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2-10-10
    目录
    目录
    2012, 31(10):  0. 
    摘要 ( 881 )   PDF (469KB) ( 393 )  
    研究报告
    物种组成、丰富度、播种密度和土壤养分对群落补偿效应的影响
    李昂1**,张鸣1,杜国祯2
    2012, 31(10):  2443-2448. 
    摘要 ( 1592 )   PDF (819KB) ( 528 )  
    为了明确物种组成、丰富度、播种密度和土壤养分对群落补偿效应的影响,以及群落补偿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本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物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羊茅(F. ovina)为材料,通过建植不同物种组合的单、混播草地,连续5年对不同群落的生产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物种组成显著影响群落的补偿效应;在施肥情况下,物种丰富群落有较高的补偿效应;实验初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落补偿效应有降低趋势,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密度对补偿效应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施肥显著提高了群落的补偿效应;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群落补偿效应有升高趋势。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群落中-石栎种子的形态变异
    胡兴华1,2**,任永李1,张雨轩1
    2012, 31(10):  2449-2454. 
    摘要 ( 1618 )   PDF (518KB) ( 609 )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古田山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石栎种子的形态变异模式,并通过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 RDA)分析了种子形态特征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群落演替阶段是影响种子形态变异最重要的生态因子(P<0.001),海拔的影响次之(P<0.001),坡度的影响微弱(P>0.05)。随着群落演替发展,石栎种子的长度、直径和体积的变异幅度均显著增加(P<0.001);Ⅱ级种子的比例随演替发展逐步下降,Ⅰ、Ⅲ级种子相应逐步增加,种子大小分配由前期的相对均匀转向后期的两极分化。种子空壳率随演替发展逐步上升,演替中期显著高于前期(P<0.001),演替后期又显著高于中期(P<0.001)。推测群落演替引发的群落结构和光环境的复杂化可能是种子形态变异的重要诱因。进一步分析发现,群落演替后期的种子形态特征足以降低石栎种群的更新能力,这可能是石栎在演替后期群落中出现更新受限现象的重要原因。
    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
    程小琴,韩海荣**,康峰峰
    2012, 31(10):  2455-2460. 
    摘要 ( 1835 )   PDF (442KB) ( 535 )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碳固定量。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45.35 t·hm-2,其中乔木层为123.98 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85.30%。(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032 g C·g-1,树皮0.4887 g C·g-1,树枝0.5414 g C·g-1,树叶0.4774 g C·g-1,树根0.4862 g C·g-1;灌木层0.4468 g C·g-1;草本层0.4417 g C·g-1;枯落物层0.4112 g C·g-1;土壤层(0~100 cm)0.0090 g 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3)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72.95 t·hm-2,各层碳贮量的大小顺序为土壤(0~100 cm)(102.07 t·hm-2)>乔木层(62.08 t·hm-2)>枯落物层(7.75 t·hm-2)>灌木层(0.58 t·hm-2)>草本层(0.47 t·hm-2)。油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呈正比,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8.80%。(4)油松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19 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5.03 t C·hm-2·a-1
    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
    汪娜1,黄义雄1**,叶功富2,孙月1,王亮1
    2012, 31(10):  2461-2465. 
    摘要 ( 2031 )   PDF (445KB) ( 516 )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仪,测定福建省建阳范桥林场杉木人工林水热条件天气变化下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在不同天气下其峰值出现时间有所差异,正常天气情况下其峰值出现在13:00左右,当温度与降水均产生明显变化条件下,其峰值出现在11:00。与正常温度相比,在低温或高温状况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幅度也发生改变,分别是37.9%和50.6%。观测期间,伴随大幅度降温降水,土壤呼吸速率呈急剧下降,在天气变化后的第5天达到最小值,随后随温度回升而增高,土壤呼吸从降低到恢复历经10 d。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与地表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松嫩平原旱生芦苇群落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
    王铭1,2,刘兴土1,李秀军1**,张继涛1,王国栋1,2
    2012, 31(10):  2466-2472. 
    摘要 ( 2026 )   PDF (729KB) ( 481 )  
    为研究松嫩平原旱生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于2011年5—10月采用LI-64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对旱生芦苇群落土壤呼吸进行连续野外观测,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其日变化为明显的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在中午11:00—13:00;7和8月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最强,10月土壤呼吸作用最弱。影响旱生芦苇群落土壤呼吸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土壤呼吸与近地表空气温度以及土壤0~10、10~20、20~30 cm温度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近地表空气温度和土壤表层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大。在5—10月芦苇群落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为1.2~1.65,变异系数为15.4%。土壤含水量和近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不是影响该地区芦苇群落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
    纳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郭芳芳,李永梅,李朝丽**,王自林
    2012, 31(10):  2473-2478. 
