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547)      PDF(pc) (4834KB)(437)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78-88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0
    摘要787)      PDF(pc) (1432KB)(422)    收藏
    氮(N)是控制植物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外源输入氮素的有效性及形态的差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氮沉降量日益增加,氮形态也发生改变,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已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氮输入水平和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归纳出:①适量氮输入能促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但当超出植物承受的阈值后,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②由于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偏好的差异,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养分吸收以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适宜铵硝配比相较于单一某种氮素添加对大多数植物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①开展大尺度的长期监测控制实验;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究氮形态对植物影响的微观机理;③重点关注土壤根际环境对植物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④综合分析氮输入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准确评估典型植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为探究外源氮输入下植物生长生理机制和实现植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885)      PDF(pc) (1745KB)(347)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晋西黄土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思敏, 张红丽, 张恒硕, 左启林, 查同刚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609-61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9
    摘要403)      PDF(pc) (1240KB)(308)    收藏
    为了解黄土区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蔡家川流域98个样点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容重的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介于0.79~1.78 g·cm-3,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40和40~100 cm处分别表现为中等和弱度变异。(2)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在40~100 cm土层为指数模型;随土层增加土壤容重空间依赖性下降,在0~20、20~60和60~100 cm土层分别呈强度、中度和弱度空间依赖。(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植被和土壤因素影响,而4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主要受海拔和土壤因素的影响,表明30多年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表层。以上结果对深入认知植被恢复背景下区域土壤容重分布规律、科学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493-25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11
    摘要816)      PDF(pc) (1028KB)(297)    收藏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种子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李雪华, 季飞龙, 刘志民, 李晓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66-197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35
    摘要424)      PDF(pc) (523KB)(280)    收藏
    作为种子生活史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壤种子库能够有效链接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和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具有追源植被演化机制、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本文基于种子生态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全球陆域范围内多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关系,以阐明群落构建机理、把握群落演替方向及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区域或生态系统差异对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关系特征影响不大,总体研究结果以低相似性为主,高相似性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二者之间相似性关系可以用非生物过滤器、地点历史和种子生产的种间差异来解释。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较低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稳定生态系统目标物种的自然生态恢复作用可能较小。但土壤种子库作为自然恢复的种源基础,能够有效弥补人工生态恢复措施中存在的单一且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基于土壤种子库特征并辅以相适配的人工措施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中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光伏电板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任乃芃, 李一坤, 朱柏全, 王一帆, 梁文超, 刘香萍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766-77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45
    摘要282)      PDF(pc) (1125KB)(274)    收藏
    为了探究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草甸草原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并分析光伏电场不同生境(光伏电板间与光伏电板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样方调查法开展植物群落特征调查,对比光伏板下及光伏板间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群落数量特征值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等差异。结果表明,光伏电场中重要值最高的植物种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其次为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羊草、星星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地碱蓬(Suaeda glauca)、中间型荸荠(Eleocharis intersita)的光伏电板间生境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值高于板下生境,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光伏电板下生境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值高于光伏电板间生境。板间群落的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均高于板下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Pielou指数与其他3个指数均呈不显著负相关,Simpson指数与Margalef指数相关系数最高。光伏电板间生境中多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值高于光伏电板下,且物种数更多,群落结构更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长江口湿地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马巧珍, 张婷婷, 赵峰, 张涛, 杨刚, 王思凯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4): 913-92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4.002
