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3, Vol. 42 ›› Issue (11): 2690-2694.doi: 10.13292/j.1000-4890.202311.028
齐宏运1,2,龚明昊1,2*,文菀玉1,2
QI Hongyun1,2, GONG Minghao1,2*, WEN Wanyu1,2
摘要: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具有季节性的短日照物种,但有关羚牛夜间节律的研究很少且大多在固定的时间采集活动数据,导致其全天候活动节律的数据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为掌握羚牛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10月—2020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省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羚牛进行了监测。秦岭羚牛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时间段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和17:00—19:00,但在夜间21:00、24:00、04:00时也有活动高峰出现,其活动强度和频率明显比白天弱,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影响羚牛活动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独牛夜间的活动强度低于集群牛(t=-2.982,P=0.006),仅在凌晨01:00—02:00时间段内活动活跃。集群中家群比混合群的活动强度要高(t=2.073,P=0.046),尤其是00:00—06:00期间,同期混合群趋于休息状态。独牛在产仔期的活动强度小于其交配期(t=-2.253,P=0.030),而羚牛群活动节律的特征却相反(t=3.810,P=0.001)。研究认为,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到集群形式、社群结构以及生殖驱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物种监测和保护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