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锦绣杜鹃对不同光环境的光合特性响应及适应机制
    冷寒冰, 苏鸣, 张春英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793-1801.   DOI: DOI:10.13292/j.1000-4890.202308.016
    摘要17)      PDF(pc) (2473KB)(905)    收藏
    以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为试验材料,选取全光照(100% FL)、轻度遮阴(82.01% FL)、中度遮阴(50.13% FL)、重度遮阴(15.80% FL)4种光环境处理,研究不同光环境对锦绣杜鹃叶片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探讨锦绣杜鹃对光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锦绣杜鹃叶片面积、光合色素和氮含量显著增加,比叶重、碳含量、碳氮比显著降低,叶绿素a/b先降低后升高。(2)锦绣杜鹃叶片在中度遮阴和全光环境下分别具有显著较高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可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效率、非可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效率仅在重度遮阴环境有显著变化。(3)遮阴导致锦绣杜鹃叶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在中度遮阴达到最高值,其光合性能最强。(4)全光照环境生长的锦绣杜鹃叶片净光合速率下调,同时气孔导度下降,气孔限制值上升,气孔限制因素是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重度遮阴下叶片光合受限,主要受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降低以及吸收光能分配比例失衡影响。综上,锦绣杜鹃耐强光,也适应弱光环境,但中度遮阴的光环境,即全光照的50%左右最有利于其生长。在栽培和园林应用中,可将其适当遮阴或者配置于有一定透光性的落叶林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0-.  
    摘要181)      PDF(pc) (448KB)(55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气CO2和O3浓度增加对闽楠异戊二烯和单萜烯释放的影响
    马方园, 张莉, 翁子珊, 赖金美, 刘桂珍, 郭豪, 易志刚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02-181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34
    摘要17)      PDF(pc) (3567KB)(513)    收藏
    大气CO2和O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异戊二烯(ISO)和单萜烯(MTs)作为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中间产物,其合成与释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2年龄盆栽闽楠(Phoebe bournei)为对象,设置对照(CK)、CO2浓度增加(EC)、O3浓度增加(EO)及CO2和O3浓度同时增加(EC+EO)4个处理,进行4个月的熏蒸实验,分析大气CO2和O3对闽楠ISO和MTs释放、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熏蒸1个月后,与CK相比,EC处理导致MTs通量显著增加(P<0.05),ISO通量降低5.6%;熏蒸4个月后,与CK相比,EC、EO和EC+EO处理下ISO和MTs通量均降低,其中,EC+EO处理下效果更显著,ISO和MTs通量分别降低了76.4%和89.6%。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处理通过改变光合色素含量、调节植物气孔导度,进而引起净光合速率发生变化,净光合速率变化直接影响ISO和MTs代谢的碳源,最终影响ISO和MTs代谢。MTs组分以α-蒎烯和柠檬烯为主。CO2和O3浓度增加导致净光合速率随熏蒸时间逐渐降低。CO2和O3浓度独立和同时增加对ISO和MTs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开展CO2和O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时,建议考虑复合因子交互试验,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氮磷配施对刨花楠幼苗相对生长速率与细根性状关系的影响
    程洁茹, 钟全林, 邹宇星, 常云妮, 廖鹏辉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11-181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1
    摘要22)      PDF(pc) (2026KB)(465)    收藏
    氮(N)、磷(P)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细根是植物吸收养分与水分的重要器官。本研究以刨花楠(Machilus pauhoi)1年生幼苗为对象,通过不同氮磷配施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配施比例(15∶1、12∶1、10∶1、8∶1)对其生长及细根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均会显著增大刨花楠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叶质量分数,降低根冠比,以10∶1和8∶1的N/P为明显;(2)氮磷配施使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显著增大,以N/P为10∶1时最大;(3)氮磷配施使细根N、P含量显著升高,但细根N/P差异不明显,其中细根N含量以15∶1和10∶1处理较高,细根P含量以10∶1处理为最高;氮磷配施使各根级平均直径及1~2级根的比表面积(SRA)减小,使2~4级根的比根长(SRL)及3~4级根的SRA增大,各根级的根组织密度(RTD)则与SRA相反;(4)氮磷配施后幼苗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相对生长速率均与RTD呈显著正相关,与SRL及SRA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不同比例氮磷配施会影响刨花楠幼苗生物量分配模式及相对生长速率,并影响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与部分细根性状间关系,以10∶1的氮磷配施比例最适宜其生长。研究结果对开展刨花楠苗木精准养分管理与高效培育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城乡梯度下5种园林树种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的变异特点
    陈蕾如, 马锐豪, 王斐, 夏开, 邓鹏飞, 徐小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281-128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5.027
    摘要27)      PDF(pc) (2350KB)(355)    收藏
    功能性状是联系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特性,对指示生存环境变化有深远的意义。以5种常绿园林树种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Aureamarginatu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对象,选择14项植物叶片和细根形态、生理及养分性状指标,分析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变异特点以及地上地下部分的相关性,旨在了解不同园林树种在城乡环境梯度下的生存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功能性状变异较大,叶片形态在城乡间无显著差异,生理指标及根、叶碳含量在城乡间呈递增趋势;地上及地下部分的形态性状变化在环境梯度间并未表现出协同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植物经济型谱理论,乡村环境下园林树种的细根偏向于采取“保守型”策略,整株的生存策略偏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而在城市环境下并未发现这一生存策略。表明城市化可能会增强植物获取生长和生产资源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杨谦敏, 袁丹萍, 邓存宝, 王延生, 乔玲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84-149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15
