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锦绣杜鹃对不同光环境的光合特性响应及适应机制
    冷寒冰, 苏鸣, 张春英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793-1801.   DOI: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8.016
    摘要82)      PDF(pc) (2473KB)(1052)    收藏
    以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为试验材料,选取全光照(100% FL)、轻度遮阴(82.01% FL)、中度遮阴(50.13% FL)、重度遮阴(15.80% FL)4种光环境处理,研究不同光环境对锦绣杜鹃叶片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探讨锦绣杜鹃对光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锦绣杜鹃叶片面积、光合色素和氮含量显著增加,比叶重、碳含量、碳氮比显著降低,叶绿素a/b先降低后升高。(2)锦绣杜鹃叶片在中度遮阴和全光环境下分别具有显著较高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可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效率、非可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效率仅在重度遮阴环境有显著变化。(3)遮阴导致锦绣杜鹃叶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在中度遮阴达到最高值,其光合性能最强。(4)全光照环境生长的锦绣杜鹃叶片净光合速率下调,同时气孔导度下降,气孔限制值上升,气孔限制因素是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重度遮阴下叶片光合受限,主要受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降低以及吸收光能分配比例失衡影响。综上,锦绣杜鹃耐强光,也适应弱光环境,但中度遮阴的光环境,即全光照的50%左右最有利于其生长。在栽培和园林应用中,可将其适当遮阴或者配置于有一定透光性的落叶林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杨谦敏, 袁丹萍, 邓存宝, 王延生, 乔玲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84-149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15
    摘要740)      PDF(pc) (1296KB)(857)    收藏
    植物在调控大气CO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2、CH4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2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2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4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慧杰,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1): 2767-277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1.009
    摘要480)      PDF(pc) (854KB)(630)    收藏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能够高效处理生态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水文、土壤、气象与气候、植被等多个研究要素进行应用综述及举例分析,涉及水文循环、碳循环、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健康评估、景观生态、资源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随机森林与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特性,是生态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而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或集成机器学习与传统统计方法、生态学模型等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学研究最佳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大气CO2和O3浓度增加对闽楠异戊二烯和单萜烯释放的影响
    马方园, 张莉, 翁子珊, 赖金美, 刘桂珍, 郭豪, 易志刚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02-181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34
    摘要83)      PDF(pc) (3567KB)(625)    收藏
    大气CO2和O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异戊二烯(ISO)和单萜烯(MTs)作为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中间产物,其合成与释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2年龄盆栽闽楠(Phoebe bournei)为对象,设置对照(CK)、CO2浓度增加(EC)、O3浓度增加(EO)及CO2和O3浓度同时增加(EC+EO)4个处理,进行4个月的熏蒸实验,分析大气CO2和O3对闽楠ISO和MTs释放、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熏蒸1个月后,与CK相比,EC处理导致MTs通量显著增加(P<0.05),ISO通量降低5.6%;熏蒸4个月后,与CK相比,EC、EO和EC+EO处理下ISO和MTs通量均降低,其中,EC+EO处理下效果更显著,ISO和MTs通量分别降低了76.4%和89.6%。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处理通过改变光合色素含量、调节植物气孔导度,进而引起净光合速率发生变化,净光合速率变化直接影响ISO和MTs代谢的碳源,最终影响ISO和MTs代谢。MTs组分以α-蒎烯和柠檬烯为主。CO2和O3浓度增加导致净光合速率随熏蒸时间逐渐降低。CO2和O3浓度独立和同时增加对ISO和MTs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开展CO2和O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时,建议考虑复合因子交互试验,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氮磷配施对刨花楠幼苗相对生长速率与细根性状关系的影响
    程洁茹, 钟全林, 邹宇星, 常云妮, 廖鹏辉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11-181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1
    摘要112)      PDF(pc) (2026KB)(596)    收藏
    氮(N)、磷(P)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细根是植物吸收养分与水分的重要器官。本研究以刨花楠(Machilus pauhoi)1年生幼苗为对象,通过不同氮磷配施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配施比例(15∶1、12∶1、10∶1、8∶1)对其生长及细根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均会显著增大刨花楠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叶质量分数,降低根冠比,以10∶1和8∶1的N/P为明显;(2)氮磷配施使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显著增大,以N/P为10∶1时最大;(3)氮磷配施使细根N、P含量显著升高,但细根N/P差异不明显,其中细根N含量以15∶1和10∶1处理较高,细根P含量以10∶1处理为最高;氮磷配施使各根级平均直径及1~2级根的比表面积(SRA)减小,使2~4级根的比根长(SRL)及3~4级根的SRA增大,各根级的根组织密度(RTD)则与SRA相反;(4)氮磷配施后幼苗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相对生长速率均与RTD呈显著正相关,与SRL及SRA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比例氮磷配施会影响刨花楠幼苗生物量分配模式及相对生长速率,并影响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与部分细根性状间关系,以10∶1的氮磷配施比例最适宜其生长。研究结果对开展刨花楠苗木精准养分管理与高效培育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0-.  
