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9-11-10
    研究报告
    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不同类型次生植被的幼苗更新特征
    李小双;刘文耀;陈军文;袁春明
    2009, 28(10):  1921-1927. 
    摘要 ( 1730 )   PDF (377KB) ( 1005 )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湿性常绿阔叶林及不同类型次生植被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种类组成、数量及更新方式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样地中,共记录到木本植物幼苗46种,其中乔木31种、灌木15种。荒草地、滇山杨林、栎类萌生林、原生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幼苗密度分别是(421.9±59.5)、(34.4±8.1)、(31.6±7.2)、(18.5±6.6)株·25 m-2。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的比例逐渐减小,桥木的比例则逐渐增加。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处于演替初期的荒草地灌木萌生更新占优势,到了演替后期则以乔木萌生幼苗更新为主。随着群落演替进程的增加,幼苗密度逐渐减少,幼苗生活型和木本植物的幼苗更新方式均发生变化。
    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通量
    刘文飞,樊后保,高春芬,黄荣珍,苏兵强
    2009, 28(10):  1928-1934. 
    摘要 ( 1862 )   PDF (608KB) ( 843 )  
    在福建漳州地区,对连续年龄序列(2、3、4、5、6年生)的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1、3、4、5和6年生)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79665、309810、448913、420072和3692.40 kg·hm-2,呈现先期增加,4年生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各年龄段林分凋落物量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其中3、4和6年生林分呈单峰型,前二者出现在6月,后者出现在4月;而2和5年生林分则出现2个峰值,前一个峰值出现在4月,后一峰值出现在6月。在凋落物的组成中,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8486%~9004%,其次分别为碎屑物(5.01%~6.70%)、落枝(2.95%~4.52%)、树皮(2.64%~3.62%)和落果(0.30%~0.55%)。凋落物各组分中,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N>Ca>K>Mg>P。各龄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中5种元素的年通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 4年生(133.20 kg·hm-2)>5年生(124.98 kg·hm-2)>6年生(97.56 kg·hm-2)>3年生(90.51 kg·hm-2)>2年生(86.01 kg·hm-2)。
    天山北麓中段拟南芥生存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
    陶 冶 刘 彤;徐岩岩;王 丹;蒋成国
    2009, 28(10):  1935-1941. 
    摘要 ( 1654 )   PDF (391KB) ( 902 )  
    运用种间联结测定方法研究了天山北麓中段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24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内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VR)为155,表现为显著正联结。24个物种组成的276个种对中,有123对表现出正关联(V>0),150对为负关联,3对无关联。χ2检验有61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有24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有232个种对0<OI<0.6,仅有12个种对OI>0.6,另有32个种对OI=0,表明多数物种间联结性较弱或无联结。DCA分析显示,排序图中的种间距离较好地表示了种间联结的强弱。拟南芥与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等耐旱植物关系密切,对它们依赖性较强,表明拟南芥具有较强的抗旱特性。拟南芥与邻近种庭芥(Alyssum desertorum)呈极显著正关联,与丝叶芥(Leptaleum flifolium)和舟果芥(Tauscheria asiocarpa)显著正关联,表明它们生态需求相似,生境趋同。拟南芥与邻近种小拟南芥(A pumila)等联结性较弱,生境趋异。多数十字花科短命植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群落优势物种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现了该科物种在干旱区分布的特点。
    西双版纳橡胶林的生物量及其模型
    唐建维, 庞家平, 陈明, 郭贤明, 曾 荣
    2009, 28(10):  1942-1948. 
    摘要 ( 2635 )   PDF (250KB) ( 1250 )  
    用30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橡胶树样木数据,建立了以胸径(D)和胸径的平方乘以树高(D2H)为自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根据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推算了15个 1000 m2不同林龄橡胶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和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7、13、19、25和47年生橡胶林生物量分别为23.98、66.90、150.37、171.12和 250.21 t·hm-2。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0%以上,并随林龄而递增;枝生物量所占比例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叶和根的生物量所占比例则随林龄呈下降趋势。橡胶林生物量远低于本地区的热带季节雨林和石灰山季雨林,但高于本地区的热带次生林及其他热带地区年龄相近的人工林。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集水区基流特征
    高 富, 张一平, 刘文杰, 唐建维, 邓晓保
    2009, 28(10):  1949-1955. 
