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5-09-10
    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红松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闫海冰, 郝占庆, 杨秀清, 杨清培
    2005, (9):  985-988. 
    摘要 ( 1390 )   PDF (464KB) ( 309 )  
    利用黑龙江省1949~1998年的调查数据和1949、1986年的两期1:2500000森林资源分布图,从资源统计和景观格局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红松林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上看,黑龙江省红松林的面积和蓄积急剧减少,占全省森林资源的比例不断降低,林龄结构趋于不合理;从景观格局来看,1949年和1986年两期景观相比,红松林面积急剧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密度加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总边缘长度减小,边缘密度增大,呈严重的破碎化,大部分红松林景观转变为阔叶混交林和非林地。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研究
    江红, 蔡永立, 李恺, 王红, 王亮
    2005, (9):  989-993. 
    摘要 ( 1459 )   PDF (355KB) ( 315 )  
    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随机选择10株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大树,每株选择冠层向阳枝条2枝,取其所有成熟叶片(2332片)对昆虫取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多样,计有15种,但出现频度有很大不同;顶食状和缘食状的频度分别在30%以上;切叶状、连续小孔状和大孔状的频度在10%~30%;小孔状、阴面食状、叶中脉、泡状的频度在6.4%~1.5%;其余6种类型的频度<1%。对叶片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取食面积和频度,顶食状等3种类型频度高、取食面积大,对叶片的危害重;而阴面食状等11种类型取食面积较小,频度低,对叶片的危害较小;连续小孔状尽管取食频度高,但取食面积小,对叶片的危害也小。连续小孔状和切叶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连续小孔食状与阴面食状之间,切叶状、连续小孔食状与小孔食状之间则存显著负相关,其它取食状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反映出不同昆虫类型的取食生态位关系。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率为13.6%,介于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之间;但石栎叶片的昆虫取食频率64%,小于辽东栎,可能是由于防御机制上的差异所至;此外,石栎叶片昆虫取食强度还受到植株本身因素和小生境等因素的影响。
    辽西大黑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尚文艳, 付晓, 刘阳, 吴钢
    2005, (9):  994-998. 
    摘要 ( 1368 )   PDF (439KB) ( 377 )  
    在辽西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沿海拔400~1000m,选择典型地段设置3条垂直样带,样带间隔100m,每条样带垂直梯度上隔100m设置一个样地,共21个样地森林群落,进行了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等随海拔上升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群落的郁闭度、平均胸径和胸高断面积等随海拔上升有较明显的增加,海拔800m以上主要是分布于核心区内的山地原生植被,700m以下主要为山地疏林和部分人工林;群落的优势种组成随海拔升高表现出由复杂多样逐渐向简单单一过渡的变化趋势;乔木种和灌木种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呈现近似于线性的降低趋势,二者的优势度随着海拔的增加有较明显的上升;草本植物和乔灌层相比优势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而且随着海拔的变化幅度也较小,表明群落中草本植物随海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群落的水平β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在本研究的空间范围内,森林组成在较低海拔更加斑块化。
    下辽河平原典型农田融化期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通量研究
    郑靖, 王重阳, 王迎红, 鲁彩艳, 史奕, 陈欣
    2005, (9):  999-1003. 
    摘要 ( 1478 )   PDF (269KB) ( 269 )  
    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典型农田(大豆地、玉米地、水稻田)土壤融化期N2O和CH4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融化期间,3种农田N2O排放量均较大,这段时期的农田是大气N2O的一个重要源;3种农田CH4排放不明显,成为大气CH4的汇。在融化期间,农田N2O排放量,旱田CH4排放量与箱内温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水稻田CH4排放量与箱内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对于生长季来说,这是土壤融化期间的特定现象。
    强化栽培条件下稻田杂草发生特点和水稻品种竞争能力研究
    张玉屏, 朱德峰, 陈惠哲, 林贤青, 李华, 张伟伟
    2005, (9):  1004-1006. 
    摘要 ( 1539 )   PDF (379KB) ( 295 )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稻田杂草以节节菜、陌上菜、异型莎草和千金子为主,其中与水稻有较强竞争力的为异型莎草和千金子。两优培九与杂草的竞争力较E52强。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水稻对杂草的抑制能力下降。当稀植时,与杂草竞争能力较差的E52对杂草抑制在不同行距间没有差异。就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杂草防治方法进行了讨论。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近22年的气候动态
    张弥, 关德新, 韩士杰, 吴家兵, 张军辉, 金明淑, 徐浩, 何秀, 戴冠华
    2005, (9):  1007-1012. 
