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9-02-10
    研究报告
    天目山米心水青冈群落物种组成特点与萌条更新
    于硕;王嵘;刘敏;杨淑贞;罗远;陈小勇
    2009, 28(02):  182-187 . 
    摘要 ( 2043 )   PDF (346KB) ( 761 )  
    由于特定的温湿需求,中国的水青冈多分布于亚热带山地,而分布于欧洲和北美的水青冈则为温带的优势种。本文对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米心水青冈群落物种组成特点和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30 m×30 m样方中共发现132种高等植物,分属于51科86属;种-面积关系符合Arrhenius模型,lg S=0.384 lg A+0.6443;log-series模型能很好地模拟米心水青冈群落中乔木层种-多度关系(R2=0.9596);乔木层优势种为壳斗科的米心水青冈、短柄枹、锥栗等;灌木层优势种有伞形绣球、宜昌荚蒾等;草本层优势种为箬竹、苔草等;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乔木层多样性呈负相关;群落结构表明,天目山米心水青冈群落是稳定的顶极群落,萌条更新在米心水青冈群落中十分常见,55%的乔木层物种具有萌条现象;尤其是米心水青冈,萌条数与母株的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
    内蒙古松树山的植物区系与沙地油松林群落特征
    邹春静1,4;周园;徐文铎;SHIMIZU Hideyuki
    2009, 28(02):  188-196 . 
    摘要 ( 2219 )   PDF (499KB) ( 806 )  
    根据多次对内蒙古松树山地区的植物调查资料和沙地油松林群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1) 松树山在植物区系上,正处在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达乌里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种子植物达394种。松树山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科尔沁沙地的61.1%、58.1%和41.1%;(2) 松树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占本地区的90.61%,其中以温带亚洲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和中国-日本成分最多,分别占本地区的16.8%、14.0%和13.7%;(3) 沙地油松林是松树山地区和科尔沁沙地唯一的针阔叶混交林类型,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种类最丰富,占40.7%,其次为高位芽植物(22.2%)和地下芽植物(25.5%)。(4) 沙地油松林可划分为沙地胡枝子蒙古栎油松林和沙地山杏油松林2个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石质沙丘上,后者多分布在固定沙丘的阴坡。群落演替进程为沙地先锋植物群落阶段→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阶段→沙地灌丛群落阶段→沙地油松林阶段。
    岳麓山马尾松生态位分析
    张克荣;刘应迪;朱晓文;张全发;彭驰
    2009, 28(02):  197-202 . 
    摘要 ( 2059 )   PDF (205KB) ( 787 )  
    在调查岳麓山植被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乔木层马尾松生态位宽度最大,灌木层中马尾松生态位宽度最小;2)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3)生态位和种群年龄结构表明,岳麓山马尾松虽然是乔木层的优势种,但更新严重不良,表现出强烈消退趋势;4)乔木层中与马尾松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为樟(Cinnamomum campho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ensis)、冬青(Ilex crenata)、檵木(Cyclobalanopsis glauca)等,灌木层中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与马尾松生态位重叠最大。
    新疆喀纳斯树种丰富度垂直格局特征
    刘翠玲;潘存德;吴晓勇;寇福堂;谭卫平
    2009, 28(02):  203-208 . 
    摘要 ( 2029 )   PDF (503KB) ( 740 )  
    采用样带调查法,通过直接梯度、变异函数和分形函数分析,对新疆喀纳斯旅游区内设置的3条样带的树种比例及树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梯度刻画的不同树种所占比例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各异;树种丰富度在整个调查尺度范围内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P<0.01);半方差分析揭示:树种丰富度在中小尺度范围内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变异组成;分维分析反映出树种丰富度的分形维数偏大,且在中小尺度范围内无拐点,说明树种丰富度受随机生态学过程的影响在相应尺度范围内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
    余甘子种子的抗逆生理特性及其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李昆;崔凯;张春华
    2009, 28(02):  243-248 . 
