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4-12-10
    研究报告
    爆发型种群铜锤草增长的密度调节
    杨娟, 钟章成
    2004, (6):  1-5. 
    摘要 ( 1392 )   PDF (544KB) ( 479 )  
    “生态入侵”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对引种引起的生态灾难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引进种铜锤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从形态及数量动态、产量等方面考察铜锤草种群调控特点。研究表明,铜锤草种群的密度制约主要有以下特点:①铜锤草单株构件具有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调节自身数量和生物量的能力,以叶构件的数量和生物量对密度的反应最灵敏。②密度对种群数量动态的调节表现在个体和构件两个水平。铜锤草种群叶构件调节表现出各密度种群单株叶密度有如下趋势:低密度种群>中等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而个体数量调节仅出现在高密种群。③密度对单株生物量和小鳞茎产量影响极显著;单株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基本符合-3/2幂定律,小鳞茎产量与种群密度也表现出近似的幂函数关系。
    西安黄土区土壤碳释放的初步研究
    张晓龙, 马润花, 赵景波, 李培英
    2004, (6):  6-10. 
    摘要 ( 1320 )   PDF (247KB) ( 232 )  
    1999年9月~2001年9月的观测资料显示,西安黄土区土壤CO2释放表现为白昼释放量低于夜间。土壤CO2释放量日变化从当日清晨至次日晨,呈现由高变低再变高的规律。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与温度的变化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西安黄土区土壤CO2释放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日释放量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不同覆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有差异,一般说来,裸地有较高的释放量。实验表明,CO2释放量对土质变化敏感,致密的土壤,释放量小。
    武汉和天津园林植物叶片热值比较研究
    徐永荣, 冯宗炜, 朱敬恩
    2004, (6):  11-14. 
    摘要 ( 1378 )   PDF (454KB) ( 505 )  
    对天津和武汉两地一些园林植物叶片的春季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在武汉还是天津,所测园林植物的干重热值均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的递减趋势,灰分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即草本>灌木>乔木,去灰分热值在武汉与干重热值的趋势一致,但在天津却是乔木>草本>灌木。同一类型的植物干重热值都是低纬度的武汉高于高纬度的天津,灰分含量相反:天津高于武汉;乔木和灌木的去灰分热值也是武汉高于天津,草本植物例外。两地共有的7种植物平均值相比,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是武汉>天津,同一植物种相比,7种植物中,有5种植物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的地区差异与平均值一致,即武汉>天津,只有刺槐和白三叶例外。
    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氮的分配、循环及其净化效应
    陈桂葵, 陈桂珠
    2004, (6):  15-18. 
    摘要 ( 1279 )   PDF (365KB) ( 485 )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的人工配置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用海水作对照,持续1年。研究营养污染物氮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随污水处理浓度的升高,被更换的潮汐水中的含氮量和土壤含氮量都有较大提高;植物体各部分含氮量的高低顺序排列为叶>茎>根;各处理组植物中氮元素的周转期依次为4.81年、5.81年、4.58年和5.86年;模拟系统对污水中氮的净化效果显著。
    四川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胥晓
    2004, (6):  19-24. 
    摘要 ( 1422 )   PDF (565KB) ( 632 )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IS)技术,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并结合海拔因素,模拟了四川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未来气候5种水热条件下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前四川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从总体上沿东南向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二者曲线比较近似。与可能蒸散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海拔关系比较复杂。在盆地内,NPP值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在盆地向高原过渡地区和高山高原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可能蒸散率的大小。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四川省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沿东南至西北方向发生面积和值的推移。当温度升高2.5℃,降水量增加10%时,四川省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13.76%,随着降水量增加到20%,其值将进一步升高,达到10.922TDM·hm-2·年-1。当温度升高4℃,降水量增加10%时,四川省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18.29%,随着降水量减少到P-10%时,其值将逐渐减少到9.530TDM·hm-2·年-1
    土壤-牧草氮素供需状况变化对高寒草甸植被演替与草地退化的影响
    曹广民, 吴琴, 李东, 胡启武, 李月梅, 王溪
    2004, (6):  25-28. 
