(8年生)和成熟林(15年生)则不同程度的减少;(2)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0.5和0.5~1.0 mm径级,其中0~0.5 mm径级细根约占总细根(<2.0 mm)生物量的50%,外源氮输入增加极小径级(0~0.5 mm)的根系生物量,特别是幼龄林;(3)30~40 cm土层中,成熟林0~0.5 mm细根生物量分配量远〖JP2〗大于幼龄林和中龄林,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小直径细根有向下分配趋势;(4)林龄、土层、径级以及施氮浓度4个因素的综合效应能够解释细根生物量66.3%的变异,其中林龄、土层、径级3个因素各自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分别能解释细根生物量17.6%、16.1%、10.4%的变异,而增氮处理仅能解释细根生物量0.24%的变异,影响效应不显著(P>0.05)。
    长江上游马尾松人工林采伐林窗对土壤磷含量的初期影响
    欧江,刘洋,张健**,张捷,崔宁洁,邓长春,纪托未,和润莲
    2014, 33(3):  592-601. 
    摘要 ( 2082 )   PDF (884KB) ( 298 )  
    研究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225 m2、G7:1600 m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有效磷(AP)及土壤全磷(TP)在一个生长季的变化。结果显示:林窗形成初期,林窗内土壤MBP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十分敏感,AP次之,TP较为稳定。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MBP、AP有显著影响,对TP影响不显著。土壤MBP在面积为625~900 m2林窗的中央较高;900~1600 m2林窗的中央及225~625 m2林窗的边缘AP较高;TP仅625 m2林窗的中央较高。MBP、AP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有显著变化,TP变化较小。总体上,各林窗中央及小于625 m2林窗边缘MBP在初期相对较低,大于625 m2林窗的边缘为初期高中期低;林窗中央的AP为中期高初期低,边缘初期相对较低。另外,林窗大小与季节变化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土壤MBP。林窗内不同位置MBP、AP和TP并没有显著变化,但与林下相比,各林窗土壤AP及TP在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增高,而MBP仅较大的林窗在生长季中期较低,说明林窗形成后土壤磷含量有一定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BP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MBP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MBP、TP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林窗形成初期影响土壤磷含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南宁老虎岭松栎公益林的火潜势评估
    黄小荣**,申文辉,庞世龙,彭玉华,何峰,黄志玲
    2014, 33(3):  602-610. 
    摘要 ( 1186 )   PDF (577KB) ( 212 )  
    以南宁老虎岭松栎公益林为例,介绍了可燃物特征分类系统(FCCS)的使用方法。研究了FCCS所需数据的采集方法、输入方法和计算结果的解读,探讨了环境变量的输入对地表火行为预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老虎岭松栎公益林在调查期间(2013年4—5月)的反应强度和蔓延速度均很低。如果环境变得干旱,达到FCCS的D2L2水分含量阈值时,3号样地类型的公益林(28年生马尾松疏林)有高的火潜势、反应强度和蔓延速度。FCCS可以输入样地调查数据,提供的预测结果符合实际,可以用来指导森林火管理决策,识别高风险林分优先进行可燃物处理。
     
    入侵海南和广东的外来植物假臭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黎丽倩1,2,李妮亚1,2,刘强1,2**
    2014, 33(3):  611-617. 
    摘要 ( 1987 )   PDF (762KB) ( 211 )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入侵植物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 分布在广东和海南的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0个引物共扩增出9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有9.8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Shannon信息指数(I) 为0.4440,Nei指数(h) 为0.2916,假臭草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遗传分化系数Gst表明:72.39%遗传变异分布在种群内,27.61%的遗传变异分布在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流较高,为1.3107。假臭草8个种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很高,平均为0.8828;遗传距离较大,平均为0.1257。利用UPGMA法对8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假臭草8个自然种群分为3大类:海口、儋州、琼中、三亚、鹤山、阳江聚为一大类,琼海、徐闻各自单独为一类。经Mantel检验,8个假臭草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推测假臭草的入侵途径可能是以人为扩散为主。
     
