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4-10-10
    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剌槐水土保持林防护成熟与更新研究
    朱教君, 姜凤岐, 范志平, 刘铁刚
    2004, (5):  1-6. 
    摘要 ( 1244 )   PDF (392KB) ( 250 )  
    在分析乔木水土保持林防护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剌槐水土保持林调查、分析,确定该区剌槐水土保持林在常规密度下的初始防护成熟龄为11~16年(平均为12年);最大防护成熟龄为25年;更新龄为42年;防护成熟期(更新龄与初始防护成熟龄之差)为26~31年。以防护成熟龄为基础,确定剌槐水土保持林的三个经营阶段:成熟前期、防护成熟期和更新期。这些结果将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变化及其繁殖容量分析
    胡远满, 舒莹, 李秀珍, 王凌, 李玉祥, 杨玉成
    2004, (5):  7-12. 
    摘要 ( 1499 )   PDF (608KB) ( 466 )  
    运用面积转换矩阵和景观指数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面积不断减小,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强,生境质量不断下降。生境质量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在该地区丹顶鹤繁殖数量的变化,从1989~1998年,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繁殖的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丹顶鹤的繁殖容量日益减小,原因是道路和油井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灌溉施肥对半干旱区褐土氮、磷和钾库的影响Ⅰ.对褐土农田土壤氮库的影响
    刘作新, 郑昭佩, 冯燕萍, 李桂芳
    2004, (5):  13-18. 
    摘要 ( 1411 )   PDF (282KB) ( 210 )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辽西半干旱区进行了长期田间试验,研究灌水、施氮、施磷和施秸秆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在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同时,使得土壤中的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有所降低,施氮肥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土壤氮素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施秸秆能显著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特别是水解氮含量。因此,秸秆施用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氮素营养的有效措施。
    长期灌溉施肥对半干旱区褐土氮、磷和钾库的影响Ⅱ.对褐土农田土壤钾库的影响
    郑昭佩, 宋德香, 刘作新
    2004, (5):  19-23. 
    摘要 ( 1425 )   PDF (235KB) ( 287 )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辽西半干旱区褐土上进行了长期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的灌水、施氮、施磷和施秸秆水平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含量随着氮、磷和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施磷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施秸秆量。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灌水和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秸秆对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影响最明显,其次是施用磷肥的影响。另外,施肥和灌水在提高土壤全钾含量的同时可能使速效钾含量降低,两者的变化表现为一定的负相关。
    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素
    王淼, 韩士杰, 王跃思
    2004, (5):  24-29. 
    摘要 ( 1269 )   PDF (642KB) ( 354 )  
    采用静态封闭箱式技术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CO2的排放通量进行1年的观测,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土壤CO2排放速率与5个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土壤CO2排放与表层无凋落物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在测定年度内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的月份中,以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在夏季18:00为土壤日CO2排放的最高峰;土壤CO2排放速率与5个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显示:林地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地表温度和地下20cm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气象资料推算,阔叶红松林的年凋落物和土壤CO2排放通量分别为2804gCO2·m-2·a-1和3911gCO2·m-2·a-1。阔叶红松林凋落物排放CO2年通量占土壤林地CO2排放总量的28%。
    长白山北坡岳桦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于大炮, 周莉, 董百丽, 代力民, 王庆礼
    2004, (5):  30-34. 
    摘要 ( 1260 )   PDF (917KB) ( 277 )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分布的岳桦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海拔1800、1900和2000m,随海拔升高,岳桦种群密度增大,径级分布范围减小,种群存活曲线由DeeveyⅡ型过渡到DeeveyⅠ型,种群由稳定型过渡为增长型,说明岳桦种群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群落处于不同的演替和发展阶段。而且随着岳桦径级的增大,其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
    大兴安岭北坡落叶松林火后植被演替过程研究
    王绪高, 李秀珍, 贺红士, 冷文芳, 问青春
    2004, (5):  35-41. 
