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8-11-10
    研究报告
    辽东栎林林隙特征及其对群落更新的影响
    张吕醉;王孝安;郭华;李峰
    2008, 27(11):  1835-1840 . 
    摘要 ( 1924 )   PDF (341KB) ( 1208 )  
    通过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林隙的定量研究,发现其林隙大小以20~40和40~60 m2的中小林隙居多,林隙的年龄结构以中期和后期数量居多,林隙形成方式以枯立和干基折断占总数的70.31%,林隙形成木多为1~3个,说明该地区辽东栎林隙多为自然干扰形成,林隙边缘木中辽东栎的株数占绝大多数。在林隙中,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辽东栎多度对林隙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幼苗多度与林隙面积和边缘木高度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R2=0.429,P<0.01),幼树多度与散射光的强度有极显著相关关系(R2=0.286,P<0.01),而成树多度与林隙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不明显,但与林隙内幼树的多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2=0.175,P<0.05).
    山西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的生态梯度
    李晋鹏;郭东罡;张秋华;上官铁梁
    2008, 27(11):  1841-1846 . 
    摘要 ( 2094 )   PDF (319KB) ( 1017 )  
    吕梁山南段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向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的过渡地带。采用TWINSPAN分类和DCCA排序法,从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的生态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TWINSPAN分类将74个样方划分为18个群丛。其中4个群丛为森林群落,14个群丛为灌丛。这18个群丛属南暖温带性质的次生植被类型, 代表了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这些群丛都不同程度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2)样方的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与海拔、坡度、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坡向和人类干扰6个因子的关系,其中制约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是海拔高度和人类干扰,另外,坡向和土层厚度也对植物群落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3)对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海拔、人类干扰、土层厚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4)结合TWINSPAN和DCCA的分析表明,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在海拔690~1 100 m的低山和沟谷中主要分布着荆条和酸枣灌丛;海拔1 100~1 300 m阳坡和半阳坡主要分布着灌木状橿子栎林,并伴生有少量的侧柏和鹅耳枥;在1 300~1 570 m主要分布着以辽东栎为建群种的森林群落;(5)灌木状橿子栎林的分布,是该地区处于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向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的交错区的主要标志。
    濒危植物金花茶果实、种子形态分化
    柴胜丰;韦霄;蒋运生;陈宗游;漆小雪;王满莲
    2008, 27(11):  1847-1852 . 
    摘要 ( 1503 )   PDF (216KB) ( 1039 )  
    对濒危植物金花茶5个天然居群和1个人工居群的果实、种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金花茶居群按果实、种子大小进行排序为: 广西植物所(GXIB)>那子山中海拔2(NZSH2)>大王江(DWJ)>庚毛山(GMSH)>那子山高海拔3(NZSH3)>那子山低海拔1(NZSH1);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不同形态性状在居群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429(种子质量/果,SWPF)到0.069(果实整体形态,FT/FD),果实整体形态最为稳定,各居群形态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287 (NZSH3)到0.155(GXIB)不等;在调查的15个性状中,果实直径、果实质量等3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种长、种宽等7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多数居群已产生较明显的形态分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形态分化并不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联。影响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和乔木层透光率。
    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区划
    徐文铎;何兴元;陈玮;刘常富;赵桂玲;周园
    2008, 27(11):  1853-1860 . 
    摘要 ( 1836 )   PDF (347KB) ( 1095 )  
    植被生态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植被资源和生态管理的基础。在综合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植被特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植被生态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指标体系,建立了东北地区植被生态区划的分区系统,并划分了4个植被生态区、11个植被生态亚区和34个植被生态小区。最后对东北地区植被生态区划中的全国植被区划的第一分区界线进行了探讨.
    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的外来植物
    秦新生;张荣京2,3;陈红锋;严岳鸿;郑希龙;邢福武
    2008, 27(11):  1861-1868 . 
