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宇欣, 张冬有, 毛德华, 杜保佳, 孙俊杰. 基于Sentinel-1/2的大兴安岭木本沼泽信息提取方法
[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2): 404-416. |
[2] |
张舒昱, 李兆富, 徐锋, 潘剑君, 姜小三, 张文敏. 基于多时相无人机遥感影像优化河口湿地景观分类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9): 3174-3184. |
[3] |
贾萍萍,孙媛,尚天浩,张俊华.
基于高光谱和Landsat-8 OLI影像的盐渍化土壤水盐估算模型构建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7): 2456-2466. |
[4] |
严欣荣,张美曼,郑亚雄,尹子旭,黄兰鹰,姜小雨,官凤英.
基于Sentinel-2的丛生竹林信息提取方法比较及分布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3): 1056-1066. |
[5] |
李伟成,盛海燕,杨慧敏,刘姚姚,张瑞.
延胡索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结构对毛竹林隙面积的响应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6): 1716-1724. |
[6] |
杨文宇1,康昕1,栾夏丽1,陈斌2,郑阿宝3,侯嫦英3,刘茂松1,徐驰1*.
基于FORET模型的北亚热带次生林抚育效果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9): 2658-2664. |
[7] |
刘焕军1,盛磊1,于胜男1,赵慧颖2,高永刚2,秦乐乐1,王翔1,张新乐1*.
基于气候分区与遥感技术的大兴安岭湿地信息提取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7): 2068-2076. |
[8] |
朱良军1,杨婧雯1,朱辰2,王晓春1**.
林隙干扰和升温对小兴安岭红松和臭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8): 2085-2095. |
[9] |
段文标1,景鑫1,周美珩1,2,陈立新1**,龚建美1,张玉双1,赵莹1,秦必达1.
林隙大小对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8): 2077-2084. |
[10] |
娄伟平1**,吉宗伟2,温华伟3.
龙井43春季茶叶生化成分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2): 328-334. |
[11] |
姜一1,2,陈立新1**,段文标1,步凡1,孙双红1,李帆帆1,徐一凡3.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混交林林隙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12): 3374-3380. |
[12] |
李猛1,3,刘洋2,段文标3**.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浅层土壤温度的异质性
[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2): 319-324. |
[13] |
张吕醉;王孝安;郭华;李峰.
辽东栎林林隙特征及其对群落更新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1): 1835-1840 . |
[14] |
谭丽;何兴元;陈玮;李小玉;徐文铎;唐玲 .
基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沈阳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07): 1141-1148 . |
[15] |
胡健波;李小玉;陈玮;何兴元 .
基于QuickBird和GIS的沈阳市城市景观格局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05): 809-8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