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8-10-10
    研究报告
    长白山次生林乔木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张赟;张春雨;赵秀海;武耀祥;周海城
    2008, 27(10):  1639-1646 . 
    摘要 ( 2015 )   PDF (2599KB) ( 1499 )  
    应用Ripley K函数,分析了长白山一个5.2 hm2次生林样地内乔木树种的空间分布以及主要乔木树种的幼树、小树、大树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共调查到34种乔木,其中常见种27种,少见种7种,共计15 688株;在27个常见种中,有23个种在空间上主要呈聚集分布,另外4个种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在7个少见种中,均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簇毛槭、假色槭、水曲柳、臭松和红松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聚集强度逐渐减弱,直至趋向于随机分布,其他树种的空间分布随种群发育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在10个主要树种组成的45个种对中,有11个种对表现出显著正相关,1个种对为显著负相关。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白雪爽;胡亚林2,3;曾德慧;蒋志荣1,4
    2008, 27(10):  1647-1652 . 
    摘要 ( 1941 )   PDF (814KB) ( 1181 )  
    以农田和不同退耕还林年限(5、10、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生物量碳储量不断积累,且其增加的碳库主要分配在树干。与农田(CK1)相比,退耕还林5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1)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7.65%、36.66%、51.94%和21.4%;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2),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9.63%、62.46%、17.07%和66.94%。与农田(CK2)相比退耕还林15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3),0~10、20~40和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1.96%、81.50%和58.05%,而10~20 cm土层下降了13.38%。与对照农田相比,5年生杨树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31%,而10年和15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47%和41%。退耕5年的杨树人工林总的碳储量比对照农田下降了10%,退耕10年和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与相应对照农田相比较,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分别提高大约2倍和5倍。说明,农田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碳储量明显增加,增加的碳储量主要积累在地上生物量碳库中。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随后逐渐恢复甚至高于农田土壤碳储量。
    紫茉莉的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
    陈香;胡雪华;肖宜安;谢骞;王春香;李蕴;戴文红
    2008, 27(10):  1653-1658 . 
    摘要 ( 1640 )   PDF (217KB) ( 1231 )  
    采用定株观察,运用花粉胚珠比、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花期一般为6—10月,单花花期一般为2~3 d;单花花期依其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花闭合期、凋谢期5个时期;在花闭合时期,晴天有66.80%的花的柱头在闭合花冠内,阴天时有81.65%的花的柱头在闭合花冠内,雨天柱头在闭合花冠内的花可达99.22%;按照杂交指数,其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269,判断繁育系统类型属于兼性自交;开花6 h左右,柱头的可授性最强,此时花粉活力、置落在柱头上的花粉数及其在柱头上的萌发率都达到最高。套袋实验显示,紫茉莉自然条件下没有无融合现象,繁育系统为自交、异交亲和,以自交为主,但有时也需要传粉者;在长期的环境选择压力下,紫茉莉选择将更多的柱头留在闭合花冠内,是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进化策略。
    青岛市城阳区主要园林树种叶片表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
    李海梅;刘霞
    2008, 27(10):  1659-1662 . 
    摘要 ( 1980 )   PDF (190KB) ( 1082 )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青岛市城阳区11种园林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较大,其滞尘量相差达到4倍以上,降雨可显著降低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不同树种所受影响差异明显;不同树种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蜡和火棘,其叶表面较平滑,细胞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悬铃木、紫荆和紫薇,其叶表面上有密集纤毛或呈现出明显的脊状皱褶,并且结构越密集、凹凸越明显,越有利于粉尘颗粒物的滞留。
    施氮肥对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影响
    梅莉;王政权;张秀娟;于立忠;杜英
    2008, 27(10):  1663-1668 . 
    摘要 ( 1417 )   PDF (228KB) ( 1068 )  
    细根周转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但由于根系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土壤养分对细根周转影响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本文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对象,应用3种方法研究施氮肥对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降低了活细根现存生物量,但施氮肥样地细根年生产量平均值(93.105 g·m-2·a-1)与对照样地(93.505g·m-2·a-1)没有差异,不同方法得出施氮肥样地细根平均周转率(0.917 次·a-1)大于对照样地(0.710 次·a-1);不同土层内细根的生产量显著不同,表层生产量最大,土层越深细根生产量越低,但细根周转率一般随土壤加深而加快;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周转率差异较大,分室模型法最高,其次是内生长土芯法,极差法和积分法最低。
    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对银杏构件生长的影响
    徐文铎;付士磊;何兴元;陈玮;赵桂玲;周园;闻华
    2008, 27(10):  1669-1674 . 
