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9-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长白山四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动态特征
刘颖;韩士杰;林鹿
2009, 28(01): 7-11 .
摘要
(
2315
)
PDF
(212KB) (
1056
)
2003年5月—2004年9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垂直植被带的4种森林群落——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4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凋落节律、年凋落物量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凋落物养分含量分析,计算了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 长白山不同的森林类型有不同的凋落节律及其组成,虽然4种森林凋落节律均是单峰型季节变化,但是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不同森林类型之间,以及相同森林类型的不同时间之间,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成明显不同;阔叶红松林的年凋落物量最大,约为490 g·m
-2
,其次为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森林年凋落物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长白山4种类型森林的凋落物营养物质归还量都是C>灰分>N>K>P,且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遮光对三叶鬼针草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子飘;赵则海
2009, 28(01): 19-22 .
摘要
(
1886
)
PDF
(248KB) (
1102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对三叶鬼针草(
Bidens pilosa
)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提高了三叶鬼针草叶绿素a+b含量,但叶绿素a/b的比值没有什么改变;高光强条件下生长的三叶鬼针草的最大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分别是遮光处理的379和271倍;遮光处理的初始斜率比对照高,而表观量子效率却比对照低;遮光处理的三叶鬼针草在光合有效辐射低于100 μmol·m
-2
·s
-1
时,其光合速率比对照组要高;当光合有效辐射超过650 μmol·m
-2
·s
-1
时,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下降;对照组在光强约为1780 μmol·m
-2
·s
-1
时才出现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遮光处理不利于三叶鬼针草的生长。
内生长法研究施氮肥对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的影响
刘金梁;梅莉;谷加存;全先奎;王政权
2009, 28(01): 1-6 .
摘要
(
2374
)
PDF
(428KB) (
1296
)
细根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细根形态影响细根吸收功能,这2个因子均受土壤资源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内生长法和施肥试验于2003—2004年对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17年生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
)和落叶松(
Larix gmelinii
)人工林细根取样,区别不同根序,研究施氮肥对这2个树种细根生物量、形态和组织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显著降低了水曲柳和落叶松1~3级根的生物量、水曲柳2~4级根和落叶松3级根直径,以及水曲柳1~4级根和落叶松1级根的比根长(
P
<0.05),但是对根长影响不显著;施肥仅对水曲柳1~2级根组织中氮浓度增加显著(
P
<0.05)。这些研究对认识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生理生态过程与土壤资源有效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升高对林线交错带西川韭与草玉梅生殖物候与生长的影响
李小艳;张远彬;潘开文;孙成仁;王开运;王进闯;亓东明
2009, 28(01): 12-18 .
摘要
(
1920
)
PDF
(632KB) (
707
)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 OTC),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2种草本植物西川韭(
Alllium xichuanense
)与草玉梅(
Anemone rivularis
)生殖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使西川韭与草玉梅的始花时间、最大开花日和抽茎时间均明显提前;同时,增温延长了2物种的花期,提高了二者的开花率;增温促进了草玉梅的果物候;增温加快了西川韭与草玉梅的生长,而对生长末期株高和各器官生物量却无显著影响。反映了西川韭与草玉梅生殖物候与生长对实验增温的响应具有较强可塑性,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能够较强地适应变暖环境。
草坪系统对城市降雨初期径流氮污染控制作用
孙书明;单保庆;彭万疆
2009, 28(01): 23-26 .
摘要
(
1608
)
PDF
(247KB) (
747
)
为了控制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在武汉动物园鹿苑区构建草坪系统,研究了草坪系统对城市降雨初期径流氮污染的控制与持留作用。结果表明:草坪系统使预处理后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溶解态总氮(DN)和铵态氮(NH
4
+
-N)浓度分别降低16.0%、13.9%和75.6%;草坪系统对氮素的持留率为NH
4
+
-N>90%、TN、DN>65%、硝态氮 (NO
3
-
-N)>5%;水力负荷显著影响TN出水浓度和处理效率,进水浓度相近、水力负荷从3.3 cm·d
-1
升高到8.3 cm·d
-1
,TN去除率由28.0%降低至19.8%;草坪宽度影响污染物出水浓度,NH
4
+
-N浓度随着草坪宽度增加而下降,而NO
3
-
-N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DN在流程10 m处出现最低值。草坪系统在净化降雨初期径流的同时利用了营养盐和水资源,降低了草坪维护的水肥投入。
黑龙江省甜菜气候生产力模拟和种植气候区划
高永刚;南瑞;顾红;于瑛楠;王萍
2009, 28(01): 27-31 .
