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10
    目录
    目录
    2015, 34(6):  0. 
    摘要 ( 507 )   PDF (477KB) ( 183 )  
    研究报告
    辽东山区次生林优势木本植物种间联结与相关分析
    邓莉萍1,白雪娇1,2,李露露1,牛沙沙1,韩美娜1,秦胜金1,周永斌1,2**
    2015, 34(6):  1473-1479. 
    摘要 ( 881 )   PDF (564KB) ( 370 )  
    为了解辽东山区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判别优势树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2×2联列表,方差比率(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指标,对群落重要值较高的17个优势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和相关性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7个优势树种在不同样方尺度下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联结;χ2检验显示,在20 m×20 m样方尺度下,17个优势种组成的136个种对中,86个种对呈正联结,50个种对呈负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69个种对呈正相关,67个种对呈负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显示,81个种对呈正相关,55个种对呈负相关。对种间联结及相关性的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物种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和生境条件等综合作用下的种群分布格局提供依据。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产能
    宋庆丰,牛香**,王兵
    2015, 34(6):  1480-1486. 
    摘要 ( 719 )   PDF (519KB) ( 253 )  
    基于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站长期监测数据,利用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对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产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探讨各市/地区间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格局,以及不同林分结构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和牡丹江市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位于其他市/地区前列,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相当于本省地表水量的72.88%,以及2004—2008年间全国、辽宁省和吉林省年森林涵养水源量的10.25%、6倍和4倍;固碳量相当于抵消了本省工业碳排放量的67.61%,而2004—2008年间全国、辽宁省和吉林省年森林固碳量相当于抵消本区域内年工业碳排放量的9.97%、4.94%和14.70%。

     
    深圳坝光银叶树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陈晓霞1,2,李瑜3,茹正忠3,昝欣4,谭凤仪1,2,5,昝启杰1,3**
    2015, 34(6):  1487-1498. 
    摘要 ( 1052 )   PDF (712KB) ( 342 )  
    为了解深圳坝光银叶树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与演替情况以及群落内古树保护现状,采用样带法全面调查了深圳坝光银叶树群落,基于生境特点将群落分成3个不同生境类群,分析了不同生境群落多样性及演替趋势。结果表明:该群落由89个种群组成,隶属于35科73属,其中银叶树种群在乔木层、幼树层和幼苗层的重要值均为最高,阴香、九节、海芒果等也占有较大优势。群落中2.5 m以下的幼树占各种群数量的83.26%,其中78.37%的幼树是银叶树,表明银叶树群落的演替趋势处于“金字塔”型的正方向发展。3种生境类型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低呈现为:邻海陆地生境群落>远离海岸的陆地生境群落>滨海沼泽湿地生境群落,随着群落的发展,邻海陆地和远离海岸的陆地生境群落种群的多度将增加,而滨海沼泽湿地生境群落则逐渐衰退。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威胁,坝光银叶树已表现出一些濒危的特征,需加强保护。
     
     
    乌鲁木齐松树头煤田火区植被恢复的物种筛选
    杨建军1,2,莫爱1,2,刘巍1,2,师庆东1,2**,安文明3
    2015, 34(6):  1499-1506. 
    摘要 ( 793 )   PDF (629KB) ( 171 )  
    为筛选乌鲁木齐松树头煤田火区植被恢复时的适宜植物种类,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煤田火区废弃地及周边环境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以及频度等指标,分析其在矿区及东、南、西、北4个相邻区域内的分布,计算多样性、优势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6科38属43种植物;南区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最大,Pielou指数最小,均匀性差;西区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最小,均匀度也比较小;南区与东区之间的β多样性最低,南区与西区之间的β多样性最高,而与矿区相关的β多样性中,西区与矿区之间最小,南区与矿区之间最大。针茅(Stipa capillata)在整个调查范围内分布最广,在南区、东区、矿区,针茅为第一优势种。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在南区、东区、北区、西区都是优势种。黄芪(Astragalus penduliflorus)在南区、东区、西区、矿区均有分布,且优势度较高。通过上述分析,筛选出针茅、黄芪、草原苔草作为煤火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优先植物种,以南区与西区植物群落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植被恢复。
    海南霸王岭陆均松种群年龄结构与点格局分布特征
    李肇晨1,陈永富1**,洪小江2,韩文涛2,李小成2
    2015, 34(6):  1507-1515. 
    摘要 ( 1163 )   PDF (1228KB) ( 288 )  
    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是构建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天然群落的关键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及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对陆均松种群龄级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存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陆均松天然种群各龄级数量分布呈现前期锐减,波动强烈,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种群在生活史初期受到严苛的环境筛选作用;2)陆均松种群存活曲线波动较大,在Ⅰ~Ⅴ龄级阶段种群死亡率及消失率较高,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Ⅲ型,Ⅶ~ⅩⅦ龄级阶段,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Ⅰ型;3)在研究尺度范围内,陆均松种群不同生活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生活史初期和中期,个体在中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性分布,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大及年龄增长逐渐减弱并转为随机分布,生活史后期种群个体在整个研究尺度表现为随机分布;4)不同生活史阶段间的空间关联性不显著,多表现为无关联。
    陕西省关中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大气颗粒物滞纳特征
    房瑶瑶,王兵,牛香**
    2015, 34(6):  1516-1522. 
    摘要 ( 860 )   PDF (602KB) ( 235 )  
    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结合关中地区2010—2012年造林工程实际情况和降水数据,研究主要造林树种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饱和滞纳量,并量化造林工程的年颗粒物滞纳能力。结果表明,各树种对单位面积叶片的TSP、PM10、PM2.5和PM1.0的饱和滞纳量分别在4.02~36.46、1.22~27.70、0.11~3.71和0.04~0.83 μg·cm-2。其中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中,柏类的饱和滞纳量高于松类;阔叶树种中常绿阔叶树种高于落叶阔叶树种。关中地区2010—2012年造林工程每年能够滞纳TSP、PM10、PM2.5和PM1.0分别为455.99×104、368.70×104、70.09×104和18.59×104 kg·a-1。
    新疆典型绿洲冷岛和湿岛效应强度
    杜铭霞,张明军**,王圣杰
    2015, 34(6):  1523-1531. 
    摘要 ( 1482 )   PDF (6973KB) ( 445 )  
    基于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新疆典型绿洲(天山北坡西段绿洲、焉耆盆地绿洲、哈密盆地绿洲和叶尔羌河流域绿洲)与周边荒漠沙漠区的79个自动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定量分析了不同研究区的冷岛和湿岛效应强度。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西段绿洲冷岛和湿岛效应均存在但表现强度较弱。(2)焉耆盆地绿洲冷岛效应明显,湿岛效应在降水日数和降水量指标上均有体现但强度较弱。(3)哈密盆地绿洲冷岛效应在夏、秋季最低气温和秋、冬季平均气温指标上表现明显,湿岛效应在四季降水日数上体现明显,秋季降水量回归拟合结果较好。(4)叶尔羌河流域绿洲的冷岛效应春、夏、秋季比冬季明显,湿岛效应春夏两季比秋冬两季显著。