    摘要 ( 1638 )   PDF (422KB) ( 847 )  
    采用开顶箱模拟试验,探讨了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对银杏构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O3抑制银杏主枝和侧枝生长(P<0.01);高浓度CO2对银杏粗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在高浓度O3和CO2、O3复合气体条件,银杏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P<0.01);高浓度CO2可促进银杏叶片面积和干物质的增加,并能提高叶片含水量和抗干旱能力,但在高浓度CO2、O3复合气体条件下,叶片面积增加不显著(P>0.05),而干物质增加极显著(P<0.01);O3对银杏叶片构件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叶面积大小和干物质量明显低于对照株(P<0.05)。
    沙坡头植被固沙区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
    李守中;郑怀舟;李守丽;沈宝成
    2008, 27(10):  1675-1679 . 
    摘要 ( 2022 )   PDF (502KB) ( 1085 )  
    对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内生物结皮的生物特征和非生物特征进行了调查,利用时空代换法研究了该地区生物结皮的发育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层有着较快的成土过程,随固沙年限的增加,生物结皮的厚度以及结皮中粘土所占的比例增加,容重呈下降趋势;在各固沙年限的生物结皮覆盖区,构成生物结皮的主要优势生物成分为地衣、藻类和苔藓。不同发育年限和不同沙丘部位各类生物结皮的盖度的调查揭示,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物过程。对沙坡头植被固沙区生物结皮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生物结皮是在流沙固定过程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降尘累积过程、生物过程和成土过程3个阶段的统一,并依据其发生学特点给出了3个发育阶段的定性划分。
    NaCl胁迫对长春花幼苗离子分布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王景艳;刘兆普;刘玲;刘冲
    2008, 27(10):  1680-1684 . 
    摘要 ( 1826 )   PDF (326KB) ( 933 )  
    以0、50、100、150、200和250 mmol·L-1NaCl的1/2 Hoagland营养液处理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幼苗5 d,测定其生物量,根、茎及叶中不同组织细胞中无机离子相对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NaCl能显著降低长春花幼苗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对根、茎和叶片横切面X射线微区分析表明,NaCl胁迫导致长春花体内各组织细胞中Na+和Cl-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但在各器官、组织中分布稍有不同:与对照相比,根和茎中都是表皮细胞中增加幅度最大,中柱细胞次之,皮层细胞最低;在叶片中亦是表皮细胞增加幅度最大,依次是皮层细胞、海绵组织细胞及栅栏组织细胞。NaCl胁迫下,K+和Ca2+相对含量对其的响应特征在不同器官中亦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在根和茎皮层及中柱细胞中的下降幅度低于表皮;而叶中则是栅栏组织细胞最低。盐胁迫能够抑制长春花幼苗生长,打破其体内的离子平衡,但植物为降低盐胁迫的伤害而将过多的Na+和Cl-聚集于表皮细胞。NaCl胁迫下,长春花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显著降低,气孔限制值(Ls)升高,说明气孔限制是降低长春花幼苗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一次降水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通量和热量输送的影响
    张法伟;李英年;赵新全;古松;王勤学;杜明远;唐艳鸿
    2008, 27(10):  1685-1691 . 
    摘要 ( 1551 )   PDF (568KB) ( 896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热量输送和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降水过程对其影响较为复杂。利用三维超声风速仪和红外CO2/H2O分析仪,以及常规微气象要素的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分析了2002年8月8—17日的一次降水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通量和热量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过程使气温、地温和辐射等有所降低,大气湿度和CO2通量有所升高;气温、地温、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分别下降了23.3%、23.1%、61.9%、58.9%、61.7%、57.9%、268.3%、61.6%和71.0%,大气湿度和CO2通量分别升高了27.0%和38.6%;降水削弱了PAR对白天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的影响,而增加了地温对夜间呼吸的控制;降水强度对白天NEE几乎没有影响,但能降低夜间呼吸。
    黄土高原春小麦叶面积指数与高光谱植被指数相关分析
    张凯;王润元;王小平;郭铌;韩海涛
    2008, 27(10):  1692-1697 . 
