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9-12-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近丘间低地沙障促进沙丘植被恢复的效应
翟杉杉;刘志民;闫巧玲
2009, 28(12): 2403-2409.
摘要
(
1706
)
PDF
(624KB) (
841
)
流动沙丘区的丘间低地的土壤种子库大,种类丰富,但其对流动沙丘植被恢复的作用尚不清楚。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在靠近丘间低地的下风向裸沙段设置沙障,研究了其对土壤种子库、幼苗出土与植物定居的效应。结果表明:沙障处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和密度都显著大于对照处(
P
<0.5),5~10 cm深度种子密度达到土壤种子库密度的60%,而对照处低于50%;沙障内的沙生植物出土和定居幼苗密度都显著大于对照处(
P
<0.01),沙障处与对照处的非沙生植物出土幼苗密度低于1株·m
-2
,建植幼苗密度低至0.1株·m
-2
;对照处种子数与幼苗出土和定居的相关性相对于沙障处的更强,沙生植物种子数与幼苗出土和定居的相关性相对于非沙生植物的更强;对照处种子库与幼苗出土和定居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沙障处大,沙生植物种子库与幼苗出土和定居的相似性较非沙生植物大。可见,沙障截留来自丘间低地的种子增加了流动沙丘的土壤种子库种类和密度,改变了土壤种子库的空间格局;沙障的设立提高了沙生植物幼苗的出土和物种定居的水平,但没有显著提高非沙生植物幼苗的萌发和建植。
沈阳市四种乔木树种BVOCs排放特征
陈颖;史奕;何兴元
2009, 28(12): 2410-2416.
摘要
(
1537
)
PDF
(573KB) (
871
)
采用热解析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对沈阳市4种主要乔木树种——银中杨、垂柳、榆树和皂角的B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观测。实验发现,不同树种排放BVOCs的组成情况明显不同,银中杨和垂柳以释放异戊二烯为主,且二者的BVOCs排放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树种;榆树和皂角以释放柠檬烯为主。4种乔木树种BVOCs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各树种的BVOCs排放速率日变化曲线多表现为单峰型,排放高峰一般出现在中午或下午,且夜间几乎均不排放异戊二烯。季节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较低。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丽;段争虎;汪思龙;胡江春;胡治刚;张倩茹;王书锦
2009, 28(12): 2417-2423.
摘要
(
2005
)
PDF
(359KB) (
1136
)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土壤细菌16S rDNA和土壤真菌28S rDNA特异性片段多态性,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年龄而改变,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随杉木生长发育显著增加(
P
<0.05),但均显著低于次生阔(
P
<0.05);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均<60%,而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最高可达65%,由此可推测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剧烈;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氮、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
P
<0.05)。本研究表明,长期种植单一杉木人工林能够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导致人工林林分生产力下降。
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张新厚;范志平;孙学凯;胡亚林;曾德慧;王琼
2009, 28(12): 2424-2430.
摘要
(
1815
)
PDF
(382KB) (
1016
)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获取能力有助于制定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对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杨树防护林带为对象,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质草地转变为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后地上部分碳储量分别为以平均0.17和4.45 t·hm
-2
·a
-1
的速率增加;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的根系碳储量依次为1.382、1.706和18.541 t·hm
-2
,土壤碳储量依次为26.11、25.20和41.36 t·hm
-2
;沙质草地转变为杨树防护林带后根系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增加,平均速率分别为1.07和0.95 t·hm
-2
·a
-1
;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碳含量∕储量在不同层次土壤之间变异程度不同,相对而言疏林草地变异程度最小。总体来看,3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储量依次为杨树防护林带(131.9 t·hm
-2
)、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30.0 t·hm
-2
)、沙质草地(28.3 t·hm
-2)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雷淑慧;卢爱英;张先平;王孟本;
2009, 28(12): 2431-2436.
