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潜力预测
    王耀, 梁宇, 刘波, 马天啸, 吴苗苗, 窦佳慧, 王绪高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53-3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38
    摘要365)      PDF(pc) (4834KB)(366)    收藏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分布区,其森林碳储量约占全国的40%。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及森林恢复工作,但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准确预测东北地区未来森林的地上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制定东北森林未来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森林清查数据,耦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模拟未来百年东北地区森林的演替过程及其碳储量动态。同时,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遥感数据、森林清查数据、其他模型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多尺度验证,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地区森林未来固碳潜力,量化其固碳拐点。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结果与其他文献基于遥感数据得到的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数据基本一致(Kappa系数=0.81)。此外,模型从林龄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各区域森林及主要树种在各林龄段的比例结果与森林清查数据存在相关性(R2>0.6)。(2)在现行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在2070年达到峰值(6.38 Pg C),相比2000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增加4.57 Pg C、67.46 Mg·hm-2。(3)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东北地区森林固碳速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0—2025年,为0.108 Pg C·a-1,0值出现在2070—2075年,森林将由碳汇转为碳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和主要进展
    方运霆, 刘冬伟, 段伊行, 黄凯, 王文超, 秦玉婧, 王盎, 王超, 刘娱齐, 图影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551-256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43
    摘要498)      PDF(pc) (1745KB)(282)    收藏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的33%。自1850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增加了1.1 ℃,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增加到2.7~4.8 ℃。但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机制存在激烈的争议,严重影响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政府碳排放控制政策的制定。本文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种子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李雪华, 季飞龙, 刘志民, 李晓兰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66-197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35
    摘要234)      PDF(pc) (523KB)(246)    收藏
    作为种子生活史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壤种子库能够有效链接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和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具有追源植被演化机制、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本文基于种子生态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全球陆域范围内多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关系,以阐明群落构建机理、把握群落演替方向及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区域或生态系统差异对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关系特征影响不大,总体研究结果以低相似性为主,高相似性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二者之间相似性关系可以用非生物过滤器、地点历史和种子生产的种间差异来解释。土壤种子库与植被间较低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稳定生态系统目标物种的自然生态恢复作用可能较小。但土壤种子库作为自然恢复的种源基础,能够有效弥补人工生态恢复措施中存在的单一且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基于土壤种子库特征并辅以相适配的人工措施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中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
    窦佳慧, 梁宇, 怀保娟, 吴苗苗, 刘波, 马天啸, 王耀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521-153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8
    摘要247)      PDF(pc) (3253KB)(222)    收藏
    地形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森林类型丰富,是研究地形对森林碳收支格局影响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森林区域的野外调查存在难度,目前对于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动态的影响缺乏全面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模拟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生产力及碳收支动态的差异。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FORMIND)模拟了青藏高原中高海拔森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地上生物量(AGB)及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并对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及模拟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当前(2000—2014年)及未来(2015—2040年)生产力、碳收支状况,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地形因子对GPP、AGB和NE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FORMIND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森林GPP(6.73±0.53 t C·hm-2·a-1)、AGB(167.23±17.45 t·hm-2)和NEE(0.32±0.12 t C·hm-2·a-1)与样地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未来青藏高原森林AGB呈明显增加的趋势,GPP增加趋势不明显,NEE呈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仍表现为碳汇。森林AGB和GPP与海拔呈负相关,AGB和NEE与坡度呈微弱正相关,阳坡森林GPP、AGB和NEE均高于阴坡。相较于坡度和坡向,海拔对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综述
    王嘉瑞, 周俊菊, 朱国锋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8): 2493-25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11
    摘要454)      PDF(pc) (1028KB)(210)    收藏
    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不仅能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更能体现出土壤中元素的平衡和制约关系,对理解生态特异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尝试厘清中国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水热因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阐明了中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循环的规律,为深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孙丰华, 王玉刚, 孙金金, 李双媛, 陈炳铭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0): 2923-293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31
