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10
    目录
    目录
    2012, 31(11):  0. 
    摘要 ( 1016 )   PDF (464KB) ( 326 )  
    研究报告
    森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早期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崔洋1,2,3,汪思龙1,2**,于小军2,颜绍馗1,2
    2012, 31(11):  2709-2715. 
    摘要 ( 2173 )   PDF (460KB) ( 732 )  
    采用野外缩微实验方法,研究了会同林区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径为2 mm的网筒内试验土壤和凋落物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多度均明显少于孔径为4 mm的网筒;排除大型土壤动物后,常绿阔叶林中凋落物C、K、Ca、Mg养分浓度显著增加,杉木林中凋落物Mg浓度显著增加,2个样地中的凋落物失重率以及凋落物C、P、Ca、Mg等养分元素的释放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大型土壤动物对不同元素释放率的影响不同,2个样地中对凋落物Ca、Mg元素释放率的影响均较大,杉木人工林中对N和K释放率的影响较小,常绿阔叶林中对P释放率的影响最小。
    退化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
    延滨1,2,王庆成3**,王承义2,崔崧2,蒙宽宏2
    2012, 31(11):  2716-2722. 
    摘要 ( 2036 )   PDF (584KB) ( 553 )  
    落叶松人工纯林生产力和地力下降是目前林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第2代人工林,通过近自然化改造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对第2代落叶松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2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林隙大小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小林隙(25 m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比大林隙(100 m2)高;改造后第1年,小林隙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大林隙和对照(未间伐);第2年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年的3个指数比较发现,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是第1年明显高于第2年,而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说明第1年土壤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但分布不均匀。在种类遗传相似性方面,小林隙与对照更为接近,大林隙可能由于小气候变化较大致使土壤微生物变化较剧烈。改造后第1年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有效P,大林隙增幅达80%,小林隙达52%,有效N的含量也有所增加,有效K含量增加不明显。第2年土壤养分含量有所下降,但大、小林隙下降的格局不同,大林隙有效P含量下降极显著,小林隙养分下降不显著。本研究为近自然化改造的可行性及其科学实施提供了依据。
    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田杰1,2,于大炮1,周莉1,周旺明1,贾娟1,2,刘佳庆1,2,代力民1**
    2012, 31(11):  2723-2729. 
    摘要 ( 1860 )   PDF (723KB) ( 460 )  
    以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样地调查并结合辽宁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利用异速生长方程和植被类型法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碳密度及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辽东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300.050 Mg·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232.452 Mg·hm-2)>乔木层(63.237 Mg·hm-2)>凋落物层(3.529 Mg·hm-2)>灌木层(0.558 Mg·hm-2)>草本层(0.274 Mg·hm-2)。乔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灌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土壤、草本和凋落物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间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辽东山区305852×104 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为917.709 Tg C,其中生物量碳储量为206.751 Tg C,土壤碳储量为710.959 Tg C,土壤碳储量是生物量碳储量的3.44倍。通过比较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利用森林清查资料,由于低估了幼龄林的乔木碳密度,导致辽东山区的乔木碳储量低估,且以往研究中用简单的换算系数高估了林下植被碳密度,但远低估了土壤碳密度。
    米老排人工林碳素积累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明安刚1, 2,贾宏炎1,陶怡1,陆毅1,于浩龙1,卢立华1,蔡道雄1,史作民2**
    2012, 31(11):  2730-2735. 
    摘要 ( 1571 )   PDF (433KB) ( 308 )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桂西南地区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特征及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各器官碳含量在522.8~560.2 g·kg-1, 大小排序为:树叶(560.2 g·kg-1)>树干(542.8 g·kg-1)>树根(530.9 g·kg-1)>树皮(530.8 g·kg-1)>树枝(522.8 g·kg-1);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米老排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47.90 t·hm-2, 其中,树干占乔木层碳贮量的63.72%;米老排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85.36 t·hm-2, 各组分的分配顺序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植被层碳贮量为土壤层(0~100 cm)的1.1倍。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耗水特征
    郭宝妮1,张建军1,2**,王震3,茹豪1,黄明1
    2012, 31(11):  2736-2741. 
    摘要 ( 1693 )   PDF (959KB) ( 342 )  
    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对晋西黄土区刺槐进行了一个生长季(2011年4—10月)的野外实地定位观测,结合同步测定的大气温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因子,根据相应经验公式计算了刺槐林的蒸腾耗水量和大气蒸发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刺槐树干液流速率与刺槐林地大气蒸发力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5月和8月,刺槐林地大气蒸发力和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均具有相似的连日变化规律,夜间值均明显小于白天,晴天和雨天表现出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雨天波动幅度较晴天小,阴天基本无波动。在刺槐的整个生长季(4—10月),刺槐林地大气蒸发力和刺槐树干液流流速相关性在6、7、8三个月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月份相关性不显著,该相关性在刺槐的整个生长季呈对称性分布;刺槐林各月平均蒸腾耗水量基本呈对称分布,最小值出现在4月,最大值出现在7月,刺槐林地大气蒸发力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4月份与其大小相当,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刺槐林在4—10月的最大可能蒸发量是刺槐林实测蒸腾耗水量的4.45倍。
    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植物种类及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田耀武1,2,黄志霖2**,肖文发2
    2012, 31(11):  2742-2747. 
