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5-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坪草与主要杂草抗旱性的比较研究
王艳荣, 赵利清, 邵元虎
2005, (1): 1-5.
摘要
(
1466
)
PDF
(271KB) (
256
)
测定温带半干旱区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和6种主要杂草(早开堇菜、止血马唐、鼠掌老鹳草、鹅绒委陵菜、欧亚旋复花、铺地委陵菜)的萎蔫系数和干旱胁迫下的存活天数,根据耗水系数对7种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止血马唐的萎蔫系数最小,草地早熟禾的萎蔫系数次之,欧亚旋复花的萎蔫系数最大,草地早熟禾、止血马唐的萎蔫系数分别与欧亚旋复花、鼠掌老鹳草的萎蔫系数有显著差异。7种植物的生理抗旱性大小依次是草地早熟禾>止血马唐>铺地委陵菜>鹅绒委陵菜>早开堇菜>鼠掌老鹳草>欧亚旋复花。
重金属铜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江春玉, 盛下放, 夏娟娟
2005, (1): 6-8,96.
摘要
(
1451
)
PDF
(648KB) (
467
)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Cu(CuSO
4
·5H
2
O,Cu200mg·L
-1
),从42份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2株具有很强Cu抗性的细菌B和G,经初步鉴定它们分别属于无色细菌属和芽胞杆菌属。将菌株B和G接种到添加Cu(150mg·L
-1
)的培养液中进行沉淀态铜的活化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接菌对照相比,B和G菌株分别使培养液中有效铜含量增加475.5%和249.5%,培养液pH由6.5分别降低到4.2和5.0,菌株B和G的活化效能与其代谢产酸有关。B菌株和G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分别为6~7和8,G菌株在5%NaCl下生长良好。除抗Cu外,两株菌对重金属Pb(400mg·L
-1
)、Cd(100mg·L
-1
)也具抗性。
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蚯蚓生态分布研究
黄初龙, 黄初齐, 张雪萍
2005, (1): 9-14.
摘要
(
1666
)
PDF
(333KB) (
300
)
蚯蚓本研究采用大型土壤动物手拣法和器测法,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揭示了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蚯蚓的生态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白桦林的蚯蚓生物量和个体密度远低于其它3个林型;地上垂直分布调查表明,蚯蚓生物量与个体密度从山谷到山顶逐渐增多。地下垂直结构调查表明,帽儿山地区蚯蚓分布的垂直结构表聚性明显。各种调查均揭示了蚯蚓种群大小随生境条件不同而变化,特别是水分条件,适合调查地区蚯蚓生存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大致为40%~65%。
汽车尾气对四种北方阔叶树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马树华, 王庆成, 李亚藏
2005, (1): 15-20.
摘要
(
1358
)
PDF
(535KB) (
451
)
采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汽车尾气对五角槭、山荆子、山梨和茶条槭4树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了相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和相同处理时间不同浓度两种方法进行熏气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熏气时间的延长和熏气浓度的增加,4树种的荧光参数Fv/Fm、Fv/F
0
、ΦPSII、qP均逐渐降低,qN则逐渐上升。4树种荧光参数的变化幅度不同,其中山荆子变化幅度最大,茶条槭的变化幅度最小,五角槭和山梨介于两者之间。以叶绿素荧光参数评价4树种抗污染胁迫能力,茶条槭最强,五角槭和山梨次之,山荆子最弱。
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的恢复演替及其水分与养分变化
田应兵, 熊明标, 宋光煜
2005, (1): 21-25.
摘要
(
1372
)
PDF
(437KB) (
542
)
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的生态演替及土壤有效水分和养分的变化,以探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对土壤演变及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类型发生相应的生态演替,其恢复演替序列为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在这一演替序列中,随着湿地水分的恢复,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大幅度增加,土壤全N、全P,有效N、P、K的含量亦明显增加,全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除全K外,全N、全P和有效N、P、K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底层。湿地土壤的恢复演替以及土壤有效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均表现出与湿地生态环境条件变化的一致性,湿地生态恢复促进了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
施用芽孢杆菌对虾池底泥细菌群落的影响
林亮, 李卓佳, 郭志勋, 杨莺莺, 林小涛, 贾晓平
2005, (1): 26-29.