    不同生境下细叶鸢尾表型可塑性及生物量分配差异性
    卓露1,2,管开云1**,李文军1,2,段士民1
    2014, 33(3):  618-623. 
    摘要 ( 1904 )   PDF (848KB) ( 362 )  
    细叶鸢尾(Iris tenuifolia Pall.)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野生观赏花卉之一。该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主要靠多年生根系进行繁殖。为了研究细叶鸢尾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可塑性及其生态适应性,对3种不同生境(种群1:干旱严重;种群2:较干旱;种群3:相对湿润)中的细叶鸢尾自然分布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3个不同生境的种群植株在外部形态上差异明显。种群1的根长与根冠比显著大于种群2和种群3,种群3的株高值较大;种群3地上生物量的比重显著大于种群1和种群2,但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呈反比。结果表明:细叶鸢尾植株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物量的配比关系,能够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应对策。
    芦苇水提液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化感效应
    刘成1,2,吴明1**,陈晓德2,叶小齐1,贺丽2
    2014, 33(3):  624-630. 
    摘要 ( 1479 )   PDF (747KB) ( 305 )  
    以芦苇叶为化感供体材料,采用砂培法研究其不同浓度\[0 (CK)、0.025 g·mL-1 (2.5%)、0.05 g·mL-1 (5%)和0.1 g·mL-1 (10%)\]水提液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及光合生理特征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芦苇叶水提液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无明显作用,高浓度抑制;低浓度处理对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处理则使二者明显降低,并缩短了叶片有效光合功能期;水提液对叶绿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有明显的“低促高抑”的效应,类胡萝卜素含量则随水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上升,各处理暗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但随浓度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可见,芦苇化感作用可以通过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光合作用,包括叶绿素含量、叶片气孔开放程度以及植物对光照的响应能力等方面,进而对其生长产生影响。
     
    发光二级管不同光质对姜黄光合特性和姜黄素含量的影响
    刘建福1,2**,范燕萍1,王明元2,王奇志2,唐源江2
    2014, 33(3):  631-636. 
    摘要 ( 1709 )   PDF (531KB) ( 212 )  
    以发光二级管(LED)为光源研究不同光质对姜黄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蓝光和红蓝组合光处理均提高了姜黄素含量;红光有利于提高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蓝光有利于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SOD和POD活性、蛋白质含量,绿光有利于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黄光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红光/蓝光=7:3时姜黄的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SOD活性、Fv/Fo和姜黄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14.23%、23.60%、18.18%、22.60%和66.65%;说明红光/蓝光=7∶3时最适合于姜黄的生长和姜黄素的生成。