    摘要138)      PDF(pc) (1296KB)(342)    收藏
    植物在调控大气CO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2、CH4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2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2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4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结构与稳定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孙玉真, 王志泰, 包玉, 刘淑萍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29-184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0
    摘要14)      PDF(pc) (3090KB)(326)    收藏
    为探析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规律,采用群落生态学与数量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下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完整性整体上呈现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的状态;复垦、工程开挖和工程建设均对乔灌木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公园化利用有利于群落垂直结构层次的完整。(2)不同干扰强度下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轻、中、重度干扰下的小径木(DBH<10 cm)株数分别占样地总株数的53%、58%、48%,乔木层更新潜力较高,复垦和工程开挖干扰方式下乔木径级结构表现出异常变化。(3)群落密度变异系数和Godron稳定性测度结果均显示,群落稳定性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踩踏和公园化利用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复垦和工程开挖植物群落最不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毛竹林带采伐宽度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
    申景昕, 范少辉, 刘广路, 魏松坡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51-1857.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3
    摘要18)      PDF(pc) (1192KB)(298)    收藏
    毛竹带状采伐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而提出的新理念。探讨带状采伐宽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对选择合理的采伐带宽、实现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4种采伐带宽(3、6、9、12 m)的试验样地,以传统择伐毛竹林为对照(CK),比较不同处理土壤C、N、P含量及比值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宽度的增加,土壤C、N、P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采伐带宽6 m时含量最高,12 m时含量最低;土壤C/P、N/P随着采伐宽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N相对稳定,其中采伐带宽6 m土壤C/P显著大于采伐带宽12 m,采伐带宽3 m和采伐带宽6 m土壤N/P显著大于采伐带宽12 m。综上所述,采伐带宽6 m时对土壤C、N的积累最有利,具有较高的C/N、C/P、N/P,养分比例更趋平衡;研究区毛竹林受到氮、磷元素含量的双重制约,且土壤P元素更为缺乏,需通过人工施磷肥保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带状采伐毛竹林短期内迅速恢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何美霞, 段鹏鹏, 李德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497-150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01
    摘要121)      PDF(pc) (1548KB)(275)    收藏
    作为对流层主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层主要的破坏物质,氧化亚氮(N2O)的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土壤N2O的产生路径包括生物(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异养反硝化、联合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和非生物过程。不管是针对土壤N2O排放调控,还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更准确模拟土壤N2O排放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定量不同过程对N2O产生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个过程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单个路径对N2O产生的相对贡献。目前,研究N2O产生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以及稳定同位素法。本文综述了土壤N2O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我国低碳社区发展历史、特点与未来工作重点
    陈一欣, 曾辉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2003-200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06
    摘要43)      PDF(pc) (480KB)(275)    收藏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领,更需要全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低碳社区建设就是公众参与、发展低碳生活、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低碳社区的概念演变和发展历史,分析了低碳社区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我国低碳社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是规划建设缺乏细节指导,推广实施难度较大;二是建设过程缺少评估、社区维护缺少监督;三是社区居民集体互动行为较少,居民行为准则缺乏。最后,结合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发展需求,从政府和公众参与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低碳社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1)亟需建立政府主导下公众积极参与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有序推进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和发展;(2)亟需定量评估低碳社区建设的碳中和潜力及其在我国碳中和的贡献,增强公众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科尔沁沙地3种主要造林树种树干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规律
    王凯, 石亮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41-1850.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09
    摘要18)      PDF(pc) (3708KB)(273)    收藏