     
    城市森林冠层对小气候调节作用
    邵永昌1,庄家尧1**,李二焕1,李娟娟2
    2015, 34(6):  1532-1539. 
    摘要 ( 1110 )   PDF (885KB) ( 249 )  
    为了客观反映城市森林冠层的温湿效应,发挥城市森林冠层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使用Decagon微气象监测系统对南京城市森林冠层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微气候因子进行长期监测,以林外的实验观测作为对照,分析了城市森林冠层内部小气候特征和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生长期冠层内部太阳辐射呈双峰或多峰曲线变化,林外与冠层内部太阳辐射差由大到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冠层内部与林外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均呈抛物线变化,夏、秋季冠层降温作用高于春、冬季,春、夏、秋季白天冠层与林外温差大,夜间温差小,春、夏、秋季冠层相对湿度在任意时段均高于林外,冬季午后冠层相对湿度低于林外,城市森林冠层在夏、秋季的保湿效果优于春、冬季,城市森林冠层气温日最高值出现时刻比林外约晚30 min;除冠层内部太阳辐射与林外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气象因子之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城市森林冠层在削减太阳辐射、降温增湿、缓和冠层内部温湿度变化和对高温的滞后效果等调节小气候和改善气候舒适度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高寒草地甘肃臭草斑块不同发育阶段茎-叶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分析
    党晶晶,赵成章**,王继伟
    2015, 34(6):  1540-1545. 
    摘要 ( 977 )   PDF (614KB) ( 261 )  
    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反映了环境对植物的选择和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在祁连山高寒退化草地,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方法,探讨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茎、叶生物量变化及其分配策略对斑块不同发育阶段(斑块形成、斑块扩散、斑块稳定及斑块衰退阶段)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甘肃臭草斑块的发育,甘肃臭草茎生物量积累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叶生物量积累及生物量分配比例在斑块形成、斑块扩散及斑块稳定阶段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斑块衰退阶段呈下降趋势;斑块形成阶段甘肃臭草茎叶生物量呈等速生长模式,斑块扩散及稳定阶段叶生物量的增长速度大于茎生物量的增长速度,斑块衰退阶段转为茎生物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叶生物量的增长速度。随着斑块的发育,甘肃臭草由依靠增加叶干物质投入占领资源,转为减小叶生物量投入、提高茎生物量的增长速度。
    喀斯特湿地粗裂地钱风兜亚种春夏芽胞产量
    王世强1,张朝晖1,王智慧2**
    2015, 34(6):  1546-1552. 
    摘要 ( 955 )   PDF (799KB) ( 227 )  
    天河潭喀斯特湿地苔藓植物优势种粗裂地钱风兜亚种(Marchantia paleacea subsp. diptera)主要生长在人类干扰强烈、郁闭阴湿、坡度较大的人工沟渠和阶梯边坡上,其芽胞杯受生境坡度影响。调查发现,3月份芽胞杯规格较集中,每个样本(0.1 m×0.1 m样方框内的标本)平均含22.5个芽胞杯,芽胞杯平均含芽胞120个,样本芽胞产量在155~12020个,平均含芽胞2940个,芽胞密度为72567~1202040个·m-2,平均为480408个·m-2;而8月份不同规格芽胞杯数量分布较为均匀,样本平均含30个芽胞杯,芽胞杯平均含芽胞147个,样本芽胞产量在1152~10118个,平均含芽胞4379个,芽胞密度在116160~1470750个·m-2,平均为687591个·m-2。由此得出,8月份(夏季)比3月份(春季)芽胞产量高,说明8月份更适于芽胞的形成,在不同季〖JP2〗节芽胞的产量可能受环境温度和降水影响,温度越高、降水越大芽胞产量越高。此外,还发现其叶状体鲜重、干重等5个生物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地钱属植物芽胞的营养繁殖和喀斯特湿地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及其寄主四季豆营养成分的影响
    钱蕾1,蒋兴川1,2,刘建业1,罗丽芬1,桂富荣1**
    2015, 34(6):  1553-1558. 
    摘要 ( 678 )   PDF (542KB) ( 183 )  
    为了阐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西花蓟马种群动态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繁殖及其寄主植物四季豆叶片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了四季豆叶片的营养成分含量,其粗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而总糖、组织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却显著升高。与对照CO2浓度(400 μL·L-1)相比,800 μL·L-1 CO2浓度处理下的西花蓟马卵期、1龄若虫期、2龄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缩短,而单雌平均产卵量增加了9.74%(P<0.05)。高CO2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比对照依次升高了7.40%、8.86%和1.32%(P<0.05);而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DT)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42和0.38 d(P<0.05)。西花蓟马R0、rm、λ与四季豆粗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糖/粗蛋白、淀粉呈显著正相关;西花蓟马T、DT与四季豆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糖/粗蛋白、淀粉、游离氨基酸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未来高CO2浓度的大气环境会改变四季豆叶片的营养成分,并影响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支持物对攀援葎草分枝形态塑性和繁殖对策影响的性别差异
