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5-10-10
    研究报告
    玉米田截形叶螨种群动态的研究
    庞保平, 刘家骧, 刘茂荣, 高书晶
    2005, (10):  1115-1119. 
    摘要 ( 1456 )   PDF (254KB) ( 431 )  
    1999~2001年于内蒙古巴彦卓尔盟杭锦后旗研究了玉米田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玉米田的空间格局为聚集格局,随着叶螨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强度下降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玉米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划分为5个阶段:①7月上旬前为种群初建期,叶螨在玉米田刚开始发生,种群数量很低,只分布在极少数植株上;②7月中旬为种群缓慢增长期,种群数量低,增长缓慢,聚集强度高;③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数量高,增长迅速,叶螨分布至全田,聚集强度下降;④8月下旬为种群高峰期,种群数量最高,聚集强度较低;⑤9月以后为玉米截形叶螨种群的衰落期,由于玉米受害严重及玉米进入生长后期,中下部叶片大部分均已枯死,上部叶片也已老化营养水平下降,加之气温下降,叶螨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和多样性
    熊燕, 刘强, 陈欢, 彭少麟
    2005, (10):  1120-1126. 
    摘要 ( 1342 )   PDF (433KB) ( 239 )  
    2001年12月~2002年12月,采用不同孔径分解凋落叶样袋法,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3类凋落叶的分解进行了研究,并对落叶分解过程中凋落叶袋内和袋下土样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孔径袋内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为大孔>中孔>微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大于单种凋落叶;蜱螨目在凋落叶分解的整个过程中相对数量都较高,弹尾目在凋落叶的分解过程中在凋落叶袋和土壤间移动,数量变化较大。凋落叶袋内大、中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在分解前期较多,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分解的中期数量剧增;凋落叶袋内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都随着落叶的分解而增加,9月最高;土壤样内则在分解的前期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凋落叶的分解和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受凋落叶基质质量以及样地温度、降雨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甘肃省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分析
    汤萃文, 孙学刚, 肖笃宁
    2005, (10):  1127-1133. 
    摘要 ( 1397 )   PDF (308KB) ( 375 )  
    以甘肃省境内11个主要天然林区作为基本的地理单元,选择天然分布在各林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物种丰富度、相对特有性和等级性作为评价指标,对各林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物种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甘肃省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林区,并且运用互补性原理设计出最低保护区域组合及其优先序。分析得出关键保护林区为白龙江下游(白水江)林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和小陇山林区;最低保护区域组合按其优先序依次为白龙江下游(白水江)林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东祁连山林区、小陇山林区和太子山-大夏河林区。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三种豆科绿肥植物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杨晓晖, 王葆芳, 江泽平
    2005, (10):  1134-1138. 
    摘要 ( 4128 )   PDF (537KB) ( 474 )  
    土壤肥力是限制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沿黄灌区建立高产绿洲的主要因子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试验地种植3种绿肥植物,比较它们改良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1~2年生紫花苜蓿的总生物量干重为最高,而沙打旺则因其抗风沙能力强,地上部分生长较其它两种植物为好,由于植株中水分含量较高,其生物量的鲜重在三者中是最高的。2年生绿肥植物总生物量干重和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则显示,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为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而全钾含量则为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从3种植物对土壤改良效果来看,改良作用为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与两种常用的绿肥作物相比,沙打旺因其对风沙较强的抗性而具有较高的改良土壤能力,因此在同类型的沙漠绿洲开发初期可以作为改良土壤的首选植物。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茹文明, 张金屯, 毕润成, 张峰, 张桂萍
    2005, (10):  1139-1142. 
    摘要 ( 1339 )   PDF (567KB) ( 372 )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主要是由于针阔叶混交林兼有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共同特征,因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即中海拔(1500 m)高度上物种多样性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一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鼎湖山森林群落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
    史军辉, 黄忠良, 周小勇, 欧阳学军, 李炯, 张池
    2005, (10):  1143-1146. 
    摘要 ( 1298 )   PDF (425KB) ( 320 )  
    根据鼎湖山10 m×1 200 m的植物固定样带调查,沿海拔梯度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固定样带有3个森林类型,5个群落类型,构成一演替序列,但在垂直梯度上有交错现象。生物多样性指数为:乔木层,中生性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阳生性阔叶林;草本层,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阳性草本植物为主的草本群大部分生长在阳性树种为主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但是林下微环境变化对草本层植物优势度的影响也较大,以耐荫植物为主的草本群在阳性树种为主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有分布,表明相同群落类型林下小环境的变化。
    川中人工纯柏林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田茂洁
    2005, (10):  1147-1150. 
