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0-01-0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也论“田中线”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冯建孟;朱有勇
2010, 29(01): 1-7.
摘要
(
1806
)
PDF
(693KB) (
1075
)
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通过统计检验,验证了“田中线”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新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田中线”对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分布类型、东亚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和热带亚洲区系分布类型在云南的分布均具有严格的限制意义,但对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分布缺乏严格的限制;同时, 我们首次发现该生物地理对角线可能对中国特有属在云南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限制作用;本研究不能证明“田中线”对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具有全局性的限制意义,有关“田中线”的真实性及其生物地理意义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基于过程视角的城市地区生物保护规划——以浙江台州为例
刘海龙
2010, 29(01): 8-15.
摘要
(
1470
)
PDF
(479KB) (
807
)
生境破碎化和生物过程的阻断是城市区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当前以物种为中心的生物保护规划对区域生境格局关注不足,而景观导向的思路缺乏生物过程考虑。随着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规划的发展,将物种生物过程与生境格局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日益得到认可。台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区域,具备丰富的生物资源,但近年的分散城市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的生境破坏和物种丧失问题。本文以2种鸟类作为指示物种,将其生物过程信息与区域景观格局设计相结合:黑嘴鸥作为典型迁徙候鸟,季节性停留于当地泥质滩涂,其生物行为可视作一种垂直生境选择过程;白茎长尾雉作为本地重要留鸟,其生物过程兼有垂直生境选择和水平迁移。利用景观适宜性和景观安全格局方法从垂直和水平过程对指示物种适宜生境进行判别,并叠加构建城市区域综合生物保护基础结构,为类似地区提供考。
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关系
王秀梅;刘志民;刘 博;闫守刚
2010, 29(01): 16-21.
摘要
(
1769
)
PDF
(464KB) (
897
)
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研究对揭示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及植被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χ
2
检验和
AC
关联系数对科尔沁沙地22个不同面积的流动沙丘区和固
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沙丘区,当丘间低地面积<0.5 hm
2
时,|
AC
|≤0.3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和|
AC
|≥0.7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略大于流动沙丘区,当丘间低地面积>0.5 hm
2
时,|
AC
|≤0.3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显著小于流动沙丘区,|
AC
|≥0.7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显著大于流动沙丘区;当面积<0.5 hm
2
时,沙丘固定未引起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当面积>0.5 hm
2
时,沙丘固定导致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系更加紧密
退化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动态
刘宪钊;陆元昌;周燕华
2010, 29(01): 22-28.
摘要
(
1602
)
PDF
(299KB) (
997
)
在海南白沙县南开乡按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依次选取次生演替中植被恢复初期、早期、近中期和后期4个典型群落,分别对群落结构、树种组成、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中前期次生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作用明显,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种群生态位宽度趋于均衡,群落表现出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林分结构复杂化、树种的优势作用弱化等正向演替的趋势;此外,该地区由于经营史的特殊性,中前期次生群落保留了很多原始林的痕迹,出现了一些本应在原始林内出现的生态稳定种,这些物种在中前期次生群落中数量少,生态位宽度小,却表现出强大的生活力;在演替中前期次生林的经营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树种的作用、增加林内生态稳定种的数量是该地区次生林恢复经营的重要技术方向。
不同施肥对退化稻田土壤肥力恢复的影响
周卫;陈建国;谭周进;张杨珠;曾希柏
2010, 29(01): 29-35.
摘要
(
1712
)
PDF
(320KB) (
782
)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修复措施对退化水稻土壤肥力的修复作用,自2005年起采用盆栽试验连续3年对长期缺肥退化水稻土进行了土壤肥力培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种施肥修复措施均可以显著地改善退化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多提高了14.0%,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最高增加量达到39.0 mg·kg
-1
,土壤速效钾均恢复到中等水平(80 mg·kg
-1
)以上,但土壤碱解氮除水稻专用复合肥(ZY)处理基本维持试验前水平外,其他施肥措施均有所下降;不同施肥修复措施均可明显地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但以有机无机肥配合效果最佳;有机无机肥配合还可以促进稻谷产量和显著提高肥料农学效率;对于长期不施肥导致的退化稻田土壤肥力的修复以在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的效果最佳。
海水灌溉欧洲菊苣盐肥耦合效应
孙 磊;隆小华;刘兆普;李 青;李洪燕
2010, 29(01): 36-42.
