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满义, 张连金, 裴顺祥, 法蕾, 封焕英, 郭嘉, 吴迪, 辛学兵. 不同类型油松混交林土壤物理特性
[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1): 3588-3595. |
[2] |
杨洪涛,安丰华,张璐,赵丹丹,朱文东,杨帆,王志春.
不同改良措施对苏打盐渍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1): 3416-3424. |
[3] |
司霞莉,岳甫均,王忠军,曾杰,贾国栋,钟君,李思亮.
深水湖泊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百花湖为例
[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3): 763-770. |
[4] |
蒋云峰1,马南1,张爽1,陈智文1*,解宏图2.
黑土区免耕秸秆不同覆盖频率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2): 452-459. |
[5] |
李娜1,2,郭美霞1,2,巩宗强1*,赵然然1,3.
Tenax-TA提取和固相微萃取预测土壤中PAHs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
[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7): 1963-1969. |
[6] |
刘连华,陈源泉,杨静,聂紫瑾,张建省,石彦琴,隋鹏**.
免耕覆盖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2): 393-398. |
[7] |
丛培飞1,2,尹光华1**,谷健1,2,李文惠1,2,黄鹏飞1,2.
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量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8): 2060-2064. |
[8] |
王立英1,张润宇1**,吴丰昌2.
滇池北部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性与空间分异
[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12): 3416-3422. |
[9] |
苗杰1,2,3,于立忠1,2**,孙一荣1,2,3.
辽东山区次生林冠下红松生长与顶端透光环境的关系
[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09): 2191-2196. |
[10] |
王敬敬1,2,李新宇1,徐明恺1,苏振成1,李旭1,孙健1,张惠文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09): 2289-2298. |
[11] |
田艺心,王美娥,陈卫平,汪自强.
污水和污泥中的人工合成麝香分析方法
[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02): 395-400. |
[12] |
陈双林;郭子武;杨清平.
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变化的海拔效应
[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03): 529-533. |
[13] |
曹鹤;薛立;谢腾芳;王相娥;傅静丹;郑卫国.
华南地区八种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04): 620-625 . |
[14] |
李根柱; 王贺新; 朱教君.
辽东次生林区主要阔叶林型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2): 2049-2055 . |
[15] |
杨敏;刘世梁;孙涛;崔保山;赵欣胜 .
基于边界特征的黄河三角洲景观变化及空间异质性
[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07): 1149-11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