    摘要 ( 4687 )   PDF (385KB) ( 997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4个春小麦品种(定西24号、陇春8139、高原602和定西38号)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谱反射率及对应的叶面积指数(LAI)。综合分析比较了9个常见植被指数与春小麦LAI的相关性及预测性。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的生育阶段,这9个植被指数与对应的LAI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以及对LAI有很好预测性,其中以抽穗开花期植被指数的表现为最好;全生育期这9个植被指数与春小麦LAI的相关性更高,对LAI的预测性更佳,并且大于任何一个生育阶段;其中以近红外与绿光波段的比值R810/R560的预测力最好,故选取R810/R560(x)作为预测全生育期春小麦LAI(y)的最佳植被指数,建立最优模型y=0.1769x1.5261,并采用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密度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R2平均为0.9280,估算的RMSE平均为0.0762,准确度平均为0.9068,说明此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韩广轩;周广胜;许振柱
    2008, 27(10):  1698-1705 . 
    摘要 ( 1893 )   PDF (768KB) ( 991 )  
    基于东北地区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连续2个生长季的观测,阐明了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特征,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土壤性质、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LAI)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呼吸日变化为不对称的单峰型曲线,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3:00左右。2005年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为3.16 μmol CO2·m-2·s-1,最大值为4.77 μmol CO2·m-2·s-1,出现在7月28日;最小值为1.31 μmol CO2·m-2·s-1,出现在5月4日。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二者可以解释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时间变异的87%;LAI和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正相关,说明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也有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等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较弱;玉米生长季追施氮肥明显促进土壤呼吸速率。
    水稻碾磨品质稳定性及基因型×环境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秀芬;贾燕;邓媛;刘江;姜秀英;沈枫
    2008, 27(10):  1706-1710 . 
    摘要 ( 4364 )   PDF (201KB) ( 795 )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的稳定性,并对基因型×环境(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试点间、品种间及G×E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糙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12(花粳49)、V3(辽粳294)和V4(0163)等,整精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3、V1(仙S38)和V18(LDC248)等。糙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15(沈农9810)、V19(雨田301)和V7(桥201-2)分别对低温和高温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整精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22(营9207)对较高温度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品种V11(0157)对相对低温和少雨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而品种V15(Shenong9810)和V16(龙盘5号)分别适应相对少雨和多雨的环境。
    Terra MODIS和Aqua MODIS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比较
    王静;郭铌
    2008, 27(10):  1711-1717 . 
    摘要 ( 2195 )   PDF (767KB) ( 1903 )  
    对Terra MODIS和Aqua MODIS之间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erra MODIS和Aqua MODIS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植被指数较单波段反射率相关性更高些;Terra MODIS单波段反射率值普遍较Aqua MODIS值低,而植被指数值普遍较Aqua MODIS值高;不同时段Terra MODIS和Aqua MODIS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间差异不同,植被指数在冬季差异最大,而单波段反射率则在夏秋季差异较大;不同植被类型Terra MODIS和Aqua MODIS间植被指数差异总体规律相似,但单波段反射率间差异较为复杂;草甸、草原无论是单波段反射率还是植被指数,Terra MODIS和Aqua MODIS的差异均比其他几种植被类型小,而阔叶林和一年两熟作物则差异相对大些。
    基于GAM模型的延河流域主要草地物种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赫晓慧;温仲明2,3;王金鑫
    2008, 27(10):  1718-1724 . 
    摘要 ( 1818 )   PDF (970KB) ( 1321 )  
    对延河流域145个样地的主要草地物种空间分布和以GIS空间分析获取的该区12种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单物种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延河流域典型草地物种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年均降雨、年均温度、蒸发量,其次是温度季节比,再次是坡位与坡度;主要草地物种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物种都存在自己特定的环境梯度空间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空间上响应不同的环境因子;在流域尺度上利用GAM模型进行单物种和环境关系研究是可行的,能较好地描述物种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金针菇菌株鉴别中的应用
    宿红艳;王磊;明永飞;刘林德
    2008, 27(10):  1725-1728 . 
    摘要 ( 1693 )   PDF (201KB) ( 1279 )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6种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可用引物,共获得13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111个(占总条带数的81.6%)。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从0.5674 (农大04-1和全禾04-1)至0.8947 (太行05-1和河北03-1)不等。利用UPGMA软件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金针菇菌株分为3个组群。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金针菇生产菌株快速准确鉴别,是金针菇指纹图谱分析的有效工具。
    贵州省八个种群角倍蚜ISSR遗传多样性
    王定江;杨汉远;钟扬;任竹梅
    2008, 27(10):  1729-1733 . 