    摘要 ( 2184 )   PDF (461KB) ( 438 )  
    与其他地区相比,热带森林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纳板河流域自然林转变为旱地、水稻田、橡胶林、茶园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SOC、SMBC、SMBN均显著下降,水稻田的SOC和SMBC下降幅度最大。赤红壤的SOC和SMBC、SMBN均显著高于砖红壤。相关性分析表明:SOC与SMBC、SMBN、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SMBN与SOC、SMB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商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刘志华,徐广惠,王宏燕**,刘佳
    2012, 31(10):  2479-2485. 
    摘要 ( 1700 )   PDF (980KB) ( 525 )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孟山都公司首次进行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近年来其风险评价,包括土壤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氨氧化古菌是硝化过程的关键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非转基因亲本(RRS-S)、野生大豆(W-S)和栽培大豆(D-46)为材料,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为转基因大豆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分析,RRS对根际土壤AOA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RS与其他品种大豆(W-S和D-46)根际土壤AOA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但与亲本(RRS-S)差异不显著;amoA基因测序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壤中的AOA一部分属于文献中记录的土壤AOA类群(soil/sediment),一部分在现有文献中没有记录(soil),但被测序检测的AOA均不属于水生环境(water)或海洋底泥(sediment)中的AOA类群。另外,有众多已检测的AOA在文献中并无记录和归类,其中包括RRS的缺失条带1、20、25和特有条带3。综合分析,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AOA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改变AOA群落的组成。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乌兰图雅1,2,3,赵建宁1,2,李刚1,2,红梅3,刘红梅1,2,王慧1,2,杨殿林1,2**
    2012, 31(10):  2486-2492. 
    摘要 ( 1723 )   PDF (539KB) ( 430 )  
    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期(30、60、90和120 d)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SGK321及其亲本非转基因常规棉石远321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出以下变化规律:与亲本常规棉相比,整个培育过程中转双价基因抗虫棉AWCD值除30 d显著高于亲本常规棉(P<0.05),其他3个时期均显著低于亲本常规棉(P<0.05)。两种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随棉花生育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个时期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均匀度指数与亲本常规棉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双价基因抗虫棉30 d、亲本常规棉60、120 d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相似,转双价基因抗虫棉60、90、120 d与亲本常规棉30 d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相似。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
    甘肃景电灌区不同栽植年限枸杞生物量分配特征
    刘瑞,靳虎甲**,马全林,王耀琳,李银科,孙涛,宋德伟,朱国庆
    2012, 31(10):  2493-2500. 
    摘要 ( 1763 )   PDF (884KB) ( 500 )  
    枸杞(Lycium barbarum L.)常作为我国干旱区盐渍化土地开发利用中的首选灌木型经济林,研究枸杞各构件及根系生物量的分配特征可以为提高枸杞生产力及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甘肃景电灌区选择栽植4年、7年和11年的枸杞,研究枸杞枝条、果实、叶片生物量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按地下根系径级的大小,研究了根系生物量在各径级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枸杞栽植初期植株间高度、冠幅差异较小,栽植7年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差异较大,而栽植11年个体间形态指标差异又减小。栽植4年、7年、11年的枸杞总生物量及枝条生物量在50~100 cm空间最大,而栽植4年的果实及叶片生物量最大值在50~100 cm空间,栽植7年时果实及叶片生物量最大值在100~150 cm空间。4年生与7年生枸杞粗根和细根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均比较大,11年生时细根的生物量比例明显减小,而粗根的比例则超过了50%。果实与叶片以及中根与粗根的生物量均随栽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枝条以及细根和极细根的生物量为7年生>11年生>4年生。用二次函数可以较好地预测该区域枸杞叶片及地下根系各径级生物量与生长年限之间的关系。
    枯落物覆盖对阔叶红松林土壤蒸发的影响
    林茂森1,2,关德新1,金昌杰1,王安志1**,牛丽华1,吴家兵1,袁凤辉1
    2012, 31(10):  2501-2506. 
    摘要 ( 1596 )   PDF (598KB) ( 523 )  
    通过对枯落物覆盖下森林土壤蒸发的观测,研究了不同干重及类型的枯落物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及其与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相同,枯落物覆盖量越大,土壤蒸发量越小;不同类型的枯落物对土壤蒸发的抑制作用不同,在相同干重的枯落物覆盖下,未分解、半分解和分解的枯落物对土壤蒸发的抑制能力依次减弱。土壤蒸发量与枯落物质量呈对数关系。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土壤蒸发量减少,含水率在41%~38%时,每下降1%,75 g、45 g、15 g枯落物覆盖下的土壤蒸发量依次减少2.38 g、1.43 g、1.30 g,且在土壤含水率下降过程中,覆盖的枯落物分解程度越高,土壤蒸发速率降低越不显著。  
    汾河流域中下游湿地植被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
    王慧敏1,庞春花1**,张峰2,赵彩莉1
    2012, 31(10):  2507-2512. 