    摘要 ( 4066 )   PDF (478KB) ( 408 )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大兴安岭呼中林区近20年来不同火烧迹地植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森林火后初始,植物尤其是草本物种迅速增多,火烧迹地的植被主要由草本所占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物种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减少,在物种组成上有很大的变化,而且盖度也逐渐减少。灌木及乔木物种由于种类较少,在种类及组成上演替初期变化不如草本明显,但是盖度却逐渐增多。在本地区火后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高频物种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这明显有悖于Raunkiaer频度定律关于在相对稳定的群落中高频物种所占的比例应相对较低的规律。另外,不同火烧迹地间灌木的物种相似度明显高于草本的物种相似度,火烧年份相近的火烧迹地上的草本物种相似度要明显高于火烧年份远的草本物种相似度,但灌木间的物种相似度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没有明显的规律。
    长白山四种林分土壤CO2释放通量的研究
    林丽莎, 韩士杰, 王跃思, 谷志静
    2004, (5):  42-45. 
    摘要 ( 1370 )   PDF (438KB) ( 470 )  
    对长白山地区4种典型林分下土壤释放CO2通量的研究表明,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4种林型在CO2释放通量上有显著的差别,各林型CO2通量的释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释放顺序为:山杨白桦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山杨林,其中山杨白桦混交林对CO2释放的贡献最大,而山杨林最小。4种林分土壤CO2通量的全日变化过程并不一致,除山杨白桦混交林和气温有较一致性的规律,呈较明显的单峰型外,其余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凋落物对林地CO2释放通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有凋落物覆盖的林地土壤CO2释放量明显大于无凋落物覆盖的林地,其平均通量为262.86~556.55mgC·m-2·h-1,而无凋落物覆盖林地土壤CO2的平均通量为20585~39569mg·m-2·h-1。凋落物排放CO2量占林地总排放量的14%~30%,并且改变了林地CO2释放通量大小的排序。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
    肖冬梅, 王淼, 姬兰柱, 韩士杰, 王跃思
    2004, (5):  46-52. 
    摘要 ( 1441 )   PDF (633KB) ( 408 )  
    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两个样地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凋落物对林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其对全年N2O排放的平均贡献率是36.89%。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是大气N2O一个重要的源,但在极少的天气状况下也能吸收大气中的N2O,而起着汇的作用。其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是-41.48~291.84μgN2O·m-2·h-1,平均通量是68.7μgN2O·m-2·h-1,高于其他类型林地的排放通量,且变动范围也较其他森林类型大。无凋落物林地土壤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是-23.24~93.75μgN2O·m-2·h-1,平均通量为33.79μgN2O·m-2·h-1。两个样地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夏季N2O的排放通量最高,春季次之,秋冬两季较低且趋于平稳。昼夜变化趋势也相似:N2O排放通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18:00,最小值都出现在12:00和14:00。研究还表明,林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和地下5cm温度的相关性较好,无凋落物的样地N2O的排放通量仅与地下5cm温度的相关性较好。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欧伟, 李琪,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4, (5):  53-56. 
    摘要 ( 1446 )   PDF (224KB) ( 299 )  
    在下辽河平原单季稻地区研究了常规浅湿干灌溉(CK)、浅湿干灌溉薄膜阻渗(IC)、湿润灌溉薄膜阻渗(MC)、淹水灌溉薄膜阻渗(FC)4种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土壤线虫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耙耕前,CK、FC处理食细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MC、IC处理;薄膜阻渗在黄熟期显著降低了土壤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在耙耕前显著降低了食真菌线虫数量。潮棕壤稻田食真菌线虫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数量较低。在耙耕前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显著低于对照。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对食细菌线虫数量、食真菌线虫数量、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没有影响。土壤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数量与土壤微生物量C、N没有达到显著相关。
    七种蒿属植物种子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李雪华, 刘志民, 蒋德明, 李晓兰, 阎巧玲
    2004, (5):  57-60. 