     
    新开挖景观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徐玉萍1,刘彩虹1,张垚垚2,张玮1,3,刘歆璞1,王丽卿1**
    2014, 33(3):  637-645. 
    摘要 ( 1712 )   PDF (753KB) ( 293 )  
    于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每月一次测定新开挖景观河道——上海临港B港河道的浮游植物和水质指标,对该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23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浮游植物群落数量变幅为7.52×106~212×106 cells·L-1,平均数量为66.27×106 cells·L-1,丰水期的种类数高于枯水期,浮游植物数量则相反,各季度优势种变化不大,主要以蓝藻门的平裂藻属(Merismopedia spp.)为主;典范对应分析排序表明,浮游植物在4个象限中分布均匀,反映河道水系处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特点;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排序表明,对河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盐度、营养盐(TN和TP);小形色球藻(Chroococcus minor)、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膨胀四角藻(Tetraedron tumidulum)和针杆藻(Synedra sp.)可作为盐度的指示种;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新月菱形藻(Ntizschia closterium)和束缚色球藻(Chroococcus tenax)对指示有机污染有潜在价值。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水华调查
    许涛1,王雨春2**,刘德富1,3,杨正健1,陈文重1,吴娅1
    2014, 33(3):  646-652. 
    摘要 ( 1290 )   PDF (848KB) ( 278 )  
    以三峡水库支流香溪河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夏季的采样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水华前后支流库湾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2011年6月21—29日,香溪河暴发了显著的藻类水华,叶绿素a峰值达到125.8 mg·m-3。相关分析表明,水华过程显著影响可溶性无机N、P的空间分布,营养盐空间分布从中游高、河口低,转变为从河口至上游递减,并且在水华区域锐减;长江干流较高的营养盐本底值增大了支流库湾水华的风险;高营养盐背景值的长江干流水体在香溪河库湾的潜出位置是水华最严重的区域;干流水体对库湾表层的营养盐补给作用是影响库湾水华生消的关键因素。
    黄脊竹蝗对人尿挥发物的EAG反应
    舒金平,滕莹,张亚波,刘剑,王浩杰**
    2014, 33(3):  653-658. 
    摘要 ( 1590 )   PDF (676KB) ( 194 )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子害虫。为了深入理解黄脊竹蝗的趋尿行为,测定了黄脊竹蝗成虫对不同发酵天数人尿及NH4HCO3等溶液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黄脊竹蝗成虫对人尿挥发物的EAG反应与发酵天数及性别密切相关,与新鲜人尿及发酵时间分别为7、15、45及60 d的人尿相比,雌、雄成虫触角对发酵30 d的人尿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另外,不同浓度的吲哚、NH4HCO3及尿素溶液也能激发黄脊竹蝗成虫明显的EAG反应,但反应强度均显著弱于对人尿挥发物的EAG反应强度(P<0.05)。黄脊竹蝗对人尿挥发物的EAG反应与性别密切相关,雌虫对新鲜人尿及发酵15 d的人尿挥发物的EAG反应显著强于雄虫,而对发酵30 d的人尿挥发物、同一浓度的NH4HCO3及吲哚溶液的EAG反应强度均显著弱于雄虫。
    减施氮肥和控制灌溉对稻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孙震,刘满强,桂娟,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2014, 33(3):  659-665. 
    摘要 ( 1364 )   PDF (537KB) ( 195 )  
    采用2×4双因子完全交互试验设计,研究了常规和控制灌溉条件下氮肥减量施用(常规施氮300 kg N·hm-2、减氮10%、减氮20%和减氮40%)对稻田土壤线虫数量、种类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处理中共观测到16科28属的土壤线虫,分别为食细菌线虫7科12属,食真菌线虫3科4属,植食性线虫3科5属,杂食/捕食性线虫3科7属。其中丝尾垫刃属(Filenchus)为所有处理的优势属,占所有线虫总数的35.4%~47.9%。所有处理中均以食真菌线虫所占比例最高,食细菌线虫次之,然后是植食类线虫,杂食/捕食性线虫数量最少。常规灌溉条件下土壤线虫总数略大于控制灌溉下的线虫总数,但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减少20%(即降低到240 kg N·hm-2)时,土壤线虫总量有明显的提高,而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降低,线虫总数并没有进一步的变化。
    凤凰单丛茶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邢树文**,朱慧,庄东红,范红梦,罗国洪,邱少钿
    2014, 33(3):  666-673. 
    摘要 ( 1450 )   PDF (505KB) ( 235 )  
    为探讨凤凰山单丛茶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对4种类型茶园(古茶园、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及普通茶园)土壤线虫进行了采样、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种茶园中共鉴定到线虫19341条,分别隶属于2纲6目18科42属。古茶园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种茶园(P<0.05),有机茶园Shannon指数最高;古茶园和有机茶园土壤线虫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高于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4种茶园的土壤总线虫和类群数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递减分布;有机茶园中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茶园(P<0.05);古茶园和普通茶园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高于其他茶园,古茶园PPI/MI值较高,并与其他茶园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古茶树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可反映不同管理方式下茶园土壤健康状况,土壤线虫可作为评价茶园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
     
    调查时段对云南洱海北岸湖湾越冬水鸟计数的影响
    李德品1,付贵权1,王明杨1,赵志红2,杨锐锋2,肖文1**
    2014, 33(3):  674-679. 
    摘要 ( 1217 )   PDF (723KB) ( 231 )  
    为探讨调查时间段对水鸟计数的影响,最终为合理设计洱海水鸟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于2011年1—3月在洱海北部河口湿地附近选取了2个点,采用样方法收集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水鸟物种、种群数量等数据。调查共记录到23种水鸟,隶属于6目8科。水鸟群落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显著相关,早间(8:00—9:59)时段水鸟数量最少,10:00以后则有所上升,至傍晚(16:00—18:00)达到了水鸟活动数量的高峰。早间时段水鸟数量的偏少可能与该时段调查区域捕鱼船只的增多有关。特定水鸟类群中,游禽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显著相关,而涉禽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相关性不显著;此外,留鸟及候鸟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无显著的相关性。12种常见的物种中,仅5种水鸟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相关性显著。在洱海,冬春季节水鸟种群动态的调查时间应尽量选择16:00以后的时段。
     