    摘要233)      PDF(pc) (3033KB)(188)    收藏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是衡量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重要指标,对评估区域植被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山地生态系统阜康林区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结合路径分析,研究了近21年来植被CUE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阜康林区植被CUE为0.42~0.74,年均为0.6,其中亚高山草甸带最高,中山森林带最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且随海拔呈先降低后增高的“抛物线”分布模式,与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GPP)呈现相反的趋势。年际变化上,区域植被CUE变化不大(P>0.05),增加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8.72%,主要分布在中山森林带,表明长期的森林抚育管理促进了中山森林带的植被CUE增加。禁牧区与非禁牧区范围的植被CUE年际间变化不大(P>0.05),表明目前禁牧管理措施对林区植被CUE的影响较弱。在坡向上,CUE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低山草原带和中山森林带,阳坡的CUE最高,在亚高山草甸带半阳坡的CUE最高。降水量、气温和NDVI的增加会直接导致CUE减少,而蒸散发增加间接导致CUE的减少,且禁牧区内自然因素对CUE的影响作用小于非禁牧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苏颖佳, 杨凯, 张乾, 徐爽, 于立忠, 张金鑫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2208-222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6
    摘要231)      PDF(pc) (640KB)(173)    收藏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在氮、磷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微生物、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作用影响土壤氮、磷循环和有效性。为深入了解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和外生菌根树种之间氮、磷循环的差异,本文对近30年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不同菌根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分析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结果表明,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明显不同,丛枝菌根树种土壤氮有效性高于外生菌根树种,而酸性土壤中外生菌根树种土壤磷有效性高于丛枝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凋落物质量高(低碳氮比、低木质素),与能快速矿化有机物的微生物(腐生真菌)相适应,引起快速的养分循环速率,因此使土壤无机氮有效性提高;而外生菌根树种酶促能力强、根系分泌能力强,促进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树种的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史,分析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半干旱区沙生植物繁殖对策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37-19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1
    摘要191)      PDF(pc) (368KB)(162)    收藏
    沙丘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沙埋和风蚀干扰。虽然多数生态学家认为植物更倾向于借助繁殖对策适应干扰,但是沙生植物具备何种繁殖对策以适应风沙干扰鲜为人知。鉴于此,作者以生长在半干旱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生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系统研究,阐释了沙生植物2种提高繁殖体可获得性机制(抗远距离传播和繁殖体持续供应)、2种无性繁殖适应机制(“固守型”机制和“游走型”机制)、4种风蚀适应机制(流动沙丘上的有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有性繁殖机制、沙丘上的有性+无性繁殖机制、丘间低地的无性繁殖机制)、4种繁殖与风沙活动互馈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丘间低地植物有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促进沙丘植物无性繁殖机制、风蚀和沙埋调整丘间低地植物无性繁殖机制)。本文对生长在半干旱区的沙生植物的适沙繁殖对策进行了概念化和体系化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北热带沟谷季雨林群落种间关联动态分析
    何巧萍, 罗应华, 姜冬冬, 零雅茗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233-323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14
    摘要197)      PDF(pc) (1536KB)(157)    收藏
    研究物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群落演替阶段及演替趋势,为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于十万大山北热带沟谷季雨林关键物种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重点分布区域建立了1 hm2群落动态监测样地,2020年进行了样地复查。基于两次调查数据,利用方差比率和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群落22个主要物种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该群落方差比率VR值为1.09,2020年VR值为0.98,经过统计量检验上述VR值显著偏离1。2015年和2020年的ω值分别为108.75和97.78,均落在\[77.93,124.34\]区间内,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关联。(2)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群落主要物种间有28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4个显著负联结种对;2020年,有35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8个显著负联结种对。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群落主要物种间有26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9个显著负联结种对;2020年,有31个显著正联结种对,18个显著负联结种对。(3)狭叶坡垒与群落各物种间关联性变强,显著正相关种对不变,显著负相关种对数减少,在群落中重要地位提高。综上所述,该群落种间显著正联结关系增强,主要物种间的联结关系变化复杂,各物种种间关联朝正向变化,群落处于正向的动态演替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黄河口新生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邹雨函, 李雪, 张馨, 凌越, 于君宝, 栗云召, 王雪宏, 杨继松, 管博, 马元庆, 宋秀凯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240-324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30
    摘要170)      PDF(pc) (875KB)(149)    收藏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分布及演变能够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影响其主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本研究以2021年黄河口新生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建立一条垂直于群落过渡带的宽约500 m的研究样带,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样带内有高等植物15种,隶属于11科15属。植物群落可划分为7类类型,在空间上由河向海呈条带状分布,互花米草已成为优势植物。物种均以草本植物为主,组成较为简单。Shannon多样性指数沿河向海方向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10年间黄河河口湿地植物群落变化较为剧烈,植物群落物种数量下降,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前2位植物种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某些群落的建群种逐渐消失或被新生物种所取代。本研究所揭示的研究区域植物群落快速演化特征可为黄河口新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韩佳欣, 王汝振, 张玉革, 姜勇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9): 2574-258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9.031