    摘要 ( 4178 )   PDF (370KB) ( 525 )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7种蒿属植物种子(差巴嘎蒿、乌丹蒿、万年蒿、大籽蒿、黄蒿、野艾蒿和冷蒿)进行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沙生先锋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种子重量较大、形状扁平,这些特征是植物对流沙环境进化的适应机制之一。黄蒿种子小且呈圆形,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因此黄蒿抗干扰能力较强。7种蒿属植物有3种萌发格局:大籽蒿、万年蒿、差巴嘎蒿和冷蒿的萌发前期快,后期平缓;野艾蒿和黄蒿整个萌发过程平缓;乌丹蒿早期和后期萌发平缓,中间快。乌丹蒿推迟萌发高峰是它比差巴嘎蒿更适应流沙环境的机制之一。从种子萌发格局分析,黄蒿种子具有生理后熟或休眠机制,大籽蒿种子萌发是典型的机会主义。黄蒿、野艾蒿和冷蒿种子具有风险分摊的萌发机制。种子重量和形状与发芽率之间无相关性,重量和形状则显著相关。
    石油污灌土壤污染物的残留与生态毒理
    宋玉芳, 周启星, 宋雪英, 张薇
    2004, (5):  61-66. 
    摘要 ( 1520 )   PDF (588KB) ( 465 )  
    土壤样品采自沈阳东部石油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进行了污染物(Cd、矿物油)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矿物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生态毒性试验分别参照国际标准组织(ISO)和OECD指南,进行了植物毒性试验和蚯蚓毒性试验。植物试验以小麦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试验周期50h,蚯蚓毒性试验以蚯蚓死亡率和体重增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试验周期28d。结果表明,所有土壤均有矿物油积累,含量为66.22~1391.14mg·kg-1,重金属Cd略高于土壤背景值,含量为0.06~0.37mg·kg-1。然而,土壤对高等植物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刺激效应,对蚯蚓有急性致死及慢性亚致死效应。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8.61%~-54.65%,蚯蚓28d死亡率最大值为10%。蚯蚓14d和28d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5.13%~-28.05%和-31.78%~80.8%。研究表明,长期石油污水灌溉土壤中矿物油的低积累和较明显的生态毒性。
    大气CO2浓度增高对麦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岳进, 史奕, 黄国宏, 李杨, 朱建国
    2004, (5):  67-70. 
    摘要 ( 1421 )   PDF (524KB) ( 505 )  
    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是土壤中与氮转化有关的微生物菌群,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对它们的数量产生影响。位于中国无锡的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FACE平台2001年6月开始运行。本试验在2003年小麦生长季研究了土壤(0~5cm和5~10cm土层)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的变化。试验采用最大可能法(MPN)计这两种微生物菌群的数量。结果表明,0~5cm土层硝化菌数拔节期和成熟期FACE低于对照,而孕穗期FACE高于对照,5~10cm土层硝化菌数越冬期与成熟期FACE低于对照,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得麦田土壤硝化细菌数目减少。0~5cm土层各个生长期反硝化菌数FACE与对照均没有明显差异,5~10cm土层反硝化菌数拔节期FACE低于对照,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反硝化菌的影响不大。
    施肥对土壤潜在养分(磷和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宇万太,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沈善敏
    2004, (5):  71-76. 
    摘要 ( 1456 )   PDF (283KB) ( 371 )  
    通过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辽河平原土壤磷钾的自然释放速度和不同施肥制度下的肥料效应以及建立宏大养分库的过程。结果表明,N、P肥在下辽河平原对玉米具有极好的增产作用,但K肥对玉米暂时不表现增产效果;对大豆而言,P、K肥效果均很明显。不同施肥处理作物吸收养分之间的差异与产量之间的差异相似,但其幅度不同,前者明显大于后者,表明籽实产量的增长与养分消耗不是等比例的。豆茬土壤的供P状况要优于玉米茬;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残留肥料P、K进入速效养分库的量减少,不同元素其表现也不同。
    兴安落叶松老头林对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
    徐崇刚, 胡远满,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2004, (5):  77-83. 
    摘要 ( 1637 )   PDF (719KB) ( 348 )  
    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以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为研究区,研究对老头林进行采伐和不进行采伐预案下的森林景观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对老头林不进行采伐预案下,各物种的过熟林分布面积要高于进行采伐预案下的分布面积。老头林的存在能使森林景观组分和格局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对采伐等干扰具有更大的抗性。因此,保护老头林对于大兴安岭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
    赵晓松,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韩士杰
    2004, (5):  84-88,115. 