    摘要 ( 1605 )   PDF (341KB) ( 878 )  
    余甘子(Phylanthus emblica)是干热河谷植被的重要特征种和建群树种。本文通过模拟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地区元谋盆地4月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余甘子种子的活力散失机制及其有关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并对余甘子天然群落的自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随着高温干旱处理时间延长,种子活力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Pro含量和MDA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呼吸强度、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膜保护酶系统活力降低和保护性物质含量减少是造成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实验处理的第18天至第24天是余甘子种子抵御逆境的临界期;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来提高其种子的天然更新能力。
    不同地理种源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及影响因子
    柯春婷;仝川;王玉震;黄佳芳;倪进治;杨红玉
    2009, 28(02):  231-236 . 
    摘要 ( 2011 )   PDF (302KB) ( 945 )  
    选择福建省梁野山、龙栖山、闽侯旗山、南靖书洋乡和南平大坪村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rei)天然群体分布相对集中区,采集胸径相同的南方红豆杉的当年生针叶和树皮并取树下土壤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南方红豆杉当年生针叶及树皮中紫杉醇及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 Ⅲ, 10-DAB)含量,另测定土壤pH值、速效磷、速效氮、铁、钙、镁、锌含量。结果表明,不论是紫杉醇还是10-DAB含量,不同地理种源南方红豆杉间差异均较大,说明地理位置对于红豆杉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土壤中铁含量显著相关(P<0.01);南方红豆杉当年生针叶中及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各种源地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人参与病原菌互作代谢产物醇溶性主成分分析
    李勇;丁万隆
    2009, 28(02):  249-254 . 
    摘要 ( 1908 )   PDF (455KB) ( 690 )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病原菌侵染对生长初期人参根系分泌物收集物组成的影响,分别从对照及菌核菌、疫霉菌、立枯丝核菌、锈腐菌诱导处理的根系分泌物收集物中检测到27、23、17、16和20种主成分,并用标准化合物对其中的11、6、6、3和9种化合物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病原菌诱导后人参根系分泌物收集物主成分数量明显减少;收集物中化合物类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增化合物多为有机酸酯、苯及酚酸类衍生物,而减少的化合物无明显规律。
    典型湿地植物与湿地农田作物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戴国华
    2009, 28(02):  216-222 . 
    摘要 ( 1852 )   PDF (455KB) ( 855 )  
    分析了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优势种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毛苔草(C. lasiocarpa)和湿地农田中的大豆(Gi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各器官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各器官的铁含量呈金字塔构型,成熟期(9月)时位于金字塔尖的叶的铁含量约为位于塔底的下草根层(地下20~30 cm)的3.08%、4.42%和1.18%;幼龄期(5月)的铁含量垂直剖面Logistic拟合很好,R2分别达1.0000、0.9902和0.9954;整个生长季地下部分铁含量均逐渐降低,而地上部分具有种间和器官间差异。相比之下,农作物大豆和水稻的铁库主要集中在地下根系中,且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富集;地上部分的铁含量远低于根系,其中地上部分又以叶的含铁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有所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7%和75.61%;成熟期作为种子的大豆和稻米铁含量最低,仅相当于同期根铁含量的5.50%和0.44%。不同物种间相同器官铁含量的差异随生长期不同而变化。湿地植物对土壤铁的富集能力要大于湿地农田作物。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及其环境梯度分析
    王文娟;常禹;刘志华;陈宏伟;荆国志;张红新;张长蒙
    2009, 28(02):  209-215 . 