    摘要 ( 1260 )   PDF (210KB) ( 400 )  
    对柏木人工纯林的凋落物有机碳和一些营养元素的分解和释放过程的研究表明,柏木凋落物中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矿化非常缓慢,凋落物有机碳的半减期是33周,氮素矿化半减期是433周,磷矿化半减期是10周,钾矿化半减期是24周,钙矿化半减期是86周,镁矿化半减期是12周。柏木早期生长缓慢、成林困难主要是受氮素不足的制约。在林分改造和营林中适当增加阔叶速生树种,改善凋落物性质,对促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周转、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柏木人工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是很必要的。
    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群落结构研究
    卢东升, 吴小芹
    2005, (10):  1151-1154. 
    摘要 ( 1380 )   PDF (209KB) ( 274 )  
    对豫南茶园叶栖及枝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查,经分离共得到真菌17属32种。结果表明,茶树不同的器官以及同一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栖居有不同的真菌群落;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群落主要由兼性寄生菌和腐生菌构成;茶树不同品种之间树栖真菌群落差别不明显,茶园的生态环境是影响茶园树栖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丛枝菌根真菌种群的孢子季相动态研究
    李凌飞, 杨安娜, 赵之伟
    2005, (10):  1155-1158. 
    摘要 ( 1351 )   PDF (485KB) ( 289 )  
    以草坪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坪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种群的孢子组成、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其季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一年内随季节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季相变化规律,三者均在冬季达到最高,在时间节律上与植物群落季相变化不同步;同时分析了气候因素(平均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等)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
    古田山青冈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
    胡正华, 于明坚
    2005, (10):  1159-1162. 
    摘要 ( 1409 )   PDF (210KB) ( 368 )  
    利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每个样地大小20 m×20 m。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公式统计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青冈林中青冈、马银花、木荷、甜槠、麂角杜鹃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iBa分别为0.7974、0.6435、0.6272、0.5908、0.5783和0.7770、0.4012、0.4745、0.4171、0.4303;而光叶石楠和栲树的生态位宽度较小,BiBa仅为0.3966、0.2716和0.1441、0.0825。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生态位相似比例较高,如青冈与马银花、麂角杜鹃的生态位相似比分别为0.6134、0.6056;反之则低,如光叶石楠和栲树生态位相似比为0.1039。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一定的联系,高生态位宽度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通常较大,反之则低。
    淮南市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和多样性影响研究
    孙贤斌, 李玉成, 张小平, 王宗英
    2005, (10):  1163-1166. 
    摘要 ( 1399 )   PDF (215KB) ( 274 )  
    通过对淮南煤矿和发电厂及灰场污染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随着污染的加重而减少,土壤动物的密度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在重污染土壤中,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的种类明显减少。随着污染的加重使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随着污染的加重,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密度类群指数都有减少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在灰场外围是先增加后减少。在群落指标的相关性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密切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与优势性指数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关系不密切。
    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珙桐群落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朱利君, 苏智先, 王伟伟, 张亚爽
    2005, (10):  1167-1171. 
    摘要 ( 1614 )   PDF (412KB) ( 468 )  
    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群落种间关系。测定了83种植物,共3 40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或相关)。结果表明,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共186个种对为正关联,100个种对为负关联(P<0.05或P<0.01);Pearson相关系数有295个种对为正关联,129个种对为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有448个种对为正关联,244个种对为负关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不能反映两个种对的数量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刻化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相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种对的正关联和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而种对间的负关联和负相关,则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所致。
    博士论坛
    洞穴体系对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响应
    刘启明, 王世杰
    2005, (10):  1172-1176. 
    摘要 ( 1432 )   PDF (259KB) ( 331 )  
    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和洞穴滴水的继承关系的角度,在对洞穴化学沉积物形成的必备因素-洞穴滴水的地球化学形成过程作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讨论了洞穴体系对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提出对洞穴综合体系开展详尽的长期观测与研究,更加深入地揭示现在正在进行的洞穴碳酸盐沉积过程,即观测现在环境下洞穴化学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是洞穴化学沉积物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需要更加引起重视的方向。
    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悖论中毒害草的地位及悖论解决途径
    杨渺, 李贤伟, 马金星
    2005, (10):  1177-1181. 
    摘要 ( 1399 )   PDF (577KB) ( 504 )  
    探讨了毒害草存在的生态价值、利用价值及毒害草防治的弊端。认为过度放牧是畜牧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毒害草的繁衍只是草原退化的直接反映,防除缺乏依据。现有的防治措施存在各种弊端,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并指出毒害草可以覆盖地面、减少水土流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有利,故认为毒害草的大量繁衍是草原生态系统与放牧系统协同进化的结果,是草原生态系统发展的防御机制,具有极大生态价值。同时提出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从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着眼,要改变现有生活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实行跨区域经济补偿;要控制人口数量,对现有人口要实现城镇化。
    专论与综述
    竞争进化与协同进化
    王德利, 高莹
    2005, (10):  1182-1186. 