    摘要 ( 2342 )   PDF (558KB) ( 306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其长期的气候动态状况对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气象观测场1982~2003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光能因子(包括年日照时数、年日照百分率)、热量因子(包括年平均气温、1月、7月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积温)、水分因子(包括年总降水量、年最大雪深、相对湿度、年总蒸发量)、以及年平均风速与风向等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这些因子22年的平均值及其动态变化趋势,进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的相互关系研究
    董百丽, 姬兰柱, 魏春艳, 王淼, 肖冬梅
    2005, (9):  1013-1016. 
    摘要 ( 1470 )   PDF (417KB) ( 348 )  
    通过季节性的观察,系统研究了长白山植物群落、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它们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植食性昆虫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而与捕食性天敌昆虫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与寄生性天敌的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昆虫群落的均匀度与植物群落的均匀度相关显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捕食性、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而与植食性昆虫的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这表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昆虫群落的多样性。
    非生物因子对河蚬重金属富集量的影响
    李丽娜, 陈振楼, 许世远, 毕春娟
    2005, (9):  1017-1020. 
    摘要 ( 1536 )   PDF (471KB) ( 360 )  
    对影响长江口滨岸带河蚬体内重金属富集量的4个主要非生物因子依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高温度有助于河蚬对Cu、Zn、Cr、Ni的吸收;盐度对河蚬的重金属累积量影响比较复杂,仅在秋季表现出一定相关性,春季盐度影响不大;河蚬体内Cu含量与沉积物粒径存在显著正相关,Zn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正相关,Pb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负相关;河蚬体内重金属元素两两间的相关性明显,多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广州地区蔬菜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研究
    杜尧东, 刘锦銮, 何健
    2005, (9):  1021-1024. 
    摘要 ( 1762 )   PDF (419KB) ( 393 )  
    根据蔬菜田土壤温度以及附近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对广州地区蔬菜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气温相比,蔬菜田土壤温度振幅较小,位相落后,而且日变化位相落后较年变化明显。随深度增加,土壤温度日振幅逐渐减小,位相落后也愈加明显。晴好条件下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大于阴天。土壤温度与气温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以气温为自变量建立的各深度土壤温度预报方程,其平均绝对误差大部分在0.5℃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
    水淹对互花米草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肖强, 郑海雷, 叶文景, 陈瑶, 朱珠
    2005, (9):  1025-1028. 
    摘要 ( 1563 )   PDF (488KB) ( 314 )  
    研究了互花米草在不同没顶水淹时间处理下,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光合速率与色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淹时间延长,米草株高和叶面积呈下降趋势,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叶片中自由水/束缚水、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在不同水淹时长处理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无显著性。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第一性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李晶, 任志远
    2005, (9):  1029-1032. 
    摘要 ( 1457 )   PDF (208KB) ( 247 )  
    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人类的一切活动同样离不开土地,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各类生态系统的状况进而影响到它们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与功能。而第一性生产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特征之一。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陕北黄土高原3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NPP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17×108元;2001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3.37×108元。因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遏制景观破碎化过程,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基于遥感数据的晋陕蒙交汇区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以东胜幅1/25万TM影像分析为例
    李团胜
    2005, (9):  1033-1037. 
    摘要 ( 1301 )   PDF (367KB) ( 471 )  
    以1996年8月份东胜幅1/25万TM影像数据为例,借助Arc/Info和Arc/view软件,对其景观进行了分类,并形成景观分类图,共分为9类景观类型。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各类景观参数,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水平上计算了相应的参数和景观指数,定量地揭示了整个景观格局与类型特征。并构建了反映景观破碎化程度的一个指数———斑块密度指数(PD2)。
    浑善达克沙地草场资源评价与载畜量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沙地区为例
    丁国栋, 李素艳, 蔡京艳, 赵廷宁, 王贤, 凌侠
    2005, (9):  1038-1042. 
    摘要 ( 1417 )   PDF (512KB) ( 464 )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也是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使该沙地草场发生严重的退化、沙化,其荒漠化发展速度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超过4%的地区之一。不仅造成草场生产力的显著下降,制约牲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本文以内蒙古正蓝旗的浑善达克沙地区为例,通过收集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沙地草场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测算各类型草场典型群落的生产能力并进行草场资源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沙地草场的理论载畜能力,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场提出理论依据。
    垃圾填埋场土壤酶活性与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研究
    李俊, 舒为群, 陈济安, 伍亚舟
    2005, (9):  1043-1047. 