摘要
(
1948
)
PDF
(2046KB) (
847
)
利用黑龙江省81个气象站1975—2004年3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相应插值的网格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采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并分析了甜菜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甜菜早、中熟品种气候生产力在中部和东部由北向南递增,在西部由北向南递减;晚熟品种气候生产力在中东部和东部由北向南递增,在西部由北向南递减,在中西部处于中产水平。主要气候影响因素的分布对甜菜气候生产力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气候生产力距平百分率、实际产量变异系数及与气候生产力密切相关的主要生育期的4个气候因子(枝叶繁茂期的平均气温、糖分积累期的平均气温、根快膨大期的降水量、糖分积累期的气温日较差),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黑龙江省甜菜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分别划分为8类、7类和6类种植气候区。
南京灵谷寺森林中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
李新华;董怡霄;徐石清;黄蓓
2009, 28(01): 32-37 .
摘要
(
2309
)
PDF
(243KB) (
828
)
2003年9月—2005年11月,在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灵谷寺森林中,研究了鸟类对湘楠(
Phoebe hunanensis
)种子的取食与传播作用。乌鸫(
Turdus merula
)、黑脸噪鹛(
Garrulax perspicillatus
)、黑领噪鹛(
G. pectoralis
)、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和灰喜鹊(
Cyanopica cyana
)等5种鸟类取食湘楠的肉质核果后,主要以将果核呕出的方式传播种子。发芽试验显示,湘楠种子的萌发并不依赖于鸟类消化道的处理,但鸟类呕出种子的早期出苗率较高,且鸟类可以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将其种子传播至一些适宜于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生境中。可能由于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1961年从外地引种栽培于灵谷寺森林边缘的27棵湘楠母树已经繁衍出数千棵实生苗及小树,并在母树周围约300 m范围内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及栽培的桂花林中成功地定居下来,既增加了灵谷寺森林中常绿树种种类,又促进了该地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发展。
青杨脊虎天牛对杨树皮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程立超;迟德富;谢兴;王广利
2009, 28(01): 45-50 .
摘要
(
4537
)
PDF
(213KB) (
838
)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白城二号杨、小黑杨、俄罗斯杨、中东杨、小青杨、小青×黑杨、大青杨、斯大林杨、银中杨和小叶杨等10种杨树皮的挥发性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邻羟基苯甲醛、亚油酸和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基酯是10种杨树皮挥发物的共有组分;不同树种之间挥发性醛类、酯类、烃类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苯酚、樟脑、δ-杜松烯等是特异性化合物。通过“Y”型嗅觉仪比较分析了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分别对20、60、90、120、150和180 μl 10种杨树皮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雄成虫对120、150、180 μl 10种杨树皮挥发物的选择性差异显著(
P
<0.05),雌成虫对60、90、120 μl 10种杨树皮挥发物的选择性差异显著(
P
<0.05)。同时利用风洞技术测定了雌雄成虫对10种杨树皮200 μl挥发物及20 g木屑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成虫对10种木屑的选择性差异显著(
P
<0.05),对10种杨树皮挥发物无显著差异(
P
>0.05);雄成虫对挥发物的选择性差异显著(
P
<0.05),对木屑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
P
>0.05)。在确定青杨脊虎天牛对不同杨树皮挥发物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对青杨脊虎天牛有活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及杨树树种。
甘肃小陇山桃花沟森林公园土壤肉鞭虫群落特征
申海香;马正学;马尚盛;宁应之;王娟
2009, 28(01): 38-44 .