    摘要360)      PDF(pc) (1806KB)(257)    收藏
    潮沟是河口湿地与水域之间营养物质输运和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关键栖息地和迁移通道,维持其良好的连通状态对河口湿地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与高级别潮沟相比,低级别潮沟生态脆弱性更高,其高连通的样段为河口鱼类群落提供关键栖息地。本研究以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低级别潮沟为对象,选取2类(水文、鱼类游泳相关)共6个指标(潮沟截面面积、β指数、线径、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分析低级别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并验证鱼类群落在低级别潮沟的生境偏好机制。结果表明: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3个指标代表的节点路径组,其所区分的高中低连通潮沟之间鱼类丰度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有效指示低级别潮沟连通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由于节点路径组主要由量化潮沟与局部邻近斑块横向连通性的指标构成,河口湿地低级别潮沟鱼类生境偏好可能与潮沟横向连通度相关性更强,与纵向连通和水文连通相关性更弱;高度连通潮沟对鱼类来说具有更高的节点中心连通性(节点连接数均值为11)、更多的路径选择(路径数均值为6)、更广的可游动范围(路径长度约800 m),适宜其觅食、避难等适宜栖息地的范围越大,更能吸引适宜碎屑食性、游泳能力强的小型鱼类或幼鱼聚集。本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潮沟廊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气候变化情境下入侵植物紫茉莉在中国的适生分布格局及早期预警
    苏启陶, 邹峥嵘, 杜志喧, 周兵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833-84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46
    摘要235)      PDF(pc) (3637KB)(256)    收藏
    阐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变迁,对入侵植物的治理与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紫茉莉(Mirabilis japala)为对象,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全国范围内228个分布点和13个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来源于WorldClim的19个环境气候数据),模拟分析影响紫茉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合ArcMap软件分析当前和未来(2050s、2070s)3种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RCP8.5)紫茉莉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83和0.980,影响紫茉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暖季度降水量;当前气候条件下,紫茉莉的适生面积429.06万km2,占我国国土的44.52%,除新疆外其余省份均有分布;未来3种气候情境下,紫茉莉潜在分布区整体呈现“南缩北扩”现象,适生区总面积增加,吉林南部、黑龙江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区域为主要扩张区域,分布质心向东北方向的高纬度地区迁移。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紫茉莉在我国的适生区域增加并向北扩张。黑龙江和内蒙古以及吉林南部、西藏南部、四川北部、甘肃南部等部分区域应注意防范,防止紫茉莉扩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蚯蚓肠道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作效应及机制
    符芙蓉, 孙扬, 赵丽霞, 李晓晶, 翁莉萍, 李永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4): 1170-118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4.034
    摘要492)      PDF(pc) (664KB)(244)    收藏
    蚯蚓具有固氮溶磷、促植物生长、指示土壤污染、去除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其肠道微生物起关键作用。人类日益增强的活动使得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外源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微塑料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蚯蚓摄食后进入肠道与其中的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土壤污染物通过改变土壤及蚯蚓肠道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状态;另一方面,蚯蚓肠道微生物也能通过微生物降解、生物富集和吸附转化对土壤污染物起到去除作用。本文主要从污染物胁迫下蚯蚓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和蚯蚓肠道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两个方面综述蚯蚓肠道微生物和土壤污染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响应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前多组学分析技术在蚯蚓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蚯蚓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使蚯蚓在修复与清洁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
    窦佳慧, 梁宇, 怀保娟, 吴苗苗, 刘波, 马天啸, 王耀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521-15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8
    摘要340)      PDF(pc) (3253KB)(239)    收藏
    地形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森林类型丰富,是研究地形对森林碳收支格局影响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森林区域的野外调查存在难度,目前对于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动态的影响缺乏全面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模拟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生产力及碳收支动态的差异。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FORMIND)模拟了青藏高原中高海拔森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地上生物量(AGB)及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并对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及模拟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当前(2000—2014年)及未来(2015—2040年)生产力、碳收支状况,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地形因子对GPP、AGB和NE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FORMIND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森林GPP(6.73±0.53 t C·hm-2·a-1)、AGB(167.23±17.45 t·hm-2)和NEE(0.32±0.12 t C·hm-2·a-1)与样地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未来青藏高原森林AGB呈明显增加的趋势,GPP增加趋势不明显,NEE呈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仍表现为碳汇。森林AGB和GPP与海拔呈负相关,AGB和NEE与坡度呈微弱正相关,阳坡森林GPP、AGB和NEE均高于阴坡。相较于坡度和坡向,海拔对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喀斯特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养分与酶活性
    张国微, 薛建辉, 马洁, 王翰琨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3): 616-62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3.035
    摘要231)      PDF(pc) (977KB)(230)    收藏