    摘要 ( 1844 )   PDF (691KB) ( 512 )  
    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汾河流域中下游湿地植被的34个优势种,共561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χ2检验有178个种对呈正相关,256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70;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有157个种对呈正相关,402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39;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216个种对呈正相关,343个种对呈负相关, 正负关联比为0.63;与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相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561个种对中负关联居多,达到极显著或显著的种对少,说明汾河流域中下游湿地植被群落处于演替初期。根据这34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辅助以PCA排序,可将它们划分为4种生态种组。
    秦岭西段天然落叶阔叶林乔木种间关联性
    杨海裕1,2,张宋智1,2**,刘小林1,2,裴会明1,2,蔺岩雄1,2
    2012, 31(10):  2513-2520. 
    摘要 ( 2200 )   PDF (714KB) ( 466 )  
    为研究小陇山林区天然落叶阔叶林种群的自然生长状况和群落结构特征,解决森林经营中树种选择的问题,2009年6—9月,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以锐齿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进行了调查。在小样方(10 m×10 m)尺度上,调查了乔木树种的分布情况,计算了其重要值;用2×2列联表,以方差比率VR、Jaccard指数、χ2检验,对37个树种666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锐齿栎重要值最大,其他均为伴生树种;37个树种总体呈现显著的正关联,且总体达到显著水平;χ2检验结果有7个种对呈极显著关联性,占总种对数的1.05%,19个种对呈显著关联性,占总种对数的2.85%;结合AC值,5个种对呈极显著正关联,2个种对呈极显著负关联;640个种对无关联或关联程度未达显著水平,占总种对数的96.10%。群落处于较为稳定的次生演替阶段。研究结果对天然次生林经营及造林树种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冬小麦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
    肖晶晶1,2,霍治国1**,金志凤2,李娜3,王丽1,卢小凤1,4,张蕾1
    2012, 31(10):  2521-2528. 
    摘要 ( 1842 )   PDF (712KB) ( 525 )  
    基于农田水分平衡原理、非充分灌溉理论和调亏灌溉理论,利用全国5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4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08年(其中84个站为1980—2008年)逐旬土壤湿度,以及实际灌溉量、逐年作物产量等资料,结合FAO-1979作物产量-水分关系函数,分析全国冬小麦种植区播种-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和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量与减产率之间的关系,构建冬小麦不同发育期和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Ⅰ~Ⅲ级水分亏缺率和水分亏缺量(辅助指标)指标分别为[15%,30%)、[30%,50%)、≥50%和1~2水、2~4水、>4水;播种拔节为[20%,40%)、[40%,60%)、≥60%和1水、1~2水、>2水;拔节-抽穗为[15%,30%)、[30%,45%)、≥45%和0.5水、1水、>1水;抽穗成熟为[15%,30%)、[30%,50%)、≥50%和1水、1~2水、>2水。指标体系可以为优化农业灌溉、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北京地区野生植物果实类型谱及沿海拔分布格局
    于顺利**,方伟伟,张小凤
    2012, 31(10):  2529-2533. 
    摘要 ( 2266 )   PDF (498KB) ( 569 )  
    陆地生态系统的果实类型谱是植物对环境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的所有被子植物1371种以及4种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的果实类型谱,并调查了北京西部东灵山的植物果实类型谱的海拔梯度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北京果实类型中蒴果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瘦果、坚果、颖果、浆果、荚果等;北京果实类型中肉果比例占13.57%,干果比例占86.43%;干果中裂果比例占35.6%,闭果比例占50.83%。4种生活型中果实类型的构成式样相差较大,乔木中坚果比例最高,其肉果比例为32.7%,干果比例为67.3%;灌木中浆果比例最高,其肉果比例为49.2%,干果比例为50.8%;草本中瘦果比例最高,其肉果比例为6.4%,干果比例为93.6%;藤本中浆果占绝对优势,其肉果比例为52.2%,干果比例为47.8%,这些特征与北京地区所在的温带气候和地理位置(较高纬度和较低海拔)相适应。在东灵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肉果的比例逐渐降低,从海拔为1083 m的18.52%至海拔2100 m处消失,而干果的比例则逐渐升高,从80.95%以致达到100%。随着海拔的升高,肉果、核果、浆果的比例显著下降,而干果的比例明显上升,原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变得较为严酷,不利于核果、浆果等植物的生存,更适合瘦果、蒴果等植物的生长。本研究对理解北京山地果实类型分布格局与当地气候的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同灌水方式对‘寒富’苹果叶片光合功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马怀宇1,吕德国1**,刘国成1,秦嗣军1,康立权2
    2012, 31(10):  2534-2540. 