    摘要 ( 1472 )   PDF (217KB) ( 944 )  
    竞争和协同作用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行为。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竞争主导的生物进化是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植物形态、生理适应特征及生活史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最大适合度);基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与竞争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因此,协同作用的结果应该是更有利于生物进化,而且比竞争更普遍、更有意义。
    降水空间插值技术的研究进展
    何红艳, 郭志华, 肖文发
    2005, (10):  1187-1191. 
    摘要 ( 1785 )   PDF (601KB) ( 918 )  
    降水的空间分布信息在水资源管理、灾害预测预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然而,空间降水插值却一直是个难题,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如经度、纬度、高程、坡度、坡向、离水体的距离等,建立一个通用的降水插值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空间降水插值方法很多,优缺点和适用性不同。总体上,降水的空间插值方法有3类:整体插值法(趋势面法和多元回归法等)、局部插值法(泰森多边形法、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法和样条法)和混合插值法(整体插值法和局部插值法的综合)。近年来,随着应用数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方法如BP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等逐渐应用到降水插值中。另外,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插值方法及模型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插值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区域,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插值方法建立不同的插值模型。在各种插值方法中,兼具其它插值方法优点的混合插值法有利于提高降水插值的精度,是未来降水插值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邛海流域生态脆弱性及其评价研究
    王丽婧, 郭怀成, 刘永, 戴永立, 王吉华
    2005, (10):  1192-1196. 
    摘要 ( 1428 )   PDF (238KB) ( 317 )  
    目前,邛海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表现出明显的生态脆弱特征。本文对其特征表现作了阐述,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流域存在四类结构型脆弱因子及三种人为型胁迫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流域生态脆弱性作了定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邛海流域生态脆弱度综合指数为3.035,已呈中-强脆弱程度。评估亦识别出影响脆弱性的主次因子,并据此探讨了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
    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调控及分异成因
    赵少华, 宇万太, 张璐, 沈善敏, 马强
    2005, (10):  1197-1203. 
    摘要 ( 4174 )   PDF (745KB) ( 418 )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大气和水环境中硒的形态分布,植物体中的硒及其对硒的吸收关系;讨论了低硒高硒环境中硒营养水平的调节及环境分异的成因,诸如母质类型、气候特征、风化淋失、气体挥发、土壤质地和地力耗竭等方面;并提出了环境中硒研究的前沿及今后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促进今后环境中硒的研究。
    氯烃类污染物的生态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田秀梅, 周启星, 王林山
    2005, (10):  1204-1210. 
    摘要 ( 1619 )   PDF (342KB) ( 484 )  
    近年来,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氯烃类有机污染物在数量和种类上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效应日益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有关该类污染物的生态行为与毒理效应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环境科学与污染生态学学科等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焦点内容。为了对氯烃类有机污染物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首先对氯脂肪烃、氯苯和氯氟烃等三大类氯烃类污染源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憎水性、挥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对这些氯烃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行为进行了基于理论的探讨;在基于其QSARs分析的基础上,就这些化合物对鱼类的急性毒性、对视黄化合物和α-生育酚含量的影晌、可能的致畸和致突变效应以及对植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为今后氯烃类污染物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湿地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
    孙娟, 郑文教, 陈文田
    2005, (10):  1211-1214. 
    摘要 ( 1360 )   PDF (225KB) ( 381 )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本文概述了红树林湿地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和分布,其对红树植物的生理毒性效应、红树植物的生物修复作用和生物降解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PAHs在红树林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分析。
    物种灭绝对不同时间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
    刘会玉, 林振山
    2005, (10):  1215-1220. 
    摘要 ( 4103 )   PDF (413KB) ( 272 )  
    通过修改Tilman的多物种共存的经典模式中栖息地毁坏率(D),使D随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增长情况下,本文模拟了百万年、万年和百年尺度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下,物种灭绝对栖息地毁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大时间尺度人类活动对栖息地毁坏导致物种的强弱关系发生变化,并且强物种先灭绝,而小时间尺度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破坏是弱物种先灭绝;在百万年和万年尺度上,物种对栖息地毁坏的响应是减幅振荡衰退直至灭绝,并且最强物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q)越大,振幅越大,而在百年尺度上,物种的演化几乎是直线衰退;在大时间尺度的栖息地毁坏情况下,q越大,则物种灭绝起始时间和所有物种灭绝的时间越长;而在较小的时间尺度的栖息地毁坏情况下,q越大,灭绝起始时间和所有物种最终灭绝的时间则越短。
    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与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李学红, 程贯召, 高明刚, 李冬玲, 宋云鹏
    2005, (10):  1221-1225. 