    樊星,王大伟,刘金平**
    2015, 34(6):  1559-1564. 
    摘要 ( 677 )   PDF (433KB) ( 150 )  
    葎草(Humulus scandens)为草本雌雄异株攀援植物,采用野生种群人为控制的方法,设置单株觅到乔木(高度 (3±0.5) m)、灌木(高度 (1±0.5) m)和无支持物3种生长方式, 测定分枝的生物量分配、形态特征和繁殖特征等指标,分析支持物对分枝形态可塑性和繁殖对策的影响,探讨雌(♀)、雄(〖XZ(15〗♂〖XZ)〗)株分枝利用支持物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1)支持物对葎草的茎、叶、花穗性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且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株的茎性状与花性状、〖XZ(15〗♂〖XZ)〗株叶性状易受支持物的影响。(2)支持物对分枝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呈显著的性别差异,♀株的分枝生物量分配差异性显著高于〖XZ(15〗♂〖XZ)〗株;随支持物增高,♀株的茎分配比显著降低,而花分配比增加,但〖XZ(15〗♂〖XZ)〗株的茎、花分配比均未受支持物的影响。(3)支持物对♀株分枝的繁殖指数和繁殖比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5),对繁殖效率指数影响较小,而〖XZ(15〗♂〖XZ)〗株则采用了相反的繁殖策略。
    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及矿质元素变化的影响
    王永娟1,周妍1,徐明1,徐靖宇1,金晓飞2,石连旋**
    2015, 34(6):  1565-1571. 
    摘要 ( 1016 )   PDF (913KB) ( 371 )  
    以大豆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大豆种子的萌发、生长参数及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试图揭示盐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与矿质元素的响应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及生物量等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均呈降低趋势,高浓度碱性盐胁迫比中性盐胁迫下降的趋势更为显著;盐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与萌发参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盐胁迫下各种矿质元素在大豆子叶中呈逐渐降低、根中逐渐升高的趋势,造成了大豆体内矿质离子不平衡;尤其是高浓度碱性盐胁迫下,大豆根中矿质元素积累量更大,离子失衡更为显著。研究表明,盐胁迫尤其是高浓度碱性盐胁迫造成了大豆种子中矿质离子大幅度的失衡,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不同密度对四川盆地春、秋季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良俊1,郑顺林1,钟蕾1,李世林2,宋明亮1,袁继超1**
    2015, 34(6):  1572-1578. 
    摘要 ( 786 )   PDF (616KB) ( 152 )  
    为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四川盆地春、秋季光、温资源,实现马铃薯高产高效,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5个密度(分别为6×104、9×104、12×104、15×104、18×104株·hm-2)对春、秋季马铃薯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春薯相比,秋薯植株更高,茎粗更小,分枝更少,块茎膨大期的群体叶面积较小,但后期叶面积的下降速度也较慢;春薯干物质积累量和块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均高于秋薯,因而较秋薯显著增产,平均增幅达88.5%;春薯的叶面积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密度为16.20×104 株·hm-2时总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秋薯的叶面积和总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总干物质积累量以18×104 株·hm-2密度最高;在试验密度范围内,春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15.75×104 株·hm-2的密度下最高,秋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18×104 株·hm-2的密度下最高;密度对春薯的单薯重影响相对较大,对秋薯的单株薯数影响相对较大;随种植密度增加,种薯成本增加,商品薯率降低,净收入也随之变化,春、秋季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密度分别为12×104和15×104 株·hm-2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象山港虾虎鱼类营养生态位
    姜亚洲,林楠,袁兴伟,凌建忠,李圣法**
    2015, 34(6):  1579-1585. 
    摘要 ( 1275 )   PDF (644KB) ( 435 )  
    以象山港水域9种虾虎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虾虎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所测样品δ13C值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4‰~-12.7‰和6.7‰~14.5‰,不同种类样品的δ15N值和δ13C值均存在显著差异;象山港虾虎鱼类营养层次整体较低,多数种类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到次级消费者的作用;舌虾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的营养生态位宽幅相对较大,而小头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绿斑缰虾虎鱼(Amoya chlorostigmatoides)和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等营养生态位宽幅相对较小;象山港虾虎鱼类营养生态位重叠严重,小头栉孔虾虎鱼-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纹缟虾虎鱼等之间存在激烈的营养生态位竞争。
     
