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10
    目录
    目录
    2015, 34(7):  0. 
    摘要 ( 511 )   PDF (478KB) ( 269 )  
    研究报告
    施氮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张凯1,郑华1**,欧阳志云1,李睿达1,杨苗1,兰俊2,项学武2
    2015, 34(7):  1779-1784. 
    摘要 ( 820 )   PDF (555KB) ( 331 )  
    森林在调控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林的迅速发展,其温室气体通量和对施肥的响应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为了解施氮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在广西东门林场尾巨桉人工林样地设置低(84.2 kg N·hm-2)、中(166.8 kg N·hm-2)、高(333.7 kg N·hm-2)3个施氮水平和不施氮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CO2、N2O和CH4通量。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处理的桉树人工林土壤CO2、CH4和N2O年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14~271 mg CO2·m-2·h-1、-47~-37 kg CH4·
    m-2·h-1和16~203 kg N2O·m-2·h-1;土壤CO2排放通量在生长季高于非生长季,CH4和N2O通量未表现出明显季节变化。(2)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CO2和N2O年均排放通量,其促进效应主要集中在生长季(施氮后的4个月,即6—9月),且随时间增加,效应减弱。(3)施氮显著降低了土壤CH4年均吸收通量。因此,在维持桉树人工林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季节变化,合理调控施氮量将有助于减少桉树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施用沼液对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卜丹蓉1,周丹燕1,葛之葳1**,王国兵1,张文文1,彭赛1,阮宏华1**,曹国华2
    2015, 34(7):  1785-1790. 
    摘要 ( 667 )   PDF (516KB) ( 253 )  
    以苏北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沼液不同施用水平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4种沼液施用水平,分别为CK(0 m3·hm-2)、L(125 m3·hm-2)、M(250 m3·hm-2)和H(375 m3·hm-2)。结果表明,施用沼液显著增加了土壤DOC含量,其中土壤DOC含量在中浓度沼液处理下达到最高,为228.97 mg·kg-1;施用沼液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同时,施用沼液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并显著增加了土壤NO3--N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与NO3--N呈显著负相关,而沼液中N以NH4+-N为主,表明沼液对土壤pH的影响可能与大量铵态氮的输入有关。沼液也显著增加了土壤MBN以及降低了土壤MBC/MBN,表明施用沼液也可能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不同施肥方式对苏北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影响
    许文欢,张雅坤,王国兵,阮宏华**
    2015, 34(7):  1791-1797. 
    摘要 ( 826 )   PDF (473KB) ( 201 )  
    施NPK肥是提高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可以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肥同施有利于土壤保持养分;同时,施用生物炭被认为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受到关注。然而,关于这些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及生态安全的影响和机制还缺乏了解。本试验以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为试验基地,应用4种不同的施肥方式,即CK(对照组)、T1(NPK肥)、T2(NPK肥+生物炭)、T3(高浓度生物炭),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碳源利用方面的差异,以及施用生物炭是否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碳源代谢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大小表现为:T3>T2>T1>CK,其中T3与CK差异显著,表明高浓度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指数表现为:T3>T2>T1和CK,其中仅有McIntosh指数T3显著高于CK,在对6类碳源中的聚合物的利用上,T3显著高于CK,表明高浓度的生物炭添加会促进喜食聚合物的微生物群落生长,并具有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潜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主成分个数能够更有效地表达完整的信息,不同施肥方式在碳源利用上差异不明显,表明微生物群落功能稳定,短期施肥没有改变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而生物炭虽然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其碳源代谢多样性。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库动态及其分配特征
    韩美娜1,2,魏亚伟1,2,秦胜金1,2,邓莉萍1,2,周永斌1,2**
    2015, 34(7):  1798-1803. 
    摘要 ( 729 )   PDF (577KB) ( 177 )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作为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风固沙和固碳增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辽西北付家林场选择不同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包括10~20、20~30、30~40及40~50年生等4个林龄,并结合已建立的辽西北地区樟子松的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对其乔木和土壤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乔木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10~20、20~30、30~40和40~50年生乔木碳储量分别为20.98、25.89、33.83、34.94 Mg C·hm-2,这主要与树干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有关,且树干碳储量占乔木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为47.25%~56.17%;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30~40年生林略有下降),其中10~20年生林最小,40~50年生林最大,分别为32.80和51.46 Mg C·hm-2;此外,在土壤垂直剖面上,有机碳储量和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土壤碳储量变化范围为19.20~4.57 Mg C·hm-2,碳含量为2.04%~0.35%;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随林龄增加逐渐增大,10~20年生到40~50年生樟子松林分别为53.78、61.88、67.48和86.40 Mg C·hm-2,整体固碳作用明显;此外,土壤碳库作为该地区樟子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碳储量的比例为49.87%~60.99%,乔木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为38.91%~50.13%。该研究结果为综合评价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东寨港红树林群落退化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王荣丽1,廖宝文1**,管伟1,徐蒂1,2
    2015, 34(7):  1804-1808. 
    摘要 ( 791 )   PDF (455KB) ( 188 )  
    针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退化现象,在东寨港长宁河沿岸设置样地,调查东寨港红树林退化特征和退化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群落呈明显的退化趋势,退化群落死亡率、退化率与群落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死亡率和退化率与单位面积呼吸根数量呈显著负相关。退化特征值与表层土壤(0~30 cm)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退化率与下层土壤(30~60 cm)的毛管孔隙度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死亡率与容重、毛管孔隙度也达到了显著相关水平(P<0.05)。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红树林退化特征相关性较小。
     