    摘要 ( 1776 )   PDF (999KB) ( 543 )  
    以‘寒富’苹果为试材,研究半根交替灌水、半根灌水及干旱处理对苹果叶片光合功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灌水)相比,3种亏缺灌水处理对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干旱处理>半根灌水处理>半根交替灌水处理。半根交替灌水、半根灌水和干旱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是先升高,在第9天出现峰值后明显降低,干旱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一直是最低的。3个处理的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持续升高,干旱处理的脯氨酸含量最高,半根交替灌水处理的最低。3个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各异,干旱和半根灌水处理的SOD酶活性先显著升高,在第9天出现峰值后迅速降低,半根交替灌水处理提高了SOD酶活性且一直较稳定;半根灌水和半根交替灌水处理的POD和CAT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第9天出现峰值后呈下降的趋势,干旱处理的POD和CAT酶活性则是先显著升高,在第9天后维持在较高水平;3个处理均提高了叶片电导率和MDA含量,其中干旱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半根交替灌水处理最低。总之,半根交替灌水方式产生的水分胁迫较轻,并在减少灌水量的同时能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可实现果树的节水栽培
    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杜尧东1,2,李键陵2,王华1,唐湘如2,胡飞2**
    2012, 31(10):  2541-2548. 
    摘要 ( 4339 )   PDF (4906KB) ( 620 )  
    采用盆栽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对超级杂交稻组合“天优998”4个生育期(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分别进行5个高温处理(最高温度分别设定为32、35、38、40和42  ℃,日较差为6  ℃,每个处理为期5 d,每天2 h,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光合和荧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对水稻剑叶光合和荧光特征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因高温处理、生育期、参数的不同而有差异,温度越高影响越大;高温处理后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下降,胞间CO2浓度(Ci)上升;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量(ΦPSII)、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光化学反应(P)下降,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其他热耗散(E)上升;当最高温度大于35  ℃时,4个生育期的光合和荧光指标大多发生了显著变化,当最高温度大于38  ℃时,则大幅下降;抽穗期和乳熟期PnGs下降显著、Ci上升显著,蜡熟期和完熟期SPAD下降显著,但高温下抽穗期、乳熟期水稻剑叶Fv/Fm的下降幅度和Fo的上升幅度比蜡熟期、完熟期大;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Pn的影响比SPAD大,抽穗和乳熟期水稻剑叶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而蜡熟期和完熟期剑叶Pn的下降则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所致。
    多菌灵胁迫下嫁接对茄子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周宝利**,李娟,高平,孟兆华,陈志霞
    2012, 31(10):  2549-2554. 
    摘要 ( 1652 )   PDF (551KB) ( 487 )  
    以野生茄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为砧木,以栽培品种西安绿茄(S. melongena)为接穗进行嫁接,测定不同施入频次多菌灵条件下嫁接茄子和自根茄子果实中的农药残留、生长发育状况和抗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经过多菌灵施药1次、2次、3次处理后,嫁接茄果实中农药残留量比自根茄分别降低了12.7%~49.6%、11.4%~63.1%、13.5%~44.1%;嫁接茄株高、茎粗、植株鲜重和鲜果重相对于自根茄明显增加;嫁接茄根系活力比自根茄增加了6.8%~29.3%、8.7%~24.5%、11.1%~28.6%;嫁接茄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相对于自根茄明显增加,而相对电导率比自根茄降低了16.3%~27.3%,19.7%~31.9%、20.5%~36.1%;嫁接茄丙二醛含量比自根茄降低了21.4%~31.6%、24.6%~37.9%、23.7%~39.0%。试验结果显示,施药2次和3次,各指标变化相对于施药1次明显。因此,在多菌灵胁迫下,嫁接茄子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降低,植株长势明显增强,有关酶的代谢活性显著提高,从而缓解了多菌灵胁迫对茄子造成的危害。
    茉莉酸甲酯和虫害诱导棉花对棉蚜及其天敌选择行为的影响
    冯宏祖,姚永生,王兰**
    2012, 31(10):  2555-2560. 
    摘要 ( 1691 )   PDF (652KB) ( 376 )  
    以棉蚜及其天敌十一星瓢虫、叶色草蛉为对象,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了3种昆虫对不同味源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健康棉株叶片对棉蚜的吸引作用与虫害棉叶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棉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十一星瓢虫和叶色草蛉对虫害棉叶的选择性是健康棉叶的2.7和2.2倍(P<0.001),对MeJA处理棉叶的选择性明显高于健康叶片(P<0.001),其中0.02 μmol·mL-1处理的棉叶对天敌的吸引力最强,单一的MeJA对十一星瓢虫和叶色草蛉也具有吸引作用。
    矮壮素对苦草矮化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刘晓培1,张饮江1,2**,李岩1,董悦1,文晓峰1,易冕1,何培民1,2,李娟英1,2
    2012, 31(10):  2561-2567. 
