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5-08-10
    研究报告
    珍稀濒危植物小花木兰传粉生物学研究
    王立龙, 王广林, 刘登义, 王兴明, 沈章军
    2005, (8):  853-857. 
    摘要 ( 1631 )   PDF (263KB) ( 474 )  
    基于定株观测,对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野生种群和人工栽培种的开花物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花木兰花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花期20d左右,单花花期一般为5~7d,盛花期为6月1~5日;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变化明显,花粉在花开时不成熟,但雌蕊已经成熟,花开后雌蕊柄伸长,约20h后下柱头依然湿润,上柱头已萎缩变褐色,再过约40h下柱头也萎缩失去活力,此时花粉成熟,花药裂开;花的柱头接受到的花粉量由下往上依次减少。检测花粉活力、萌发率发现,小花木兰花粉在散发6d后基本失去活力和萌发能力。重力玻片法观测表明,小花木兰为虫媒传粉;花柱的授粉率不高,为65%;柱头上平均花粉量为3.5个;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为13.5%,人工栽培为20.1%;外轮花被片全部去掉,结果率下降至11.3%;去掉雄蕊,结实率下降至10.7%;再辅以人工授粉,结果率上升至25.0%。小花木兰的访花昆虫种类较少,访花频率低,其中蜜蜂和一种蚜科(Aphidi-dae)小昆虫对其传粉影响较大。同花期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等植物对其传粉产生昆虫竞争作用。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阴雨、海拔等均对其传粉产生一定影响。
    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群落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刘康, 王效科, 杨帆, 郭然, 吴庆标
    2005, (8):  858-862. 
    摘要 ( 1446 )   PDF (269KB) ( 350 )  
    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对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群落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并根据DCCA排序结果对樟子松群落和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方法将该区沙地樟子松植被划分为6个类型。DCCA分析表明,海拔高度、地貌类型、群落盖度、土壤总碳含量、土壤总氮含量、乔木胸面积等因子对植物群落和物种分布格局影响明显。在DCCA排序图上,樟子松群落及物种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格局,可划分出不同的类群,并反映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各类环境因子解释植被分布格局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解,指出地形因素是解释作用最强的变量,对未能解释部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滇南人工种子繁殖灯台树林木生长状况研究
    胡宗达, 吴兆录, 周元清, 张志明
    2005, (8):  863-866. 
    摘要 ( 1643 )   PDF (218KB) ( 263 )  
    以不同环境条件下人工灯台树林木50cm处直径、株高、枝下高、分台数、分枝数和冠幅的实测数据为基础,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和均值比较等方法研究了灯台树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灯台树幼林植株长势具有随年均温、最冷月温和相对湿度递增,但随海拔高度递减,呈现良好的长势。
    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的影响研究
    郭泉水, 谭德远, 王春玲, 史作民, 马超
    2005, (8):  867-871. 
    摘要 ( 1429 )   PDF (439KB) ( 342 )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广泛分布的平缓低洼地、平缓沙地和半流动沙丘等不同生境类型的梭梭天然林内,进行人工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植株数量、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等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平缓低洼地的梭梭天然林内,因挖接种穴和回填,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4.1×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18%;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5.64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4.9%;梭梭幼苗幼树的个体数损失1320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个体总数的24.2%。在平缓沙地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6×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49%;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9.87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9.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345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18.8%。在半流动沙丘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000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5%;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9.98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6.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256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3.8%。受挖接种穴和回填直接影响的调查样方内,植物个体数减少26%~53%,植被总盖度减少46%~52%,物种多样性下降5%~13%,生态优势度提高2%~6%,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减少40%~75%,林下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损失25.2%~55.7%。
    黄土高原子午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张希彪, 上官周平
    2005, (8):  872-877. 