    摘要 ( 2085 )   PDF (503KB) ( 380 )  
    研究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植物种类和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SOC)固定和迁移的影响。2008年设计C3植物处理(A1)、C4植物香附子无凋落物处理(B0)和双倍凋落物处理(B2)裂区试验,2010年分层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测定SOC碳密度和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土壤SOC密度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均发生了变化,退耕2年后,A1区内0~30 cm层内SOC量持续增加,平均增加了58.4 g·m-2(1.1%);C4处理的无凋落物区B0,SOC密度增加最为显著,为303 g·m-2(4.9%),但双倍凋落物区B2,SOC密度降低了79 g·m-2(1.1%)。凋落物对SOC密度影响显著(P<0.05)。
    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响应
    葛云辉1, 2, 3,苏以荣1,2,邹冬生3,胡乐宁1,2,冯书珍1,2,肖伟1,2,何寻阳1,2**
    2012, 31(11):  2748-2754. 
    摘要 ( 2023 )   PDF (644KB) ( 552 )  
    为明确外源有机物质和无机碳酸盐对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加深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的认识,本文以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的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对照(无外源物添加,CK)、添加14C稻草(S)、添加Ca14CO3C)\],并对土壤呼吸释放的CO214C-CO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100 d后,外源物的添加均明显促进了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有机碳的矿化,外源14C-稻草和Ca-14CO3对上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分别为28.7%、462%、15.5%和127.0%、175.3%、100.1%;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Ca14CO3的贡献率分别为40.4%、48.4%、19.6%;土壤类型和添加物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物的贡献、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对于含碳酸盐的石灰土,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周转规律,评估其对大气CO2的影响必须考虑无机碳酸盐的贡献。  
    中国新疆灰叶胡杨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张玲1,2,焦培培1,3,李志军1,2**
    2012, 31(11):  2755-2761. 
    摘要 ( 1788 )   PDF (511KB) ( 408 )  
    以中国新疆灰叶胡杨(Populus pruinosa)的9个天然居群的135个样品为材料,利用12对荧光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对引物共检测到136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11个条带,居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平均为0.972、Shannon指数(I)平均为1.185、Nei指数(h)平均为0.541、观察杂合度Ho为0.321、期望杂合度He为0.560,表明灰叶胡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丰富。9个灰叶胡杨天然居群中泽普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阿拉尔14团遗传多样性最为贫乏。AMOVA分子差异分析显示:12%的遗传变异存在居群间,88%的遗传变异则存在居群内,基因分化系数Gst为17.10%,证明灰叶胡杨居群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根据遗传分化系数,测得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2.424。9个居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44,14T居群和MGT居群遗传距离最近,遗传一致度最大。利用UPGMA法对9个居群进行聚类分析,灰叶胡杨9个自然居群分为4大类: 48团(48T)、14团(14T)、麦盖提县(MGT)、墨玉县(MY)、沙雅县(SY)聚为一大类,阿瓦提县(AWT)和阿拉尔和田河古道(ALE)居群聚为一大类,最后泽普县(ZP)、巴楚县的夏马勒林场(XML)各自单独为一类。经Mantel检验,9个灰叶胡杨居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总之,泽普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因此在指定原位种质保护计划时应优先考虑泽普居群。
    衢州市胡柚种植生态适宜性分析
    余丽萍1,李正洲2,金志凤3**,李仁忠3,黄敬峰4
    2012, 31(11):  2762-2766. 
    摘要 ( 1674 )   PDF (2012KB) ( 463 )  
    胡柚是衢州市具有原产地域保护的质优产高的特色水果。胡柚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衢州区域内的地理数据、土壤数据和1971—2008年的日常规气象数据,分析了胡柚产量与气象要素关系,建立了胡柚种植的综合区划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胡柚种植的综合区划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衢州市胡柚种植适宜区面积占评价区域的65.47%,较适宜区种植面积占13.12%,不适宜区种植面积占21.41%;区划结果可为衢州市胡柚种植的优化布局和良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地形对澜沧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丰富度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张昌顺1,谢高地1**,包维楷2,陈龙1,3,裴厦1,范娜1
    2012, 31(11):  2767-2774. 