    摘要 ( 1635 )   PDF (1210KB) ( 463 )  
    根据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气象观测塔上16个月的风速、温度、湿度及气压的连续观测资料,根据中性层结条件下风速随高度的对数变化规律,利用廓线法中的牛顿迭代法计算了该森林的零平面位移d和粗糙度z0,结果表明,d和z0均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d较大,z0较小,而非生长季恰好相反,标准化的零平面位移d/h和粗糙度z0/h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平均分别为0.867,0.764和4.47×10-2,3.59×10-2。与叶面积指数对比分析发现,d/h和z0/h与叶面积指数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关系。敏感性分析表明,牛顿迭代法求d和z0对风速的精度要求较高,需要精度高的仪器和长期的数据积累。
    施肥对油松刺槐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种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2004, (5):  89-92. 
    摘要 ( 1528 )   PDF (230KB) ( 376 )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尿素、磷酸铵及复合肥处理对油松刺槐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种群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肥和尿素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生长季平均增加了42.1%和18.4%。复合肥有利于提高固氮菌和钾细菌数量,磷酸铵促进了磷细菌数量的增长。施肥处理增强了土壤酶活性,且季节变化明显。
    水分胁迫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肖冬梅, 王淼, 姬兰柱
    2004, (5):  93-97. 
    摘要 ( 1659 )   PDF (559KB) ( 393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和椴树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对照)、65%~85%(MW)、45%~65%(LW)。对不同树种在不同处理下的生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对供试树种的单叶面积、单叶干重、叶片数量、茎干重、根长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但各个树种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度水分胁迫下,红松和水曲柳在总生物量降低的同时增加了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值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9.31%和23.91%。而胡桃楸和椴树的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42.32%和7.92%。在重度水分胁迫条件下,供试树种中只有红松的的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7.5%,水曲柳、胡桃楸和椴树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在供试树种中,红松对土壤水分胁迫的适应性最强,水曲柳仅对中度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而胡桃楸和椴树均不适宜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
    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
    李秀芬, 贾燕, 黄元才, 臧鑫
    2004, (5):  98-100. 
    摘要 ( 1687 )   PDF (467KB) ( 420 )  
    研究了不同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栽期推迟,水稻产量有所降低。每穗成粒数减少是推迟播栽期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的下降和成穗数的降低。针对目前的生产实际,提出了一些应对播栽期推迟的技术措施。
    非线性状态方程模拟异龄林径阶动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例
    王飞, 代力民, 邵国凡, 谷会岩, 惠淑荣, 熊晓波, 王惠
    2004, (5):  101-105. 
    摘要 ( 1520 )   PDF (1422KB) ( 511 )  
    以矩阵模型为基础,利用林分直径生长、进界生长和枯损的资料,用非线性动态模型模拟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动态生长,并预测短期内在不同的采伐强度下林分的径阶变化,分析不同采伐强度对年生长量、年收获量和恢复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线性动态模型在模拟林分生长上具有结构严谨和精度高的优点。将模型推广到采伐林分中,为科学地经营阔叶红松林,制定合理的采伐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辽东天然次生林中五种阔叶树生理特征比较研究
    张放, 胡万良, 孔祥文
    2004, (5):  106-110. 
    摘要 ( 1410 )   PDF (433KB) ( 370 )  
    对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中5种主要阔叶树幼树(2年生),进行人工控制光照强度模拟试验,研究其主要生理特性。结果表明,5种阔叶树在极弱光照条件下(透光10%)光合作用弱,最大净光合速率在4~6μmolCO2·m-2·s-1,不同树种间差异不大;随着光环境的改变,光合作用加强,树种间差异较大,紫椴、水曲柳、花曲柳光合速率提高缓慢,黄菠萝、蒙古栎光合速率提高迅速;紫椴、水曲柳、花曲柳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均较低,能利用较弱的光进行物质积累;黄菠萝、蒙古栎的光饱和点高,光合作用潜力大,能充分利用林内较大的光斑;光照环境的改变,幼树干物质积累发生变化。椴树、水曲柳、花曲柳全光区生物量是弱光区(透光10%)的2.91~5.44倍,黄菠萝、蒙古栎全光区生物量是弱光区(透光10%)的16.62~19.42倍。
    UV-B辐射和Hg2+复合处理对黑小麦生理代谢和生长的影响
    杜英君, 史奕, 刘振伟
    2004, (5):  111-115. 