    摘要 ( 1438 )   PDF (301KB) ( 347 )  
    黄土高原子午岭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107°30′~109°40′E,33°50′~36°50′N)。其在植被分区上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植物亚地区。区内共有种子植物94科361属689种,分别占黄土高原区种子植物总数的63.95%、41.78%和21.37%。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种子植物属包含15个分布区类型及12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多种地理成分交汇、过渡特征明显;区系组成以华北成分为主体,温带成分占优势;沿纬度梯度地理成分差异显著,垂直分布带谱不明显;区系成分新老并存,特有化程度低。
    米亚罗地区亚高山针叶林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的土壤分形特征
    廖咏梅, 陈劲松
    2005, (8):  878-882. 
    摘要 ( 1457 )   PDF (254KB) ( 270 )  
    分形理论是用于研究自然界中没有特征长度而又具有自相似性的图形和图像。它的发展为土壤等复杂体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以川西米亚罗地区几个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的亚高山人工针叶林为对象,研究了其土壤颗粒和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变化,探讨了利用分形维数来表征人为干扰对亚高山人工针叶林土壤的影响,为研究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又一途径。
    城市不同植被配置类型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
    范亚民, 何平, 李建龙, 沈守云
    2005, (8):  883-886. 
    摘要 ( 1542 )   PDF (467KB) ( 584 )  
    通过对南宁城区、城郊绿地及农田开发区进行负离子含量的测定,找出不同植被配置类型空气负离子效应的差别。结果表明,就空气负离子而言,城郊大规模绿地的空气质量>农田开发区>城区;植被配置的复层结构(乔灌草)>简单植被配置结构(乔灌、乔草、灌草)>单一配置结构(草坪、稀乔、稀灌草)。溪流和瀑布对增加负离子浓度的作用显著。随着海拔和郁闭度的增加,空气负离子含量有上升的趋势。空气负离子含量随季节有一定的波动。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杨长明, 欧阳竹, 董玉红
    2005, (8):  887-892. 
    摘要 ( 1728 )   PDF (906KB) ( 394 )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对7种肥料结构组合处理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养分模式对华北平原潮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NPK)比较,NPK+S和NPK+M处理显著增加土壤耕作层(0~20cm)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PK和CK处理的土壤TOC和TN较试验前土壤皆有明显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特别是与NPK处理相比较,NPK+M处理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分别增加23.8%、39.9%、42.5%和32.1%。土壤耕作层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矿化碳(MNC)以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最高,NPK处理次之,PK处理和CK最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并降低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呈明显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1和0.78;CDR与TOC、POC和LFOC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78和-0.73。
    镧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杰, 刘登义, 黄永杰, 刘雪云
    2005, (8):  893-896. 
    摘要 ( 1506 )   PDF (416KB) ( 372 )  
    以水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稀土元素镧对水稻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0mg·L-1La3+处理能提高水稻种子的活力,提高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能促进水稻茎、叶和根系的生长,其中10mg·L-1La3+处理效果最佳。当浓度超过30mg·L-1时,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此外,镧对水稻植株地下部分(根系)生长的影响比地上部分(茎叶)生长的影响要明显。镧对水稻种子萌发期间3种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表现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
    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
    刘世梁, 杨志峰, 崔保山, 甘淑
    2005, (8):  897-901. 
    摘要 ( 1484 )   PDF (549KB) ( 423 )  
    道路贯穿于各类景观。道路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道路的生态风险分析是基于生态效应,通过格局和过程的研究,综合评估各类潜在生态影响及其累积性后果。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入手,分析了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将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区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2个阶段,并提出了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环境指数,进而得出道路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以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的3个典型区为例,研究道路对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不同案例区道路影响的景观类型和格局不同,其风险的分布也不同,但综合风险指数和道路密度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付晓, 吴钢, 尚文艳, 刘阳, 王宏昌, 付海威
    2005, (8):  902-906. 
    摘要 ( 1541 )   PDF (499KB) ( 513 )  
    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代表的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并通过计算、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朝阳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由此产生不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流失以及产出能值的损失;对可更新有机能的不充分利用也是造成当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
    郭笃发
    2005, (8):  907-912. 