     
    温度驯化对高体鳑鲏热耐受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
    付康康,曹振东,付世建**
    2015, 34(6):  1586-1590. 
    摘要 ( 1522 )   PDF (453KB) ( 206 )  
    为了考察温度驯化对鱼类热耐受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以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为对象,分别在15、20和25 ℃条件下驯化14 d,随后在不同驯化温度下测定其温度和低氧耐受指标。结果表明:高体鳑鲏的临界高温(CTmax)和致死高温(L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临界低温(CTmin)和致死低温(LTmin)随驯化温度的降低而下降,说明高体鳑鲏的热耐受性具有温度依赖性;高体鳑鲏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9.34、30.18和28.01 ℃;高体鳑鲏的低温驯化反应率在15~20 ℃和20~25 ℃的驯化温度范围分别为0.23和0.87,说明高体鳑鲏的低温耐受能力在高温段具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而高温驯化反应率在不同温度范围差别不大(0.40和0.44);高体鳑鲏失去平衡氧压则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表明温度上升降低了高体鳑鲏的低氧耐受能力。

     
    捷蜥蜴新疆种群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
    扬成,林枢,刘鹏**,赵文阁
    2015, 34(6):  1591-1594. 
    摘要 ( 941 )   PDF (488KB) ( 209 )  
    以我国新疆地区分布的捷蜥蜴(Lacerta agilis)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5月份采集成体,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2013年11—12月间,采用直接测量泄殖腔温度的方法研究捷蜥蜴体温的日变化节律,分析体温与头体长、体重等形态特征的相关性,探讨环境温度对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生理体温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2 ℃室温条件下,捷蜥蜴两性间的日平均体温无显著差异,体温具有显著的日变化节律;体温与头体长及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与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比环境温度高(0.89±0.16) ℃;捷蜥蜴体温与环境温度的线性回归方程y=kx+by=x两条直线相交,当环境温度高于交点温度时,捷蜥蜴的体温低于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交点温度时,捷蜥蜴的体温高于环境温度;幼体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较强,而雌性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尽管揭示了捷蜥蜴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同环境温度的关系,但捷蜥蜴体温的生理调节和行为调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温度、盐度及底质对文蛤潜砂行为的影响
    张安国1,2,3,袁秀堂2**,杨凤影1,王宏1,王立辛1,赵凯4
    2015, 34(6):  1595-1601. 
    摘要 ( 1343 )   PDF (766KB) ( 267 )  
    为了确定文蛤增殖苗种适宜的底质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为文蛤增殖放流生境的选择及适宜性评价提供数据依据,采用现场实验方法观察了文蛤潜砂行为变化规律,分析了底质、温度及盐度等对文蛤潜砂率及潜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潜砂过程可分为潜砂准备期、潜砂期和潜砂结束期3个阶段,其中潜砂期包括伸出水管及斧足、竖壳、潜砂3个主要过程;壳长1和2 cm文蛤个体在砂质底质中的潜砂准备时间分别为46.1和18.6 min,潜砂时间分别为7.6和4.0 min;砂质底质是文蛤的最适宜底播底质;文蛤潜砂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25 ℃,在此温度范围内文蛤的潜砂率均较高,超过80%,且潜砂深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文蛤潜砂的最适盐度为26,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文蛤潜砂行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应选择在15~25 ℃及盐度为26条件下,在砂质底质的海区投放壳长2 cm左右的文蛤苗进行增殖放流,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蛤增殖放流效果。
     