摘要
(
1953
)
PDF
(551KB) (
783
)
2004年8月—2007年7月,用非淹没培养皿法和活体观察法对桃花沟森林公园及符家滩土壤肉鞭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肉鞭虫75种,在桃花沟森林公园的土壤中鉴定出肉鞭虫69种,隶属于4纲10目22科33属,其中桃花沟景区的土壤肉鞭虫58种,普渡峡景区33种;而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符家滩的土样中鉴定出22种。在桃花沟森林公园土壤肉鞭虫群落中,金滴目、动基体目和变形目为其优势类群;星状棘变虫、噬棘变虫、气球屋滴虫、球形波豆虫、卵形波豆虫和变形泡虫为其优势种。符家滩土壤肉鞭虫群落中,眼虫目、金滴目和动基体目为其优势类群;卵形波豆虫为其优势种。桃花沟景区、普渡峡景区和符家滩土壤肉鞭虫的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60、4.00和3.20;桃花沟景区与普渡峡景区土壤肉鞭虫的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32,桃花沟景区、普渡峡景区与符家滩土壤肉鞭虫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18和0.20。结果表明,桃花沟森林公园土壤肉鞭虫物种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群落组成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同时也表明自然环境与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中土壤肉鞭虫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
淀山湖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
郑小燕;王丽卿
2009, 28(01): 51-57 .
摘要
(
2331
)
PDF
(671KB) (
904
)
应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查明了2004—2006年淀山湖浮游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并研究了原生动物数量变动、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以期为淀山湖湖泊水质管理提供基础的生物资料。共鉴定原生动物(仅肉足虫类和纤毛虫类)48种,隶属33属7目,其中肉足虫10种、纤毛虫38种;优势种为淡水筒壳虫(
Tintinnidium fluviatile
Stein)、恩茨筒壳虫(
T. entzii
Chiang)、绿急游虫(
Strombidium viride
Stein)、小单环栉毛虫(
Didinium balbiamii nanum
Kahl)及钟形钟虫(
Vorticella companula
Ehrenberg),优势种密度之和最高可占总密度的69.8%;3年原生动物年均密度季节变化,春季(7685 ind·L
-1
)>冬季(3241 ind·L
-1
)>秋季(2153 ind·L
-1
)>夏季(1680 ind·L
-1
);水平变化表现为村落周边St2站点(4405 ind·L
-1
)和进水口St5站点(4976 ind·L
-1
)居高;原生动物密度水平分布与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综合指数变动趋势基本一致;Margalef多样性指数(
D
)均值为1.45,变幅为1.15~1.99;
D
值变化与水质状况密切相关。
福建省海水养殖贝类的总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李秀珠
2009, 28(01): 58-63 .
摘要
(
1704
)
PDF
(254KB) (
1057
)
于1999—2004年对福建沿岸16个港湾的海水养殖贝类质量检测。结果表明:15种贝类152个样品中,总汞含量范围为0.002~0.035 mg·kg
-1
,与近20多年来福建省相关的海洋生物质量调查结果比较,贝类体内总汞含量处于较稳定的水平;贝类体内总汞含量较低,符合国家水产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指标,也符合欧共体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鱼贝类汞限量标准;以每人100 g·d
-1
的贝类摄食量估算,福建沿海城乡居民食用贝类的汞和甲基汞摄入量低于WHO推荐的PTWI值,也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设定的甲基汞参考剂量RfD值。因此,由贝类水产品消费引起的甲基汞暴露健康风险很小。
砷还原菌群对砷的还原作用及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张雪霞;贾永锋;陈亮;王新;许丽英;张旭东
2009, 28(01): 64-69 .
摘要
(
2059
)
PDF
(616KB) (
1016
)
从砷污染土壤中富集砷抗性细菌,在厌氧环境中进行培养,观察其对砷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在21 h之内,As(V)就被完全还原为As(Ⅲ);培养72 h后,培养基中出现黄色沉淀,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技术对沉淀进行分析表明,沉淀主要是以3种晶型存在的硫化砷(AsS);培养150 h后,大约有65%的As以上述沉淀的方式从溶液中移除。此外,本文还采用了构建16S rDNA文库的方式对该体系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利用RFLP技术对16S rDNA片段进行分型,共得到72个操作单元类型(OTU),其中6个OTU占了库容的51%,从这6个OTU中各选取1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富集到的砷还原细菌属于喜热菌属(
Caloramator
)、梭菌属(
Clostridium
)和杆菌属(
Bacillus
)。
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成因区域的景观动态比较
李健英;常学礼;张继平;蔡明玉
2009, 28(01): 80-87 .