    摘要 ( 1465 )   PDF (302KB) ( 271 )  
    在室内,用1.35w·m-2剂量的UVB和1.29mmol·L-1浓度的Hg2+对黑小麦幼苗进行复合处理。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下降,SOD活性下降不明鲜;根系TTC还原能力下降;而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El)、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增加;处理12天后植株高和鲜重下降。MDA和H2O2含量指标,UVB+Hg2+的复合处理大于Hg2+的单独处理。
    受干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分组成及冠层结构特征
    陈高, 代力民, 周莉
    2004, (5):  116-120. 
    摘要 ( 1590 )   PDF (523KB) ( 433 )  
    通过样地调查对不同干扰方式产生的过伐天然林、次生白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等群落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和分类探讨,并选取了林窗片断和叶面积指数两个能表示群落冠层结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窗片断值分别为:原始阔叶红松林0.194、原始阔叶类0.185、结构转换型0.315、结构保留型0.363、结构破坏型0.235、严重干扰类型0.550、次生白桦林0.213和人工落叶松林0.227;叶面积指数分别为:原始阔叶红松林1.766、原始阔叶类1.680、结构转换型1.250、结构保留型1.028、结构破坏型1.550、严重干扰类型0.635、次生白桦林1.731和人工落叶松林1.473。
    湖南省长江防护林生态防护功能研究
    何友军, 陈晓萍, 叶小施, 田育新, 李锡泉
    2004, (5):  121-125. 
    摘要 ( 1497 )   PDF (241KB) ( 436 )  
    通过对湘中丘陵区和湘西北山区长江防护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分析了湖南省长江防护林主要类型林分生态防护功能及其生态效益。定位研究以荒山为对照,结果表明,有林地坡面年产流量明显降低,在湘中丘陵地区降低3.3%~17.16%,在湘西北山区降低8.01%~17.42%。更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在湘中丘陵区和湘西北山区,有林地比荒山的土壤涵水量分别高47.1%~119.6%和43.0%~108.7%,有林地比荒山的土壤渗透率分别高90.9%~131.8%和295.6%~456.54%,而有林地坡面产沙量也明显低于荒山,为荒山的15.3%~35.7%。在各类型林分中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混交林其坡面产流量、产沙量以及输沙率均明显低于其它纯林林地,其林地涵水量和土壤渗透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林分。可见在长江防护林中混交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明显优于纯林。通过估算,湖南省长江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每年为35.01亿元
    博士论坛
    森林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循环
    陈伏生, 曾德慧, 何兴元
    2004, (5):  126-133. 
    摘要 ( 4166 )   PDF (1024KB) ( 856 )  
    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的研究历程和现状;介绍了凋落物的归还、施肥、大气沉降、自生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吸收、NH3的挥发、NO3-淋溶等土壤氮素输入、转化和输出的途径和过程;最后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4个方面归纳了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的发展趋势。
    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与引种栽培
    康宏樟, 朱教君, 李智辉, 许美玲
    2004, (5):  134-139. 
    摘要 ( 1454 )   PDF (640KB) ( 530 )  
    樟子松以其抗寒、抗旱和较速生等优良特性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风沙区防护林和用材林造林的主要树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樟子松人工造林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因此,探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产生衰退的原因,并更好地经营管理该树种人工林,对我国北方防护林/人工林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樟子松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详述了樟子松在我国的天然分布概况,对沙地樟子松在引种栽培方面,即沙地樟子松的种源区划、种子品质的比较、种子的遗传特性及适应性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在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对今后该树种沙地人工林经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Landscape Ecology》杂志看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动向
    冷文芳, 肖笃宁, 李月辉, 胡远满, 贺红士
    2004, (5):  140-144. 