摘要
(
1626
)
PDF
(225KB) (
807
)
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海拔1630~2430 m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共取10 m×10 m样方84个)进行物种组成和环境因子调查,对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森林群落垂直分布的变化,即从山体下部(1630~2000 m)的华北落叶松灌木群落到山体中部(2000~2200 m)的华北落叶松云杉桦木混交林群落,再到山体上部(2200~2430 m)的华北落叶松苔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R
0
)与ShannonWiener指数(
H
)呈现由小增大(在中部达最大)和由大减小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
λ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E
)则呈现持续增大趋势。(2)海拔与R
0
(
r
=-0.541,
P
<0.01)、
H
(
r
=-0.377,
P
<0.01)呈极显著负相关,与 λ(
r
=0.495,
P
<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坡向与
R
0
(
r
=-0.365,
P
<0.01)呈极显著负相关,与
H
(
r
=-0.250,
P
<0.05)呈显著负相关,与 λ(
r
=0.356,
P
<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坡度和土层厚度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3)乔木层盖度与
R
0
(
r
=0.238,
P
<0.05) 和
H
(
r
=0.217,
P
<0.05)的相关性显著,草本层盖度与
R
0
(r= 0.275,
P
<0.05)和λ(
r
=-0.381,
P
<0.01)的相关性显著,而灌木层盖度与各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累积环境效应
张绪良;张朝晖;徐宗军;谷东起;郑伟
2009, 28(12): 2437-2443.
摘要
(
1890
)
PDF
(549KB) (
1130
)
在湿地景观类型分类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及GIS技术提取了1987和2002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Landsat 5、Landsat 7卫星假彩色合成影像的空间属性数据,利用斑块动态度、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研究了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累积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5年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总面积基本不变,但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了49.1%,减少的自然湿地主要转化为养殖池、盐田等人工湿地。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还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斑块破碎化指数升高。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引起自然湿地的总净初级生产量下降,环境净化功能、抗御自然灾害功能降低,陆地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外来及有害植物侵入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等累积环境效应。
濒危药用植物厚朴ISSR引物筛选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于华会;杨志玲;杨旭;谭梓峰;舒枭
2009, 28(12): 2444-2451.
摘要
(
1406
)
PDF
(496KB) (
940
)
以厚朴DNA为模板,利用正交试验分别对影响厚朴ISSR-PCR反应的
Taq
酶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Mg
2+
浓度、模板DNA浓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梯度PCR确定不同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最终确定厚朴最佳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为:25 μl体系,其中包括1.5 mmol·L
-1
MgCl
2
,0.3 μmol·L
-1
引物,0.04 U·μl
-1
Taq
酶,0.2 mmol·L
-1
dNTP,4 ng·μl
-1
模板DNA,1×Buffer;扩增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0 ℃~60 ℃(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定)退火45 s,72 ℃延伸90 s,共40个循环,然后72 ℃延伸8 min,4 ℃终止反应。此外,还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成功筛选出21条ISSR引物,并利用部分引物对厚朴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旱生灌木岷谷木蓝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征
曾璠;冷俐;包维楷;周志琼
2009, 28(12): 2452-2459.
摘要
(
1580
)
PDF
(460KB) (
778
)
岷谷木蓝(
Indigofera lenticellata
)是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泛分布的豆科灌木。本文对其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岷谷木蓝种子具有物理休眠,其萌发困难的原因在于种皮的不透水性;种子的硬实比率高(85%),针刺种皮和沙摩处理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其中沙摩7 h最为快速有效。岷谷木蓝种子发芽温度范围较广,10 ℃~30 ℃均可发芽,最适温度范围为20 ℃~30 ℃,低温不利于种子萌发。岷谷木蓝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在聚乙二醇6000(PEG)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在25% PEG胁迫下仍能达到100%的发芽率,但水分胁迫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发芽率和发芽速度降低,发芽周期和发芽准备期增长,发芽高峰期滞后。其中对于发芽能力检测的各项指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顺序为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岷谷木蓝种子的发芽特征是对干旱河谷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野外播种的适宜时间为4月初,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7 h的沙摩处理。
苔藓植物对沈阳市大气质量的指示作用
陈龙;吴玉环;李〓微;高谦
2009, 28(12): 2460-2465.
摘要
(
1895
)
PDF
(332KB) (
1091
)
借助苔藓植物,应用大气净度指数(index of atmospheric purity)法与重金属(Mn、Fe、Cu、Cr和Pb)含量化学分析法相结合指示沈阳市的大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市样点可根据大气污染状况划分为3个区域,其中市区污染程度大于郊区,市区西部污染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各区以Pb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值得重视。该结果与监测站所得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结果相符。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种子萌发的生态适应性
苑泽宁;石福臣
2009, 28(12): 2466-2470.