摘要
(
1573
)
PDF
(564KB) (
889
)
2008年在江苏北部沿海滩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灌溉下欧洲菊苣(Cicherium intybus L.)的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20%海水灌溉下欧洲菊苣肉质根和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与淡水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40%海水灌溉下产量均显著下降;N
3
(氮用量90 kg·hm
-2
)水平与N
1
(氮用量0 kg·hm
-2
)水平相比,欧洲菊苣肉质根产量与地上部分生物产量可以显著提高;同样,P
3
(P
2
O
5
用量45 kg·hm
-2
)水平与P
1
(P
2
O
5
用量0 kg·hm
-2
)水平相比,欧洲菊苣产量亦显著提高。2)各浓度海水灌溉下,随着施氮、磷量的增加菊苣主茎普遍增长和增粗。3)经过海水与氮肥及磷肥的交互作用对总产量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W
1
N
3
(淡水,氮用量90 kg·hm
-2
)和W
1
P
3
(淡水,P
2
O
5
用量45 kg·hm
-2
)是优化组合。4)经过海水与氮肥及磷肥的交互作用对籽粒产量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W
2
N
3
(20%海水,氮用量90 kg N·hm
-2
)和W
1
P
2
(淡水,P
2
O
5
用量22.5 kg·hm
-2
)是优化的组合。处理因子分析表明:海水、氮肥、磷肥对欧洲菊苣产量具有显著效应,以海水影响最大;总产量的优化组合为W
1
N
3
P
3
(0%海水灌溉、氮用量为90 kg·hm
-2
、P
2
O
5
用量为45 kg·hm
-2
),籽粒产量的优化组合为W
2
N
3
P
2
(20%海水灌溉、氮用量为90 kg·hm
-2
、P
2
O
5
用量为22.5 kg·hm
-2
)。
不同海拔下全程覆膜对烤烟光合功能和产量、质量的影响
王 瑞;刘国顺;毕庆文;黎 根;甄才红;刘 洪
2010, 29(01): 43-49.
摘要
(
1656
)
PDF
(800KB) (
930
)
以烤烟“云烟87”为材料,研究了在湖北省恩施州2种海拔下(1000、1300 m),全程覆膜和团棵期揭膜培土2种措施对烤烟光合功能和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海拔下,全程覆膜均会在烟株生育后期引起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加速了光合功能的衰退,从而导致光合同化物分解加速;在海拔1000 m处,团棵期揭膜培土措施提高了烤烟总体光合功能,增加光合同化产物,明显提高产量和品质;在海拔1300 m处,虽然全程覆膜有早衰现象发生,但总体光合功能及其同化产物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海拔1000 m处提倡采用团棵期揭膜培土的措施,在海拔1300 m处提倡采用全程覆膜的生产措施。
六盘山东西两侧苹果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樊晓春;王位泰;杨晓华;吴颖娟
2010, 29(01): 50-54.
摘要
(
1518
)
PDF
(498KB) (
988
)
利用六盘山东西两侧甘肃平凉市的崆峒、静宁站1971—2008年气温资料及1987—2008年在崆峒所设苹果观测点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平凉自1971年以来,气温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气温稳定通过≥10 ℃的积温增加;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14~18 d,且六盘山东侧春季的苹果物候期提前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西侧;气候变暖增加了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通过苹果与霜冻灾害的相关分析,结果得到临界值:在4月11—20日、4月21—30日及5月1—10日苹果开花期,地面最低温度≤-2.0 ℃,且连续≥2 d时,苹果受冻面积分别达到80%、90%和100%。
气候变化与太湖蓝藻暴发的关系
商兆堂;任 健;秦铭荣;夏 瑛;何 浪;陈钰文
2010, 29(01): 55-61.
摘要
(
1688
)
PDF
(552KB) (
1583
)
对太湖区域40多年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太湖蓝藻的爆发时间、次数、等级进行了统计,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气候变化与太湖蓝藻暴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区域1961—2007年总的气候倾向率,年平均气温为0.35℃·10a
-1
,年累计降水量为31.33 mm·10a
-1
,年累计日照时数为-69.00 h·10a
-1
;而突变点,气温在1989年,降水量在1979年,日照时数在1999年,在突变点年份后,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和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2000—2007年气候变得异常,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速度加快,约为1961—2007年的3.7倍,5月和10月的这种气候倾向性更明显;降水量减少,比1961—2007年减少了178.10 mm·10a
-1
,日照时数增加,比1961—2007年增加了244.23 h·10a
-1
。气候变暖速度加快为太湖蓝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热量条件;降水量减少,加速了太湖水质恶化,为蓝藻暴发提供了有利的水质环境条件;日照时数增多,充足的光照为蓝藻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的光合条件;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应太湖蓝藻暴发的次数也偏多,造成了太湖蓝藻暴发现象越来越严重
神农架川金丝猴冬春季节食性分析
铁 军;张 晶;彭林鹏;王大兴;胡德夫;张志翔
2010, 29(01): 62-68.