    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投入
    梁涛,吕士鹏,武开乐,时磊**
    2015, 34(6):  1602-1606. 
    摘要 ( 978 )   PDF (690KB) ( 165 )  
    为研究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投入,于2013年5月和2014年5月在新疆北屯捕捉了166号活体进行9项形态学指标测量,受孕雌性室内暂养用于收集繁殖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旱地沙蜥亚成体的两性异形体现在雄性头体长显著大于雌性(P<0.05);成体中,雌性的头体长显著大于雄性(P<0.05)。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成体雄性的头长(P<0.01)、头高(P<0.01)、尾长(P<0.01)、后肢长(P<0.01)极显著大于雌性。旱地沙蜥的局部形态指标量度与头体长呈正相关,且雄性个体的尾长(P<0.05)、后肢长(P<0.05)和头高(P<0.05)的增长速率显著较雌性快。雌性繁殖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与雌性头体长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拒绝繁殖力优势假说而支持性选择假说是旱地沙蜥两性异形形成的内在机制。
    咸阳国际机场鸟类群落调查及鸟击防范措施
    郑佳,贾晓东,杨兴中**
    2015, 34(6):  1607-1613. 
    摘要 ( 1143 )   PDF (597KB) ( 246 )  
    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咸阳国际机场及周边地区,采用样带法结合固定半径样点法开展鸟类种群的野外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7种(包括家鸽),隶属16目34科。通过对鸟类密度、飞行高度、集群行为、是否穿越跑道及其重要值等数据进行危险等级评估。结果表明:全年潜在最危险鸟类有红隼、普通燕鸥、家鸽、家燕、白头鹎、灰椋鸟、灰喜鹊和麻雀等8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鸟击的预防措施,如飞行区生态环境改造和机场飞行区范围内的鸟情动态管理。这些研究结果对咸阳国际机场预防鸟击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氮添加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林力涛1,2,孙学凯1,胡亚林1,3,于占源1,3**,曾德慧1,3
    2015, 34(6):  1614-1621. 
    摘要 ( 1073 )   PDF (837KB) ( 232 )  
    氮添加能改变土壤微生物代谢和植物根系活性,进而影响土壤呼吸过程。本文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氮添加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观测期7—9月,土壤呼吸日动态呈不对称单峰曲线;氮添加对土壤呼吸日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2.18 μmol·m-2·s-1)相比,氮添加后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15.2%;氮添加对昼间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高于夜间(P<0.05),昼间和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增幅分别为17.1%和14.4%。2)土壤呼吸月动态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月18日达到最大值(3.36 μmol·m-2·s-1);T检验结果表明,氮添加对7、8月土壤呼吸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9月达到显著水平(P<0.05)。3)对照和氮添加的Q10值分别为3.27和3.30,R10值分别为0.42和0.54 μmol·m-2·s-1,说明氮添加增强了沙质草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季节性河流氢、氧同位素组成
    刘光生1**,王根绪2,高洋2,赵超1
    2015, 34(6):  1622-1629. 
    摘要 ( 830 )   PDF (1159KB) ( 217 )  
    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是研究多年冻土区水文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基于2009年风火山流域降水和河水δD和δ18O数据,结合水文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冻土区季节性河流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研究期间(6—10月)δ18O、δD和氘过剩河水与降水均呈下降的趋势,表明研究区降水是河水的重要补给来源。2#、3#流域δD分别为-66.8‰和-69.6‰,与降水δD(-66.7‰)基本相当;5#流域δD为-62.4‰,显著高于降水。5#流域较高的植被覆盖使地表具有更高的有机质含量、水分和蒸散量,其强烈的蒸发分馏作用使河水富集重同位素。6月份,随着土壤向下融化,降水(δD=-12.1‰)驱替冻结封存的重同位素贫化的土壤水(δD=-71.3‰)补给河流;10月份,地表冻结后抑制降水下渗,使降水和河水δD趋于一致,反映了土壤冻融过程在多年冻土区径流过程中起到的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多年冻土区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同位素证据。
     
    辽宁省春季土壤相对湿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周斌1,李辑1**,林俊杰2,3,李雨鸿1,苏航4,王婷1
    2015, 34(6):  1630-1637. 
    摘要 ( 1069 )   PDF (1592KB) ( 233 )  
    以辽宁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2013年3—5月辽宁省49个气象站的土壤参数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的日值数据、2004—2010年5月辽西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土壤水分数据以及辽宁省各地区土壤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插值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辽宁省播种期土壤相对湿度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春季土壤相对湿度逐年平均增加1.6%,东南部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通常高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田间持水量处于20%~25%;耕种作物后土壤相对湿度降低5.6%~36.4%;在不同气象要素中,土壤相对湿度与前期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大(0.48),与水汽压的相关性最小(-0.08)。土壤自身性质、耕种作物种类和不同气象因素对土壤相对湿度均有影响。在春播期土壤湿度预报中,应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
     
    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
    张方月1,2,3,王清奎1,2**,于小军2
    2015, 34(6):  1638-1643. 
    摘要 ( 816 )   PDF (534KB) ( 220 )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持续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为深入了解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增加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循环的共同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增加,利用Li-Cor 8100测定了土壤呼吸1年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其单独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比对照高24.4%和27.9% (P<0.01);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同时作用下,土壤呼吸速率比对照高46.5%(P<0.01)。表明,N沉降和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存在非加和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增加改变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CO2浓度升高略微增加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而N沉降则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因此,在全球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增加的背景下,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向大气中的排放可能会增加,但有机碳分解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