    摘要 ( 2060 )   PDF (247KB) ( 1074 )  
    通过对海南岛石灰岩地区外来植物的实地调查,对该地区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入侵生境、危害程度、引入途径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外来植物53种,隶属45属22科,约占该地区本地植物种类总数的4%,多为来源于热带美洲(77.4%)的草本植物(77.4%),这些外来植物大部分是通过人类活动有意(47.2%)或无意(35.8%)引入;主要分布在植被破坏严重的低海拔山坡、林缘、林隙和田间,有的外来植物在植被破坏较少的森林中以及在较高海拔也有分布;在自然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岛屿及沿海地区相对内陆地区似乎更易被外来种入侵,而且一个地区外来种总数及其占本地种比例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
    UV-B辐射增强对反枝苋形态、生理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张瑞桓;刘晓;田向军;岳明
    2008, 27(11):  1869-1875 . 
    摘要 ( 1962 )   PDF (380KB) ( 942 )  
    通过大田盆栽实验,研究了2种增强的UV-B辐射对双子叶C4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形态、生理、生物量分配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处理下分枝数、叶片数、高度和基径均没有显著变化。高、低剂量的UV-B处理均导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影响,低剂量辐射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高剂量辐射下无显著变化,同时丙二醛(MDA)含量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收获期低剂量辐射处理下的资源分配模式发生变化,分配到叶片的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而分配到根的比例显著减小,但高剂量辐射对生物量分配无影响。UV-B辐射处理下根、茎、叶部所检测的大多数化学成分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叶片中可溶性蛋白、木质素和脂肪,根中木质素,茎中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辐射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叶片中淀粉,茎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脂肪含量在辐射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P<0.05)。
    九段沙上沙湿地植物N、P、K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动态
    刘长娥;杨永兴;杨杨
    2008, 27(11):  1876-1882 . 
    摘要 ( 1882 )   PDF (372KB) ( 962 )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进行定位样品采集与生态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对该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样品中N、P、K元素含量的分析,揭示了上沙主要类型湿地植物N、P、K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N、P、K元素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随植物生长节律发生变化。植物中元素贮量与含量之间分布特征并不相同,其原因主要在于生物量是制约元素贮量的主要因素,N、P、K贮量排序均为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4—5月茎中K含量逐渐减少,N含量呈现增加趋势;5—6月各构件P含量呈减少趋势;6—10月叶中N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构件。
    抗旱节水化控制剂对珙桐幼苗抗旱性的影响:模型构建、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分析及最优选择
    薛波;李贤伟;张健;范川;刘朔
    2008, 27(11):  1883-1894 . 
    摘要 ( 1734 )   PDF (1463KB) ( 1010 )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国家一级保护珍惜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幼苗进行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氯化钙(CaCl2)、水杨酸(SA)和保水剂对珙桐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Cl2、SA和保水剂对珙桐幼苗抗旱性的影响均呈正向作用,且它们之间具有协同效应;CaCl2和SA提高了珙桐幼苗在水分胁迫前期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使幼苗维持了较高的抗旱性;随着土壤干旱的持续,保水剂对水分胁迫有缓效作用,使土壤维持了较高的水分含量,有利于保持幼苗的抗旱性,减小水分胁迫的危害。综合各抗旱生理特性指标得出最佳的农艺措施为:CaCl2 839.400~1256.520 mg·L-1、SA 44.015~69.306 mg·L-1、保水剂618~700 ml·pot-1
    两株芽孢杆菌对黄瓜和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陈雪丽;王光华;金剑;王玉峰
    2008, 27(11):  1895-1900 . 
    摘要 ( 2351 )   PDF (428KB) ( 1155 )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研究了盆栽条件下,接种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不同时期黄瓜和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DGGE图谱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这2株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作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对黄瓜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影响,真菌群落随着取样时期而发生明显变化;对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但不同采样时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2株生防菌对其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有显著影响。蔬菜种类是决定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接种生防细菌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而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蔬菜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比较
    周焱;徐宪根;阮宏华;汪家社;方燕鸿;吴焰玉;徐自坤
    2008, 27(11):  1901-1907 . 
    摘要 ( 2255 )   PDF (251KB) ( 1358 )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在25 ℃和6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110 d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快,高山草甸(0.08 g CO2-C·kg-1·d-1)分别比亚高山矮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快14.3%、60.0%和166.7%,差异主要存在于0~10 cm。土壤碳矿化率以针叶林最高(16.6%),分别比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高37.0%、67.6%和79.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递减的幅度在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揭示,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矿化比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产生显著的变化。
    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的相关性
    张建利;张文;毕玉芬
    2008, 27(11):  1908-1912 . 