    重度林火对大兴安岭土壤生境因子的影响
    宋利臣1,何平平2,崔晓阳1**
    2015, 34(7):  1809-1814. 
    摘要 ( 801 )   PDF (573KB) ( 214 )  
    为探究重度林火对森林土壤生境因子的影响,以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监测了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12个土壤生境因子在3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 1年时间范围内重度林火减小了枯落物层厚度,降低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碳,但提高了地表午间均温和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代换性盐基的含量;而3年时间范围内重度林火导致有的土壤生境因子与对照样地差异越来越大,如枯落物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和硝态氮含量,而有的土壤生境因子则表现出恢复的趋势,如土壤含水率、地表午间均温、土壤pH值、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代换性盐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研究重度林火对各土壤生境因子的影响可为土壤生境质量的评价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长期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陈晓芬1,2,李忠佩1,2**,刘明1,江春玉1,吴萌
    2015, 34(7):  1815-1822. 
    摘要 ( 839 )   PDF (536KB) ( 276 )  
    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和微平板测定法研究红壤荒地开垦为水田耕种20年后,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变化,并分析土壤微生物学指标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的水稻年产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平均提高了196.6%、11.4%、19.4%、14.0%、100.6%和300.1%;而与未施有机肥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上述各指标平均提高了85.4%、23.8%、25.0%、15.0%、38.6%和86.8%。与对照相比,施用磷肥和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提高了13.6%~68.9%。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也提高了各菌群微生物的PLFA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度(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0.17~0.30、2.79~3.03、0.93~0.94和1.46~2.27。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和功能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磷肥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利用方式明显区别于对照、单施氮肥和施用氮钾肥的处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有机碳、全磷、全氮和速效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关键因素。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提高土壤生物功能和生产力。
    夏闲期地表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的影响与施氮调控
    郭媛1,2,孙敏2**,任爱霞2,高志强2
    2015, 34(7):  1823-1829. 
    摘要 ( 751 )   PDF (583KB) ( 190 )  
    为提高旱作麦区土壤水分贮备能力,并探明此基础上提高产量的适宜施氮水平,本文采用大田试验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研究了夏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75、150、225 kg·hm-2 3个施氮量对旱地土壤水分、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期深翻覆盖后,播种前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提高约70~80 mm,尤其是80 cm以下土层;成熟期0~30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均低于播种前,尤其是0~160 cm各土层低20~30 mm;各生育期群体茎数、穗数提高,且低、高氮条件下处理间差异显著,小麦总耗水量提高5.68~31.30 mm,产量提高1.43%~7.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7%~4.23%;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且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农学效率提高0.47~1.24 kg·kg-1,氮肥当季回收率显著提高3.01%~4.96%;覆盖配施氮肥后,成熟期0~1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总耗水量以施氮量150 kg·hm-2最低;各生育期群体茎数、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显著最高,75 kg·hm-2最低,且中氮较低氮与高氮处理产量分别提高574.75和341.1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89%和7.77%;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当季回收率均以施氮量150 kg·hm-2显著最高,75 kg·hm-2最低,且中氮较低氮与高氮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91 kg·kg-1、3.12 kg·kg-1,氮肥当季回收率提高1.74%和5.32%;此外,产量与穗数的相关性最大(r=0.906),穗粒数居中,千粒重最小;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覆盖有利于蓄水保水,提高底墒,且配施氮量为150 kg·hm-2更有利于水氮互作,促进氮素吸收、运转,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
     
     
    大蜀山孤岛状山体植被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程红梅1,2,田锴1,田兴军1**
    2015, 34(7):  1830-1837. 
    摘要 ( 1304 )   PDF (554KB) ( 355 )  
    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法,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孤岛状山体——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6个典型样地,利用丰富度指数(Margalef richness index, R)、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 H)、均匀度指数(Pielou evenness index, Jsw)和生态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 D)等研究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从马尾松林向针阔混交林、麻栎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乔木层Shannon指数分别为1.957、1.485、0.738,呈下降的趋势;而短毛椴林乔木层Shannon指数为1.694。麻栎林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3个群落(P<0.05),均匀度显著低于马尾松林和短毛椴林(P<0.05)。4种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之间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麻栎林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其他3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则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处于演替顶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不是最高,群落演替过程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除人为活动的干扰外,群落的发育程度和内部生境是影响该区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努尔买买提,张相锋,张维**
    2015, 34(7):  1838-1846. 
    摘要 ( 720 )   PDF (593KB) ( 167 )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鉴定,借鉴文献资料,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了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56科182属329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17种,裸子植物3科4属9种,被子植物47科171属303种。平均种密度27.88种·km-2。菊科、蔷薇科、禾本科等14科为优势科,毛茛科、豆科、紫草科等8科为表征科;优势属和表征属分别为17属和5属。保护区植物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种科,但有6个单种属。中国特有属1属(鸦葱属),中国特有种14种,其中新疆特有种9种。在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14科140属299种,分别占(不含广布型)科、属、种总数的60.87%、94.59%和96.78%;保护区植物与中亚、地中海交流较多,与热带和东亚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
    干旱荒漠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
    张浩1,2,王新平1**,张亚峰1,虎瑞1,潘颜霞1,陈宁1,2
    2015, 34(7):  1847-1853. 
    摘要 ( 1384 )   PDF (653KB) ( 289 )  
    降水是荒漠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最重要限制因子,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对生长季降雨的变化极端敏感。根据生长季内每次降雨量,进行不同梯度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减雨50%、减雨25%、增雨25%、增雨50%、增雨100%),以自然降雨为对照,研究植物生长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生长季降雨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初级生产力,不同生活型植物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显著不同;减雨处理减缓了柠条、油蒿新枝生长,但影响不显著;增雨25%未能显著促进柠条、油蒿新枝生长;50%增雨未能促进柠条新枝生长而能促进油蒿的新枝生长;5—7月,增雨100%能显著增加油蒿新枝生长量,仅能增加柠条6—7月生长量;1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随降雨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减雨50%显著降低了草本植物株高,而其他降雨处理对株高影响不显著。
     
