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生态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0-4890 CN 21-1148/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5-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海南岛鸡毛松人工林群落种间联结性研究
骆土寿, 李意德, 陈德祥, 林明献, 孙云霄
2005, (6): 591-594.
摘要
(
1368
)
PDF
(591KB) (
358
)
对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人工林群落主要树种的重要值、总体方差比率及x2统计量等种间联结性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群落树木种类丰富,种群间总体上正联结达显著水平,大部分种群种间联结性不显著,独立分布的为多.鸡毛松与极少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显著,与大部分种群间联结性不显著,体现了鸡毛松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群落已逐渐向天然次生群落演替.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凋落物研究
周东雄
2005, (6): 595-598.
摘要
(
1445
)
PDF
(423KB) (
355
)
分析10年生杉木乳源木莲(3:1)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以及凋落规律、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混交林平均年凋落物量4004 kg·hm
-2
(8~10年),是杉木纯林凋落物量的3.15倍.在凋落物各组分中,落叶占比重最大.乳源木莲一年中有3次凋落高峰,95%的凋落物分解仅需2.1年,杉木需要4.4年,主要营养元素归还较快,对维持地力,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四川盆周低山暴雨区不同配置模式水土保持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王巧红, 宫渊波, 陈林武, 沈迪玉, 王海英
2005, (6): 599-602.
摘要
(
1525
)
PDF
(518KB) (
368
)
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nnon-Wien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Menhinick指数)对广元市7种人工森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重建使生物多样性提高的同时,土壤侵蚀模数比治理前下降了5%;乔、灌、草复层经营对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效益具有同样的贡献;水土保持效益因不同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而异.
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孙轶, 魏晶, 吴钢, 赵景柱
2005, (6): 603-606.
摘要
(
1474
)
PDF
(443KB) (
555
)
主要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凋落物和土壤理化因子的相互关系.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分析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理化因子.结果表明,长白山高山冻原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土壤呼吸量依次为泥炭化高山冻原土250.79 g·m
-2
·yr
-1
、草甸化高山冻原土227.69 g·m
-2
·yr
-1
、潜育化高山冻原土211.36 g·m
-2
·yr
-1
和石质化高山冻原土209.2 g·m
-2
·yr
-1
.土壤呼吸与地下生物量显著相关(
R
2
=0.85,n=15,P<0.05);土壤呼吸与凋落物量的空间变化不完全相同;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呼吸的主要理化因子是C/N、土壤持水量、有机质和总氮.
川西北高寒沙区切断根茎对赖草和沙生苔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何文兴, 杨志荣, 曹毅, 陈放
2005, (6): 607-612.
摘要
(
1516
)
PDF
(513KB) (
222
)
为了研究高原亚寒带沙化生境中切断根茎对克隆植物基株扩展能力和分株定居能力的影响,在川西北若尔盖高原沙化区内,对根茎禾草赖草和沙生苔草进行了以切断根茎为处理的野外实验.结果表明,赖草和沙生苔草基株的幼小部分(观测单元)地上枝总长度增量、主根茎长度增量和根茎总长度增量显著减少,而对根茎数增量、主根茎节增量和根茎节总数增量影响不显著;赖草观测单元地上枝数增量显著减少,而对沙生苔草地上枝数增量无影响;赖草地上枝与根茎的相关性质发生逆转.这表明,在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沙化生境中,克隆整合效应显著促进基株幼小部分地上枝和根茎的伸长生长,但对新生根茎的产生和根茎节分化没有影响;切断根茎处理导致赖草、沙生苔草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间竞争加剧,同时使赖草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间竞争加剧;观测单元在缺少与基株(或上级株系)的克隆整合作用时,赖草受到的影响大于沙生苔草.
虾-鱼-贝-藻生态优化养殖及其水质生物调控技术研究
申玉春, 熊邦喜, 叶富良, 阮芳
2005, (6): 613-618.
摘要
(
1384
)
PDF
(651KB) (
529
)
建立了一种虾、鱼、贝、藻多池循环水生态优化养殖模式及水质生物调控系统,包括对虾养殖、鱼类养殖、贝类养殖和大型海藻栽培等4个不同功能养殖区,1个水处理区以及1条应急排水渠.通过在封闭循环系统内不同池塘中放养生态位互补的经济动植物对虾池水环境进行生物调控.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内虾池水层悬浮物数量、COD值、氨态氮和硝酸态氮含量比对照组对虾单养池明显降低(P<0.01).养殖排放水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E<1).对虾饲料产出对虾0.7 kg·kg
-1
、罗非鱼0.037 kg·kg
-1
、牡蛎0.738 kg·kg
-1
、江蓠0.437 kg·kg
-1
,净增产值2.01元.投入产出比由对虾单养的0.588降低为优化生态养殖的0.235.该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虾池水环境的生物调控与养殖用水的零排放,且显著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防病、环保、高效等优点.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分析——以榆阳区为例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
2005, (6): 619-622.