    摘要 ( 1575 )   PDF (503KB) ( 412 )  
    《LandscapeEcology》是刊载景观生态学文章的重要期刊。本文以该期刊为研究对象,总结自1987年创刊以来所刊载的572篇文章的关键词所体现出的景观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理论-原理、研究方法、实际应用)、研究内容(景观格局、景观过程、景观变化)和研究对象(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的发展历程,并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时段归类和统计分析,提炼出各时段的研究热点并分析未来景观生态学热点发展方向。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有关淋洗剂的研究进展
    可欣, 李培军, 巩宗强, 尹炜, 苏丹
    2004, (5):  145-149. 
    摘要 ( 1982 )   PDF (469KB) ( 1242 )  
    淋洗法是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是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一种补充,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化成为可能。淋洗法就是使用淋洗剂来清洗土壤,使土壤中污染物随淋洗液流出,然后对淋洗液及土壤进行后续处理,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而淋洗剂的选择是影响这一技术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目前淋洗剂的应用情况,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探讨了天然有机酸、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对环境影响小的淋洗液的应用前景。并根据“以废治污”的指导思想提出并分析了以柠檬酸废水和味精废水作为淋洗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刘宛, 李培军, 周启星, 孙铁珩
    2004, (5):  150-155. 
    摘要 ( 1369 )   PDF (644KB) ( 568 )  
    生物标记物是指示环境中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利用生物标记物进行污染土壤的检测和定量分析是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一些典型的、指示土壤污染的几类生物标记物(如细胞色素P450 加氧酶系统、细胞抗氧化酶及DNA指纹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生物标记物在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及其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
    农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郑立臣, 宇万太, 马强, 王永宝
    2004, (5):  156-161. 
    摘要 ( 1414 )   PDF (626KB) ( 865 )  
    农田土壤肥力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对其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显得非常困难,为了在对农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性,减少人为因素,人们更多地采用一些数学方法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进行数值化综合评价。本文就目前流行的有关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对其取样技术、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的选择以及数值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随着GPS、GIS技术的发展,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会日臻完善,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专论与综述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刘常富
    2004, (5):  162-174. 
    摘要 ( 5000 )   PDF (1457KB) ( 542 )  
    根据多次对长白山植被调查和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和演替规律,详细描述了长白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分布规律,探讨了长白山植被演替与火山爆发的关系。提出长白山植被垂直分布基带应是红白松阔叶混交林,也是长白山地带性植被类型。但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削弱了地带性表现,形成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耕地。据此不应该认为,人类能消灭客观自然规律的植被分布的地带性,为了恢复地带性植被和定向改造自然,应引进地带性树种,营造结构合理、种类多样和稳定性强的森林群落。
    城市森林分类探讨
    何兴元, 刘常富, 陈玮, 关正君, 赵桂玲
    2004, (5):  175-178,185. 
    摘要 ( 1441 )   PDF (396KB) ( 572 )  
    介绍了城市森林的含义,城市森林的分类现状,阐明城市森林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森林分类的原则和依据,确定了城市森林的4级分类单位:城市森林类、城市森林亚类、城市森林组和城市森林型,最终将城市森林分为附属庭院林、道路林、风景游憩林、生态公益林和生产经营林5个城市森林类,共16个城市森林亚类。并就有关城市森林分类提出几点建议。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管理——科尔沁沙地生态考察报告
    蒋德明, 刘志民, 寇振武, 阿拉木萨, 李荣平
    2004, (5):  179-185. 
    摘要 ( 1325 )   PDF (550KB) ( 385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8月联合对科尔沁沙地进行了生态科学考察。草地退化仍呈加剧态势。大面积开垦荒地造成科尔沁草地退化和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尔沁水资源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呈现明显减少趋势、主要河流供水量减少、沙地内部水体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科尔沁沙地的沙地面积在近些年呈减小的趋势,人工植被恢复力度日益加大效果显著但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沙丘面积还很大,且未治沙丘的治理难度相对更大。
    苜蓿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李玉占, 梁文举, 姜勇
    2004, (5):  186-191. 