    摘要 ( 2143 )   PDF (678KB) ( 517 )  
    在澜沧江源区进行了大范围的植物群落调查,应用回归拟合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对高强度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源区高寒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5个样地275个1 m ×1 m 的小样方中,共出现150种植物,在1 m2样方内物种数最多为27种,最少的仅为3种;(2)利用曲线方程进行拟合,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和坡度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但与坡向和坡位没有显著的关系;(3)CCA第一轴基本上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处环境的坡度的梯度变化,第二轴基本上反映了坡位的梯度变化,第三轴反映了地形因子的综合作用;(4)按影响程度大小,在高强度人为干扰和全球变化条件下,影响该区域高寒草甸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地形因子从大至小依次为坡度、坡位、海拔和坡向,反映出坡度是影响源区高寒草甸水土条件的主要因子。  
    浑河河岸带六种草本植物氮、磷含量特征
    于帅1,2,陈玮1**,何兴元1,刘周莉1,黄彦青1
    2012, 31(11):  2775-2780. 
    摘要 ( 2050 )   PDF (672KB) ( 422 )  
    通过实地采样方法,测定了大伙房水库上游浑河河岸带水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狼牙委陵菜(Potentilla cryptotaeniae)、水金凤(Impatiens nolitangere)、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桃叶蓼(Polygonum persicaria)6种草本植物在7、8和9月根、茎和叶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结果表明:浑河上游6种草本植物TN含量为5.10~45.06 mg·g-1,TP含量为1.60~18.01 mg·g-1,氮/磷比平均值为2.68,范围0.92~6.14,显示出该地区P过剩;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中的TN、T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水金凤中TN、TP含量高于其他5种植物,可以作为以水体修复为目的的河岸带植被恢复的备选植物。  
    涡河水生植被特征及分布成因
    覃红燕1,李景德1,邹冬生1,李峰2**
    2012, 31(11):  2781-2787. 
    摘要 ( 1609 )   PDF (634KB) ( 270 )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运用TWINSPAN聚类和CCA排序等方法对淮河流域涡河水生植物的组成、群落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影响水生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要素。结果表明:涡河共有水生植物27种,隶属于20科23属,其中以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居多(占总数的74%)。涡河水生植物可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即针蔺+藨草群落(Form. Eleocharis congesta + Scirpus trigueter)、藨草+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 S. trigueter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藨草群落(Form. S. trigueter)、金鱼藻群落(Form. Ceratophyllum demersum)、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 A. philoxeroides)、芦苇+喜旱莲子草群落(Form. Phragmites australis + A. philoxeroides)、荇菜群落(Form. Nymphoides peltatum)、菱+萍蓬草群落(Form. Trapa bispinosa +Nuphar pumilum)。各群落间水体铵态氮、水体硝态氮、水体总磷、水深等环境因子变异较大。CCA排序结果表明,水体理化性质如硝态氮含量、磷酸根离子及总磷是影响该区水生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
    未来气候变化对华中地区中稻产量影响的模拟
    万素琴1,刘志雄1**,刘敏1,帅细强2,向华1,邓爱娟1
    2012, 31(11):  2788-2796. 
    摘要 ( 2184 )   PDF (3982KB) ( 456 )  
    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情景,将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相结合,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2011—2050年时段A2、B2情景下的中稻发育期和产量,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华中地区中稻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基准年,未来40年华中地区中稻生育期缩短,A2情景下中稻生育期平均缩短3.5 d,B2情景下生育期平均缩短1.3 d。其中,生育期缩短4 d以上的区域集中在鄂西。2)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时,未来40年华中地区中稻产量下降:A2情景下,雨养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7.8%,灌溉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4.2%;B2情景下,雨养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6.4%,灌溉中稻产量平均减少12.7%。A2情景比B2情景减产幅度大,说明升温幅度越大,对中稻负面影响越大。同一情景下,灌溉中稻比雨养中稻减产幅度小,说明灌溉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升温的不利影响。3)考虑CO2肥效作用后,未来40年华中地区中稻产量变化趋势不一致:A2情景下,雨养中稻产量平均减少4.3%,灌溉中稻产量平均增加4.3%;B2情景下,雨养中稻和灌溉中稻产量分别增加3.6%、11.8%。4)与不考虑CO2肥效相比,考虑CO2肥效时,A2情景下雨养中稻减产幅度缩小,A2情景灌溉中稻、B2情景雨养中稻、B2情景灌溉中稻均为增产,但增产幅度小于相同情景下的减产幅度,说明CO2肥效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中稻产量,但不足以抵消升温的负面影响。5)无论是否考虑CO2肥效,雨养还是灌溉,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加中稻产量的不稳定性,华中地区中稻生产风险加大;灌溉中稻稳定性大于雨养中稻,CO2肥效下稳定性大于无CO2肥效,因此灌溉、CO2肥效是提高区域中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阶段性干旱及复水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刘丽平1,2,欧阳竹1**,武兰芳1,李发东1,刘鹏飞1,2
    2012, 31(11):  2797-2803. 