    摘要 ( 4300 )   PDF (1832KB) ( 928 )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集水区1996—2006年日径流序列资料,计算出逐年基流指数值(BFI);以二水源假设理论为依据,用基流指数值对日径流资料做基流分割,计算出热带季节雨林集水区基流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集水区年基流指数值在0.24~0.45,均值为0.322,年间变化较小;月基流指数值在0.31~0.34,干季大于雨季;径流总量与降雨量年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本文结果将为热带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和热带区域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长三角新建居住区景观绿化植物组成的相似性
    徐志虎;宋 坤;秦 俊;高 凯;胡永红
    2009, 28(10):  1956-1959. 
    摘要 ( 1873 )   PDF (280KB) ( 849 )  
    自然植被受城市化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均质化,受人为影响更大的人工植物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以长三角10城市的45个居住区的景观绿化为对象,运用Jaccard指数,从居住区、城市、省份3个尺度水平上探讨了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随着尺度水平增加,物种相似性显著增加,在城市和省份水平上Jaccard指数达0.45和0.50;随着城市间距离的增加,物种相似性逐渐减小;因数量少,乡土物种并未有效地降低城市间相似性,反而增加了省份间的相似性。表明目前长三角的居住区景观绿化物种单一,乡土物种尤为突出,呈现均质化倾向。
    不同品种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耐盐性
    武俊英;刘景辉;翟利剑;李 倩;李立军
    2009, 28(10):  1960-1965. 
    摘要 ( 2009 )   PDF (466KB) ( 1180 )  
    用NaCl和Na2SO4复盐溶液胁迫处理36个燕麦品种,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的耐盐能力鉴定,通过分析盐胁迫对不同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为燕麦品种耐盐性筛选、盐碱地燕麦栽培和耐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盐分抑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低盐浓度(0.4%)适宜各类燕麦生长,对较耐盐的品种有促进萌发、生长的作用,盐浓度1.2%是鉴定燕麦耐盐性的适宜盐浓度;36个品种耐盐性差异较大,可划分为耐盐型、中度耐盐型、不耐盐型3类;燕麦不同品种及不同类型种子萌发的盐浓度范围达极显著差异,各耐盐指标对于燕麦耐盐性的体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发芽率、发芽指数、简易活力指数和单株干质量是主要的耐盐指标。
    樱桃属植物叶片浸提液对东北山樱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吕德国;王志鑫;秦嗣军;马怀宇
    2009, 28(10):  1966-1970. 
    摘要 ( 1950 )   PDF (436KB) ( 880 )  
    以东北山樱(Cerasus sachalinensis)幼苗为试材,研究7种樱桃属植物叶片浸提液对其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山樱、草原樱桃(C. fruticosa)、大青叶(C. pseudocerasus)、考特(Colt)和红灯(C. avium)叶片浸提液处理的东北山樱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的比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量(Φ PSⅡ)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增加,说明东北山樱、草原樱桃、大青叶、考特和红灯叶片浸提液处理降低了东北山樱幼苗叶片光合机能,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其中,东北山樱叶片浸提液处理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表现出较强的自毒作用。而吉赛拉(Gisela)和马哈利(C. mahaleb)叶片浸提液处理作用相反,明显改善了东北山樱幼苗叶片的光合机能,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环境胁迫对大麦幼苗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
    陈 娟;肖 强;吴飞华;裴真明;郑海雷
    2009, 28(10):  1971-1976. 
    摘要 ( 1622 )   PDF (387KB) ( 746 )  
    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研究了高温、干旱、盐和重金属(镉和铜)等几种环境胁迫对大麦幼苗内源一氧化氮(NO)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高温处理可诱导大麦幼苗内源释放上升,长期处理则降至对照水平;短期高浓度聚乙二醇6000(25%,30%)处理使植株NO释放量显著增加,但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NO释放量有所下降;短期盐胁迫使植株NO释放量增加,长期处理则因盐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中低盐度下(≤400 mmol·L-1)植株NO释放与对照水平相当,而高盐度下(≥600 mmol·L-1)植株NO释放则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短期重金属镉和铜处理植株后,植株NO释放与对照差异不大,长期镉处理后,植株NO释放显著升高,而长期铜处理只在低浓度下出现释放高峰。这些结果表明环境胁迫可诱导植物体内NO产生,其NO释放量与胁迫强度和作用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长江河口九段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杨永兴 ;刘长娥;杨 杨
    2009, 28(10):  1977-1985. 