    摘要 ( 1429 )   PDF (279KB) ( 270 )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了渤海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在空间上,1986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在1996年,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未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渤海对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3km。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
    视黄酸对赤子爱胜蚓再生头尾轴形成的影响
    肖能文, 戈峰, 刘向辉
    2005, (8):  913-916. 
    摘要 ( 1496 )   PDF (222KB) ( 264 )  
    为了探讨视黄酸对蚯蚓再生的影响,用视黄酸处理了从不同部位剪切的蚯蚓体段,观察其存活率、重量和再生长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有头无尾的体段存活率受视黄酸影响较小,而无头有尾的处理受视黄酸影响较大;视黄酸处理后30d,各处理再生长度和存活率均小于对照;视黄酸对蚯蚓再生有明显影响,能延迟和干扰再生,影响头部的形成。视黄酸影响蚯蚓再生的作用方式可能是通过干扰前后体轴的形成,从而影响蚯蚓再生图式形成。
    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发生的生态干扰
    傅建炜, 陈沁, 林泽燕, 尤民生
    2005, (8):  917-920. 
    摘要 ( 1360 )   PDF (216KB) ( 261 )  
    利用黄板诱集方法,监测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田间成虫的数量动态,发现该虫在福州全年均可发生危害,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2002~2003年共出现4个较为明显的成虫发生高峰和3个明显的成虫数量低谷。田间成虫数量与降雨、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黄曲条跳甲的成虫发生与降雨、气温的关系不显著,但受到降雨、气温的复合作用。黄曲条跳甲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变化在一茬菜的生长过程中也不同。黄曲条跳甲成虫对寄主具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土壤微生物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
    焦晓丹, 吴凤芝, 高海军
    2005, (8):  921-924. 
    摘要 ( 1602 )   PDF (490KB) ( 392 )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影响土壤微生物RAPD扩增体系的Mg2+、dNTP浓度及引物浓度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及循环次数进行摸索。结果表明,适宜土壤微生物PCR扩增反应在25μl体积中进行,包括7ng土壤微生物DNA样品、20pm随机引物、1.5uTaq酶、3.0mmol.L-1Mg-CL2和0.2mmol·L-1dNTP。PCR扩增反应进程如下:94℃3min,使土壤DNA变性;然后再进行39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1min,37℃40s,72℃90s,结束后72℃延伸7min。
    环境因子对苋菜碳、氮代谢关键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隋益虎, 朱世东, 张子学, 胡德平, 舒英杰
    2005, (8):  925-929. 
    摘要 ( 1559 )   PDF (488KB) ( 625 )  
    研究了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气温、地温、二氧化碳浓度及氮肥施量等5个环境因子、5个水平处理组合对春苋菜早熟栽培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氮代谢关键酶方面,不同氮水平下,光强、气温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各处理组合中其活性次序为A(0网0膜)>B(0网1膜)>C(1网1膜)>D(2网1膜)>E(3网1膜),后4者分别比处理A(对照)降低了6.45%、34.21%、61.54%和63.78%;CO2浓度、气温和地温(极)显著影响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处理B的PEPC平均活性最强,处理B、C、D、E的PEPC活性较A分别增加了59.69%、28.57%、-10.71%和-17.86%。在活性氧代谢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光强正相关,与CO2浓度负相关,大小表现为A>B>C>D>E;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光强、气温(极)显著负相关,为A<B<C<D<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光强、气温(极)显著正相关,为B>A>C>D>E。POD在处理A、B、C中起保护作用,而在D、E中可能起伤害作用。各环境因子组合中,B(0网1膜:平均光强17800lx、地温21.2℃、气温23.5℃及CO2浓度1500μmol·mol-1)在施氮水平为N5(20kg·667m-2)时,各酶活协调性最好,可以实现苋菜的高产、高效和优质栽培。
    人工土层快滤系统主要设计参数优化研究——去除COD的参数优化
    郭伟, 李培军, 台培东, 尹炜, 李海波, 许华夏
    2005, (8):  930-934. 