    摘要 ( 1456 )   PDF (401KB) ( 329 )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选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草甸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壤氮素矿化补给能力、牧草对氮素的需求量的研究,探讨土壤牧草氮素供需状况变化对高寒草甸植被演替与草地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季5~8月,高寒草甸土壤的氮素矿化补给量为15.86g·m-2,而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重,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群由禾草演替为禾草+苔草+嵩草、嵩草至杂类草,其牧草生长需要的总氮量分别为22.86、24.87、37.3、14.96g·m-2,只有在杂类草草甸阶段,其牧草生长对氮素的需求才与其土壤氮素供求相适配,可见养分是高寒草甸植被演替与草场退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
    退耕政策下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董有福, 赵永华, 全志杰
    2004, (6):  29-32. 
    摘要 ( 1416 )   PDF (213KB) ( 254 )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对陕北纸坊沟流域20世纪末景观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该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以草地和林地为主体的景观格局,景观结构趋于简化,斑块复杂性和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景观要素的空间联系得以加强,总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氮硅肥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郭彬, 娄运生, 梁永超, 张杰, 华海霞, 奚云龙
    2004, (6):  33-36. 
    摘要 ( 1443 )   PDF (623KB) ( 542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硅肥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硅肥单施都能促进水稻生长及对养分的吸收,氮肥效果好于硅肥。氮硅肥配施下,水稻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水稻产量以及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硅养分含量增幅均高于氮肥和硅肥单施。随施硅量增加,氮/硅比率后期有明显下降趋势。氮硅配施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含量和有效硅含量、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而对速效磷、pH、有机质及全氮无明显影响。
    西庄河山地流域水资源供需动态初步研究
    马杏, 李镜宏, 许建初
    2004, (6):  37-41. 
    摘要 ( 1431 )   PDF (259KB) ( 329 )  
    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位于怒江流域的西庄河是典型山地小流域,山地流域内常常是潜在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现实的水资源却严重缺乏,流域内许多村社都面临农业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紧缺的问题。以西庄河流域为例,通过定量监测研究山地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供需现状参与式评估探讨山地流域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影响哈密地区蝗虫大发生的气象因子研究
    杨莲梅, 王建中
    2004, (6):  42-46. 
    摘要 ( 1469 )   PDF (235KB) ( 444 )  
    蝗虫是新疆农牧业生产的严重害虫之一,蝗虫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一年秋季到当年夏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且5~8月气温具有周期性的变化,有利于蝗虫大范围发生,当5~8月气温偏高的情况下,在新疆干旱地区某段时间适度的降水偏多,期间交替某段时间暖干,对蝗虫灾害的发生影响不大,冬季气候条件对蝗虫发生程度影响较小。建立草原蝗虫灾情监测预测系统,及时了解气候和蝗虫生长情况,在现有的防御体系下有目的进行防治,是控制蝗害、保护草原的根本方法之一。
    麦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时序动态
    高书晶, 庞保平, 于洋, 路慧
    2004, (6):  47-50. 
    摘要 ( 1410 )   PDF (327KB) ( 484 )  
    采用目测法和网捕法,通过对小麦整个生长季节内昆虫群落的系统调查,共查得昆虫11目23科36种,其中捕食性昆虫有4目5科12种、寄生性昆虫有2目3科4种、植食性昆虫有5目12科15种、粪食性等其他类昆虫有1目3科5种。在捕食性天敌昆虫中,瓢虫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其次为草蛉和食蚜蝇;在寄生性天敌昆虫中,蚜茧蜂为优势种,其次为寄蝇;在植食性昆虫中,麦长管蚜为绝对的优势种,其次为赤须盲蝽、灰飞虱和麦蓟马。天敌昆虫对害虫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不能有效地控制麦长管蚜的发生与危害。依据昆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结合小麦生育期,采用最优分割法将麦田昆虫群落动态划分为5个阶段,并指出不同阶段昆虫群落特点及相应的害虫防治策略。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
    魏辉, 尤民生, 王前梁, 侯有明, 林泽燕
    2004, (6):  51-54. 
