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2-10
    目录
    目录
    2014, 33(2):  0. 
    摘要 ( 879 )   PDF (475KB) ( 214 )  
    研究报告
    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对生物土壤结皮拓殖和发育的影响
    赵洋,张鹏**,胡宜刚,黄磊,虎瑞,刘美玲
    2014, 33(2):  269-275. 
    摘要 ( 1422 )   PDF (730KB) ( 588 )  
    2012年8—9月对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乔木、乔木+灌木、乔木+草本(禾本科)、乔木+草本(豆科)和撂荒地5种人工植被配置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BSCs)盖度和厚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配置条件下BSCs的总盖度均超过了50%,乔木和乔木+草本(豆科)配置条件下藓类结皮的盖度最高,分别为56%和43%,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条件下藓类结皮的盖度;乔木+草本(禾本科)配置条件下藓类结皮的盖度最高(34%),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条件下藓类结皮的盖度。不同植被配置条件下BSCs的厚度均超过了0.30 cm,其中乔木+灌木配置条件下的BSCs厚度最高为0.55 cm,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条件下BSCs厚度。露天煤矿排土场进行植被恢复有助于BSCs的拓殖和发育,植被配置类型和植被盖度显著影响BSCs的盖度和厚度。
    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矿化季节变化特征
    陈书信1,王国兵1,阮宏华1**,岳臻1,徐长柏2,徐亚明2
    2014, 33(2):  276-282. 
    摘要 ( 1667 )   PDF (683KB) ( 498 )  
    以苏北沿海地区杨树林、杨农复合、草地和农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封顶法测定了其土壤矿质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氮矿化速率季节变化显著,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净矿化速率表现为杨树林>杨农复合>农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H4+-N、NO3--N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土壤NH4+-N、NO3--N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土壤氮矿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矿质氮含量随季节与土层深度变化。在10~25 cm土层,杨树林土壤矿质氮含量与杨农复合之间差异显著(P<0.05);杨树林和草地土壤矿质氮含量在25~40 cm土层与0~10、10~25 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春季表层土壤中,杨树林土壤矿质氮含量与农田、草地的差异较为显著,杨树林显著高于农田、草地(P<0.05)。
    种植密度对东北玉米农田土壤呼吸时空动态的影响
    吕国红1,温日红1,赵秋石2,李荣平1**,谢艳兵1
    2014, 33(2):  283-289. 
    摘要 ( 1490 )   PDF (687KB) ( 616 )  
    基于东北地区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观测数据,阐明了玉米常规密度种植和低密度种植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了温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动态呈单峰型曲线,土壤呼吸日动态最大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测定位置不同而变化;玉米常规密度种植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峰值出现在12:00—15:00;低密度种植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峰值出现在11:00—16:00;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测定位置距离玉米植株越远,土壤呼吸速率则越低;玉米常规密度种植土壤呼吸速率高于玉米低密度种植;测定位置不同,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不同,均达到显著相关(P<0.01),其中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与近地表的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变化及其环境解释
    刘宏文,程小琴**,康峰峰
    2014, 33(2):  290-295. 
    摘要 ( 1472 )   PDF (551KB) ( 416 )  
    通过对山西太岳山宋家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42个样地中,油松林下共出现植物物种83种,隶属26个科72属,其中草本层物种种类较灌木层物种种类丰富,多达64种。2)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林龄、坡度、坡向、林冠郁闭度、全氮、全钾对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林龄、坡向、坡度、全氮对油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3)影响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的变量中,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共同分别解释了40.3%和42.7%,其中,纯粹的生境变量(即未与生物变量共有的空间变量)对林下植物群落的变异解释能力较生物变量高,表明生境因子在决定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分布格局变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林龄海桑林和无瓣海桑林根际微生物特征
    杨琼1,2,谭凤仪2,3,吴苑玲1,徐华林1,昝启杰2,4**
    2014, 33(2):  296-302. 
    摘要 ( 2138 )   PDF (582KB) ( 260 )  
    对不同林龄无瓣海桑(1、2、7、10、14年生)和海桑(1、4、7、10、14年生)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呼吸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龄海桑和无瓣海桑的根际土壤为中性偏酸性,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总氮、总磷含量均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随后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少。海桑和无瓣海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林龄增大,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趋势一致,也是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相同林龄的海桑根际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小于无瓣海桑,海桑的呼吸强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无瓣海桑的呼吸速率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呼吸强度与土壤有机质、pH呈显著相关性。
     
    北桑寄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寄生特性
    刘鹏,王孝安**,郭华,欧阳浩楠,张亮,张亚娟
    2014, 33(2):  303-309. 