    摘要206)      PDF(pc) (448KB)(58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物种生境适宜性模型及验证的研究进展
    白君君, 侯鹏, 赵燕红, 徐海涛, 张兵
    生态学杂志    2022, 41 (7): 1423-143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209.009
    摘要269)      PDF(pc) (581KB)(522)    收藏
    物种生境适宜性模型是物种分布区域识别及其变化分析的重要手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着科学依据。由于研究对象和区域的不同,开展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价时所采用的模型会有所不同,其适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生境适宜性模型研究及其应用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将生境适宜性模型概括为三大类:机理模型、统计模型、生态位模型,基于应用案例讨论了不同生境适宜性模型建立的基础、代表性方法、优点和不足。针对物种生境适宜性模型的评估和验证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物种分布样本数据的获取、环境变量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不同尺度下研究区域的物种生境适宜性模型的选择问题、不同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性对模型环境变量选择的影响以及未来物种生境适宜性模型发展方向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何美霞, 段鹏鹏, 李德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97-150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01
    摘要455)      PDF(pc) (1548KB)(510)    收藏
    作为对流层主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层主要的破坏物质,氧化亚氮(N2O)的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土壤N2O的产生路径包括生物(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异养反硝化、联合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和非生物过程。不管是针对土壤N2O排放调控,还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更准确模拟土壤N2O排放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定量不同过程对N2O产生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个过程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单个路径对N2O产生的相对贡献。目前,研究N2O产生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以及稳定同位素法。本文综述了土壤N2O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现状、适生策略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窦文清, 贾伟涛, 张久红, 易雪梅, 温兆飞, 吴胜军, 马茂华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 208-21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1.018
    摘要358)      PDF(pc) (1517KB)(449)    收藏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由于周期性水位涨落在长江干支流形成的大面积“冬水夏陆”区域,周期性的水淹胁迫导致消落带植被群落发生剧烈变化,对三峡大坝的正常运行和库区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适应水淹的机制,对库区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比蓄水前后消落带的植被群落变化,总结了库区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耐水淹机制。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依靠种子休眠的方式来度过漫长的水淹期,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则可能采取“静止”策略,减缓能量消耗,待水退后迅速恢复生长。此外,对于高高程区域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不完全水淹的情况下,可能通过产生大量不定根缓解根部缺氧胁迫,降低水淹胁迫的伤害。最后,文章总结了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探讨了重建消落带植被群落的可能途径,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王淳一, 赵明月, 赵运成, 许吟隆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5): 1214-122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3.026
    摘要227)      PDF(pc) (3247KB)(439)    收藏
    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给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带来巨大挑战。以往研究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响应,但尚缺乏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综合分析。本研究从农业景观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出、调节服务稳定性及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机制及当前采取的主要适应措施,并从深化气候变化对多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影响研究、探索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加强模型模拟研究以及加强适应措施与政府决策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与行动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天山北坡植被覆盖近30年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
    李红梅, 巴贺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常顺利, 张毓涛
    生态学杂志    2022, 41 (12): 2414-242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212.019
    摘要109)      PDF(pc) (5178KB)(434)    收藏