    摘要 ( 1795 )   PDF (579KB) ( 891 )  
    2004年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退化山地草地进行了封禁,并在2005和2006年对封禁草地土壤种子库、植被群落组成、植被密度及土壤种子库种群密度和植被种群密度的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封禁当年植被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呈二次曲线;土壤种子库单一种群与其植被种群的相关分析表明,扭黄茅、升马唐、丝叶球柱草、两歧飘拂草种群的土壤种子库与植被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双穗雀稗、白顶早熟禾、洱源荩草、酢浆草、鬼针草、叶下珠种群的土壤种子库与植被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垂叶榕种子的二次散布: 蚂蚁和非蚁传植物互惠关系的新证据
    张霜;陈进
    2008, 27(11):  1913-1919 . 
    摘要 ( 1716 )   PDF (374KB) ( 983 )  
    蚂蚁对热带森林中小种子的二次散布会影响种子最终到达地点和种子命运。本文以一种由鸟散布的榕树垂叶榕(Ficus benjamina)为研究对象,观察蚂蚁对不同处理种子二次散布的影响。共记录到菱结大头蚁(Pheidole rhombinoda)、法老小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横纹齿猛蚁(Odontoponera transversa)和布立毛蚁(Paratrechina bourbonica)等4种蚂蚁参与了种子的搬运, 其出现频率分别为71.7%、23.3%、2.5%、2.5%。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距离为179 cm ± 13 cm (n=159)。其中,最主要的散布者菱结大头蚁把种子搬进蚁巢后,取食了内果皮,并把58.6%的净种子抛弃在巢外垃圾堆中。蚂蚁取食内果皮显著提高了种子萌发特性(萌发率由49.3%提高到93.3%)。去除内果皮后种子被蚂蚁搬走的比率显著下降(由75.0%降为29.5%)。垂叶榕种子外着生的内果皮,明显提高了对蚂蚁的吸引力,而蚂蚁取食内果皮显著提高了种子萌发能力,垂叶榕和二次散布的蚂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惠关系。
    水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稳定性及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黄元财;贾燕;刘江;姜秀英;沈枫;李秀芬
    2008, 27(11):  1920-1925 . 
    摘要 ( 2009 )   PDF (360KB) ( 728 )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的蛋白质(PC)和直链淀粉含量(AC)的稳定性,并对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各品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C和AC稳定性高的品种分别有V3(辽粳294)、V15(沈农9810)、V11(0157)等和品种V2(辽农49)、V13(沈农693)、V1(仙S38)等。温度和日照是影响G×E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P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12(花粳49)和V9(沈农9819)对相对低温和寡照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各品种A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20(兴3号)、V21(东亚03-51)和V6(茂洋1号)分别对低温寡照、低温多日照和高温多日照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
    不同前作对烤烟氮肥效应的影响
    徐照丽;杨宇虹
    2008, 27(11):  1926-1931 . 
    摘要 ( 1680 )   PDF (179KB) ( 903 )  
    为了合理选择烤烟轮作周期中的前作,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不同前作对烤烟氮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降低中部叶和下部叶的总糖含量,提高烟叶中的烟碱浓度,有协调糖碱比的作用;前作种类不同对烤烟的生长有影响,在不施氮时,烤烟总的生物量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大麦(Hordeum vulgar)、洋葱(Allium cepa)、油菜(Pisum sativum)、甜脆豌豆(Brassica napus);前作种类、氮水平以及前作与氮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烤烟氮肥利用率,也显著影响烤烟经济性状(上等烟比例、产量、产值);烤烟较好的前作为大麦和油菜。
    农林交错带界面的小气候边界影响域季节动态
    林长存;王德利;曹勇宏;杨允菲;祝廷成
    2008, 27(11):  1932-1936 . 