    摘要 ( 1935 )   PDF (255KB) ( 970 )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贵州省8个种群共139个角倍蚜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3条,没有种群特异带出现,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11条,Popgene软件分析显示,总群体多态性条带比率为100%,尽管不是特意选择变异高的引物。种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介于0.899~0.955,遗传距离介于0.046~0.106,说明角倍蚜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不大。聚类分析显示,8个种群共形成2个大的聚类簇,各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但遗传多样性与3月温度和3月降水量呈负相关。
    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黄梅玲;徐兆礼
    2008, 27(10):  1734-1739 . 
    摘要 ( 1644 )   PDF (843KB) ( 893 )  
    根据2002—2003年在东海近海28°00′N—32°00′N、122°00′N—123°30′E 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探讨了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总丰度和种类变化的季节特征以及这些变化与水团的关系、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多毛类的贡献和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等,并与东海外海多毛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多毛类总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30 ind·m-3),分布范围最广,春季平均丰度最低(0.04 ind·m-3);调查共发现15种浮游多毛类,盲蚕(Typhloscolex muelleri)、明蚕(Vanadis sp)和泳蚕(Plotohelmis capitata)是优势种,其中盲蚕是四季的优势种,夏季和冬季的优势度较高分别为0.16和0.1,明蚕仅是夏季的优势种,泳蚕仅是秋季的优势种;盲蚕在春、冬季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和0.94,占绝对优势,更适应暖水广盐的环境;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具有种类数变化大,种类组成多样的特点;不同季节数量变化较大,平面分布格局各不相同。
    人工养殖云斑尖塘鳢的生长特性
    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张涛;冯广朋;赵峰
    2008, 27(10):  1740-1743 . 
    摘要 ( 1656 )   PDF (269KB) ( 1098 )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生长期,云斑尖塘鳢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7.36±0.99) cm增加到(19.05±0.57)cm,体质量从(139.13±12.90)g增加到(205.50±15.78)g,体长增加10%,体质量增加48%。不同的养殖时间除对摄食率(FR)无显著影响外(P>0.05),对特定生长率(SGR)、饵料转化效率(FCR)和生长效率(GE)都有显著影响(P<0.05)。体长生长与时间表现为线性相关,体质量生长与时间表现为指数相关。云斑尖塘鳢体质量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不同养殖时间下,幂指数b值都接近3,表明云斑尖塘鳢的体长和体质量呈等速生长。
    精胺对荇菜抗氧化酶系汞毒害的缓解作用
    王学;徐恒戬
    2008, 27(10):  1744-1748 . 
    摘要 ( 1697 )   PDF (995KB) ( 902 )  
    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的精胺(Spm)对15 μmol·L-1汞胁迫下,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叶中SOD、CAT、APX、POD保护酶的活性、O-·2产生速率、MDA、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0.05~0.5 mmol·L-1的Spm显著提高了汞胁迫下荇菜叶内的亚精胺、精胺水平以及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能提高SOD、CAT和APX的活性,降低O-·2的产生速率,减缓MDA的积累;0.05~0.5 mmol·L-1的外源Spm可增强植物抗氧化胁迫的能力,缓解汞对荇菜的毒害作用,其中0.05~0.1 mmol·L-1的外源Spm效果最佳,但当Spm浓度达到5 mmol·L-1时,却加剧了汞的毒害作用。
    壳聚糖对肉鸡抗氧化能力及生产性能的作用
    卢美鸾;邱晓燕;郑森林;蒋土烟;张薇;宋玉芳
    2008, 27(10):  1749-1752 . 
    摘要 ( 2055 )   PDF (128KB) ( 830 )  
    为了探讨壳聚糖对家禽肉鸡抗氧化能力及生产性能的作用,采用1日龄黑脚大麻鸡6组各100只进行分组实验,喂食壳聚糖复合剂,测定了肉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免疫器官指数、腹脂率和料重比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分子量的壳聚糖在较低浓度时能显著提高60日龄肉鸡血清中SOD的酶活力(P<0.05),但对其他日龄肉鸡血清中SOD酶活力影响不显著;壳聚糖对血清中MDA含量和GSH-PX酶活力影响不显著;实验组的存活率提高,腹脂率和料重比稍有下降。在肉鸡饲养中,壳聚糖是一种潜在的、绿色的抗生素替代品。
    综述与专论
    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王育礼;王烜;孙涛
    2008, 27(10):  1753-1762 . 