    摘要 ( 1713 )   PDF (244KB) ( 441 )  
    横向传递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沿水平方向进行遗传物质的单方向转移,有多种不同的转移方式。在生物界中,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通常是借助某种载体如病毒来完成,高等生物还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或异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传递遗传物质。基因的横向传递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转基因植物是人工遗传物质横向转移的结果,人工遗传物质横向转移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状态。
    研究简报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与土壤酶活性关系
    蔺昕, 李培军, 孙铁珩, 台培东, 巩宗强, 张海荣
    2005, (10):  1226-1229. 
    摘要 ( 1436 )   PDF (406KB) ( 595 )  
    研究了不同油浓度污染土壤经过两个为期125 d的生物修复后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的酶活变化,分析了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油浓度的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下降,脂肪酶活性增加;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第二周期要比第一周期提高,而脂肪酶活性下降;这3种土壤酶活性变化受污染物浓度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浓度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要大于对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的影响。
    三种林下土壤浅剖面有机碳含量研究
    李鸿博, 史锟, 孙咏红
    2005, (10):  1230-1233. 
    摘要 ( 1485 )   PDF (196KB) ( 397 )  
    对大连棒棰岛丘陵山地橡树、松树和灌木林春季和秋季土壤浅剖面有机碳含量和水含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过程土壤碳含量和水含量有明显差异,松树林土壤碳含量和水含量总体上高于橡树和灌木林土壤,碳含量和水含量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相同植物过程土壤碳含量和水含量层次间有显著差异,有机碳含量和水含量分布又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呈下降趋势。相同植物过程秋季土壤含碳量和含水量高于春季土壤。
    技术与方法
    应用全天空照片估计林分透光孔隙度(郁闭度)
    朱教君, 康宏樟, 胡理乐
    2005, (10):  1234-1240. 
    摘要 ( 1603 )   PDF (960KB) ( 547 )  
    林分结构通过影响林内环境与生物因子,决定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同时,通过调整林分结构亦可达到森林合理经营的目标。林分透光孔隙度(郁闭度)是决定林分结构的重要因子之一,它可以用来表征光、水等环境因子通过林冠进入林内的再分布状况。因此,合理、精确地确定林分内的郁闭状况,无论在森林经营与管理,还是在森林生态精细研究中,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应用全天空照片(Hemispherical photograph/whole sky photograph)确定林分内一定高度(通常为1 m)的林分郁闭度或林分透光孔隙度(两者互补)的方法与步骤,重点讨论了在应用全天空照片确定林分郁闭度/透光孔隙度时选择的有效范围和应注意的实际问题。
    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
    吴鹏飞, 曾宗永, 王跃招, 朱波
    2005, (10):  1241-1244. 
    摘要 ( 1529 )   PDF (214KB) ( 313 )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 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涡动相关法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算森林蒸散的比较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例
    吴家兵, 关德新, 张弥, 韩士杰, 金昌杰
    2005, (10):  1245-1249. 
    摘要 ( 1580 )   PDF (545KB) ( 732 )  
    分别采用涡动相关法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法)测算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2年9、10月的森林蒸散量。结果表明,9月,涡动相关法与BREB法测算的森林蒸散量分别为83.1和87.9 mm,后者相对于前者的误差不到6%,且两者日蒸散量有较好的相关性(0.78),表明涡动相关法与BREB法在森林蒸散研究中有很好的一致性。10月,随着秋季落叶,林内水汽压梯度减小。涡动相关法测算的森林蒸散量为42.5 mm,BREB法测算的结果为49.1 mm,后者相对于前者的误差达到了16%,两者日蒸散量相关系数为0.53。在水汽压梯度较小时,BREB法会产生较大误差。9月中上旬,森林主要热量消耗是用于蒸散,约占辐射平衡量的71%;落叶后,森林主要热量消耗变为森林-大气间的感热交换,蒸散耗热只占辐射平衡量的40%。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水体环境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胡永隽, 何池全, 徐高田
    2005, (10):  1250-1252. 
    摘要 ( 1508 )   PDF (345KB) ( 477 )  
    水源微生物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有效控制水体环境生物安全,水体环境中微生物快速而准确地监测是关键的技术基础之一。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能迅速检测出水中的微生物。本文阐述了生物芯片的基本概念,对基因芯片技术作了简介。重点叙述了生物芯片技术在水体环境生物监测方面的应用,并就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