    摘要 ( 1880 )   PDF (285KB) ( 762 )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与林火行为密切相关,理解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林火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依据1 h、10 h和100 h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杨桦林和钻天柳林等2种阔叶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最高,而其他植被类型比阔叶林内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低,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兴安落叶松不同林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进行比较,发现越桔兴安落叶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最高,其他林型比越桔兴安落叶松林低,且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对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环境梯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排序轴反映了坡位与海拔梯度,即热量因素,沿着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和坡位逐渐降低;第2轴反映了坡向和林分密度梯度,即水分因素。总体来说,坡位与海拔是影响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综合作用表达了该地区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空间生态梯度。
    长江河口九段沙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杨永兴;刘长娥;杨杨
    2009, 28(02):  223-230 . 
    摘要 ( 2492 )   PDF (444KB) ( 886 )  
    研究了九段沙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的上沙、中沙和下沙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土壤剖面中TK含量大大高于TN和TP含量,排序为:TK>TN>TP。各沙洲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为:速效K>速效N>速效P。土壤速效性养分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一致,土壤剖面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速效性养分土壤剖面垂直分异比全量养分显著。各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沙洲同一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各沙洲不同深度土壤TN含量的差异明显大于TP和TK含量差异。植物中3种营养元素含量以K最高,N其次,P最低。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归还量远大于存留量。吸收系数排序为:N>P>K。不同沙洲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上沙P元素、中沙与下沙K元素利用系数最大,上沙K元素、中沙P元素与下沙N元素循环系数最大。
    骆驼刺幼苗生长特性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的响应
    刘波;曾凡江;郭海峰;曾杰 
    2009, 28(02):  237-242 . 
    摘要 ( 4619 )   PDF (345KB) ( 1247 )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对人工控制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骆驼刺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特性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调查。结果表明:1)幼苗的株高、分枝数、冠幅与不同地下水埋深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幼苗叶片数的波动较大;2)生长在距地下水埋深为2.5和2.0 m及1.5和1.0 m条件下的骆驼刺幼苗的基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3)地下水埋深对骆驼刺幼苗根系的垂直根长的影响显著(P<0.01);4)不同土壤深度的根生物量、根质量密度、比根长、根表面积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也有显著差异(P<0.05)。
    红壤水分条件对温州蜜柑果实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周静;崔键
    2009, 28(02):  261-264 . 
    摘要 ( 2261 )   PDF (347KB) ( 722 )  
    以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 cv. Miyagawa Wase)橘树为材料,于2003—2004年利用土壤水分探头实时监测柑橘果实膨大期的红壤水分,研究了红壤相对含水量(RSM)对柑橘果实生长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RSM由30%增加到90%,柑橘果实纵径和横径均递增,而纵径/横径比值则递减,周累积果实增量纵径(1.60~1.74 cm)<横径(1.95~2.26 cm),红壤水分降低对柑橘果实纵向膨大限制影响大于横径;果实产量构成因子呈抛物线趋势变化,且RSM为75%时达到最大值。综合柑橘果实生长及其产量构成因子,RSM在75%时最利于柑橘果实生长及高产。
    浙江天童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
    陈小鸟;由文辉;易兰
    2009, 28(02):  270-276 . 
    摘要 ( 4541 )   PDF (391KB) ( 916 )  
    2007年夏季,沿海拔梯度对天童太白山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土壤动物12635只,隶属于6门15纲33目。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密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类群数受海拔影响较小,各海拔群落的共有度较高,优势类群基本均为线虫、蜱螨目和弹尾目;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在海拔370 m以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在海拔370 m以上,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下降,丰富度指数在略有下降后再次上升。
    温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王琪;马树庆;郭建平;张铁林;于海;徐丽萍
    2009, 28(02):  255-260 . 