    摘要 ( 1959 )   PDF (525KB) ( 441 )  
    在田间人工遮雨条件下,研究了持续、缓慢的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至成熟期充分供水(S0)的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和产量较高;返青至成熟期(S3)或开花至成熟期(S2)遭受干旱胁迫的小麦上述光合特征参数与产量显著下降;开花至成熟期复水(S1)的小麦其上述光合参数与S0相比表现出超补偿效应,但产量略低于S0;S1、S2与S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S0的143.2%、86.5%和97.3%;由此得出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返青至开花期保持在55%±5%,开花至灌浆期保持在70%±5%,可在获取一定产量的同时高效节水;由于水分和密度在产量表现上存在互作,得出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返青至开花期保持在55%±5%,开花至灌浆期保持在70%±5%,并采取675株·m-2的密度是该地区最佳的水分密度组合。  
    水分胁迫下嫁接对茄子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周宝利**,孟兆华,李娟,陈志霞
    2012, 31(11):  2804-2809. 
    摘要 ( 2176 )   PDF (543KB) ( 380 )  
    以野生茄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为砧木,茄子品种西安绿茄为接穗进行嫁接,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嫁接对其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严重限制了嫁接茄和自根茄的生长,在对照(80%~85%)处理下差异不明显,在轻度(50%~55%)、重度(35%~40%)水分胁迫下差异显著;与自根茄相比,各处理嫁接茄的株高和茎粗显著增加(P<0.05);地上部鲜重、根鲜重和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增加;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较自根茄显著下降;嫁接极显著地增加了叶片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大,嫁接茄叶片的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自根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嫁接增强了植株长势,能够调节自身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和保护酶系统活性,来减轻干旱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耐旱能力。  
    施磷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陈冬青,张瑞,皇甫超河**,姜娜,屠臣阳,杨殿林
    2012, 31(11):  2810-2816. 
    摘要 ( 1750 )   PDF (461KB) ( 340 )  
    以黄顶菊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真菌在其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揭示黄顶菊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试验设置5个施磷(KH2PO4)水平(50 mg·kg-1 CaSO4,缺磷处理,P0;空白,不加磷处理,P1;20 mg·kg-1,P2;40 mg·kg-1,P3;80 mg·kg-1,P4),并通过施用杀真菌剂苯菌灵控制土壤真菌,研究二者对黄顶菊入侵性的影响。杀真菌剂处理显著降低了黄顶菊的菌根侵染率,抑制了植株光合作用,降低了植株生物量、可溶性糖的积累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SOD、POD和CAT)活性,在较高施磷水平时(P3、P4)增加植株全P含量,而对植株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等无显著影响。施用磷肥引起的植物磷营养状况的改变,对土壤真菌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真菌效应的发挥因施磷量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缺磷和低磷处理(P0~P2)时,真菌对N、P吸收贡献率表现为正效应;而当施磷量较高(P3、P4)时,贡献率表现为负效应。土壤真菌和养分状况对黄顶菊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均有重要影响。
    喷钙对芍药花茎品质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成忠1,2,陶俊1**,孙燕2,孔芬1,耿庆萍1,杜蓓1
    2012, 31(11):  2817-2822. 
    摘要 ( 1730 )   PDF (562KB) ( 504 )  
    以5年生芍药盆栽苗为试材,研究了喷钙措施对芍药花茎品质、花茎机械强度及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钙处理(4%,w/v)显著提高了花茎的机械强度,增幅达24.3%,花茎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含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其中纤维素含量为456.54 μg·g-1,较对照增加了28.5%,增幅最大。喷钙处理还使芍药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至处理28 d时,Pn为17.07 μmol·m-2·s-1,较对照增加29.6%,Gs较对照提高了55%,为0.31 mol·m-2·s-1Tr较对照提高了20%,达到2.61 mmol·mol-1,WUE为6.54 mmol·mol-1,较对照增加7.6%。另外,喷钙使芍药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达到20.71 μmol·m-2·s-1,较对照提高24.6%,光饱和点为902.5 μmol·m-2·s-1,较对照增加7.5%,而光补偿点则显著降低,为7.27 μmol·m-2·s-1,较对照降低34.5%。
    大灰藓对硝态氮及混合态氮的生理响应
    谭鹰1,舒婷2,赵艳君2,刘滨扬2,刘蔚秋2**
    2012, 31(11):  2823-2827. 
    摘要 ( 2244 )   PDF (565KB) ( 383 )  
    研究了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对2种不同形态的氮——硝态氮(KNO3)和混合态氮(NH4NO3)处理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在20~60 kg N·hm-2·a-1范围内,2种形态氮均导致大灰藓体内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总氮、可溶性蛋白、精氨酸、脯氨酸含量上升。2种氮处理条件下,大灰藓体内的总氮含量与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反映了氮同化过程对碳架的竞争利用,但NH4NO3处理条件下的负相关系数远高于KNO3处理,据此推测,KNO3处理下大灰藓体内淀粉含量下降除由于氮同化过程中对碳骨架的消耗外,亦与其在高浓度时导致的光合速率下降、碳化合物合成减少有关。与KNO3处理相比,NH4NO3处理导致大灰藓精氨酸的上升幅度较大而脯氨酸上升幅度较小,显示大灰藓具有较强的NH4+去毒能力。  
    镉在泰来藻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冯韶辉1,2,3,黄小平1**,江志坚1,3
    2012, 31(11):  2828-2833. 
