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5, Vol. 44 ›› Issue (9): 2919-2929.doi: 10.13292/j.1000-4890.202509.016
张建鹏,苏世平*,刘小娥,张万宇,徐宁
ZHANG Jianpeng, SU Shiping*, LIU Xiaoe, ZHANG Wanyu, XU Ning
摘要: 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与酶活性特征可为生态恢复和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林为对象,探讨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新疆杨+刺槐(P. alba var. pyramidalis+R. pseudoacacia)混交林、侧柏+刺槐(P. orientalis+R. pseudoacacia)混交林林下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与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并对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林分类型中,土壤有机碳、轻重组有机碳平均值均表现为侧柏林最高,刺槐林次之;时间上(5—9月),土壤有机碳、轻重组有机碳平均值均表现为5月含量最高;不同土层中,0~20 cm土壤有机碳、轻重组有机碳均为侧柏林>刺槐林,20~40 cm不同林分类型呈波动变化。不同林分类型中,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二糖酶活性平均值均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最大。时间上,各林分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6月最高。不同土层中,0~20 cm土层3种土壤酶活性平均值均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20~40 cm土层3种土壤酶活性为纯林>混交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差异明显。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在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与土壤蔗糖酶活性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与土壤酶活性受到林分类型差异的影响,分别为侧柏林、新疆杨+刺槐林最高,表明营造针叶林与混交林对该地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