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6): 1920-1927.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41
李海萍1,昝僚1,周鑫1,张荣红2,王功2,祁军2,孟秀祥1,3*
LI Haiping1, ZAN Liao1, ZHOU Xin1, ZHANG Ronghong2, WANG Gong2, QI Jun2, MENG Xiuxiang1,3*
摘要: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已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马麝生境已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17年和2022年高分卫星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计算法、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这五年来人类活动对马麝生境造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兴隆山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和居民点集中分布方向基本一致,角度介于东偏南36°~54°;(2)农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加,加之平均斑块面积变小,导致马麝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3)保护区内的马麝适宜生境面积萎缩明显,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马麝适宜生境(294.27 km2)与现有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但部分马麝适宜生境(103.05 km2)在保护区之外,可考虑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这部分马麝的适宜生境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