    摘要 ( 1294 )   PDF (254KB) ( 350 )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分析表明,垃圾填埋场土壤的有机物污染成分复杂,共检出有机物50种。研究表明,随着填埋深度的加深,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有很大不同。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垃圾填埋场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化学性质总体上密切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总体上密切相关;但在土壤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不相关。
    铬胁迫下不同品种玉米种子和幼苗的反应及其与铬积累的关系
    周希琴, 吉前华
    2005, (9):  1048-1052. 
    摘要 ( 1441 )   PDF (359KB) ( 360 )  
    研究了铬胁迫对玉米(6个品种)种子萌发初期一些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各种生理指标与幼苗铬积累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铬处理浓度的加大而玉米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幼苗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逐渐降低;脯氨酸、吸收铬量、可溶性蛋白质、超氧负离子、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逐渐增加,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不同品种玉米中差异较大;所有供试玉米品种中,丙二醛含量、CAT和SOD活性与幼苗铬积累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玉米品种对Cr3+毒害的反应表现不同,存在品种间差异。
    有机肥对石灰性土壤肥力属性的长期影响
    化党领, 介晓磊, 张一平, 刘世亮
    2005, (9):  1053-1057. 
    摘要 ( 1446 )   PDF (248KB) ( 331 )  
    用常规化学分析和差热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有机肥对土壤生态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厩肥、高秸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水散性G0复合体减少;水稳性G1、G2复合体增加,3种胶散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提高,重组复合体中活性强的松结合态腐殖质较多。施入有机肥不仅可提高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总能量水平,而且也能提高复合体中松结态、稳结态、紧结态腐殖质的能态。高秸、厩肥处理的原土、重组、稳紧态复合体、紧结态复合体和3种胶散复合体焓变值较高,具有较高能态。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全氮、全磷、重组磷及C/N比均呈提高趋势,pH值降低,其原土和重组复合体的阳离子交换量较高。
    土壤养分库对缺苞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的影响
    鲁叶江, 吴福忠, 杨万勤, 王开运, 张春娜
    2005, (9):  1058-1062. 
    摘要 ( 1469 )   PDF (268KB) ( 306 )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3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群落的土壤养分库和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的土壤N、K贮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贮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土壤Ca和Mg贮量则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的箭竹叶片N和K的再分配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叶片P的再分配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a和Mg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在凋落叶中有显著积累的趋势。这表明,基于密度的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与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密切相关,可能的机理过程是不同密度的箭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土壤养分库通过反馈机制导致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变化,体现了土壤与植被之间的互动关系。综合分析表明,P可能是限制缺苞箭竹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Bt玉米秸秆Bt蛋白的土壤降解及其拟合模型的比较
    王建武, 冯远娇
    2005, (9):  1063-1067. 
    摘要 ( 1551 )   PDF (251KB) ( 316 )  
    研究4种Bt玉米(34B24、NK58-D1、R×601RR/YG和农大61)秸秆分解释放Bt蛋白的土壤降解动态,分别应用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双指数模型和移动对数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4种Bt玉米Bt蛋白的土壤降解均呈现前期负指数大量快速降解和中后期极少量稳定两个阶段,双指数模型与移动对数模型的拟合结果比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更符合实际。判断模型拟合精度时不能只用拟合结果的统计指标值来确定,图示对比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差异是避免应用统计学拟合精度指标很高但并不符合实际的模型错误估算DT50的有效办法。在研究转基因作物秸秆中Bt蛋白土壤降解规律时,应该根据其土壤降解前期较快的特点,增加前期取样的次数,以便更好地对模拟模型求得的安全性评价关键参数DT50的准确性进行科学判断。
    稻田生态系统氮素吸收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肖玉, 谢高地, 鲁春霞
    2005, (9):  1068-1073. 
    摘要 ( 1567 )   PDF (292KB) ( 264 )  
    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植株吸收土壤中氮素并转化为秸秆中的氮素以及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过程是稻田氮素转化的主要过程。在2003年上海市郊五四农场田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氮素吸收功能及其形成过程,然后运用替代价格法估算了稻田氮素吸收经济价值,同时还对不同地区、施氮水平和作物的氮素吸收物理量和价值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稻田植株地上部分氮素累积吸收量在拔节期至抽穗期之间增长最快,抽穗期至成熟期增加减缓,而在收获前有所下降。稻田植株氮素吸收经济价值随生育期不断提高,到成熟期显著增加。施加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物理量及其价值量都具有促进作用。就不同作物而言,水稻氮素吸收转化量及其经济价值高于小麦和油菜,几乎所有作物籽粒氮素吸收量及其经济价值都高于秸秆。
    博士论坛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物理参数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陈新芳, 安树青, 陈镜明, 刘玉虹, 徐驰, 杨海波
    2005, (9):  1074-1079. 