     
    澧阳平原埋藏古水稻土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肖彦资1,周卫军1**,顾海滨2,刘沛1,谢天洋1,谭洁1
    2015, 34(6):  1644-1649. 
    摘要 ( 848 )   PDF (512KB) ( 144 )  
    为了探明埋藏古水稻土不同形态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了杉龙岗埋藏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埋藏古代水稻土耕作层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比现代水稻土低,仅为现代水稻土耕作层的51.86%、28.24%、40.12%和34.17%,而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与现代水稻土层含量差异较小;埋藏古水稻土耕作层的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占其总碳量的0.45%、37.34%和16.39%,比现代水稻土的平均含量低0.38、10.93和8.48个百分点;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呈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则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埋藏古水稻土中仍然保留着3000年前积累的有机碳,虽然其耕作层的含量比现代水稻土低28%~52%,但比其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要高。说明稻田湿地对土壤碳库的贡献是相对稳定的,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哈尼梯田景观水源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
    宗路平1,角媛梅1**,李石华2,张贵3,张家元4,何礼平1,邓钰1,胡志昕1
    2015, 34(6):  1650-1659. 
    摘要 ( 777 )   PDF (1847KB) ( 183 )  
    哈尼梯田景观的稳定维持依赖于上游水源区对水资源的涵养,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是揭示水源区土壤水源涵养格局的重要指标。通过网格法采集水源区表层(0~20 cm)土样162个(旱季81个,雨季81个),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水源区旱、雨季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200 m的间距采样,旱季土壤水分变异系数(Cv)为18.50%,半变异函数结构比值为99.9%,变程为383 m;雨季土壤水分Cv为18.19%,半变异函数结构比值为99.9%,变程475 m。土壤水分均呈中度变异,表现出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旱季到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参数存在差异,变程变化最明显;各向异性存在一致性但各向异性比值差异明显。(2)Kriging插值图表明,旱季土壤水分空间格局明显呈斑块分布,斑块破碎度较大,空间连续性较差。雨季呈阶梯状分布,空间连续性强,土壤水分变异的复杂程度变小。旱、雨季土壤水分格局总体变化趋势较一致,但旱季的格局更显著,基本与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相一致。(3)旱、雨季土壤含水量及其变异受降雨量影响而存在相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旱季土壤水分对降雨量的反应较敏感。(4)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降雨会加强或减弱这种差异的趋势;土壤水分含量受海拔的影响大,受坡度的影响小。(5)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能够反映水源涵养格局,对识别水源涵养关键区,保护水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维持整个流域水源供给平衡,维持梯田景观的稳定性意义重大。
    青藏高原土壤可溶性氮组成特征
    王洁1,2,杨曦1,朱兆洲1,李鹤1,2,牛颖权1,2,刘小龙1,张伟3,李军1**
    2015, 34(6):  1660-1666. 
    摘要 ( 878 )   PDF (968KB) ( 164 )  
    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2500~5500 m)、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地、林地、荒漠、盐碱地等)土壤可溶性氮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总可溶性氮(TSN)含量丰富,以可溶性有机氮(SON)为主,SON占TSN的比例达50%以上,且硝态氮(NO3--N)占可溶性无机氮(SIN)比例显著高于铵态氮(NH4+-N),NO3--N占SIN的比例达60%以上。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海拔梯度间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差异显著,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的TSN及SO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pH与不同形态可溶性氮均呈负相关关系,是影响土壤不同形态可溶性氮的重要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土壤NH4+-N影响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是生长季相对湿度,而对土壤NO3--N影响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是生长季温度。
     
    高温下两种不同pH水稻土甲烷产生及古菌群落的比较
    韦梦1,马兰2,胡越航1,郑珍珍1,裘琼芬1**
    2015, 34(6):  1667-1674. 
    摘要 ( 719 )   PDF (720KB) ( 189 )  
    水稻土甲烷产生及相关古菌群落受到环境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比较高温下2种不同pH水稻土的甲烷产生及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在50 ℃下将2种不同pH水稻土S1(pH 7.88)和S2(pH 4.67)进行了为期100 d的厌氧培养,测定了培养过程中甲烷气体的产生和土壤pH、有机碳以及铵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运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了产甲烷过程中古菌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在厌氧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铵氮浓度变化趋势相似,且甲烷累积总量无差异,但两者pH的变化趋势和甲烷产生速率显著不同。土壤pH的升高会加快甲烷产生的速率,且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和Methanocellaceae是50 ℃高温下2种水稻土中主要的产甲烷菌群,随着培养时间推移,不同水稻土有不同的群落发展方向,酸性水稻土更有利于Methanocellaceae的生长。
    贵阳市城市污泥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杨少博1,李江1,2**,张春辉1,吴永贵1,2,闫昌伦1
    2015, 34(6):  1675-1681. 
    摘要 ( 835 )   PDF (629KB) ( 210 )  
    选择贵阳市5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索氏提取和GCMS方法检测了不同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美国环保局(US 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通过特征分子比值法和PAHs的毒性当量分别对污泥中PAHs的来源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解析和评估。结果表明,5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中16种PAHs的总和(∑PAHs)的含量为1.90~4.27 mg·kg-1,低于部分较发达国家及城市,且以2~4环PAHs为主,占∑PAHs的83.0%~90.2%。来源示踪结果显示,污泥中PAHs来源以木材和家庭燃煤为主,兼有汽车尾气排放的特征。风险评价表明,污泥中16种PAHs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16)为0.09~0.29 mg·kg-1,其中7种致癌PAHs的毒性当量浓度占TEQBaP16的97%以上。TEQBaP10的浓度范围为0.07~0.24 mg·kg-1,远远超出荷兰农业土壤的标准。