    摘要 ( 2178 )   PDF (323KB) ( 1380 )  
    为了明确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建立玉米低温冷害监测和气象评估模式,在东北地区中部的榆树市进行了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试验采用3个品种,设置早、中、晚3个播种期,进行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温度等观测。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速率与温度密切相关,平均气温每升高1 ℃,出苗速率提升17%,营养生长速率提升5%;积温每增加100 ℃·d,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10%,最大生物量和产量增加8%;玉米生长发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10 ℃期间)间平均气温降低0.7 ℃,或活动积温减少100 ℃·d,玉米成熟期将延迟7 d,发生一般低温冷害,玉米单产减少8%;气温下降1 ℃,或积温减少140 ℃·d,生育期延迟10 d,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减产10%以上;在水分条件比较适宜的前提条件下,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单产提高是有利的。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商值(qMB,qCO2
    周焱;徐宪根;王丰;阮宏华;汪家社;方燕鸿;吴焰玉;徐自坤
    2009, 28(02):  265-269 . 
    摘要 ( 4712 )   PDF (208KB) ( 1053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本文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均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加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qMB、qCO2没有表现出随海拔变化的规律,qMB的最大值(2.23%±0.28%)出现在高山草甸0~10 cm土层的土壤,最小值(0.51%±0.09%)为常绿阔叶林25~40 cm土层土壤,针叶林的值大于亚高山矮林;qCO2 的最大值(5.88%±0.94%)为针叶林25~40 cm土层土壤,最小值(1.38%±0.09%)为高山草甸0~10 cm土层的土壤。在同一林分,qMB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qCO2值在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无此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可用来评价土壤质量。
    工业污水对多刺裸腹溞心率、体长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王茜;张辰佳;刘占峰;王兰
    2009, 28(02):  300-303 . 
    摘要 ( 1724 )   PDF (537KB) ( 772 )  
    通过工业污水的急性毒性试验,统计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死亡个数,用概率单位法得出污水对多刺裸腹溞24 h、48 h的半致死剂量(LC50)分别为17.68%和14.56%,污水属于极毒性。通过半致死剂量设定对照组和5个浓度组(1%、2%、4%、8%、16%),测定污水对多刺裸腹溞的心率、体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污水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心率和体长均先升高后降低,SOD、CAT和GST 3种酶活性总体呈现“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当污水浓度为1%时,SOD活性的变化大于CAT和GST,故SOD酶是机体抵制外界不良环境中重要的酶,为水质监测提供更为敏感的生物指标。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鱼卵和仔鱼的分布特征
    蒋玫;王云龙;沈新强;庄平
    2009, 28(02):  288-292 . 
    摘要 ( 1770 )   PDF (346KB) ( 748 )  
    根据2004年5月和8月共2个航次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16个定点观测站进行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种类组成变化大,种类数春季高于夏季;其中,以凤鲚(Coilia mystus)卵和仔鱼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平面分布范围夏季较春季小,数量主要集中于崇明岛北部的北支水域和崇明东滩的东南部水域,崇明岛南部沿岸的北港水域相对较少;由于调查水域受长江径流的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上随径流的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变动;南、北支水系的水文条件不同,海水由东向西楔入的程度不同,产生的环境状况影响了鱼卵仔鱼的平面分布格局。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吴玉红;蔡青年;林超文;赵欣;程序
    2009, 28(02):  277-282 . 
    摘要 ( 2045 )   PDF (445KB) ( 710 )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和双尾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退耕林地、果园和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在冬季和春季均显著高于农田,DG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显著高于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个体密度表聚性要比类群数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半自然生境农田边界和退耕林地的存在对于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冬季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夏参军;乔建芳;杨维康;徐文轩;刘伟;李莹
    2009, 28(02):  283-287 . 