    模拟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多样性与系统抵抗力
    李丹1,刘阳1,蒋跃平2,任远1,杜园园1,谷保静3,常杰1,葛滢1**
    2015, 34(7):  1854-1859. 
    摘要 ( 916 )   PDF (557KB) ( 220 )  
    设计模拟人工湿地实验,探究铵干扰下生态系统抵抗力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90个沙培微宇宙中配置了4个物种丰富度梯度(1、2、3、4),设置了加铵干扰和无干扰2组处理。结果表明:(1)无干扰时植物地上生物量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显著增加,而铵干扰会消解丰富度的正效应;(2)地上生物量对铵干扰的抵抗力与丰富度呈负相关;(3)抵抗力与未干扰的地上生物量负相关;(4)菖蒲(Acorus calamus)在系统中的存在会显著降低系统对铵的抵抗力,其他种无影响。本研究设置了新的干扰类型,拓展了多样性抵抗力研究。
     
    江苏茶区秋季杂草区系及多样性区域差异
    孙国俊1,2**,张海艳1,李粉华1,朱叶芹3,季敏1,韩敏1,袁方1,储寅芳4,张桥5
    2015, 34(7):  1860-1870. 
    摘要 ( 811 )   PDF (733KB) ( 132 )  
    为揭示茶园秋季杂草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差异,于2013年10月调查了江苏茶叶主产区有代表性的仪征、金坛和宜兴三地不同管理措施、不同种植时间茶园秋季杂草的种类、数量、高度,分析了物种的组成、优势度、数量、生活型、生物多样性和主要杂草生态位。结果表明:仪征茶园秋季杂草有32科65属72种,金坛茶园秋季杂草有36科74属80种,宜兴茶园秋季杂草有40科74属80种,三地优势度最大的杂草种均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其中金坛、宜兴茶园的秋季杂草群落物种组成达极相似程度(相似性系数0.85)。总体而言,三地茶园秋季的杂草科、属组成和种类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地域距离越大,差异越明显,这符合物种丰富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的生物地理学规律;多数主要杂草生态位宽度、种间生态位重叠值自北向南逐渐趋小;杂草的多样性存在着由北向南越丰富的特点,但由南向北随着纬度趋高,杂草多样性趋低,优势种越明显;多年生杂草的比例自北向南逐渐增多,一、二年生杂草比例逐渐减少。
     
    蒙古栎和紫椴叶片滞留水滴形态及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
    林茂森1,2,关德新1,王安志1**,金昌杰1,吴家兵1,袁凤辉1
    2015, 34(7):  1871-1878. 
    摘要 ( 744 )   PDF (1071KB) ( 179 )  
    叶片表面的水滴形态不仅可以反映叶片的润湿性和持水能力,对了解森林的降雨截留及再分配过程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紫椴(Tilia amurense)叶片上20~100 μL水量的水滴形态(高度、底面积、接触角)及100 μL水滴在蒸发过程中形态变化规律的观测,探讨了2种叶片上水滴形态的差异,并构建了水滴液表的曲面模型。结果表明,等水量条件下,紫椴叶片上的水滴形态较蒙古栎相对扁平,水滴高度较蒙古栎低0.15~0.41 mm,底面积大1.07~9.99 mm2,接触角小5°~10°;蒙古栎、紫椴叶片上水滴水量每增加1 μL,高度分别增加0.0125和0.0091 mm,底面积分别增加0.59和0.70 mm2,接触角分别减小0.185°和0.25°。在蒸发过程中,2种叶片上水滴形态变化规律相同,但形变速率不同,紫椴叶片上水滴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速率均大于蒙古栎,分别快9.8%和41.1%,这与2种叶片上的水滴形态有直接关系。
     