    摘要 ( 1941 )   PDF (695KB) ( 254 )  
    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是桑寄生科桑寄生属的落叶灌木,多以壳斗科植物为寄主。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是黄土高原主要的优势种和建群种,也是北桑寄生的主要寄主植物。本研究调查了寄主植物辽东栎和寄生植物北桑寄生的生长状况、北桑寄生和辽东栎的空间分布格局、北桑寄生的寄生行为偏好。结果显示:(1)在调查的851株辽东栎个体中有358株(占总辽东栎个体的42.1%)被感染,共调查1112个北桑寄生个体,每株辽东栎上感染的北桑寄生个数范围为1~20个。(2)辽东栎在0~60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60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北桑寄生在0~100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3)有964个北桑寄生个体生长在辽东栎上端1/2高度内,北桑寄生吸根周长大小与其寄主枝的周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较高和较大的辽东栎个体更容易被感染,北桑寄生倾向于寄生在寄主辽东栎个体更高的位置上。
     
    两种生境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凋落叶的持水特性
    张腾达,陶建平**,王玉平
    2014, 33(2):  310-315. 
    摘要 ( 1500 )   PDF (540KB) ( 245 )  
    以新鲜凋落叶为对象,研究了重庆石灰岩和砂岩两种生境下乔、灌、草3种生活型植物凋落叶的持水过程。结果发现:不同类型植物凋落叶的单位面积持水量与浸水时间(30 min~24 h)之间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两种生境下凋落叶的持水速率均表现为:草本凋落叶有较大的持水速率,但维持时间较短;乔、灌木凋落叶随浸水时间的延长能保持较大的持水速率;对不同生境而言,石灰岩生境植物凋落叶的持水速率要高于砂岩生境内相同生活型凋落叶。对凋落叶的持水量比较发现,总体上石灰岩生境植物凋落叶的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Qmax)、单位面积自然含水量(Qn)、单位面积内部持水量(Qi)均显著高于砂岩生境植物凋落叶;对相同生活型而言,石灰岩生境乔木凋落叶的QmaxQn显著大于砂岩生境,灌木凋落叶的QmaxQnQi显著大于砂岩生境,草本凋落叶各指标无显著差异。植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使得石灰岩生境乔、灌木植物凋落叶持水速率较快,持水能力高于砂岩生境。
    入侵植物美洲商陆对光环境的适应性
    董周焱,柏新富**,张靖梓,侯玉平,卜庆梅
    2014, 33(2):  316-320. 
    摘要 ( 1643 )   PDF (492KB) ( 386 )  
    测定了高光照和低光照2种光环境下美洲商陆的光合性能指标以及比叶面积、热值、碳素、氮素利用效率等,以分析其对光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低光照下美洲商陆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都显著低于高光照下的值,但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合系统性能指数却与高光照下无明显差异;低光照下比叶面积远大于高光照下,叶绿素a/b值则显著低于后者。另外,低光照下美洲商陆的光合氮利用效率、矿质元素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光照下的植株,而热值及碳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则显著低于后者。研究表明,美洲商陆可以根据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形态和生理适应性,使其在不同环境下均能够充分利用丰富资源且最大可能地利用限制性资源。
     
    不同种源花楸树幼苗越夏能力的比较
    彭松1,2,马淼3,郑勇奇1,张川红1**
    2014, 33(2):  321-327. 
    摘要 ( 1242 )   PDF (552KB) ( 479 )  
    以来自6个种源花楸树1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观测苗木田间生长表现、叶片相对电导率、光合特性等生理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不同种源花楸树对夏季高温环境的适应性,为早期筛选出适应低海拔地区的优良种源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对高温的适应性表现不同。山东崂山种源的苗高年增长量最大,为34.99 cm,而河北雾灵山种源的地径年增长量最大(6.90 mm);河北驼粱山种源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分别为12.1 μmol CO2·m-2·s-1和6.28 μmol H2O·m-2·s-1,而山西庞泉沟种源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低,分别为8.03 μmol CO2·m-2·s-1和4.39 μmol H2O·m-2·s-1。山西庞泉沟种源叶片受伤害程度最大,叶伤害指数为46.53%;受伤害最小的是山东泰山种源,叶伤害指数为17.75%。综合评价表明,越夏能力最强的是山东泰山和山东崂山种源,河北种源次之,山西种源最差。
     
    龙井43春季茶叶生化成分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娄伟平1**,吉宗伟2,温华伟3
    2014, 33(2):  328-334. 
    摘要 ( 1635 )   PDF (934KB) ( 381 )  
    利用支持向量机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龙井43茶树春季生产的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总儿茶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能很好地分析气象因子与茶叶生化成分的关系;茶叶生化成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大小与茶叶生化成分和该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排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气象因子对龙井43春茶生化成分的影响可划分为敏感区间和不敏感区间,在敏感区间,生化成分随气象因子显著变化;在不敏感区间,生化成分不随气象因子变化。
     
    粤西野生种香根草种群构件特征对密度的响应
    彭雪梅1,2,刘金祥2**,杨允菲3
    2014, 33(2):  335-339. 