    摇蚊幼虫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复合污染评估
    邓鑫1,2,Vincent PETTIGROVE3,杨小南4,李晓军1,刘宛1,Kallie TOWSEND3,台培东1**
    2014, 33(3):  680-686. 
    摘要 ( 2243 )   PDF (451KB) ( 271 )  
    使用采自野外的6组沉积物作为受试沉积物,一龄摇蚊(Chironomus tepperi)幼虫作为受试物种,对摇蚊幼虫分别进行了5 d生长及20 d慢性毒性试验,分别观测了摇蚊幼虫头宽、体长,雄、雌性摇蚊平均羽化时间、摇蚊发育速率、存活率、羽化率、摇蚊性别比例共8项指标与沉积物中污染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摇蚊体长、存活率及羽化率均受到As、Cu、Zn、Pb、Cd的污染而显著降低(P<0.05),摇蚊发育速率、雄性摇蚊羽化时间及雌性摇蚊羽化时间显著提前(P<0.05),摇蚊幼虫头宽与羽化后的雌雄比例与沉积物重金属间不存在显著相关,Cr、Ni、Co与摇蚊生长发育的各指标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在所观测因素中,摇蚊幼虫体长、摇蚊平均羽化用时、羽化率、存活率在测试沉积物质量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不同土壤对长白9号水稻抽穗后各器官渗透调节能力及膜损伤的影响
    武志海1,2,张婷婷2,杨美英2,齐春艳1,刘亮1,侯立刚1**
    2014, 33(3):  687-693. 
    摘要 ( 1226 )   PDF (999KB) ( 205 )  
    为了筛选出适宜长白9号种植的黑土、盐碱土的最佳配比,研究了5种土壤对长白9号抽穗后叶、穗、茎、鞘各器官渗透调节能力及膜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碱土=1∶1处理(C)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配比土壤;黑土与碱土3∶1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与黑土基本一致,游离氨基酸与脯氨酸含量更接近于C处理;原盐碱土生长的长白9号抽穗后各器官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相对较少,丙二醛含量与O2-·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抽穗至成熟,长白9号各器官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顺序依次为叶>穗>茎>鞘,说明原盐碱土高Na+浓度和高pH值使长白9号渗透调节能力降低,膜损伤程度加速;黑土与碱土的比例达到1∶1或更高时,可有效调节土壤的Na+浓度和pH值,长白9号各器官的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叶和穗两器官尤为明显。