摘要
(
1954
)
PDF
(601KB) (
751
)
在3S技术支持下,比较分析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成因区域的沙地景观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以人为活动干扰为主的区域(八仙筒镇),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较大,各种沙漠化土地的转化主要表现在沙漠化土地中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固定沙地向农田和林地转化;以自然干扰为主的区域(苇莲苏乡),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较小,主要表现为各种沙地类型之间的转换;在人为活动为主的区域固定沙地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1985—1995年固定沙地的联合度降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强,而1995—2005年联合度增高,人为活动干扰相对较弱;在自然干扰为主的区域,同一时期空间格局的变化明显的是流动沙地,在1985—1995年,流动沙地斑块破碎度减小,流动沙地发育显著,在1995—2005年,流动沙地的破碎度继续减小,但其面积得到控制,表明治沙效果在这一时期是显著的。
火控制政策对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可燃物动态及火险的长期影响
刘志华;常禹;贺红士;陈宏伟
2009, 28(01): 70-79 .
摘要
(
2227
)
PDF
(1039KB) (
814
)
大兴安岭50年来严格的火控制政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火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森林的物种组成和年龄结构。理解大兴安岭森林对长期火控制的响应是制定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之一。本文应用LANDIS模型模拟了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对自然火(1950年以前)和灭火(1950年以后)的长期响应(300年)。结果表明:灭火显著增加了落叶松面积,增加其过熟林面积,减少其幼龄林面积;同时也显著减少白桦面积,减少其幼龄林面积;灭火延长火烧轮回期,火烧次数减少,灾难性火灾发生的机率增加,火险在模拟的50年内迅速上升到高火险等级。在自然火格局下,火险在整个模拟过程中保持较低的等级。所以如果现行的高强度灭火政策继续实施的话,必须要制定大范围的可燃物管理措施(计划火烧、粗可燃物处理等),以降低灾难性火灾发生的机率。计划火烧加粗可燃物去除将成为可燃物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首选措施。如何评价大兴安岭地区可燃物处理措施的效果,在保持木材生产和生态作用稳定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降低火险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滇池、红枫湖沉积物中总磷、分态磷及生物硅形态与分布特征
吴峰炜;汪福顺;吴明红;尹然
2009, 28(01): 88-94 .
摘要
(
2011
)
PDF
(493KB) (
1339
)
通过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湖泊(滇池及红枫湖)沉积柱剖面进行不同形态磷以及生物硅含量分析,对比了磷及生物硅的沉积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湖泊富营养化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碎屑磷和有机磷在总磷中占50.5%~80.8%,是影响总磷趋势的主要原因;红枫湖中有机磷对总磷的贡献较大,占总磷的53%~60.9%;且两湖各形态磷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两湖总磷、有机磷、铝磷以及滇池沉积柱中的碎屑磷等的快速增长,表明其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生物硅含量呈现从下层沉积物向上逐渐增加,在上层沉积物中逐渐减少的趋势;总磷、有机磷、铁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弱结合态磷以及生物硅都能较好地反映富营养化污染的演变和现状。
基于地形和土壤的泾河流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水效益分析
毕晓丽;葛剑平
2009, 28(01): 95-101 .
摘要
(
1960
)
PDF
(491KB) (
1245
)
植被保水效益是黄土高原地区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忽略,在环境均质的假设下进行小尺度的试验研究。本文基于GIS技术,综合考虑土壤、地形等因子,分析了黄土高原泾河流域的植被保水效益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植被平均每年可以保持的水量是3.92×10
8
m
3
,占泾河流域把口站的流量的1/3;总的保水量大小为草地>农田>森林>灌丛,不同植被类型平均保水效益为农田>森林>灌丛>草地,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栅格单位的(30 m),而前人则是基于点数据的;土壤类型在决定植被保水效益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更客观地反映了流域内植被保水能力及空间分布。
综述与专论
国内植物环境胁迫研究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陶大立;何兴元
2009, 28(01): 102-107 .