    兰州北山侧柏株高与冠幅、胸径异速生长关系的坡向差异性
    史元春,赵成章**,宋清华,杜晶,王继伟
    2015, 34(7):  1879-1885. 
    摘要 ( 1097 )   PDF (668KB) ( 230 )  
    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其提高自身空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生态策略,反映了植物与环境协同适应的表型可塑性机制。本文利用Arc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样地坡向数据,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 SMA)方法,研究了兰州市北山不同坡向人工林侧柏株高-冠幅和株高-胸径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侧柏胸径在各坡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株高和冠幅在东坡和西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侧柏株高与冠幅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坡向差异,南坡冠幅的生长速率大于株高的生长速率,北坡冠幅的生长速率小于株高的生长速率,东坡和西坡株高、冠幅的生长速率相近;各坡向上侧柏胸径的生长速率均大于株高的生长速率,二者异速生长关系的坡向差异不明显(P>0.05)。侧柏冠幅、胸径与株高异速关系在各坡向上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异质性生境中植物主要构件的投资权衡机制。
    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其食用价值等级评价
    罗辉1,王宁2**,赵雅洁2,周兵2
    2015, 34(7):  1886-1891. 
    摘要 ( 787 )   PDF (534KB) ( 195 )  
    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特性、地理起源等,并基于相关指标对其食用推广价值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共计114种,隶属30科,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苋科和柳叶菜科植物为主,且多年生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据多数;其地理起源上多源自美洲地区,以人为有意引入为主;大多数可食性入侵植物可以直接被人类、家畜和家禽等食用对象所直接食用,可食性器官以茎、叶为主;属于高、中、低食用价值等级的外来可食性植物分别有9种、76种和29种,中等可食性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利用某些入侵植物的可食性来减少其种群危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硅对镉胁迫下红树白骨壤酚类代谢的影响
    张琼1,2**,刘景春2,卢豪良2,段罕慧2,严重玲2
    2015, 34(7):  1892-1897. 
    摘要 ( 971 )   PDF (522KB) ( 317 )  
    采用水培方式研究硅对重金属镉胁迫下白骨壤幼苗酚类代谢影响,探讨硅对白骨壤耐受重金属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镉胁迫(Cd 0.5 mg·L-1)下,随着外源硅的增加,叶片和根系丙二醛含量降低,但Si 50 mg·L-1处理中各器官总酚含量最高,硅对各器官单宁含量影响不显著;高浓度镉(Cd 5 mg·L-1)导致白骨壤叶片和根系膜脂过氧化,使得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外源硅的添加显著降低了白骨壤叶片和根系丙二醛积累,Si 100 mg·L-1显著增加了各器官中总酚含量和单宁含量,根系丙二醛含量与根系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丙二醛含量与叶片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硅显著刺激高镉胁迫下白骨壤植物组织中酚类物质代谢,增加根系和叶片的抗氧化性,进而增加白骨壤对镉的耐受性。
     
    UV-B辐射对菹草成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王锦旗1,2**,郑有飞3,薛艳4
    2015, 34(7):  1898-1904. 
    摘要 ( 701 )   PDF (619KB) ( 137 )  
    以春末夏初南京地表实际UVB剂量为参考,将菹草成株分别置于50、100、150和200 μW·cm-2剂量的UV-B辐射下,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Fo、Fm在辐射早期随辐射剂量增加而递增,但后期随辐射剂量增加而递减;Fv/FmΦPSII、NPQ随辐射剂量增加而递减。因此,菹草成株在遭遇UV-B辐射后,PSII反应中心出现可逆性失活或出现不易逆转的破坏,致使原初光能转换效率、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实际光化学效率降低,最终加速菹草衰亡。因此,春末夏初UV-B辐射增强可能是促进野外菹草大批衰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否与其他环境因素之间存在联合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UV-B辐射对番茄幼苗品质的影响
    侯丽丽1,霍志金2,李炜蔷1,徐坤1**
    2015, 34(7):  1905-1909. 
    摘要 ( 697 )   PDF (459KB) ( 142 )  
    以不同品种番茄为试材,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UV-B辐射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生长量及壮苗指数与UV-B辐射强度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探讨了UV-B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UV-B辐射显著改变了番茄幼苗的生长特性,且不同品种对UV-B辐射的响应较为一致;经模型解析表明,随UV-B辐射强度或时间的增加,番茄幼苗株高降低,而茎粗、根茎叶干物质量及壮苗指数则先升高后降低;辐射强度与时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UV-B辐射强度对株高的影响大于辐射时间,而对茎粗及壮苗指数的效应则相反;经模拟运算,培育壮苗的适宜UV-B辐射强度为14.5~25.6 μW·cm-2,辐射时间为4.1~5.8 h·d-1。

     
     