    摘要 ( 1764 )   PDF (685KB) ( 503 )  
    沉水植物生长过高引起水体污染问题受到人们高度重视。本文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0(CK)、0.01、0.02、0.10、0.20、0.50、0.75、1.00和1.25 g·L-1共9个不同浓度矮壮素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矮化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30 d后苦草株高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浓度越高矮化效果越显著;矮壮素使苦草叶宽增加、根长缩短,其中浓度在0.02~0.20 g·L-1时苦草根冠比增加,浓度在0.01~0.50 g·L-1时苦草株数增加明显;矮壮素浓度在0.10~0.50 g·L-1时,苦草湿重增加61%~123%,将从水中或底泥中吸收更多N、P等营养物质,增强其净化水质的能力;当矮壮素浓度为0.02 g·L-1时,不仅苦草矮化的效果较好,占据空间相对较小,而且苦草根长生长较长,根冠比较大,叶绿素含量增加,SOD、POD酶活性升高,苦草抗逆性增强,延缓植株衰老。因此,0.02 g·L-1浓度矮壮素对苦草矮化较为适宜。
    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
    刘丙万1**,顾丽1,张博1,秦立鑫1,包黎明2
    2012, 31(10):  2568-2572. 
    摘要 ( 1632 )   PDF (821KB) ( 598 )  
    2008年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生境考察基础上,以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坡度、距水源距离、距放牧点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为生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利用3S技术和模糊赋值对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时,蒙原羚的最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17.7%,次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36.9%,不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45.4%;考虑人为干扰时蒙原羚的最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13.0%,次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28.3%,不适宜生境面积占总面积的58.7%;研究地区蒙原羚实际生境和潜在生境相比,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29.2%,表明人为干扰是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适宜生境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不同林分类型的油松针叶对两种色型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晨1,周国娜1,刘巧红1,高宝嘉1,2**
    2012, 31(10):  2573-2578. 
    摘要 ( 1709 )   PDF (519KB) ( 295 )  
    通过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油松两种林分类型针叶对不同色型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黄色型幼虫相比,黑色型幼虫体重增长较快,雌蛹较重,怀卵量较大,存活率较高;与纯林油松针叶相比,混交林油松针叶延长了油松毛虫的发育历期、抑制了油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表明油松混交林针叶内可能含有不利于两种色型的油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  
    快速城市化区域不同生境类型的蝴蝶多样性
    林芳淼1,2,袁兴中1,3**,吴玉源1,2,刘红1
    2012, 31(10):  2579-2584. 
    摘要 ( 2291 )   PDF (473KB) ( 467 )  
    2011年5—10月,在重庆两江新区选取人工次生林、人工草地、苗圃地、荒草地、农田、天然次生林6种不同生境类型,进行蝴蝶调查。共采集蝴蝶1547只,隶属6科27属37种。结果表明:菜粉蝶(Pieris rapae)、东方菜粉蝶(P. canidia)、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和点玄灰蝶(Tongeia filicaudis)是研究区域的优势种;沿城市化梯度,不同采样断面蝴蝶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明显,即城市化水平越高,多样性指数越低;同时生境类型和人为干扰对蝴蝶多样性影响明显;蝴蝶群落多样性特征可以作为生境质量和环境变化的指标。最后提出:在快速城市化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城市化水平、不同生境类型采取有差异的管理措施,保护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北部湾6个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宋忠魁1,2**,孙奉玉1,3,李梦芸1,4,赵鹏1,聂振平1,苏琼1
    2012, 31(10):  2585-2590. 
    摘要 ( 1984 )   PDF (586KB) ( 559 )  
    应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来自北部湾的拟穴青蟹6个地理群体(清化、党江、钦州湾、流沙湾、珍珠湾、闸口)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8条ISSR引物扩增111个个体,分析其中的66个位点,56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表明拟穴青蟹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是84.85%。拟穴青蟹6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1.52%~63.64%,平均为57.58%。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按自高至低顺序排列为清化群体>党江群体>钦州湾群体>流沙湾群体>珍珠湾群体>闸口群体。拟穴青蟹在种水平或群体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拟穴青蟹遗传多样性在甲壳类动物中处于较高层次,但比甲壳类以外的几类经济海产动物遗传多样性低。总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值为0.1841,表明,总遗传变异的绝大部分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大。但是,绝大部分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值在0.0689~0.1276,为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7.97%,群体间遗传变异占12.03%,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但分化显著。Mantel test结果表明,拟穴青蟹6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来自广西沿海的4个群体聚成一支。
    黑龙江中游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霍堂斌1,2**,姜作发1,马波1,李喆1,于洪贤2
    2012, 31(10):  2591-2598. 
    摘要 ( 2147 )   PDF (687KB) ( 505 )  
    2010—2011年采用定置网具和底层挂网对黑龙江中游底层鱼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采捕底层鱼类7目12科33属47种,其中外来移植鱼类1种,为湖拟鲤,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鱼类为施氏鲟、鳇、日本七鳃鳗和雷氏七鳃鳗4种;鲤形目种类最多,为31种,占调查物种总数的65.96%;黑龙江中游底层鱼类平均密度为139.00 ind·m-3,平均生物量为344.58 g·m-3;鱼类生态类型以河湖性和杂食性种类为主,群落优势种为兴凯鱊、光泽黄颡鱼、麦穗鱼、纵带鮠和银鲴等鱼类,优势种类中除鲇外,其他种类平均体重均小于30 g;黑龙江底层鱼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各断面均偏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黑龙江中游水质优良,大部分时期处于Ⅱ类水质以上水平,各断面鱼类种群多样性与营养盐及透明度等环境特征相关关系不明显,仅发现HW′与铵态氮和总氮呈显著正相关。
    上海地区水鸟群落结构和动态分布特征
    裴恩乐1**,袁晓1,汤臣栋2,蔡音亭3,吴迪1
    2012, 31(10):  2599-2605. 