摘要
(
1270
)
PDF
(213KB) (
233
)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与模式,结合榆阳区具体情况对估算参数进行修正;对研究区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并以1988年为基准测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时段特点及变化原因,定量地揭示了生态脆弱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88~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年度总量在波动中提高;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预期效果.
云南省维西县塔城镇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李卓卿, 许建初
2005, (6): 623-626.
摘要
(
1408
)
PDF
(294KB) (
451
)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野外实地参与式调查,从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角度,对滇西北维西县塔城镇1990和199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塔城镇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仍以有林地为主.但高覆盖度林地、中覆盖度林地和低覆盖度林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低覆盖度林地从9.93%增加到18.30%,增加8.37%;高覆盖度林地减少5.35%;中覆盖度林地减少5.15%,森林植被质量下降.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景观变化最大的区域在海拔3400 m以上的塔城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景观多样性、优势度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严重影响该地区滇金丝猴的栖息地.
城市景观空间自相关与自相似的尺度特征研究
谈文琦, 徐建华, 岳文泽, 梅安新, 赵晶, 苏方林
2005, (6): 627-630.
摘要
(
1656
)
PDF
(452KB) (
416
)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上海市外环以内城市中心区为区域背景,研究城市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与分形结构在不同粒度下的变化特征,揭示其对粒度的响应特征和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自相似性依赖于粒度的选择,Moran I与各种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均存在尺度效应;城市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性与自相似性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具有尺度依赖性,但二者对尺度的依赖程度不同.空间自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尺度依赖性;而不同景观类型的自相似性随尺度的变化没有统一规律;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自相似性对尺度变化的敏感点不同.居住景观的Moran I对尺度变化的敏感点为50 m,其他景观类型无明显的敏感点;分维数对尺度的敏感点因景观类型不同而异.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研究
牛明芬, 李凤梅, 韩晓日, 郭书海, 牛之欣, 冷延慧, 张春桂
2005, (6): 631-634.
摘要
(
1609
)
PDF
(431KB) (
572
)
大庆油田油泥样品经富集培养,平板分离,获得52株菌.排油性实验和表面张力测定表明,菌株B
22
、B
24
、B
25
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稳定,表面张力较低.温度、pH和NaCl浓度实验证实,细菌B
22
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耐受120℃高温,另2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耐受80℃;3种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对pH有广泛适应性,B
22
pH适应范围为.0~13.0,B
24
、B
25
的pH适应范围为2.0~13.0;Na-Cl浓度对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活性影响不大.将3株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室内油泥处理实验,72 h石油去除率达70%以上.
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鲁先文, 孙坤, 马瑞君, 张辉, 苏雪, 王明理
2005, (6): 635-638.
摘要
(
1936
)
PDF
(223KB) (
281
)
2003年9月~200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
杂草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与含量特征研究
王广林, 王立龙, 李征, 丁佳红, 刘登义
2005, (6): 639-643.
摘要
(
1439
)
PDF
(457KB) (
257
)
对冶炼厂周围的土壤和杂草中的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和统计.结果表明,杂草不同器官重金属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根>叶>茎,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含量的分布为Cu>Zn>Ni>Pb,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为Zn>Cu>Pb>Ni.看麦娘(
Alopecurus aequalis
)、菰(
Zizania latifolia
)、鬼针草(
Bidens pilosa
)、丁香蓼(
Ludwigia prostrata
)、双穗雀稗(
Paspalum distichum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等植物的根对Cu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系数分别为2.54、2.69、4.82、10.74、7.33和4.60.看麦娘、双穗雀稗、丁香蓼、芦苇、鬼针草的根以及井口边草(
Pteris multifida
)地下部分和小飞蓬(
Conyza canadensis
)叶中的Cu含量分别高达813.4、1 338、1 99.6、840.1、1 066.6、2 030和334.5 mg·kg
-1
.水蓼(
Ploygonum hydropiper
)叶对Pb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系数是2.1.丁香蓼、蛇床(
Cnidium monnieri
)和婆婆纳(
Veronica didyma
)叶以及野艾蒿(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的茎和叶对Zn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分别是2.28、2.45、3.02、2.25和2.54.杂草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不大.丁香蓼较适合作为重金属Cu、Zn污染地区的恢复植物.