摘要
(
1580
)
PDF
(415KB) (
544
)
对施用芽孢杆菌制剂后虾池底泥细菌群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制剂改变了虾池底泥细菌类群组成,增加了底泥好氧细菌的数量。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试验池和对照池底泥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丰度(D)和均匀度(J)在整个养殖过程的动态变化相似,前期较低,中期、后期和末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与对照池相比,试验池的优势菌属发生了变化,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和粘纤维菌属(
Cytophaga
)数量增加,而弧菌(
Vibrio
)和发光细菌(
Photobacterium
)数量相对减少,且对虾的成活率、体重和产量提高。
博士论坛
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根际效应研究进展
孙琴, 王晓蓉, 丁士明
2005, (1): 30-36.
摘要
(
4087
)
PDF
(274KB) (
356
)
阐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根际微生态效应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根际微生态效应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并对当前超积累植物在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讨论。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李玉强, 赵哈林, 陈银萍
2005, (1): 37-42.
摘要
(
4276
)
PDF
(772KB) (
1091
)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
2
的3个可能的容纳汇,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大气成分监测、CO
2
通量测定、森林资源清查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CO
2
施肥效应、氮沉降增加、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生态机制,但不确定在过去的10~100年以及未来哪一种机制起最主要的作用。
沈阳城市森林生态规划建设
李海梅,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2005, (1): 43-47.
摘要
(
1635
)
PDF
(481KB) (
442
)
工业发展与城市化使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城市森林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首先对城市森林生态规划的内涵、原则及其总体目标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规划建设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沈阳市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沈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张薇, 魏海雷, 高洪文, 胡跃高
2005, (1): 48-52.
摘要
(
1557
)
PDF
(456KB) (
2440
)
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不同土壤系统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多样性既依赖于生态系统又服务于生态系统。本文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四个方面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总结论述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如土壤、植物群落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看法。
专论与综述
陕北气候变化与生态植被变迁
鲁渊平, 杜继稳, 梁生俊, 袁君健
2005, (1): 53-57.
摘要
(
1647
)
PDF
(496KB) (
492
)
分析了128万年以来陕北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植被变迁。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周期变化。陕北植被变迁在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早期,主要由气候条件所控制,植被类型随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而变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气候条件不再是影响植被变迁的唯一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明清时期,气候冷干,旱灾频繁,陕北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垦殖和滥烧使自然植被迅速减少,陕北自然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20世纪50年代,陕北逐步开始生态环境治理,在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又对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进行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好转。
苔藓植物的化学元素含量及其特点
吴虹玥, 包维楷, 王安
2005, (1): 58-64.
摘要
(
1544
)
PDF
(925KB) (
343
)
苔藓植物是化学元素最有效的积累者,在指示环境质量变化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阐述了苔藓植物体内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含量、来源及其特点,用以揭示影响苔藓植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因素,从而为苔藓植物作为指示生物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苔藓植物体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很多,主要来自大气沉降(如降水、降尘、扬尘、树冠淋溶等)和生长基质(如土壤、岩石等),元素含量受到区域空间、生态系统、苔藓种类以及时间季节的影响。苔藓植物体内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可以指示环境条件(如区域空间、生态系统和时间)的差异。
上海化学工业区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
陈玲, 夏俊, 李宇庆, 仇雁翎, 赵建夫, 李金柱
2005, (1): 65-69.
摘要
(
1684
)
PDF
(455KB) (
498
)
通过对上海化学工业区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该地区土壤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和分布类型,并与其它地区的土壤背景值进行比较,指出了其异同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Cd、Hg、Zn在化工区土壤中表现为高背景分布,As、Hg、Pb、Ni在新建围垦区存在条带状高含量区;在纵向剖面上,As、Cr、Zn等元素在土壤剖面中上下含量变化差异较小,Hg表现为表层富集,Mn在土壤剖面近地下水层处富集。这对该地区今后环境保护、监测评价和环保对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匍匐茎草本植物形态可塑性、整合作用与觅食行为研究进展
王艳红, 王珂, 邢福
2005, (1): 70-74.
摘要
(
1683
)
PDF
(646KB) (
675
)
综述了匍匐茎型克隆植物在形态可塑性、整合作用及觅食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源斑块性分布是生境异质性的特征之一,适应于异质性生境,匍匐茎植物对环境资源表现了一系列可塑性反应。本文着重从匍匐茎植物对光、水、肥的可塑性反应及其整合作用以及觅食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中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赵平, 夏冬平, 王天厚
2005, (1): 75-78.