    摘要 ( 2010 )   PDF (1079KB) ( 767 )  
    为了解上海地区水鸟的栖息状况和种群动态变化,2006—2010年在全市选取9个主要区域开展了全市水鸟同步调查。5年来共记录到水鸟9目17科133种796738只次,其中鸻形目53种,雁形目28种,鹳形目17种,鸥形目16种。按居留类型来分,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种类分别占总种类的3.0%、9.0%、43.6%和44.4%。以雁鸭类为主体的冬候鸟迁徙时间一般为9月—次年4月;以鸻鹬类为主体的旅鸟一般为3—5月完成北迁,南迁时间为8—10月。上海市全年水鸟数量较多的区域依次是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南汇东滩和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淀山湖、崇明北湖、宝钢水库和三甲港数量最少。对各调查区域内水鸟的聚类分析和主要类群的生境偏好分析说明,雁鸭类倾向于浅滩生境和开阔水面生境,鸻鹬类倾向于沿海面积较大的浅滩光滩,而滩涂的围垦和人为干扰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鸟栖息地管理的一些建议。  
    繁殖Ⅲ期不同性别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运动能力及能量代谢的比较
    杨晗,曹振东**,付世建
    2012, 31(10):  2606-2612. 
    摘要 ( 1644 )   PDF (574KB) ( 621 )  
    为了考查繁殖期不同性别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运动能力及生理代谢特征,在20±1 ℃条件下,分别依次测定1龄且处于繁殖第Ⅲ期不同性别实验鱼的快速启动、临界游泳速度(Ucrit)、静止代谢率(MO2rest)、最大运动代谢率(MO2active)及运动过程中的代谢率(MO2)。结果表明:鲫鱼雌鱼与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分别为6.97±0.22、7.29±0.31 BL·s-1,差异不显著;雌、雄鱼快速启动中的最大运动速度(Vmax)分别为20.48±0.69、20.40±1.09 BL·s-1,无显著差异,同时它们的最大加速度(amax)、反应时间、120 ms内移动距离同样均无显著差异;雌鱼与雄鱼的MO2rest差异不显著;MO2active与代谢空间(△MO2)分别为341.92±22.59、307.50±22.66 mg O2·kg-1·h-1和257.18±18.51、220.20±18.95 mg O2·kg-1·h-1,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P<0.01)。可见,处于繁殖Ⅲ期的鲫鱼雌鱼与雄鱼的Ucrit及快速启动均无显著差异;并且雌鱼有氧运动能力的维持存在功率补偿。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军燕,张建军**,沈红保,吕彬彬,王晓臣,邢娟娟
    2012, 31(10):  2613-2618. 
    摘要 ( 2068 )   PDF (1583KB) ( 503 )  
    为了了解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调水调沙实验前后对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前鱼类种类组成为26种,调水调沙后为35种;调水调沙后,三门峡库区种类组成及渔获物均下降,主要以餐条等小型鱼类为主,壶口至潼关段鱼类种类及渔获物均有增加,但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成鱼资源量显著减少;对比调水调沙前、后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变化较明显;并对如何保护黄河中游鱼类资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鳃氯细胞调节变化的影响
    庄青青,赵金良**,赵丽慧,苌建菊
    2012, 31(10):  2619-2624. 
    摘要 ( 2128 )   PDF (1338KB) ( 522 )  
    采用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中氯细胞的分布,及其不同盐度(0、10、20、30)胁迫对氯细胞数目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氯细胞分布在鳃丝的鳃小片基部,根据其表面开口长度,可分为Ⅰ型(>6.5 μm)、Ⅱ型(3.2~6.5 μm)和Ⅲ型(<3.2 μm)3种亚型;不同盐度下氯细胞总数目变化趋势为盐度10<盐度20<盐度0<盐度30;从盐度0转移到盐度10后,氯细胞总数目减少,主要是由于Ⅰ型氯细胞数目显著下降;盐度20中的氯细胞数量高于盐度10,但不显著;盐度30中的氯细胞数量随Ⅲ型氯细胞数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盐度条件下Na+-K+ATPase免疫反应性细胞均分布在鳃丝的鳃小片基部。本研究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可通过改变鳃氯细胞数量和形态结构来适应环境中的盐度变化,推测Ⅰ型氯细胞和Ⅲ型氯细胞分别在低盐、高盐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盐度对青蛤抗氧化酶活性及生长的影响
    李子牛,林听听,么宗利,来琦芳,陆建学,王慧,周凯**
    2012, 31(10):  2625-2630. 