    摘要 ( 1637 )   PDF (494KB) ( 799 )  
    研究了九段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特征、分布规律与循环特点。结果表明:随下沙中沙上沙海拔高程依次缓慢上升,土壤全剖面中P、K含量逐渐下降,N含量不受海拔高程影响。土壤剖面全量养分TN平均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TP与T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速效性养分AN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AP与A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土壤全量与速效性养分排序分别为:TK>TP>TN、AK>AN>AP。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营养元素含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分布显示N、K的表聚性比P明显。上沙、中沙与下沙海三棱藨草湿地植物K和N的吸收量均大于P。海三棱藨草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量排序上沙和下沙均为:K>N>P;中沙为:N>K>P。上沙海三棱藨草吸收营养元素总量最多,中沙其次,下沙最少。各沙洲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吸收系数排序为:N>P>K;循环系数排序为:K>N>P。上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N的利用系数最大,中沙和下沙湿地生态系统K的利用系数最大。  
    小叶章湿地土壤对磷的净化效率模拟
    卢伟伟;姜 明;吕宪国|武海涛;邹元春
    2009, 28(10):  1986-1990. 
    摘要 ( 1583 )   PDF (330KB) ( 600 )  
    选取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模拟了不同植物生长期、不同净化阶段、不同土层的小叶章湿地土壤对磷的净化效率及地表水磷输入量对土壤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章的成熟期内湿地土壤对磷的净化效率最高;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小叶章生长期对土壤净化磷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总磷(TP)输入浓度由10 mg·L-1增加到20 mg·L-1时,小叶章湿地土壤对磷的净化效率提高;TP输入浓度为20 mg·L-1时,净化前期和中后期小叶章湿地土壤对磷的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456和-071 mg·kg-1·d-1,差异显著;TP输入浓度为20 mg·L-1时,小叶章湿地0~10、10~20和20~40 cm土壤层对磷的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2.27、-0.87和0.51 mg·kg-1·d-1,但差异不显著。
    红树林生境中互花米草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
    覃盈盈 ;甘肖梅 ;蒋潇潇 ;李军伟 ;韦 锋;梁士楚
    2009, 28(10):  1991-1995. 
    摘要 ( 1786 )   PDF (495KB) ( 789 )  
    以生长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内壤质海滩上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对象,对午间退潮到天黑这一特定时间段其叶片气孔导度及相应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不同叶位的叶片气孔导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其排序大致呈现中上部>顶部>中下部>下部的趋势;叶片气孔导度与光强、叶温呈幂函数关系,与时间、相对湿度呈负指数函数关系;在相对湿度为50%~60%时,气孔导度最大,随着湿度的增加,气孔有关闭的趋势,气孔导度变小;互花米草植株中部的叶片对整个植株光合产物积累的贡献较大。各种环境因子对互花米草气孔的开闭存在交互作用,因此,互花米草叶片的气孔导度是对环境因子的综合反应。
    贵州高原湖泊细菌和病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陆 婷;梁小兵;曾 佳;张 伟
    2009, 28(10):  1996-2001. 
    摘要 ( 1619 )   PDF (406KB) ( 1025 )  
    应用SYBR Green I荧光显微镜计数法,研究了贵州阿哈湖和百花湖细菌和病毒丰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pH、溶解氧(DO)、电导率和溶解有机碳(DOC)之间的关系。两湖DOC的浓度范围为1.48~2.96 mg·L-1,细菌丰度为(3.32~16.6)×106个·ml-1,病毒丰度为(1.87~12.5)×107个·ml-1,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的比值(VBR)变化范围为4.09~12.77,平均值均为百花湖(BH)>阿哈湖入湖区(AHB)>阿哈湖湖心区(AHA)。细菌和病毒丰度由湖水表层至底层呈减少趋势。两湖细菌丰度均与温度、pH、DO呈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且与病毒丰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阿哈湖细菌丰度与DOC显著正相关。在阿哈湖湖心区,病毒丰度与DOC呈显著正相关。在阿哈湖入湖区,病毒丰度与DOC无相关性。百花湖中,细菌、病毒丰度均与DOC无相关性。
    五节芒定居对尾矿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陈友静;陈家元;杨静丹;张崇邦
    2009, 28(10):  2002-2008. 
