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杂志 ›› 2024, Vol. 43 ›› Issue (6): 1720-1727.doi: 10.13292/j.1000-4890.202406.036
李文韬1,2,胡尊英4,张昆1,2,李丽萍1,2,仇玉萍1,2,郭雪莲3*
LI Wentao1,2, HU Zunying4, ZHANG Kun1,2, LI Liping1,2,QIU Yuping1,2, GUO Xuelian3*
摘要: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关于土地利用方式对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纳帕海的湿地、草甸和耕地为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储量与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纳帕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影响的机制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含水率、TOC、TN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耕地和草甸(P<0.05),容重则显著低于耕地和草甸(P<0.05)。0~100 cm土层深度,湿地、耕地和草甸土壤碳、氮储量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湿地土壤碳、氮储量均最高,草甸碳、氮储量均最低。土壤有机碳储量与TOC、碳氮比、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储量与含水率、TOC、TN、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地利用方式、含水率、容重和TOC含量直接影响土壤碳储量,土壤深度、土地利用方式、碳氮比和TN含量直接影响土壤氮储量。综上,容重、含水率、碳氮比、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是影响纳帕海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碳和氮储量均表现为湿地>耕地>草甸,表明湿地排水疏干变为草甸或开垦为耕地,将导致纳帕海土壤碳和氮的损失。