     
    长期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状况
    黄莹1,2,赵牧秋3**,王永壮1,2,鲁彩艳1,史奕1,陈欣1
    2014, 33(3):  694-701. 
    摘要 ( 1419 )   PDF (870KB) ( 266 )  
    以设置在沈阳潮棕壤上的连续12年的田间定位磷微区试验为依托,研究在不同磷肥施用条件下(施用量和施磷频次),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以及土壤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磷素不是该研究区域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施肥促进养分吸收,其各处理间增加趋势为氮磷>氮>对照,并且一次性施磷肥方式优于每年施磷肥方式;与土壤本底值相比,施肥后土壤耕层(0~20 cm)全磷、速效磷、全氮、碱解氮呈增加趋势,由于长年没有外源钾的补充,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其各处理间下降趋势为氮磷>氮>对照;土壤速效磷在不施用肥料条件下有下降趋势,只施用氮肥条件下有增加趋势,只是两者变化并不很明显;在每年施磷条件下,土壤速效磷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在一次性施磷条件下,施肥当年的土壤速效磷量激增,而后呈减小的趋势,即与每年施磷肥方式相比,一次性施磷方式更有利于建立土壤“宏大”有效磷库;为了保证土壤养分平衡,在施用足量氮肥的前提下,施用磷肥量为等于或略高于作物移出磷量,施氮磷比控制在1∶0.167到1∶0.5之间。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谢余初,巩杰**,赵彩霞
    2014, 33(3):  702-708. 
    摘要 ( 1572 )   PDF (1808KB) ( 271 )  
    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三大地形交汇过渡带水土流失的典型流域——甘肃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结合RUSLE模型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景观生态风险较高,中等风险区以上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在空间上,白龙江两岸及其以北区域、岷江沿岸和迭部县西北部地区的景观生态风险高于其他地区。(2)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变化不大,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尤其在2002年后,低风险区迅速增加,其面积达280.89 km2,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3)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未利用地和耕地(尤其是坡耕地),而林地的生态风险最低;武都区水土流失景观生态风险面积最大。今后重点治理的区域应集中在马街乡、洛塘镇、安化镇、汉王镇、鱼龙乡、浦田乡、熊池乡、桔柑乡和两水镇北部等区域。
    浙江天童森林砍伐对土壤养分库和氮矿化硝化特征的影响
    李光耀1,2,杨晓东2,3,史青茹2,3,马文济2,3,王希华2,3,阎恩荣2,3**
    2014, 33(3):  709-715. 
    摘要 ( 1411 )   PDF (651KB) ( 225 )  
    揭示不同砍伐频率对森林土壤养分库和氮周转的影响,对于理解森林养分循环的干扰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对象,选择了3个具有不同砍伐频率的群落比对组,分析各组内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库,以及氮素矿化、硝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3组群落中,重复砍伐群落的土壤总氮和总有机碳储量显著减小(P<0.05),而土壤总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储量、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5)。土壤氨化速率和氮矿化速率在比对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硝化速率在重复砍伐后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库和氮转化对森林重复砍伐的响应方式不同。森林重复砍伐后,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含量降低,磷库和无机氮库含量增加,氮素矿化和氨化速率变化不显著,硝化速率显著提高。
    祁连山地甘肃臭草斑块土壤水分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杨泉,赵成章**,史丽丽,党晶晶,查高德
    2014, 33(3):  716-722. 
    摘要 ( 1283 )   PDF (689KB) ( 239 )  
    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探讨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前提条件是用于研究的数据在统计上必须独立且均匀分布,但土壤水分在空间上一般存在空间自相关,这些空间自相关包含一些有用信息。本文利用Moran I系数研究了祁连山北坡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单优种群斑块浅层剖面(0~30 cm)土壤水分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相关尺度,建立了各层土壤水分影响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并比较了2种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水分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与空间集聚特征,10~20 cm层土壤水分的空间集聚特征较0~10 cm和20~30 cm土层更为明显;土壤水分的Moran I系数随着分析间隔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4 m的范围内各层土壤水分均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影响甘肃臭草浅层剖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因素在不同土层不尽相同;空间自回归模型的LIK值和R2的值比线性回归模型的值要大,从而显示出空间自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要优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郭宝华1,范少辉1**,杜满义1,2,刘广路1,苏文会1
    2014, 33(3):  723-728. 
    摘要 ( 1613 )   PDF (469KB) ( 298 )  
    以江西省安福县15年利用历史的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大小顺序为毛竹人工林(14.56 t·hm-2)>木荷次生林(14.41 t·hm-2)> 杉木人工林(13.39 t·hm-2)>撂荒地(9.53 t·hm-2),3种林地均显著高于撂荒地。(2)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成林地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稳定态碳含量、碳库指数均有大幅度提高,木荷次生林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值均最大,毛竹人工林氧化稳定系数最大,以撂荒地作为参考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值,排列顺序为:木荷次生林(184.61)>毛竹人工林(172.58)>杉木人工林(150.50)>撂荒地(100)。(3)林地对土壤更具有培肥作用,处于良性管理状态,尤其以木荷次生林最佳。

     
    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异噁草松消减的影响
    李玉梅1,2,王根林3,李欣洁1,4,于洪久3,郭炜3,魏丹1**,刘忠堂3
    2014, 33(3):  729-734. 
    摘要 ( 1564 )   PDF (860KB) ( 217 )  
    采用桶柱和盆栽试验,模拟长残效除草剂土壤残留环境,研究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异噁草松残留消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入水稻秸秆生物炭在2~32 mg·kg-1范围内,容重平均降低0.126 g·cm-3,固相比平均降低21.2%,气相和液相比分别增加29.8%和15.3%,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桶柱试验表明,异噁草松主要分布在30 cm以上土层,初始浓度越高,土壤残留量越大;生物炭对土壤中异噁草松的消减有促进作用,随着施炭量的增加,异噁草松土壤残留量降低,对作物的生物有害性降低。
     