    摘要 ( 1703 )   PDF (406KB) ( 869 )  
    采用移动分窗法和旱季、雨季的小气候测算,对吉林省西部林地与农田边界的小气候影响域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林地中移动分窗计算出的欧氏距离平方(SED)曲线变化稳定,旱季在40 m处出现峰值,雨季在20 m处出现峰值;农田小气候边界影响域则没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旱季和雨季SED曲线的峰值均为60 m。因此,边界对农田的影响域要大于林地,并且林地的影响域存在季节变化。说明在农林边界,小气候影响域存在着时空变化,其范围取决于边界两侧植被的季相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强度。
    河北嶂石岩风景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张锋;朱立敏
    2008, 27(11):  1937-1940 . 
    摘要 ( 1800 )   PDF (185KB) ( 885 )  
    2007年7月对河北赞皇嶂石岩国家级风景区蜘蛛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局地取样与随机扫网相结合的方法,共采集蜘蛛标本1 226头,隶属于24科61属81种。嶂石岩风景区蜘蛛物种多样性丰富,漏斗蛛、蟹蛛、皿蛛和狼蛛是该地区的优势类群。不同生境中的蜘蛛种类和个体密度均有差别,其中,灌木丛生境中蜘蛛种类(54)、个体密度(20.9头·m-2)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3.264)均明显高于森林落叶层和滩涂生境;森林落叶层生境中蜘蛛分布的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0.116),导致其种类分布均匀性指数(0.749)最低;滩涂生境中种类分布均匀性指数最高(0.853),这与其种类多为游猎型有关。对该地区蜘蛛物种和多度关系分析表明,嶂石岩风景区蜘蛛群落结构与Fisher对数级数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和橡胶林蚯蚓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杜杰;杨效东;张花;余广彬
    2008, 27(11):  1941-1947 . 
    摘要 ( 1877 )   PDF (334KB) ( 871 )  
    2006年1月,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次生林和橡胶林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蚯蚓数量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林转变为橡胶林后,土壤养分及植物有机碳输入均明显减少,同时蚯蚓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橡胶林,热带外来种蚯蚓无围海蚓的密度(52.27 ind·m-2)显著高于林地内本地种蚯蚓远环蚓的密度(0.53 ind·m-2),但在次生林,2种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橡胶林本地种蚯蚓远环蚓的密度(0.53 ind·m-2)和生物量(0.32 g·m-2)与次生林(6.93 ind·m-2、7.76 g·m-2)相比呈下降趋势。无围海蚓的幼蚓在其种群中占有较大比例,类似增长型种群年龄结构,而远环蚓则主要以成蚓为主。相关分析表明,橡胶林的细根生物量与无围海蚓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由此预示蚯蚓群落结构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橡胶林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变化、土壤养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外来种蚯蚓与本地种蚯蚓本身的生态适应对策也不可忽视。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比较及南水北调工程影响预测
    彭建华;郑金秀;马沛明;吴生桂;彭祺;万成炎
    2008, 27(11):  1948-1954 . 
    摘要 ( 2067 )   PDF (455KB) ( 897 )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 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 km扩展为约90 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 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 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III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南海野生斑节对虾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单倍型分析
    周发林;江世贵;姜永杰;黄建华
    2008, 27(11):  1955-1959 . 
    摘要 ( 1479 )   PDF (270KB) ( 1013 )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我国南海海域5个地点(三亚、深圳、阳江、湛江、北海)的野生斑节对虾100个个体的mtDNA 16S rRNA 序列进行扩增, 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所得的100个mtDNA 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通过ARLEQUIN软件对所得100个mtDNA 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19种单倍型。19单倍型序列的碱基组成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69.0%)。19种单倍型序列的遗传距离在0.002~0.033。根据构建的单倍型进化关系网,5个地点群体中的单倍型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此外,根据单倍型在5个地点群体出现的频率和单倍型进化关系网,单倍型7是最为原始的单倍型,其他18种单倍型均起源于单倍型7。
    华南沿海地区抽水型与非抽水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比较
    刘蕾;胡韧;顾继光;韩博平
    2008, 27(11):  1960-1965 . 