    摘要186)      PDF(pc) (1103KB)(141)    收藏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是森林和草原两种地带性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环境异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带。林草交错带特殊的生境导致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联比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复杂。本文综合评述了地形、生态系统养分内循环、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氮沉降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植物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及土层深度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今后,应当加强局域尺度控制实验与跨环境梯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揭示林草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格局与生态学机制。具体包括林草交错带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火灾、凋落物组成、围封和放牧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关联、退化生境修复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为林草交错带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细菌和真菌N2O排放贡献的影响
    周宁, 尚文鼎, 李华玮, 王浩, 车钊, 李笑笑, 宋贺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2): 3545-355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2.042
    摘要120)      PDF(pc) (1822KB)(141)    收藏
    为探究有机肥和化肥等肥料类型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纯施化肥(T1)、化肥和有机肥配施(T2)、纯施有机肥(T3)4个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和真菌源N2O排放贡献度,并通过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纯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31.34%的细菌源N2O排放量,降低了17.11%的真菌源N2O排放量;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则显著增加了57.83%的N2O总体排放量,增加了47.83%的细菌源N2O排放量和72.37%的真菌源N2O排放量。PLS-SEM模拟结果显示:细菌源N2O排放主要受到细菌结构而非丰度的影响,以及受土壤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而真菌源主要受到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菌群相对丰度比例变化是施肥类型影响真菌源N2O贡献的关键。综上可知,在研究肥料类型对细菌和真菌N2O排放的影响上,除了需要考虑肥料本身的特性外,还需要考虑土壤pH和电导率等理化性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亚热带森林源头溪流植物残体与沉积物钙、镁储量动态特征
    马弟婷, 赵泽敏, 胡婉榕, 彭艳, 袁朝祥, 倪祥银, 吴福忠, 岳楷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4): 1057-106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4.029
    摘要133)      PDF(pc) (2238KB)(134)    收藏
    植物残体和沉积物是森林源头溪流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储存与迁移的重要载体,对下游水体物质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福建三明闽江上游森林集水区一条典型的源头溪流为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监测了溪流中植物残体和沉积物中钙、镁浓度和储量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残体钙、镁元素浓度的最大值分别在12月和10月,分别为15557.72和970.98 mg·kg-1,沉积物钙、镁元素浓度分别于8月和5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40.61和576.74 mg·kg-1;(2)植物残体钙、镁储量最大值出现在4月,平均值为1.27和0.09 g·m-2,而沉积物钙元素储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平均值为130.76 g·m-2,镁元素储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平均值为46.77 g·m-2;(3)在空间动态上,植物残体钙、镁元素储量在溪流源头最大,而沉积物钙镁元素储量在河段中下游的一个汇流处储量最大;(4)溪流理化特征,特别是流量、水温、月降雨量、月降雨频率和水体溶解氧对植物残体和沉积物钙、镁的储量和浓度具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亚热带森林源头溪流在生态系统养分储存与迁移过程中的生态作用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气候变暖对寒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吕汪汪, 孙建平, 吕静雅, 陈兰英, 刘世章, 伍晶, 汪诗平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604-161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05
    摘要194)      PDF(pc) (516KB)(133)    收藏
    全球寒区冻土区包括季节性和多年冻土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其土壤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该地区正面临着比全球平均温度更高的暖化速率,气候变暖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反馈作用倍受关注。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对季节性和多年冻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如植物生产、凋落物和根系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性机制等进行了扼要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在实验设计和新技术应用上的有关发展态势,以期进一步推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寒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和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机制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中国无忧花群落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陆芳, 王斌, 李健星, 李冬兴, 刘晟源, 郭屹立, 文淑均, 黄甫昭, 向悟生, 李先琨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0): 2932-294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0.026
    摘要157)      PDF(pc) (3883KB)(131)    收藏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北热带喀斯特森林中,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鲜为人知。本研究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典型群落类型——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群落为对象,基于100个10 m×10 m样方的调查数据,分析群落中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以揭示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分布以及不同类群间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1 hm2中国无忧花群落中,共有木质藤本52种,分属25科43属,占木本植物种类数的55.32%;木质藤本的Simpson指数为0.909,Shannon指数为2.84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23,总体多样性较高;群落中优势种和特有种较为明显,物种丰富度和多度最高的科分别是豆科(Fabaceae)和葡萄科(Vitaceae),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为重要值排名第一的优势种,特有性物种占总物种数的34.61%。