    摘要 ( 1443 )   PDF (442KB) ( 367 )  
    分别用3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处理的叶片饲养小菜蛾幼虫,研究非嗜食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研究表明,茶枯(Camellia oleifera)、番石榴(Psidium guajava)、飞扬草(Euphorbia hirta)、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薄荷(Mentha haplocalyx)、蓖麻(Ricinus communis)、假连翘(Duranta repens)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化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DMRT),化蛹率都低于30.00%;从蛹重来看,经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芒果(Mangifera indic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的乙醇提取物处理,小菜蛾蛹重显著减轻(P<001,DMRT),蛹重(10只蛹)都低于0.0300g。
    池养大口胭脂鱼鱼种的食性
    李宽意, 刘正文, 王春忠
    2004, (6):  55-58. 
    摘要 ( 1603 )   PDF (217KB) ( 256 )  
    池养大口胭脂鱼鱼种的食性研究表明,大口胭脂鱼鱼种为浮游动物尺寸选择性鱼类,其选食行为主要受鱼体及水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影响,与浮游动物的种类、逃跑能力、运动方式等关系不明显。并初步探讨了3种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大口胭脂鱼、鲢、鳙)的食物关系。
    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
    章家恩, 骆世明
    2004, (6):  59-62. 
    摘要 ( 1294 )   PDF (398KB) ( 568 )  
    对生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安全是指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及其生物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等在数量、质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上的一种和谐、健康、稳定的状态和水平。农业生态安全包括农业环境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农业生物安全和农业产品安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对策,包括:①加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发展生态产业;②加强对现有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培育与可持续利用;③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保障生物安全;④加强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建设;⑤加强农业生态安全监测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
    集合种群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鲁庆彬, 王小明, 丁由中
    2004, (6):  63-70. 
    摘要 ( 1362 )   PDF (966KB) ( 492 )  
    环境问题的改善是生态与环境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遭到极大的破坏,最明显的表现是生境破碎和栖息地丧失。本文探讨了集合种群理论的形成与成因,概述了该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前景。在集合种群理论应用于生态恢复实践的论述中,阐述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包括集合种群平衡观、最小可存活集合种群、最适斑块密度以及高质量生境斑块等,以求在人们设计物种保护和恢复对策时,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S技术在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肖荣波, 周志翔, 王鹏程, 叶贞清, 郭尔祥, 冀广超
    2004, (6):  71-76. 
    摘要 ( 1456 )   PDF (683KB) ( 873 )  
    介绍了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遥感特点,并论述了3S技术在城市绿地覆盖清查、绿地三维量估测、绿地生态质量监测、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适宜度评价和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展望。
    博士论坛
    森林凋落物分解重要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李志安, 邹碧, 丁永祯, 曹裕松
    2004, (6):  77-83. 
    摘要 ( 2020 )   PDF (807KB) ( 373 )  
    当前,森林凋落物分解被放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背景下进行研究,认识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对理解地表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伴随有养分含量的变化,低品质凋落物在分解前期(可达2~3年)会从环境中固定养分,特别是氮磷养分,而在后期则会释放出养分。凋落物本身的养分含量是影响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高养分含量的凋落物分解快些,阔叶凋落物比针叶凋落物分解快些。有资料显示,在总分解率为29.4%的构成中,理化因素、微生物因素与土壤动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分别为7.2%、8.0%和14.2%。不同类型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类群也不同,它也是造成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的关键因素,通常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微节肢动物出现。CO2浓度升高将造成植物有机质含碳量与其它养分的比值升高,形成低品质的凋落物,从而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一般认为,全球CO2浓度升高会加强土壤作为碳汇的功能。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2004, (6):  84-88. 
    摘要 ( 1385 )   PDF (434KB) ( 589 )  
    本文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重建实践方面的进展,从科学研究动态和生态环境退化以及恢复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论述了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的若干核心:植被过程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景观过程研究、西南岩溶山地区域环境评估、预测与生态恢复研究。
    性畸变对腹足类生殖和种群的影响
    施华宏, 于秀娟, 朱四喜, 黄长江
    2004, (6):  89-93. 