    摘要 ( 1946 )   PDF (836KB) ( 768 )  
    根据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定居盖度(0、17%、41%、71%和89%),选择了5个尾矿砂研究样地,并分析了尾矿砂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重金属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五节芒在尾矿砂上的定居,除pH以外,尾矿砂的有机碳、总氮、总磷、NH4+-N、NO3--N、速效磷的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和最大持水量均显著性提高,而土壤重金属总量与DTPA可提取量均显著性下降。主分量分析表明,随着五节芒定居,尾矿砂微生物群落总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放线菌、菌根菌(16∶1ω5c和20∶3ω3)、藻类脂肪酸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香农维纳指数)均显著提高,并且与一些土壤理化特性,如NO3--N、速效磷、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全氮和五节芒地上、地下生物量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仅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和菌根菌脂肪酸含量分别与DTPA铜呈显著负相关。
    成都郊区土壤芽孢杆菌的空间分布及其多样性
    龚国淑;唐志燕;邓香洁;张世熔;杨继芝
    2009, 28(10):  2009-2013. 
    摘要 ( 1569 )   PDF (275KB) ( 990 )  
    利用格网和重点混合抽样技术结合GPS采集了成都市郊区27个样点的表层土样,用常规方法对其芽孢杆菌进行分离、计数和鉴定,在ArcGIS 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土壤芽孢杆菌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都郊区土壤芽孢杆菌较丰富,数量在4.30×103~8.53×105 cfu·g-1干土。空间分布总体上呈条带状分布和局部团块状,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增趋势。以大于平均数为评估值的概率分布图呈条带状和局部团块状,从南向北,从西向东概率逐渐递增。从27个土样中共分离到21个种,环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区域优势种群。成都郊区芽孢杆菌的物种丰富度(S)、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R)均较高,分别为7.259±1.375、1.368±0.237和0.698±0.115,而生态优势度指数(D)较低(0.319±0.094)。综上表明,成都郊区土壤芽孢杆菌比较丰富,种群间相对平衡,以一种或少数几种芽孢杆菌控制区域环境的情况不明显。
    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区径流系数及蓄积系数的影响
    李 广;黄高宝
    2009, 28(10):  2014-2019. 
    摘要 ( 1748 )   PDF (306KB) ( 982 )  
    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实验,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降雨产流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径流系数呈极显著的正效应,雨强与径流系数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也有显著的影响,雨强为1.97、2.14、2.46、2.94和3.75 mm·min-1条件下,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分别为0.73、0.62、0.58、0.55和0.44;不同雨强平均径流系数为林地>耕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林地、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和耕地的降雨蓄积系数分别为0.44、0.68、0.66和0.55。在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草地具有良好的降雨蓄积效果,同时表明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削弱具有显著功效。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大沙鼠对荒漠植物群落的扰动效应
    杨维康;蒋慧萍;王雪芹;徐文轩
    2009, 28(10):  2020-2025. 
    摘要 ( 1719 )   PDF (278KB) ( 748 )  
    调查了大沙鼠洞区和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研究了大沙鼠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影响。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洞区植物种数(16.1)显著高于对照区(13.8)(Z=2.436,P<0.05);洞区半灌木种数(0.8)显著低于对照区(1.9)(Z=3.442, P<0.01)。受大沙鼠扰动影响,大沙鼠洞区植被平均盖度(2.40%±2.30%)显著低于对照区(14.46%±6.82%)(Z=3.63,P<0.01);大沙鼠洞区地上植物生物量(6.52 g·m-2±6.30 g·m-2)显著低于对照区(23.3 g·m-2±12.85 g·m-2, Z=3.708, P<0.01)。大沙鼠洞区Simpson指数(075±010, n=10)和ShannonWiener指数(0.78±0.12,n=10)显著高于对照区Simpson指数(0.61±0.16)和ShannonWiener指数(0.60±0.16)(t=2.362,P<0.05; t =2.948,P<0.01)。结果表明:大沙鼠的掘洞、采食行为能够提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并导致半灌木衰败。洞区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次生演替的特征。
    斑痣悬茧蜂寄主搜索中的学习行为
    杨德松;孟玲;李璐璐;李保平
    2009, 28(10):  2026-2031. 