(2)木质藤本在0~25 m空间尺度呈聚集分布,通过泊松异质性零模型剔除生境异质性后,发现随着空间尺度增大,木质藤本趋于随机分布;就木质藤本种类而言,剔除生境异质性后,70%以上木质藤本种类在一定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随机分布,但仍在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说明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均可能影响木质藤本的空间分布格局;木质藤本的聚集度与多度、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呈负相关,攀援效率为2(茎缠绕)的木质藤本聚集度较高。在中国无忧花群落中,木质藤本多样性非常丰富,为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木质藤本的空间分布格局可能与生境异质性有关外,木质藤本自身的属性特征如攀援效率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木质藤本的分布格局。本研究为区域典型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木质藤本对森林碳储量和森林动态过程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1982—2022年祁连山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杨欣, 薛华柱, 董国涛, 刘东皓, 李自闯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576-158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15
    摘要213)      PDF(pc) (3756KB)(130)    收藏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揭示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本文通过融合GIMMS NDVI和MODIS NDVI获得1982—2022年1 km NDVI数据,并结合多时相土地利用、植被、地貌和气象数据,利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NDVI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东南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1982—2022年祁连山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但近十年以来植被有退化的趋势;年均降水量和湿润指数是影响祁连山植被覆盖度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解释力分别为69.6%和61.9%,年降水量和高程的交互作用对NDVI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的驱动因子的类型或范围,为更好理解祁连山植被NDVI变化的驱动因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胡尔查, 王铮, 李梓豪, 杨海峰, 李卓凡, 王晓江, 高润红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11): 3246-3254.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11.018
    摘要176)      PDF(pc) (2464KB)(118)    收藏
    研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对评估沙地植被恢复成效和人工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Ⅰ龄级:林龄≤10 a、Ⅱ龄级:10 a<林龄≤15 a、Ⅲ龄级:15 a<林龄≤20 a、Ⅳ龄级:林龄>20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龄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解析了林分因子对林下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林下灌、草植物组成共记录到20科47属57种,其中灌木3种。草本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草本植物种的50%。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科、属、种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一、二年生植物相对减少,偏旱生植物减少、偏中生植物增加。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林下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各龄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与林下草本层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均存在正效应关系。灌木层地上生物量与林下草本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综上,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恢复,未来沙地植被恢复中应合理配置乔、灌木,适当调控林分密度和结构,增加盖度,以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羌塘草原NDVI时空格局及预测模型
    李彩琳, 宋彦涛, 张靖, 乌云娜, 孙磊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6): 1664-1673.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37
    摘要174)      PDF(pc) (3169KB)(116)    收藏
    为揭示羌塘草原2001—2020年植被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羌塘草原植被可能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以及温度、降水和风速数据,探究了羌塘草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梯度下降回归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NDVI预测模型,筛选模拟精度最优模型,进行多情景下植被变化模拟。结果表明:2001—2020年羌塘草原NDVI呈现轻微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0003 a-1。NDVI对温度的响应滞后3个月,降水滞后0~1个月,NDVI与风速呈负相关且无滞后。随机森林算法的模拟精度最高(Adjusted R2=0.958)。未来植被覆盖度整体提升的情景是增温1.0 ℃、降水增加25%、风速降低25%。研究结果有助于预警植被退化问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赣中杉木林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胡茸茸, 郭杨, 欧阳勋志, 刘军, 潘萍
    生态学杂志    2025, 44 (2): 365-37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2.024
    摘要149)      PDF(pc) (3107KB)(116)    收藏
    分析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可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省吉安市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量化立地、林分、气象等因子对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林碳密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性;线性模型对碳密度的拟合效果最优,其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为0.81;碳密度主要集中在20.91~51.97 t·hm-2,其空间分布规律整体呈现出北部及中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特征无明显的吻合规律。影响碳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平均胸径、林分密度、郁闭度、林龄、平均树高、坡度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其总影响系数分别为0.650、0.365、0.110、0.090、0.080、-0.014和-0.036。其中,平均胸径对碳密度的直接影响最大,林分密度次之;林龄、郁闭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坡度主要通过影响平均树高对碳密度产生间接影响。杉木林碳密度受林分因子影响最大,其次是立地因子,气象因子影响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烟促种子萌发研究新进展
    许宏力, 田亮, 杨晓菲, 聂强, 曹德昌
    生态学杂志    2024, 43 (7): 1941-195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7.022
    摘要193)      PDF(pc) (5349KB)(110)    收藏
    野火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更新的重要驱动力,野火伴生的烟气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传统观点认为,烟气中普遍含有纤维素热解产生的Karrikin类物质,是促进火后种子萌发的主要烟信号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木质素热解产生的丁香醛也可以促进火后植物的种子萌发。本文综述了烟信号化合物的发现历程,阐释了烟信号化合物与植物火后更新的生态相关性,并对植物烟信号适应性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烟促种子萌发研究领域仍待解答的一些科学问题,并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