    摘要 ( 1777 )   PDF (1328KB) ( 850 )  
    在沿海水资源短缺地区,小型抽水型和非抽水型水库在城市和农村供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这些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于2006年4、8、12月对3座抽水水库和3座非抽水水库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抽水型水库的总磷、总氮和叶绿素a的浓度的平均值均高于非抽水型水库,而透明度低于非抽水型水库。抽水型水库总磷、总氮和叶绿素a的浓度在冬春季高于夏季,而在非抽型水库中其动态相反。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略高于非抽水型水库。此外,2类水库间的浮游植物组成存在差异:蓝藻门的假鱼腥藻(Pseudanabaene sp.)、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e)是抽水型水库中的优势种属,甲藻(Peridinium sp.)是非抽水型水库的优势种类。抽水型水库的富营养化指数高于非抽水型水库,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抽水型水库富营养化状态的主要因子,而温度是影响非抽水型水库的富营养化状态的主要因子。由于抽水入库改变了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和水动力学过程,导致抽水型水库和非抽水型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明显差别,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季节特征。
    黄河水系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污染特征
    袁浩;王雨春;顾尚义;陆瑾;周怀东;万晓红
    2008, 27(11):  1966-1971 . 
    摘要 ( 2243 )   PDF (258KB) ( 1259 )  
    2004年采集了黄河干流及西纳川等支流的水系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Cu、Zn、Pb、Cd、Cr、As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研究了各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分别对黄河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总体符合全球页岩重金属元素丰度的基本趋势,但在部分人为污染较重的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差异;从浓度水平衡量,重金属的污染较轻;黄河水系沉积物中Cu、Zn、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B4)形式存在,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而Pb、Hg和Cd以活性较大的弱吸附态存在,可能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Pb、Cd和Hg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指数,尤其是Pb的潜在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北京公园绿地夏季温湿效应
    刘娇妹;李树华;杨志峰
    2008, 27(11):  1972-1978 . 
    摘要 ( 1951 )   PDF (512KB) ( 1005 )  
    选取北京典型的城市园林绿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段不同覆盖率的乔-灌-草、乔-草型复层结构的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草坪型绿地作为对照,从水平和立体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测试,研究局部绿地的覆盖率、复层结构对环境的温湿效应。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时段,绿地的温度随覆盖率的增加而降低,当覆盖率达到或高于60%时,其绿地才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果;覆盖率较高的乔-灌-草复合型绿地给环境带来的温湿度的空间影响范围较大,乔-灌-草复合型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好于草坪。合理的绿化结构及植物配置能使城市园林绿地较好地发挥其夏季的降温增湿效应,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占地率的动态分析
    时琴;刘茂松;宋瑾琦;徐驰;徐虹
    2008, 27(11):  1979-1984 . 
    摘要 ( 1492 )   PDF (518KB) ( 963 )  
    为揭示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与原聚落状态的相关性,利用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6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应用邻域分析技术对1988年以来南京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占地率的变化及各聚落占地率区间的聚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8年及1998—2006年2个时段南京地区的聚落面积持续增加,但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前期绝大部分景观单元内的聚落占地率持续增长;后期虽仍以增长单元为主,但聚落占地率下降的单元也大量出现;1988—2006年,随着聚落占地率的上升,对应景观单元聚落占地率的增幅逐渐变大,至30%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增幅渐小,直至出现负增长;1988、1998和2006年低聚落占地率区间景观单元的频度均高于高占地率区间,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低聚落占地率(0~3%)景观单元的频度持续下降,高聚落占地率单元的频度则有不同程度上升,低聚落占地率与高聚落占地率区间单元频度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在2个时段内,各占地率区间对应的聚落面积的总体变化曲线差异较大,但聚落面积增长量与消减量的变化曲线分别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四川省汶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
    张文广;胡远满;胡锦矗;刘淼;朱教君;胡志斌
    2008, 27(11):  1985-1989 . 
    摘要 ( 1629 )   PDF (236KB) ( 936 )  
    基于野外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四川省汶川县1974—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境适宜性模型对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适宜生境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1974—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森林面积下降,而草地、灌木林地和农田增加;野生动物适宜生境减少,核心区面积减少且距离加大,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
    泥石流多发区生态安全评价——以汶川县为例
    汪西林;谢宝元;关文彬
    2008, 27(11):  1990-1996 . 