摘要
(
1843
)
PDF
(384KB) (
927
)
在3种条件即不同萌发温度和光照、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不同盐浓度下,研究了互花米草种子萌发及胚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照或黑暗条件影响,最适萌发温度为16/26 ℃(夜/昼)和25 ℃,萌发率高于90%;在-5 ℃、0 ℃、5 ℃、10 ℃的贮藏温度下,贮藏120 d的种子萌发率高于74%,表明种子能够安全越冬;当盐浓度为75~225 mmol·L
-1
时,萌发率高于90%,150 mmol·L
-1
的盐浓度较适宜胚的生长,胚芽鞘和胚轴的生长先于胚芽和胚根,盐溶液对胚轴、胚芽鞘的生长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小于胚根、胚芽,有利于已萌发的幼苗快速出土,适应多变的潮间带环境。
一氧化氮对强光胁迫下高羊茅叶片抗氧化系统的调节效应
许岳飞;金晶炜;孙小玲;周禾
2009, 28(12): 2471-2476.
摘要
(
1291
)
PDF
(465KB) (
891
)
在强光胁迫下,采用水培法,使用外源NO和去除内源NO措施,研究了NO对2个高羊茅(Arid3和Houndog5)品种的抗氧化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Arid3的内源NO比对照增加201.5%,而Houndog5仅增加21.1%。Houndog5发生严重氧化损伤,电解质渗出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2.6%和85.1%,而Arid3受到的伤害较轻,分别比对照增加36.1%和30.1%。使用0.2 mmol·L
-1
的NO专一清除剂2,4羧基苯-4,4,5,5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PTIO)清除内源NO,加剧强光胁迫对Arid3与Houndog5氧化伤害。应用0.1 mmol·L
-1
的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能降低强光胁迫造成的Arid3和Houndog5叶片脂氧合酶(LOX)活性,降低超氧自由基(O
2
x
)产生速率和质膜相对透性的增加以及MDA和H
2
O
2
的累积;同时,01 mmol·L
-1
的SNP还能够诱导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而外源NO的保护作用被PTIO逆转。上述结果暗示,NO可能作为一个活性分子诱导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减轻强光胁迫下2个高羊茅品种氧化损伤。
小兴安岭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石兰英;牟长城;田新民
2009, 28(12): 2477-2482.
摘要
(
1580
)
PDF
(374KB) (
771
)
2007和2008年在植物生长季内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典型修氏苔草(
Carex schmidtii
)沼泽和油桦修氏苔草(
Betula ovalifolia-C. schmidtii
)灌丛沼泽生态系统呼吸排放CO
2
通量的季节动态、年际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估算了排放总量。结果表明:草丛沼泽和灌丛沼泽2007年生长季排放CO
2
总量分别为17841.78和20130.56 kg·hm
-2
;2008年分别为16331.78和18294.24 kg·hm
-2
。草丛沼泽和灌丛沼泽排放CO
2
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排放量出现在夏季,其中,2007年CO
2
排放平均通量分别为487.89和549.62 mg·m
-2
·h
-1
;2008年分别为391.53和438.31 mg·m
-2
·h
-1
,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间排放差异显著。温度是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CO
2
排放通量和空气温度、箱内温度、0~20 cm的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潜水位是不同类型间排放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
珠三角地区四季草坪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
岳茂峰;冯〓莉;杨彩宏;田兴山;辛国荣
2009, 28(12): 2483-2488.
摘要
(
1388
)
PDF
(188KB) (
742
)
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珠三角地区5个城市32个草坪样点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春季草坪杂草群落结构以水蜈蚣(
Kyllinga brevifolia
)+三点金(
Desmodium triflorum
)+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积雪草(
Asiatic pennywort
)为主;夏季以水蜈蚣+三点金+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伞房花耳草(
Hedyotis corymbosa
)为主;秋季以水蜈蚣+三点金+伞房花耳草+狗牙根为主;冬季以积雪草+水蜈蚣+天胡荽(
Hydrocotyle sibthorpoioides
)+三点金为主。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四季优势杂草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杂草生态位宽度在0.5以下,生态位宽度达到0.50的有水蜈蚣(四季均最高),三点金(秋季)、狗牙根(春季)、酢浆草(
Oxalis pescaprae
)(春季)。春季优势杂草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达到060的最多,冬季则最少。生态位重叠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分别是天胡荽和母草(
Lindernia crustacea
)、白花蛇舌草(
Hedyotis diffusa
)和瓶尔小草(
Ophioglossum vulgatum
)之间,可达0.85。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态分组
杨晓东;吕光辉;田幼华;杨军;张雪梅
2009, 28(12): 2489-2494.