    摘要 ( 1935 )   PDF (968KB) ( 420 )  
    采用化学逐步提取法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实验室无底泥条件下研究了镉(Cd)在热带海草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不同组织(叶、茎、根)中的累积规律,以及Cd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泰来藻体内的累积模式是叶>根>茎;在各处理条件下,泰来藻各组织中氯化钠、醋酸和盐酸提取态的Cd均是优势形态,三者之和占总量的80%~99%,表明活性较低且迁移能力较弱的形态是主要形态;随着Cd暴露浓度的增加,泰来藻各组织中盐酸提取态所占的比例下降7%~24%,而氯化钠和醋酸提取态的分配比例总和增加2%~24%,叶片中活性较高的乙醇和水提取态所占比例之和不断减小,而茎、根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这说明泰来藻通过改变各形态Cd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配比例来降低高浓度Cd胁迫的毒性;高浓度Cd胁迫显著降低有效光量子产量ΔF/Fm′、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表明其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总之,在较低浓度Cd胁迫下,泰来藻存在一定的保护机制,但在高浓度Cd胁迫下,这种保护机制已不足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引起一系列毒性效应。
    大亚湾冬季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与分布
    尹桂金1,2,严岩1* *
    2012, 31(11):  2834-2840. 
    摘要 ( 1890 )   PDF (595KB) ( 377 )  
    2012年2月(冬季)对大亚湾海域沉积物叶绿素a (Chl-a)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Pha-a)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环境因子(水深、温度、透明度、粒度、营养盐、TOC)对表层沉积物Chl-a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hl-a和Pha-a是同源的,随沉积物深度增加二者皆呈递减趋势,个别站位Chl-a和Pha-a出现许多小突跃,这可能与生物扰动和环境变化有关;表层(0~1 cm)Chl-a和Pha-a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98~1.55 μg·g-1和3.97~6.65 μg·g-1,平均含量分别为1.24和5.55 μg·g-1。Chl-a含量变化是各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沉积物底质颗粒的大小,高比例砂含量的底质能为底栖藻类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但不利于沉积物中Pha-a的保存;比较了沉积物与上层水体中平均Chl-a相对含量,并与其他海域相比较,发现该海域沉积物中Chl-a含量较高,与水体Chl-a含量比值为50.28%~150.79%,近海沉积物中底栖初级生产力不可忽视。
    宁夏荒漠草原景观柠条种实害虫的空间生态位
    张大治**
    2012, 31(11):  2841-2847. 
    摘要 ( 1403 )   PDF (521KB) ( 331 )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荒漠半荒漠地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而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和柠条种子小蜂(Bruchophagu neoaraganae)是危害其种实的主要害虫。本文选择宁夏荒漠草原景观人工固沙次生林地、流动风积沙地和沙壤土质丘陵地3种生境类型的柠条林,对不同斑块面积下的柠条种实害虫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空间生态位及其与斑块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沙壤土质丘陵生境中,种实害虫垂直分布比例依次为林冠层(38.9%)>中层(33.9%)>下层(27.2%),水平分布比例依次为西侧(31.0%)>北侧(29.3%)>南侧(21.7%)>东侧(18.1%),其中柠条豆象、柠条种子小蜂主要分布在林冠层,豆荚螟主要分布在中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3种种实害虫是以单一种占蛀一豆荚;柠条豆象的垂直生态位宽度值(0.773)和水平生态位宽度值(0.690)最小,其次为柠条种子小蜂(分别为0.959和0.829),豆荚螟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分别为0.977和0.917);在不同生境中,3种种实害虫生态位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斑块面积与生态位宽度无显著的相关性。
    山东埕口盐场海欣分场卤虫种群生态调查
    王婧1,隋丽英1**,贺华1,刘文岭1,高德涛2,张荣岐2,孙传伟2
    2012, 31(11):  2848-2854. 
    摘要 ( 2332 )   PDF (1045KB) ( 290 )  
    卤虫在盐田生态系统的生物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盐田生态环境对卤虫种群的影响,选取盐度由低到高的盐池6个,采用连续定点取样、现场测量及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卤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随卤水盐度升高而小幅增加;pH随卤水盐度升高而略有降低;卤水中叶绿素a含量与自然海水相比普遍较低(<0.3 uL-1);总氮和总磷浓度随卤水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且较低盐度下氮为限制性元素,而较高盐度下磷为限制性元素;卤虫种群密度随卤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较低盐度(7~12 °Bé)和较高温度(6—8月)下卤虫种群密度较高。分析雌雄卤虫性比表明:埕口盐场为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混合种群,盐度和温度对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种群密度均有一定影响;春夏季和低盐度环境下孤雌品系卤虫种群占绝对优势,而在秋季和较高盐度下两性生殖种群卤虫种群逐渐占据优势。
    麦红吸浆虫成虫田间垂直分布及扩散
    苗进1,武予清1**,巩中军1,朱昆2,段云1,蒋月丽1,李彤1
    2012, 31(11):  2855-2858. 