    摘要 ( 1351 )   PDF (669KB) ( 312 )  
    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三丁基锡能引起腹足类产生性畸变现象。在性畸变过程中,雌性个体会由于生殖孔口被前列腺取代或被输精管阻塞、贮精囊或卵囊腺开裂、卵囊腺内部被阻塞以及卵巢转化为精巢等多种原因而丧失生殖能力,甚至死亡。并由此引起雌、雄性比和幼、成年个体比的降低,导致种群衰退。有浮游幼体的种类可以通过外来种群的成功迁入使种群得以维持,而无浮游幼体的种类,由于幼体迁移能力差而最终导致种群的区域性灭绝。性畸变这种典型的功能效应对其他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生态效应研究有启示作用。
    专论与综述
    弃耕演替与恢复生态学
    朱桂林, 山仑, 刘国彬
    2004, (6):  94-96. 
    摘要 ( 1239 )   PDF (374KB) ( 519 )  
    弃耕演替是一种重要的演替模式,可以为生态恢复规划提供指导。弃耕演替为进展演替,但要恢复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可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由演替本身的规律决定的。适当的人为干预可能会改变这种状况,并使演替进程大大缩短。对弃耕演替的研究是恢复生态学兴起的原始策动力,恢复生态学是在对弃耕演替的研究中形成并获得发展的。弃耕演替研究隶属于恢复生态学,是恢复生态学涵盖的一个重要领域。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途径——流域管理
    李婉晖, 潘文斌, 邓红兵
    2004, (6):  97-101. 
    摘要 ( 1356 )   PDF (499KB) ( 571 )  
    为了促进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美国率先提出了流域管理,目前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描述流域管理的萌芽、发展历程、目标、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典范———美国流域保护规划和澳大利亚全流域管理方法。我国水资源质量现状表明,我国目前水资源缺乏有效管理,流域管理尚未贯彻到水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为了完善流域管理,加强非点源污染管理、流域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完善相关法律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只有从我国流域管理现状出发,把流域管理作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主要途径,才能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关键种的研究综述
    葛宝明, 鲍毅新, 郑祥
    2004, (6):  102-106. 
    摘要 ( 1592 )   PDF (536KB) ( 656 )  
    关键种(Key species)是生态学研究,特别是生物保护学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关键种可以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优先保护的目标。但是目前的研究来看,在群落或者生态系统中确定关键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通过对有关关键种研究的回顾,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着重说明了关键种在实际研究中的实践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并且重点阐述了确定关键种的一些实验方法和定量测度方法,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扩散生态学及其意义
    肖治术, 张知彬
    2004, (6):  107-110. 
    摘要 ( 1303 )   PDF (448KB) ( 472 )  
    扩散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而扩散生态学则是生物学领域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扩散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扩散的定义、扩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生物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并阐述了研究扩散的重要意义。扩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所有生物(从微生物到脊椎动物)的生态学(如复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复杂性和稳定性)和进化(如种化)等理论问题,又涉及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有害生物(包括外来物种)的控制、流行病防范、环境保护和人口管理等应用问题。因此,研究生物的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与理论探析
    王珊琳, 丛沛桐, 王瑞兰, 金炯球, 马振兴
    2004, (6):  111-115. 
    摘要 ( 1340 )   PDF (234KB) ( 762 )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由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景观娱乐需水三部分组成的观点,从生态环境需水的时空分布、自然生态优先和可持续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动态性、可控制性和极限特性。对目前采取的各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重工业城市(抚顺)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例研究
    袁俊斌, 王恩德, 叶永恒
    2004, (6):  116-118. 
    摘要 ( 1421 )   PDF (162KB) ( 419 )  
    论证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全面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为开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以抚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的分析,探索找出了重工业城市实施清洁生产的最佳途径。
    上海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林业发展相关研究
    黄国桢, 许东新, 苏平
    2004, (6):  119-124. 
    摘要 ( 1448 )   PDF (640KB) ( 410 )  
    必须站在上海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林业发展的要求。上海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建设世界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化解生态环境压力的要求都甚不相称。上海城市林业在总量与结构上要有新的跨越,要形成以沿海防护林和部分自然保护林为生态前沿,以大型片林、廊道林带为生态腹地的基本框架。土地是上海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应通过各种途径统筹发展城市林业所需的增量林地。
    分子水平和土壤系统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进闯, 潘开文, 李富华
    2004, (6):  125-130. 
