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效科,欧阳志云,肖寒,等.2000.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21(1):14~19. [2]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2003.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3):26~30. [3] 刘康,欧阳志云,王效科,等.2003.甘肃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3(12):2711~2718. [4] 孙承兴,王世杰,周德全,等.2002.碳酸盐岩差异性风化成土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J].矿物学报,22(4):308~314. [5] 孙艳丽,况明生,张远嘱,等.2003.中国南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石漠化过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2):80~83. [6] 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2002.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18(1):6~10. [7] 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2001.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J].水土保持通报,21(4):1~5. [8]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等.2003.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58(2):314~320. [9] 苏维词,朱文孝.2000.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山地学报,18(5):429~434. [10] 苏维词.2002.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16(5):24~27,110. [11] 周忠发,黄路迦.200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地层岩性关系分析--以贵州高原清镇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3(1):19~22. [12] 周德全,王世杰,张殿发.2003.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2(2):127~132. [13]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2000.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1):9~12. [14] 郑永春,王世杰.2002.贵州山区石灰土侵蚀及石漠化的地质原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1(5):461~465. [15] 夏卫生,雷延武,潘英华,等.2001.南方坡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1(4):47~49. [16] 袁春,周常萍,童立强,等.2003.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现代地质,17(2):181~185. [17] 喻甦.2003.中国石漠化分布现状与特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2(2):53~55. [18] 蓝安军,熊康宁,安裕伦.2001.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1(6):19~23. [19] 路洪海,冯绍国.2002.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3(2):189~19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