     
    一株快速产脂肽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产物特性
    班允赫1,2,张潆月1,2,史荣久2,赵峰3,梁小龙2,韩斯琴2,张阳1,张颖2**
    2015, 34(6):  1682-1688. 
    摘要 ( 1086 )   PDF (1134KB) ( 170 )  
    从新疆油田采出水中筛选获得1株快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菌株BQ2。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序列相似性为99%。以20 g·L-1的葡萄糖为碳源,5 g·L-1的NaNO3为氮源,BQ2在好氧条件下培养8 h即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69.7 mN·m-1降至25.9 mN·m-1;第20~24 h,表面活性剂产量迅速增加,在第40 h达到最高产量655.4 mg·L-1。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BQ2的发酵产物为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0 mg·L-1,且对新疆原油等供试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乳化活性。BQ2发酵液在广泛的温度(20~121 ℃)、盐度(NaCl浓度为30~250 g·L-1)和pH(4~12)条件下保持稳定活性。BQ2产生表面活性剂迅速,产量较高,且产物环境稳定性好,在微生物采油和污染环境修复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海南省多孔菌区系组成和生态习性
    员瑗,边禄森,吴芳,司静**
    2015, 34(6):  1689-1698. 
    摘要 ( 1139 )   PDF (510KB) ( 152 )  
    对海南省的多孔菌区系组成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多孔菌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242种,隶属7目17科84属,优势科为多孔菌科、锈革孔菌科和灵芝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灵芝属和多孔菌属,分别为28、14和13种。经过区系地理分析发现,海南省多孔菌以泛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泛热带特征。该地区的多孔菌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为102、95和45种。在寄主选择性方面,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225种,裸子植物上38种,同时能够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上生长的有21种;在寄主专化性方面,218种为腐生菌,20种为寄生菌,4种共生菌;在腐朽类型方面,225种造成白色腐朽,占总种数的93%,17种造成褐色腐朽,占7%。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盐胁迫下芦笋幼苗生长及体内Na+、K+、Ca2+、Mg2+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曹岩坡1,代鹏1,戴素英1**,贺超兴2
    2015, 34(6):  1699-1704. 
    摘要 ( 803 )   PDF (548KB) ( 176 )  
    以芦笋盐敏感品种‘NJ97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NaCl胁迫下芦笋幼苗生长及体内Na+、K+、Ca2+、Mg2+吸收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幼苗株高、鲜重、干重均显著降低,接种AMF可以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芦笋幼苗生长的抑制;NaCl处理的芦笋幼苗根系和地上部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K+、Ca2+、Mg2+的含量则显著减少;AMF+NaCl处理的芦笋幼苗根系K+、Ca2+、Mg2+含量与NaCl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76.9%、23.1%和22.5%,而Na+含量则减少了27.4%;AMF+NaCl处理的芦笋幼苗地上部K+、Ca2+、Mg2+含量与NaCl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58.4%、50.4%和76.0%,而Na+含量则减少了42.3%。与NaCl处理相比,接种AMF可以降低盐胁迫下芦笋幼苗根系和地上部Na+/K+、Na+/Ca2+、Na+/Mg2+,提高根系选择吸收性ASK,Na、ASCa,Na、ASMg,Na和根系向地上部的选择运输性TSK,Na、TSCa,Na、TSMg,Na。由此表明,盐胁迫下接种AMF可以通过调节芦笋体内的离子平衡,从而缓解盐胁迫对植株的伤害。
     
    海岛植被景观异质性空间特征对地形变化的响应——以大长山岛为例
    孙永光1,康婧1,王伟伟1,王传珺1,付元宾1,李培英2,索安宁1**
    2015, 34(6):  1705-1712. 
    摘要 ( 813 )   PDF (1985KB) ( 262 )  
    海岛植被景观异质性作为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过程与机制影响着海岛生态系统生态学过程。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大长山岛作为研究对象,识别了海岛植被景观异质性空间变异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高程、坡度与植被景观异质性参数在空间上显著相关,并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与其负相关依次为: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总边缘长度(TE)>斑块数量(NP)>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与其呈正相关的为:平均斑块大小(MPS)>平均斑块边缘密度(MPE)。2)坡向对植被景观异质性影响不明显,在小尺度区域内,坡向与TE、MPE相关性不显著,与其他4个景观指数弱相关。
     
    近14年来柴达木盆地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林林,刘普幸**,王允
    2015, 34(6):  1713-1722. 
    摘要 ( 1219 )   PDF (2126KB) ( 258 )  
    利用MODIS/NDVI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2000—2013年植被NDVI季节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近14年来,研究区年均、季节NDVI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加范围最大,其次为夏季和年均,秋季最小。不同高程NDVI、NDVI变化趋势(θslope)差异较大,分别在海拔3750和3550 m时达到最大,当低于这个高度时,二者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反之则减小。相关分析表明,春、夏、秋季NDVI分别与气温、降水、潜在蒸散量呈正相关,正相关面积分别占总植被区的81.96%、96.94%和76.54%;年均NDVI对降水最为敏感,与其呈正相关的面积为91.03%。此外,春、夏两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滞后效应突出,并以冬季降水、最低气温对来年春季植被生长影响最显著,春季降水则对夏季植被生长贡献最大。除自然因素外,农作物播种面积、出栏率等人类活动也是柴达木盆地植被NDVI变化的重要因子。

     
    辽河流域河流的分类
    徐彩彩1,2,3,张殷波1,4,张远2,3,孔维静2,3**,侯利萍2,3
    2015, 34(6):  1723-1730. 
    摘要 ( 1005 )   PDF (1862KB) ( 160 )  
    在分析国内外河流地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河流等级、封闭度、河道数以及蜿蜒度4个指标所构成的河流分类指标体系,构建了河段尺度上的河流快速分类方法。以辽河流域为案例,将辽河流域3158个河段划分为20种河流类型。研究表明,本文的分类体系具有指标获取容易、满足大面积流域河流管理策略制定的优点。根据辽河流域每种河流类型的结构、功能、过程及生境类型,提出高蜿蜒度干流的3种河流类型和2种复式河道类型应作为优先保护的河流;源头区域的3种河流类型应重点防治流域水土流失,并减少人类对河道的干扰;平原地区的支流3种类型,应减少农田开垦、污水直排等人类活动的干扰。
     