    人工植被恢复是喀斯特退化山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探讨了喀斯特山地滇柏(Cupressus duclouxiana)纯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和滇柏-刺槐混交林等3种类型人工林和未造林地(对照)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方式、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4种类型样地土壤均呈碱性,且人工林土壤pH值均显著低于未造林地;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未造林地;全钾、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未造林地。(2)除碱性磷酸酶外,其余4种土壤酶活性均在滇柏-刺槐混交林中最大。3种类型人工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未造林地。(3)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等受土壤养分影响的主要因素不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养分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磷对喀斯特不同类型林分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能解释酶活性变异的60.7%,酶活性-养分特征关系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8.8%。喀斯特退化山地营建的人工林植被可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并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稳定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唐敬超, 黄昱, 孙宝娣, 宋志文, 徐爱玲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54-26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09
    摘要314)      PDF(pc) (629KB)(223)    收藏
    大气颗粒物是大气中固态或液态微粒物质的总称。大气颗粒物的增多会对气候、空气能见度、公共卫生等造成重大影响。种植合适的植物成为减轻大气颗粒损害的良好措施,但大气颗粒物覆盖在植物叶片表面及进入植物体内都会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围绕大气颗粒物的成因及组成,大气颗粒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抗病虫性、植物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方式及机理与减轻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综合与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综合发现,大气颗粒物对植物的影响广泛且复杂多样,并受到环境条件、颗粒物浓度及组成、植物种类及研究尺度的影响。通过提前预知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及时冲洗叶片、人工补光及合理选择并种植植物等方式可避免或者减轻大气颗粒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未来可增加大气颗粒物影响下景观和造林植物的研究、大尺度植被生理生态、各种化合物和微生物颗粒物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研究内容可关注植物生理生态、植物叶片氮分配、叶肉细胞导度及植物遗传育种学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深圳东部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胡闪闪, 邹定辉, 周凯, 王芝玉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24-23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05
    摘要264)      PDF(pc) (760KB)(208)    收藏
    海藻场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研究对深圳东部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生态服务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并依托现有的海藻场资源调查结果,以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深圳东部4片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深圳东部4片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生态服务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为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维持>去除N、P营养盐>物质生产>吸收重金属>科研服务;深圳东部4片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年均生物量为10427.42 g·m-2,海藻场面积为14.55 hm2,海藻场大型海藻资源年产出量为3983.90 t·a-1;深圳东部4片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24.91亿元·a-1,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1.71亿元·hm-2·a-1;其中小梅沙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服务价值为7.14亿元·a-1,占年总生态价值的28.67%;七星湾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价值5.87亿元·a-1,占总价值的23.58%;杨梅坑-鹿嘴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价值5.53亿元·a-1,占总价值的22.19%;东涌-西涌海域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价值6.37亿元·a-1,占年总生态价值的25.56%;研究量化了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态服务价值,有助于海藻场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为海洋牧场建设及相关经济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本研究形成的评估方法能为我国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濒危植物资源冷杉潜在适生区分析
    李莎, 莫舜华, 胡兴华, 邓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2): 533-54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2.004
    摘要389)      PDF(pc) (2368KB)(206)    收藏
    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生境脆弱且生长不佳。本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为该物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种群保护及野外回归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资源冷杉现有地理分布数据和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3.4.4)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通过模拟未来两个时期的3种气候情景,预测资源冷杉潜在分布区域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AUC值达到0.998;在当前气候情景下,除广西、湖南、江西现存分布区外,福建西北部与江西交界处、台湾中北部高山地区也是资源冷杉最适宜生境区;最适宜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有最冷季度降水量、等温性、最干月降水量、最湿季度平均温,其范围分别为231.99~433.06 mm、≤21.8%、50.38~83.57 mm和10.6~20.5 ℃,峰值分别为331.11 mm、21.8%、67.19 mm和15.6 ℃;未来气候情景下,资源冷杉总适生区面积总体上呈扩张趋势;SSP126情景下,2021—2040年总适生区面积最大,为24.47万km2,比当前气候情景下增加63.7%;在SSP126与SSP585未来情景下,高适生区明显收缩,中、低适生区呈现扩张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聂桐, 董国涛, 蒋晓辉, 雷宇昕, 高思琦, 何佳瑛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73-28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03
    摘要363)      PDF(pc) (4245KB)(203)    收藏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下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指标,研究2000—2019年河南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力,并通过Hurst指数分析植被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9年河南省NDVI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16 10 a-1,其中2009—2019年增长速度减缓并出现减小趋势;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4类因子对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最大;单一因子影响力均低于任两个因子的交互解释力,其中,自然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NDVI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由Hurst指数分析发现,河南省未来NDVI变化呈现反可持续性特征,Hurst指数<0.5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百分比为58.3%,整个研究区未来主要呈现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黄睿雪, 欧静, 王洪飞, 周玉梅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5): 1217-122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5.045