摘要
(
1741
)
PDF
(268KB) (
1062
)
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冬季和春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取食的植物有7科9属15种,以蔷薇科、松萝科、松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取食的植物有25科37属48种,以蔷薇科、松萝科、四照花科、卫矛科、樟科、桦木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相对高度、相对频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生物量、相对丰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冬季食物组成与相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高度和相对丰富度呈正相关,与相对频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差异均不显著;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中,松萝类植物所占比例冬季(16.51%)明显高于春季(5.69%),说明这类植物只是冬季食物较缺乏时的一种补救,并非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长期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农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
朱强根;朱安;张佳宝;张焕朝;钦绳武;信秀丽
2010, 29(01): 69-74.
摘要
(
1975
)
PDF
(420KB) (
792
)
在2008年9月和2009年2月,采用改良干漏斗方法(Modified Tullgren)对黄淮海地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下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试验包括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有机肥(OM)、1∶1化学氮肥与有机氮肥(OMNPK)和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OM和OMNPK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NK处理不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缺磷影响了土壤动物数量的增长;从优势类群弹尾目和蜱螨目来看,OM和OMNPK处理对弹尾目等节跳科、棘跳科和球角跳科的生长有利,而圆跳科在NPK处理下具有更高的数量;OMNPK处理对蜱螨目中气门亚目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前气门亚目和甲螨亚目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氮肥对弹尾目没有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蜱螨目的数量。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分析
陶 敏;李保平;孟 玲
2010, 29(01): 75-78.
摘要
(
1610
)
PDF
(304KB) (
874
)
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是构建最优接受寄主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观察了斑痣悬茧蜂(
Meteorus pulchricornis
)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不同龄期幼虫的识别期,并首次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寄主被寄生的风险以及寄生经历对寄主识别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 h观察期内,除1龄寄主幼虫外,其他各龄(2~5龄)幼虫均被寄生;对首次寄主识别期的Cox回归模型拟合分析表明,与2龄寄主幼虫(参照虫龄)相比,3~5龄寄主幼虫被寄生的累计风险比率显著高于2龄寄主幼虫(2.6~4.0倍),而对再次寄主识别期的分析未发现3~5龄寄主幼虫与2龄幼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对首次与再次寄主识别期进行的生存曲线比较表明,对2~4龄幼虫的再次寄主识别期显著短于首次寄主识别期;说明寄生经历显著提高了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由此推测,较高龄期甜菜夜蛾幼虫被无寄生经验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高于低龄幼虫。
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晁 敏;伦凤霞;沈新强
2010, 29(01): 79-83.
摘要
(
1789
)
PDF
(796KB) (
775
)
2008年5月和8月先后2次采集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多环芳烃测定,研究其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在8.9~312.2 ng·g
-1
;PAHs组成以芘、菲、苯并[b]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为主,各站芘的含量均最高,本研究PAHs总含量与长江口、黄河口和鸭绿江口近期的调查数据相近,但明显低于珠江口和闽江口数据,以及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PAHs数据;PAHs环数组成以中、高环为主,表明长江口南支PAHs主要来源于相对高温条件下不完全燃烧过程。采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长江口南支PAHs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调查区域PAHs产生生态风险的概率较小(<10%)。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
袁栋林;胡恭任;于瑞莲
2010, 29(01): 84-90.
摘要
(
1308
)
PDF
(444KB) (
842
)
分析了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总磷及5种形态磷(可交换态磷(DP)、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有机磷(OP)和闭蓄态磷(Re-P))的含量,探讨了它们的垂向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总磷(TP)以无机磷为主,占TP比例76%~89%;除可交换态磷外,沉积物中形态磷的垂向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大体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且在表层有富集现象,反映了沉积物中总磷和各形态磷的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钙结合态磷是总磷和无机磷的主要控制因素,而总磷和其他形态磷(除了可交换态磷外)相互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有机质对各形态磷的分布均有一定影响;TP和各形态磷含量,以及(Fe/Al-P)/TP、Ca-P/TP、OP/TP都在同一层出现了显著变化,反映了水利设施和围垦工程对沉积环境和各形态磷迁移转化有较大影响。
乌江流域不同营养水平的梯级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
尹 然;汪福顺;梅航远;姚臣谌;郭梅云
2010, 29(01): 91-97.