    贴近度分析法在辽河干流铁岭段河岸带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赵志淼,孙丽娜**,陈苏,王辉
    2014, 33(3):  735-740. 
    摘要 ( 1283 )   PDF (426KB) ( 225 )  
    贴近度分析法是一种具有模糊识别功能的评价方法,对等级划分具有一定适用性,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本文通过对辽河干流铁岭段河岸带进行监测,将贴近度分析法应用于该河岸带的健康评价中,使用模糊评判法进行对比研究,得到现阶段辽河干流铁岭段河岸带的健康等级为良好状态,并根据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吻合度和评价结果自身的偏差度进行方法适宜性检验,最终确定贴近度分析法在河岸带的健康评价中具有一定适宜性。
     
    沈阳市区降水中氮素的组成及季节变化
    宋欢欢,姜春明,宇万太**
    2014, 33(3):  741-747. 
    摘要 ( 1125 )   PDF (655KB) ( 212 )  
    于2012年2—12月在沈阳市区采集降水样品,分析了各形态氮素的浓度和沉降通量,探讨了影响氮沉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NH4+-N、NO3--N及DO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57、0.87和0.82 mg N·L-1,随降水进入该地区的总氮沉降量26.17 kg N·hm-2·a-1,其中NH4+-N、NO3--N和DON分别为12.56、7.02和6.59 kg N·hm-2·a-1,与降水量呈幂型正相关;通过分析各形态氮素季节变异可知,降水中的氮主要来自当地工农业生产,同时受当时降水量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局地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的数值模拟
    李明财**,杨艳娟,郭军,熊明明,任雨
    2014, 33(3):  748-754. 
    摘要 ( 1479 )   PDF (1769KB) ( 228 )  
    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南部的南港工业区某石化项目为例,应用区域边界层模式模拟了局地大气污染物NOx的扩散及传输特征,并结合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分析了该区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m高度扩散中心NOx浓度各季差异不大,而地面10 m高度各季存在明显不同,冬季最高,浓度为0.03 μg·m-3,夏季略低,浓度为0024 μg·m-3,而春、秋两季仅为冬、夏的25%~50%;从NOx扩散方位来看,与该地区主导风向较为一致。冬季盛行西北风,NOx扩散方位为东南,主要向海面扩散,对内陆地区的影响最小;春、秋季盛行西南风,NOx以向东北扩散为主,对塘沽沿海部分地区略有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NOx扩散方位为西北,对内陆有一定的影响,但10 m高度污染物浓度在向西北扩散约30 km后浓度仅为0.002 μg·m-3,达到空气质量标准。考虑石化生产、存储及运输对高温的敏感性,结合污染物的扩散特征,建议夏季适当降低生产规模,同时加大污染物防治力度,以降低高温风险,同时减少可能对内陆的影响。
     
