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成伟1,赵萌1,陶燕东1,钟胜财1,于克锋1,2,方淑波1,2*
LI Cheng-wei1, ZHAO Meng1, TAO Yan-dong1, ZHONG Sheng-cai1, YU Ke-feng1,2, FANG Shu-bo1,2*
摘要: 开展滨海湿地植被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湿地植被修复工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解析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如何响应湿地土壤沉积环境的改变,并建立植被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选择南汇东滩滩涂,采集了2015—2017年32个采样点的土壤理化参数数据及高程数据,以及7个采样点的海三菱藨草光谱反射率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植被指数、土壤理化参数及滩涂高程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将高程变化与NDVI变化的幅度分为12个级别,取中值6作为分析的阈值。结果表明,高程变化值与NDVI变化值同时不低于6的区域占总区域面积的51.45%,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西部有小范围分布。80.45%的NDVI变化值为级别6及以上区域包含在滩涂高程变化值为级别6以上的区域里,同时,围垦后南汇东滩高程逐年增加,NDVI值也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在一定范围里,滩涂高程与植被NDVI变化在空间动态里具有同步性。滩涂高程与土壤理化因子地统计分析表明,高程与土壤盐度、含水率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空间相关性,土壤盐度、含水率是显著影响海三棱藨草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土壤因子。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分异所导致的高程变化是海三棱藨草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基于NDVI的植被指数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植被群落的变化及扩散的整体格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