    摘要 ( 1376 )   PDF (479KB) ( 183 )  
    对试验田栽种的野生种香根草种群分蘖株各性状对密度的响应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田栽种的香根草在栽种50 d(10月下旬)和240 d(翌年5月)分蘖株数量迅速增加,栽种270 d时密度最大达到了821株·m-2,但并未对香根草数量增多有明显抑制作用。270 d时(6月初),密度处理为80株·m-2的小区未拔节、拔节和总分蘖株数量与其他密度处理小区差异极显著。各小区地上总生物量与单位面积分蘖株数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未拔节、拔节、生殖株、总分蘖株数量与初始密度呈极显著幂函数形式正相关。虽然栽种270 d时的密度并未对香根草生长产生制约,但分蘖株数量增长的速率已经显著下降。香根草的繁殖特性决定了其在密度很高的情况下仍能良好生长。

     
    两种关键花香挥发物对棉铃虫的信息多义性
    李洋洋,王珏,原国辉,郭线茹,李慧玲,李为争**
    2014, 33(2):  340-345. 
    摘要 ( 1427 )   PDF (542KB) ( 344 )  
    为了探明花香挥发物的信息多义性,作者测试了2种关键花香挥发物(苯乙醛和乙酸苯甲酯)对棉铃虫成虫产卵、性信息素诱捕和初孵幼虫趋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苯乙醛和乙酸苯甲酯组成的二元混剂与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和玉米叶片共存条件下,花香挥发物上的落卵量与除了番茄外的其他寄主叶片气味源没有显著差异,证实其对雌成虫有较强引诱产卵作用;花香引诱剂能显著增加棉铃虫性信息素的野外捕获量,并且银纹夜蛾、小地老虎、甜菜夜蛾、亚洲玉米螟、稻纵卷叶螟和甜菜白带螟对花香引诱剂的趋向并不受棉铃虫性信息素存在的影响,说明花香引诱剂与棉铃虫性信息素具有良好兼容性。此外,花香挥发物还能增强棉铃虫初孵幼虫对烟草叶碟的识别能力。总之,花香挥发物对棉铃虫有多方面的生态学功能,这种信息化合物的多义性可能具有自然选择方面的优势。
     
    宁夏宁东地区沙蒿金叶甲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张大治1**,赵娜2,李岳诚2,马艳1,王旭1,解嘉成1,马成丽1,陈红彬1
    2014, 33(2):  346-351. 
    摘要 ( 1618 )   PDF (504KB) ( 229 )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宁东地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生长在荒漠草原沙壤土质丘陵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地、人工固定沙丘地3个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样地,调查了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沙蒿金叶甲在3类生境中的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0.54、11.55和8.53只·丛-1,有虫株率分别为81.54%、85.15%和85.92%,3个样地中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沙蒿金叶甲种群在3个样地中的发生均呈单峰型,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大。沙蒿金叶甲在沙蒿上的垂直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上段(40~70 cm),在不同株高段的虫口密度与其分布高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变动与沙蒿地径、新梢长度、海拔等因子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变动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鸟类地面巢捕食者的调查
    王佳佳1,2,余志刚2,李筑眉2,蒋鸿2,梁伟1**
    2014, 33(2):  352-357. 
    摘要 ( 1431 )   PDF (1629KB) ( 400 )  
    巢捕食是导致鸟类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5—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自动摄像机对鸟类地面巢的捕食者进行了调查。在15个自然巢中监测到7个捕食事件,包括黄鼬(Mustela sibirica) 2个(28.6%),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喜鹊(Pica pic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和王锦蛇(Rattus edwardsi)各1个(占14.3%)。在22个人工巢中共记录到17个捕食事件,其中果子狸11个(64.7%),白腹巨鼠5个(29.4%),红嘴蓝鹊1个(5.9%)。兽类捕食者占83.3%,是鸟类地面巢的主要捕食者。各种捕食者捕食的时间不同,兽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黄昏到凌晨之间,而鸟类和蛇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白天。
    天山中部地区盘羊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的生境分离
    李叶1,余玉群2,时磊1**
    2014, 33(2):  358-364. 
    摘要 ( 1410 )   PDF (587KB) ( 324 )  
    采用样线法及直接观察法研究天山中部古仁郭楞地区盘羊天山亚种(Ovis ammon karelini)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的生境分离。2009年12月—2010年1月累计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样方分别为120个和114个。记录了样方所在地的海拔、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及距道路距离等13项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植被高度、植被盖度、隐蔽级等生态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在海拔、坡度、坡位、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物种数和雪深等生态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雪盖、坡向和地貌类型生态因子差异显著(P<0.05)。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由5个生态因子变量构成的方程能够区分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率达到95.1%,按照其贡献值的大小排序依次为:雪深、距道路距离、海拔、坡度和植被高度。研究结果支持盘羊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生境分离。
    千岛湖冬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
    盛海燕1,2,虞左明2,刘明亮2,何剑波2,韩轶才2,张银龙1**
    2014, 33(2):  365-372. 