    树干是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的重要贮藏器官,树干NSC分布规律可反映碳储存策略及适应性。以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针叶树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赤松(Pinus sylvestris)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3个树种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在树干径向和纵向的空间变化,比较研究树干NSC分布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在冠中和冠基处,3个树种可溶性糖和NSC浓度随着径向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在胸高与根颈处,3个树种随径向深度增加,可溶性糖浓度及糖淀粉比逐渐降低,淀粉浓度逐渐增加,NSC浓度保持平衡。樟子松冠基NSC浓度高于冠中、胸高和根颈,赤松冠中和冠基NSC浓度高于胸高和根颈,油松NSC浓度在不同树干高度间无显著差异。赤松树干NSC浓度高于樟子松和油松。因而,3个针叶树种树干内部是淀粉的重要储存库,有利于适应科尔沁沙地环境。赤松树干碳水化合物储存更多,对不良环境的抗性更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新疆莎车灌区农作物需水量和产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武梦晗, 王弋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58-1868.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7.017
    摘要20)      PDF(pc) (5172KB)(265)    收藏
    新疆莎车灌区是农业种植的重要地区。为了建立有效的农业种植管理和水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基于莎车县1990—2019年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莎车灌区小麦、玉米和棉花三种主要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通过需水量产量模型对作物产量进行估算,分析了高产年份的气象条件以获取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棉花三种作物需水量1990—2019年总体都呈平缓上升趋势;灌区作物需水量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风速;在三种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内,虽模拟产量高产年份的气象条件不尽相同,但温度是导致农作物产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干旱灌区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微生物菌剂协同有机肥对矿区复垦植物生长与养分的影响
    王东丽, 郑笑影, 刘阳, 赵晓亮, 连昭, 王东, 谢伟, 郭建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928-1935.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31
    摘要26)      PDF(pc) (1532KB)(260)    收藏
    排土场复垦地由于生境条件恶劣,植物生长受限。为探明微生物菌剂的添加是否能够协同有机肥对复垦植物产生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设计用量为3.6、10.8和18 g·m-2 3个混合菌剂协同有机肥施用处理(T1、T2和T3),以未配施菌剂为对照(CK),研究苦参的生长特征与茎叶和根的C、N、P含量及其关系,揭示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对植物生长与养分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菌剂协同施用处理均可促进植物生长,其中T2处理下能显著提高植物根径、根鲜重、根干重和芽数(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6.49%、122.76%、109.84%和21.41%。植物生长特征综合表现为T2>T1>T3>CK,中等用量更有助于植物生长。(2)菌剂协同施用对植物养分的影响各异,对茎叶全氮含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中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提高了29.22%,但对茎叶和根有机碳、根全氮和全磷含量提升效果并不显著,且不利于茎叶全磷含量的提高(P<0.0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始终受到P元素的限制。(3)不同器官间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出茎叶>根。(4)菌剂协同有机肥施用处理可显著提高茎叶C/P和N/P(P<0.05),但对茎叶C/N,根C/P、N/P和C/N的提高效果并不显著。综合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特征分析,中用量菌剂协同有机肥(T2)更有助于苦参的生长,但应注意及时补充磷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地形效应
    许英杰, 杨绍微, 张峻铭, 孙永玉, 杨秀彪, 欧朝蓉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982-1992.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12
    摘要16)      PDF(pc) (2428KB)(249)    收藏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开展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调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县域为案例区,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来探究不同高程范围、坡度类别和地形位指数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地形效应,揭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理,以期为区域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景观异质性明显,景观多样性增加,均匀度提高。林地、草地和耕地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干热区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和耕地,其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态势显著。非干热区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和草地,其耕地持续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态势较为明显。各地类在坡度和地形位上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多分布在低地形位,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多分布在中高地形位。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地形效应特征明显。自然因素奠定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的基本格局。15年间,人为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得到强化,2015年后人为因素作用更为明显。未来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应更多地探索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祁连山北麓中段荒漠草原啮齿动物栖息地特征
    马义杰, 王军, 屈勇, 楚彬, 唐庄生, 包达尔罕, 花蕊, 花立民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911-191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08
    摘要18)      PDF(pc) (3110KB)(237)    收藏