    摘要 ( 1389 )   PDF (680KB) ( 407 )  
    苜蓿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多重生态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苜蓿在第2~4年后产量逐渐下降,而且种过苜蓿的土壤,间隔较短时间再种苜蓿,很难建植成功。许多研究表明,苜蓿体内含有的一些水溶性化学物质不仅能够对其产生自毒作用,而且也能对其他植物具有化感作用。本文综述了苜蓿化感作用研究进展,包括苜蓿中主要的化感物质、影响苜蓿化感作用的因素、苜蓿化感作用的应用三个方面。同时就苜蓿化感作用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一些看法和展望。
    设施土壤生态环境特点与调控
    李东坡, 武志杰, 梁成华, 陈利军
    2004, (5):  192-197. 
    摘要 ( 1568 )   PDF (623KB) ( 544 )  
    论述了设施土壤生态环境的特性主要是土壤养分富集,土壤板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和连作障碍严重;土壤产生有害气体;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很大。这些特点主要是盲目大量施肥,土壤长期连续利用,土壤环境密闭,单一化栽培,用肥种类不合理及某些化学物质积累造成的。利用生物、农业耕作、地上环境和工程措施调控相结合,是调控设施土壤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土壤生物学的应用将是改善设施土壤生态环境新的研究方向。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
    梁战备, 史奕, 岳进
    2004, (5):  198-205. 
    摘要 ( 1469 )   PDF (845KB) ( 930 )  
    甲烷氧化菌以甲烷为其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在全球大气甲烷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还可以降解卤代化合物,在污染治理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本文从甲烷氧化菌的分类出发,对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甲烷氧化菌的生理、生态分布及检测方法、甲烷氧化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潜在应用等作一综述,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面。
    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例
    熊晓波, 代力民, 邵国凡, 谷会岩, 王飞
    2004, (5):  206-211. 
    摘要 ( 1532 )   PDF (447KB) ( 244 )  
    能值分析法用于衡量人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一种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能值分析这种定量化分析技术,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资源的能值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之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延边地区的电力利用占总能值使用量的78.47%,分别为美国和日本的39%和33.19%;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9.45,表明该地区处于不发达状态。与此同时延边自治州的环境负荷率仅为0.627,丰富的资源与较小的环境压力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对延边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树木外生菌根菌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许美玲, 朱教君, 孙军德, 康宏樟, 徐慧, 张惠文
    2004, (5):  212-217. 
    摘要 ( 1376 )   PDF (652KB) ( 508 )  
    土壤、气候和立地因子等环境因子影响树木外生菌根菌的种类及数量。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外生菌根菌与土壤、季节气候及立地因子等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外生菌根菌的影响,揭示了外生菌根菌研究中所关注的环境因子问题。同时,提出了外生菌根菌与环境因子关系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旨在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改造等提供科学依据。
    东北地区药用苔藓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吴玉环, 杨海英, 罗昊, 高谦
    2004, (5):  218-223. 
    摘要 ( 1507 )   PDF (277KB) ( 364 )  
    东北地区苔藓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蕴藏量大,本文共记述了46种药用苔藓植物,包括6种苔类和40种藓类,并对其生境、地理分布、药用功效等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东北地区药用苔藓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而现有应用较为原始,应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简报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初步研究
    赵琼, 曾德慧, 陈伏生, 陈广生, 于占源, 冀晓燕
    2004, (5):  224-227. 
    摘要 ( 1433 )   PDF (231KB) ( 284 )  
    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不同层次中的全磷、速效磷,各级无机磷、有机磷的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都很低(全磷约为0.05~0.18mg·g-1,表层土壤速效磷为1.50~2.24mg·kg-1),处于我国土壤磷含量的最低水平,且速效磷不到全磷的0.5%,有机磷占全磷的40%~80%,非蓄闭态无机磷以Ca-P为主,在各土层中均为Ca-P>Fe-P>Al-P。表层土壤中各种形态磷含量都显著高于下面三层,是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最活跃的区域,并且存在磷酸盐沿着土壤剖面的淋溶。速效磷含量与有机磷、Fe-P、Al-P显著相关。不同密度和林龄的磷素状况无显著差异。可见,影响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因素很复杂,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不同形态无机磷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整个系统的磷素循环起主要作用,Fe-P、Al-P可能是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速效磷的主要来源,而有机磷则是重要的潜在有效磷源。
    施用有机肥对棕壤和草甸土固钾作用的影响研究
    杨春璐, 梁成华, 孙铁珩, 陈新之, 杜立宇
    2004, (5):  228-231. 
