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1, Vol. 40 ›› Issue (12): 4069-4080.doi: 10.13292/j.1000-4890.202112.024
田文龙,侯桂林,张瑗玲,杨佳,潘钰琛,曹艳敏*
TIAN Wen-long, HOU Gui-lin, ZHANG Yuan-ling, YANG Jia, PAN Yu-chen, CAO Yan-min*
摘要: 水体及底泥污染物对底栖动物具有致畸作用。双翅目摇蚊科(Diptera: Chironomidae)幼虫对水体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口器形态畸变被视为水体底泥质量监测及环境压力评估研究中最具潜力的生物标志物之一。文章综述了摇蚊口器畸形的发现和畸变形态、致畸污染物及可能的致畸机理,并指出目前畸形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本领域研究进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广布性:污染水体中摇蚊口器畸变普遍存在,目前不同属种幼虫畸变形态的描述已较为详尽;(2)区域差异性:不同研究报道的畸形率差异较大,识别及标准的不统一可能是导致畸形率高估或低估的主要原因;(3)因果效应非线性: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摇蚊幼虫的致畸作用明显,其致畸效应的生物测试实验已在全球范围开展,但单一污染物与幼虫畸形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仍不明确,污染物致畸过程及机理尚不明晰。未来,基于摇蚊畸形的水环境监测及污染物毒性评估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单一污染物与摇蚊畸形间剂量效果关系;(2)统一畸形表征参数;(3)制定规范的生物测试实验室控制规程;(4)国内污染水体摇蚊畸形现象鲜见报道,迫切需要野外调查及室内生物测试研究联合开展,以找到适合本土水体质量评估的有效生物指标及污染物生态效应的早期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