    基于水质与生物指标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
    焦珂伟,周启星**
    2015, 34(6):  1731-1737. 
    摘要 ( 825 )   PDF (1088KB) ( 229 )  
    人类对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超负荷利用,使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并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本研究通过对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调查,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水质与生物指标两个方面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出各样点的健康评价得分,对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松花江流域上游的健康状况良好,中下游部分区域的健康评价为一般和差;各样点之间的健康状况评价中,营养盐指标与浮游藻类、鱼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而生物学指标的评价结果整体好于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南四湖和东平湖鼓藻种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冯亚威1,侯坤3,裴海燕1,2**,胡文容1,2,任颖1,韦洁琳1
    2015, 34(6):  1738-1746. 
    摘要 ( 810 )   PDF (905KB) ( 204 )  
    鼓藻类是绿藻门中种类多样、形态复杂的一个类群,对水环境的变化很敏感,对水质监测、保护以及淡水水体的营养型分析有重要作用。2010年5月—2013年5月,对山东南四湖和东平湖的鼓藻类进行研究,每月采样一次,采样点设在水下0.5 m处。南四湖和东平湖分别检出鼓藻3属12种、4属15种。夏秋季节(6—11月)藻细胞密度高于其他月份,最大值分别为50.0×104 cells·L-1、55.9×104 cells·L-1。鼓藻属为两湖泊优势种属。冗余分析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南四湖鼓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和总氮,影响东平湖鼓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溶解氧及化学耗氧量。南四湖和东平湖检出的鼓藻种类中,主要为贫营养水体指示种,并且检出频率低。
    综述与专论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的研究进展
    范秋香1,吴箐2,常佳丽2,梁鹏2,张潇源2,张传义1,黄霞2**
    2015, 34(6):  1747-1754. 
    摘要 ( 1825 )   PDF (667KB) ( 608 )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 DAMO)即甲烷厌氧氧化耦合反硝化,是指在厌氧条件下以甲烷作为电子供体,NO2-/NO3-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过程。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引起的温室效应是等物质量CO2的20~30倍。DAMO过程利用甲烷代替常规碳源进行脱氮,有利于减少温室效应,并改善氮循环。研究发现,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细菌和Candidatus Methanoperedens nitroreducens古菌是参与DAMO过程的2类主要功能微生物,前者通过内部好氧机制耦合亚硝酸盐还原与甲烷的厌氧氧化,后者则通过逆向产甲烷途径耦合硝酸盐还原与甲烷的厌氧氧化。本文详细阐述了M. oxyfera细菌和M. nitroreducens古菌细胞内代谢途径,着重总结了甲烷、NO2-/NO3-、反应器构型、温度等因素对DAMO性能的影响。并对DAMO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了调研。在DAMO功能微生物作用机制、快速富集及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进DAMO污水脱氮工艺的应用是未来的主要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进展
    刘子俊1,朱国平1,2,3,4**
    2015, 34(6):  1755-1761. 
    摘要 ( 801 )   PDF (537KB) ( 170 )  
    南极冰鱼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白血鱼”,其科学研究意义和商业价值也为全球所关注,但其年龄与生长研究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50年来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南极冰鱼基本分类及其在南极海域的地理分布。在总结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渔获物体长频度法及钙化组织分析法等)的基础上,着重对南极冰鱼耳石处理及研究进行了归纳,通过耳石前处理(直接观察、燃烧和切割打磨)和轮纹鉴定等,对耳石研究中的耳石鉴龄方法、耳石形态学及耳石日轮等做了总结。通过总结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研究方面的困难和不足,如幼鱼耳石的处理方式及首轮形成的时间等,对今后中国开展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研究提出了展望。
     
    中国石漠化地区碳流失原因与固碳增汇技术原理探讨
    白晓永1,2,王世杰1,2**,刘秀明1,2,容丽1,2,苏以荣3,周运超2,宋同清3
    2015, 34(6):  1762-1769. 
    摘要 ( 950 )   PDF (1796KB) ( 279 )  
    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和迅速扩张,是导致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流失的主要原因,而石漠化地区固碳潜力巨大,是国家固碳增汇的主要地区之一。为了增强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基于喀斯特小流域是石漠化治理的基本生态水文地质单元的科学认识,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流域内物质组成结构与循环交换特征等,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进行了小流域类型的划分与剖析。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类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和固碳增汇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喀斯特“高原集雨灌溉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峰丛洼地人工种草替代型草食畜牧业模式”、“峡谷型发挥光热资源优势的特色林果模式”、“槽谷型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的竹果产业模式”,为石漠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与技术
    用于研究种子风力传播的野外环境风洞
    刘明虎1,朱金雷2,3,辛智鸣1,赵英铭1,刘保清2,3,马迎宾1,李臻1,刘志民2**
    2015, 34(6):  1770-1778. 
    摘要 ( 827 )   PDF (1613KB) ( 205 )  
    为了研究种子风力传播过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合作研制了一座野外环境风洞。风洞要求能够在传播体尺度、植株尺度和景观尺度上满足种子风力传播过程的室内和野外研究,特别强调在野外起伏地形下能够开展种子传播过程观测。基于此,风洞设计为2 m×2 m的实验段断面,并采用错落式安装。在4种不同下垫面(砖块地面、沙地、农田土地、砾石地)3种不同风速(4.6, 5.7和8.0 m·s-1)下测试结果显示,风洞底板边界层和侧壁边界层分别为28和15 cm,风洞气流稳定性系数<4%,横向不均匀度<7%,紊流度在6%左右。测评显示,本风洞能满足在传播体尺度、植株尺度与景观尺度种子风力传播的室内和野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