    摘要 ( 1441 )   PDF (695KB) ( 764 )  
    利用风洞技术研究了斑痣悬茧蜂不同阶段的经历对其寄主甜菜夜蛾搜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蜂幼期发育到羽化早期所经历的植物对其成虫搜索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供试的大豆、棉花和白菜等3种植物中,只有大豆寄主幼虫复合体对无经验寄生蜂的行为反应具有显著影响。寄生蜂1次产卵经历对后续搜索行为的影响取决于饲养寄主幼虫的植物种类,只有在大豆和白菜上的产卵经历对后续搜索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即明显偏好经历过的植物;对于在不同植物上经历2次产卵的寄生蜂,后续搜索行为反应取决于植物种类及其顺序,若2次产卵经历发生在大豆与白菜之间,无论顺序先后,后续行为反应均偏好大豆寄主幼虫复合体;但若2次产卵经历发生在大豆与棉花之间,只有当第2次为大豆时,后续行为反应显著偏好大豆寄主幼虫复合体;若2次寄生经历发生在棉花与白菜之间,只有当第2次经历为白菜时,后续行为反应显著偏好白菜寄主幼虫复合体。根据研究结果推断,斑痣悬茧蜂幼期发育、成虫早期羽化的经历、成虫产卵经历对后续搜索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寄主幼虫的食料植物有关。
    专论与综述
    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阚国仕;李 雪;丁建云
    2009, 28(10):  2032-2036. 
    摘要 ( 1498 )   PDF (233KB) ( 791 )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9个不同地理种群美国白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UPMG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RAPD引物共扩增191个位点,片段大小在200~2000 bp,其中158个是多态位点,多态百分率为82.72%,遗传距离指数在0.2043~0.5108,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892~0.7957;9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美国白蛾可以分成3类:辽宁省和山东类群、北京和天津类群、美国类群,表明美国白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相关。
    研究报告
    湘西盲高原鳅群体同工酶分析
    贺刚;何力;许映芳;王雪光;李晓莉;张征
    2009, 28(10):  2037-2041. 
    摘要 ( 1654 )   PDF (244KB) ( 626 )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洞穴鱼类——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其肌肉、心脏、肝脏、脑、脾脏和肾脏等6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酯酶(EST)、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等7种同工酶进行分析,检测到26个座位,其中多态座位4个(Ldh3、Ldh4、sMdh、mMdh),多态座位比例为15.38%,观察杂合度0.0398,预期杂合度0.0411,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0316,存在杂合子缺失。结果表明,湘西盲高原鳅群体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纯合度较高。
    金鱼藻、环棱螺及其组合处理对水生附着生物含量和氮、磷浓度的影响
    兰策介;王备新;陈开宁;陈爱卿;姜丽红
    2009, 28(10):  2042-2047. 
    摘要 ( 1536 )   PDF (410KB) ( 802 )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及其组合3种处理对水生附着生物干质量(附着生物干质量与底栖藻类Chla)、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总磷(TP)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鱼藻对水生附着生物干重和Chla含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95.62%(P<0.01)和32.31%(P<0.05),环棱螺对二者的去除率为65.69%(P<0.05)和46.19%(P<0.01),组合对二者的去除率为70.07%(P<0.05)和70.16%(P<0.01);(2)金鱼藻、环棱螺及其组合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18%、15.27%和20.48%,对NO3--N为22.34%、18.33%和10.66%,对NH4+-N为37.88%、13.98%和25.72%,对TP为53.12%、8.38%和41.97%;(3)金鱼藻与环棱螺在脱氮除磷时表现出正、负相互作用,负交互作用一定程度地促进了N、P浓度的升高。鉴于水体景观质量的提高和富营养化控制,同时使用沉水植物和螺类有利于水体的生态修复。
    瓯江口夏、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高倩;徐兆礼
    2009, 28(10):  2048-2055. 
    摘要 ( 1656 )   PDF (840KB) ( 1056 )  
    依据2007年6和9月瓯江口水域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索水团等因素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不含18种浮游幼体和仔鱼),隶属于7门8纲20目41科,其中桡足类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主要由亚热带种构成;就盐度适应而言,浮游动物种类数以外海种居多,而近海种在浮游动物总丰度中占有明显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显著高于夏季;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89)明显高于夏季(2.23),这与秋季物种数较高有关;夏季水团交汇处的大门岛邻近水域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该水域多样性指数呈现从河口到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
    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张涛;庄平;刘健;章龙珍;冯广朋;侯俊利;赵峰;刘鉴毅
    2009, 28(10):  2056-2062. 