    摘要 ( 1462 )   PDF (680KB) ( 403 )  
    化感作用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除概述化感作用对于植物细胞、组织以及环境胁迫对于化感效应的影响外,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分子和土壤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化感作用的研究。在分子水平化感作用研究中,主要从化感基因的定位、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基因表达和调控以及生化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化感作用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主要对其在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方面的效应进行了评述。最后,并就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与展望。
    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关焱, 宇万太, 李建东
    2004, (6):  131-137. 
    摘要 ( 1411 )   PDF (757KB) ( 453 )  
    扼要地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库的动态与平衡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氮、磷、钾养分全量及有效量的动态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水解残渣氮及微生物体氮在土壤氮库中的动态变化;Ca2-P、Ca8-P、Al-P、Fe-P、闭蓄态磷,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及微生物体磷在土壤磷库中的动态变化;土壤碳库中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以及富里酸和胡敏酸的动态变化;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农田土壤养分库的养分循环与养分平衡。还指出了当前土壤养分库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几个热点内容。
    论生态产业链的柔性
    汪毅, 陆雍森
    2004, (6):  138-142. 
    摘要 ( 1338 )   PDF (465KB) ( 540 )  
    当前的全球经济模式忽视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人类社会为谋求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正在促进全球经济模式由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重组与转型。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在工业上的实施主要集中在生态产业链的组建上,是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料和能量高效利用的模仿,以提高产业链中物料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结合对一些初见规模的产业链的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着重论证了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的柔性问题,主要从风险的角度包括经营管理风险、维护风险和或有风险等角度探讨了产业链所承担的风险及其注意事项,以说明产业链的柔性对于产业链抵御外界变化的恢复能力是关键因素。
    水环境中腐殖质金属离子键合作用研究进展
    傅平青, 刘丛强, 吴丰昌
    2004, (6):  143-148. 
    摘要 ( 1693 )   PDF (983KB) ( 631 )  
    腐殖质(主要指腐殖酸和富里酸)普遍存在于各种水体中,它对金属离子的形态、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等地球化学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水环境中腐殖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腐殖质金属离子之间的键合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并且对各种金属离子键合到腐殖质上的现代物理化学模型,尤其对ModelⅥ及NICA-Donnan模型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述。它们在许多条件下模拟腐殖质-金属离子键合作用可以得到令人欣喜的结果。还简述了腐殖质对水环境中金属离子各种水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但是,若要更深入了解和阐述金属离子在水环境中的各种行为,还需考虑腐殖质与颗粒物质、胶体物质以及微生物等的相互作用。
    中国AM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王发园, 林先贵, 周健民
    2004, (6):  149-154. 
    摘要 ( 1775 )   PDF (620KB) ( 573 )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建立的互惠共生体,其中以丛枝菌根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AM真菌遍布各生态系统,不仅大量分布于农田和森林土壤,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多种逆境环境中。绝大多数的植物包括苔鲜、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都能被AM真菌侵染。我国的AM真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对多种生态环境中多种寄主植物根围的AM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报道了7个属的99种AM真菌。本文从物种多样性、生境多样性和寄主多样性等三个方面概括介绍了20年来我国在AM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动向。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赵同谦, 欧阳志云, 郑华, 王效科, 苗鸿
    2004, (6):  155-160. 
    摘要 ( 4176 )   PDF (508KB) ( 583 )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草地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机制,将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划分为产品提供、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其中,产品提供功能可分为畜牧业产品和植物资源产品两类,调节功能则包括气候调节、土壤C累积、水资源调节、侵蚀控制、空气质量调节、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休闲旅游;支持功能则包括固沙改土及培肥地力和生境提供。在上述服务功能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由13个功能指标组成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动物的易绝灭特征与保护优先性
    刘学聪, 李义明
    2004, (6):  161-166. 
    摘要 ( 1342 )   PDF (706KB) ( 476 )  
    各种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促使大量物种走向濒危和绝灭。物种濒危和绝灭不是随机的。具有某些特征的物种容易濒危和绝灭,即易绝灭特征。易绝灭特征包括个体大,繁殖力低,扩散能力弱,营养级高,家域大,种群小,种群波动大,分布范围窄,种群密度低,栖息地特化程度高和特殊栖息地类型等。研究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预防性(proactive)的优先保护措施。尽管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已经用于实际的物种保护中,然而由于物种的各种特征对物种濒危和绝灭的影响十分复杂,各个易绝灭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准确的研究。探讨适合不同类群和不同地区物种的易绝灭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特殊地史发育、中医药传统和边境频繁的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我国动物的濒危模式可能与国外有所不同。
    沙漠人工植被的生态学取向及其途径
    常兆丰
    2004, (6):  167-170. 