    不同保水剂对甜菜生长影响的生理效应
    黄伟1,3**,张俊花1,3,张立峰2,3,刘玉华2,3,王一红4
    2015, 34(7):  1910-1916. 
    摘要 ( 693 )   PDF (522KB) ( 130 )  
    为筛选出抗旱效果明显的保水剂,提高甜菜成苗率和产量,采用温室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保水剂对甜菜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保水剂中以TM-3005KM保水剂处理效果最佳;TM-3005KM保水剂较CK定植后幼苗成活率高7.22%;苗期末期,TM-3005KM保水剂处理的株高、根粗、冠幅、叶长和叶宽值均最大,且显著高于CK,根鲜重、根干重、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较CK分别高27.83%、38.46%、65.21%和59.15%;各处理甜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并于叶丛快速增长期达到峰值,各生育期施用保水剂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且以TM-3005KM保水剂处理含量值最高;各处理甜菜叶片光合速率变化与叶绿素含量基本一致;各处理甜菜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表现出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各生育期均以TM-3005KM保水剂处理含量最低,CK最高;TM-3005KM保水剂处理可溶性糖从地上部叶片向块根中转移的相对较早,且其含量变化相对稳定;收获时,TM-3005KM保水剂处理较CK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折光糖度分别提高50.08%、47.53%和2.10%。研究表明,TM-3005KM保水剂处理有利于提高甜菜幼苗成活率,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增强植株抵御干旱的能力,为叶绿素含量积累、光合速率增大和产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水肥耦合对谷子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呼红梅,王莉**
    2015, 34(7):  1917-1923. 
    摘要 ( 648 )   PDF (615KB) ( 153 )  
    以“晋谷21”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设计进行谷子苗期盆栽试验,研究水肥耦合对谷子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营养元素N、P、K含量及配比与谷子抗旱性的关系。从植物生长状况、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考虑,谷子在轻度(40%)水分胁迫下施用N(100、150 mg N·kg-1)、P(87、130.5 mg P·kg-1)、K(249、373.5 mg K·kg-1),在重度(20%)水分胁迫下施用N(100、150 mg N·kg-1)、P(87 mg P·kg-1)、K(124.5、249 mg K·kg-1)有利于植物生长;轻度与重度干旱条件下,N、P、K配合施用其交互作用效果好于单独施用N、P、K,利于谷子抗旱;重度干旱条件下,施用N、P、K虽然可以促进谷子生长、提高抗逆性,但适宜的N、P、K肥料用量范围变小,过高用量会造成生理干旱。

     
    混合碱(NaHCO3和Na2CO3)胁迫对高粱幼苗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的影响
    尚培培,李丰先,周宇飞,彭峥,高铭悦,韩熠,许文娟,黄瑞冬**
    2015, 34(7):  1924-1929. 
    摘要 ( 767 )   PDF (647KB) ( 147 )  
    以高粱耐碱品种(四杂25号)和碱敏感品种(龙杂9号)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内营养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混合碱(NaHCO3和Na2CO3摩尔比为9∶1)胁迫对高粱幼苗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和离子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碱浓度和pH值的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游离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叶片和根系中均有显著增加;四杂25号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幅大于龙杂9号,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高于根系;随碱胁迫浓度的增加,两个高粱品种叶片和根系中Na+的浓度显著增加,而K+和Ca2+浓度显著减少,四杂25号K+和Ca2+浓度减小程度小于龙杂9号;叶片离子中以K+的含量最大,而根系中以Na+的含量最大,说明高粱幼苗叶片和根系所需平衡渗透势的阳离子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根系受碱胁迫的破坏程度较叶大,其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能力弱于叶片,说明高粱根系对碱胁迫更加敏感。
    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以小兴安岭五营林区为例
    刘振波1,2**,刘杰1,2
    2015, 34(7):  1930-1936. 
    摘要 ( 930 )   PDF (905KB) ( 178 )  
    以中国东北小兴安岭五营林区为研究区,基于MODIS BRDF遥感模型参数产品数据,首先利用4-Scale模型建立查找表计算像元尺度上各组分比例,估算研究区森林乔木冠层反射率,然后利用冠层反射率数据,获取研究区3种常用森林冠层植被指数,最后基于植被指数与实测叶面积指数构建研究区冠层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并选取最优模型实现研究区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冠层LAI遥感反演模型中,基于比值植被指数SR(simple ratio, SR)构建的二次多项式反演模型精度最高,且反演精度比未考虑背景反射影响的SR反演模型精度有较大幅度提高,模型决定系数由0.38提高至0.54;反演获取的研究区冠层LAI在2.38~12.67,平均值6.52,LAI值在阔叶林区域相对较高。
    基于水文变异诊断系统的黑河流域上中游径流序列变异
    何睿,庞博**,张兰影
    2015, 34(7):  1937-1942. 
    摘要 ( 719 )   PDF (891KB) ( 249 )  
    目前黑河流域的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异分析已经有了较多研究,但各种水文序列检验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采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将数理统计分析与物理成因相结合,对黑河流域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1960—2008年的年径流序列的趋势和跳跃变异进行综合诊断,并分析黑河流域上中游7个气象站点对应的年降水、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以寻求年径流序列变化的物理成因。结果表明:在趋势和跳跃变异分析方面,黑河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和中游正义峡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分别在1980和1990年发生跳跃变异,各气象站点降水序列和年均气温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在径流序列变化的物理成因方面,气候条件的改变是上游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990年后中游地区年径流量减小,则很大程度上与中游耗水量大幅增加有关。
     