    摘要 ( 1448 )   PDF (448KB) ( 331 )  
    利用黄色粘虫板调查了田间麦红吸浆虫成虫种群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以及性比的变化。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成虫主要在地面至40 cm左右的麦株间活动,种群密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不同羽化时期麦红吸浆虫的性比变化较大,羽化初期,雄虫的比例较高,末期则几乎全部为雌虫;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雌虫的比例逐渐升高;天气因素对其田间扩散飞行具有重要影响。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园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潜力
    史琰1,郑楠1,唐宇力2,范丽琨2,郭克俭1,范星1,葛滢1,常杰1**
    2012, 31(11):  2859-2864. 
    摘要 ( 1571 )   PDF (703KB) ( 417 )  
    在当前我国景区节能减排目标难以达到的情况下,发展生物能源将为此提供一个途径。本文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分析园林管理所获得的可用生物量及其生产生物能源的潜力。通过实地测定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单位绿地面积园林废弃生物量为(4.60±3.12) t·hm-2·a-1;道路区域绿地的单位面积废弃物产量最高,干重平均值为5.96 t·hm-2·a-1;产生绿化废弃物的主要植物种类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Osmanthus fragran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等;园林废弃物总量干重为3402 t·a-1,可产生能量6.3×1010 kJ·a-1,理论上可以抵消景区40%的电能消耗;园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适宜采用固体成型生物燃料技术;利用园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每年可减排CO2 4177 t。开发利用景区园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可实现减轻环境压力和增加生物能源供应的双赢。
    长诏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刘金殿1,2,顾志敏1,2**,杨元杰1,2,张玉明3
    2012, 31(11):  2865-2871. 
    摘要 ( 2099 )   PDF (683KB) ( 387 )  
    于2010年5月、8月和11月对新昌长诏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对长诏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及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诏水库浮游植物有6门26属(种),其中,绿藻门10属(种),硅藻门9属(种),蓝藻门4属(种),隐藻门1属,甲藻门1属,黄藻门1属。浮游植物的丰度为5.73×105~7.73×105 ind·L-1,平均为(6.71±0.81)×105 ind·L-1;生物量为0.73~1.03 mg·L-1,平均为(0.83±0.12) mg·L-1。在水平分布上,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丰度在各采样点中均较高;在季节分布上,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占绝对优势。总体上,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在水库入水口较高,出水口较低。水库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差,水质受到较重污染,且主要为氮、磷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为中富营养化水平。  
    湖南黄丰桥林场杉木速生丰产林健康评价
    陈春林,周国英**,吴毅,李红军,马琳
    2012, 31(11):  2872-2876. 
    摘要 ( 1402 )   PDF (401KB) ( 273 )  
    在科学性、整体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指导下,从二类调查等数据中选取13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杉木速生丰产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其健康等级划分标准;评价了湖南黄丰桥林场817个杉木小班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 该林场处于不健康、亚健康和健康状态的杉木小班数分别占总体小班数的24.7%、57.3%和18.0%;幼龄林健康状态较差,中龄林稍好,过熟林普遍处在亚健康状态下,而近成熟林和成熟林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该评价结果可为该林场展开相关的健康经营措施提供参考。
    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杜宇飞1,李小玉1**,高宾2,胡海德3,何兴元1
    2012, 31(11):  2877-2883. 
    摘要 ( 1723 )   PDF (1695KB) ( 411 )  
    基于辽宁沿海城市带1992和2007年2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两个方面构建模型对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2—2007年,生态风险格局呈现出由内陆向沿海(由北向南)逐步增加的趋势,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风险较高;高海拔、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生态风险较低;两个时期生态风险的转移矩阵表明,15年间不同生态风险等级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低等级风险向高等级风险的发展,辽宁沿海城市带生态压力日益变大,生态风险等级和范围不断增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
    何旭强,张勃**,孙力炜,靳生理,赵一飞,安美玲
    2012, 31(11):  2884-2890. 
    摘要 ( 2794 )   PDF (1080KB) ( 372 )  
    利用1960—2008年气象和水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法、年累积量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且年径流量和年蒸发量变化显著;中游径流量与蒸发量为下降趋势,降水量为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都不是那么明显。上游和中游径流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79年和1984年。以径流突变年份分割时间序列为上游(1960—1979、1980—2008)和中游(1960—1984、1985—2008),得到累积径流量、累积降水量及累积蒸发量与年份线性关系式。上游以气候变化为主,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二者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分别为59.71%和40.29%;中游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以人类活动为主导,二者对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25.23%和74.77%。研究结果对黑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景观格局的胶州湾大沽河口湿地生态安全
    于蓉蓉1,谢文霞1**,赵全升1,徐振2,刘文龙1
    2012, 31(11):  2891-2899. 