    摘要 ( 1223 )   PDF (505KB) ( 449 )  
    水是干旱沙漠植物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在干旱沙漠生境中建造人工植被的正确方向是要建造沙漠人工植被,就必须以提供额外的水资源为前提;在不能增加额外水资源的情况下不应增加沙漠人工植被;增加沙漠植被应保护现有植被和建造半人工植被为主。考察种群生态适应性的一般过程:一是目前有无这种植物的天然种群,二是历史上是否有过这种植物的种群,三是目前的生境条件是否满足这种种群或群落的需要,四是有无人工提供生态资源的可能性。封育保护和建造半人工植被是建造沙漠植被的主要途径,保护地下水资源是根本途径。
    研究简报
    宁南退耕还草区近地面湍流通量观测初报
    张晓煜, 王连喜, 袁海燕
    2004, (6):  171-173. 
    摘要 ( 1373 )   PDF (177KB) ( 239 )  
    根据2002~2003年小气候考察资料,分别分析了四季晴天条件下宁南退耕还草区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比例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地层各通量有较规则的日变化。白天,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0%以上,一般达80%~100%。只有夏季全天和秋季白天的潜热通量为正,在春季的早晨和秋季的傍晚潜热通量为负。冬春季节土壤的热量收支大于夏秋季节。
    浊漳河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刘瑞祥, 常惠丽, 任嘉红
    2004, (6):  174-177. 
    摘要 ( 1468 )   PDF (402KB) ( 413 )  
    通过对浊漳河流域1996~2000年21个监测断面的枯水期(5月)、丰水期(8月)和平水期(10月)地表水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主要污染物COD、BOD5、NH3N、NO2N和挥发酚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较为复杂,但总体表现了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总体特征。污染物沿程变化与各断面接纳不同来源的污染物有关。
    技术与方法
    济南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
    赵慧霞, 姜鲁光
    2004, (6):  178-181. 
    摘要 ( 1335 )   PDF (221KB) ( 407 )  
    城市既是区域商品、信息与技术的生产者和输出中心,又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和服务功能的净输入者和消费者。城市居民必须从城市以外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广阔土地上获取粮食、水、煤炭等自然资源,同时还依赖城市外围的生态系统提供清洁空气并消纳废物。生态分析是定量评估城市对外部生态系统占用的有效方法,本文据此判定了济南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根据估算,2001年济南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0169hm2,总生态2.715×106hm2,是济南市建成区面积的154倍。为维持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倡导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以有限的资源占用实现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生态建设与经验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固沙植被恢复重建与资源利用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李慧卿
    2004, (6):  182-185. 
    摘要 ( 1387 )   PDF (198KB) ( 352 )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干旱区的转折位置上,进一步沙质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性。就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固沙植被恢复重建以及资源利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包括人工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与配置问题、绿洲外围天然植被破坏问题以及绿洲开发规模选择对未来固沙植被的潜在影响等问题。
    生态旅游
    论浙西生态旅游线构建
    李健, 俞益武, 方躬勇, 童钗
    2004, (6):  186-190. 
    摘要 ( 1317 )   PDF (239KB) ( 423 )  
    通过对浙西地区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与市场分析,提出构建浙西生态旅游线的必要性。在构建过程中,采用三大战略:空间战略立足品牌景点,联络周边旅游线,发展资源丰富地段;形象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宣传旅游形象,立足资源特色,提出恰当的旅游形象口号;产品战略以地方特色为前提,树立产品风格,开发各类旅游产品。
    国外研究动态
    采矿业对赞比亚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Enock Sakala, 陆志波, 陆雍森
    2004, (6):  191-194. 
    摘要 ( 1876 )   PDF (623KB) ( 387 )  
    采矿业是赞比亚一类非常重要的工业,大量的开采和选矿作业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该区域内地表水、空气、土壤的污染,并对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本文主要分析铜矿开采业对赞比亚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可以保持当地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