    摘要 ( 2174 )   PDF (643KB) ( 476 )  
    为了弄清盐度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生长及免疫相关酶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在不同盐度环境下养殖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了青蛤在盐度10、15、25(对照)和35下,0、3、6、12、24、48、96 h内鳃、外套膜和肝胰腺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青蛤养殖2个月的月增长率和增重率变化。结果表明:青蛤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盐度10时,鳃中的SOD活性于3 h显著高于对照盐度(P<0.05);外套膜中的SOD活性于3、6、12、24 h,CAT活性于6、12 h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中的SOD活性于3、6、12、24 h,CAT活性于3、6 h显著高于对照(P<0.05)。盐度15时,仅肝胰腺中的SOD和CAT活性于3 h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盐度35时,鳃中的SOD活性于3、6 h,CAT活性于3 h显著高于对照(P<0.05);外套膜中的SOD和CAT活性于3、6、12、24 h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中的SOD和CAT活性几乎整个时间段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盐度35时的SOD和CAT活性波动幅度显著高于盐度10(P<0.05)。月增长率和增重率方面:盐度15较快,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各月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10则显著低于盐度15和对照,并且盐度10第2月份显著高于第1月份(P<0.05);而盐度35则极缓慢,各月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青蛤受盐度胁迫时其抗氧化酶的波动基本于胁迫后的前24 h内完成,青蛤对低盐的耐受性强于高盐,盐度高于35时青蛤抗氧化酶波动剧烈,且生长极慢。
    三种絮凝剂对球等鞭金藻絮凝作用
    高伟,李倩,李林,贾兴军,崔志松,周文俊,郑立**
    2012, 31(10):  2631-2634. 
    摘要 ( 1902 )   PDF (1169KB) ( 323 )  
    以3种絮凝剂对等鞭金藻的采收效果及其对藻体的影响为研究目标,以分光光度法、重量法以及显微镜观测为主要研究方法,测定了絮凝剂对藻细胞的絮凝效率、藻体总脂含量的影响以及藻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氯化铁和明矾的絮凝速率最快(<4 h);氯化铁浓度≥20 mg·L-1,明矾浓度≥80 mg·L-1时,可以絮凝沉淀90%以上藻体;比较藻体的损伤程度和总脂产率发现,明矾浓度为80 mg·L-1时,藻体总脂产率的最高,达29.9%,并且对细胞伤害最小;可采用80 mg·L-1明矾作为絮凝剂对球等鞭金藻进行采收,为生物柴油制备生产提供基础原料。
    近51年来三江源区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
    李珊珊,张明军**,汪宝龙,李小飞,骆书飞
    2012, 31(10):  2635-2643. 
    摘要 ( 1899 )   PDF (3046KB) ( 561 )  
    利用1960—2010年三江源区12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通过气候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IDW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法对该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1960—2010年降水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20世纪60、70和90年代降水量偏低,80年代明显偏高,2000年以后显著增多;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尤其春季增加显著,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不同流域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空间变化上,三江源区绝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北高南低,东西差异明显,同时不同季节的空间变化存在差异;不同流域降水量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中存在不同周期变化;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的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基本一致,但各流域降水的持续性强度有所不同。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初探
    杨佩国1**,吴绍洪2,胡俊锋1,李静3,潘韬2,于伯华2
    2012, 31(10):  2644-2650. 
    摘要 ( 1511 )   PDF (737KB) ( 534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北京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对水质要求都相应提高,在流域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引起同一流域内上游地区可用水量的减少,同时,也会要求上游地区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水质保护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使流域下游城市与上游地区之间产生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本文在分析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水质保护和需水量增加的流域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问题,分析认为水资源总量不足、权属不清以及没有完全实行区际补偿机制,是产生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建议协调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建立水资源补偿与合作机制,逐步实施水权分配制度,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流域水资源新型管理体制,同时加快大型调水工程建设和使用,是解决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问题的主要途径。  
    广西西江经济带生态重要性分区及其与建设用地的空间叠置关系
    李平星**
    2012, 31(10):  2651-2656. 
    摘要 ( 1529 )   PDF (1658KB) ( 333 )  
    生态重要性评价是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因子适宜性和生态区位重要性的分项评价、进行生态重要性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开展生态重要性评价及其与现状建设用地的空间叠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带极重要区、很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不重要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6%、36%、17%、15%、16%;西部地区重要性相对较高,东部地区重要性居中,中部地区重要性较低。已有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不重要区、重要区和很重要区,工矿用地分布相对分散。依据重要性评价结果进行有选择、有导向的生态空间占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口山水稻土与菜地土中砷的有效性
    朱雁鸣1,2,冯人伟3,韦朝阳1**
    2012, 31(10):  2657-2661. 