    基于生态功能强度分析的滩涂围垦区景观格局优化
    王明月1,2,李加林1,2**,郑忠明3,姜文达1,徐谅慧1,杨磊1,袁麒翔1,卢雪珠1,肖望4
    2015, 34(7):  1943-1949. 
    摘要 ( 742 )   PDF (691KB) ( 172 )  
    滩涂匡围与开发对沿海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产生着重要影响。以江苏沿海典型围垦区东台市为研究区,基于3S技术,运用累积阻力模型,结合景观格局特征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并采用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方法进行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东台市在长期大规模围垦背景下,出现景观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等问题,研究区景观生态功能强度总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变弱;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功能空间分析是定位生态源地和分析生态流运行的关键;源地保护、廊道构建和节点强化等主要优化措施可以为生态功能改善提供指导方向。本研究可为东台市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围垦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基于RUSLE模型的珊溪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任坤1,梅琨1,朱慧敏1,何溶1,朱元励1,陆萍1,张明华1,2**
    2015, 34(7):  1950-1958. 
    摘要 ( 1084 )   PDF (2626KB) ( 353 )  
    土壤侵蚀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将会直接影响水库库容和水环境安全。本文以温州珊溪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美国农业部开发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评估研究区流域土壤侵蚀现状,并借助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85.76 t·km-2·a-1,属于中度侵蚀;在土壤侵蚀强度上,微度侵蚀区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9.42%,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区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10.93%。在土壤侵蚀量上,微度侵蚀区域侵蚀量仅占流域侵蚀总量的0.8%,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区域侵蚀量占流域侵蚀总量的62.15%;林地面积最大,占流域面积70.21%,且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占流域侵蚀量的70.92%,是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的主要来源;将研究区划分为7个坡度带,其中\[15° ,25°)和\[25°,35°)坡度带侵蚀面积和侵蚀量达55.12%和61.35%;研究还发现,土壤侵蚀强度与滑坡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侵蚀强度大的地方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针对该研究区侵蚀强度较大的小面积区域,加强水土保持力度能有效改善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侵蚀现状。
     
    三峡库区县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功能分区——以奉节县为例
    李潇然1,李阳兵1,2**,王永艳3,邵景安1
    2015, 34(7):  1959-1967. 
    摘要 ( 1153 )   PDF (5250KB) ( 230 )  
    景观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纽带,其生态安全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选择奉节县为研究区域,在GIS技术支持下对2012年景观类型图进行处理,选取土地利用、地形位指数及土壤侵蚀等阻力因子构建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对研究区内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识别并进行功能分区。本文依据最小耗费阻力面,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战略点等景观格局组分,加强和完善生态网络的空间连通性,以提高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及完善生态功能分区。根据耗费阻力突变点,将研究区划分成水源涵养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敏感区、生产生活区4个功能区,各区占地百分比分别为36.74%、24.16%、15.48%和23.62%,同时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模拟建设用地的扩张,为城市扩张规划提供合理依据。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韦晶1,郭亚敏2**,孙林1,江涛1,田信鹏1,孙光德1
    2015, 34(7):  1968-1975. 
    摘要 ( 1058 )   PDF (986KB) ( 480 )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对全国经济和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概念模型(SRP),选取了气温、降水、地形起伏度等16个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EVI)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以中度脆弱区为主,所占面积比例为45.55%,轻微、轻度、重度、极度脆弱区分别占总面积的5.76%、23.12%、20.14%和5.43%,重度与极重脆弱区集中分布在地形复杂的西北部裸地、低植被覆盖地带及人口、经济活动压力较大的东北部地区。
    扬州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吴榛,王浩**
    2015, 34(7):  1976-1985. 
    摘要 ( 814 )   PDF (2442KB) ( 456 )  
    快速城市化使得绿地生境斑块日益破碎,连接性不断降低,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绿地生态网络,连接破碎生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RS及GIS技术支撑下,通过分析连通性指数确定绿地斑块节点,采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进行潜在廊道模拟,构建扬州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并基于重力模型和廊道曲度指数对生态网络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扬州市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扬州市域范围内,阈值200 m下的可能连通性指数(PC)最适合作为绿地斑块节点的选择指标;绿地和农业用地为该范围内组成生态网络的优势景观类型;不同绿地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差异较大,相互作用较弱的廊道景观阻力大,生境适宜性低,需进一步改善;曲度较大的廊道景观阻力较大,生物流动效能较低,需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可为扬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入侵害虫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张颖1,2,章超斌2,郝建华1**,顾海涛1
    2015, 34(7):  1986-1993. 
    摘要 ( 941 )   PDF (1009KB) ( 195 )  
    葡萄根瘤蚜(Viteus vitifoliae Fitch)是源自北美的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葡萄产业具有严重威胁。本研究应用最大熵(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预测了葡萄根瘤蚜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采用ROC曲线分析法验证了预测结果,对其在我国各葡萄主产省份的适生区面积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影响葡萄根瘤蚜分布的各种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根瘤蚜在我国有广泛的潜在分布区,适生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华东沿海、黄土高原和华中地区,经纬范围大致为100°E—124°E,24°N—43°N;该种在除新疆之外的主要葡萄生产省份均具有较高的适生性,潜在的适生区远大于目前的分布范围,仍有巨大的入侵潜力和风险;葡萄根瘤蚜入侵区分布主要受温度(尤其是低温)的影响,水分和土壤质地属性对葡萄根瘤蚜分布的限制作用明显不及温度条件;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葡萄根瘤蚜的适生范围有可能向北、向高海拔地区偏移。
    广西十万大山蚱类昆虫生态适应性
    邓维安**,李晓东,韦仕珍,原宝东,林敏平
    2015, 34(7):  1994-2004. 
    摘要 ( 857 )   PDF (712KB) ( 165 )  
    本文探讨了广西十万大山荒坡草丛、湿地、林间小溪、河滩沙石、灌木丛、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共8个生境的蚱类昆虫种类组成、分布规律、蚱类昆虫对不同生境的选择以及蚱类形态对生境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蚱类昆虫种类数量灌木丛>阔叶林>荒坡草丛>湿地>混交林>林间小溪>河滩沙石>针叶林;蚱类昆虫对生境不但有较大的偏好性而且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生活在林间小溪的蚱类具有长的前胸背板和后翅。光照强度对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的前胸背板长度、前足股节长度、中足股节长度以及后足胫节长度有显著影响;露点温度对肩宽、后翅长度和后足股节长度产生显著的影响;湿度对前翅长度产生显著的影响。推测光照强度、露点温度和湿度3个环境因子不同程度对日本蚱的不同形态性状产生显著影响,是导致日本蚱型变呈多样化的关键原因。
     