摘要
(
1552
)
PDF
(920KB) (
826
)
分析了乌江干流及支流不同营养水平的梯级水库(东风-贫营养、红岩-中营养、乌江渡-富营养)沉积物粒度的垂向分布,并以改进的连续提取法(SEDEX)调查了不同磷形态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水库沉积物粒径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东风水库粒径最大,红岩水库其次,处于下游的乌江渡水库粒径最小;乌江渡、红岩和东风水库沉积物总磷(T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7、1.22和1.11 mg·g
-1
,总无机磷分别占到总磷53.8%、44.5%和81.9%,有机磷占TP的41.9%、55.5%和18.1%;3水库各形态磷所占比例不同,其中,乌江渡水库交换态磷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与其富营养化状态一致;乌江渡水库沉积物表层10 cm,各形态磷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红岩水库除交换态磷,其他各形态磷变化趋势不明显。东风水库各形态磷变化趋势不明显;河流梯级开发使下游水库颗粒物粒径变小,从而使下游水体中的磷更易吸附和释放,下游水库沉积物与水体交换也更强烈,除总磷外,交换态磷、自生磷和有机磷也可较好地反映水库富营养程度及演变。
综述与专论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朱建刚;余新晓;甘 敬;张振明
2010, 29(01): 98-105.
摘要
(
1474
)
PDF
(322KB) (
1181
)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分析了“健康”、“系统”与“生态系统”3个与生态系统健康关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价值、研究的内容框架、研究的合理尺度以及生态系统质量诊断与质量等级评价进行了探讨。指出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是系统科学意义上系统的一类,整体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生态系统健康可通过它的充分必要条件给出,即具备良好的整体性,能够维持较高的稳定性,并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质量标准分为质量诊断标准和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质量诊断是一种“是”与“非”的事实判断,而质量等级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生态系统质量等级评价指标可分为限制可比型和非限制可比型两类。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须借助于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生态系统病变的滞后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必须加强生态系统质量预测与预警,而生态系统健康的跨学科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需要生态学、环境学、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合作。
生态长江口的概念与构架
张惠荣;叶属峰
2010, 29(01): 106-110.
摘要
(
1720
)
PDF
(307KB) (
1066
)
2004年作者提出“生态长江口”概念之后,并没有对其进行过严格的定义。生态长江口是一个符合国家相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和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新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对“生态长江口”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从非原生态型、生态建设型、海洋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管理型和生态城市型等6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提出了生态长江口的建设目标、指导原则与实施战略构想,探讨了包括建设长江口保护区体系、构建生态长江口安全保障体系和打造生态长江口海岸带经济特区的基本构架。
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诊断方法和评价指标
郑耀辉;王树功;陈桂珠
2010, 29(01): 111-116.
摘要
(
2027
)
PDF
(188KB) (
1592
)
健康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指系统组分之间及系统整体维持动态的平衡,在适度的自然与人为干扰下,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正常。本文筛选并评述了包括指示物种法、结构功能指标法、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诊断法、生态系统健康风险评估法、生态脆弱性和稳定性评价、生态功能评价法等6种可用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诊断方法,分析了各自的应用前景。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主线,构建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在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加强指标的筛选、评价标准与权重的确定,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其生态服务功能相关联,开展具体案例分析。
湿地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互作的研究进展
秦先燕;谢永宏;陈心胜
2010, 29(01): 117-123.
摘要
(
1916
)
PDF
(259KB) (
1333
)
湿地植物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负效应)和促进(正效应),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植物分布、群落和生态系统组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阐述了竞争理论及影响湿地植物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介绍了促进作用及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形成机理,详细综述了植物间关系转变的主要理论以及影响湿地植物间关系转变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温度、盐度、生物因子)。随着环境胁迫强度的增加,植物间关系一般会从竞争转变为促进作用,即优越条件下以竞争为主,胁迫条件下以促进作用为主。针对当前湿地植物间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滨海盐生湿地,类型较单一的情况,认为将来需加强对淡水湿地、河口湿地等各类系统的研究。同时,加强湿地植物间关系转变的生物学机制、时间效应,对新研究方法的探索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湿地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的发生及转变机理。
克氏原螯虾的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蔡凤金;武正军;何 南;宁 蕾;黄乘明
2010, 29(01): 124-132.