    摘要 ( 1303 )   PDF (1075KB) ( 253 )  
    千岛湖是我国十大水库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战略饮用水源地。于2010年1月份对其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活性进行测定。千岛湖冬季水质指标除总氮外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冬季水体存在明显的水温分层及水体物理、化学指标分层现象,不同点位水温分层的水深有所不同,温跃层基本在25~40 m。千岛湖冬季浮游植物种类较多,检测到有硅藻、蓝藻、绿藻、隐藻、甲藻、金藻,丰度上以硅藻为主,优势类群为直链藻属和小环藻属,硅藻约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60%以上;叶绿素a含量较低在1.4~5.7 μg·L-1。根据WaterPAM和Phyto-PAM测定的结果,千岛湖冬季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活性,硅/甲藻的光合作用活性最大,其次为蓝藻,绿藻最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存在空间差异,街口区域的浮游植物光合活性最高,三潭岛最低;浮游植物的光合活性在垂向上也存在差异,大坝处Fv/Fm在20 m左右达到最大,小金山和三潭岛在30 m处达到最大值,街口Fv/Fm比其他3处高,且水深较浅垂向变化不明显。千岛湖浮游植物光饱和强度在700~1000 μmol·s-1·m-2,光照适应幅度较宽。
    水培条件下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特征及其与污染物去除的关系
    黄永芳1,杨秋艳1,张太平1,2**,何金涛3
    2014, 33(2):  373-379. 
    摘要 ( 1913 )   PDF (722KB) ( 319 )  
    分别以黑臭河涌污水和霍格兰营养液作为培养液,选取种内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和美人蕉(Canna indica)各2株分别水培于2种培养液中,研究经污水驯化和营养液培养后植物的生长状况、根系分泌物、根系径向泌氧以及污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美人蕉在营养液中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污水,而风车草在2种培养液中的增长速率相差不大。2种植物在2种培养液中的单位重量分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经过污水及营养液培养后,风车草单位重量分泌能力均高于美人蕉;就单种植物而言,污水水培的植株单位重量分泌能力均高于营养液水培的植株。风车草(营养液)、风车草(污水)、美人蕉(营养液)和美人蕉(污水)的最大分泌量分别为2.89、34.76、1.28、1.82 mg·g-1·d-1。在2种培养液中,风车草的根系泌氧速率均明显高于美人蕉。就单种植物而言,经污水驯化的植物,其泌氧速率均高于营养液中培植的植物,风车草(污水)泌氧速率最大,为0.92 μmol O2·h-1·g-1(植株)或6.69 μmol O2·h-1·g-1(根),美人蕉(营养液)泌氧速率最小,为0.20 μmol O2·h-1·g-1(植株)或1.15 μmol O2·h-1·g-1(根)。植物经过一段适应期后,对氨氮、TN、TP的去除率稳定达到90%以上;COD的去除率整体不高,单位重量的风车草和美人蕉对COD的去除量分别为6.95±1.78和1.35±0.52 mg·g-1,而对TP的去除量最小,分别为0.28±0.06和0.06±0.02 mg·g-1。对于COD、氨氮、TN和TP,风车草的单位重量去除量显著高于美人蕉,这与风车草根系分泌有机物能力及根系泌氧能力较美人蕉强有明显的一致性。研究表明,采用风车草作为浮床植物应用于污染水体修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外源钙对汞胁迫下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叶片抗氧化系统及脯氨酸代谢的调节效应
    吴娟,施国新**,夏海威,黄敏,郑真真,杨笑可
    2014, 33(2):  380-387. 
    摘要 ( 1298 )   PDF (1297KB) ( 319 )  
    以组织培养的菹草无菌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源Ca(NO3)2对汞(Hg)胁迫下菹草无菌苗抗氧化酶系统、可溶性蛋白、总抗氧化能力(T-AOC)、非蛋白巯基(NP-SH)、植物络合素(PCs)以及脯氨酸代谢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Hg胁迫使菹草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明显降低,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没有明显变化。外源添加25 mmol·L-1 Ca(NO3)2后,明显提升了SOD、POD、APX及GR的活性;(2)Hg胁迫使菹草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及T-AOC大幅降低,并引起NP-SH和PCs大量积累。外添Ca(NO3)2则有效减缓可溶性蛋白含量及T-AOC的下降,显著降低NP-SH和PCs水平;(3)脯氨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外源Ca添加后,脯氨酸代谢关键酶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及δ-鸟氨酸转氨酶(OAT)活性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Hg胁迫打破了菹草无菌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内在平衡,而外添Ca(NO3)2有效促进了可溶性蛋白合成,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使菹草无菌苗维持较高的总抗氧化能力,并通过调节脯氨酸代谢来减轻Hg胁迫对菹草的伤害,增强植物对重金属Hg的耐受能力。
    NaCl胁迫对姜黄组培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晨,刘建福**,王明元,王奇志,唐源江,钟书淳
    2014, 33(2):  388-393. 