    摘要 ( 2877 )   PDF (284KB) ( 1387 )  
    对2004—2006年每年的5—8月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崇明东滩鱼类群落共有14目22科37属39种,以鲈形目最多,鲤形目次之,鱼类群落可分为4个生态类型,其中淡水鱼类13种、河口定居性鱼类6种、洄游性鱼类4种、近海鱼类16种,群落优势种为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刀鲚(Coilia ecten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鲻(Mugil cephalus)共6种;多样性特征值平均指标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为2.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95,Wilhm多样性改进指数(H″)为2.17,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Dn和Dw分别为0.60和0.45,Simpson单纯度指数(C)为022,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崇明东滩鱼类群落中体质量<50 g的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为了保护崇明东滩的鱼类资源,应加大重要种群和生境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黄海南部大型水母暴发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熊瑛;王云龙;汤建华;刘培廷;仲霞铭;吴磊;高银生
    2009, 28(10):  2063-2068. 
    摘要 ( 2019 )   PDF (420KB) ( 1373 )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不含鱼卵和仔鱼),隶属于5门11大类58种,其中桡足类为优势种,占8086%;浮游动物总丰度均值为783.17 ind·m-3(452.23~1241.86 ind·m-3),最高密集区位于St4;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76(2.44~2.95),调查区南部(St.4~St.6)比北部(St.1~St.3)的物种更为丰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最主要优势种,丰度为263.76 ind·m-3(152.23~451.89 ind·m-3),集中分布在St4,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大小取决于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正相关性显著,而水母CPUE总CPUE、水母CPUE小黄鱼CPUE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趋势预估及农业适应对策
    李军;陈惠;陈艳春;黄敬峰;张皓;杨太明;高苹
    2009, 28(10):  2069-2075. 
    摘要 ( 1549 )   PDF (515KB) ( 691 )  
    根据华东地区1961—2004年27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华东地区>0 ℃初终日期、持续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华东地区>0 ℃积温和持续日数分别增加了5.18~9.53 ℃·d·a-1和0.22~0.60 d·a-1,>0 ℃初日提前了0.22~0.46 d·a-1,>0 ℃终日推迟了001~014 d·a-1(福建省外)。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 ℃,>0 ℃积温增加285~402 ℃·d,持续日数增加7~18 d。各季节>0 ℃积温呈增加趋势,而山东省夏季气温呈减少趋势。到2070年华东地区>0 ℃积温为6831.4~8585.6 ℃·d,增幅为283.5~1803.8 ℃·d;除山东省外,华东其余省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 ℃以上。为适应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农业上应进一步调整作物品种结构、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预测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吉林省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姚作芳;刘兴土;李秀军;杨 飞;孙 丽;文波龙
    2009, 28(10):  2076-2081. 
    摘要 ( 2078 )   PDF (178KB) ( 923 )  
    以吉林省为研究区进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吉林省的总能值投入呈上升的趋势,源于经济系统的反馈能值占总投入能值的比例基本保持在85%以上,其中可更新的能值投入占总投入的80%以上(农业劳动力的能值投入占总投入的60%);总产出能值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90年的5.5×1022 sej增至2007年的13.61×1022 sej,增长了147%,其中产出能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1990—2007年总体上吉林省净能值产出率较高,环境负载率比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较高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2007年的4.98),但吉林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反馈能值中工业辅助能值投入不足,总的来说吉林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
    洋太公路对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范俊韬;李俊生;全占军;罗建武;胡理乐;肖能文;吴晓莆
    2009, 28(10):  2082-2087. 
    摘要 ( 2441 )   PDF (813KB) ( 910 )  
    洋县至太白县省级公路(洋太公路)穿越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可能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交流产生影响。以北京一号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采用分层提取法对道路建设前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类型进行分类,随后在GIS软件ArcMap的支持下对分类结果进行更新,模拟得到道路建设后的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利用Fragstats软件从斑块和景观2个层次上计算了洋太公路修建前后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指数。结果表明:洋太公路穿越了9.4 km的林地斑块,公路建设使沿线两侧500 m范围6.9%的土地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林地面积减少0.9%,各斑块类型的破碎度增加;公路建设后,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ONTAG指数在离公路两侧300 m处变化最大,随着距离公路长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相同,表明公路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最后,提出了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建议。
    综述与专论
    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
    王芳;王瑞江;庄平弟;郭强;李振荣
    2009, 28(10):  2088-2093. 