    摘要 ( 1592 )   PDF (205KB) ( 207 )  
    通过室内恒湿和干湿交替培养试验,研究了沈阳地区耕地棕壤和草甸土的固钾特征,及其施用有机肥后对土壤固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土壤处于田间持水量的恒湿条件下,两种土壤对外源钾都能够产生快速固定作用,经过1d培养土壤的固钾作用就可以达到平衡,但干湿交替培养可以提高土壤固钾量26.80%~33.27%;土壤施用有机肥后,在恒湿和干湿交替培养条件下均可以降低土壤的固钾强度,其中,施用有机肥6%处理的恒湿培养15d后,棕壤和草甸土的固钾量分别降低了25.71%和36.6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N2O排放及总量初步估算
    张秀君, 徐慧, 陈冠雄
    2004, (5):  232-235. 
    摘要 ( 1390 )   PDF (587KB) ( 353 )  
    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N2O的部分来源尚不清楚。以往国内外对森林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的测定中,只测土壤通量而把树木排除在外。如果树木在自然状态下能排放N2O,那么森林生态系统的N2O排放可能被低估。本文旨在证明自然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也是N2O的主要排放源。采用封闭罩法,在树木生长的主要季节(7~9月)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个主要树种———水曲柳、红松和椴树的连体枝叶释放N2O的速率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初步估算出森林树木N2O年排放量是土壤N2O年排放量的0.8~1.03倍,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土壤的N2O排放量。
    技术与方法
    菌根技术在沙地植被恢复中的研究
    王力华, 韩桂云, 李琳, 邓正正, 寇振武, 李颖梅, 丁建国, 任学明
    2004, (5):  236-240. 
    摘要 ( 1368 )   PDF (256KB) ( 208 )  
    库布齐沙地植被恢复中的菌根技术研究,注重于因地制宜、适菌适技。对此,利用当地A、B两种沙壤条件并对其作加入草炭和不加入草炭条件处理,选用适合当地造林树种油松、樟子松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小型造林试验,菌剂以单菌剂、组合菌剂方式实施。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单菌剂对油松幼苗作用效果为:Cr>Ra>Li>Hm。双组合菌剂Ra+Li、Hm+Li和Ra+Cr接种的幼苗对草炭的依赖性不强。选择出Cr和Ra菌根菌剂为沙地植被恢复较为适合的菌剂。油松和樟子松两树种无论施单菌剂或双组合菌剂,油松幼苗长势均优于樟子松幼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块样地菌剂处理,三合一优于二合一菌剂组合。接种菌根菌剂幼苗地上生物量高于施入复混肥的幼苗。不同样地菌剂处理的幼苗成活率在个别菌剂组合中低于复混肥。因个别菌剂培养周期不足而致使其菌丝体与基质发酵不完全,而遇到造林基地干旱,土壤温度升高,导致基质仍再发酵、腐熟,这就使部分生长较弱的幼苗受到了伤害,因而幼苗成活率低。
    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提取方法优化处理
    吕国红, 傅星
    2004, (5):  241-244. 
    摘要 ( 1452 )   PDF (520KB) ( 651 )  
    溶剂提取法是提取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常用方法,然而,在不同提取条件下,提取效果并不一致。利用水、甲醇、乙醇、丙酮及它们的水溶液提取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而后用铁盐催化比色法测原花青素含量,考察了提取剂的浓度、粉碎度对提取的影响。在优化处理的基础上,获得了有效的提取条件:葡萄籽粉碎度100目,提取剂70%甲醇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