摘要
(
1760
)
PDF
(705KB) (
988
)
应用列联表的χ
2
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研究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依据测定结果,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梭梭+盐节木+白麻+盐爪爪+琵琶柴+碱蓬+花花柴+骆驼刺+绢蒿+白刺+芦苇、小獐茅+多枝柽柳+滨藜+小叶碱蓬+盐豆木+鹅绒藤+盐穗木、胡杨+白梭梭、奶浆草+甘草+西北天门冬+赖草+罗布麻。各生态种组内,物种间具备最大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长期的演替过程使各生态种组对生境有最大的适应能力,各自分别生活于过渡带的盐化平原低地、湖滨盐沼地、荒漠和荒漠优势种间的阳斑。今后在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的保护和恢复中,以整个生态种组的角度出发较单个植物的保护和恢复更为有效。
科尔沁草地不同大气稳定度下湍流特征谱分析
倪攀;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关德新;渠翠平
2009, 28(12): 2495-2502.
摘要
(
1957
)
PDF
(1040KB) (
2622
)
利用科尔沁半干旱风沙草原区涡度相关观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湍流的功率谱和协谱。结果表明:经向风速与纬向风速的功率谱在大气不稳定层结、近中性层结、稳定层结条件下谱形均相似,并遵循-2/3定律;近中性层结条件下垂直风速的功率谱没有惯性子区,此时仪器对脉动信号的捕捉不够完全,稳定层结条件下垂直风速功率谱表明观测层产生了泄流和平流;CO
2
和H
2
O浓度的功率谱分析表明,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高频信号的响应能力能够满足实际观测的需要,其功率谱的谱峰随大气稳定度的增强而向高频转移;垂直风速与3种标量的协谱谱形相似,不同大气稳定度下协谱惯性子区长度随大气稳定度的增强而变短,且均符合-4/3定律,说明三维超声风速仪与红外气体分析仪的空间间隔不会对通量观测结果造成显著影响。
黄河三花间年径流量变化规律
朱业玉;李群山;白会民
2009, 28(12): 2503-2507.
摘要
(
1238
)
PDF
(690KB) (
809
)
利用1956—2007年黄河中游三门峡花园口区间(简称“三花间”区)4个水文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三花间区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花间年径流量的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径流量大体上经历了2个丰水阶段和2个枯水阶段的交替变化,转折点出现在1969、1982和1987年;年径流量的时频变化则以25 a或2~8 a的周期变化为主。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小流域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
白天路;杨勤科;申佳
2009, 28(12): 2508-2514.
摘要
(
1946
)
PDF
(394KB) (
971
)
以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为分析工具,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等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球状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的半变异函数曲线,其存在强烈或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变程范围从2~5 m不等;2)果园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2 m深度,5月份含量最高,且分布均匀,8月份由于气温和叶面蒸腾作用,水分含量最低。坡耕地和梯田的水分含量都较高,垂直变化不明显,梯田的土壤水分含量最低月份是9月,比坡耕地晚1个月,这是因为所种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为9月份,这期间消耗水分较多而造成的。林地由于根系发达,对土壤水分垂直方向的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变化为先增大、再减小、最后再增大且分布趋于平缓。灌木林的土壤水分含量整体较低,主要变化深度范围集中在0~2 m;草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垂直变化的深度范围集中在1 m以内;3)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和土壤水分的垂直方向变异特征没有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株行距对小麦旗叶蔗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冯伟;王永华;郭天财;杨文平;朱云集;王晨阳
2009, 28(12): 2515-2520.