    摘要 ( 1407 )   PDF (234KB) ( 307 )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人工土层快滤系统,运用均匀设计原理来寻求最佳COD去除率的主要设计参数的方法,即人工土组成(石英砂/土)、运行周期(淹水时间、湿干比)等。用倒数方程法来求得系统的COD稳定去除率,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与COD去除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得到的主要参数优化方案是石英砂/土=1.073,淹水时间=4h,湿干比=1/8,理论最大COD去除率为84.73%。理论结果与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从优化模型中可以看出人工土组成与湿干比存在交互作用。
    铜胁迫下两种海州香薷的膜脂过氧化水平及抗氧化能力比较
    谢明吉, 柯文山, 王万贤, 熊治廷, 吴明煜, 陈建军
    2005, (8):  935-938. 
    摘要 ( 1552 )   PDF (209KB) ( 352 )  
    研究了不同浓度铜处理下2种来源海洲香薷(矿区:湖北赤马山铜矿;正常土壤:湖北红安)膜脂过氧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的铜处理下,非矿区种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矿区种,显示非矿区种体内膜脂过氧化水平较高,受到较严重的过氧化伤害;非矿区种体内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低于矿区种。矿区海洲香薷更能耐受铜胁迫,已经形成了抗性生态型,且小分子抗氧化物质在抗性水平提高上起重要作用。
    赤红壤早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杜尧东, 刘锦銮, 杨宁, 王天龙, MAK Khalil, MJ Shearer
    2005, (8):  939-942. 
    摘要 ( 1581 )   PDF (232KB) ( 334 )  
    用封闭箱法对广东省赤红壤早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CH4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3个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抽穗期和乳熟期,平均通量为5.7mg·m-2·h-1。在测定期内,CH4排放与5和10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值、水层深浅相关不明显。
    博士论坛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现状与展望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郑小贤
    2005, (8):  943-947. 
    摘要 ( 4175 )   PDF (130KB) ( 555 )  
    综述了国内外森林景观及其动态研究的4个领域:森林景观管理与景观质量控制、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河岸景观生态的研究。并进一步指出了我国在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森林景观的研究基础不足,研究手段、方法相对落后,研究案例和成果有限。同时,还提出了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发展方向。
    专论与综述
    持久土壤种子库研究综述
    闫巧玲, 刘志民, 李荣平
    2005, (8):  948-952. 
    摘要 ( 1726 )   PDF (484KB) ( 541 )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简单地可分为短暂土壤种子库和持久土壤种子库。即使给予理想的萌发条件如季节、温度、湿度等,土壤种子库中也仍有部分种子保持休眠状态,休眠的种子组成了持久土壤种子库。持久土壤种子库具有在承受了空间或时间上不可预测的干扰的植被中发挥繁殖能力的潜势,因此,其在植被承受干扰后的恢复、管理和重建中常常起关键作用。研究持久土壤种子库能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同时,可以为深入了解植被更新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从持久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分类方法、指示因子、生态意义,以及持久土壤种子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进行综述,试图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李俊生, 高吉喜, 张晓岚, 郑筱梅
    2005, (8):  953-957. 
    摘要 ( 1586 )   PDF (462KB) ( 704 )  
    城市化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城市的发展不但极大程度地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变化。在概述城市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乡村-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特征,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几点建议。
    绿色食品基地的景观生态规划
    高琼, 胡远满, 郑钦玉, 李月辉
    2005, (8):  958-962. 
    摘要 ( 1467 )   PDF (238KB) ( 500 )  
    在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绿色食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的意义,重点阐述了绿色食品基地的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系统综合性、因地制宜、景观异质性等原则。结合抚顺市绿色食品基地景观生态规划,分析了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功能区划分等规划步骤,并探讨了此项规划的成功之处。
    研究简报
    水稻抗草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卢德城, 周少川, 李宏, 黄道强
    2005, (8):  963-966. 