摘要
(
1366
)
PDF
(211KB) (
394
)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已被破坏或改变栖息地利用方式的湿地面积已达到8000hm
2
,其逗留、栖息和越冬的鸟类逐年减少。因此,为了保护鸟类,并且提高上海在自然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国际地位,恢复和重建崇明东滩的湿地环境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崇明东旺沙B01号样地的恢复与重建是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程中的一期工程,结合野外调查,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和生态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样地现有功能价值,以及对样地在恢复和重建之后所产生的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到该示范区现有功能价值为72.27万元人民币,而初步预计恢复和重建之后的功能价值为7016.95万元人民币。
研究简报
黑河中游绿洲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分析
何志斌, 赵文智, 屈连宝
2005, (1): 79-82.
摘要
(
1265
)
PDF
(240KB) (
375
)
沿绿洲至荒漠戈壁和绿洲至流动沙丘的防护林体系分别选择一条观测样线,每条样线分不同防护区布设4个观测点同步观测风速和输沙率。2年的观测数据表明,绿洲至荒漠戈壁的前缘阻沙林带能明显降低风速,是维护绿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在树种选择上不仅要考虑防护效果,而且要考虑树木的速生性和耐旱性,本文认为杨树和柽柳的组合较为理想。而固沙区具有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该区乔、灌木配置较少,风速没有明显降低。对绿洲至流动沙丘的防护林体系来说,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输沙率随地表覆盖度降低而显著增加,因此,增加地表覆盖度是降低输沙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与方法
苔藓植物与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
侯义龙, 曹同
2005, (1): 83-87.
摘要
(
1510
)
PDF
(528KB) (
548
)
介绍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DNA扩增指纹(DAF)、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CAR)、序列标志位点(STS)、微卫星DNA(SSR)、DNA序列测定(DNASequencing)和同工酶(Isoenzyme)分析技术等9种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原理,概述了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在苔藓植物上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评价了它们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乔木蒸腾作用的主要测定方法
马玲, 赵平, 饶兴权, 蔡锡安, 曾小平
2005, (1): 88-96.
摘要
(
1625
)
PDF
(2404KB) (
917
)
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树木蒸腾作用的文献,对研究乔木水分利用的各种代表性方法(整树容器法、称重法、蒸渗仪法、Li1600稳态气孔计法、风调室法、遥感法、水量平衡法、组织热平衡法、热脉冲法、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彭曼联合法)的原理、应用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优缺点,并具体介绍作者目前所采用的热扩散式探针法及遇到的问题与改进,认为热扩散探针法(TDP)是目前研究乔木整树蒸腾作用比较理想的方法。
盐分增量法测定植被蒸散
罗新正, 孙广友
2005, (1): 97-101.
摘要
(
1628
)
PDF
(245KB) (
228
)
采用“盐分增量法”测定了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试验站典型的羊草星星草碱地蒲公英群落分布区的植被蒸散量。结果表明,盐分增量法是一种测定植被蒸散量的新方法,可有效地测定植被蒸散量;植被日均蒸发量随植被盖度增加不断减少,日均蒸腾量随植被盖度增加逐渐增大,由于蒸腾量增加幅度大于同期蒸发量减少幅度,植被日均蒸散量随植被盖度增加而增大。
生态建设与经验
保护区与社区关系协调:方法和实践经验
徐建英, 陈利顶, 吕一河, 傅伯杰
2005, (1): 102-107.
摘要
(
1242
)
PDF
(654KB) (
257
)
保护区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从理论上讲,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尺度上表现为保护成本和收益分配不均衡,在保护区内表现为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上,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已经从以前传统的强制性保护转向比较公开、民主的保护模式,比较典型的方法包括生物圈保护区、综合保护和发展项目(ICDPs)以及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通过多年的实践,上述方法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目前已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社区和社区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中不一致、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项目实施所必需的支持/保障机制。本文对国内外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的方法和实践经验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广东顺德现代集约型基塘系统的构建与调控
黎华寿, 骆世明, 聂呈荣
2005, (1): 108-112.
摘要
(
1495
)
PDF
(249KB) (
431
)
作为一种种养结合、水陆互促的具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的低洼地区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的基塘系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范。随着区域经济特别是现代集约农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基塘系统发生萎缩和退化,突出表现为基塘系统种养分离,过度集约化单一化种植或养殖,环境污染。本文调查分析了顺德基塘系统退化原因和机理,提出了从社会间接调控、经营者(农民)人工直接调控和重塑自然生态调控三个层次的调控机制,重构现代集约型基塘系统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并总结分析了顺德对退化基塘系统生态重建的初步实践和案例,包括:按现代化农业要求,高标准挖塘筑基整治基塘;划定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基塘生态景观;选择市场适销的优质高效种植养殖品种,以不同经营方式重构种养结合的基塘复合系统;扶持农产品流通和加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商会,为经营者提供科技指导与示范、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监控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