几种花卉植物对污泥中铅的富集特征
马利民, 陈玲, 马娜, 刘东燕, 赵建夫
2005, (6): 644-647.
摘要
(
1360
)
PDF
(232KB) (
483
)
土地利用是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水厂污泥的有效途径.为了解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之间的迁移富集规律,选用8种园林用植物进行污泥混配土种植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对污泥混配土土壤中铅的富集能力,以及铅在植物中各器官的富集系数均不同,且不同种类植物差别较大.植物根部对铅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次是叶和茎.菊花对铅的富集能力较强.植物对土壤中铅的富集能力也受土壤铅含量和赋存形态影响.
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与动态特征
宋志文, 王仁卿, 席俊秀, 韩潇源, 姚晨
2005, (6): 648-651.
摘要
(
1445
)
PDF
(442KB) (
427
)
1999年1月~2003年12月对荣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果以及氮、磷去除效果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SS、COD、BOD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浓度分别为27.8±6.7、91.0±13.7和23.8±4.6 mg·L
-1
,去除率分别为71.8±8.4%、62.2±10.1%和70.4±9.6%.大肠菌群去除率为99.7%.对NH
4
+
-N和TP去除效果较差,出水浓度分别为11.3±2.6和2.00±0.28 mg·L
-1
,去除率分别为0.6±15.3%和29.6±12.8%.NH
4
+
-N去除效果和季节变化有关,每年7~9月去除效果最佳,1~3月效果最差,去除率分别为50.7±12.4%和23.0±11.6%.TP的去除效果季节性变化不如NH
4
+
-N明显.NH
4
+
-N年平均去除率2001~2003年逐年增加.TP年平均去除率在2001和2002年基本相同,2003年有所降低.
博士论坛
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成因与恢复
尚占环, 龙瑞军
2005, (6): 652-656.
摘要
(
1640
)
PDF
(623KB) (
715
)
对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和生态建设进行评述,认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生态学行为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特有体现形式,由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鼠害等综合因子共同导致.生态恢复不仅要从草地建设入手,还要对草地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与规划.加强牧区文化教育投资、实行草地长期承包、加强<草原法>建设等措施是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特有的"惰性"特征可能是导致其草地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差、系统结构脆弱、生态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应深入开展该方面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要素分析——对国内外25个生态旅游发展案例的定量研究
卞显红, 张光生
2005, (6): 657-663.
摘要
(
2168
)
PDF
(829KB) (
679
)
生态旅游发展的5个成功要素包括:1)一体化发展;2)规划与循序渐进的发展;3)教育与培训;4)当地利益最大化;5)评价与反馈等.遴选国内外较为成功的25个生态旅游发展案例,定量分析这些案例的5个成功要素及24个发展战略,帮助认清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旅游发展未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发展一体化;缺乏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方案;缺乏有效的与生态旅游成功发展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方案、纲要;没有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缺乏有效的生态旅游效应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
淡水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鲜啟鸣, 陈海东, 邹惠仙, 曲丽娟, 尹大强
2005, (6): 664-669.
摘要
(
1602
)
PDF
(694KB) (
806
)
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中水草的可持续管理和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淡水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讨论了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生物测试方法、化感物质分离方法以及影响水生植物化感研究的环境因素.抑藻圈试验、藻类生长试验和浮萍生长试验是常用的生物测试方法;采用共生培养或单独培养的方法,从种植水中分离、鉴定化感物质,对证实复杂水环境中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的存在,研究它们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和作用机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论与综述
不同生境中克隆植物的繁殖倾向
王洪义, 王正文, 李凌浩, 陈雅君, 任丽昀
2005, (6): 670-676.
摘要
(
1479
)
PDF
(976KB) (
734
)
对克隆植物在林下、草原、荒漠、冻原、农田和水域等6种不同类型生境中的繁殖对策及其生态适应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克隆植物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之间的权衡关系及相对重要性随水分、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在环境条件严酷地区,克隆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种群更新中的相对重要性有所增加.对两种繁殖方式的生态功能特性进行比较,综述了有关二者权衡关系的研究成果及影响二者权衡关系的部分因素.从研究手段上对克隆植物繁殖对策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孟佑婷, 袁兴中, 曾光明, 时进钢
2005, (6): 677-680.
