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8): 2539-2550.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8.024
• 技术与方法 • 上一篇
杨丽雯1,张渊媛2,3,杨峥2,3,钟震宇2,3,白加德2,3,桑卫国1*
YANG Liwen1, ZHANG Yuanyuan2,3, YANG Zheng2,3, ZHONG Zhenyu2,3, BAI Jiade2,3, SANG Weiguo1*
摘要: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是世界上野外灭绝动物重引入的成功典范,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对麋鹿栖息地适宜性的研究能为麋鹿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可为未来麋鹿的种群扩繁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15个野生/半散养种群分布点和11个可能影响麋鹿分布的环境变量,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通过对比自然条件和受人类活动影响两种情景下的麋鹿潜在分布格局和环境变量响应情况,对麋鹿最有可能的潜在栖息地和限制其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只考虑自然条件情况下,模型预测麋鹿在中国的潜在适宜栖息地总面积可达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9.8%,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达526056.3 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中东部湿润平原地区;海拔、坡向和植被类型是贡献最高的环境变量。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麋鹿潜在栖息地总面积减小量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5%,高适宜栖息地面积缩减到317808.3 km2,仅占陆地总面积的3.3%,栖息地呈现明显的破碎化趋势;海拔的适宜值域缩小并整体向低海拔移动,最适海拔阈值由647 m降至635 m;麋鹿的存在概率与人为干扰变量未呈明显负相关,这可能与保护地位置受人为设置,重引入的种源扩散地靠近人类活动区有关。因此,提出增设保护地、建立完善的保护区巡回监测体系、建设生态廊道、人工干预种间交流、加强资源配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