     
    温度对油松大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邵东华1,段立清2**,段景攀3
    2015, 34(7):  2005-2008. 
    摘要 ( 782 )   PDF (405KB) ( 180 )  
    为明确温度对油松大蚜(Cinara formosana)发育历期及繁殖力的影响,在室内13、17、21、25和29 ℃恒温条件下用2年生油松苗单头饲养油松大蚜,每天检查油松大蚜的死亡、脱皮、产仔数,直至其死亡。结果表明:油松大蚜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在13~25 ℃,若蚜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3 ℃时油松大蚜若蚜期为24.0 d,25 ℃时为12.5 d,29 ℃时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发育历期延长。生命期及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在13~29 ℃,生命期由59.7 d缩短到23.4 d,成蚜寿命由35.4 d到7.5 d。21 ℃时产仔最多,平均每雌产若蚜46.0头,25 ℃时每雌产17.6头,29 ℃时不产仔。温度对产仔前期无显著影响。在21 ℃时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113,同时净增殖率也最大,为19.353,种群加倍时间最短,为6.1 d。由此可见,温度对油松大蚜的发育具有显著影响,21 ℃是最适宜温度。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海拔分布特点
    王同亮1,程林2,兰文军2,邹思成2,程松林2,汪继超1** 
    2015, 34(7):  2009-2014. 
    摘要 ( 802 )   PDF (819KB) ( 454 )  
    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能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海拔分布特点,于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选取22条样线开展调查,同时将保护区海拔300~2161 m区间按200 m的间隔分为10个海拔段,对两栖动物的海拔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29种,隶属2目9科22属,以蛙科为主,占两栖物种总数的37.9%;2)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新纪录;3)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大致呈先平台后递减的海拔分布特点,这可能主要受生境复杂性的影响。此外,本研究采用Stevens法和逐种法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很难判断是否支持Rapoport法则。
     
    重庆江北机场鸟类群落结构及鸟击防范
    吴雪1,杜杰2,李晓娟2,廖文波1**
    2015, 34(7):  2015-2024. 
    摘要 ( 1105 )   PDF (623KB) ( 430 )  
    鸟击对民用和军用飞机的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了解和掌握机场及其周边地区的鸟类群落结构对机场开展鸟击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固定距离样线法对重庆江北机场以机场中心为圆心、半径8 km范围内的区域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鸟类102种,隶属于15目、40科。其中留鸟44种,夏候鸟30种,冬候鸟13种,旅鸟15种;雀形目鸟类占绝对优势,计54种,占调查鸟类物种总数的52.94%。对鸟类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密度最大,夏季最低;秋季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优势度指数最高,秋季最低。结合鸟类的密度D值、分布系数ADC值、鸟击风险值R、相对风险比例RE以及鸟类生活习性等综合分析,与鸟击发生关系密切的鸟种为家燕(Hirundo rustica)、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金翅(Carduelis spinus)、珠颈斑鸠(Phasianus colchicus)以及人工饲养物种家鸽(Columba domestica)等,根据调查结果对重庆江北机场的鸟击防范工作提出了综合防治建议。
    多个环境因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致病力的影响
    陆春云1,2,习丙文2,叶诗尧3,梁利国2,谢骏1,2**
    2015, 34(7):  2025-2029. 
    摘要 ( 612 )   PDF (451KB) ( 167 )  
    采用正交试验L16(4×213)设计检验了养殖环境中多种理化因子(温度、pH、分子氨、亚硝酸盐)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致病力的影响。试验设立温度(A)4个水平(20、24、28、32 ℃);pH(B)2个水平(6.5、8.0);分子氨(C)2个水平(0.02、0.04 mg·L-1)和亚硝酸盐(D)2个水平(0.1、0.3 mg·L-1),每组试验鱼分别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06 CFU·mL-1;以试验鱼存活时间的长短判断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致病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分子氨与pH的交互作用(B×C)和温度(A)因素分别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影响极其显著(F>F0.01),pH(B)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影响显著(F >F0.05),而亚硝酸盐(D)和分子氨(C)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的影响不显著;团头鲂存活时间y(单位为h)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64.713-6.399A+14.367B-11.914(B×C);根据该线性回归方程,当温度为20 ℃、pH =8.0、分子氨浓度为0.02 mg·L-1时,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的致病力最弱,鱼体的存活时间最长(149.76 h)。本实验结果可为团头鲂养殖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出血病防控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综述与专论
    排水对三江平原和若尔盖沼泽生态影响的比较
    张骁栋,康晓明,李春义,崔丽娟**,王小文
    2015, 34(7):  2030-2040. 
    摘要 ( 713 )   PDF (1482KB) ( 219 )  
    沼泽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泥炭资源,排干后可开垦耕地、育林或辟为牧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林、畜牧业发展对土地需求急剧扩大,排水疏干成为自然沼泽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比较了中国最大的两处沼泽湿地——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排水前后景观格局、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变化。排水后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出现不同程度沼泽破碎化;植物群落呈现从沼生到中生的演替;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加速,使土壤碳、氮及其他营养元素含量下降。排水后水位下降是使沼泽湿地生态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排水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两处沼泽湿地在景观破碎化模式、土壤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具有差异。