    1960—2012年洞庭湖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黄菊梅1**,赖顶梅2,向涛3,张剑明4
    2014, 33(3):  755-760. 
    摘要 ( 1444 )   PDF (1834KB) ( 220 )  
    根据1960—2012年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2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日照时数以46.0 h·10 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最为明显(29.5 h·10 a-1),冬季次之(14.6 h·10 a-1),春季、秋季日照时数没有显著变化;湖区北部日照时数的减少速率大于南部,其中西北部的监利站减少速率最大,高达97.8 h·10 a-1;年日照时数在1980年发生突变,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80年代以来日照时数偏少;年日照时数具有2、6、10~11 a的变化周期;洞庭湖区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主要与云量、降水量、轻雾日数的增多以及风速的减小有关。
    1962—2012年青海省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朱小凡,张明军**,王圣杰,李效收,董蕾,任正果
    2014, 33(3):  761-770. 
    摘要 ( 1339 )   PDF (1603KB) ( 362 )  
    根据1962—2012年青海省27个站的逐日降雪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降雪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9、10和11月,终止日期则主要在4、5月;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降雪最早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最迟,且大部分地区的降雪初始日期都在逐渐推迟,而降雪终止日期有所提前;3、4月和10月的降雪日数较多(以小雪和中雪为主),且在以不同的速率(1~3 d·10 a-1)减少;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均存在比较明显的突变现象;纬度、海拔和年平均气温分别与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均存在密切的关系,且在不同月份降雪初始终止日期与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相关性不同;此外,雪季长度与降雪日数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浙江省茶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金志凤1,2**,胡波1,3,严甲真4,杨再强2,李仁忠1,叶建刚5
    2014, 33(3):  771-777. 
    摘要 ( 1565 )   PDF (1823KB) ( 495 )  
    开展茶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可增强茶叶生产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本文根据浙江省64个气象站1971—2010年茶叶气象灾害和农业统计资料,应用模糊数学和加权指数求和方法构建了茶叶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将浙江省茶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3个等级;并在浙江省茶树栽培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基础上,生成了浙江省茶树种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精细化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浙江省茶叶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浙西北和浙中北,中风险区主要位于浙中和浙东北,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浙南;浙江省茶树种植农业气象灾害低风险适宜区主要位于浙东南和浙西南。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北京市公园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
    王春雨1,2,郭庆军1**,朱光旭1,2,Marc Peters1,杨俊兴1,张晗芝1,2,魏荣菲1,2,田丽艳1,2,万鹰昕3
    2014, 33(3):  778-785. 
    摘要 ( 1586 )   PDF (713KB) ( 270 )  
    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沉积物是水体污染物的源和汇,北京湖泊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关注。本研究对2012—2013年北京市19个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δ13Corg、C/N值及TOC、TON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湖泊生产力分布、湖泊营养输入、表层沉积物营养含量以及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湖泊表层沉积物由于存在地域差异,δ13Corg、C/N、TOC、TON含量的差别较大、湖泊生产力与营养水平各不相同;通过有机指数评价法推断,所研究的湖泊中只有3个湖泊较清洁,其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结合δ13Corg(-27.6‰~-22.1‰)和C/N(8.2~58.1)2个特征值对沉积物进行有机质来源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推断出北京市公园湖泊有机质大多来源为污水有机质,应主要从控制污水输入方面降低湖泊污染风险。
     
    克百威和毒死蜱农药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王新**,陆佳靓,刘丽,崔丽,梁吉艳
    2014, 33(3):  786-790. 
    摘要 ( 1582 )   PDF (511KB) ( 205 )  
    采用多株细菌对克百威和毒死蜱农药分别进行降解实验,得到了具有优势的降解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LLBK2、LLBK10对100 mg·L-1克百威的降解效果最好,48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58.0%和60.0%,72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82.8%和83.8%。LLBD2、LLBD4对100 mg·L-1毒死蜱的降解效果最好,48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70.6%和61.5%,72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92.3%和91.4%。同时对这4株细菌进一步鉴定,LLBK2、LLBK10、LLBD2均为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ircus),其16S rDNA基因序列在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917438、HQ833023、JX847612,LLBD4为芽孢杆菌(Bacillus),其16S rDNA基因序列在GenBank登录号为JX010962。
     