    摘要330)      PDF(pc) (2635KB)(194)    收藏
    为探究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的耦合关系,为公园内植物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间功能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15个样地共记录49科80属109种。(2)群落各结构层物种多样性对人为干扰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乔木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度干扰下最高;灌木层与草本层Margalef指数与人为干扰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乔木层与灌木层杜鹃花科植物生态位宽度在各干扰水平下均为最高;灌木层迷人杜鹃的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白栎的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草本层常春藤的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牛尾菜的生态位宽度与人为干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分析表明,植物群落各结构层物种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关系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人为干扰会改变群落物种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进而破坏群落生境,不利于群落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湖南省耕地土壤硒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商贵铎, 周卫军, 郑超, 刘瑞, 徐章倩, 崔浩杰, 周雨舟, 李敏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12): 2979-298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2.014
    摘要513)      PDF(pc) (1457KB)(191)    收藏
    为合理开展富硒(Se)土壤资源利用与富硒农产品开发,进行了湖南省耕地土壤硒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56 mg·kg-1,是全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0.29 mg·kg-1)的1.93倍;湘西南区土壤硒平均含量最高、湘北洞庭湖区平均含量最低;湘西南区变异系数最大,离散程度高,分布不均匀;湘南区变异系数最小,离散程度低,分布相对均匀;全省富硒耕地面积224.9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0.7%;水田富硒面积为185.6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1%;旱地富硒面积为39.3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6%。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大小顺序为:板页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黏土>砂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河湖冲(沉)积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不同类型土壤硒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岩)土>水稻土>潮土>紫色土;当pH<5.0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当5.0<pH<7.8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正相关;当pH>7.8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硒与锌(Zn)、铜(Cu)、锰(Mn)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形因子也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因素之一,当海拔低于230 m,土壤硒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当海拔高于230 m,土壤硒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湖南省耕地富硒土壤面积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需根据区域差异合理保护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黄土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叶小曼, 魏天兴, 于欢, 张晓明, 范德卉, 江姗, 辛鹏程, 李世杰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5): 1409-141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5.025
    摘要294)      PDF(pc) (2276KB)(191)    收藏
    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为评估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层(乔灌草、枯落物)和0~100 cm土壤层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植被层碳储量最大,刺槐林最小,侧柏+刺槐混交林的土壤层碳储量最大,侧柏林最小。(2)植被层与土壤层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分别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5.72%~34.86%和65.14%~84.28%,土壤层碳储量是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地下与地上部分碳储量分配比为1.87~5.36,植被层仍具有较强碳固持潜力。(3)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黏粒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解释了植被层和土壤层84.14%和95.88%的碳储量变化,其中生物量(26.25%)对植被层碳储量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全氮(19.01%)、全磷(18.41%)和速效钾(15.28%)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层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黄土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受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近似林龄条件下,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时可优先配置针阔叶混交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杨海江, 勾晓华, 唐呈瑞, 薛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 244-25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1.026
    摘要665)      PDF(pc) (5130KB)(189)    收藏
    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优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模式。通过对201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空气、森林游憩、林木产品供给、森林防护和林木养分固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有异质性,山地森林的主要贡献为涵养水源(36.94%)、保育土壤(18.68%)、生物多样性保护(17.67%)和固碳释氧(12.44%),而城市森林的主要贡献为固碳释氧(29.37%)、涵养水源(22.49%)、净化空气(16.93%)和保育土壤(11.68%)。不同类型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2010—2021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和评估指标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指标体系一致性构建方面。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