    摘要 ( 1704 )   PDF (373KB) ( 1502 )  
    建立湿地生态因素和水文因素之间的响应模型是当前湿地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可为湿地的保护、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特征,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分为湿地生态水分循环估算模型、湿地生态水文化学过程模拟模型和湿地生物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模型,综述了当前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情景分析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张向龙;王俊;杨新军;孙晶
    2008, 27(10):  1763-1770 . 
    摘要 ( 1845 )   PDF (354KB) ( 1245 )  
    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多稳态机制、自适应的复杂系统,其未来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情景分析方法针对影响系统的关键不确定性,通过对系统发展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索而构建一组不同的未来景象,改变现有心理模型,激发广泛参与,提高决策有效性。近年来,情景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阐述了情景及情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介绍了两种典型的情景分析步骤,分析了情景分析与传统生态预测方法的区别及其优越性,回顾了情景分析在生态系统研究中应用的经典案例,最后对情景分析其方法本身的发展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火山大爆发对长白山东坡历史植被演替的影响
    戴璐;武耀祥;韩士杰;李玉文
    2008, 27(10):  1771-1778 . 
    摘要 ( 2132 )   PDF (714KB) ( 1291 )  
    距今800年前,长白山火山曾发生大规模喷发,性质为普林尼式喷发。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主要分为两个规模较大的喷发期和火山喷发柱垮塌事件以及其后的若干次小规模喷发,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火山碎屑物在强劲偏西风的作用下主要沉积在长白山东坡,使这一区域的植被数次被毁灭。目前,长白山东坡自下至山上林线是长白落叶松林,与其他坡向的植被差异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泥炭层和火山灰中的花粉孢子分析及炭化木鉴定来还原历史植被,将历史植被的变化同火山活动联系起来,从大时间尺度探讨火山喷发前后长白山东坡植被变化以及火山喷发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过程,阐明现时长白山东坡的长白落叶松林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被群落。
    植物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研究方法与影响因素
    杨鑫光;牛得草;傅华
    2008, 27(10):  1779-1784 . 
    摘要 ( 1826 )   PDF (236KB) ( 1045 )  
    水分再分配是根-土界面根系对水分在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输导过程,对水分再分配的研究最早是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进行的,而盆栽测定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分根法。实验室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测定包括γ射线密度法、称量法、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TDR)等。野外条件下,对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的研究基本上有4种方法,利用热电隅干湿球温度计测定土壤水势的昼夜及季节波动、氢同位素示踪法、根木质部液流的测量和TDR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影响水分再分配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土壤质地、植物种类及蒸腾作用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对植物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发生条件的研究,明确各影响因素与水分再分配发生的频率和数量的关系,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其水分调节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海草与其附生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张景平;黄小平
    2008, 27(10):  1785-1790 . 
    摘要 ( 1949 )   PDF (230KB) ( 1055 )  
    海草床是滨海湿地中重要的生态系统,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海草床衰退,水体富营养化引发附生藻类的大量繁殖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关于海草与其附生藻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海草床中附生藻类的地位及其积极作用,附生藻类与海草的物质交换关系,附生藻类对海草的影响(主要是光利用限制和营养物质利用限制)。对海草床中海草附生藻类群落复杂的生态关系提出了研究展望,包括海草与其附生藻类的物质交换机制,海草与其附生藻类对营养物质利用的竞争关系,附生藻类生物量分别对海草可利用光和光合作用能力的削弱关系,海草与附生藻类对海草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随环境因子的变化关系,通过原位观测数据的积累建立海草生长与生物作用的模型等。
    抗氧化酶诊断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刘硕;周启星
    2008, 27(10):  1791-1798 . 
    摘要 ( 1859 )   PDF (353KB) ( 1218 )  
    抗氧化酶在参与活性氧的清除及机体的保护性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抗氧化酶也被用于诊断环境污染以及评价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首先介绍了抗氧化酶的种类及性质,并对抗氧化酶的联合作用进行了探讨,从不同污染物类别的角度分析了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响应;还从物种敏感性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概述了抗氧化酶诊断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今后以抗氧化酶作为环境污染生物指示的研究重点。
    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排放和碳循环的影响
    柳铮铮;曾从盛;钟春棋;仝川
    2008, 27(10):  1799-1805 . 