摘要
(
1826
)
PDF
(341KB) (
865
)
为了选择小麦适宜的行株距配置方式,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与株距对花后旗叶蔗糖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灌浆速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单峰变化;随着行距增加,叶片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及蔗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随株距缩小则下降,行距20 cm和株距3.33 cm的处理(RP3)其蔗糖代谢优势明显,表明行株距搭配合理,促进光合产物向蔗糖的分配转化,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与其他处理比较,RP3处理在灌浆前期可溶性糖含量高,在灌浆中后期含量稳定,且下降相对缓慢;RP3处理籽粒灌浆高峰晚,灌浆前期慢,后期快,植株衰老缓慢,底物供应充足,在花后28~35 d仍维持0.28 mg·d
-1
灌浆强度;产量构成因素随行距增加而升高,随株距缩小而降低,RP3处理行株距搭配合理,空间比例适宜,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显著提高。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魏金连;潘晓华
2009, 28(12): 2521-2525.
摘要
(
1682
)
PDF
(177KB) (
993
)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物质生产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期夜温升高增加早稻的干物质积累,而减少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幼穗分化期抽穗的夜温升高对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均有一定的负作用;抽穗后的夜温升高对早稻物质生产影响较小,但降低其茎鞘物质的转运,而晚稻的干物质生产和茎鞘物质的转运均提高。在早稻幼穗分化前夜温适度升高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植株养分的积累,但不利于晚稻植株养分的积累;幼穗分化-抽穗期间的夜温升高均不利于早、晚稻植株的养分积累;灌浆结实期的夜温升高会造成早稻根系早衰,不利于养分吸收,但有利于保持晚稻根系较高活力,促进养分吸收。试验证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生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是不同的。
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摄食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
冯广朋;庄平;章龙珍;石小涛;侯俊利;张涛
2009, 28(12): 2526-2531.
摘要
(
4535
)
PDF
(444KB) (
1048
)
利用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分别投喂7月龄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幼鱼,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华鲟幼鱼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 d生长,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平均体长分别从177.0、191.6 mm增至216.6、332.5 mm,体质量分别从32.73、44.39 g增至58.27、264.71 g;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饵料转化率分别为6.67~39.3、0.89~1.26,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2.33%、1.38%~3.94%,生长效率分别为2.54%~14.99%、79.56%~204.44%;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速度快于水蚯蚓组,肥满度大于水蚯蚓组;2个试验组中华鲟幼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各阶段幂指数
b
值均小于3,表明中华鲟幼鱼为异速生长;水蚯蚓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水分湿质量含量为82.23%±0.79%,蛋白干质量含量为62.79%±1.34%,均略比人工饲料组高;综合饵料转化效率与各项生长指标,表明人工饲料比水蚯蚓更适宜作为中华鲟幼鱼阶段的人工养殖饵料。
高位虾池养殖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
张瑜斌;龚玉艳;陈长平;张才学;孙省利
2009, 28(12): 2532-2540.
摘要
(
1845
)
PDF
(1071KB) (
1088
)
通过对湛江东海岛北寮村和庵里村各2个高位虾池养殖过程的浮游植物演替和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调查,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对高位虾池的健康养殖的影响。结果表明:4池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6属140种;对虾生长正常的北寮高位虾池演替优势种主要有螺旋环沟藻、椭圆扁胞藻、海链藻、湖泊束球藻密胞变种、裸甲藻、卵囊藻、微囊藻、锥形斯克里普藻、色球藻和尖尾蓝隐藻等,而对虾发病的庵里高位虾池演替优势种主要有铜绿微囊藻、柔弱布纹藻、咖啡形双眉藻、小席藻、卷曲鱼腥藻、水生集胞藻、衣藻、尖尾蓝隐藻和螺旋环沟藻等,北寮正常虾池浮游植物种类(包括优势种)较对虾发病的庵里虾池多而复杂;对虾生长正常池优势种的演替快而门类交替,而对虾发病池呈现硅藻到蓝藻优势的演替;对虾生长正常池浮游植物密度随养殖过程延伸呈上升态势,而对虾发病池浮游植物密度初期增加病害后下降;养殖过程浮游植物密度与主要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对虾生长正常的北寮高位池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高于对虾发病的庵里高位池,而优势度却较低。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平缓,浮游植物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低的优势度对于稳定虾池养殖水环境有重要作用。
豫东平原蚂蚁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王玉玲;李淑萍
2009, 28(12): 2541-2545.