摘要
(
1730
)
PDF
(159KB) (
1441
)
根据作者多年从事植物逆境研究和教学的经验以及在近几年接触到的国内有关研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提高今后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和学术期刊稿件的科学水平,特提出几个植物逆境研究中常见到的缺憾和对概念理解上的偏差予以讨论和澄清。问题包括:环境胁迫的定义和定量,植物对环境胁迫的“直接感受”,抗逆性和敏感性,耐逆性和避逆性,适应、驯化和锻炼,环境胁迫的剂量效应关系,伤害和死亡的判定,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和植物自由基清除系统对环境胁迫的反应。
植物区系过渡性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冯建孟;徐成东
2009, 28(01): 108-112 .
摘要
(
1808
)
PDF
(318KB) (
1122
)
利用野外考察和文献记载资料,结合气候数据,探讨了植物区系过渡性的生物地理意义及其与年平均温度之间的联系,并将区系过渡性的生物地理意义应用于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分区。结果表明: 海拔与纬度均与
T
trop
/
T
temp
(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之比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区系过渡性可以通过其与纬度、海拔的回归方程进行估算;当区系过渡性为恒值时,出现恒定值的海拔高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单调递降格局;区系过渡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呈偏峰分布格局。通过对区系过渡性与年平均温度之间联系的抛物线方程式的分析,中国东部地区热带雨林北缘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与北温带针叶林之间的分界线分别在21.5°N以南、34°N—35°N和47.5°N以北,年平均温度分别在23.40 ℃、12.45 ℃和1.51 ℃。这与过去的相关研究比较一致,并为中国东部地区植物区系的变化以及植被地理分布的研究,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植物从个体到群落水平对放牧的响应
马银山;张世挺
2009, 28(01): 113-121 .
摘要
(
2115
)
PDF
(302KB) (
1318
)
植物对放牧响应的研究是放牧生态系统中深入探讨家畜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阐明放牧草地退化机理的重要部分。了解放牧干扰下物种特征、动态及群落物种组成可为放牧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天然草地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国内外放牧研究的现状,对放牧影响下植物的补偿及补偿机制、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变化及群落结构变化等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对不同群落中超补偿发生的机制、植物对放牧反应模式的研究、放牧对植物个体和群落结构的持久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展望。
林木生长氮磷限制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赵琼;曾德慧
2009, 28(01): 122-128 .
摘要
(
1774
)
PDF
(247KB) (
1179
)
养分限制因子的快速、准确诊断是开展森林养分限制研究的重要基础。N和P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普遍和最主要的限制性养分因子。当前树木生长N、P限制的主要诊断方法可分为施肥试验、叶片营养诊断和根系诊断3大类。本文对各种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N、P限制诊断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养分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植物自身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在养分限制诊断中的作用。
人工红树林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研究进展
郑康振;陈耿;郑杏雯;陈桂珠
2009, 28(01): 138-145 .
摘要
(
2330
)
PDF
(249KB) (
1088
)
咸淡水交接处这种特殊的生境造就了红树植物“抗污”和“降污”的功能,但能否将自然红树林湿地作为污水处理场所目前仍有争议。按照构建的人工红树林湿地的类型,分为三大类:模拟潮汐湿地系统、人工红树林污水处理系统以及红树林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系统。第一类系统模拟了自然海滩上的潮涨潮落的情形,第二类系统与一般人工湿地相类似,而第三类系统是指在养殖塘种植红树植物以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盐。不同的类型反映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展现了红树林湿地净化污水从理论探索向实际应用不断靠近的过程。应用人工红树林湿地净化污水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前景可观。
海洋生物防污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曹文浩;严涛;刘永宏;程志强
2009, 28(01): 146-151 .
摘要
(
1686
)
PDF
(212KB) (
1601
)
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栖息于海洋环境中的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针对污损生物的附着形成了忍耐、躲避与物理、化学等自我保护和防御机制以保持自身体表的洁净。本文从以上方面综述了海洋生物的天然防污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天然防污作用机制,有利于新型环保防污技术的研制和开发,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难题。
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钟楚;陈宗瑜;王毅;刘彦中
2009, 28(01): 129-137 .