    摘要 ( 4615 )   PDF (309KB) ( 678 )  
    2007年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鹅喉羚冬季昼间行为。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警戒、休息、移动和“其他”5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比例雌羊为68.0%、7.0%、19.6%、5.0%、0.4%,采食行为消耗的时间最多,“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雄羊为29.6%、19.2%、29.3%、20.6%、1.3%,采食行为所消耗时间仍占最多,但较雌羊已大幅减少。无论雌雄,各行为在10 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其他”行为在10 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外,雌雄其余4类行为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雌羊采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在11:00—12:00、13:00—14:00和17:00—18:00;移动高峰出现在13:00—15:00和18:00—19:00;警戒最高峰出现在13:00—14:00;休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在12:00—13:00和16:00—17:00。雄羊采食行为也有3个高峰,分别在10:00—11:00、13:00—14:00和17:00—18:00,但不如雌性明显;移动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有2个高峰;警戒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出现小的高峰;休息在15:00—16:00达到最高峰。雌性鹅喉羚采食、移动、警戒、休息行为在各个时段差异均显著,而雄性则是采食和警戒存在显著差异。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流木鱼群中鲣鱼种群结构分析
    许柳雄;王学昉;朱国平;叶旭昌;王春雷
    2009, 28(02):  293-299 . 
    摘要 ( 2135 )   PDF (730KB) ( 688 )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目标鱼种,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群体结构,对于合理利用该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海上测定的975尾捕获自流木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等分析方法对这些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组成:流木鱼群中鲣鱼的叉长组成不呈正态分布(P<0.05),叉长范围为243~733 mm,优势叉长组为302~500 mm,占80.62%,其中雌、雄个体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t=3.106,P<0.05);2)叉长与体质量关系:流木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质量(BM)关系为BW=6.0983×10-6FL3. 1870R2=0.9618),雌鱼和雄鱼的叉长与体质量关系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2.756,P>0.05);3)性比:在351~400 mm( χ2=7.784,P<0.05)和401~450 mm( χ2=17.14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流木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83,且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878,P<0.05);4)性腺成熟度:流木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以下为主,占84.11%,计算得出的达到首次性成熟的雌鱼和雄鱼叉长分别为520.62和527.52 mm,均大于实际观测的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叉长。
    基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森林公园景点选址
    周锐;李月辉;胡远满;贺红士;刘淼
    2009, 28(02):  304-308 . 
    摘要 ( 1885 )   PDF (1229KB) ( 1155 )  
    基于DEM,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相对现有游道距离和相对现有景点距离等5个成本数据指标,分别对抚顺市新宾猴石国家森林公园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构建了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性的开发建设区域。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Ⅰ等和Ⅱ等适宜开发区的面积均较大,二者共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9.7%,尤其是Ⅱ等适宜区的面积达到664.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以上,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地区都可作为景区选址的开发建设用地;Ⅲ等适宜区的面积为126.3 hm2,约占总面积的9.7%;Ⅳ等适宜区的面积最小,为7.3 hm2,仅占总面积的0.6%。
    综述与专论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孙洪波;杨桂山;苏伟忠;万荣荣
    2009, 28(02):  335-341 . 
    摘要 ( 1835 )   PDF (471KB) ( 1166 )  
    生态风险评价有效整合了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管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历经20多年发展历程,风险源从单一风险源扩展到多风险源,风险受体从单一受体发展到多受体,评价尺度也从种群、生态系统扩展到区域和景观水平。但已有研究中,风险受体大部分还停留在生物个体或种群水平,风险受体尺度有待扩展,定性或者半定量研究方法亦难以适应现有研究尺度以及综合性评价的要求,因此,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大尺度、综合性定量评价方法和模型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研究报告
    旅游非优区的优化开发选择——以岷江上游乡村旅游为例
    杨德伟;陈友军
    2009, 28(02):  309-313 . 
    摘要 ( 1446 )   PDF (195KB) ( 709 )  
    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运用参与式乡村旅游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设计的岷江上游羌族聚落牟托村3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所涉及的开发策略、开发潜力、运行机制、利益协调等问题,结合旅游非优区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发展,而产业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能调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为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和克服旅游非优特点,实现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形成良性反馈环,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应引入多中心管理方式。
    综述与专论
    盐胁迫条件下湿地植物的适应策略
    李峰;谢永宏;覃盈盈
    2009, 28(02):  314-321 . 