     
    食果动物传播植物种子的有效性
    李宁1,钟明1,冷欣1,万安1,方淑波1,2**,安树青1
    2015, 34(7):  2041-2047. 
    摘要 ( 864 )   PDF (533KB) ( 274 )  
    传播有效性是评估食果动物对植物种群更新贡献的关键指标,它决定了植物种群的续存,影响着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系。本文从种子传播数量、质量角度分析了影响动物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并从有效传播动物组合角度分析了其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传播数量的多少与动物的取食行为有关。以整吞取食的食果动物常被认为是植物的有效传播动物,而植物的果实为动物偏好选择的食物时,势必导致该种植物拥有高的种子传播数量。传播质量与食果动物肠道种子滞留时间以及其后的种子传播距离和排放地相关。体型较大、生境适应能力和迁徙性较强的动物常为植物提供较远的传播距离,而被认为传播质量较高。取食后动物的生境选择决定了种子的排放地,进而影响它们的种子传播质量。如果取食后动物偏好利用植物适宜更新的生境时,动物则拥有较高的传播质量。有效传播动物通常在传播数量和传播质量以互补形成一些组合对植物种群更新起贡献。今后工作应将动物行为野外监测和种子萌发实验相结合、取食后多种行为相结合来分析动物的传播有效性;而以一些国内特有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传播有效性研究应是今后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研究进展
    项贤领**,陶媛媛,席贻龙
    2015, 34(7):  2048-2057. 
    摘要 ( 753 )   PDF (584KB) ( 332 )  
    轮虫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开展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研究对更好地理解种群分化、物种形成、生态适应和历史气候变化等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轮虫种群的系统地理格局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种群的快速增长及其建群效应使得轮虫种群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分化和显著的系统地理格局;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浮游动物具有高度的拓殖能力和局域性适应,轮虫种群间不具有系统地理格局。轮虫的种群遗传结构存在着季节变化,这可能会干扰我们对浮游动物系统地理格局的正确认识。本文简述了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的研究现状,并对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研究进行了展望。

     
    方法与技术
    棉花黄萎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沈元劼1,齐谢敏2,刘标3,周国华1,2,李泰明1
    2015, 34(7):  2058-2063. 
    摘要 ( 765 )   PDF (572KB) ( 182 )  
    利用棉花黄萎病菌ITS区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棉花黄萎病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体系,以324 bp的PCR扩增产物构建了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为100 copies·μL-1,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4,扩增效率为91.5%。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转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土壤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棉田中棉花黄萎病菌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棉田,与实际观测到的现象一致,也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棉花黄萎病菌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为棉花的种植及病害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GFP标记内生枯草芽孢杆菌Y10及其在白菜体内的定殖
    杜芳1,何鹏飞1,吴毅歆2,3,陈卓君1,杨静1,何月秋2,3**
    2015, 34(7):  2064-2070. 
    摘要 ( 1138 )   PDF (1693KB) ( 209 )  
    枯草芽孢杆菌Y10是具有防治根肿病的白菜内生菌株。为研究其在白菜体内的定殖规律,将不同来源的含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导入Y10进行荧光标记,测定了荧光标记菌的质粒稳定性、生长曲线及室内平板拮抗活性。结果表明,仅有pHT01P43GFPmut3a能在Y10中稳定地遗传,且对Y10的生长和病原真菌拮抗活性无不利影响。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栽培基质中,Y10的标记菌株与野生型对白菜根肿病防效无显著差异。稀释涂板回收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观察都证实,接种9 d后在白菜的根、茎及叶部组织均有标记菌株的定殖,且在44 d内仍保持103~104 cfu·g-1组织。这些定殖结果表明,Y10在白菜体内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且这种特性可能与其防治根肿病有关。
     
    海藻接枝型肥料的保水控失及肥效
    于晓莉,祁帅,黄素媛,沈宏**
    2015, 34(7):  2071-2076. 
    摘要 ( 666 )   PDF (730KB) ( 169 )  
    本文将海藻接枝型保水剂与控失剂相结合,对复混肥进行多次包膜,制成海藻接枝型肥料A和B,并对其保水保肥性能以及肥料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海藻接枝型肥料A和B的土壤水分吸收率为89.00%和70.33%,普通复混肥为61.17%。与普通复混肥相比,海藻接枝型肥料A能分别减少氮、磷和钾22.49%、14.71%和15.51%的淋溶损失量,海藻接枝型肥料B则能分别减少氮、磷和钾21.22%、12.22%和13.13%的淋溶损失量。肥效实验表明,施用海藻接枝型肥料A和B的生菜鲜重分别比普通复混肥高出26.14%和20.06%,前者还明显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上述结果表明,海藻接枝型肥料的保水保肥效果和促生长作用比普通复混肥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