摘要
(
1709
)
PDF
(344KB) (
1117
)
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是一个著名入侵物种,作为一种水产经济资源物种在世界各地扩散。克氏原螯虾抗逆性强,所具有的广泛生境适应性、生长迅速、高生殖率等特点使它们迅速建立野生种群。近10余年的研究认为,克氏原螯虾通过捕食和资源竞争等机制严重威胁引入地的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等的生存,显著降低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当前,由于克氏原螯虾的经济价值高,它会借助于人力的作用而继续扩散。为认清和减少克氏原螯虾对引入地的生态影响,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在中国开展克氏原螯虾的生态危害的调查和研究;2)克氏原螯虾种群调节和控制对策研究;3)被入侵地的生态恢复工作。
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环境因子
程军回;张元明
2010, 29(01): 133-141.
摘要
(
1827
)
PDF
(333KB) (
1151
)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在干旱和荒漠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干旱荒漠区都有生物土壤结皮的分布。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生物土壤结皮的分布与年降水、凝结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趋势;温度对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影响因组成生物土壤结皮的物种而异。小尺度范围内,生物土壤结皮的分布受土壤类型、质地和养分的限制;维管植物对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影响,暂没有一致的结论。适度干扰对生物土壤结皮分布和生态功能无明显影响,但高强度干扰导致生物土壤结皮结构、功能和分布的退化与减少。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分布变化、不同区域生物土壤结皮分布和演替的差异机理以及受损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功能,将成为以后工作的重点
研究简报
城市绿地年龄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刘兆云;章明奎
2010, 29(01): 142-145.
摘要
(
1511
)
PDF
(294KB) (
844
)
为了了解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空间变化规律,从杭州市采集了48个点的绿地土样,采用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全量、颗粒状有机碳、黑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代谢熵等随城市绿地年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似,城市环境下人为的强烈干扰一旦停止和成土条件相对稳定后,绿地土壤将向一定方向发展;随着城市绿地年龄(即保持相对稳定的绿地景观的持续时间)的增加,土壤容重下降,有机碳全量和黑碳逐渐积累,并趋向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占有机总碳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代谢熵(
q
CO
2
)明显降低;表明作为成土因素之一的时间因素在城市绿地土壤演变和性质空间变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为干扰停止及城市绿地景观形成时间的增加,土壤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公路建设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影响
况 亮;秦 玮;董世魁;刘世梁;战金艳;赵 烨;田 甜;钱清清;曾思原
2010, 29(01): 146-151.
摘要
(
2076
)
PDF
(403KB) (
1113
)
选取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莲花池至燕山主峰段盘山公路周边的植被为对象,调查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沿线植被组成、盖度、密度、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公路干扰作用下,公路沿线乔木数量减少,但出现不同种类的幼龄乔木;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较高,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较高。2)随样地与路肩距离的增加,草本与灌木层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乔木层植物群落的密度、高度、胸径均有所增加;距离路肩30 m以上时,灌草植物群落组成趋向稳定;距离路肩150 m以上时,乔木层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3)公路对植被的干扰作用包括正负2种,乔木层主要受负干扰影响,灌木和草本层主要受正干扰影响,且灌草植物群落所受的干扰作用大于乔木植物群落。4)公路干扰对于边坡上、下区域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强度不同,对上边坡植物群落的影响大于下边坡植物群落。
陡坡无土排岩场植被生态修复技术
张鸿龄;孙丽娜;孙铁珩
2010, 29(01): 152-156.
摘要
(
1556
)
PDF
(205KB) (
781
)
针对无土陡坡排岩场特殊的立地条件,以城市污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配制的人工土壤进行基质改良的基础上,以坑植式种植刺槐(
Robina pseudoacacia
)及棉槐(
Amorpha fruticosa
),同时在种植坑中撒播牧草以培肥土壤,促进乔木生长固坡。结果表明,在人工土壤Ⅱ(粉煤灰∶城市污泥=1∶1)上种植的刺槐有较好的成活率(70%)和生长势,说明该修复技术在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同时,既解决了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珍贵的土源问题,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研究报告
锡林河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应用
姜群鸥;邓祥征;战金艳;吴 锋;王丽影
2010, 29(01): 157-164.