    摘要 ( 1973 )   PDF (307KB) ( 1327 )  
    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的特殊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均能使湿地植物受到间歇或永久性的盐胁迫,进而影响到植物的存活、生长、分布和繁殖。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湿地植物形成了多种适应盐胁迫的策略,主要有:1)生活史方面,植物可通过种子萌发时间的调整、种子休眠、胎生、繁殖方式的改变等逃避盐度的直接伤害;2)形态学方面,植物可通过生物量分配模式的调整、茎的老化、落叶及营养器官的肉质化等将多余的Na+隔离到代谢不活跃的茎中或将其排出体外;3)解剖学方面,植物可通过气孔下陷、发达的通气组织、增加细胞木栓层、角质层及栅栏组织的厚度等以维持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生理生化方面,植物可通过离子区隔化、拒盐、泌盐、选择性吸收、渗透调节、激素调节及抗氧化物酶的诱导等来维持细胞内正常的渗透压,清除胞内活性氧分子(ROS);5)分子水平方面,植物可通过多种与盐胁迫相关的基因来调控细胞内的多种代谢反应。在今后的研究中,Ca2+对脯氨酸合成的调控、变化盐度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及根系功能的维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牲畜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何奕忻;孙庚;罗鹏;吴宁
    2009, 28(02):  322-328 . 
    摘要 ( 1993 )   PDF (238KB) ( 841 )  
    粪便归还是放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粪便分解过程和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牲畜取食格局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牲畜粪便研究的未来趋势。
    技术与方法
    广东寒害过程温度动态监测模型
    唐力生;杜尧东;陈新光;李春梅
    2009, 28(02):  366-370 . 
    摘要 ( 1731 )   PDF (391KB) ( 821 )  
    利用1∶250000 DEM数据和气象站气温实时观测数据,在对气象站温度数据进行分布检验并选用普通克里格进行内插的基础上,通过气温直减率、坡地太阳辐射模型以及辐射与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实际地形下,广东省2008年1月13日—2月13日寒害过程的日平均气温进行了分布式模拟。经检验,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综述与专论
    BTEX污染环境的修复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王萍;周启星
    2009, 28(02):  329-334 . 
    摘要 ( 1775 )   PDF (225KB) ( 1085 )  
    BTEX(苯系物)广泛存在于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地下水以及大气等环境介质中,并对相应的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日益严重的危害,修复被BTEX污染的环境势在必行。本文从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地下水和大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BTEX污染环境的修复进展情况,概述了所采用的各种修复技术,探讨了今后BTEX污染环境修复的研究重点。
    研究简报
    铅胁迫对木榄幼苗抗氧化酶的影响
    陶毅明;陈燕珍;梁杨琳;徐美艳;段文芳
    2009, 28(02):  342-345 . 
    摘要 ( 1814 )   PDF (291KB) ( 1022 )  
    用含不同浓度Pb(NO3)2(0~40 mmol·L-1)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沙培中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幼苗,2个月后测定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对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10 mmol·L-1 Pb促进幼苗根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但在20~40 mmol·L-1 Pb高浓度下,酶活性下降。电泳结果显示,Pb主要影响阴离子型POD同工酶活性。20~40 mmol·L-1Pb强烈抑制根中所有CAT同工酶的活性;30~40 mmol·L-1 Pb诱导出1条新的Cu/Zn-SOD同工酶LS-3和3条新的CAT同工酶RC-3、LC-2和LC-3。
    技术与方法
    利用光纤光谱仪量化和分析鸟类的卵色
    杨灿朝;蔡燕;张淑萍;梁伟
    2009, 28(02):  346-349 . 