    摘要 ( 1780 )   PDF (219KB) ( 1376 )  
    广东省现有外来入侵植物93种,隶属于27科72属,其中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达21种,草本植物有81种,它们分别占广东省入侵植物总数的22.6%和87.1%。依据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野外的生长和扩散状况等分析,发现其中危害严重的有24种,危害中等的有23种,危害较轻的有46种。广东省外来入侵植物中有76种来自于美洲地区,占入侵植物总数的81.7%。比较发现,广东与邻近的香港、厦门、广西在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上以及在各自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的植物种类上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上相毗邻而利于物种之间的传播造成的。本文还提出了对广东省外来植物入侵防治策略。
    黄淮海地区农业水问题及保障性对策
    王凌河;赵志轩;黄站峰;张诚;严登华
    2009, 28(10):  2094-2101. 
    摘要 ( 1298 )   PDF (377KB) ( 1160 )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发展的核心区。自1998年以来,农业用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业用水比例仍在70%以上,总量维持在1000亿m3左右。黄淮海地区农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用水危机,其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水资源总量相对匮乏、水质恶化、农业用水被挤占、农业用水效率低以及极端水文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黄淮海地区用水安全的保障性对策主要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高农业供水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等水污染治理,改善水质;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建设土壤墒情监测和灌溉预报系统,提高农业用水应急处理能力;改革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等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邢韶华;姬文;郭 宁;崔国发
    2009, 28(10):  2102-2106. 
    摘要 ( 2008 )   PDF (127KB) ( 1302 )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出发,明确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质。我国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在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群落2个水平上。森林生态系统水平的健康评价指标包括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结构指标,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等功能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指标庞杂,有些指标难以测度。而森林群落水平的健康评价指标主要以结构指标为主,指标相对简单。因此,建立系统、有效且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健康标准是未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点,而简洁的指标测度方法和量化的测度结果也将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趋势。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氮的研究进展
    谢腾芳;薛立;王相娥
    2009, 28(10):  2107-2116. 
    摘要 ( 1517 )   PDF (385KB) ( 1210 )  
    氮素是植物最需要的重要养分元素之一。近年来,土壤植物大气这一连续体系(SPAC)中的氮循环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大气中的氮素可以通过生物固定和N沉降等作用进入土壤和植物内,同时土壤和植物内的氮素又会以氨挥发和氮氧化物等方式排放到大气中。氮素通过生物固持和植物吸收等方式进入植物体内,植物器官脱落使植物损失一部分的氮素,另外雨水的淋洗和植物溢出液也会造成植物的N损失。植物氮素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随着生长时期和各营养器官而有所不同。另外,植物吸收氮素的过程又受到大气状况和土壤状况的制约。土壤中氮素经过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行转化,一部分把氮素转化成植物能吸收的营养形态,另一部分则从土壤中损失。凋落物的分解和N沉降能补充土壤中的氮素,而植物吸收、微生物固持、水文流失和N溢出等方式使氮素从土壤中损失出去。另外,凋落物的分解和根际土壤、CO2浓度和臭氧对氮素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N污染、N沉降、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是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
    沙地土壤磷循环研究
    周全来;蒋德明
    2009, 28(10):  2117-2122. 
    摘要 ( 1579 )   PDF (195KB) ( 1054 )  
    磷素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地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因子,沙地土壤磷循环对沙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持至关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沙地土壤磷的来源、磷库容量、磷循环途径和影响磷循环的因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认为磷循环研究方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沙地土壤磷循环各因素的作用机制;2)不同磷循环途径的磷收支通量;3)不同土壤利用状态下,磷平衡状况;4)不同土壤利用状态下,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5)维持土壤磷平衡采用的生态恢复手段。上述研究,对于维持沙地生态系统稳定的生产力,解决人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均有指导作用。
    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邓祥征;林英志;黄河清
    2009, 28(10):  2123-2129. 
    摘要 ( 1596 )   PDF (444KB) ( 1304 )  
    土地系统动态模拟对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基于经验统计的方法、多智能主体分析的方法、栅格邻域关系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DLS)方法是当前开展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的主要手段。本文综述了上述4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与应用案例,概括了相关方法在理论依据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展望了DLS在土地系统动态模拟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
    微卫星位点获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孙 波;鲍毅新;赵庆洋;张龙龙;胡知渊
    2009, 28(10):  2130-2137. 