摘要
(
1695
)
PDF
(496KB) (
379
)
重金属在环境中积累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生物表面活性剂环境相容性好,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重金属络合的机理;影响二者络合的因素(如pH值、表面活性剂浓度、重金属存在形态等);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矩阵模型在森林择伐经营中的应用
王飞, 邵国凡, 代力民, 惠淑荣
2005, (6): 681-684.
摘要
(
1512
)
PDF
(383KB) (
270
)
采用矩阵模型预测未干扰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初期密度和直径分布林分300年的动态生长过程,比较12种不同采伐方案(最小采伐直径分别为70、60、50、40 cm,采伐周期分别为10、20、30年)经过300年采伐保留林分的密度、断面积和林分收获量.结果表明,无论初始状态如何,未干扰林分经过约200多年后变化趋于平稳,径阶结构、断面积均能达到近似相等的稳定状态;采伐以最小采伐直径60 cm、采伐周期20年较适宜.得出了不同采伐方案的收获量及保留林分各因子变化规律.
14
C示踪技术在土壤有机质周转研究中的应用
李玲, 肖和艾, 黄道友, 吴金水
2005, (6): 685-690.
摘要
(
1552
)
PDF
(788KB) (
560
)
采用碳同位素标记有机材料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其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是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动力学的必要方法.本文介绍了
14
C示踪技术在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分解过程、有机底物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及其对原有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周转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片断森林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恢复价值
赵爱莲, 陈小勇
2005, (6): 691-695.
摘要
(
1441
)
PDF
(727KB) (
223
)
森林片断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严重的单一因素.在片断森林中植物多样性除与片断面积有关外,还受边缘效应、瞬时取样效应、驰豫效应、远距离扩散的挽救效应以及背景生态系统的性质等影响.本文阐述了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片断森林中植物种类、丰富、性质的变化.由于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不少片断森林尚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需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片断森林在确定生态恢复目标、为恢复实践提供种源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提出了对片断森林的保护措施.
红树林区微生物资源
龙寒, 向伟, 庄铁城, 林鹏
2005, (6): 696-702.
摘要
(
1425
)
PDF
(702KB) (
411
)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料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出,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大力开发海洋微生物自净能力的同时,也对海岸线的绿色卫士--红树林给予了密切关注,积极展开红树林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从红树林区微生物库的资源多样性、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生理活性物质、代谢产物和污染治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研究简报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冉江波, 张其中, 魏明
2005, (6): 703-706.
摘要
(
1423
)
PDF
(250KB) (
450
)
对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体内小吻虫感染率为69.88%,感染强度8.18(1~7),相对密度5.72.雌鱼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雄鱼,体长4.0~5.9 cm的圆口铜鱼被小吻虫的感染率最高,且染虫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小吻虫在圆口铜鱼幼鱼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66%的虫体集丛分布在圆口铜鱼肠道的前段,其种群主要由5 mm以下个体组成,雌虫明显多于雄虫.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王淯, 胡锦矗, 谌利民, 张汉峰, 徐玲, 胡忠军, 徐宏发
2005, (6): 707-710.
摘要
(
1559
)
PDF
(216KB) (
353
)
1989年4~11月在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用去除取样法对该保护区内小型兽类群落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进行研究.共安置11 000多铗日,捕获小型兽类846只,隶属21种.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4个不同小型兽类群落夏季物种的密度,分别为18.85、23.01、15.99和25.38只·hm
-2
;平均密度为19.49只·hm
-2
.夏季生物量分别为1 053.9、1 497.13、1 051.99和1 815.15 g·hm
-2
,平均生物量为1 273.04g·hm
-2
.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社鼠的生物量在群落C
1
、C
2
、C
3
分别达到91%、90%、79%,另一优势种藏鼠兔的生物量则占群落4总生物量的79%.它们决定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的主要特征.
测定与方法
利用数码相机和Photoshop软件非破坏性测定叶面积的简便方法
肖强, 叶文景, 朱珠, 陈瑶, 郑海雷
2005, (6): 711-714.
摘要
(
1587
)
PDF
(487KB) (
851
)
采用数码相机获取叶片的数字图像,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叶面积,并与目前常用的剪纸法和叶面积仪测定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和上述传统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不同拍摄分辨率、单位叶面积存贮像素个数和拍摄角度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和其它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成本低廉、适合非破坏性动态连续观测等优点,适用于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叶面积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