    摘要 ( 1834 )   PDF (963KB) ( 725 )  
    在国内首次利用光纤光谱仪对鸟卵的颜色进行量化和分析。通过对灰林鵖(Saxicola ferrea)和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2种鸟的卵色300~700 nm的光谱测量,表明这2种鸟除蓝色色度外,二者卵色在亮度、绿色、黄色以及红色色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灰林鵖和矛纹草鹛卵色的可见光反射光谱反射比值呈现很相似的平行关系,拥有共同的高峰和低峰;而其卵色的紫外光部分呈现从差异大到差异小的变化。用主成分分析光谱的反射和形状,结果对于灰林鵖和矛纹草鹛,前3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99.9%和99.8%的光谱变量,其中代表鸟卵亮度的第1主成分分别解释了93.7%和89.3%的变量,代表卵色饱和度的第2主成分分别占总变量的5.5%和9.1%。利用光纤光谱仪对鸟卵的颜色进行定量分析,可为鸟类的区系分类、系统进化和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客观和科学的数据,同时也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电阻率成像法在树干水分吸收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吴华桥;周启友;刘汉乐;唐明杰
    2009, 28(02):  350-356 . 
    摘要 ( 1608 )   PDF (6277KB) ( 950 )  
    将地球物理学中广泛运用的电阻率成像法成功地运用于树干内部截面电阻率分布特性的监测,利用电阻率平面分布图来分析树干内水分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截面内树干水分的含量具有从核心部沿径向向外逐渐递增的趋势;位置较高的截面比较低的截面具有更多的水分含量,但充足的水分补给能打破这种水分分布的规律性,靠近补给源的截面含水率上升幅度最高;即使是在水分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树干内水分的吸收并不是面状饱和推进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优先纵向流动的生理机制;利用电阻率的变化,可以实现水分在截面上的优势流的定位。
    基于QUEST决策树兼容多源数据的淡水沼泽湿地信息提取
    那晓东;张树清;李晓峰;于欢;刘春悦
    2009, 28(02):  357-365 . 
    摘要 ( 1605 )   PDF (905KB) ( 968 )  
    以三江平原东北部为例,探讨了中国典型淡水沼泽湿地信息的提取方法。利用TM卫星影像数据,基于半方差分析和Z检验方法对比研究区典型地物不同尺度的各种纹理特征,从而遴选最优的窗口大小、纹理特征及其派生波段以提高地物之间的可分性。采用快速、无偏、高效统计树(quick, unbiased, and efficient statistical tree,QUEST)算法集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多尺度纹理特征和地学辅助数据建立研究区湿地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模型。基于实测的GPS样本点采用混淆矩阵的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与传统的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ML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QUEST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4.58%和0.816,分类精度较MLC监督分类方法有明显提高,是内陆淡水沼泽湿地信息提取的有效手段。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怒江流域中段植被动态变化预测
    李晖;白杨;杨树华;朱雪;赵凯
    2009, 28(02):  371-376 . 
    摘要 ( 1657 )   PDF (180KB) ( 817 )  
    运用GIS、RS和GPS技术,采用1994和2004年2个时期的TM影像建立了植被分类系统,分析了2个时期的植被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未来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植被景观以灌草丛为基质,其他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1994—2004年,各种植被景观类型之间发生转移最多的是在灌草丛、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变化最大的是海拔较低的灌草丛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等;海拔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的变化均不明显。结果预示,未来10年,人为干扰对整个流域植被演替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灌草丛、寒温性针叶林等面积不断增加,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不断减少,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
    研究报告
    青藏高原东缘人工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对杂草入侵的影响
    李昂;顾梦鹤;张世挺;周显辉;汪洋;李伟;杜国祯
    2009, 28(02):  177-181 . 
    摘要 ( 1901 )   PDF (335KB) ( 1181 )  
    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中群落抗杂草入侵是其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3种野生优良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羊茅(F. ovina),构建人工草地群落,探讨了物种丰富度与杂草入侵能力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入侵杂草的物种数、秧苗数和生物量均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P<0.05);杂草的物种数、秧苗数和生物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入侵杂草间的负相关关系可能是选择效应和补偿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2004—2007年,群落中入侵杂草的物种数和生物量有增加趋势,而秧苗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