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婉莹, 谷思玉, 谷邵臣, 车延静, 王紫颖, 袁望博, 杨佳宇. 深翻-旋耕轮耕与有机肥配施对农田黑土团聚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5): 1090-1098. |
[2] |
王斌, 王汝振, 李甜, 张玉革, 姜勇. 大气沉降氮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留存机制
[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2): 463-470. |
[3] |
陈友余, 杨国姣, 梁潇洒, 丁聪, 胡艳宇, 杨雁茹, 张志委, 吕晓涛. 氮素输入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8): 1517-1524. |
[4] |
程昊天, 孔涛, 吕刚, 王东丽, 黄丽华, 张开, 王翼翔.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针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及稳态性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5): 887-894. |
[5] |
彭亚敏, 武均, 蔡立群, 齐鹏, 张仁陟, 罗珠珠. 免耕及秸秆覆盖对春小麦-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4): 1062-1072. |
[6] |
董廷发. 不同海拔云南松林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3): 672-679. |
[7] |
张宇, 蒋代华, 黄金兰, 王明释, 邓华为. 粉垄耕作对赤红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2): 3922-3932. |
[8] |
唐志伟, 周文涛, 王勃然, 钟康裕, 熊瑞,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垄厢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2): 3961-3969. |
[9] |
丁俊男, 于少鹏, 史传奇, 王慧. 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1): 3543-3551. |
[10] |
王桔红,陈文,张燕芳,李云,史生晶,郑佳玉,陈燕霞.
不同入侵程度的微甘菊及本土种豨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营养策略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6): 1994-2003. |
[11] |
李仁杰, 杨立琼, 庄杰, 石亚楠, 陈希娟. 有机质和团聚体对双酚A迁移行为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2): 4148-4156. |
[12] |
朱源山,王义东,郭长城,尚云涛,薛冬梅,李军,王中良.
天津盐碱化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 206-216. |
[13] |
刘俊雁,董廷发.
云南松形态和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其海拔变化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 139-145. |
[14] |
宋莉群,王义东,李冬初,张会民,娄翼来,窦渤凯,尚云涛,王中良.
长期退耕对红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6): 1707-1715. |
[15] |
张雨鉴,宋娅丽,王克勤.
滇中亚高山森林乔木层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6): 1669-1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