    摘要 ( 1615 )   PDF (552KB) ( 2055 )  
    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是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以其多态性高、信息含量大、保守性等特点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分子标记之一。但微卫星标记具有种族特异性,必须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因而存在引物开发的问题。本文就筛选基因组文库法、微卫星富集法、数据库查找法、近缘物种筛选法、TOMMI法和FI-ASCO法等具有代表性的微卫星标记开发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分子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微卫星位点筛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动态过程
    高桂珍;马吉宏;吕昭智;赵 煜
    2009, 28(10):  2138-2141. 
    摘要 ( 1557 )   PDF (296KB) ( 865 )  
    为探索棉蚜初始密度对其种群过程的影响,在棉田控制1和20头·叶-12个初始密度,通过尼龙网纱袋构建在封闭(套袋)与开放(不套袋)条件下,监测棉蚜在不同初始密度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初始密度越大,棉蚜种群峰值越高,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棉蚜种群峰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初始密度越大种群高峰期越早,开放条件比封闭条件种群高峰期提前;封闭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崩溃越快。种群发展初期,初始密度越小,种群增长率越大,开放条件比封闭条件棉蚜种群增长快;种群高峰期和崩溃期,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初始密度影响有翅蚜形成,初始密度越大,有翅蚜比例越高;但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有翅蚜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报告
    美国玉米和小麦产量动态预测遥感模型
    侯英雨;王建林;毛留喜;宋迎波
    2009, 28(10):  2142-2146. 
    摘要 ( 1755 )   PDF (168KB) ( 1392 )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倍受世界各国关注,及时、准确地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对于中国粮食贸易和粮食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美国冬小麦和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各作物空间分布及生长季节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剔除非耕地信息,使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客观地反映各作物的生长状况。以1998—2007年的SPOT VEGETATION旬最大值合成NDVI资料为数据源,研究了美国玉米和小麦生长季的旬NDVI与产量的关系,确定了不同月份的建模因子,分别建立了美国玉米和冬小麦不同月份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通过对各模型估算产量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各模型预报结果的相对误差大部分在3%以内,精度较高,说明建立的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实用可行,能够投入产量预报业务应用。
    限量灌溉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模拟
    成 林;李树岩;刘荣花;王信理
    2009, 28(10):  2147-2152. 
    摘要 ( 1821 )   PDF (470KB) ( 811 )  
    用参数调试后的DSSAT-CERES Wheat模型,以郑州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偏缺的2003—2004年逐日气象资料为背景数据,在分析作物阶段缺水量的基础上,限定灌溉量100 mm以内,分不灌水、灌一水、二水、三水处理,着重模拟研究限量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并引入田间水分管理反映指标(WMRIs)为优化灌溉方案设计提供综合评价参考。结果表明:限量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胁迫,促进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各种处理均较不灌水明显增产,增产率为13.1%~73.3%;小麦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总体表现为灌二水优于灌三水优于灌一水;水分利用效率越冬水+灌浆水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拔节水最高;拔节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时期。
    无粪便生活污水SMBR快速处理技术
    卓君臣;李培军;李 亮
    2009, 28(10):  2153-2158. 
    摘要 ( 1262 )   PDF (462KB) ( 889 )  
    针对传统生活污水水质相对复杂,处理与回用较为困难的问题,提出在收集时排除粪便水,选择厨房、洗漱、洗澡、洗涤的污水,利用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技术实现无粪便污水的快速处理,再生水回用于冲厕。结果表明:此种污水COD、NH4+-N和TP含量低,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可大大降低处理周期与处理成本。本技术优化的主要工艺条件为:污泥浓度范围7000~9100 mg·L-1,污泥龄(SRT)40~55 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0 min,气水比为12~15,处理效果好,微滤膜对稳定出水水质起到重要作用。在此条件下,COD、NH4+-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5.5%、53.1%和44.9%。出水COD在20~30 mg·L-1,BOD5为1~5 mg·L-1,NH4+-N为2~3.08 mg·L-1,TP为0.59~0.9 mg·L-1,LAS为0.41~0.67 mg·L-1,去除效果较好,再生水水质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