    综述与专论
    生态卫生系统研究进展
    郜彗1,2,王如松1**,周传斌1,高洁1,韩宝龙1
    2014, 33(3):  791-798. 
    摘要 ( 1490 )   PDF (614KB) ( 236 )  
    生态卫生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卫生理念,旨在改变人们对现代城市卫生系统的认识,其基本原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闭合循环,包括营养循环和水资源循环。本文在阐述生态卫生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规划与管理、社会实践三个视角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目前生态卫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方案设计对居民意见的反馈环节不到位;其次,全套生态卫生技术的集成和示范相对比较欠缺;第三,不同类型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环境、卫生风险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卫生建设的瓶颈因素包括对生态卫生系统可接受性考虑不周、缺乏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支持与保障、关键设备和工艺有待研发、服务支撑体系的配套辅助不够完善等四方面,并提出城乡不同的生态卫生发展方案、设置管理机构、落实技术规范及标准、推进宣传教育、制定政策法规等建议,以期为中国生态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树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付玉1,韩用顺1,张扬建2**,陶健2
    2014, 33(3):  799-805. 
    摘要 ( 1522 )   PDF (881KB) ( 304 )  
    树线是对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本文描述了树线的概念、特点以及树线的研究方法,并从树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这一角度对国内外有关树线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已有的大部分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的影响下,树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主要以树线上移为主,约占65%,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极地乌拉尔山脉;树线附近树木密度增加的研究约占20%,主要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极地乌拉尔山脉,该地冬季积雪为幼树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树线较稳定及略有后退的研究约占15%,主要是阿尔卑斯山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述,本文总结了树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福寿螺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
    郭靖1,章家恩1,2,3**
    2014, 33(3):  806-815. 
    摘要 ( 2046 )   PDF (620KB) ( 536 )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农业与生态危害。福寿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率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使其在新栖息地(尤其是脆弱生境)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扩大种群;福寿螺对天敌、寄生虫和病菌的防御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福寿螺的入侵降低了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福寿螺的生态耐受性、种群遗传变异与繁殖增长、对入侵地其他生物的防御与竞争以及入侵地的生态脆弱性等4个方面对福寿螺的入侵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在福寿螺入侵机制方面应着重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福寿螺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菌根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王琚钢1,峥嵘1,2,白淑兰1**,高晓敏3,刘敏1
    2014, 33(3):  816-824. 
    摘要 ( 1471 )   PDF (543KB) ( 525 )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如下方面综述了近期菌根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菌根真菌的DNA条形码、基因组测序;菌根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菌根营养吸收过程相关蛋白的变化;共生体受逆境胁迫时水孔通道蛋白和SOD酶的响应机制和菌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限制因素。未来菌根分子生物学研究应关注以下三方面工作:筛选适用于菌根研究的模式植物和突变体、优化AM真菌离体培养技术和加大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运用。

     
    花蜜化学成分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卿卓1,苏睿1,2,董坤1**,和绍禹1
    2014, 33(3):  825-836. 
    摘要 ( 2291 )   PDF (657KB) ( 293 )  
    花蜜化学成分及其生态功能是当今传粉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花蜜生态功能是基于植物传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花蜜各种化学成分生态意义的耦合。目前人们认为花蜜成分是植物为了提高自身繁殖适合度在吸引传粉者、驱避盗蜜者、保护花蜜免受微生物侵染等生态功能上的折中进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花蜜中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离子、脂类、酚类、生物碱及萜类等化学成分及其生态功能的最新研究结果;总结了花蜜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来源、花蜜化学在传粉者类群与传粉综合征中的重要作用;对今后花蜜化学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将分子技术和生态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揭示花蜜化学成分形成的分子机理,植物调控花蜜化学成分及其生态适应机制;二是开展群落水平的花蜜化学及其生态功能研究,探讨同期开花植物花蜜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其与特化、泛化传粉者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花蜜化学在群落水平上对植物传粉网络的影响机制。
     
    植物寄生线虫的化学趋性
    郑雅楠1,2,杨忠岐1**,王小艺1,唐艳龙1,张彦龙1
    2014, 33(3):  837-842. 
    摘要 ( 2887 )   PDF (578KB) ( 482 )  
    线虫的感器主要分布在头部和尾部,其中头感器是线虫体内主要的化学感器。感器能够分泌一些物质,这些分泌物与化学感受作用密切相关。化学趋性在线虫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和个体间互作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植物寄生线虫的化学趋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寄主植物的趋性,二是对性信息素的应答。电生理学技术弥补了琼脂平板法对线虫行为学测试的局限性,为线虫对化学信息素应答的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方法。由于化学趋性在植物寄生线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为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就植物寄生线虫的感器、化学感受作用,电生理学分析和化学趋性在线虫防治上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海草床中的海草-草食动物相互作用
    王峰1,2,周毅1**
    2014, 33(3):  843-848. 
    摘要 ( 1556 )   PDF (456KB) ( 245 )  
    海草及草食动物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海草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海草床中植物草食动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聚焦于以下几方面:(1)海草对草食动物的防御作用:抵抗策略和忍受策略;(2)草食动物对海草防御的适应,如补偿摄食;(3)海草与草食动物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包括:草食动物可以调控海草群落的组成、调节年龄结构、控制附着生物和增强海草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耐受力及海草床为草食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条件。对海草床中海草草食动物相互作用提出了研究展望,包括营养质量和化学防御对不同类型草食者草食模式的影响,草食者对植物化学、形态学、繁殖生物学和种类组成的影响以及植物和草食动物间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加强和完善海草床中海草草食动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了解海草床生态系统,使其更好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