    摘要 ( 1533 )   PDF (593KB) ( 296 )  
    以姜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在继代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25、50、75、100、125、150 mmol·L-1 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研究NaCl胁迫下姜黄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姜黄组培苗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下降。25 mmol·L-1 NaCl时姜黄幼苗的基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 mmol·L-1 NaCl时则显著下降;表明姜黄组培苗的生长可以耐受25~50 mmol·L-1 NaCl胁迫。随着NaCl浓度增加,姜黄幼苗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75 mmol·L-1 NaCl时均达到最大值。50~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姜黄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姜黄素含量得到显著提高,表明50~100 mmol·L-1 NaCl胁迫对姜黄素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可见,25~50 mmol·L-1 NaCl能够促进姜黄植株的生长,而75 mmol·L-1 NaCl显著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姜黄素的含量。
     
    一株拮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鉴定及生理特性
    张靖宜1,2,张倩茹2**,项文化1,魏树和2,牟文燕2
    2014, 33(2):  394-399. 
    摘要 ( 1346 )   PDF (1494KB) ( 285 )  
    通过对峙实验,从采集自黄渤海海域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放线菌SCF-18,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分析。SCF-18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都具有拮抗作用,且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拮抗效果最为明显,生长抑制率为89.78%。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F-18发酵滤液可以抑制立枯丝核菌丝的生长,发酵液浓度越高,抑制力越强;当发酵液浓度达到50%时,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78%和80.26%。菌株SCF-18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F-18生长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放线菌SCF-18耐盐度可达5%。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放线菌SCF-18初步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本研究发现,SCF-18菌株是防治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的潜在优良生防菌株,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九龙江口水体重金属生态风险
    赵佳懿1,杜建国2**,陈彬2,刘正华2,林金兰2,3,俞炜炜2,马志远2,胡文佳2
    2014, 33(2):  400-407. 
    摘要 ( 2205 )   PDF (1141KB) ( 249 )  
    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构建常见重金属元素对海洋生物的SSD曲线,结合九龙江口水体5、8、11月份21个站位重金属调查数据,计算了九龙江口7种重金属(As, Cd, Cr, Cu, Hg, Pb, Zn)不同暴露浓度对海洋生物的潜在影响比例(PAF),并分析了在相应站位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风险(msPAF)。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中As的生态风险最大(即PAF值最高);时间尺度上,5月份总的msPAF较其他月份稍高;空间尺度上,西溪至海门岛(1~7号站位)污染较严重,其中又以位于西溪和玉枕洲的2号和5号站位的msPAF为最。
     
    淮南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孙贤斌1,李玉成2,3**
    2014, 33(2):  408-414. 
    摘要 ( 1713 )   PDF (780KB) ( 337 )  
    土壤动物是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指标,已成为土壤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淮南大通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和污染等级确定,选取2条不同污染带的8个采样点调查,分析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通煤矿废弃地8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2286个,隶属于4门8纲24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线虫类和蜱螨目,膜翅目、蜘蛛目等9类为常见类群,其余12类为稀有类群。(2)重金属污染对煤矿废弃地的土壤动物群落影响显著。煤矸石和原化工厂的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污染程度增加,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呈减小趋势,群落的均匀性、多样性和密度-类群指数也呈降低趋势,优势度指数在煤矸石堆污染带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化工厂污染带则先减小后增加。(3)重金属污染使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重金属污染与群落结构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关系不明显。(4)随污染程度增加,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降低。
    天津城市公园灰尘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郭金停1,2,周俊3,胡蓓蓓1**,孟伟庆1,王祖伟1,王中良1
    2014, 33(2):  415-420. 
    摘要 ( 1740 )   PDF (610KB) ( 252 )  
    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41个代表性公园灰尘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借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天津市公园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公园灰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重金属Cu、Pb、Cr、Cd和Ni的污染,其中,重金属Cu、Pb、Cr、Cd和Ni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3.18、63.32、103.18、1.14和40.58 mg·kg-1,均高于天津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表明,人体经手口接触行为直接摄入是公园灰尘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重金属日平均暴露剂量依次为手-口直接摄食剂量>皮肤吸收剂量>呼吸道吸入剂量。本研究的5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造成的慢性非致癌风险值依次表现为:Cr>Pb>Cu>Ni>Cd,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大于成人。致癌重金属的致癌风险依次为Ni>Cr>Cd,均低于癌症风险阈值,尚未形成致癌风险。
    海口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
    何玉生**
    2014, 33(2):  421-428. 
    摘要 ( 1554 )   PDF (579KB) ( 385 )  
    对海口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海口城市土壤重金属Hg、As、Cd、Cu、Cr、Ni、Pb、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73、3.82、0.25、26.7、92.4、52.5、29.1和84.1 mg·kg-1。与海口土壤背景值相比,海口城市土壤明显富集重金属Hg、As、Cd、Cu、Cr、Ni、Pb和Zn,受到一定程度重金属污染。Cr、Ni、Cu、Cd和Zn元素主要在郊区富集,Pb主要在路边绿化带中富集,Hg主要在生活区富集。海口城市土壤中Zn、As、Cr、Cu和Ni以残渣态为主,Hg主要以强有机态和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而Cd则主要以生物可利用态为主。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口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属于微弱水平,但Cd和Hg污染应引起重视。
    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在不同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郭玉莲1**,宋伟丰2,李明2
    2014, 33(2):  429-432. 