    摘要 ( 1662 )   PDF (239KB) ( 914 )  
    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反演推算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物理参数:叶面积指数、吸收光合有效辐射、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及各个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研究方法、模型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特别论述了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森林冠层光合作用理论模型基础、微波遥感估算森林生物量的应用优势和理论模型,展示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指出现有研究中各生物物理参数的定量遥感估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产球囊霉素研究进展
    李涛, 赵之伟
    2005, (9):  1080-1084. 
    摘要 ( 1852 )   PDF (584KB) ( 542 )  
    球囊霉素(Glomalin)是由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产生的一种含金属离子的糖蛋白,由于丛枝菌根真菌在自然和人工陆生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功能一直是菌根生物学研究中诱人的问题。自1996年球囊霉素被发现以来,球囊霉素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球囊霉素作为土壤主要有机源和超级胶的功能作了简介,综述了球囊霉素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桡足类与硅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捷, 李超伦, 张展, 陶振铖
    2005, (9):  1085-1089. 
    摘要 ( 1729 )   PDF (736KB) ( 540 )  
    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是近年来海洋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降低了桡足类的产卵和孵化成功率。其可能原因在于硅藻大量繁殖后由于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抑制物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但目前现场、室内实验结果不一:室内实验结果显示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多不饱和酸(PUFAs)。而现场实验结果则表明硅藻可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小分子量的醛类)阻碍桡足类卵的孵化。由于目前对这种硅藻-桡足类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文章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目前研究进展和将来的研究前景。
    专论与综述
    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王加连, 刘忠权
    2005, (9):  1090-1094. 
    摘要 ( 1454 )   PDF (512KB) ( 529 )  
    论述了盐城滩涂的自然概况和动植物资源,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包括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注重滩涂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造,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科技进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围绕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实施滩涂开发。
    中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胡中民, 樊江文, 钟华平, 韩彬
    2005, (9):  1095-1101. 
    摘要 ( 1713 )   PDF (605KB) ( 761 )  
    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下部分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对草地植被碳蓄积贡献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述了中国当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年度季节动态,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关系及动态,以及影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最后提出了我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研究简报
    上海园林绿地植被结构与温湿度关系浅析
    周立晨, 施文彧, 薛文杰, 王天厚, 葛振鸣, 周慧, 仲阳康
    2005, (9):  1102-1105. 
    摘要 ( 1747 )   PDF (297KB) ( 384 )  
    通过对上海市区园林绿地29个样方的植被结构与微环境及土壤湿度、温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绿地具有明显的增湿降温作用,影响这一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绿地的乔木植物盖度。土壤湿度与草本植物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湿度、温度在一定区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复杂完善的植被结构对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效果。
    应用微核技术对北京三海水域污染状况的研究
    李雅轩, 胡英考, 蔡民华, 乔立光, 李杰
    2005, (9):  1106-1109. 
    摘要 ( 1381 )   PDF (429KB) ( 391 )  
    2003和2004年于北京三海(西海、后海和前海)分别采集21、22个样品,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水体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遗传毒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总体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遗传毒性特征。2003、2004两年中,微核相对率<1.5的样本分别占4.7619%、18.1818%,主要分布于前海和后海湖心区域;微核相对率为1.5~2.0的样本分别占28.5714%和13.6364%;微核相对率为2.0~3.5的样本分别占28.5714%和45.4545%;微核相对率>3.5的样本分别占38.0952%和22.7273%。其中,在民居密集的西海区域,两年重度污染率均达到40%。结果表明,水体污染程度与人为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本文对试验方法亦进行了讨论。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EIA)与实践——以武夷山大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
    李小梅, 张江山, 王菲凤
    2005, (9):  1110-1114. 
    摘要 ( 1401 )   PDF (327KB) ( 298 )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区域和当地文化为旅游对象,以理解、欣赏和提高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通过比较生态旅游项目与传统旅游项目和工业建设项目的特点,提出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和方法。以此理论方法为指导,对武夷山大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环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