    摘要 ( 2105 )   PDF (1267KB) ( 365 )  
    以胶州湾大沽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利用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 4.4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1986、2002和2010年研究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非湿地3大景观类型的空间信息;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原理和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定量分析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阐明景观格局变化下,生态安全状况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6—2010年,研究区在自然与人为双重干扰下陆地面积萎缩,斑块数增多,优势景观消失,景观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分离化;1986—2010年,人类活动对景观干扰愈加明显,景观干扰指数与生态安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研究区各景观损失度上升,生态安全指数下降,其中以自然湿地中河流与河口湿地和芦苇湿地景观的恶化程度最大。基于面积因素构建的各景观生态安全度依次为:非湿地>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新建并发育的人工林景观和新整合的少海东湖人工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区的生态损失,缓和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湿地保护新型道路。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北部湾为例
    徐姗楠,陈作志**,于杰,李纯厚
    2012, 31(11):  2900-2906. 
    摘要 ( 1914 )   PDF (692KB) ( 511 )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养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开展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系统主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08年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836087.52万元,平均单位面积的服务价值为7321.26万元·hm-2;在总服务价值中,供给服务(食品供给和原材料供给)为585078.42万元,占保护区总服务价值的69.98%;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为182680.00万元和68329.10万元,分别占保护区总服务价值的21.85%和8.17%;突出了保护区对维系北部湾生物产出和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水产种质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标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江西省针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分析
    曾伟1,熊彩云1,肖复明1**,余林1,刘祥凤2
    2012, 31(11):  2907-2913. 
    摘要 ( 2370 )   PDF (469KB) ( 457 )  
    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对江西省“九五”和“十五”期间针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江西省针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从36.7×1010元增加到37.7×1010元,年均总价值增速为2.92%;单位面积价值从7.04万元·hm-2·a-1减少到6.93万元·hm-2·a-1,减少了1.55%。江西省针叶林2个时期6项服务功能价值大小排列顺序相同,且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价值这2项约占年均总价值的81.6%。其中,涵养水源价值最大,这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具有重大意义。固碳释氧价值及其在总价值中所占比重增加最快,且江西省针叶林以中幼龄林为主,故其碳增汇潜力巨大。
    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刘东云1,2**,黄晓磊2,杜林芳2,冯仲科2
    2012, 31(11):  2914-2920. 
    摘要 ( 1918 )   PDF (1261KB) ( 417 )  
    以天津1999、2003、2007年的3期TM影像为数据源,获得天津湿地类型转移概率矩阵,然后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天津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总面积从1999年的3120.89 km2增加到2007年的3281.34 km2;2015年增加到3297.43 km2;从2015年到2023年减少到3285.78 km2。自然湿地所占比重一直减少,从2007年的33.0%减少到2023年的30.2%,人工湿地比重则增加到69.9%。选取20个变量指标归纳为两大类建立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对湿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与GDP、人均GDP、全市财政收入、第二产业产值比例、总人口、非农业人口、货物周转量、客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有较大正相关性,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耕地面积等有较大负相关性。
    西安城市热环境格局的动态演变
    冯晓刚1**,石辉2
    2012, 31(11):  2921-2925. 
    摘要 ( 1380 )   PDF (1279KB) ( 399 )  
    以TM和ETM+热红外数据为基础,采用单窗算法,研究了西安1995—2006年间热岛效应景观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西安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热场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的建成区基本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市热环境格局表现出异质性加剧的趋势;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温度剖面线与土地利用与覆被关系密切,以建设用地地表温度最高、水域最小,其大小关系依次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温度与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呈正相关,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负相关。
    安徽省2000—2009年不同类型植被的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
    冯妍1,2,何彬方2,3**,唐怀瓯4,荀尚培2,3,吴必文2,3
    2012, 31(11):  2926-2934. 
    摘要 ( 1659 )   PDF (2528KB) ( 477 )  
    为了了解安徽省不同类型植被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2000—2009年的逐月MODIS/NDVI数据、安徽省80个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安徽省土地覆盖数据,研究了安徽省近10年来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10年来,安徽省各覆盖类型的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作物种植区和城镇的植被指数增加显著,其他覆盖类型的植被指数变化不显著;林地的平均植被指数最高,作物种植区次之,城镇最低;植被指数的月变化在作物种植区呈现双峰型,而其他覆盖类型呈现单峰型。安徽省月平均NDVI分别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和非线性正相关,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作用存在一个阈值,但年际关系均呈弱正相关。植被指数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林地最高,作物种植区最低,自然植被区的偏相关系数较人工植被区的大,植被指数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恰好相反。安徽省淮北平原中部和江淮之间北部大部分地区(非水浇地)的植被是由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驱动;淮北中部少数格点和少数水体格点的植被是单独由降水作用驱动;除一些水面的格点是非气象因子驱动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植被是单独由气温作用驱动。
    综述与专论
    锶同位素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进展
    李富山1,2,韩贵琳1**
    2012, 31(11):  2935-2942. 