    摘要 ( 2290 )   PDF (579KB) ( 503 )  
    对湖南省水口山矿冶周边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以土壤砷总量与有效态砷含量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含量)为参数,研究各参数在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菜地土和水稻土)间的差异以及有效态砷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口山水稻土与菜地土平均砷含量分别达72.01和30.71 mg·kg-1,接近或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水稻土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菜地土,pH则显著低于菜地土,水稻土存在明显的酸化现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砷含量,尽管菜地土土壤砷总量大大低于水稻土,两者的有效态砷含量水平却基本相当;除总砷外,水稻土有效砷含量还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菜地土有效砷含量与土壤pH值显著正相关。水口山菜地土砷污染的危害程度高于水稻土,应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降低砷的健康风险。
    综述与专论
    植物淹水胁迫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潘澜,薛立**
    2012, 31(10):  2662-2672. 
    摘要 ( 3770 )   PDF (636KB) ( 1245 )  
    淹水胁迫引起弱光环境,使气体扩散受限,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体内保护酶系统受损,叶绿素降解,丙二醛含量积累,光合速率下降。为了适应淹水环境,植物通过生理生化机制的调节来保证淹水条件下的生命活动。如细胞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的含量来保持渗透势的平衡;细胞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以清除自由基,避免或者减轻细胞受到伤害;改变代谢途径和激素调节以保持能量储备和低的代谢速率。本文综述了淹水胁迫对细胞膜系统及功能、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呼吸、激素、生理代谢、基因调控的影响和淹水结束后植物的生理生态学变化,介绍了植物适应淹水胁迫的机制,并指出植物耐淹响应的分子机理,环境因素对淹没植物的影响,森林淹水胁迫的定位观测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面。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
    崔丽娟**,马琼芳,宋洪涛,栾军伟
    2012, 31(10):  2673-2680. 
    摘要 ( 2511 )   PDF (488KB) ( 923 )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测算一直是湿地研究领域的难点。目前仅能粗略估算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很难做到精确计算。本文对湿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碳储量估算方法进行分析,指出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应当充分融合水域和陆域各碳储存库的估算方法。另外,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湿地面积、碳密度以及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的深度是影响区域尺度碳储量估算精度的主要因素。
    红树林湿地有机碳研究进展
    朱耀军**,郭菊兰,武高洁
    2012, 31(10):  2681-2687. 
    摘要 ( 2671 )   PDF (498KB) ( 638 )  
    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尽管红树林的面积相对较少,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很强,是重要的“蓝碳”碳库,其有机碳储量及动态对于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本文对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包括植被生物量碳和沉积物有机碳)的碳储量及计量方法,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及溯源方法,以及影响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动态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红树林湿地的固碳潜力和资源快速减少的现状,准确评估红树林碳库及其动态,有助于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下的滨海湿地碳计量和价值评价,可以揭示红树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反馈关系,为红树林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依据。
    根际土壤动物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朱永恒1,2**,李克中1,2,陆林1
    2012, 31(10):  2688-2693. 
    摘要 ( 2166 )   PDF (455KB) ( 717 )  
    土壤动物是根际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养物质的转化、储存和释放,土壤微生物的调节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最终影响地上植物生长及其生产力。本文综述了土壤动物在根际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根际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根际土壤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就目前根际土壤动物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
    肖峻1,2,汪亚峰1,陈利顶1**
    2012, 31(10):  2694-2702. 
    摘要 ( 1556 )   PDF (558KB) ( 690 )  
    廊道式建设工程是当前十分常见的建设工程项目,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廊道式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归纳了廊道式建设工程的主要类型,分类概括了其产生的各种生态作用和环境影响,并对影响的复杂性和危害程度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廊道式建设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廊道式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的研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今后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环评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模型模拟技术,完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体系的定量化程度和准确度,在细化评价指标的同时关注评价范围的尺度效应,从而使环评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方法与技术
    上海城市空间扩展过程模拟预测的多模型对比
    崔福全1,徐新良2**,孙希华1
    2012, 31(10):  2703-2708. 
    摘要 ( 1789 )   PDF (1619KB) ( 556 )  
    模型模拟预测是开展城市扩展时空过程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地区,选用CLUE-S、LTM和SLEUTH模型并借助GIS技术手段对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进行了模拟预测及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UE-S、LTM、SLEUTH 3种模型模拟机理有所不同,CLUE-S模型和LTM模型均是首先进行城市扩展需求预测,进而通过对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计算城市空间扩展的可能性(概率),从而实现城市扩展的空间分配;而SLEUTH模型则无需进行城市扩展需求预测,模型直接根据城市扩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模拟预测;CLUE-S、LTM、SLEUTH 3种模型模拟的2005年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结果与遥感监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均较高,其中SLEUTH模型模拟结果精度最高,Kappa系数为0.85,较CLUE-S模型与LTM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2005—2020年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面积为207.7~320.87 km2,2020年上海市城市面积将达到1121.96~1235.13 km2,未来15年上海城市扩展速率将达到13.85~21.39 km2·a-1。CLUE-S、LTM、SLEUTH 3种模型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之处,整合3种模型的优点,研发出具有开放性的综合模型将是未来城市扩展模拟预测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