    摘要 ( 1776 )   PDF (453KB) ( 380 )  
    利用液相色谱分析法,研究了氟磺胺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白浆土、草甸土、黑土)中的残留和淋溶动态。结果显示,氟磺胺草醚以有效成分1350 g·hm-2的剂量施用时,在3种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半衰期分别为:草甸土25.7~26.7 d,白浆土16.9~19.3 d,黑土26.7~30.1 d;在120 d内,氟磺胺草醚在不断降解代谢的同时,逐渐向深层土壤中淋溶,但多数氟磺胺草醚滞留在表层土壤中。在白浆土中,施用氟磺胺草醚30 d后淋溶深度达到30 cm,第60天10~30 cm土层的氟磺胺草醚浓度达到最大;在草甸土和黑土中,氟磺胺草醚施用后第5天的淋溶深度即达30 cm,第14天10~30 cm土层的氟磺胺草醚浓度达到最大。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环境中不容易降解,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氟磺胺草醚淋溶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草甸土和黑土中氟磺胺草醚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及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大于白浆土。
    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
    常兆丰1,2,3**,张剑挥1,2,3,王强强1,2,3,朱淑娟1,2,3,张大彪1,2,3,樊宝丽1,2,3,唐进年1,2,3,刘世增1,2,3
    2014, 33(2):  433-439. 
    摘要 ( 1487 )   PDF (2315KB) ( 229 )  
    甘肃河西沙区经过60多年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尤其是上风向形成了一条积沙带。积沙带作为绿洲边缘造林固沙和沙障固沙过程中的副产物,其稳定性如何?又具有什么样的生态效应呢?本文分析了甘肃河西沙区绿洲边缘积沙带上21个样点风速、风向等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河西沙区绿洲边缘积沙带均处于稳定状态。2)积沙带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且防御风的作用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强,当风速≥2 m·s-1时,积沙带下风向防风距离大于积沙带高度的20倍。风速越大,则沙丘下风向降低风速越明显。3)高度是表征积沙带防风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当风速≥8 m·s-1时,积沙带顶部风速小于上风向空旷风速。4)气流到达积沙带迎风坡时,通过沿坡面抬升和向两翼分流2种方式释放能量并降低流速。风向偏转会降低迎风坡主风方向的风速。
     
    道路网络对物种迁移及景观连通性的影响
    周圆1,2,张青年1**
    2014, 33(2):  440-446. 
    摘要 ( 1534 )   PDF (1472KB) ( 338 )  
    道路对区域景观产生破碎化及阻碍效应,使得生态过程发生受阻、景观功能受损。科学评估道路的生态效应对指导道路选线、生态恢复工程及景观规划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阻力面概念和最小耗费模型,实现了景观阻力、斑块质量、廊道畅通性和景观连通性的计算,定量分析了物种迁移过程中道路网的干扰程度。结果表明:道路引起生态廊道长度平均增加30%,廊道曲率平均增加0.19;道路也使廊道通畅性平均降低90%,影响程度与廊道耗费值呈线性相关,系数为0.76;整体景观连通性下降30.8%,扩散能力越弱的廊道所受道路阻碍效应越强。本文建立的模拟评价方法可用于确定景观尺度上特定生态过程的关键格局,同时也可为景观生态规划中生态廊道设计及景观连通性定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CSCS和RegCM3模型的21世纪末中国潜在植被
    车彦军1,赵军1**,师银芳1,王大为2
    2014, 33(2):  447-454. 
    摘要 ( 1867 )   PDF (1082KB) ( 220 )  
    潜在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反映立地气候环境,对其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为生态工程评价提供依据。本文以综合顺序分类系统理论为基础,选取RegCM3模型及A2情景下的预测数据,模拟了2071—2100年中国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1世纪中国潜在植被均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温带森林和冻原高山草地向冷干方向变化,其中温带森林为中国主体潜在植被;亚热带森林向较冷地区演替;温带荒漠、热带森林及热带稀树草原向冷湿方向迁移;半荒漠向暖湿地区集中分布;干草原、温带湿润草地及热带荒漠向暖干方向变化,其中温带湿润草地和热带荒漠的空间分布重心迁移显著。本文揭示了21世纪中国潜在植被的变化规律,可为我国21世纪生态建设战略提供参考。
     
    基于SPOT NDVI的甘肃河东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杨尚武,张勃**
    2014, 33(2):  455-461. 