摘要
(
1158
)
PDF
(167KB) (
829
)
在2006年4、5月对豫东平原5种生境(人工林地、荒地、农田区、居民区和山丘)的蚂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共获得蚂蚁62703只,隶属于5亚科,18属,43种。结果表明:5种生境中蚂蚁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均不相同;人为干扰越强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低;质量和异质性越高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高。
白颈长尾雉与白鹇秋冬季空间生态位比较
陈俊豪;黄晓凤;鲁长虎;姚小华;余泽平
2009, 28(12): 2546-2552.
摘要
(
1774
)
PDF
(378KB) (
839
)
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
)和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及其栖息地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通过8个资源轴分析了2个种的多维生态位宽度、重叠及种间竞争。结果表明,白鹇和白颈长尾雉综合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仅为0.268和0.294;白鹇的海拔和坡度空间生态位大于白颈长尾雉,而白颈长尾雉的坡向生态位宽度大于白鹇,在其他资源轴上二者接近;白颈长尾雉和白鹇的栖息地生态位相似性为0.425,竞争系数为0.584,竞争比较激烈。应加强低海拔地区植被及水源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
汕头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多环芳烃垂直分布特征
伍卡兰;曹启民;陈桂珠
2009, 28(12): 2553-2560.
摘要
(
1781
)
PDF
(605KB) (
913
)
采集了汕头国际湿地核心区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上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样品,用超声溶剂萃取和GCMS法分析了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有机碳、黑碳和粒径的组成。结果显示,沉积物上、下层均以4环PAHs的含量最高,不同环数PAHs表现为中环数含量较高,低环和高环含量较低;上层∑PAHs含量明显大于下层,同时沉积物上层∑PAHs含量、有机碳和黑碳及粘粒、粉砂的质量分数均高于下层;pH没有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上、下层中的有机碳与∑PAHs含量无相关关系,黑碳、∑PAHs含量和粉砂表现为两两显著相关,表明沉积物中粉砂是影响PAHs在沉积物中行为和归宿的重要因素,而黑碳是形成分层效应的根本影响因素。
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
)对高浓度氮磷营养盐的耐受性
王小冬;秦伯强;高光;杨桂军;王洪艳;宋玉芝;冯胜
2009, 28(12): 2561-2566.
摘要
(
1301
)
PDF
(365KB) (
798
)
通过5个相对恒定的TN、TP浓度梯度下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
)的生长实验,探讨了伊乐藻对高浓度氮磷营养盐的耐受性,比较了各营养盐浓度下水体的pH值、DO、浮游藻类叶绿素a和附着藻类叶绿素a以及伊乐藻的株高、湿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伊乐藻能耐受TN=10 mg·L
-1
,TP=0.4 mg·L
-1
的胁迫,且在该营养盐水平下水体中没有出现大量的浮游藻类;而在TN=50 mg·L
-1
、TP=2 mg·L
-1
和TN=100 mg·L
-1
、TP=4 mg·L
-1
的高营养盐条件下,伊乐藻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同时水体中的浮游藻类明显增多,而附着藻类则明显减少;在高营养盐水平下,一方面水体中的某些营养盐可能对伊乐藻产生了直接伤害,另一方面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增多,所导致的遮光作用也可能限制了其生长;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平均水平低于TN=10 mg·L
-1
,TP=0.4 mg·L
-1
的太湖而言,沉水植被的消亡可能不是由于氮磷营养盐所产生的直接伤害和胁迫。
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蓝绿藻类的抑制作用
汪丽;王国祥;唐晓燕;王文林;陈秋敏
2009, 28(12): 2567-2573.