    天山北坡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并且存在较多的生态脆弱区,通过探究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于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7—8月份的Landsat影像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运用Moran I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高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以低覆盖度为主,2020年植被覆盖度较1990年总体呈增加趋势;(2)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P<0.01),即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聚集状态;不同年份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区中部高高聚集现象增加,南缘低低聚集现象增加;(3)灰色预测GM(1,1)模型结果发现:2020—2040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下降,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呈增加趋势;(4)GEE云平台在处理大范围、长时序影像数据时展现出高效率,可以作为植被覆盖度常态化监测的有效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城乡梯度下5种园林树种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的变异特点
    陈蕾如, 马锐豪, 王斐, 夏开, 邓鹏飞, 徐小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281-128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5.027
    摘要110)      PDF(pc) (2350KB)(425)    收藏
    功能性状是联系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特性,对指示生存环境变化有深远的意义。以5种常绿园林树种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Aureamarginatu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对象,选择14项植物叶片和细根形态、生理及养分性状指标,分析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变异特点以及地上地下部分的相关性,旨在了解不同园林树种在城乡环境梯度下的生存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功能性状变异较大,叶片形态在城乡间无显著差异,生理指标及根、叶碳含量在城乡间呈递增趋势;地上及地下部分的形态性状变化在环境梯度间并未表现出协同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植物经济型谱理论,乡村环境下园林树种的细根偏向于采取“保守型”策略,整株的生存策略偏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而在城市环境下并未发现这一生存策略。表明城市化可能会增强植物获取生长和生产资源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78-8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0
    摘要585)      PDF(pc) (1432KB)(378)    收藏
    氮(N)是控制植物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外源输入氮素的有效性及形态的差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氮沉降量日益增加,氮形态也发生改变,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已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氮输入水平和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归纳出:①适量氮输入能促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但当超出植物承受的阈值后,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②由于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偏好的差异,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适宜铵硝配比相较于单一某种氮素添加对大多数植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①开展大尺度的长期监测控制实验;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氮形态对植物影响的微观机理;③重点关注土壤根际环境对植物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④综合分析氮输入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准确评估典型植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为探究外源氮输入下植物生长生理机制和实现植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城市鸟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多维度探索研究进展
    王茜, 刘智存, 刘天宇, 万冬梅, 蒋一婷
    生态学杂志    2022, 41 (10): 2058-206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210.004
    摘要214)      PDF(pc) (455KB)(377)    收藏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一个共同结果是物种多样性的急剧丧失。鸟类是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最深的生物类群之一,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是城市化降低了鸟类多样性并改变了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人类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取代了原生栖息地,城市基础设施、植被和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栖息地环境。本文从城市景观、城市绿地生境异质性和人类干扰3个角度总结了城市鸟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新的多样性测度方法和解释城市生态系统3种不同维度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文章提出,未来城市建设中,应增强斑块连通性、增加绿地异质性和增添活动缓冲区等具体措施,以保护城市鸟类多样性;并为我国城市鸟类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提出5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毛竹林带采伐宽度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
    申景昕, 范少辉, 刘广路, 魏松坡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51-185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3
    摘要91)      PDF(pc) (1192KB)(375)    收藏