    摘要 ( 2007 )   PDF (257KB) ( 893 )  
    泥炭地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有研究表明,酸沉降可以促使硫酸盐还原细菌活性增加,并与产甲烷菌争夺基质,从而抑制甲烷气体的产生。这种作用可能对北方泥炭地及全球甲烷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硫酸盐还原菌同产甲烷菌竞争主要受到硫酸根浓度、硫酸根循环速度、基质及温度的影响。通过硫酸根的快速循环,酸沉降可以长期抑制泥炭地的甲烷排放和产生。目前关于酸沉降对泥炭地碳库和碳循环的影响还无最后定论。本文综述了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产生、排放及碳循环影响的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找出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并探讨了中国在该领域可开展的研究方向。
    AGNPS模型机理与预测偏差影响因素
    黄志霖;田耀武;肖文发
    2008, 27(10):  1806-1813 . 
    摘要 ( 1817 )   PDF (295KB) ( 967 )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引起了严重和广泛的生态环境和水质问题,受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潜在影响,并与污染源的扩散和防控措施的地理位置有关,涉及到复杂的生态过程和景观格局,由于监测极为困难或成本昂贵,研究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模拟预测,AGNPS是应用广泛的模型之一。文章介绍了AnnAGNPS 4.0模型的特点、时间空间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主要分析了模型的不确定性和预测偏差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编制的模型参数手册和703号农业手册中参数取值并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提出了在使用模型时要根据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参数的取值,并对国内外模型应用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模型在中国的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宋鹏飞;张震云;郝占庆
    2008, 27(10):  1814-1817 . 
    摘要 ( 1862 )   PDF (228KB) ( 1079 )  
    生态补偿是近年来学界及社会较为关心的重要议题,如何构建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前迫切之需。本文从揭示“外部成本内部化”和“明晰产权界限”的生态补偿本质切入,简要回顾了生态补偿的中国实践,在详细阐释补偿依据、补偿客体、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5大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补偿实践路径,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权衡适当的利益关系和准确定位管理者角色。
    研究简报
    芦荟蒽醌类物质对灌浆期冬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王太霞;丁位华;李景原;胡正海
    2008, 27(10):  1818-1821 . 
    摘要 ( 1983 )   PDF (169KB) ( 920 )  
    UV-B辐射伤害是导致小麦光合效率降低的环境因素之一。于2007年5月2日—6月5日,在河南新乡地区,研究了叶面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产量等的影响,旨在探索预防UV辐射伤害的新途径。结果表明:在灌浆期用浓度为1和5 mg·L-1的芦荟蒽醌类物质喷施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分别提高了38.03%和39.73%;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53%和3.83%,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11%和3%;蒽醌类物质能够吸收太阳中的紫外线,并将紫外线转换成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蓝光或黄光;芦荟蒽醌类物质能促进小麦光合作用效率,减轻紫外线对小麦的损伤;喷施合适浓度的芦荟蒽醌类物质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广西某污染区金属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
    崔玉静;张旭红;王丽明
    2008, 27(10):  1822-1825 . 
    摘要 ( 1873 )   PDF (143KB) ( 1039 )  
    重金属镉(Cd)是一种毒性极强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害元素。土壤中的Cd极易被植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对普通人群的健康造成危害。由于Cd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某些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研究这些元素对Cd在食物链中迁移及在人体内富集的影响机制成为Cd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广西某污染区的菜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污染区蔬菜的Cd、Ca、Cu、Fe、Pb、Zn的浓度明显高于非污染区;不同的蔬菜品种对重金属元素Cd、Cu、Pb、Zn的迁移和积累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金属元素的迁移能力依次为Cd>Zn>Cu>Pb;Cd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受共存元素的影响。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王艳超;李玉灵;王辉;郭江;王颖;张丽丽;袁玉欣
    2008, 27(10):  1826-1829 . 
    摘要 ( 1950 )   PDF (148KB) ( 811 )  
    对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铁尾矿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铁尾矿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数量上,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较少;在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人工林>自然恢复>新尾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尾矿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之间均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有所不同。自然恢复和人工林恢复均能够增加尾矿库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人工林的恢复效果高于自然恢复。
    技术与方法
    树木年轮照片测量的区段校正
    刘琪璟
    2008, 27(10):  1830-1834 . 
    摘要 ( 1543 )   PDF (385KB) ( 1125 )  
    树木年轮宽度可以利用数码照片进行测定, 但照片的几何变形需要进行校正。本文介绍一种分区段对图像进行校正的方法,对各区段分别确定像素分辨率,以此计算对应区段内的年轮宽度。基本过程是首先按1 cm或更小的间隔测定区段的像素密度以及像素分辨率,然后测定以像素为单位的年轮宽度,再根据每个年轮所在区段的像素分辨率计算年轮实际宽度。所使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是普及型软件,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并可以获得较高的测定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