    摘要 ( 1488 )   PDF (209KB) ( 418 )  
    利用PI312777抗草稻种材料,与本单位优质稻核心种质及其衍生系统材料广泛杂交配组,创建一批以PI312777衍生系统为主的新型育种材料。建立水稻抗草育种圃,重点针对抗草特性和综合农艺性状,通过田间抑草效应筛选,培育水稻抗草苗头株系,在稳定世代(F4代以上)应用以水稻特征次生物质为标记评价水稻品种(系)化感潜力的方法,辅助选育水稻抗草新品种(系)。初步提出适合华南稻区的以田间筛选和评价为主,以特征次生物质标记评价水稻品种(系)化感潜力的方法为辅,田间与实验室相结合,操作性强、简便有效的水稻抗草育种方法。
    技术与方法
    过柱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黄曲霉毒素
    高军侠, 倪余文, 万昊雷, 李桂芳, 刘作新
    2005, (8):  967-969. 
    摘要 ( 1566 )   PDF (175KB) ( 312 )  
    通过硅镁净化柱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玉米(Zea mays)中的黄曲霉毒素,在短时间(10min)内实现了黄曲霉毒素主要组分B1、G1、B2和G2的分离,确定了它们的回归方程和检测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B1、G1、B2和G24种主要组分的出峰顺序。该试验结果将有助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黄曲霉毒素应用中的日臻完善。
    采用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拟南芥绿叶挥发性物质
    邓晓军, 杜家纬
    2005, (8):  970-974. 
    摘要 ( 1478 )   PDF (503KB) ( 398 )  
    顶空固相微萃取作为一种新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样品的定性分析。由于进行顶空分析时,挥发性组分间的基质效应以及较为复杂的扩散和吸附过程,定量分析一直是SPME分析应用的难题。目标分析物的量看作是达到吸附平衡后单一萃取的物质量的总和,则无需考虑分析样品在顶空、萃取涂层间的分配,同时可以消除基质效应。在利用标准物质进行校正后只需要一次顶空萃取,即可求出分析物质的总量。首先利用DVB/CAR/PDMS定性得到拟南芥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然后采用CAR/PDMS涂层定量,分析了拟南芥的3种绿叶挥发性物质,优化后萃取条件为40℃萃取20min,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在3株植物样品中这些挥发性物质的量为78.6~158.4ng·g-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及在土壤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林爱军, 耿春女, 朱永官, 童依平
    2005, (8):  975-979. 
    摘要 ( 1418 )   PDF (544KB) ( 400 )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为彗星实验,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简单、灵敏、可靠的检测细胞核DNA损伤的技术。总结了近几年来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并指出其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彗星实验中,镶嵌于琼脂糖中的细胞核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因细胞核与DNA片段迁移速率不同,而形成类似“彗星”的图像。目前采用的彗星实验有多种,可以检测诸如DNA双链断裂、单链断裂、碱不稳定位点等多种类型的DNA损伤。碱性彗星实验因其高灵敏度而被广泛采用。彗星实验的主要步骤包括细胞核悬浮液的获得、彗星电泳胶板制备、细胞裂解、DNA变性解旋、电泳、中和、染色和观察等。目前彗星实验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开始用于环境污染的基因毒性研究和生物监测,并取得了迅速发展。
    生态旅游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探讨
    黄金火
    2005, (8):  980-984. 
    摘要 ( 1554 )   PDF (351KB) ( 224 )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如何在多元化目标主导下寻求退耕还林政策的合理模式,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简要介绍区域概况,评价退耕还林(草)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生态保护型和生态经济型模式缺乏社区利益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以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草)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政策、交通、接待设施等旅游开发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旅游开发的阶段及任务,并构建了该区域旅游开发的分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