摘要
(
1336
)
PDF
(1476KB) (
755
)
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集成多主题流域信息,服务流域综合管理决策的工具。本文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锡林河流域水质评价、流域分析和灌溉需水估算模型,研制了锡林河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在系统中集成了数据管理、查询、更新、处理、模型分析和输出等多种功能,在栅格水平上实现了模型参数的输入、传递、计算及显示与分析。其中,水质评价模型以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实现水质评价指标实时监测与估算,应用影响因子与水质评价指标的回归系数,分析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流域分析模型具备确定流向、估算流域累积流量并判定流域分区等功能;农业灌溉需水计算模型实现了在已有降雨条件下锡林河流域年灌溉需水量的估算。锡林河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该流域现代化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期遥感模拟与变化规律
国志兴;张晓宁;王宗明;方伟华
2010, 29(01): 165-172.
摘要
(
1803
)
PDF
(1463KB) (
1360
)
使用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东北地区不同植被NDVI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分段式Logistic函数模拟了东北地区不同植被物候期,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植被物候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草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生长季延长,其中沼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的趋势明显,针叶林次之;结束日期的变化趋势表现不一,针叶林和沼泽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推迟,阔叶林、草丛和草甸植被呈现微弱提前趋势;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和农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推迟,生长季缩短,其中农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推迟和生长季缩短的趋势明显,草原次之;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和农田4种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提前的变化趋势,其中灌丛结束日期的提前趋势明显。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评价
吴玉红;田霄鸿;同延安;南雄雄;周 密;侯永辉
2010, 29(01): 173-180.
摘要
(
1919
)
PDF
(410KB) (
1885
)
以杨凌为研究区域,选择田块尺度为评价单元,采集27个田块土壤,利用模糊数学中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经取样数合理性统计分析,27个样点估计研究区域土壤肥力评价能够满足90%置信水平条件下15%和20%的相对误差取样数的精度需求。运用主成分分析,通过计算变量的Norm值筛选速效钾、碳酸钙、全磷、全氮、土壤有机质、CEC、速效磷、全钾进入土壤肥力评价的最小数据库集(MDS),利用非线性隶属度函数实现评价指标量纲归一化且评价单项肥力指标,利用雷达图直观地反映单因素肥力指标在土壤中的状态以及土壤肥力的整体状况,结果表明,全磷和碳酸钙是影响研究区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子。研究区域在田块评价尺度上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范围为0.7~0.8。
基于连续统去除法的冬小麦叶片氮积累量的高光谱评价
张雪红;田庆久
2010, 29(01): 181-186.
摘要
(
1687
)
PDF
(393KB) (
1010
)
作物氮素状况是评价长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指标,它对作物氮素诊断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及相应的叶片氮积累量数据, 将广泛应用于岩矿高光谱分析中的连续统去除法借用至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状况评价。通过对550~760 nm波段的冠层光谱进行连续统去除处理,提取了3个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生育期中,叶片氮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所有氮处理中,从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到抽穗期,叶片氮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孕穗期达到峰值;在各生育期,吸收峰总面积、吸收峰左面积和吸收峰右面积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面积归一化最大吸收深度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各吸收特征参数与叶片氮积累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且面积归一化最大吸收深度参数的相关性最好;全生育期的相关性高于各单生育期;但从单生育期来看,孕穗期是监测叶片氮积累量最佳时期。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基于全生育期建立的叶片氮积累量评价模型均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
3S技术在南宁市荔枝优化布局中的应用
苏永秀;李 政;秦亮曦;钟仕全
2010, 29(01): 187-192.
摘要
(
1795
)
PDF
(266KB) (
839
)
根据荔枝生长发育对生态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确定了荔枝适宜性生态气候区划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利用1∶250000南宁市地形数据,按500 m×500 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了小网格推算,根据离散点的空间插值技术原理,对其残差部分进行了空间插值,将插值结果与推算结果进行叠加,实现了区划指标空间分布的细化。结合ETM卫星资料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3S技术,进行荔枝优化布局的生态气候区划。该区划按种植荔枝的气候适宜性及土地利用现状,将南宁市划分为荔枝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绘制了荔枝优化布局的三维立体区划图,并分区进行评述。研究结果可为南宁市农业结构调整及荔枝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