    摘要 ( 1604 )   PDF (1471KB) ( 234 )  
    基于1998—2011年SPOT NDVI和年均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植被覆盖度法、趋势分析法及相关分析法对甘肃河东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东地区植被覆盖度南高北低,依次为陇南山区>甘南高原>陇东高原>陇中高原;近14年来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分别为陇南山区0.050x10 a-1、甘南高原0.009x10 a-1、陇东高原0.039x10 a-1、陇中高原0.023x10 a-1;植被覆盖轻度改善面积占37.20%,基本不变占59.75%,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稳中有所上升;河东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各异,其中54.59%的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45.41%区域呈正相关;87.86%的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12.14%区域呈负相关;植被NDVI与降水正相关面积明显大于气温,说明降水是研究区植被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
    基于能值和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率评估
    孙露1,2,耿涌1**,刘祚希1,2,薛冰1,2,刘哲1,2,刘竹1
    2014, 33(2):  462-468. 
    摘要 ( 1987 )   PDF (806KB) ( 312 )  
    生态效率是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经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有效工具,对量化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能值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新的能值评价指标和新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率度量模型指标,并以沈阳为例,从城市能值流和生态效率角度分析城市系统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0年,沈阳市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能值产出率呈波动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环境负载率上升趋势明显,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不断增大。沈阳市在今后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应着重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不可更新资源利用率,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肖琳,田光进**
    2014, 33(2):  469-476. 
    摘要 ( 1459 )   PDF (1219KB) ( 291 )  
    基于1990—200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景观尺度构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统计学方法和弹性理论,分析天津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数量变化复杂,耕地、水域向建设用地转换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形式,突出表现为耕地锐减与建设用地大幅扩展;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显著,伴随建设用地扩张,高生态风险区增加、低生态风险区缩小,2005年各级生态风险区面积趋于一致;生态风险等级市区高、郊区低,总体呈圈层状布局,远郊蓟县北部和东部海岸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相互转化与合并造成生态风险指数空间相关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正相关性显著,整体空间分异与局部空间差异均扩大;生态风险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弹性具有时空差异,蓟县和宝坻区具有最大正响应弹性,内城区和汉沽区最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增强的同时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弹性却呈现逆向发展,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影响因子更加多元化。
    烟台市城镇空间扩展及区域景观生态风险
    周迪1,2,施平1**,吴晓青1,马金卫3,梁守真4
    2014, 33(2):  477-485. 
    摘要 ( 2187 )   PDF (1054KB) ( 237 )  
    采用遥感、GIS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城市扩展强度指数研究了烟台市区1974—2009年城镇空间扩展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景观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研究了1990—2009年在城镇扩展下的烟台市区城镇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区域生态风险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974—2009年,烟台市区城镇用地面积增幅189.77 km2,其中2004—2009年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是1974—1990年的3.92倍。城镇和耕地分别是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最显著的两大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该期间人类活动干扰强度逐渐加剧。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呈圈层状分布,靠近海岸线的区域生态风险较高,远离海岸线的内陆生态风险则较低。2009年高生态风险区和较高生态风险区比例是1990年的2.23倍,城镇扩展强度与区域生态风险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综述与专论
    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石红蕾,周启星**
    2014, 33(2):  486-494. 
    摘要 ( 2550 )   PDF (528KB) ( 448 )  
    近年来,生物炭已成为农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一般认为,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碳汇、减少大气CO2浓度以及修复污染环境等功能。大量的生物炭施用到土壤后会改变土壤性质,影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归趋。本文就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行为、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挥发及生物有效性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了当前生物炭应用存在的环境风险等问题,并从生物炭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生物炭的长期环境效应以及生物炭应用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森林土壤呼吸对氮硫沉降的响应及机制
    肖胜生1,2,胡建民1,2**,贺月玲1,汪邦稳1,2,彭琴3
    2014, 33(2):  495-501. 
    摘要 ( 2334 )   PDF (473KB) ( 351 )  
    在氮沉降和硫沉降增加的背景下,土壤氮素可利用性增加和土壤酸化是多数陆地生态系统正在经历的两个重要生态学过程。氮沉降和硫沉降的增加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对土壤呼吸会产生扰动,进而很大程度上可能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本文综述了氮沉降和硫沉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制,分析了氮沉降与硫沉降的耦合作用,指出了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氮沉降和硫沉降响应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林火干扰对土壤性质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任乐1,马秀枝2**,李长生3
    2014, 33(2):  502-509. 
    摘要 ( 1586 )   PDF (529KB) ( 396 )  
    林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林火的发生烧毁大量的森林资源,释放温室气体到大气当中,同时林火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地气主要温室气体的释放。本文综述了不同强度的森林火灾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后的不同时间序列上地-气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的变异;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区森林火灾发生后,随冻土的融化,温室气体排放;林火发生时高温缺氧环境下往往会形成燃烧程度不同的木炭;本文还综述了火烧迹地木炭的不同管理方式如火场清理或就地掩埋,及其对火烧迹地土壤性质以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拓展方向。
     
    橡胶树产胶量影响因素
    李国尧1,王权宝2,李玉英1,周双喜3,于海英4**
    2014, 33(2):  510-517. 