    摘要 ( 1728 )   PDF (469KB) ( 1061 )  
    通过对四川省汶川县的地形、植被、气候和社会经济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应用生态安全理论构建泥石流多发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指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汶川县119条小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 泥石流多发区生态安全水平主要与地形因子相关,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安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2)划分的五类生态安全区中,生态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临界区占全县面积的41.17%,其大部分位于岷江沿岸;3)对生态安全指数的分级经过验证,评价结果与现实状况吻合。
    四川省汶川县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刘淼;胡远满;常禹;布仁仓
    2008, 27(11):  1997-2001 . 
    摘要 ( 1862 )   PDF (924KB) ( 861 )  
    基于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四川省汶川县1982—2002年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县的经济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主要能值投入为可再生资源;能值产出中不可再生资源能值占大部分,主要来自矿产资源和水泥生产;研究区输出大量能值,项目包括矿产资源和木材资源,大量的能值输出,特别是木材能值输出已使得研究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出现生态问题;汶川县的人均能值消费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不高;研究区应注意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综述与专论
    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
    邱扬;张英;韩静;王军;孟庆华
    2008, 27(11):  2002-2009 . 
    摘要 ( 1875 )   PDF (285KB) ( 1127 )  
    综述了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植被演替时空变异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研究方向。在自然和人文等因子的驱动下,全球兴起了生态退耕的热潮,生态退耕类型正在由人工恢复为主向自然弃耕为主发展。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但是生态退耕的时空变异性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尤其缺乏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的综合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外推。研究表明,受到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生态退耕后植被演替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特征;退耕植被演替研究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为主向群落功能分析发展,从传统的演替过程规律分析转向退耕植被演替的时空变异性分析;相对来说,生态退耕后植被演替的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和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加强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时空格局与植被演替时空变异的综合研究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
    李禄军;曾德慧
    2008, 27(11):  2010-2017 . 
    摘要 ( 1812 )   PDF (272KB) ( 1441 )  
    物种的空前丧失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研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微宇宙实验、“生态箱”实验、Cedar Creek草地多样性实验和欧洲草地实验等代表性实验中关于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稳定性、抗入侵性等生态系统功能的焦点问题,介绍了去除实验在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挑战和趋势有:将小尺度上开展的实验研究扩展到较大的时空尺度上;综合考虑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多样性变化、生态系统功能的交互作用;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共存机制对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城市化对鸟类分布的影响
    张淑萍
    2008, 27(11):  2018-2023 . 
    摘要 ( 2170 )   PDF (213KB) ( 1551 )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片断化和严重干扰等特征均会对野生动物的分布产生限制性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化程度、城市绿地斑块特征以及城市类型3个方面介绍了城市化与鸟类分布的关系,提出从局域和景观2个尺度综合分析城市结构特征对鸟类分布的影响并加强种群水平的研究将更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城市鸟类保护方案。
    研究简报
    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邓天宏;赵国强
    2008, 27(11):  2024-2027 . 
    摘要 ( 2221 )   PDF (305KB) ( 1239 )  
    根据在郑州进行的冬小麦根系田间实测资料,研究了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砂壤土中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冬小麦根量主要集中在上层,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在0~50 cm土层内分别占57.%和66.%,而在50~100 cm层分别占23.%和18.%,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均符合指数函数形式;综合考虑根量分布、根系吸水等因素,确定了冬小麦适宜的底墒深度为100 cm。
    技术与方法
    基于MODIS数据的草地生物量估算模型比较
    渠翠平;关德新;王安志;金昌杰;倪攀;袁凤辉;张晓静
    2008, 27(11):  2028-2032 . 
    摘要 ( 2019 )   PDF (335KB) ( 1265 )  
    准确估算草地生物量对合理规划区域畜牧业、评估草地植被的生态效益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常用的遥感估算模型中,采用的植被指数和模型函数形式多样。本文根据野外生物量调查结果和MODIS数据,分别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修正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建立了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估测的3种(线性、乘幂和指数)模型,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模型能够对草地生物量进行较好的模拟,其中指数模型效果最佳;3个植被指数(NDVI,EVI和MSAVI)与草地生物量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用于该草地产量估测,其中MSAVI对地上生物量拟合效果最好(R2=0.900);NDVI和EVI的线性模型对总生物量的模拟明显好于对地上生物量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