摘要
(
2065
)
PDF
(568KB) (
1258
)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到达地球表面太阳的UV-B辐射增强,对植物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对DNA、抗氧化酶系统、光系统Ⅱ(PSⅡ)的作用以及植物体内类黄酮等保护物质的生物合成等。UV-B辐射也是环境中重要的非生物因子,植物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对它的适应机制,可能被作为一种环境信号调节植物体内一系列的基因表达过程。本文论述了近些年来在分子水平上UV-B辐射对植物DNA损伤的修复、抗氧化酶和光系统Ⅱ的基因表达影响,以及有关UV-B信号传导,并对UV-B辐射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了展望。
研究简报
三种植物与紫红链霉菌组合灭螺效果
马安宁;张云;柯文山;倪红
2009, 28(01): 158-161 .
摘要
(
1742
)
PDF
(201KB) (
690
)
探讨了不同植物与紫红链霉菌组合的灭螺效果,为研制高效低毒植物灭螺剂提供依据。将天名精(
Carpesium abrotanoides
)、苍耳子(
Xanthium sibiricum
)、青蒿(
Artemisia carvifolia
)3种植物水浸液分别与紫红链霉菌液(
Streptomyces violaceoruber
)组合后对钉螺进行浸杀对比实验,并比较了相同植物与紫红链霉菌液的复合颗粒灭螺剂的灭螺效果。结果表明:天名精、苍耳子与紫红链霉菌复合颗粒灭螺剂7 d钉螺死亡率分别比其1%混合液提高17.6%(
P
=0.019)和5.3%(
P
=0.362);青蒿与链霉菌复合颗粒灭螺剂7 d钉螺死亡率比其1%混合液降低6.7%(
P
=0.022);天名精、苍耳子和链霉菌复合颗粒灭螺剂较其混合液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综述与专论
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草地退化现状及管理对策
田迅;杨允菲
2009, 28(01): 152-157 .
摘要
(
1772
)
PDF
(157KB) (
901
)
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农牧交错区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草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盐碱化和沙化。人为因素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压力和不合理利用是加速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要对现有草地开展健康诊断,对健康草地实施保护,对已受损的草地实施恢复与重建,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等解决对策。
技术与方法
用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钟艮平;沈文君;万方浩;王进军
2009, 28(01): 162-166 .
摘要
(
2115
)
PDF
(315KB) (
1268
)
检疫性杂草刺萼龙葵(
Solanum rostratum
)近年来扩散蔓延到中国华北地区,利用刺萼龙葵在原产地和其他入侵地的分布和14个环境变量,运用GARP生态位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对环境图层的刀切法结果表明, 7个环境变量能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适合性卡平方一尾测验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预留数据的受测者工作曲线(ROC)检测表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中国所有已知分布均被正确预测。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极广,可以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海南及两广南部外的其他地区,尤其在华中、华北及华东地区的适生的可能性最高,由此刺萼龙葵可能进入一个危险的快速扩散阶段,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大兴安岭北坡参考植物蒸发蒸腾的经验公式
邴龙飞;李秀珍;胡远满;王宪伟;吕久俊
2009, 28(01): 167-171 .
摘要
(
1941
)
PDF
(258KB) (
891
)
使用时间序列分析对大兴安岭北坡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小流域参考植物的蒸发蒸腾进行了探讨。从年内变化规律来看,参考植物的蒸发蒸腾(
ET
0
)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蒸发蒸腾从年初开始不断增加,至7月前后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少,到年末降至最低。
ET
0
与太阳净辐射(
R
n
)、白昼长度(
N
)分别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利用2年气象数据建立了阿木尔流域
ET
0
与太阳净辐射、白昼长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式:
ET
0
=0.260
R
n
-0.036
N
+0.422,可为进一步研究冻土植被的生态水文过程提供参考。
松嫩平原盐碱土饱和浸提液与土水比1∶5浸提液间化学参数的换算关系
迟春明;王志春
2009, 28(01): 172-176 .
摘要
(
1833
)
PDF
(551KB) (
979
)
采用饱和浸提液与土水比1∶5浸提液两种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94份盐碱土样品的电导率、钠吸附比、主要阳离子(Na
+
、K
+
、Ca
2+
、Mg
2+
)以及总阳离子浓度等化学参数,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盐碱化参数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饱和浸提液电导率、钠吸附比、总阳离子浓度、Na
+
离子浓度与土水比1∶5浸提液相应参数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关系方程可用于松嫩平原盐碱土饱和浸提液与1∶5浸提液间化学参数的换算;而K
+
、Ca
2+
、Mg
2+
离子浓度在两种浸提液间不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