    祁连山北麓中段荒漠草原鼠害日趋加剧,已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明晰当地啮齿动物栖息地特征对鼠害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该区域啮齿动物地理分布及其主要分布区土壤物理性状和植物群落结构,从植被景观、土壤和植物3个层面揭示研究区啮齿动物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是研究区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区;(2)0~30 cm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水分与鼠洞密度显著相关(R2>0.32,P<0.05);(3)植被盖度、生物量、Patrick指数和Pielou指数与鼠洞密度显著相关(R2>0.31,P<0.05),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频度与鼠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4)冗余分析结果发现,显著影响啮齿动物栖息地选择的是0~30 cm土壤紧实度(P<0.01)。可见,0~30 cm土壤紧实度是影响研究区啮齿动物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木本植物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
    杨安婷, 张翔, 王博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299-1306.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5.025
    摘要33)      PDF(pc) (1178KB)(230)    收藏
    研究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对揭示小尺度上食物丰富度与虫食强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的木本植物幼苗为对象,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研究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并比较这种影响在不同季节和物种间的规律是否一致。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9月和5月幼苗叶片数量和虫食频度(虫食叶片数/总叶片数×100%)之间存在显著U型相关,12月幼苗叶片数量与虫食频度呈显著单峰型相关,而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率(虫食叶面积/总叶面积×100%)的影响在3个季节均不显著;在物种水平上,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呈现多种格局,包括正相关、负相关,U型和单峰型格局,但多数物种未呈现显著相关性;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和种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亚热带森林内植食性昆虫对木本植物幼苗群落的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作用。建议,在相关的动植物互作研究中,既要考虑物种特异性,也要考虑季节差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指标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哈泥泥炭沼泽典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生境变异特征
    林奕伶, 孙新, 刘冬, 戴冠华, 刘吉平, 武海涛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69-1879.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8.003
    摘要19)      PDF(pc) (3215KB)(223)    收藏
    泥炭沼泽具有养分贫瘠、环境梯度复杂和微生境多样等特点。为探究环境梯度和微生境异质性对典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长白山哈泥泥炭沼泽湿地为研究区,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9月开展调查,共采集土壤跳虫和螨类71454只。在空间尺度上,沿泥炭沼泽湿地环境梯度,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藓类沼泽中土壤跳虫和螨类的物种密度、类群数、优势种、特有种及多样性指数均发生明显变化;时间尺度上,哈泥泥炭沼泽生境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采样的两年内年际变化较大,而藓丘微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不同微生境相比,藓丘微生境中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周边毛苔草群落,不同藓种形成的藓丘微生境间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筛选出14种土壤节肢动物指示物种,主要集中于藓丘微生境中。冗余分析表明,水位和藓类总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藓丘微生境内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江苏冬小麦生育阶段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任义方, 张蕾, 李玉涛, 零丰华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8): 1890-190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6.017
    摘要25)      PDF(pc) (6152KB)(218)    收藏
    江苏省作为南方麦区的重点种植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冬小麦生长期间干旱频发。掌握冬小麦干旱发生规律,尤其是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特点对规避其生产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气象、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生育期观测等资料,考虑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墒情和需水量的影响,构建冬小麦逐日干旱指数;综合干旱指数与0~10 cm土壤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干旱等级标准;利用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分析1981—2020年不同区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干旱强度呈“北重南轻”,频次呈“北多南少”的趋势,且苏北、苏中地区多发生中-重度干旱,苏南地区以轻度干旱为主;出苗-越冬阶段是干旱重发和频发时段;相较于1981—2000年,2001—2020年小麦干旱高发时段由出苗-越冬阶段逐步后移至抽穗-成熟阶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冬小麦干旱重发区域和常发时段,科学全面防御冬小麦干旱,并合理实现风险转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鄱阳湖湿地不同环境条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继红, 任琼, 周莉荫, 缪泸君, 迟韵阳, 万方, 王金平, 万松贤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1323-1329.  
    摘要130)      PDF(pc) (3098KB)(216)    收藏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探究环境条件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能为湿地土壤碳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条件(高水位和低水位)的2种典型植物群落(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为对象,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70%以上;水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高于植物群落,尤其是在高水位条件下水蓼群落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低水位条件下高109.2%、115.5%、175.8%、239.4%和61.7%;土壤pH值与土壤总碳、重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总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水位有利于湿地土壤碳的积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目录
    生态学杂志    2023, 42 (6): 0-.  
    摘要54)      PDF(pc) (12747KB)(21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