摘要
(
1659
)
PDF
(484KB) (
1067
)
选择2种常见水生植物荇菜(
Nymphoides peltatum
)和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构建了荇菜群落(浮叶植物群落)、黑藻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和荇菜黑藻群落(复合群落)等3种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条件下与自然水体中藻类共培养,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藻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3种群落对水体中藻类的抑制作用顺序为荇菜群落>复合群落>黑藻群落,实验结束时水体叶绿素a分别减少了63.1%、44.7%、3.3%。2)荇菜群落中蓝藻受到了较强抑制作用,其总藻细胞密度比初始减少了99.5%;而绿藻总藻细胞密度则比初始增加了31.6%;黑藻群落中蓝藻仍保持较高生物量,绿藻藻细胞密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复合群落对蓝绿藻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蓝藻藻细胞密度比初始下降了95.9%,绿藻藻细胞密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3)3种群落中藻类组成变化不同:荇菜群落中初始以微囊藻、色球藻等蓝藻门植物为优势种,逐渐转变为以小球藻、栅藻、四角藻等绿藻门植物为优势种;黑藻群落中藻类一直以微囊藻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小球藻属、栅藻属、隐藻属藻种;复合群落水体中藻类组成与荇菜群落中藻类变化相似,实验期间微囊藻数量逐渐减少,而栅藻数量逐渐升高。4)不同群落中植物生物量增加明显,荇菜和黑藻的鲜重在单种群落和复合群落中均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分别为129.8%、63.6%和108.8%、66.5%;植物生长对光照、温度、pH等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荇菜群落中水下20 cm处光衰减率与水体叶绿素a显著相关,说明荇菜的遮光作用是其产生显著抑藻作用的重要原因。
含油废水处理工艺中细菌多样性
李凤梅;黄翠霞;郭书海;张玲妍
2009, 28(12): 2574-2578.
摘要
(
1572
)
PDF
(302KB) (
925
)
从辽河油田曙光污水处理厂含油废水样品中直接抽提细菌总DNA,并对总DNA中16S rRNA V3可变区序列作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与常规水质分析相结合对系统中不同处理阶段细菌种群多样性和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系统的不同处理阶段细菌的多样性有明显差异,既存在共同的细菌种属,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细菌种属,且细菌种群的多样性与水质CODcr和总石油烃(TPH)的浓度呈负相关,细菌种群的多样性越高,CODcr和TPH的浓度越低,反之则越高。在处理过程中,随着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的增加,种群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指数(
C
s
)逐渐升高,最后形成了稳定的种群结构。
树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对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响应
迟国梁;赵颖;官昭瑛;王建武;童晓立
2009, 28(12): 2579-2585.
摘要
(
1508
)
PDF
(309KB) (
835
)
按照广东大宝山矿酸性矿山废水对横石水河的酸性污染梯度,从上游到下游在横石水河及其支流设置7个污染样点、3个清洁样点,利用孔径为0.5 mm的分解网袋采集了2种树叶(藜蒴,
Castanopsis fissa
; 荷木,
Schima superba
),研究树叶凋落物在不同污染梯度下的分解状况。结果表明,随着pH值逐渐升高,水体重金属浓度逐渐降低,2种树叶的分解速率逐渐加快,各污染样点的分解速率均显著低于清洁样点的分解速率(
P
<0.05),其中藜蒴和荷木的树叶凋落物在清洁点I点的分解速率分别比距离污染源头最近、污染最重的样点A快6.5和10.5倍。回归分析表明,2种树叶的分解速率均与河流的pH值呈正相关,与河流的Cu、Cd、Zn、Pb 4种重金属浓度呈负相关,即河流pH值越低,重金属含量越高,树叶分解速率越慢。说明树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对水质变化是比较敏感的,可以作为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参数。
城镇聚落斑块的异速增长与板块效应——以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例
杨雪姣;刘茂松;徐驰;张明娟;盛晟;翟可
2009, 28(12): 2586-2592.
摘要
(
1607
)
PDF
(1447KB) (
749
)
为在区域水平上揭示城市化过程中聚落的异速增长过程及其规律性,本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79、1991、2001和200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Getis-Ord G
i
*
指数对苏锡常地区城镇聚落规模相对增长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9—2005年间,研究区城镇聚落快速扩展,其整体规模增加了11.1倍,总体上经历了聚落规模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且与相应时期经济规模的增长节律不同;3个时期城镇聚落斑块的相对增长率在全局上存在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表明存在发展趋势相似的聚落相对集中分布的格局;研究区3个时期均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显著的若干高增长率聚落集中分布区和低增长率聚落集中分布区,形成一定范围内相邻聚落斑块间具一定联动性、相对增长率相对一致的若干板块。不同时期聚落板块的相对规模、空间范围、板块内聚落相对增长率有一定的趋势性变化。期间研究区总体上存在增长重心东移趋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空间识别及其意义
程兰;吴志峰;魏建兵;庞海燕
2009, 28(12): 2593-2599.