    毛竹带状采伐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而提出的新理念。探讨带状采伐宽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对选择合理的采伐带宽、实现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4种采伐带宽(3、6、9、12 m)的试验样地,以传统择伐毛竹林为对照(CK),比较不同处理土壤C、N、P含量及比值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宽度的增加,土壤C、N、P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采伐带宽6 m时含量最高,12 m时含量最低;土壤C/P、N/P随着采伐宽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N相对稳定,其中采伐带宽6 m土壤C/P显著大于采伐带宽12 m,采伐带宽3 m和采伐带宽6 m土壤N/P显著大于采伐带宽12 m。综上所述,采伐带宽6 m时对土壤C、N的积累最有利,具有较高的C/N、C/P、N/P,养分比例更趋平衡;研究区毛竹林受到氮、磷元素含量的双重制约,且土壤P元素更为缺乏,需通过人工施磷肥保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带状采伐毛竹林短期内迅速恢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结构与稳定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孙玉真, 王志泰, 包玉, 刘淑萍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29-18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0
    摘要94)      PDF(pc) (3090KB)(372)    收藏
    为探析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规律,采用群落生态学与数量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下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完整性整体上呈现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的状态;复垦、工程开挖和工程建设均对乔灌木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公园化利用有利于群落垂直结构层次的完整。(2)不同干扰强度下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轻、中、重度干扰下的小径木(DBH<10 cm)株数分别占样地总株数的53%、58%、48%,乔木层更新潜力较高,复垦和工程开挖干扰方式下乔木径级结构表现出异常变化。(3)群落密度变异系数和Godron稳定性测度结果均显示,群落稳定性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踩踏和公园化利用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复垦和工程开挖植物群落最不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365)      PDF(pc) (4834KB)(366)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木本植物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
    杨安婷, 张翔, 王博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299-130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5.025
    摘要120)      PDF(pc) (1178KB)(365)    收藏
    研究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对揭示小尺度上食物丰富度与虫食强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的木本植物幼苗为对象,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研究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并比较这种影响在不同季节和物种间的规律是否一致。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9月和5月幼苗叶片数量和虫食频度(虫食叶片数/总叶片数×100%)之间存在显著U型相关,12月幼苗叶片数量与虫食频度呈显著单峰型相关,而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率(虫食叶面积/总叶面积×100%)的影响在3个季节均不显著;在物种水平上,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呈现多种格局,包括正相关、负相关,U型和单峰型格局,但多数物种未呈现显著相关性;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和种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亚热带森林内植食性昆虫对木本植物幼苗群落的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作用。建议,在相关的动植物互作研究中,既要考虑物种特异性,也要考虑季节差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指标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评价
    王海云, 匡耀求, 文薪荐, 林小波, 何晔宇, 陈泽锋
    生态学杂志    2022, 41 (10): 2026-203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209.024
    摘要97)      PDF(pc) (2742KB)(346)    收藏
    人为干扰威胁自然保护区的珍稀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测度人为干扰强度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基于高分遥感影像识别2015和2019年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景观,构建人为干扰强度指数,定量评价保护区人为干扰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腾讯用户密度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总体不大,空间分布不均,呈东北较强、西南较弱的分布态势;(2)研究期内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下降明显,下降幅度高达81.8%。地形和交通等区位条件较好区域,人为干扰强度相对较强,且基本农田和人口占比越高的自然保护区,强度越大;(3)人为干扰强度评价结果与腾讯用户密度值具有一致性,强度越大,用户密度值越高,且位于城区或进行旅游开发的保护区具有更高的活跃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科尔沁沙地3种主要造林树种树干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规律
    王凯, 石亮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41-185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09
    摘要108)      PDF(pc) (3708KB)(343)    收藏
    树干是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的重要贮藏器官,树干NSC分布规律可反映碳储存策略及适应性。以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针叶树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赤松(Pinus sylvestris)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3个树种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在树干径向和纵向的空间变化,比较研究树干NSC分布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在冠中和冠基处,3个树种可溶性糖和NSC浓度随着径向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在胸高与根颈处,3个树种随径向深度增加,可溶性糖浓度及糖淀粉比逐渐降低,淀粉浓度逐渐增加,NSC浓度保持平衡。樟子松冠基NSC浓度高于冠中、胸高和根颈,赤松冠中和冠基NSC浓度高于胸高和根颈,油松NSC浓度在不同树干高度间无显著差异。赤松树干NSC浓度高于樟子松和油松。因而,3个针叶树种树干内部是淀粉的重要储存库,有利于适应科尔沁沙地环境。赤松树干碳水化合物储存更多,对不良环境的抗性更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