    摘要 ( 1590 )   PDF (664KB) ( 364 )  
    放射性成因锶同位素(87Sr/86Sr)作为一种有效的示踪工具,对理解陆相生态系统结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δ88/86Sr可以揭示以前所忽略的阳离子在植被中的迁移过程。本文对锶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利用放射性成因锶同位素87Sr/86Sr在低温地表迁移过程中不分馏的特性示踪物质来源以及循环途径,利用非传统稳定锶同位素δ88/86Sr来示踪生态系统中生物分馏过程,以及锶元素在植被中的内循环机理,总结采用锶同位素在环境响应和生态系统演化的应用。指出非传统稳定锶同位素与放射性成因锶同位素联立应用将是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长期施肥对农田杂草的影响及其适应性进化研究进展
    万开元1,潘俊峰1,2,陶勇1,汤雷雷1,程传鹏1,陈防1**
    2012, 31(11):  2943-2949. 
    摘要 ( 1738 )   PDF (521KB) ( 548 )  
    杂草一方面与作物竞争资源而造成作物减产,另一方面在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以及保持农田可持续利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化学肥料的施用显著加快了农田土壤肥力演变的进程,也直接影响了农田杂草的生长、群落演替及遗传进化。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农田养分管理对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就长期施肥对农田杂草物种、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杂草的遗传与适应性进化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了杂草营养管理的薄弱环节,指出在治理杂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保持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提出加强对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的杂草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适应性方面的研究,以评价在土壤施肥选择压力下的杂草遗传多样性,评估杂草的生存与进化潜力及其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为科学制定杂草综合管理策略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蚯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陈旭飞,张池**,高云华,戴军
    2012, 31(11):  2950-2957. 
    摘要 ( 2585 )   PDF (530KB) ( 323 )  
    综述了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的特性及其土壤生态功能;总结了其对土壤重金属富集和有效性的作用及影响重金属活化的机理,并指出目前相关的生物化学机理研究的不足及其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文章针对蚯蚓在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技术的可能性,在未来工作中应加强真实污染土壤室内模拟和田间试验研究,进一步探索筛选和繁育本地蚯蚓品种以及添加有机物等相关技术。
    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
    向芸芸,蒙吉军**
    2012, 31(11):  2958-2965. 
    摘要 ( 1835 )   PDF (497KB) ( 491 )  
    生态承载力研究是解决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即对复合生态系统支持力和压力的表征;评述了常用的研究方法,即净初级生产力估测法、生态足迹法、供需平衡法、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系统模型法;介绍了目前较为关注的流域、生态脆弱区、城市、农业区和旅游区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在的缺乏科学完整的研究体系、阈值的生态学指示意义不明确、动态演化与预测研究不够深入、空间尺度与格局分异涉足较少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应在作用机理、模型构建和实践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方法与技术
    利用环棱螺调控池塘水质的实验生态学研究
    周露洪1,2,谷孝鸿1**,曾庆飞1,毛志刚1,2,高华梅3,孙明波1,2
    2012, 31(11):  2966-2975. 
    摘要 ( 1438 )   PDF (972KB) ( 360 )  
    设计了3组微尺度可控实验研究环棱螺的生态功能及其对水体各要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控条件下,环棱螺代谢释放氮、磷,使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均明显增加,430 h后溶解性总氮和溶解性总磷分别较初始增加0.73~2.56倍和1.85~3.41倍,且高营养盐浓度条件下,环棱螺的代谢释放受到抑制。环棱螺对水体悬浮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短期促沉效能,且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及成分有关,初始浊度较高的高岭土溶液和藻华水体的沉降速率与螺密度呈正比。短期内环棱螺能显著降低水体叶绿素a浓度,且去除率与螺密度呈正比,但随着时间增加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和营养盐释放促进绿藻取代蓝藻成为优势种。  
    植被过滤带对悬浮固体净化效果的模拟
    邓娜1,2**,李怀恩1,史冬庆1
    2012, 31(11):  2976-2980. 
    摘要 ( 1501 )   PDF (402KB) ( 379 )  
    数学模型是进行植被过滤带(VFS)设计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通过分析植被过滤带对径流中悬浮固体的净化机理,采用植被过滤带田间尺度机理模型VFSMOD和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MUSLE耦合,对植被过滤带的悬浮固体净化效果进行模拟,并利用野外小区试验数据对该耦合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植被过滤带出流悬浮固体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多在±20%以内,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R2为0.98,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优于VFSMOD模型,可用于我国植被过滤带的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