摘要
(
1296
)
PDF
(708KB) (
936
)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安全形成了巨大压力。有效识别与定量评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和空间格局是城市集约、节约用地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东莞市为例,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一种基于空间拓扑运算的简便方法,将该市1979—2005年间不同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1979—2005年,东莞市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变化反映出该市的扩张经历了“跳跃式分散-外延式集聚-混合式扩散-外延式集聚”的一般过程;外延式扩展是研究时期内主要的扩展类型,但在城市扩展早期跳跃式扩展占主导地位;城市扩展后期,在有限土地资源及城市地域空间限制的影响下,跳跃式扩展比例下降而填充式扩展比例增大。
额济纳绿洲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司建华;冯起;鱼腾飞;常宗强;席海洋;苏永红
2009, 28(12): 2600-2606.
摘要
(
1616
)
PDF
(2005KB) (
1371
)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均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机质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额济纳绿洲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全磷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共同影响;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变程在7.68~7.86 km,土壤有机质的变程较小,为5.4 km。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
综述与专论
麦棉套种模式的生态功能与利用
李向东;季书勤;王汉芳;郭瑞;张德奇;杨铁钢
2009, 28(12): 2607-2612.
摘要
(
1730
)
PDF
(147KB) (
1085
)
麦棉多作套种技术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本文对该技术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括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复合生物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共生生物群落的组分和结构,分析了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复合生物配置的生态系统功能与作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复合生物共生循环配置模式,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
许战洲;罗勇;朱艾嘉;蔡伟叙
2009, 28(12): 2613-2618.
摘要
(
2409
)
PDF
(230KB) (
1414
)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全球海草床呈现退化趋势,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是其退化原因,以后者为主。海草退化的生理生态机制主要是光合作用速率、光合色素荧光强度和含量、酶活性等生理生态指标在胁迫(高温、光照、盐度、污染物等)下发生显著变化。海草床监测和保护计划已经在局部区域取得成效,使部分海草床得到恢复。中国的海草床恢复研究重点应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草移植和海草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西南喀斯特山地森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综述
马文宝;薛建辉;卜晓莉;吴永波
2009, 28(12): 2619-2623.
摘要
(
1854
)
PDF
(164KB) (
884
)
土壤种子库作为喀斯特山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在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植被结构、功能与动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该地区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喀斯特土壤种子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今后应加强森林群落中优势种或建群种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外来入侵物种土壤种子库动态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理和土壤种子库在退化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潜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为从事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种子库研究和该地区植被群落恢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简报
基质类型对两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
李宽意
2009, 28(12): 2624-2627.
摘要
(
1701
)
PDF
(284KB) (
837
)
以外来种伊乐藻与土著种苦草为实验生物,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基质类型对2种水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伊乐藻在2种不同营养水平的基质中均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植物竞争(混栽伊乐藻)对低密度苦草的生长影响不明显,对密度高苦草抑制显著,然而基质类型对低密度苦草的生长影响显著,对高密度苦草无明显影响。同样,植物竞争(混栽苦草)对低密度伊乐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对密度高伊乐藻抑制显著,然而,无论种植密度高低,基质类型对伊乐藻的生长均有极大影响。本文还对伊乐藻与苦草的种间竞争关系机理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对分析外来种入侵后水生植被的演变规律以及湖泊水生植被的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研究报告
模糊线性回归模型在河流水体总氮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周九州;刘强;荣湘民;彭建伟;谢桂先
2009, 28(12): 2628-2632.
摘要
(
1591
)
PDF
(234KB) (
880
)
以湘江熬洲断面为例,将该断面水体中总氮浓度及其有关影响因子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同时,结合己有的模糊线性回归模型成果,构造了带有三角模糊参数的水体中总氮浓度模糊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应用所建模型预测该断面水体中2002—2005年总氮浓度,所得的预测值与已有的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0%,完全满足实际应用对误差的要求,预测合格率为100%,说明这种预测模型在预测河流水体总氮浓度变化中有一定的实用性,为今后开展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预测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