    摘要 ( 4795 )   PDF (556KB) ( 414 )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乳状汁液是天然橡胶的最主要来源,其产胶量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从气象因子、土壤营养成分、常见病虫害、割胶制度和技术、品种和胶园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因素及相关机理。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是影响产胶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它们相互影响并以累加效应作用于橡胶产胶;主要土壤营养元素氮、钾、磷和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等影响胶乳合成,并因影响胶乳的稳定性而影响排胶;此外,病虫害、割胶制度和技术、橡胶树品种、树龄及胶园管理措施等都会对产胶量产生相应的影响。综合对以上影响因素及机理的分析,本文旨在为橡胶树产胶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淡水生态系统水溶性有机碳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黄玮1,阮宏华1**,徐自坤2
    2014, 33(2):  518-524. 
    摘要 ( 1220 )   PDF (467KB) ( 308 )  
    淡水生态系统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淡水生态系统异养生物物质和能量来源,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碳汇的大小和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去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较多,而有关淡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别是淡水生态系统DOC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了近年全球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DOC的影响,以及淡水生态系统DOC对全球变化的反馈。指出了全球变化各因子对淡水生态系统DOC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也会随时间、空间而变化。淡水生态系统DOC对全球变的反馈程度也存在时空变异,但该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反馈机制不十分清楚。基于目前研究,本文提出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三个方面,即:(1)扩展研究区域和范围,了解DOC在不同区域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特征;(2)加强全球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DOC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影响的研究;(3)深入研究淡水生态系统DOC对全球变化的反馈程度和机制。
    镉同位素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魏荣菲1,2,郭庆军1**,杨俊兴1,朱光旭1,2,张晗芝,1,2,Marc PETERS1,王春雨1,2,万鹰昕3
    2014, 33(2):  525-536. 
    摘要 ( 2213 )   PDF (771KB) ( 339 )  
    近年来,镉(Cd)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查明污染源并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对实施污染治理改变环境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Cd同位素技术作为环境污染示踪剂已经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环境中Cd同位素技术的最新研究,探讨了Cd同位素的示踪原理、纯化分离、测定方法、仪器歧视校正方法、标准溶液的选取、Cd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以及Cd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根据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做出展望:Cd同位素的标准样品需要统一;根据不同样品中Cd的浓度选取不同的Cd同位素测定方法和校正方法;自然物质中Cd同位素组成数据仍需完善,Cd同位素分馏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Cd同位素应用前景有待于进一步开阔。
    方法与技术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和种域海拔梯度格局及对Rapoport法则的验证
    郑智,龚大洁**,孙呈祥
    2014, 33(2):  537-546. 
    摘要 ( 1384 )   PDF (1255KB) ( 310 )  
    物种丰富度和种域宽度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海拔Rapoport法则认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变低,种域宽度逐渐变宽。本文基于白水江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海拔分布数据,分析了白水江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种域宽度的海拔梯度格局;采用常用的4种验证方法,验证了不同类群、不同区系物种丰富度和不同阶元丰富度与其分布中点间的关系,并检验了Rapoport法则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白水江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符合单调递减模式,水分可能是决定两栖动物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决定爬行动物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这可能由这两种类群动物不同的生理需求所致。(2)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特别是狭域种)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因此保护两栖爬行动物应该把重点放在低海拔段。(3)Stevens方法、Pagel法和逐中法验证结果支持海拔Rapoport法则,中点法由于受中域效应的影响,物种种域与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分布模型。因此,验证方法对Rapoport法则的验证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Rapoport法则验证的研究方法亟待改进,物种丰富度和种域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形成机理需要更多的案例比较研究,以形成普遍性的认识。
    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及模拟
    唐思凌1,贾昕1**,郭建斌1,陈志豪1,查天山1,秦树高1,杨林2
    2014, 33(2):  547-554. 
    摘要 ( 1518 )   PDF (1689KB) ( 290 )  
    对宁夏盐池典型沙生灌木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生长季内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的动态进行了直接法(异速生长方程法)与间接法(Li-2000冠层分析仪法)相结合的定期观测,探索了利用直接法对间接法测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effective leaf area index, LAIe)进行校准的方法;并揭示了沙蒿真实叶面积指数(actual leaf area index, LAIa)与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反射率(ρp)与短波辐射反射率(ρs)比值(ρp/ρs)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变量(株高、冠幅)异速生长方程对单株叶面积的拟合优度高于单变量(冠幅)方程,且7、8月拟合优度最高;LAIe与LAIa随时间均呈单峰型变化,7月初到9月中旬为冠层生长的稳定期,LAIe和LAIa稳定期均值分别为1.15和0.31 m2·m-2;整个生长季内,LAIe> LAIa,以8月底为分隔点,LAIe与LAIa呈现不同的线性关系;LAIe与LAIa的季节动态不受当年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变化的影响;LAIa处于上升期和稳定期时,随积温呈明显的先上升后稳定的变化;LAIaρp/ρs的增大呈指数下降变化。研究结果将增进对沙蒿群落LAI动态及其机制的了解,为快速、准确地获取LAI提供方法参考,为遥感反演和生态系统建模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